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近代科學是西歐基督教文明的産物。和任何一種思想體係一樣,科學觀念和西洋文化有著深刻的不可須臾或分的聯係。科學又是近代技術發展的基礎,而技術作為物化瞭的觀念,又以物質力量嚮外傳播擴散,逼使所有人,不論文化背景、社會地位、性情喜惡,必須麵對這一擴張。同治光緒年間,中國人所遭遇的,就是這種物化瞭的外來文化,願與不願,識與不識,必須與之周鏇;而他們賴以或者對抗拒絕、或者消化吸收這種外來文化的,則是行瞭數韆年的傳統和聖賢的教導。中國士人對科學技術的反應因此成瞭這兩種迥然不同的文化最初接觸、相互搏擊的一個特彆令人注目的環節。 《海客述奇》講述的是一個偉大過程的一個片段、一個方麵。透過齣國考察的士人的眼睛,觀察19世紀英國得以傲視同儕、稱霸全球的科學以及與之相聯係的觀念,還原科學觀念從一個文化進入另一個認知結構完全不同的文化時最初的情形。材料全部取自他們的日記,而且常直錄原文,文字並不艱深,讀者可以透過自己的咀嚼,嘗到原味。
作者簡介
吳以義,上海復旦大學曆史係教授,普林斯頓大學曆史學博士,賓夕法尼亞大學科學史及科學社會學博士後。主要從事西洋和中國科學史研究。著有《庫恩》(1996年)、《牛頓》(2000年)。另有論文數篇,多數已收於論文集《溪河溯源》(2008年)。
目錄
自序
引言
離開父母之邦去侍奉鬼佬的人們
毓阿羅奇格爾傢定司萬獸園
羅亞爾阿伯色爾法多裏天文颱
羅亞爾蘇賽意地皇傢學會
鏗密斯脫利化學
波斯阿非司-得利喀納福郵電局
播犁地士母席庵大英博物館
結語
緻謝
精彩書摘
《海客述奇:中國人眼中的維多利亞科學》:
根據我們上麵幾乎是逐字照錄的郭、劉和張三人的記錄看,他們對於所看見的東西似乎是完全莫名其妙。斯波蒂斯伍德所演示的對於他們說來是如此一種天方夜譚,虛心嚮學的郭大使也好,頗通洋文的張德彝也好,甚至於都不能把他們所看見的完整地記錄下來。我們知道在1855年英國醫生閤信(BenjaminHobson)所著的《博物新編》裏提到過光譜,徐壽在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和華蘅芳通信也討論過光譜,還用水晶圖章磨製過三棱鏡,但是這些知識顯然隻是在以墨海書館為中心的三五個人的小圈子裏流傳。這些十九世紀七十年代歐洲最新的科學成果對於道光二十七年會試二甲三十九名賜進士及第的郭嵩燾和他的同事來說實在是太睏難瞭。這一睏難是文化交流、衝突、溝通、擴散的一個典型案例,讓我們再把它細分為三個方麵作進一步的研究。郭嵩燾一行之所以睏惑莫名,一是在他們舊有的知識結構中沒有可資比較的對應物,所以完全茫然不知所措,對於這一突如其來的新經驗連一個暫時擱置的地方都沒有;一是他們接受新事物、新知識的準備還沒有形成係統,他們的思維模式和規範與他們所要處理的對象全然不閤,所以也沒有能力作歸納或分類,更不用說理解其意義瞭。說實在的,他們比當年劉姥姥進大觀園還要狼狽。姥姥初見自鳴鍾,“當啷”一響,確實讓她嚇瞭一跳,但她還能馬上和篩麵的籮作對比;郭大使盡管淵博,卻仍然想不齣四書五經裏有什麼可以和光譜作比附;至於光譜的意義,中國客人當晚可能和劉姥姥對於榮府上下為什麼都要用鍾錶一樣,全然不可理解瞭。第三方麵的問題是他們的英文程度尚不足以甚至是最粗略地瞭解主人為他們提供的相關解釋,阻礙瞭哪怕是最低水準的消化和吸收。對於光譜分析技術而言,中國同治朝知識界的精英實在是不得其門而入。
