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学刊》是由海南省三亚学院主办的一份学术期刊。本辑属第四辑,以国家治理为主题,是国家治理研究系列的第一辑,共收录正式论文16篇,归入“基础问题”“历史智慧”“理想建模”和“实践方法”4个栏目之下,另外还有6个附录,总计约25万字。
国家治理是当代政治学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它涉及国家如何有效治理等一系列问题,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收入本辑的论文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国家治理相关问题。唐代兴通过追问“国家何以产生”和“谁有权定位国家”,从理论上深入分析探讨了国家治理的实质,并由此重新审查了国家治理的基本前提。甘绍平考察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治理从维稳到维权、从维权到国家治理中核心价值建构这一思路上的变化过程,提出自由、民主和法治构成国家治理中的核心价值。在历史智慧栏目,周建波以范蠡的平粜思想为中心,联系战国时期的李悝变法和西汉桑弘羊盐铁国营政策,对中国早期封建社会干预经济的理论与实践作了深入探讨,并认为其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如何处理国有经济、民营经济的关系以及国有经济的定位问题具有启发性。张光和林天宝通过对晚晴鸦片财政的分析考察,指出晚晴政府在实现禁烟目标以获得政权合法性与依赖鸦片税厘以维系财政安稳之间不断挣扎越陷越深,最终覆灭。王曙光探讨了中国传统乡村治理的理念与实践,指出其现代嬗变与困境,得出结论:未来的中国乡村治理一定是建立在乡土社会传统治理理念基础上,基于乡土社会内生性特点、并且有机融合现代农村治理结构的一套多元化乡村治理模式。
在理想建模栏目,王海明从人性定理、社会发展规律和国家制度好坏的价值标准三个方面,集中论证了共产主义是唯yi符合国家制度好坏价值标准的社会制度,是唯yi好的社会制度。在实践方法一栏中的几篇文章分别从现代大国治理建设、大数据、政府预算管理制度建设等角度更加具体地探讨了国家治理相关实践问题。本辑几篇主要论文围绕国家治理主题,提出了一些比较新颖有价值的观点,学术视野开阔,论证严谨,语言流畅。
三亚学院《天涯学刊》编委会 主编
陆 丹 三亚学院校长、教授
丁 波 商务印书馆文津出版公司总经理
何包钢 澳大利亚迪肯大学国际与政治学院讲座教授
目录
陆 丹 导言 乡土中国与中国知识分子的使命................................(1)
基础问题
唐代兴 国家治理的前提与条件.....................................................(17)
甘绍平 国家治理中的核心价值.....................................................(40)
历史智慧
周建波 中国封建国家早期干预经济的理论及实践
—以范蠡的平粜思想及其运用为中心............................................(55)
张 光 林天宝 鸦片与晚清财政之维系..........................................(69)
王曙光 中国乡村治理的历史嬗变与现代转型...............................(97)
陈彦军 建国者的视野:保卫人民的幸福
—《联邦党人文集》读后.............................................................(118)
理想建模
王海明 共产主义:唯一好的国家制度........................................(131)
实践方法
任 平 社会转型中的现代大国治理体系建设:问题、理论与
趋势..............................................................................................(219)
周文彰 大数据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235)
韦 森 政府预算管理制度建设与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242)
姚轩鸽 全球税收竞争与冲突形态分析及其价值
—兼论中国参与国际税收竞争的战略与策略构想........................(258)
附录一 三亚学院国家治理研究院章程.......................................(291)
附录二 杨爱华 三亚学院国家治理研究院首届“国家治理国际研讨会”
集萃...............................................................................................(296)
附录三 吴 然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与国家治理能力提高
—首届国家治理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317)
附录四 唐代兴 大国治理现代化的善业之路
—“首届国家治理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329)
附录五 三亚学院国家治理研究院成立,何包钢、丁学良谈
国家治理........................................................................................(340)
