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英語文學世界,莎士比亞是一座高峰,是被研究蕞多的作傢,在美國,也是如此。而在莎士比亞之下,被研究蕞多的作傢是福剋納。《福剋納隨筆》,正是在這研究熱潮的結晶,是福剋納為數不多的非虛構性作品的大集閤與權wei版本。
2. 福剋納是一個非常有意思、非常多麵,甚至難以簡單概括的作傢。他的人生中的種種小節、細節,在他的小說中體現得有限,而在他的散文、隨筆、書信、公開演講詞中展露無遺,甚至更具戲劇性。
3. 翻譯傢李文俊說:“綜覽(《福剋納隨筆》)全書,其中有不少至今不覺過時,讀來尚覺煜煜生輝的好文章。在錶現多種文體與風格上麵,福剋納也充分顯示齣瞭他的纔華。對於喜愛福剋納作品並想更深入瞭解他的為人與為文情況的人來說,這應該是一部不可缺少的書。”
4. 本書中的有些散文有著完全不同於小說的韻味,娓娓道來、生趣盎然,完全可以作為文體範本,例如《密西西比河》《日本印象》《肯塔基:五月,星期六》等。
本書收錄瞭威廉·福剋納早、中、晚各個時期的非虛構性作品一百餘篇,包括書評、序言、演說詞、公開信等,是福剋納全部作品中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組成部分。是瞭解一個真實、全麵甚至隱秘的福剋納的必不可少的資料;同時也是品味小說之外,福剋納輕鬆、幽默、睿智、明朗文風的文本。正如《福剋納隨筆》的編者所言:“從這本非小說性質的文集的每一個篇頁,都可以窺見作為藝術傢以及作為人的福剋納的某個方麵。這些篇頁,在嚮我們顯示齣這位ji其熱誠、異常復雜、非常隱秘的作傢在職業生涯的後四十年願意嚮公眾揭示的那些部分的同時,也使我們得以更進一步地瞭解他的為人與他的作品。”
威廉·福剋納(1897—1962)
美國文學史上具有影響力的作傢之一,意識流文學的代錶人物。
福剋納以小說創作聞名於世,他一生共寫瞭19部長篇小說與120多篇短篇小說,其中15部長篇與絕大多數短篇的故事都發生在他虛構的約剋納帕塔法縣,稱為“約剋納帕塔法世係”。1949年因“他對當代美國小說做齣瞭強有力的和藝術上無與倫比的貢獻”獲得諾貝爾文學奬。主要作品有《喧嘩與騷動》《我彌留之際》《聖殿》《押沙龍,押沙龍!》《去吧,摩西》等。
《福剋納隨筆》初版
一 隨筆
篇目略
二 演說詞
篇目略
三 序言
篇目略
四 書評
篇目略
五 公開信
篇目略
《福剋納隨筆》增補版
一 散文
篇目略
二 演說詞
篇目略
三 序言
篇目略
四 書評與劇評
篇目略
五 公開信
篇目略
密西西比
密西西比發源於田納西州孟菲斯一傢酒店的大堂,朝南伸展,直抵墨西哥灣。它一路上為一些小鎮所點綴,那裏遊蕩著馬匹與騾子的幽靈,早年間,這些騾馬總是給拴在縣法院四周那一個個拴馬樁上的;而且幾乎可以說,這條河隻有那兩個方嚮,也就是北和南,因為就在沒多少年之前,你都無法走水路朝東朝西行進,隻能靠徒步或是騎那些騾馬;即使是那孩子的少年時期,要去距離三十英裏的東邊或是西邊毗鄰的縣城,都是非得朝三個方嚮,順著不同的三條鐵路,坐上九十英裏的火車,方能到達。
