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列颠之战 1940年英国国土防空作战

不列颠之战 1940年英国国土防空作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安迪·桑德斯(Andy Saunders) 著,郭宇 译
图书标签:
  • 二战
  • 不列颠空战
  • 英国
  • 军事史
  • 航空史
  • 防空作战
  • 1940年
  • 历史
  • 战争
  • 欧洲战争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466235
版次:1
商品编码:1221318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6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揭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大的空战战役。
2.揭秘不列颠之战英国皇家空军及德国空军双方参战部队的编制、战机、战术及空勤装备。
3.300余幅珍贵历史照片、原始地图及设计图纸图解不列颠之战的台前幕后。
4.英国知名军事历史研究者编著。

内容简介

1940年,英国遭德军入侵,皇家空军担负起保卫英国的使命,而皇家空军战斗机司令部已然运行起一套完全整合的防空系统,该系统在战争开始前就建成了。这套综合性的指挥控制作战系统不仅由其下属的各战斗机中队组成,还包括雷达、地面对空观察站、气球司令部和防空司令部等。1940年6月法国的陷落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该国缺乏集中化和协作化的指挥控制架构,但接下来发生在英伦三岛上空的不列颠战役的结局就完全不同了。
本书详细讲述了参加战役的皇家空军,尤其是战斗机司令部是如何制订作战计划、组织行动和具体作战的。本书还讲解了这套指挥控制作战系统是如何运行的,各组成部分是如何在战斗机司令部的指挥下各司其职并协同运作的,在与数量占优的德国空军作战时如何有序、高效运转。同时,本书也对战役中使用的武器、战术、行动过程、装备以及无法避免的伤亡等情况做出了解释。
本书适合广大军事爱好者阅读。

作者简介

安迪·桑德斯(Andy Saunders):生活在英国苏克塞斯,是一名出版刊物作者和军事航空历史研究者,对不列颠战役的历史颇有研究。他是《战火中队不列颠》杂志的编辑,也是国际上多家航空出版物的撰稿人,已出版著作《寻找少数人》《寻找敌人》《巴德的最后飞行》和《皮威特船队》等。

郭宇,信息系统工程师,80后军事爱好者、模型爱好者。讲求资料翔实,考证严谨。自1991年以来一直保持着模型制作爱好,具有10余年的翻译经历,在国内多家航空刊物和模型刊物上刊登有模型作品和翻译作品。

内页插图

目录

7 前言
11 第1章 英国的防空
雷达 12
地面对空观察队 18
皇家空军战斗机司令部 20
战斗机飞行员的日常生活:1940年 30
36 第2章 少数人的装备
领空的守卫者:英国皇家空军 38
敌对力量:纳粹德国空军 42
迷彩和标记 48
罗尔斯-罗伊斯“梅林”发动机 50
机载武器 54
63 第3章 战斗机的指挥和控制
情报分析室 64
作战指挥室 66
“道丁”系统中的道丁将军 80
测向(无线电时序发射) 80
无线电通信技术 84
421飞行队的任务——“吉姆- 克劳行动” 86
德国方面对英国战斗机指挥控制系统的评价 87
89 第4章 作战
准备就绪状态 90
紧急起飞 91
发现目标 98
巡逻 101
回家喝茶 105
被击落 108
回收坠机残骸 114
民间维修组织 119
121 第5章 参战人员
飞行员和机组人员 122
地勤人员 125
空军妇女辅助队 129
伤亡人员 132
总结 137
138 第6章 其他防御力量
防空司令部 140
探照灯 149
皇家空军气球司令部 151
音响测距 155
157 后记 全部作用都发挥出来了吗
161 附录1
俚语和口语术语汇编 161
162 附录2
资料来源 162