理解“法权政体”,须先明晰几个概念。首先是“自然法”,它是对宇宙律令、自然法则、生命原理和人性要求的整合性称谓,并可具体表述为人性的法则:人性是自然的;人性的法则是宇宙律令、自然法则和生命原理灌注在人这一物种生命中的浓缩形态。其次是“法权”,它是指以自然法为根本规范的权,具体地讲,是以人性法则为根本规范的权;整合言之,“法权”是自然权和人权的简称:在自然世界里,法权就是自然权;在人类世界里,法权即是蕴含自然权的人权。其三是“法权宪法”,是指以自然权和人权为指南和规范的宪法,因而,法权宪法也可简称为以自然权为依据
的人权宪法。
由此可知,法权政体不是有宪法的政体。在现代世界,几乎每个国家都有宪法,但属法权政体的国家却很少,因为法权政体是权力必须接受法权规范的政体。法权政体之所以构成国家治理的逻辑起点,是因为法权政体是以自然权为依据的人权政体;法权政体之所以构成国家治理的精神土壤,是因为法权政体的内在灵魂是法权精神。
法权精神即契约精神和共和精神。契约精神是构成法权政体的人本精神和神本精神:作为神本精神,是通过人与神的签约来定位人在自然中的位置;作为人本精神,是通过人与国家的签约来定位人在国家中的位置。共和精神是构成法权政体的国家精神,它体现在政体上,落实在宪法里,构成国家宪治和法治的精神指南和价值规范。契约精神的扩张形态就是共和精神,共和精神的具体化就是契约精神,共和精神的本质诉求仍然是人本精神和神本精神的有机统一,它的源泉是自然宇宙、地球生命、人、国家之间存在的原始关联性,表述为共在互存和共生互生,其所蕴含的是平等精神、自由精神、民主精神、公正精神。这种以平等、自由、民主、公正为基本内涵的法权精神,是法权政体之国家理念的实践展开形态。法权精神之构成法权政体的精神土壤,是因为其共和精神使共同体人人获得了内聚力和向心力,其契约精神使共同体产生了秩序。因为在国家共同体中,任何个人,任何组织形态,任何权力机构,都必须以契约为秩序规范,而不能任意胡为。并且,由于共和精神和契约精神,共同体成员—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机构,或者是政党及其利益集团—都必须担当责任,都必须以责任为权力或权利的边界,否则,就是违反契约,违背共和,就成为消解法权治理之行为。
以契约和共和为实质规范的法权精神,一旦指向国家治理实践就必定生成建构法权政体的原则,即守法原则和不服从原则。在我们的习惯性思维中,总将守法只理解为是民众必须承担的责任,这种思维定势所体现的是统治者的统治思想。在以法权政体为导向的国家治理规则体系中,守法原则相对国家机器而言,即政府要以带头守法为必须的责任;不服从原则却对民众而言,即民众有不服从政府之独裁意志和无限度作为的权利。守法原则和不服从原则构成了法权国家的根本治理规则:守法原则是国家治理的正面原则,它规范执政者、政府和官员必须守法,只有当执政者、政府和官员带头守法时,人民才效仿之而自觉守法;不服从原则是国家治理的反面原则,这一原则假定,如果执政者、政府和官员违反法权宪法或法律而侵犯公民合法权益,公民有不服从执政者、政府和官员之基本权利,不服从原则从反面规范执政者、政府和官员带头守法,同时也促进并提高了公民守法的自觉性。
法权政体既是国家治理规则建构的逻辑起点,也是国家治理的精神土壤。在法权政体土壤中,契约精神和共和精神必然合生出国家治理所需要的规范框架,它由共同人性、人权民主、自由主义精神三者构成了国家治理的基石。
维稳关键在于维权。维权是对单纯维稳观念的一种超越。然而随着社会实践的推进,人们又发现仅有维权意识也还是远远不够的。国家治理必须有一种在维权意识激发下所形成的宏观长远的战略思路,这一思路的中心,就在于国家治理中核心价值的建构。正是这种核心价值,使得维权活动获得了深刻的理念底蕴,使得维权意识获得坚实的机制保障。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无可逆转地跨入了全球性的现代化的进程。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必然也会导致全球范围内在核心的价值理念上形成一种基本的共识。一种与公民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念或价值理性将凭借自己的生命力与竞争力占据主导的地位。正是在这样一种宏观背景下,中国正在经历着的一场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的巨大历史变革,不可避免地会对在长期封闭的小农经济环境中形成的价值取向与思维习惯,产生重大的冲击。从过去只讲个人美德,到现在重视制度伦理,从过去只讲阶级道德,到现在重视普遍价值,从过去只讲义务奉献,到现在重视权利正义,这些正是我国社会价值观念逐渐发生巨大变迁的一种直接反映。
拿到《天涯学刊(第四辑)》的时候,我刚好在经历一段迷茫期,感觉生活像一潭死水,缺乏波澜和新鲜感。这本书就像一股清流,以一种极其舒缓而又引人入胜的方式,将我带入了一个又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我特别喜欢其中一篇关于“慢生活”的文章,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如何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寻找内心的宁静,从一杯手冲咖啡的香气,到清晨鸟鸣的声音,再到午后阳光透过窗棂洒下的斑驳光影,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诗意和哲理。读完这篇,我仿佛也放慢了呼吸,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生活的节奏,尝试着去捕捉那些曾经被忽略的美好。还有一篇关于城市变迁的探讨,作者通过采访老一代的居民,回忆他们曾经熟悉的街巷和建筑,对比如今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景象,让我对“家”的定义有了更深的思考。那些鲜活的口述历史,不仅是对过往的追忆,更是对时间流逝下个体命运的关照,充满了人情味和历史厚重感。总的来说,这本书不是那种让你一口气读完然后拍案叫绝的书,它更像是一位老朋友,在你需要的时候,静静地坐在你身边,用它丰富的思想和深刻的洞察,温柔地抚慰你的心灵,并引导你去发现生活更深层的意义。