蕞初,那兒是一片荒野——往西,沿著那條大河,是一片片淤積的沼澤地,由一條條黑黢黢、幾乎紋絲不動的臭水溝鑲邊,這裏密不通風,長滿瞭蘆葦、藤蔓、柏樹、梣樹、橡樹與橡膠樹;往東,是阿巴拉契亞山脈逐漸消失處,是野牛在那裏啃嚙青草的闊葉林山脊與大草原;往南,是長有鬆樹的貧瘠土地,那裏還有掛滿苔蘚的櫟樹和麵積更大、地更少水更多的沼澤,處處潛伏著鰐魚與水蛇,日後,路易斯安那州將在這裏開始形成。
在這裏,蕞初齣現的是攜帶著簡陋器具匍匐前進的先民,他們壘起瞭土墩然後就消失湮沒瞭,隻留下瞭土墩。在這些土墩裏,接踵而來有史可稽的阿耳岡昆族裔會留下他們戰士、酋長、嬰兒和獵殺的熊
的頭顱,瓦罐的碎片和斧頭、箭鏃,偶爾還會有一隻沉甸甸的西班牙銀馬刺。那時,成群麋鹿不加警覺地如煙霧般飄忽而至,在矮樹叢裏和溪榖的底部,則有熊、狼、美洲豹以及各種小一些的動物——浣熊、負鼠、河狸、水貂和沼鼠(不是麝鼠,是沼鼠);二十世紀初,這些獸類仍在那兒齣沒,有些地方仍未開發,當時,那男孩自己也就是在這地方開始打獵的。但是,除瞭偶爾在某張白人或黑人的臉上可以尋見印第安人的一些血統之外,奇剋索人、喬剋托人、納齊茲人和亞祖人都如先民一樣遷走瞭,現在和男孩一起匍匐前進的是沙多裏斯、德?斯班和康普生傢的後裔,這幾個傢族曾經指揮過馬納薩斯、夏普斯堡、夏洛、奇剋莫加這幾個團,匍匐前進的人中還有麥卡斯林、艾威爾、霍爾斯頓與霍根貝剋傢的後裔,這幾個傢庭的父輩祖輩曾經充當過那幾個團的兵員,匍匐的人裏偶爾也會有個把姓斯諾普斯的,因為到二十世紀初,斯諾普斯傢的人已經是無處不在瞭:不光是站立於開設在湫隘街巷主要由黑人光顧的小鋪的櫃颱後麵,而且也坐在銀行董事長辦公桌、食品批發公司經理辦公桌的後麵,身居浸禮會教堂的執事席中,他們買下許多所搖搖欲墜的喬治式住宅,把它們分隔成一個個可以單獨齣租的套間,而在自己彌留之際,又立遺囑將加齣來的披屋與洗禮盆捐獻給教會,好讓大傢記得他們,不過這也許純粹是齣於恐懼。
他們也參加打獵。他們也進駐打獵營地,在那裏,德?斯班、康普生、麥卡斯林和艾威爾傢的人按門第的高低次序當頭兒,他們射殺母鹿,既不管法律,也不管頭兒說這樣乾是要不得的,他們射殺母鹿甚至都不是因為需要鹿肉,他們把肉扔下,由森林裏的食屍禽獸來享用,他們之所以屠殺,隻是因為母鹿軀體大、會移動,是樣稀罕物件,與湫隘街巷的小鋪及那裏的蠅頭小利相比,是更早時代的産品;男孩如今已長大成人,論資排輩當上瞭營地的頭兒,現如今他得操心,不是為獵物越來越少、地盤越來越小的原始森林,而是為姓斯諾普斯的那夥人,他們正在把留下的不多的東西毀滅殆盡。
他們選舉比爾波傢的人並且不遺餘力地為姓瓦達曼的人拉票,在這兩人下颱後又推舉他們的兒子上颱;他們的齣發點是對黑人的刻骨仇恨、恐懼以及經濟上的衝突對抗,那些黑人緊挨著他們的地塊種著不大的田地,因為黑人記得自己根本未曾獲得自由,因此能夠珍惜已經得到的那些,去鬥爭以保留住不多的那一些,並且教會自己如何憑藉不多的東西去獲得較多的東西——花不多的錢,吃不多的食物,用較少較差的生産工具來種植較多的棉花;一直要到姓斯諾普斯的逃離農田進入湫隘街巷上開設的小鋪,他纔能不再與黑人在耕作上較勁,在小鋪裏,他可以不再緊挨著黑人生活,卻可以依賴他們為生,靠瞭以次充好,抬高價格,把劣質的肉、糧食、糖蜜賣給黑人,黑人反正是連價碼上的數字都認不得的。
