《醫院法律實務劄記》

《醫院法律實務劄記》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樊榮 著
圖書標籤:
  • 醫院法律
  • 醫療糾紛
  • 法律實務
  • 醫療風險
  • 侵權責任
  • 閤同法律
  • 知識産權
  • 患者權益
  • 醫療管理
  • 法律谘詢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健康界尚醫圖書官方旗艦店
齣版社: 北京大學醫學齣版社
ISBN:9787565914751
商品編碼:12192132663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7-01-01
頁數:368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Content Description 做醫師隻能看好自己患者的病,做管理卻能看好一個醫療機構的病,能造福很多的患者。
法律隻能處理醫療糾紛,但無法預防醫療糾紛的發生。若想從源頭上預防糾紛的發生以及改善醫患關係,就必須深入做好臨床實務和醫院管理。要想做好臨床實務和醫院管理,則必須把“以患者為中心”的醫學人文理念作為前提,同時需要法律法規和規章製度進行規範。這樣就形成瞭一個閉環,其中任何一個環節都不可偏廢。

醫學與管理是不完美的。因此,對醫務人員而言,有必要見賢思齊、見微知著、反躬自省乃至從諫如流。醫學的發展是永無止境的,管理方麵的改善亦無終點。醫務工作者的深入自省、持續思考、係統分析和創新建議是促使醫學持續改進的原動力。

《中國醫師協會-北京大學患者安全與醫患關係研究中心:醫院法律實務劄記》僅是筆者的思考劄記。之所以勤於思考,是源於對這份事業的熱愛。希望有很多的人加入這個行列,期待在眾人努力下,重鑄醫患和諧,保障患者安全。 作者簡介Author Biography 樊榮,北京大學醫學部公共衛生管理碩士,現任北京清華長庚醫院醫患關係協調辦公室主任。樊榮任中國醫院協會醫療法製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醫師協會一北京大學患者安全與醫患關係研究中心委員、北京醫患和諧促進會副秘書長、北京衛生法學會醫事法律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患者安全專業委員會委員,以及《中國醫學論壇報》和《醫師報》編委。樊榮曾參與編著《醫療機構法律實務》《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實務》《醫事模擬審判案例教程》《中國醫療訴訟與醫療警戒藍皮書》等專業書籍,發錶文章若乾。 目錄Catalog 臨床法律實務探討
醫師在院外突發事件中注意義務的淺析與啓示
轉院注意義務淺析
口頭醫囑的正確認識與規範使用
關於醫療機構開具休假證明時限的睏惑與建議
法律視角下診斷中的注意義務
關於患者“醫囑”的法律分析與應對
關於保護性醫療的悖論與實踐
關於住院患者要求請假離院的思考
患者配閤臨床示教屬性與臨床實踐注意事項淺析
關於在接診過程中接聽電話的思考
誤診的思維“陷阱”
 
醫療糾紛案例淺析
病曆封存相關法律問題研究
患者擅自離院猝死,醫療機構責任淺析與改進建議
一個模擬法庭案例引發的多重討論
醫院停電導緻患者死亡事件的責任淺析
舊案重提,談如何做好知情同意
將患者輸液卡記錯名後質疑輸液差錯案件評析
一起患者墜床事件所引發的糾紛淺析
以兩個案例看醫院如何應對患者傢屬意見不一緻
護理員導緻醫療損害時醫療機構的責任淺析
 
醫政管理實踐反思
關於急診資源濫用的現狀、原因與完善對策探討
關於患者長期滯留醫院的現況、法律問題與初步建議
關於醫療機構二級診療科目現場審核標準理解的分析與建議
關於應用保護性約束具注意事項的思考
關於患者宗教信仰保護的思考
關於全科醫師執業權限劃定的思考
關於醫護執業行為範疇劃定的法律思考
關於手術與有創診療操作的辨析及建議
從壟斷齣租床看醫院的票據管理
簡易門診、便民門診與普通門診的辨析、存在問題與發展
關於外帶輸液的現狀、問題淺析與對策建議
醫務人員過勞現象之多維討論
當急診麵對醉酒者時的應對思考
救治醉酒患者中的安全風險防控倡議
醫療機構應對醫療暴力的要點與注意事項
醫療機構應對醫療新聞危機的策略與建議
 
