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生命:史怀哲自传

敬畏生命:史怀哲自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法] 史怀哲 著
图书标签:
  • 自传
  • 史怀哲
  • 哲学
  • 医学
  • 伦理
  • 宗教
  • 传记
  • 人道主义
  • 生命意义
  • 回忆录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59400628
版次:1
商品编码:12209492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4-01
用纸:轻型纸
字数:155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他是二十世纪人类良知的代表,和平之子,“非洲圣人”。

  ·1952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了不起的通才:在哲学、医学、神学、音乐四种不同领域,成就卓著。

  ·38岁起赴非洲志愿行医,创办丛林诊所,直至去世。




内容简介

  史怀哲是欧洲优秀文化蕴育出的杰出人物。青年时代多才多艺,不仅是神学博士和哲学博士,而且是一位享有盛誉的管风琴演奏家和巴赫音乐的研究家。三十岁时投身医学,三十八岁获得医生执照,携妻子一起前往非洲,创建诊所,为当地居民治病。

  在本书里,史怀哲不仅细述了自己传奇的生活经历,也对道德伦理、生命本质等人生问题发表了独到的洞见。他的人生历程和思想闪光,对于今天这样一个金钱至上、道德沉沦的年代,具有领航人一样的意义。


作者简介

  “非洲圣人”阿尔贝特·史怀哲(1875~1965)是二十世纪人道精神划时代伟人、一位著名学者以及人道主义者。具备哲学、医学、神学、音乐四种不同领域的才华,提出了“敬畏生命”的伦理学思想,他是一个了不起的通才、成就卓越的世纪伟人。1913年他来到非洲加蓬,建立了丛林诊所,从事医疗援助工作,直到去世。阿尔贝特·史怀哲于1953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精彩书评

