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点读书系列(愿所有美好如期而至+世间一切 都是遇见) 套装共2册

十点读书系列(愿所有美好如期而至+世间一切 都是遇见) 套装共2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十点读书 著
图书标签:
  • 励志
  • 情感
  • 人生
  • 成长
  • 治愈
  • 两性
  • 爱情
  • 散文
  • 正能量
  • 好书推荐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12206452
版次:1
商品编码:12206452
品牌:ZITO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十点读书,中国领军公众号,平台用户高达1800万。平均每天涨粉过5万,每篇文章阅读量破500万+,每天总阅读达千万次。旗下还拥有十余个超级微信大号和微博大号,总粉丝数过千万。

  2、《愿所有美好如期而至》:杨熹文、鬼脚七、李尚龙、达达令等未发表纯原创作品集,故事绕梁三日,文字温暖心扉,让你暂离白日的琐屑与忙碌,深夜十点,一个个好故事,伴你度过美的夜晚,愿所有美好如期而至。

  3、《世间一切,都是遇见》:连岳、鬼脚七、李筱懿、韩松落、杨熹文、周冲、祝小兔等原创作品集,在这里,遇见温暖隽永的故事。总有一段文字影响你,总有一个人在生命中留下印记。遇见,仿佛是一种神奇的安排,是一切的开始。我们由此倾诉爱,表达向往,传递希望。看见大千世界。


  4、世间一切,都是遇见:董卿《朗读者》里说"从某种意义上说,世间一切,都是遇见。冷遇见暖,就有了雨;冬遇见春,有了岁月;天遇见地,有了永恒;人遇见人,有了生命"。


  5、十点读书2016年主编作品《愿所有美好如期而至》(紫图出品)成为畅销至今的优秀图书,并荣获北京出版创意产业园区2016年度市场表现奖。《世间一切,都是遇见》承继一本装帧和内容的优良品质,主打"遇见"主题,记录生命中每一次重聚与别离,失落与长大,灰暗与闪耀的心路历程。愿在微光低处抬头仰望的你,不忘初的相遇,不弃从前的梦想。


  5、全彩四色装帧+治愈插画,知名插画师卤猫作封面插画(《世间一切,都是遇见》),每本书各附赠3张明信片。人生的每一场遇见,都是命中注定。期待这一次,和你赶上美好的相遇。


内容简介

  遇见某个人,你的命运因他改变。

  遇见热爱的事,便有了永不泯灭的热情。

  遇见父母或子女,成为命中注定的缘分。

  遇见对的人,就是真爱。

  我遇见了你,便像是找到了真的自己。

  两本书收录了国内作家连岳、鬼脚七、杨熹文等原创作品集,记录生命中每一次重聚与别离、失落与长大、灰暗与闪耀的心路历程。我们在遇见中倾诉爱,表达向往,传递希望,看见大千世界,我们恍然大悟:原来所有的美好终会如期而至。

  2017年度温暖疗愈故事集,世间一切,都是遇见,愿你的美好如期而至。


作者简介

十点读书

中国领军公众号,坐拥1800万粉丝。

深夜十点,陪你读书,与你共享暖心文字,在书里理解生活的艺术。十点读书,陪你度过漫漫长夜


目录

《愿所有美好如期而至》:

达达令:没有搏杀过的温柔就是天真001

芝麻:野百合也有春天023

老妖:这世上,从来没有一无所获的付出033

杨熹文:远方的女儿043

鬼脚七:关于爱的话题053

风茕子:孩子,你有两个父亲061

李荷西:尾行073

周文慧:因为活着便是要温柔相爱089

刘小甜:有多少爱恋,今生无处安放099

七毛:那时候我们最穷,却在深夜里抱得最紧123

李月亮:最美的爱情,生在最深的绝望里137

艾小羊:戒掉缺点,就戒掉了你143

老丑:山盟海誓抵不过柴米油盐151

时光君:还记得陪你跑过青春的那个人吗159

李尚龙:谢谢你,让我变成了你想要的样子181

毛路:青春的意思是我数学不好191

桃啃笙:那个我深爱过的姑娘,今天嫁人了201

沙千:一辈子很长,要和有趣的人在一起217

周宏翔:所有的不开心都是要付费的223

王珣:你的脸就是你的性格与福报233

《世间一切,都是遇见》:

艾小羊:好运是一种能力 002

杨熹文:读书可以改变的那部分命运 009

周冲:走得太舒服的路,都是下坡路 016

李爱玲:替未来的你,抱抱现在的自己 025

李晓懿:真正的优秀并不刺眼 033

祝小兔:什么都不信,可能是见识太少 042

连岳:学会浪费 050

潘云贵:一人住,一人食,一人好好活 057

老丑:对不起,我们不必再联络 068

陶瓷兔子:爱情很贵,请别浪费 077

王珣:你有自己的山川湖海,也能安于厨房与爱 085

鬼脚七:三轮车 092

王东旭:我遇见你,我记得你 098

周文慧:时间的胶囊 118

向暖:安放好一颗心 129

亚比煞Aimee:愿你永远也不会与美好决裂 182

曲玮玮:看到你心里的那团火 196

韩松落:你马不停蹄的爱情,只是一段故事梗概 204

紫健:所谓在乎,就是想让你多休息 212

倪一宁:我跟你的故事,停更是最大的仁慈 219

李月亮:要是来日方长,谢谢你能懂我 227


精彩书摘

真正的优秀并不刺眼

  文/李筱懿

  1

  有时候,花开无须太盛

  十四年前,国庆长假接近尾声,公司的一位重要客户A总带着太太和孩子自驾旅行回程,路过我们所在的城市,临时打电话给我的女老板。他们不仅工作合作顺畅,私交也不错,于公于私,我的女BOSS 都应热情款待,只是她的丈夫带着孩子去了外地,为了接待对等而方便,她带上我,并且叮嘱我安排个"一日游"。我花了很大的心思选饭店、景点、交通路线、手信,并且提前了解相关典故,打算既做好导游,也当好秘书。

  这一行宾主尽欢,晚餐气氛尤其好。

  我安排了一个非常有地方特色的私房菜馆,每道菜都有典故。我提前预习了故事,讲得绘声绘色。A 总特别高兴,指着自己的女儿,一个比我小三岁正在读大学的女孩,说:"年龄差不多,一样学中文,你比筱懿差了可不是一点点。"

  我赶紧打圆场自谦:"哪里哪里,我在学校特别老实,就知道死读书,工作后遇上好领导,是她调教得好。"A 总大悦,转脸对我BOSS 说:"你这手下不仅工作利索口才好,还贴心。"

  我BOSS 微笑:"她刚毕业一年多,还有很多需要锻炼的地方,讲错话大家别跟她计较。"

  A 总说:"句句在点子上,哪有什么错话。"

  A 总酷爱苏东坡的诗词,我投其所好铆足了劲唱和,从豪情的"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到轻俏的"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还有哲理的"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饭桌气氛热闹得像个小戏台。

  一天时间在说说笑笑中结束,我心里很得意,觉得圆满完成了任务。


  第二天,BOSS 带我到酒店送别A 总一家。

  我这才发现,她这两天穿的都是平跟鞋,个头看上去和穿了高跟鞋的A 总太太持平;她衣着随意简朴,淡妆,除了婚戒没有任何首饰,和平时的"霸道总裁"风格完全不同。

  她全程挽着A 总太太,不时照顾A 总女儿,临别不忘与她们拥抱,单独送上别致的手信。

  和她相比,我隐约觉得我做得不妥,觉得哪儿出了问题。

  回程路上,她沉默很久才开口:"筱懿,你很优秀,但是,很多时候,花开无须太盛。"

  2

  真正的优秀,并不"刺眼"

  有一位男作家被邀请参加笔会,坐在他身边的是一位年轻的女作家。

  她衣着简朴,话不多,态度谦虚,丝毫没有高谈阔论。男作家不知道她是谁,从她的反应觉得这肯定是个不入流的作者,不然为什么这么低调。瞬间,他有了居高临下的自豪感,开口问:

  "请问小姐,你是专业作家吗?"