精彩书摘

  《不列颠之战 1940年英国国土防空作战》:
  尽管他们做得有些急躁,但他们在现有操作条件下描绘出的航迹非常接近拦截作战所需的敌方准确航迹,改进的重大成果显而易见。在这个有说服力的演示完成后,上级逐渐接受了情报分析人员需要具备特殊技能的要求。对雷达站的能力和局限性有着明确的了解也是非常必要的。情报分析人员在给上级的上书中提到设立情报分析干事这一职位的请求,并在向各联队作战指挥部、空军部汇报情况时明确提出了忽视情报分析筛选将会导致的后果。
  “在雷达技术刚刚起步的时候,整个系统中从雷达站至情报分析室这段都掌握在热衷于手工筛选的人员手中,每个人都依据其特长被分配到合适的岗位上去,并在1938年的航空兵演习中取得了极好的效果。随着系统的快速扩张,有经验有技术天赋的雷达操作员被分散到各处。现在,扩张明显带来了削弱雷达系统效能的后果,战斗机司令部也常常难以找到更有能力的情报分析人员来替换原先的庸碌之辈。你会记住所有专业的军士是如何从一个情报分析业务生手变成业务熟练的高手的,其中付出的艰辛和努力是常人无法想象的,还有最优秀的标图员是如何被选为情报分析员的,战斗机司令部也会推荐民间公务员担任高级文职进入专业军士的行列,然后将其培训为情报分析员。
  “一名情报分析员的全部工作被描述为一名受委托的军官,他负责研究、分析和评估‘一种可能性的大小’。准确地预计可能性取决于很多因素,普通的空军士兵是无法理解的,而普通军官中资历最高的人也无需了解。
  ……
《不列颠之战:1940年英国国土防空作战》 序言 1940年的夏天,一股前所未有的阴霾笼罩着欧洲大陆。纳粹德国以闪电般的攻势横扫法国,将英吉利海峡变成了孤立英国与沦陷欧洲之间的一道狭窄屏障。当希特勒将军的隆隆炮声逼近海岸,当德国空军“秃鹰军”的剑影在欧洲上空盘旋,整个不列颠似乎都屏住了呼吸,等待着一场决定命运的较量。这场较量,便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最关键的国土防空战役——不列颠之战。 本书并非仅仅是历史事件的流水账,而是力求深入挖掘这场战役的每一个细节,剖析其背后错综复杂的战略、战术、技术以及人性光辉与牺牲。我们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回到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亲临战火纷飞的天空,感受英伦三岛人民在生死存亡关头所爆发出的惊人勇气与智慧。 第一章:风暴前的宁静与暗流涌动 在看似平静的表面之下,欧洲大陆早已波涛汹涌。本书将首先回顾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欧洲格局,分析英德两国在政治、军事、经济上的对比。我们将审视英国为何会在战争初期采取“绥靖政策”,其背后是出于对战争的恐惧,还是对自身实力的误判?同时,我们将深入剖析德国的崛起之路,希特勒的野心如何一步步膨胀,以及其赖以生存的“闪电战”理论如何在欧洲大陆取得空前成功。 在军事层面,我们将重点关注英德两国空军的早期发展。英国皇家空军(RAF)在战前经历了怎样的重组与革新?“战备英才计划”(The Dowding System)的建立,为后来的防空体系奠定了怎样的基础?而德国空军(Luftwaffe)在空战理论、飞机性能、飞行员训练等方面又有哪些优势?我们将详细介绍当时双方主要的战斗机和轰炸机型号,如喷火式(Spitfire)、飓风式(Hurricane)和梅塞施密特 Bf 109(Messerschmitt Bf 109)等,分析它们的性能特点、战术运用以及在空战中的作用。 第二章:战略转向——从空域制霸到登陆准备 法兰西陷落后,丘吉尔首相在绝望中发出了“战斗到底”的呐喊。希特勒的目光也随之转向不列颠。本书将详细解析希特勒的“海狮计划”(Operation Sea Lion)——登陆作战的构想。而实现登陆的前提,便是掌握英吉利海峡的制空权,彻底摧毁英国皇家空军。 我们将深入分析德国空军“鹰攻”(Adlerangriff)的战略目标与阶段划分。从最初针对英国南部海岸的雷达站、机场和航空工业设施的攻击,到随后转向攻击港口和海军基地,再到最终将目标锁定在英格兰东南部的空军基地和防空体系。这个战略的转变并非一帆风顺,而是伴随着德国空军内部的争议和对英国抵抗意志的低估。 同时,本书将重点介绍英国皇家空军在这一战略转向中的应对。