  他造福的不只是非洲,更是整个世界。

  ——美国前总统卡特

  在二十世纪西方世界,史怀哲是能与甘地相比的具有国际性道德影响的人物。

  ——爱因斯坦

  阿尔贝特·史怀哲和阿尔贝特·爱因斯坦大概是能代表西方文化的知识和道德传统的高成就的人。

  ——弗洛姆


目录

第一章 童年及求学经历 / 1

第二章 巴黎和柏林:1898年至1899年 / 15

第三章 斯特拉斯堡的早年岁月 / 25

第四章 1900年至1902年:最后的晚餐及耶稣生平研究 / 33

第五章 任教于斯特拉斯堡大学:《历史耶稣之探索》 / 44

第六章 历史耶稣与现代基督教 / 54

第七章 巴赫研究 / 61

第八章 关于管风琴及其制作工艺 / 71

第九章 立志当一名丛林医生 / 81

第十章 1905年至1912年间的医学研究 / 95

第十一章 准备远赴非洲 / 110

第十二章 学医阶段的文学研究 / 116

第十三章 在非洲的早期活动:1913年至1917年 / 135

第十四章 在加瑞松和圣雷米的战俘营里 / 160

第十五章 重返阿尔萨斯 / 172

第十六章 在斯特拉斯堡行医讲道 / 178

第十七章 非洲回忆录 / 185

第十八章 从甘斯巴克镇动身去国外 / 192

第十九章 在非洲的第二阶段:1924年至1927年 / 201

第二十章 返欧两年及《神秘使徒保罗之神秘主义》的续写 / 209

后记 / 216


精彩书摘

  《敬畏生命:史怀哲自传》:
  当我五岁时,凭借外祖父留下的一架旧卧式钢琴,父亲开始对我进行音乐启蒙教育。虽然他的技法并不怎么高明,却总能即兴弹奏出悦耳动听的曲子。七岁那年,我在学校用小风琴给赞美诗曲调配上自创的和声,没想到竟然让老师颇感惊讶。一年后,尽管双脚几乎还够不着踏板,我却已经开始练习管风琴了。我对此种乐器的兴趣很可能遗传自外祖父,因为他不仅爱好弹奏,而且还乐于管风琴制作。据母亲所言,外祖父那出色的即兴演奏技艺在当年也算是颇有名气的。无论前往哪座城镇,他必定要了解一番当地的管风琴水平。闻听卢塞恩教堂新配置了一架知名的管风琴,他甚至专门赶去观看工人的安装过程。
  及至九岁,我第一次获得允许,开始有机会在甘斯巴克镇的教会仪式上顶替管风琴师登台演奏。
  截止到1884年秋季之前,我一直在甘斯巴克镇的村校里上学。随后,我又去孟斯特的实科中学(该中学根本没有开设古典语文课)念了一年,并且利用课余时间补修拉丁语私教课,以便为将来进入高级中学第五级做准备。1885年秋,我如愿被阿尔萨斯区米约桑镇的高级中学录取。教父跟我的祖父同父异母,也叫路易斯·史怀哲,当时担任全镇小学的行政委员,便十分好心地让我寄居在他家。否则,仅靠父亲那点微薄的薪水,除了养活一大家子,几乎是不可能供我上高级中学的。
  叔公夫妇二人膝下无儿女,平日在家里对我严加管教,这对我倒是非常受用。每每回想起他们施与的恩惠,我就禁不住感激万分。
  在甘斯巴克镇和孟斯特求学期间,尽管阅读与写作曾叫我吃过不少苦头,但课业总算马马虎虎过得去。可是到了高级中学,刚开始我却学得很差劲。究其原因,一方面要怪我懒懒散散、耽于幻想,另一方面则由于我的拉丁语基础太薄弱,之前补的私教课仍不足以达到入学第五级的知识要求。直到升入第四级并遇上韦迈博士,他教会我一些正确的学习方法,并且又给了我不少信心,情况才开始有所好转。当然,经过头几堂课我便意识到:韦迈博士之所以能对我产生这么大的影响,无非源于他对每堂课都提前做足了准备。因此,他也成为我心目中认真负责的楷模。往后的日子里,我更是多次登门拜访过他。大战接近尾声时,我碰巧前往斯特拉斯堡小镇,也就是他安度晚年之所,便立马前去探视。不想竟意外听闻噩耗:长期的饥饿使得他神经失常,且早已寻了短见!
  在米约桑镇求学时,我的音乐老师名叫尤金·梅奇,是圣斯蒂芬改革教会里一名年轻的管风琴师。而这也是他从柏林音乐学院毕业后找到的第一份工作。在柏林期间,适逢人们对巴赫激情复燃,他则更是如痴如醉。我想,正因为梅奇老师的缘故,我才有可能年纪轻轻便接触到圣托马斯教堂唱诗班指挥的作品,并且从十五岁就开始接受规范的管风琴演奏指导。但不幸的是,1898年秋,梅奇老师竟由于感染风寒而英年早逝。当时,我还专门用法语撰写了一本小册子来悼念他。后来它在米约桑被公开出版,并成为我生平刊出的第一篇文字。