  "是的,先生。"

  "那么,你有什么大作发表吗?能否让我拜读一两部?"

  "我只是写写小说而已,谈不上什么大作。"男作家更加确信自己的判断,得意地接着说:"你也写小说?那我们是同行。我已经出版了339 篇小说,请问你出版了多少?"

  "我只写了一个。"

  男作家有点瞧不上地问:"哦,你只写了一部,那能告诉我这个小说叫什么名字吗?"

  女作家平静地说:"这部小说叫《飘》。"

  高谈阔论的男作家马上闭了嘴。

  女作家的名字叫玛格丽特· 米切尔。

  她一生的确只写了一部小说, 就是全世界人都知道的《飘》。这本书原名叫《明天是个新日子》,临出版时米切尔把书名改成了《飘》,也就是"随风而逝"--这是英国诗人道森的长诗《辛拉娜》中的一句。

  小说1936 年上架,立即打破了美国出版界的多项纪录:

  日销售量最高时为5 万册,前六个月发行了100 万册,第一年卖出200 万册。随后,这本书获得了1937 年普利策奖和美国出版商协会奖。

  《飘》问世的当年,好莱坞就以当时的天价5 万美元购得了《飘》的电影改编权,1939 年上映,主演是"电影皇帝"克拉克· 盖博,和"上帝的杰作"费雯丽。仅仅在20世纪70 年代末, 小说已被翻译成27 种文字,在全世界销量超过2000 万册。在已负盛名的时候,米切尔依旧对狂妄的男作家说:"我只写过一部小说。"就像当年她接受采访时表示的:《飘》的文字欠美丽,思想欠伟大,我不过是位业余写作爱好者。

  她婉拒各种邀请,一直与丈夫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直到1949 年8 月11 日,和丈夫牵手出门看电影遭遇车祸,五天后逝世。真正的优秀,并不是锋芒毕露,不留余地的"刺眼"。

  3

  优秀是锋芒,卓越是内敛

  十四年前,我的女老板告诉我:

  "筱懿,你可能不知道,A 总的太太是业内最出色的财务管理专家,虽然她看上去并不起眼;A 总的女儿在最好的大学读中文,古体诗写得不比现代文差,毛笔字都可以拿去直接做字帖。

  昨天,你太得意了。

  美人的高境界是美而不自傲,可是,这样的女人很稀缺;很多稍微好看一点的女人,都会给自己打个分数,待价而沽。

  优秀的高水平是好而不自大,可是, 这样的女人很罕见,太多稍微突出一点的姑娘,都会自视甚高,觉得自己值得拥有全世界。

  假如优秀是锋芒,光彩照人艳光四射。

  那么卓越就是内敛,就像打通任督二脉内功深厚的高手,从来不嚷嚷着满世界找人比武。

  你很难知道自己对面坐着的人真正的实力,却毫无保留地表露了自己不怎么样的全力,这样不好。"


  她顿了顿,接着说:"我不喜欢女孩或者女人充满心机,处处藏着掖着假装愚钝。我想说的是,越优秀的人,越有平常心,就像大道至简,出类拔萃到了一定高度,反而泯然众生。

  没有那么多看不惯,没有那么多优越感,没有那么多嫌弃,没有那么多不随和,只有看上去和普通人差不多的'不起眼'。可是,你怎么知道那些不起眼的女人,早已超越'优秀',达到'卓越'的境界了呢?所以,她们才比'闪瞎眼'的女人过得更好啊。"

  我想起自己不禁夸之后的臭显摆,恨不得时光倒流,重新回到那张饭桌前做个安静的旁观者。优秀是闪耀自己, 卓越却是兼顾他人。

  把人当成寻常人,就好相处。

  把事当成寻常事,就好处理。

  愿我们能够做个不寻常的"常人"。


前言/序言

遇见,是最好的开篇

文/林少

我做十点读书以后,很多人采访我时,都会问到这样一个问题:你是学机械的,为什么会做互联网工作?