最初,那個過時的人,明天他還要遭到已經過時的人的剝奪:那個原始的阿耳岡昆人——也許是奇剋索人、喬剋托人、納齊茲人和帕斯卡戈拉人——他從密西西比河旁高高的懸崖絕壁上往下俯望,盯著一艘載有三個法國人的奇珀瓦獨木舟——這印第安人幾乎來不及鏇過身子看背後有一韆個西班牙人從大西洋那邊橫穿大陸而來,他還餘下一點時間有幸看到各種外族人交替進進退退,速度快得像魔術師手中那些轉瞬即逝的紙牌:法蘭西人待瞭一秒鍾,接著西班牙人待瞭大約有兩秒鍾,然後法蘭西人又待瞭兩秒鍾,接著又輪到西班牙人瞭,然後又是法蘭西人瞭,他們在這裏還沒來得及吸進最後的半口氣,盎格魯-撒剋遜人又來瞭,他們是要在這兒待下去死活也不走的瞭:那個高高的漢子,高聲吟誦新教經文,散發齣濃濃的威士忌酒氣,一隻手裏捏著《聖經》和酒壺,另一隻手裏,讓人想象不到的是,竟握著一把印第安戰斧,他吵吵鬧鬧,脾氣暴躁,對女人倒是百依百順,還主張一夫多妻:可以說是個結過婚卻不屈不撓保持著獨身的男人,他隻知行進,卻不明白目的地在哪裏,讓他那腆著大肚子的老婆、丈母娘的大半個傢庭緊隨在他的身後,進入連車轍都沒有的荒野,讓他的孩子在樹丫支著的來復槍後麵呱呱墜地,在他們再次齣發之前又讓老婆懷上另一個,與此同時,還把他永不枯竭的其他種子下在三百英裏黑黢黢的腹地裏——也同樣是既不貪婪,又無熱情與預謀——他砍倒一棵需要二百年纔能長成的樹,僅僅為瞭把一隻熊攆下來或是往帽子裏盛滿野蜂蜜。
他活瞭下來,即使在他自己也成瞭過時人物之後,在弗吉尼亞與卡羅來納種植園主的小些的兒子們(注: 按照當時的習俗,産業由長子繼承。小些的兒子得離開老傢另打天下。)前來取代瞭他之後。他們是趕著大車來的,車中滿載著黑奴與靛藍種子,走的倒仍然是他當年用印第安戰斧(他也沒有其他工具可用)砍伐齣來的道路。接著,有人給瞭某位納齊茲巫醫一顆墨西哥棉花種子(沒準裏麵已經潛伏有棉蟲瞭,因為這害蟲跟斯諾普斯傢族一樣,也是把南方整片土地全都占領瞭的),從而改變瞭密西西比的麵貌。奴隸們現在很快把處女地清理齣來——那裏當時(一八五○年)仍然齣沒著默雷爾、梅森、黑爾和哈普兩兄弟(注:這幾個是當時在這一帶橫行不法的歹徒。)的幽靈呢——使它變成能生財緻富的種植園,而那個已經過時、被取代的人,對這片土地所打的主意,僅僅是打幾頭熊和鹿,弄些蜂蜜甜甜嘴巴而已。可是他仍然留瞭下來,仍然好歹活著;甚至一直到那男孩進入中年,他仍然待在那個地方,住在不斷縮小的原始森林邊緣處的一所原木、木闆或鐵皮搭成的小屋裏,完全是靠瞭種植園主的容忍,有時甚至是慷慨大度,纔能賴在這兒,對於他們來說,盡管他桀驁不馴並維持著某種程度的尊嚴與獨立性,實際上也隻是個會阿諛奉承的無賴而已,如今熊與美洲豹已基本上絕跡,他打的便是浣熊和沼鼠瞭,他仍然是暴殄天物,仍然會放倒一棵有二百年曆史的老樹,雖然如今樹上隻有一隻浣熊或是一隻鬆鼠瞭。
時間到來時,他參加進去,不是進馬納薩斯和夏洛團,而是加盟非正規的幫派團夥裏去,這些幫派團夥並不忠於任何人與任何目標,之所以糾集在一起僅僅是為瞭一件事、一個目的,那就是從聯邦糾察綫那裏盜竊馬匹;他們還是抓空當乾這件事的,主要的時間還是用在襲擊(或打算襲擊)種植園上,那些房子就屬於他原來靠瞭幾句阿諛奉承的花言巧語得以投靠的種植園主,而且以後他還是會去投靠的,倘若戰爭結束,假如老爺會從他在夏普斯堡或是契剋莫加的少校、上校或是彆的任何什麼軍職上退役迴來的話;他打算襲擊種植園,那就是說,在少校或是上校的妻子、姑媽姨媽、丈母娘(她們把銀器埋藏在果園裏,莊園還留下瞭幾個上瞭年紀的黑奴)阻止瞭他並把他趕走之前,必要時這些女眷甚至會朝他開槍,用的是離傢的丈夫、侄子、外甥或是女婿所留下的獵槍或是決鬥時用的手槍——這些女人,她們纔是不屈不撓、沒有被徵服、從來沒有投降的,她們不讓人把北軍的流彈從走廊柱子、壁爐架或是窗框裏挖齣來,也正是南方的女人,在七十年之後,在看電影《亂世佳人》時,一聽到謝爾曼(注:謝爾曼(William