评分《天涯学刊(第四辑)》给我带来的震撼,远不止于文字本身。它更像是一个精心编织的万花筒,每一次转动,都能折射出不同维度的人生百态。我最印象深刻的是其中一篇关于“边缘群体”的专题报道,作者深入到社会最不起眼的角落,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记录下那些被遗忘的声音。那些关于梦想、关于挣扎、关于坚韧的故事,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也让我对社会的复杂性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我曾以为自己对这些群体已经有所了解,但阅读之后才发现,之前的认知是多么的片面和浅薄。作者的采访对象,他们的经历充满了戏剧性,却又真实得令人心碎。那种直面现实的勇气,那种在困境中依然闪烁着希望的眼神,深深地打动了我。此外,还有几篇关于艺术评论的文章,虽然我并非艺术领域的专业人士,但作者的解读角度独到,逻辑清晰,让我对一些抽象的艺术作品有了全新的理解。他们不仅仅是在分析作品的技巧,更是在挖掘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仿佛在与艺术家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本书让我体会到了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也让我意识到,每一次的阅读,都是一次灵魂的洗礼和精神的升华。
评分拿到《天涯学刊(第四辑)》的那一刻,我并没有抱有太高的期待,毕竟“学刊”两个字总容易让人联想到枯燥的学术论文。但这本书,彻底打消了我的顾虑,并给了我巨大的惊喜。它所呈现的内容,就像是一场思想的盛宴,每一个版块都充满了独特的魅力。我最喜欢的一篇,是以第一人称叙述的关于“孤独的艺术”的探讨。作者并没有将孤独视为一种负面情绪,而是将其解读为一种自我探索和精神成长的契机。他用非常诗意的语言,描绘了独自一人在城市中漫步的感受,在静谧的书店里阅读的时光,以及在创作中与内心对话的体验。这种对孤独的深刻洞察,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曾经的孤单,并从中找到了新的力量。此外,还有一篇关于“城市肌理与人居情感”的观察,作者通过对不同城市空间微观细节的描绘,如老街巷的烟火气、社区公园的日常交流,展现了人与环境之间微妙而深厚的情感联系。他关注的不仅仅是建筑本身,更是这些空间所承载的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整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多样,有的如同涓涓细流,温润心田;有的则如同惊涛骇浪,激荡思维,但无论哪种,都充满了人文关怀和深刻的洞察力,让我每一次翻开,都能有所收获,并对这个世界有更深的理解。
评分《天涯学刊(第四辑)》带给我的,是一种意想不到的惊喜和震撼。它不是一本让你轻松愉悦地消遣的书,而是一本需要你沉下心来,细细品味的读物。我被其中一篇关于“科技伦理”的文章深深吸引。作者以一种冷静而犀利的笔触,剖析了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等前沿科技对人类社会可能带来的深远影响。他提出的问题,触及到了我们日常生活中许多不易察觉的角落,比如算法的偏见、信息茧房的形成,以及未来社会可能出现的新的不平等。读完这篇文章,我感觉自己对科技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面,不再仅仅是工具的便利,而是需要审慎思考其背后可能存在的风险。另一篇关于“文化传承”的讨论,同样让我受益匪浅。作者通过对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鲜活记录,展现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困境,以及那些默默坚守的传承者们的艰辛付出。他所描绘的画面,既有对逝去辉煌的惋惜,更有对未来希望的期许。整本书的选题都非常有前瞻性,内容也足够扎实,能够引发读者深入的思考,让我觉得,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和一群有思想、有见地的人进行一场高质量的交流,受益匪浅。
评分坦白说,最初接触《天涯学刊(第四辑)》时,我抱着一种“看看再说”的心态,毕竟“学刊”两个字总带着些许学术的疏离感。然而,这本书却彻底颠覆了我的刻板印象。它所呈现的内容,虽然严谨而不失深度,但却以一种极其生动、鲜活的姿态展现在我眼前。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旅行中的哲学思考”的几篇文章,它们并没有拘泥于景点介绍或攻略分享,而是将旅行视为一种探索自我、认识世界的方式。作者们在异国他乡的所见所闻所感,化作了对人生、对文明、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其中一篇描写非洲草原的文字,让我仿佛置身于广袤的大地,感受着生命的原始律动,体会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是任何纪录片或图片都无法比拟的。还有一篇关于城市记忆的片段,作者通过对一个古老街区变迁的细致观察,展现了时间在城市肌理上留下的痕迹,以及人们如何在变迁中寻找归属感。整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多元,有的娓娓道来,有的则充满了思辨的张力,但无论哪种风格,都传递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世界的探索欲,让我读起来一点也不觉得枯燥,反而收获了满满的启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