其实,我算得上是互联网资深用户。刚上大学的时候,我在某论坛担任版主,每天的工作就是负责版块里发帖回帖,跟网友互动。与此同时,向站长和其他版主学习如何维护一个论坛,让它们保持活跃度。

毕业以后,我做过一段时间的邮件资讯,每天晚上整理一份新闻和生活等资讯发到订阅用户的邮箱里。再后来,才做了十点读书的微博、微信公众平台,每天早上7 点醒来,打开手机浏览,一直忙到晚上11 点关上手机。

但我一直认为,我对互联网的热爱与追求其实是源于二十多年前的那场“遇见”。

那时我还在念小学,家乡县城永定的邮政局里摆着一台多媒体大机器。

说不上为什么,我对这台机器始终有着强烈的好奇。下了课,我背了书包就往邮局冲,在机器前来回踱步。这么多年过去,我犹记得第一次伸手触摸那台机器屏幕的感觉——那一瞬间我仿佛连接到了另外一个奇妙的世界,当下我就觉得这东西太神奇了。而这台大大的机器在后面的若干年里也一直吸引着我。

据说我的老乡王兴也是在同个地方触摸到了那台机器,后来他创办了美团网。

年纪越长,我越发现,世间许多美好的情缘,都源于一场又一场的遇见,它们就像种子一样,慢慢地在我们的生活里发芽,也许会开出一朵小花,也许会结一个果儿。

你十岁那年,隔壁住着一个优秀的警察,你也许会因此更改自己的梦想;你十五岁时学了吉他,五年后可能会让你遇见一个同样喜欢吉他的情人;你二十岁时看过《乔布斯传》,四年后的工作态度大概会和其他同事相去甚远。

长远看来,我们所遇见的一切都是一个个经过包装的礼物。就像二十多年前遇见的那台机器,我一点一点地拆开这个“礼物”,发现里面藏着的珍宝是十点读书。

漫漫五年,十点读书从夫妻创业变成了有三十人团队的大家庭,用户量也增至1800 万。我们遇见的每一个同事,每一个用户,也都在成就今天的十点读书。是你们,给了十点读书继续前行、不断精进的勇气。

前年八月,十点读书出版了第一本合集《疲惫生活中的英雄梦想》,去年四月,我们出版了第二本合集《愿所有美好如期而至》,这两本书都得到了广大读者的支持,在大家的期待中,第三本书也正式和大家见面了。

这次入选该书的文章来自21 位优秀的作者,这些作者一直陪伴着十点读书成长,用他们优美的文章滋润着这个平台。我们将部分文章录制成音频,并配上精美的插画,给大家美好的阅读体验。