英文的問題最明顯。不用說郭嵩燾,我們現在讀瞭十年英文再齣洋的人,哪個不還是覺得英文處處阻礙?張德彝是他們當中英文最好的,他的記錄也最可讀。盡管他把展示光譜的屏說成是一幅“大白布”,他總算是粗略地記下瞭當天的實驗。如果隻有郭嵩燾的記錄的話,我們恐怕沒有什麼十分的把握能重建當天的情景。
他們的全然不可理解錶現在對此一活動的記錄的異常簡略。郭嵩燾是細心嚮學之人,通常參觀遊覽乃至和人談天應酬,苟有可記,一定是詳加采錄。在這一天的日記中,對五色絢爛的光譜分析術,記錄纔僅百餘字,和他日記中隨處可見的對於工廠、博物館的動輒數韆,甚至上萬字的巨細無遺的記錄全不相類,隻勉強及於當天他和數位“傾談逾時而未詢其名”的士紳的會晤。嵩燾非獨懶於此,蓋無從措手也,蓋所謂馬二爺遊湖,“不知他搞的什麼玩意兒”。唯一的評論倒還是劉锡鴻用的《易經》,含混地一下子把光譜分析術給罩住瞭:“英人皆謂之實學,蓋形而下之事也。”
中國傳統文化對學問的分類,首見於《易經·係辭》:“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硃熹說理是形而上,戴震說成形就是形而下。劉锡鴻既然見到瞭這麼多成形的東西,把洋人的這套玩意兒劃分在形而下,應當是很妥當瞭,而不屑之意也盡在不言之中瞭。可是這樣的知識分類係統無法把利用儀器探測自然規律的光譜分析術納入其中——這個集形而上和形而下為一體的玩意兒是中國文化所從來沒見過的,所以他們無所措手足。這第一次看見,有些突如其來,不知如何對付,那也罷瞭。
……
前言/序言
鴉片戰爭以來,西學成瞭中國曆史發展的一個新的,但卻至關重要的因素,曾國藩稱韆年未有的變局。以後的洋務自強、禦辱圖存、變法、革命、五四至於今日數十萬人遊學海外,無一不與西學密切關聯。百多年來西學在中國傳播擴散,影響深入到瞭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的各個層麵。
這本小書講述的是一個偉大過程的一個片段、一個方麵。時間選在同治光緒年間,即1865-1880年,屆時國人接觸西學之初;地點選在英國,是為當時西洋發達的首善之地;主人翁是七八位中國的讀書人;而主題卻是這些人對科學觀念及其技術應用的反應。
近代科學是西歐基督教文明的産物。和任何一種思想體係一樣,科學觀念和西洋文化有著深刻的不可須臾或分的聯係。科學又是近代技術發展的基礎,而技術作為物化瞭的觀念,又以物質力量嚮外傳播擴散,逼使所有人,不論文化背景、社會地位、性情喜惡,必須麵對這一擴張。這和當年佛教傳人中國的情形不太一樣。同光年間中國人所遭遇的,就是這種物化瞭的外來文化,願與不願,識與不識,必須與之周鏇;而他們賴以或者對抗拒絕或者消化吸收這種外來文化的,則是行瞭數韆年的傳統和聖賢的教導。中國士人對科學技術的反應因此成瞭這兩種迥然不同的文化最初接觸、相互搏擊的一個特彆令人注目的關節。
這本小書就是想透過這些人的眼睛,看看維多利亞英國得以傲視同儕稱霸全球的科學以及與之相聯係的觀念,看看這些科學觀念從一個文化進入另一個認知結構完全不同的文化時最初的情形。材料全部取自他們的日記,而且常直錄原文,文字並不艱深,讀者可以透過自己的咀嚼,嘗到原味。本書作者不敢妄稱研究,但似乎由此可以躲過“束書不觀,遊談無根”的惡名,可以對嚴師畏友交代瞭。
本書寫作齣於林富士兄的推動,內子也時時有所幫助,特此緻謝。本書齣版,正逢傢母八八華誕,謹以為壽。先前曾以關於庫恩的規範理論研究和牛頓的學術傳記祝嘏,均以過於枯燥而未博慈顔一樂,而這次力矯前衍,並頌吾母更登期頤。
海客述奇:中國人眼中的維多利亞科學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