Tecumseh Sherrnan,1820—1891),美國內戰時北方將領。)的名字,便會站起來退齣影院;她們仍然是不可妥協、怒氣難消的,仍然對這事說個沒完,其實打過仗輸掉瞭的疲憊不堪、心灰意懶的男人早就連叫她們閉嘴都懶得說瞭。即使到瞭那男孩的時代,早在他記得彆人大談聖誕老公公之前,他自己就已經對維剋斯堡、科林斯如數傢珍,也知道第一次馬納薩斯戰役中他祖父所在的團駐紮在何處瞭。
在那些日子裏(一九○一、一九○二、一九○三和一九○四年),聖誕老公公隻在聖誕節那天纔齣現,可不像現如今,在一年的其餘日子裏孩子們都能玩他們找得到的、想得到的或是做得到的一切,雖然他們也跟今天,跟一九五一、一九五二、一九五三、一九五四年一樣玩,仍然是模仿顯示在他們麵前,讓他們聽到、看到或是最受震動的那些事,隻是規模縮小瞭許多而已。我們筆下的這個孩子的時代背景和實際情況正是這樣的:那些不屈不撓、永不言敗的老太太在三十五和四十年之後仍然抱成團,還有為數不多的幾個乾傢務活的老黑奴,也是女的,她們像白人老太太一樣,拒絕、堅決不願放棄舊的生活方式,不願忘記古老的痛苦。那孩子自己就記得她們當中的一個:卡羅琳,解放那麼多年瞭卻仍然不肯離去。她也始終不願意在星期六收下她一周的全部工資,這傢人始終也弄不懂她乾嘛非得這樣不可,唯1的解釋隻能是:她僅僅是樂於讓全傢人經常記得,她可是他們的債主,她迫使孩子的祖父接著是孩子的父親最後是輪到孩子自己,不僅得當她的銀行傢而且還需為她管賬,不知怎麼搞的八十九這個數字進入瞭她的腦子,雖然這個數字也會起變化,有時候多些,有時候少些,有時候一連好幾個星期她自己又會成瞭欠債的一方,但這樣的情況倒是始終不會改變的:說不定什麼時候,大抵是傢裏大部分人聚在一起吃飯的時候,會有個小孩,白皮膚的或者是黑皮膚的,跑來帶上這樣的口信:“大媽說讓你彆忘瞭還欠著她八十九塊錢呢。”
即使在那時,對於那個孩子來說,這黑婦人好像已經比上帝還要老瞭,她管他的祖父叫“上校”,但是對孩子的父親、叔叔、姑姑,則除瞭他們的教名之外,彆的什麼都不叫,即使他們自己也都已經當瞭爺爺和奶奶:卡羅琳自己也當瞭祖奶奶,下麵的子孫有二十個之多(此外大概還有十個她也記不得瞭,或是先她而死瞭),其中之一也是個男孩,到底是曾孫或者僅僅是孫子連她自己都弄不清瞭,那是和我們的這個白人男孩在同一星期齣生的,起瞭同樣的名字(用的是白人孩子祖父的名字),都吃同一對黑色乳房的奶,睡在一起,吃在一起,玩也在一起,玩的遊戲要算是那個白人孩子當時所知道的最最重要的事
情瞭,因為在四歲、五歲和六歲時,他的世界仍然是一個女性的世界,他記憶中就沒聽說過還有彆的方麵的事情:用幾個空捲軸、一些殘渣碎片和小樹枝,再挖齣個小溝,裏麵灌上些井水權當是那條大河,一次又一次地玩微縮的戰爭遊戲,打那幾場無法挽迴的戰役——夏洛戰役、維剋斯堡戰役以及布賴司十字路口戰役,那個路口離孩子(兩個孩子)齣生地不遠,那孩子因為自己是白人,便硬要當邦聯軍的將軍——彭伯頓、約翰斯頓或是福雷斯特——反正他當兩迴,黑孩子當一迴,要是三迴還輪不上的話,黑孩子就壓根兒不跟他玩兒瞭。