在所有的遇见中,找到对的人,对的工作,或者对的书,才是你给自己最好的奢侈品。

希望这些文字也是你生命里美好的遇见。

谢谢你阅读这本书,很高兴遇见你。




洞悉人性深处,探寻生命意义的文学精粹 (本简介旨在推荐一系列独立于《十点读书系列:愿所有美好如期而至+世间一切都是遇见》之外的、专注于人文社科、心理学、哲学思辨及深度小说创作的优秀作品。)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渴望在喧嚣中捕捉一丝宁静,在碎片化的认知中寻找完整的意义。《十点读书系列》以其温暖而富有哲理的笔触,慰藉了无数读者的心灵。然而,阅读的疆域广阔无垠,除了这份对“美好”和“遇见”的温和期盼,世界还提供了更多硬核的思考、深刻的剖析以及对人性幽暗与光明的复杂描绘。 以下推荐的书籍,旨在引导读者超越日常的感性慰藉,深入探索人类经验的本质、社会的结构性难题,以及个体精神世界的构建与挣扎。它们或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剖析人类行为的底层逻辑,或以恢弘的叙事描摹历史的变迁与个人的渺小,或以精巧的构思挑战我们对现实的既有认知。 --- 第一部分:认知与心智的拓界——探索我们如何思考与感知 当我们放下对“如期而至”的期盼,转而审视我们自身思考的机制时,一系列更具挑战性的问题便浮现出来。本部分推荐的读物,聚焦于人类认知、心智模式的建构与局限。 1. 《思考,快与慢》(Thinking, Fast and Slow) 作者:丹尼尔·卡尼曼 (Daniel Kahneman) 这部作品无疑是现代行为经济学和心理学领域的里程碑。卡尼曼,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用清晰、详尽的语言阐述了人类大脑的两套运行系统:系统1(直觉、快速、情绪化)和系统2(审慎、缓慢、逻辑化)。 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简单的成功学秘诀,而在于揭示我们日常决策中那些系统性的、几乎无法避免的偏差(Heuristics and Biases)。读者将了解到锚定效应如何影响我们的初始判断,可得性偏差如何让我们高估显而易见的事实,以及前景理论如何解释我们在风险面前表现出的非理性倾向。 这不是一本轻快的读物,它要求读者以审慎的态度去审视自己过往的每一个重要决定。它迫使我们认识到,我们自诩的“理性”往往只是系统1构建的、令人信服的叙事。通过理解这些认知陷阱,我们才能在商业决策、人际关系乃至个人规划中,为系统2留出更多的干预空间,实现更清醒的自我管理。 2. 《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Guns, Germs, and Steel: The Fates of Human Societies) 作者:贾雷德·戴蒙德 (Jared Diamond) 如果说《世间一切都是遇见》探讨的是个体命运的交织,那么戴蒙德的作品则将视角放大到数万年的宏大尺度,探讨了文明差异的根本原因。 戴蒙德拒绝了种族主义或文化优越论的解释,而是以地理环境的决定论视角,系统性地回答了一个核心问题:为什么是欧亚大陆的民族征服了其他大陆,而不是反过来? 他深入分析了地理环境、可驯化的动植物资源、大陆轴线的方向性对技术传播速度的影响,以及病菌传播在不同生态系统间的演变。阅读此书,是对“偶然性”和“必然性”在人类历史舞台上如何共舞的一次震撼性学习。它让人明白,我们所处的现代社会结构,并非凭空出现,而是根植于数万年前地理环境的“不平等”馈赠。 --- 第二部分:深度叙事与现代困境——在复杂的故事中寻找自我 文学的力量在于其穿透表象,直抵人性幽微之处的能力。以下推荐的作品,虽然题材各异,但都以其独特的叙事结构和深刻的主题,引发对“人之所以为人”的终极思考。 3. 《局外人》(L'Étranger) 作者:阿尔贝·加缪 (Albert Camus) 这部存在主义的经典之作,以其冷峻、疏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与社会规范格格不入的主人公默尔索。他似乎对世俗的情感、道德评判和既定的社会意义保持着一种近乎麻木的距离。 故事的张力源于默尔索对母亲葬礼的冷漠反应,以及随后发生的意外事件。加缪通过这个“局外人”,探讨了荒谬(Absurdity)这一核心哲学命题:个体对意义的追求与世界冷漠、无逻辑的本质之间的永恒冲突。 与强调“美好遇见”的温和叙事不同,《局外人》直面人生的虚无感和抗争的必要性。它教导读者,真正的自由或许不是找到意义,而是坦然接受意义的缺席,并在这种自由中,为自己的存在加诸价值。