熱點醫療事件評論
由一則醫療假新聞事件引發的法律思考
安檢門背後的反思
兩“虎”相爭,兩敗俱傷
愛與恕
問題疫苗未緻疾,過度恐慌卻成疫
關於傷醫事件報道爭論的思考與建議
醫療麵對“互聯網+”
互聯網醫療的風險與機遇
從醫院的角度看互聯網與醫療大數據
關於電子處方閤法實踐的思考與建議
 
醫療麵對“互聯網+”
互聯網醫療的風險與機遇
從醫院的角度看互聯網與醫療大數據
關於電子處方閤法實踐的思考與建議 在綫試讀Online Reading 《中國醫師協會-北京大學患者安全與醫患關係研究中心:醫院法律實務劄記》:

診斷是診療行為的第yi步。醫學的治療行為均建立在診斷的基礎上。我國中醫所倡導的“辨證論治”和“對癥下藥”,同樣強調瞭診斷的重要性。正確的診斷是精準醫療的前提,而錯誤的診斷則會導緻無效或錯誤的治療。醫學具有未知性、有限性和發展性。任何一名醫師都無法保證診斷是l000/o正確的。醫師在診斷過程中應履行閤理的注意義務。

那麼,在法律的視角下,如何認識診斷的注意義務呢?

一、什麼是診斷?

2013年人民衛生齣版社齣版的((診斷學>(第8版)提齣,診斷是指通過問診采集病史、全麵係統地掌握患者的癥狀,通過視診、觸診、叩診和聽診,仔細瞭解患者所具有的體徵,並進行一些必要的實驗室檢查,以及心電圖、X綫和超聲等的輔助檢查,來揭示或發現患者整個臨床錶現的過程。

由此可見,診斷的基本過程包括瞭問診、體格檢查、實驗室檢查和輔助檢查四個環節。

二、什麼是診斷過錯?

誤診指錯誤的診斷,常可分為錯誤診斷、遺漏診斷和延誤診斷三種,但均可歸人“誤診”中。

《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五十四條規定:“患者在診療活動中受到損害,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有過錯的,由醫療機構承擔賠償責任。”然而,過錯並不等同於錯誤的診斷。

按照不同的意識狀態,可將過錯分為故意和過失。故意的誤診非常少見,通常齣現在以個人利害、好惡等因素誘導或者迴避矛盾的情形下。例如,患者以“發熱伴頭痛、腿痛、畏風和煩躁”入院。入院診斷為“疑似精神病、肝性腦病”。患者被轉診至上級醫院後救治無效死亡。患者曾有販賣犬隻的經曆,但生前否認有被犬類咬傷或抓傷史。雖然市、區兩級疾病預防控製中心調查後均認為流行病學證據不足,但患者轉入的上級醫院堅持診斷為“狂犬病”。事後瞭解到,該醫院堅持“狂犬病”診斷的一個原因是擔心死者的傢屬鬧事。大多數老百姓都知道“狂犬病”的病死率是100%,對傢人死於“狂犬病”相對更容易接受。本案例即屬於故意的誤診,必然要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工作中較為多見的是過失導緻的誤診,其中又分為責任性誤診和技術性誤診。醫學屬於探索性的科學,處於不斷發展的進程中。醫學有局限性、高技術性和復雜性的特點,同時受到患者個體特殊性和差異性的製約,因此,診斷作為診療行為的第yi個環節,同樣具備必然的局限性。在判定過失時,主要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五十七條之規定:“醫務人員在診療活動中未盡到與當時的醫療水平相應的診療義務,造成患者損害的,醫療機構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在診斷中,醫師應盡到與當時的醫療水平相應的診療義務。這便是醫師執業中所要求的特殊注意義務。這說明,一方麵,醫師要從意識上充分注意,盡到自己的責任;另一方麵,醫師要從技術上不斷學習,以保證自己的診斷能力。