  自从进入高级中学,我把主要兴趣都放在了历史和自然科学上。至于语言和数学,我则需要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能略有所成。不想没过多久,对于自己原本毫无特殊天赋的这些课程,我竟然也都钻研得入了迷。结果,升到高年级以后,尽管我的学习成绩还算不上拔尖,却己进入到中上游。当然,说到作文,如果没记错的话,我倒常常都是高居第一。
  及至最高年级,拉丁文和希腊文都由威廉·迪克校长亲自教授。他来自吕贝克城,为人德高望重。他在课堂上并不拘泥于常规的语言学说教,而是通过旁征博引古代哲学,让我们一窥近代思想的精妙所在。对于叔本华,他尤其推崇备至。
  1893年6月18日,我顺利通过了毕业考试。只可惜笔试部分发挥得不太理想,甚至连一向擅长的作文也不例外。然而在口试部分,凭借着丰富的历史知识和独到的见解,我却引起了主考官(来自斯特拉斯堡的阿布瑞特博士)的注意。结果,历史等级为“优秀”,外加几句赞美之词的衬托,顿时给我的毕业证书增色不少。否则,它恐怕只会显得平淡无奇。
  同年10月,仰仗那位巴黎商人伯父的慷慨资助,我有幸拜在了巴黎管风琴大师夏尔一玛丽·维多尔的门下。本来,维多尔先生通常只招收音乐学校管风琴专业的学生,可由于之前米约桑镇的老师已给我打下良好基础,他在听过我一番弹奏之后,终究还是破格将我录取。维多尔先生的指点对于我来说至关重要。他不仅从根本上完善了我的技法,而且还敦促我在弹奏中尽量追求创造性。与此同时,多亏有他的教导,我对音乐结构体系的真谛才能了然于心。
  记得维多尔先生给我上的第一堂课安排在金秋十月。那天阳光温暖,适逢俄国水兵在他们海军上将阿维兰的率领下造访巴黎,以庆祝法俄两国正式建交。只见大街小巷人山人海,四处挤满翘首期待的人群。由于人多拥挤难于通行,待我好不容易赶到大师家中,已晚了许久。
  ……
敬畏生命:史怀哲自传 内容简介 《敬畏生命:史怀哲自传》是一部深入描绘阿尔伯特·史怀哲(Albert Schweitzer)波澜壮阔一生的鸿篇巨著。这部自传不仅仅是对一位诺贝尔和平奖得主人生轨迹的回溯,更是对一种深刻哲学思想——“敬畏生命”——的完整诠释和实践记录。全书以极其真挚、坦诚的笔触,带领读者走进这位二十世纪伟大的思想家、音乐家、哲学家、医生以及人道主义者的内心世界。 早年与学术奠基 自传的开篇详述了史怀哲在阿尔萨斯地区(当时隶属德意志帝国)的童年与青少年时期。他出生于一个牧师家庭,自幼便展现出对音乐的非凡天赋,尤其对巴赫的音乐抱有近乎宗教般的虔诚与研究热情。早期的文字细腻地勾勒出他如何在严谨的宗教氛围和深厚的音乐熏陶中成长,为他日后复杂的精神结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史怀哲在斯特拉斯堡接受了卓越的教育,随后进入图宾根大学学习神学和哲学。书中详细记述了他如何以惊人的学术能力迅速崛起,成为德语世界青年学者中的佼佼者。他不仅精通神学,更对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一阶段,他挑战了当时主流的理性主义神学观点,深入研究了耶稣生平的历史性与神学意义,其代表作《拿撒勒人耶稣的生平研究》正是这一时期学术成果的结晶,这本书以其大胆的视角和严谨的考据,在当时的宗教界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 音乐与哲学的交汇 史怀哲的生命中,音乐与哲学从未分离。自传中,他倾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述他对管风琴演奏艺术的追求。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演奏家,更是巴赫研究的权威,他坚信音乐不仅仅是声音的排列,更是精神世界的体现。书中记录了他对管风琴构造的深入理解,以及他如何通过演奏来体验和表达他所理解的“神圣秩序”。他与法国著名女钢琴家海伦·布雷斯劳(Hélène Bresslau)的婚姻,也始于他们对艺术和精神世界的共同追求。 然而,随着学术和艺术生涯的蓬勃发展,史怀哲内心深处开始出现一种深刻的困惑和不安。