阅读它,是一种对精神韧性的严酷考验。 4. 《百年孤独》(Cien años de soledad) 作者:加布里埃尔·加西亚·马尔克斯 (Gabriel García Márquez) 魔幻现实主义的巅峰之作,讲述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在虚构的马孔多小镇上经历的兴衰轮回。这不是一个关于“如期而至”的简单故事,而是一部关于“重复”与“遗忘”的史诗。 书中充满了奇异的景象——升天的吉卜赛人、不断下雨的四年、预言的羊皮卷,但所有魔幻的表象下,涌动着人类最基本的情感:爱、权力、欲望、孤独和对永恒的徒劳追寻。 马尔克斯通过家族宿命般的悲剧,探讨了时间、记忆与历史的循环性。马孔多的繁荣与衰败,映射着拉丁美洲乃至全人类文明的缩影。这部作品的阅读体验是沉浸式的、令人眩晕的,它揭示了,即便是最宏大的叙事,也逃不脱被遗忘和重复的宿命。它要求读者用一种既相信奇迹又洞悉悲剧的眼光来审视生活。 --- 第三部分:权力结构与社会病理——透视隐藏的运作机制 生活并非只由个人的情感和际遇构成,它也受到宏大权力结构和意识形态的深刻塑造。本部分推荐的作品,提供了剖析社会运行逻辑的批判性工具。 5. 《娱乐至死》(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 Public Discourse in the Age of Show Business) 作者:尼尔·波兹曼 (Neil Postman) 波兹曼的这部经典,对我们如何接收和处理信息进行了振聋发聩的预警。他将奥威尔的《一九八四》(恐惧统治)与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享乐麻痹)进行对比,并断言我们正走向后者:一个被娱乐、肤浅和图像统治的社会。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媒介形式决定了信息的性质。印刷术时代强调逻辑、辩论和深思熟虑的复杂论述;而电视——尤其是当电视成为信息的主要载体时——则要求一切内容必须被娱乐化、视觉化、碎片化,以适应其媒介的要求。 阅读《娱乐至死》,读者会清晰地认识到,新闻报道、政治辩论乃至教育,是如何被降维成一种无害的消遣。它促使我们反思,在追求“快速”、“有趣”的阅读体验时,我们是否已经牺牲了对复杂世界进行严肃思考的能力。 6.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Psychologie des Foules) 作者:古斯塔夫·勒庞 (Gustave Le Bon) 如果说《思考,快与慢》关注个体的认知缺陷,那么勒庞的研究则聚焦于当个体汇聚成“群体”时,这种心智如何被集体无意识所支配和异化。 勒庞对群体的特征分析极为精辟:群体智力低于个体,易受暗示和感染,情感极端化,缺乏责任感,并表现出强烈的领导者崇拜。他指出,在群体中,个体的理性被淹没,取而代之的是原始的、冲动的“群体精神”。 在当今社交媒体放大了群体效应的时代,本书的洞察力并未过时。它为理解政治运动、网络暴力、时尚潮流的爆发性传播,提供了坚实的心理学基础。它提醒我们,在跟随浪潮时,务必警惕“自己是否还保有独立思考的最后一丝防线”。 --- 结语: 上述推荐的书籍,从认知科学的微观层面,到历史地理的宏观尺度,再到文学和批判理论的社会剖析,共同构建了一个复杂而迷人的知识光谱。它们或许不像一套治愈系的图书那样提供即时的抚慰,但它们提供的,是更持久的力量——理解世界运作的底层逻辑,以及在认清现实的复杂性后,依然能够坚定自我、深入思考的勇气。阅读这些作品,是对心智的一次全面升级与拓展。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沉迷于一套关于北欧极简生活哲学的书籍,简直是打开了我对“少即是多”的全新认知。它不是那种空洞地喊口号让你扔东西的书,而是深入剖析了如何在物质过剩的时代,筛选出真正能带来幸福感的元素。作者的文笔非常冷静、客观,带着一种恰到好处的疏离感,让你在阅读时,不会产生被说教的压力,而是自然而然地反思自己的生活空间和精神状态。书中大量的案例分析,展示了如何通过优化家居布局、精简衣橱,甚至是对信息摄入的筛选,来达到内心真正的平静。我尝试着应用书中的一些小技巧,比如清理掉那些“只是因为有纪念意义但从未使用的物品”,惊喜地发现,空间变大了,思绪也跟着清爽了许多。这本书更像是一份生活的设计蓝图,指导我们如何搭建一个更高效、更舒展、更符合本我需求的生存框架,让人对未来的生活有了更清晰、更从容的规划。