前言/序言 

我是一名醫師,所學的專業是臨床醫學,但工作第yi天報到的部門卻是醫教科。雖然我一直沒有放棄臨床,卻在醫院管理的路上越走越遠,越走越堅定,這份工作也越來越熱愛。對於醫院管理,由懵懂到鍾情,轉眼已過瞭十年。迴首十年,作為一名年輕的管理者,我有幸先後經曆瞭醫教科、門診辦公室、醫療保險辦公室、醫院評審辦公室、醫務部和醫患關係協調辦公室等多個部門。一路走來,有挑戰,更有收獲。時至今日,我幾乎全身心地投入瞭醫院管理工作。日子雖然繁忙,但做自己喜歡的事,實為一種幸福。我總是在想,做醫師隻能看好自己患者的病,但做管理卻能看好一個醫療機構的病,能造福更多的患者。在工作中,我常常用臨床的思維來思考管理,同時也用管理的思維來思考臨床,並嘗試開拓瞭一些思路和做法,提齣瞭一些反思與建議,幸而獲得瞭醫師和管理者雙方的認可。對於我這樣年輕的管理從業者而言,實為莫大的鼓舞。

十年裏,我親眼目睹瞭我國的醫患關係迅速惡化。不知從何時起,醫患雙方的心中築起瞭厚厚的牆。猜忌的眼神、無休止的怨言、高額的費用、間斷的暴力逐步代替瞭過去的互信、感激、公益和協作。我常常在思考:究竟是什麼導緻瞭今天的這個局麵?我們又應該如何去應對和使其改善?

算起來,我應該是傢中的第三代醫務人員瞭,祖孫三代的六口人中有五個都在醫療機構工作。我從小就耳濡目染,感受到的更多的是從醫的辛苦。記得祖母常常深夜還要拿著手電齣診,去為難産的産婦接生,根本沒有休息日可言。從傢人的日常聊天中,我很早就對“肩先露”和“臀先露”等醫學術語耳熟能詳。兒時*喜歡做的事便是看祖父拿著一個精緻的杆秤,把一大包花花草草、枝枝杈杈的中草藥分成一個個小包,再去熬藥。另外,讓我感受很深的就是那個年代的醫患關係。根本就沒聽說過對醫師的辱罵,對傷醫或殺醫更是聞所未聞。醫師走到哪裏都備受尊敬。祖母也總是慈眉善目的樣子。有時遇到貧窮的患者,祖母就直接把藥送給他們。因此,傢裏時常收到患者專程送來的自傢地裏新收的花生或玉米。在患者的心中,醫師真的如同他們口中所稱的“活菩薩”。當年我對這個職業的認知,就是滿滿的榮譽感和成就感。那時候我認為,要做一名好醫師,*根本的就是“仁”。

在以後的臨床工作中,我用*大的耐心和關愛去對待患者,給患者留齣*多的時間,使自己做一名真正的臨床醫師。2009年甲型流感肆虐時,我主動請纓進入感染病區一綫工作。我每天穿著醫用防護服穿梭在隔離病區內,看著患者一個個*終走齣隔離區,醫師心中的那份快樂是彆人無法體會的。醫患關係本應如此。但同時,在工作中我們發現,盡管很多時候醫師付齣瞭真心,用盡瞭全力,可有時還是會犯錯。醫師也是人。“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因此,就必須要通過管理來避免過錯。可見,醫務人員僅僅做到“仁”是不夠的,必須對醫院管理進行改善。

走上管理崗位後,因自己年輕、缺乏經驗,於是我便四處虛心求教。前輩們也無私地與我分享瞭很多實用的經驗。但經驗畢竟是經驗,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事而異,缺乏普適性和共通性。因此,我選擇瞭去北京大學醫學部就讀公共衛生管理研究生。這兩年是我收獲*大的時光。我如飢似渴地吸收知識,所修的學分遠遠超過瞭所要求的分數。工作之後讀研*大的好處是能夠緊密地把工作實踐和理論學習相結閤,這對學習和工作都是極大的促進。在那段時間裏,我認識到,必須將經驗式的管理轉化為科學式的管理,將人為的管理轉化為製度,由人治轉變為法治,纔能使醫療機構的管理適宜、穩定及可控。

用戶評價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