他清晰地认识到,在欧洲文明的鼎盛时期,物质和知识的进步并未能带来真正的精神救赎,欧洲的精神正处于危机之中。这种对西方文明核心价值的深刻反思,成为了他人生轨迹转变的关键动力。 “敬畏生命”哲学的诞生 自传的转折点,是他对“敬畏生命”(Reverence for Life)这一核心伦理观念的发现。史怀哲坦诚地描述了这一哲学思想如何在一次非洲探险的途中,如同闪电般击中他的内心。他意识到,所有生命都渴望存在和发展,因此,对一切生命抱有尊重的态度,是道德的最高体现。这种尊重并非空泛的理论,而是要求个体主动投身于减轻世间苦难的实践中。 这一哲学观的形成,促使他做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决定:放弃欧洲的优渥生活、学术声誉和音乐事业,前往被殖民的非洲,投身于医疗服务。 兰巴雷内:实践与奉献 自传最引人入胜的部分,无疑是对他在法属赤道非洲(今加蓬)兰巴雷内(Lambaréné)建立医院和诊所的详尽叙述。史怀哲以日记体的形式,记录了早期环境的艰苦卓绝。他需要从零开始,克服语言障碍、热带疾病的威胁、物资的匮乏,以及当地土著对西方医疗的疑虑。 书中生动地描绘了他如何从一个哲学教授转变为一个全能的医疗工作者——他必须学习基础的内科、外科、牙科知识,自己动手建造茅草屋作为病房,并与当地的传统巫医和酋长们周旋。这些文字充满了一种朴素的英雄主义,没有夸张的辞藻,只有对具体困难的冷静描述和对病人无微不至的关怀。 史怀哲详细阐述了他在兰巴雷内所面对的道德困境:如何在资源极其有限的情况下,做出关乎生死的判断;如何看待病患的痛苦与人类的局限性。他坚信,即便是最微小的善举,只要是出于“敬畏生命”的原则,都具有无限的价值。 对文明的反思与和平的呼唤 在自传的后半部分,史怀哲将视野从非洲的诊所转向更广阔的世界。他描述了如何通过在欧洲的巡回演讲和音乐会筹集资金,维持医院的运转,以及他与世界的互动。 自传深刻地探讨了他对现代科技、战争以及人类精神状态的看法。他将两次世界大战视为西方文明精神危机的具体表现。他坚定地指出,真正的文明进步不在于科技的进步,而在于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能否建立起相互尊重的伦理关系。他认为,只有当个体将“敬畏生命”的伦理原则内化为行动,世界才能迎来真正的和平。 永恒的遗产 《敬畏生命:史怀哲自传》不仅是一部个人回忆录,它更是一部精神指南。通过阅读史怀哲亲笔记录的探索、挣扎与最终的奉献,读者将深刻理解一个伟大的灵魂是如何在学术的象牙塔与人道的十字路口做出抉择,并最终选择了一条最艰难、却也最富有人性光辉的道路。这部作品以其谦逊的语气和博大的胸襟,超越了时代和地域的限制,为所有在现代社会中寻求意义与道德指引的人们,提供了一份不朽的启示录。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在极端环境下,依然能够保持乐观和奉献精神的人充满好奇,而史怀哲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的自传,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自身在面对困难时的怯懦和抱怨。当读到他在非洲,在简陋的医疗条件和难以想象的疾病面前,依然能够坚持下去,甚至将自己的房子改造成医院,为那些被遗忘的病患提供救治时,我感到一种深深的震撼。他不仅仅是在治病救人,他是在对抗绝望,用生命的点滴温暖驱散黑暗。那种对生命的责任感,超越了国界,超越了种族,是一种纯粹而伟大的爱。我尤其喜欢他对于“敬畏生命”哲学的阐述,它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他用一生践行的信条。他认为,所有的生命都具有内在价值,我们都有义务去保护和尊重它们。这种思想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也发人深省。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生命的价值,也让我对那些默默奉献的普通人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