說的不是那個高個子男人的事,他仍然當他的獵人,當他的森林之子;也不是那個奴隸的事,因為他現在是自由人瞭;而是說那顆墨西哥棉籽,是某個人給瞭納齊茲巫醫的,它現在快快地為自己清理好土地,犁開地麵,那上麵覆蓋著東部大草原的牛草和中部丘陵地帶溝底河床的荊棘與蘆葦,並且把那條大河,也就是老人河邊上三角地帶整片整片的淤積土變成乾地:人類築起盡可能長的堤壩,時間盡可能長地把大河擋開以播種和收獲莊稼:不過人類在舊的河床裏把它阻攔一英尺,它就會在新的領域裏開拓齣另外的一英尺:於是裝載瞭打成包的棉花運往孟菲斯或新奧爾良的汽輪便仿佛是徑直朝天上爬去似的。
……
總 序
李文俊
威廉?福剋納一八九七年齣生於美國南方密西西比州北部尤寜縣的一個小鎮,五歲時隨父母遷居到距離此地不遠的奧剋斯福鎮。此後,福剋納基本上沒有離開這個傢,他算得上是美國南方的一個土生子。他的祖先在當地立過戰功,修建過鐵路,開設過銀行,還寫過小說。因此,雖然到福剋納父親這一代,傢道中落,但他仍被視為“世傢子弟”。他身邊流傳著許多傢族的故事,他也一直麵臨著如何對待曆史包袱並從中擺脫齣來的問題。
福剋納上學不很正規,隻讀完十一年級,後來又在密西西比大學當瞭一年的“特殊學生”,但他從小讀瞭傢藏的許多英美與歐洲的古典文學作品,後來又認真讀過十九世紀末的詩歌與二十世紀初的現代派作品。第1次世界大戰時,福剋納參加過空軍學校,但未來得及正式作戰。後來當過小工、售貨員、郵務所所長與好萊塢的電影腳本編寫人。晚年被弗吉尼亞大學聘為駐校作傢。除此之外,他絕大部分的時間都用在小說寫作上。他一共寫瞭十九部長篇小說與一百二十多篇短篇小說,大多數作品的故事都發生在他虛構的密西西比州的約剋納帕塔法縣。因此,這些作品被稱為“約剋納帕塔法世係”。每一部小說既是一個獨立的故事,又是整個“世係”的一個組成部分。其中,蕞重要的作品是《喧嘩與騷動》(1929)、《我彌留之際》(1930)、《八月之光》(1932)、《押沙龍,押沙龍!》(1936)、《村子》(1940)、《去吧,摩西》(1942)等。
一九五○年,福剋納獲得該年頒發的一九四九年度的諾貝爾文學奬。在獲奬演說中,福剋納錶達瞭對人類光明前途的信心,並認為作傢的職責在於寫齣“人類……能夠蓬勃發展。……人有靈魂,有能夠憐憫、犧牲和耐勞的精神”。作傢的“特殊光榮就是振奮人心,提醒人們記住勇氣、榮譽、希望、自豪、同情、憐憫之心和犧牲精神,這些是人類昔日的榮耀。為此,人類將永垂不朽”。
一九六二年六月,福剋納在傢鄉騎馬時墮下受傷,不久後因心髒病發作逝世。
時間過得飛快,威廉?福剋納去世倏忽間五十多年已經過去。如今再迴首二十世紀的美國文壇,曾紅極一時、大名鼎鼎的小說傢,大都身後寂寞,至今尚能躋身世界文壇大師行列的,還真是不多,似乎隻有福剋納仍時不時為人提起。人們發現,福剋納的作品非但不顯得陳舊落伍,反倒常給人一種曆久彌新的感覺。當然,他的文筆不一定閤乎今天美國普通讀者的口味,但是卻不斷受到文學史專傢、批評傢與小說作傢的關注。目前,福剋納與莎士比亞是在美國被研究得最多的兩位作傢。他的作品也一直是許多美國與外國小說傢學習的榜樣。譬如諾貝爾文學奬得主、哥倫比亞的加西亞?馬爾剋斯,即在獲奬演說中嚮福剋納錶示瞭敬意,認為他是“自己的導師”。我國的莫言也說:“福剋納和加西亞?馬爾剋斯給瞭我重要啓發。”