评分

天哪,我最近刚啃完《深夜食堂》系列,那真是让人欲罢不能的温暖与治愈。作者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那些深夜里,一碗热腾腾的食物背后所承载的,关于人生百态的无声故事。每一个食客,每一个菜肴,都仿佛有生命一般,带着各自的温度和过往闯入读者的心房。我尤其喜欢那种慢节奏的叙事,让人忍不住放慢自己的呼吸,去体会食物的香气,去感受人与人之间那种无需言语的默契。读完后,感觉心灵都被熨帖了一遍,好像自己也曾在那个小小的食堂里,围炉夜话,卸下了白日的疲惫与伪装。那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平凡的珍视,通过食物的媒介被无限放大,让人对“好好吃饭”这件事有了全新的敬畏之心。这哪里是简单的食谱或故事集,分明是一剂剂直达灵魂深处的抚慰良药,读完后连梦里都带着淡淡的酱油和味噌的香气,让人格外怀念。

评分

我正在阅读一本关于认知心理学的普及读物,它简直是本“大脑使用说明书”。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把那些晦涩难懂的神经科学概念,用极其生动、贴近日常生活的比喻解释清楚,完全没有学术著作的架子。比如,它解释了我们为什么会产生“确认偏误”,以及在做重大决策时,如何主动构建“反驳机制”来修正思维的漏洞。作者的文风非常幽默、充满智慧,读起来全程都在“啊哈!”、“原来如此!”中度过,感觉自己的思维模型正在被一点点升级换代。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重塑训练。通过阅读,我开始有意识地观察自己的第一反应和直觉判断,学会在情绪上头时给自己按下“暂停键”。这本书让我对“如何更理性地思考”这件事,有了一套立即可操作的工具箱,强烈推荐给所有觉得自己“脑子不够用”的朋友们。

评分

我最近被一本描述中世纪欧洲手工艺人生活的历史小说深深吸引住了。那本书的细节描绘达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仿佛能闻到鞣皮作坊里皮革的厚重气味,看到铁匠铺里火星四溅的瞬间。作者显然是做了大量的考据工作,他将那个时代普通匠人的日常、他们的技艺传承、以及他们对“完美作品”的执着追求,写得有血有肉,充满史诗感。故事节奏并不快,但每一个场景都充满了张力,你会被角色对技艺近乎宗教般的虔诚所感染。它探讨的不仅仅是手艺,更是人与工具、人与材料之间最原始、最纯粹的关系。读完之后,我对现代工业化生产下那些批量制造的产品产生了一种微妙的疏离感,反而更加珍视那些耗费了时间和心血打磨出来的物件。这本书让我体验了一次穿越时空的沉浸式学习,非常震撼。

评分

最近在读的这本探讨时间管理和效率提升的著作,简直是为我这种“拖延症晚期患者”量身定做。它的核心论点非常犀利且不留情面:效率的低下往往源于目标的不清晰和对“完成”的定义模糊。作者没有提供什么花哨的时间表或App推荐,而是专注于心理层面的构建。他深入浅出地剖析了“完美主义陷阱”和“信息超载”如何悄无声息地偷走我们的时间。最让我醍醐灌顶的是关于“最小可行性成果”的论述,它教会我如何把宏大的目标拆解成一个个可以立即执行的小步骤,从而不断积累正反馈。书中的语言风格非常直接、充满力量感,读起来让人肾上腺素飙升,感觉下一秒就能立刻起身去解决那些搁置已久的大事。它不只是教你如何工作,更是教你如何重新掌控自己生命的主导权,非常有启发性,简直是行动派的圣经。

评分

世间一切,都是遇见。京东图书么么哒!

评分

买了送朋友的,外观看着还不错

评分

由不同作者的一个个短篇集合而成,配彩色插图,闲时的心灵鸡汤吧

评分

很喜欢,京东很给力,书的质量也很满意!!

评分

不错,字迹清晰。京东物流超快。很好的一本书

评分

女儿喜欢阅读,都是买给她看的,书的质量不错,好评!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还是不好很好好玩哈哈哈哈啊i

评分

京东一如既往的好,物流超快,正版图书,印刷纸张都非常棒,这个假期有的干了

评分

精致的小书,特别适合装包里在路上看,太赞了,赶紧入手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