我一直认为,伟人之所以伟大,并非因为他们拥有超凡的能力,而是因为他们拥有一颗不平凡的心。史怀哲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自传,让我看到了一个灵魂的纯净与坚定。当他做出前往非洲的决定时,他清晰地知道自己将要面对的是什么:贫穷、疾病、落后,以及巨大的孤独。但他依然义无反顾,因为他内心的召唤,是对生命的敬畏,是对人性的关怀。他并非没有恐惧,但他选择用行动去战胜恐惧。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对生命的平等态度,他对待任何一个生命,无论贫贱贵贱,都抱有同样的尊重。这种广阔的胸怀,在当时乃至现在,都显得极为难能可贵。他的哲学,不仅仅是写在书本上的理论,更是他用一生去实践的信仰。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价值,不在于物质的丰富,而在于精神的丰盈,在于能否将这份丰盈,转化为对世界和他人的贡献。读完这本书,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宁静与力量,仿佛也受到了一丝“敬畏生命”的精神洗礼。

评分

我是一个对历史和人文精神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所以当我看到“史怀哲自传”这个书名时,立刻就被吸引了。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成长历程,更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的缩影。史怀哲生活在一个充满变革的时代,两次世界大战的阴影笼罩着欧洲,而他却选择将自己的人生重心放在了遥远的非洲。他用他的智慧、勇气和毅力,在荒凉的土地上建立了一座“生命之城”,为无数饱受疾病折磨的人们带去了希望。我特别着迷于他那种跨领域的才能,他不仅是杰出的医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哲学家和音乐家。他能够将深邃的哲学思想融入到日常的医疗实践中,用音乐来抚慰病人的心灵。他的“敬畏生命”哲学,是一种超越了狭隘的理性主义的博爱,它提醒着我们,要以一种更广阔的视野去看待生命,去理解生命。这本书给我的启发是多方面的,它让我看到了一个人可以拥有多么丰富的精神世界,以及如何将这种精神世界转化为对社会和他人的实际贡献。

评分

翻阅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史怀哲先生的时代,亲历着他的人生选择和奋斗历程。他的文字朴实而有力,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我尤其被他对非洲人民的深情所打动,他没有将自己视为高高在上的救世主,而是以一种平等的姿态,去理解他们的文化,去尊重他们的生活方式。他明白,真正的帮助,不仅仅是给予物质上的援助,更是给予尊严和希望。他所倡导的“敬畏生命”不仅仅是一个口号,更是他行动的指南。在读到他为了医疗事业,不惜变卖财产,甚至在战乱时期,冒着生命危险,来回奔波于欧洲和非洲之间时,我感受到了他内心的强大力量。这种力量,源于他对生命的无限热爱和对人类的深切关怀。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普通人如何通过不懈的努力,能够改变世界,也让我思考,在我们自己的生活中,是否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敬畏生命”的方式,去做出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评分

这本书我断断续续读了很久,每次翻开都能被深深吸引。史怀哲的人生,与其说是一部自传,不如说是一部献身于人类福祉的史诗。从童年时期他对大自然的惊叹,到后来投身非洲的医疗事业,每一步都充满了坚定与牺牲。我特别欣赏他那种不受世俗羁绊的决心,当他选择去非洲行医时,并非一时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放弃了在欧洲的安逸生活,选择了艰辛与未知。那种“敬畏生命”的精神,贯穿了他的一生,不仅仅是对人类,也包括他所遇到的每一个生命,甚至是一只飞过的蝴蝶,一颗顽强生长的小草。读他的文字,仿佛能感受到他内心的平静与力量,那是一种源自深沉的爱与责任的力量,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要去模仿,去靠近。他不仅仅是医学家、哲学家、音乐家,他更是生命的实践者,用行动诠释了何为真正的“敬畏”。这本书不适合快速阅读,它需要你放慢脚步,去体会,去感受,去思考。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仿佛史怀哲先生就坐在我身边,用他缓慢而坚定的声音,向我讲述生命的意义。

评分

质量不错,发货及时。

评分

做活动买的,非常划算,书的内容也值得购买。

评分

质量不错,发货及时。

评分

很好,是在三联书店看到的。

评分

在京东购物,商品、包装、物流都无可挑剔,满意。

评分

一位伟大的人物,之前从未关注过。

评分

评分

生命在于多读书长知识

评分

很好,值得一读的好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