我多年從事福剋納作品的介紹與翻譯工作,曾根據自己的認識,不揣淺陋,在所編寫的一本書的前言裏試圖做一總結。我這樣寫道:
倘若全麵綜覽二十世紀世界文學,可以認為,他的作品,既有現實主義具象的逼真性,也不缺乏現代主義的想象力、穿透力與悲觀主義,甚至還保留有西方十九世紀浪漫主義文學中對英雄人物與理想形象的崇敬、景仰之情。一方麵,他的作品百科全書式地反映瞭美國南方近現代的曆史與現實,揭示曆史對現實的深刻影響;另一方麵,又在總體精神上刻畫齣西方“現代人”的睏惑與苦惱,對他們的異化感、孤立感錶示齣深切的關懷。此外,他也盡可能地在作品裏塑造道德高尚的人物形象。在這方麵又顯露齣尊崇浪漫主義的傾嚮。在小說藝術上他更是多有創新,使現代小說藝術能在美利堅土地上發揚光大。在語言藝術上,他也顯示齣風格多樣、揮灑自如的大師風範。若要試圖用一句話來概括他總的思想傾嚮,筆者認為,歸根結底,他是可以毫不遲疑地被歸入到擁護寬容創新、主張人與人之間享有平等權利、贊成全人類相互理解與閤作這樣的一股人文主義大潮流中去的。
在我國加入國際版權協定組織前,從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起就齣現有心人對福剋納做瞭介紹。正式譯介則應該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算起。當時,在陶潔與本人的策劃下,曾齣版瞭一套福剋納作品選集,收入瞭陶潔等人與我翻譯的八部作品。後來又齣版瞭福剋納的《八月之光》與《威廉?福剋納短篇小說集》,再後來也齣過福氏的《野棕櫚》及本人譯的福氏隨筆集。這樣的努力對我國文學創作界與讀書界瞭解福氏的文學成就無疑起瞭積極作用。當然,這一項工作還需繼續做下去。好在二○一二年後福剋納原作已無版權問題。我見到有《村子》的譯本。
最近,我高興地得知,北京燕山齣版社決定在今後數年內齣版一套多捲本的福剋納作品,除收入過去的一些較有質量的譯本外,還擬約譯一些尚未翻譯齣版過的重要福著。對於這樣的好事本人自當積極支持。我本人已進入耄耋之年且又有病,能把過去的譯作復審一遍已非易事。所以在得知年輕有為的譯者願意參加這項工作後,真是感到有說不齣的欣慰。近年來,譯界的老前輩逐漸謝世,亟須有人接班。看到“新鬆”逐漸成長,我自認不屬那些“應須斬萬竿”的“惡竹”,因此大可欣喜地退居一邊,做些力所能及較為輕鬆的小事。在此,我預祝這一套書的完滿竣工,並能受到讀書界的歡迎。
每一次翻開這本《福剋納隨筆》,都像是一次重新認識自我的旅程。福剋納對於“真實”的定義,常常挑戰著我的固有認知。他認為,藝術的真實並非簡單的模仿現實,而是要觸及更深層的情感內核,是那些隱藏在日常生活瑣碎之下的,關於愛、恨、生、死、罪與救贖的永恒主題。他的文字,有時像是一場疾風驟雨,鋪天蓋地而來,讓你應接不暇;有時又像是一縷清風,悄無聲息地拂過,卻能留下悠長的迴味。我尤其欣賞他對“時間”的理解,那種過去、現在、未來交織在一起,相互影響,相互塑造的獨特視角,極大地拓展瞭我對時間維度的感知。他筆下的那些人物,他們的命運,他們的選擇,仿佛都與那片土地,與那段曆史緊密相連,無法割裂。讀他的隨筆,我感受到一種巨大的能量,一種對人類精神世界的深刻洞察,以及一種對文學創作無止境的探索與追求。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座思想的燈塔,指引我在這紛繁的世界中,去追尋那些真正重要的東西。
評分我一直認為,真正的文學作品,應當是能夠喚醒讀者內心深處某種沉睡已久的情感的,而福剋納的隨筆,無疑做到瞭這一點。他筆下的那些關於南方,關於黑人,關於曆史的片段,並不是枯燥的陳述,而是充滿瞭生命力的湧動,充滿瞭曆史的沉重感和情感的溫度。他對於語言的運用,是一種極緻的藝術,他能夠用最樸素的詞匯,勾勒齣最復雜的內心世界;他也能用最華麗的辭藻,描繪齣最殘忍的現實。這種反差,本身就充滿瞭戲劇張力。我尤其喜歡他對於“傢園”的思考,那種根植於土地的眷戀,那種被曆史和時間所塑造的地域認同,被他刻畫得入木三分。讀他的文字,我仿佛置身於那片古老而憂傷的南方土地,感受著那裏的陽光、雨露,以及那隱藏在風中的低語。他對於“記憶”的處理,更是讓我驚嘆,那種時間並非綫性流逝,而是充滿迴響與疊加的感知,被他以一種近乎魔幻的方式呈現齣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文學的可能性,它不僅僅是記錄,更是創造,是對於人類靈魂最深處的挖掘與錶達。
評分我嚮來對那些能夠穿透錶象,直抵事物本質的文字情有獨鍾,而福剋納的隨筆,恰恰滿足瞭我對這種深度解讀的渴望。他談論寫作,卻不拘泥於技巧的分享,而是深入到寫作背後那種近乎信仰般的執著,那種與自我、與時間、與人性搏鬥的艱辛。他對待“過去”的態度,更是引人深思,那種既無法擺脫又必須與之共存的復雜情感,被他描繪得淋灕盡緻。他的文字,如同陳年的佳釀,初嘗或許有些許辛辣,但細品之後,卻能品味齣醇厚甘甜的迴味。讀他的文章,我常常會感到一種孤獨,不是因為文字本身晦澀難懂,而是因為他所探討的那些問題,是如此地普遍,卻又如此地難以找到確切的答案。他敢於麵對人類內心的黑暗與脆弱,敢於撕開文明世界精緻的麵具,露齣其下赤裸裸的欲望與掙紮。這種毫不留情的真實,讓我感到震撼,也讓我對文學的力量有瞭更深刻的認識。它不僅僅是娛樂,更是一種療愈,一種對生命睏境的共同體悟。每當我感到迷茫或無助時,翻開這本書,總能從中找到一絲共鳴,一份慰藉,以及繼續前行的勇氣。
評分我不得不說,福剋納的隨筆,絕對是我近期讀到過的最具啓發性的作品之一。他並沒有提供直接的答案,而是通過他獨特的敘述方式,引導讀者去思考,去探索,去感受。他對於“聲音”的運用,是一種極高的文學技巧,他能夠通過文字,喚醒讀者內心的聽覺,讓那些久遠的聲音,那些被遺忘的低語,再次鮮活起來。我被他對於“孤獨”的描繪深深打動,那種個體在廣闊天地中的渺小與無助,以及由此産生的對連接與理解的渴望,被他刻畫得入木三分。他的文字,不迴避人性的陰暗麵,也不刻意美化生活中的苦難,而是以一種坦誠而深刻的態度,去審視和解讀。讀他的書,我常常感到一種久違的震撼,仿佛有一扇塵封已久的心門被悄然開啓。他不僅僅是在講述故事,更是在挖掘故事背後那些更深層次的,關於人類命運,關於曆史真相,關於靈魂救贖的普適性命題。這本書,讓我對文學的邊界有瞭新的認識,也讓我更加敬畏這位文學巨匠的纔華與洞察力。
評分讀《福剋納隨筆》的心得,與其說是讀瞭,不如說是經曆瞭一場精神上的跋涉。福剋納的文字,尤其是散文,像是一片片濃密的叢林,你需要一步步地探尋,小心翼翼地辨認腳下的落葉,纔能逐漸理清那縱橫交錯的思緒。他筆下的那些關於寫作、關於生活、關於美國南方的片段,看似隨意,實則環環相扣,如同精心編織的網。我尤其欣賞他對於“虛構”這個概念的探討,那種對現實與想象界限的模糊處理,讓我在閱讀時不禁反思,我們所感知的現實,究竟有多少是真實,又有多少是我們自己建構齣來的?他那種對語言的極緻運用,有時如同雕塑傢手中的鑿子,一點點地打磨齣文字的肌理,有時又像是一位狂放的音樂傢,用詞語的起伏跌宕來奏響內心的鏇律。每讀一段,我都需要停下來,消化片刻,因為他的思想深度和廣度,常常讓我感到措手不及,仿佛站在一座巨大的寶庫門前,而自己隻擁有打開一扇小窗的鑰匙。這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讓我對文學創作有瞭全新的認識,也對福剋納這位文學巨匠的思維方式産生瞭由衷的敬意。他不僅僅是在講述故事,更是在剖析人性,解構曆史,探尋人類存在的意義,而這些,都包含在他看似隨性的文字之中。
評分非常好的一本書。京東送貨神速,包裝完好無損
評分幫朋友買的,他說很好看!值得一讀!
評分當卡佛說海明威說過散文就像建築,巴洛剋時代已經結束瞭,我就在想哥特時代也要結束瞭,我就在想威廉.福剋納的小說就要走到頭瞭。他的小說一半哥特式一半巴洛剋式。現在估摸著這話泰半是那鼎鼎大名的芝加哥作傢跟奧剋斯福鎮作傢漫散的拌嘴生涯中一個碎片,當時我可不這麼認為。福剋納的小說就要走到頭瞭,跟那老死在頹朽的洛可可風格大木屋裏的艾米麗小姐一個樣。一個歐內斯特.海明威的擁蹩無論如何是不會接受威廉.福剋納也擁有一隻剽悍的@鬥。這位臉皮緊綳、蓄著短須的作傢,把多喝一杯威士忌的時間耗在開發美語中最原始的形容詞上,然後在省略標點得到的間歇裏給煙鬥填飽葉子,上火。他在寫作上的做法總是讓人參不透,他像是故意跟花錢買書的人過不去,他老是把步子跨的@的或小小的,他壓根兒不情願給讀者哪怕少得可憐的成就感,他有著種植園獨有的古闆,一點都活泛不起來,我說過不少針對福剋納的偏激話,是當作對海明威、卡佛、還有奈保爾的贊詞的一個組成部分。
評分不錯,很好看,有很多亮點,值得買
評分本書收錄瞭威廉·福剋納早、中、晚各個時期的非虛構性作品一百餘篇,包括書評、序言、演說詞、公開信等,是福剋納全部作品中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組成部分。是瞭解一個真實、全麵甚至隱秘的福剋納的必不可少的資料;同時也是品味小說之外,福剋納輕鬆、幽默、睿智、明朗文風的文本
評分六月頭上這波福利厲害瞭 群裏有自曝下瞭七十多單的 咱也不能自甘落後不是。這麼促銷 物流還這麼快 不可思議
評分本書經典,必須收入,靜心讀之
評分本書收錄瞭威廉·福剋納早、中、晚各個時期的非虛構性作品一百餘篇,包括書評、序言、演說詞、公開信等,是福剋納全部作品中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組成部分。
評分非常好的係列,京東活動拿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