他们如何利用“战备英才系统”调度战斗机,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地面管制与空中力量的协同作用?面对数量和早期技术优势上的劣势,英国飞行员又是如何以顽强的斗志进行殊死搏斗的? 第三章:白昼的炼狱——空战的残酷与英勇 白昼的英格兰,天空成为了血与火的战场。本书将以详实的史料和生动的笔触,重现不列颠之战中最惨烈、最扣人心弦的空战场景。我们将不再局限于宏观的战略分析,而是将镜头聚焦在那些在空中生死搏杀的飞行员身上。 我们将会详细描述空战的每一个细节:战斗机编队是如何协同作战的?飞行员如何在高空进行令人窒息的俯冲与爬升?机枪的轰鸣,爆炸的火光,以及坠落的飞机……那些年轻的生命,如何在瞬间面对死亡的威胁,又如何凭借着过人的勇气和精湛的技艺,一次又一次地捍卫着自己的领空? 本书将深入探讨不同阶段的空战特点: 第一阶段:攻击雷达站与空军基地。 德国空军试图通过瘫痪英国的预警系统和空军力量,为后续攻击铺平道路。我们将会看到 RAF 飞行员如何冒着生命危险,在己方机场被轰炸的情况下,驾驶着还在冒烟的飞机升空迎敌。 第二阶段:大规模空袭与城市的恐怖。 当德国空军未能有效削弱 RAF 的抵抗力量时,希特勒将目标转向了伦敦。本书将生动描绘伦敦大轰炸的恐怖景象,以及市民们如何在防空洞中度过一个个惊心动魄的夜晚。我们将分析德军轰炸策略的转变,以及其对英国民众士气的影响。 第三阶段:反击与转折。 尽管伤亡惨重,但 RAF 并没有被击垮。本书将分析 RAF 如何在战术上做出调整,如何利用双机或三机编队进行更有效的攻击。同时,我们也将探讨战备英才系统的作用,以及英国地面部队和防空炮兵在抵抗中的贡献。 第四章:夜幕下的煎熬——夜间轰炸与防空挑战 当白昼的激战落下帷幕,夜幕降临,另一场考验也随之而来。德国空军并未放弃对英国的打击,夜间轰炸成为了新的策略。本书将深入探讨夜间轰炸的挑战,以及英国如何应对这一新的威胁。 我们将分析夜间轰炸的特点:低能见度、探测困难、以及对飞行员心理素质的极大考验。德国空军使用的“火种”战术,是如何试图通过点燃城市来制造恐慌? 在防空方面,本书将重点介绍英国在夜间防空方面的努力。从最初的无能为力,到后来雷达技术的进步、夜间战斗机的研发,以及防空炮兵的夜间作战能力提升。我们将展现英国科学家、工程师以及普通士兵如何在夜色中与敌人殊死搏斗,守护家园。 第五章:后勤、技术与情报——看不见的战场 一场伟大的战役,绝不仅仅是前线士兵的英勇拼杀,更是背后庞大后勤、尖端技术和严密情报网络的支撑。本书将深入挖掘这些“看不见的战场”,揭示它们在不列颠之战中的关键作用。 后勤保障: 飞机零部件的生产、燃料的供应、飞行员的补给,以及战损飞机的修复。我们将分析英国如何克服物资短缺的困难,保持空军的持续作战能力。同时,也将探讨德国在后勤方面的挑战,如航程限制和补给线拉长等。 技术竞赛: 雷达技术在不列颠之战中的作用是革命性的。本书将详细介绍英国雷达系统的发展与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 RAF 掌握战场主动权。同时,也将分析德国在飞机设计、武器装备等方面的技术优势与不足。 情报战: 截获敌军通讯、分析敌军动向、以及破译密码。我们将揭示双方情报部门的博弈,以及它如何影响战略决策和战术部署。 第六章:人性、牺牲与胜利的代价 不列颠之战并非冷冰冰的军事对抗,它凝聚了无数个体的悲欢离合、英勇牺牲与坚韧不拔。本书将通过对飞行员、地勤人员、防空炮兵、以及普通民众的描绘,展现这场战争背后的人性光辉。 我们将通过真实的口述史料、个人日记和回忆录,让读者走进那些在硝烟中闪耀的灵魂。他们是普通的青年,肩负起保家卫国的重任,用生命捍卫着自由的火种。他们的勇敢、他们的恐惧、他们的友谊、他们的牺牲,共同构成了这场战役最动人的篇章。 同时,本书也将探讨胜利的代价。即使英国赢得了这场战役,但付出的代价是何其惨重。城市被摧毁,无数生命消逝。我们将反思战争的残酷,以及和平的来之不易。 结语 《不列颠之战:1940年英国国土防空作战》并非仅仅是对一场战役的回顾,而是对人类勇气、智慧与牺牲精神的致敬。它提醒我们,在最黑暗的时刻,即使面对强大的敌人,只要团结一心,坚持不懈,就有可能扭转乾坤。这场战役的胜利,不仅保卫了不列颠的独立,更成为了二战中盟军扭转局势的关键转折点,为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希望本书能让读者深刻理解这场战役的意义,感受那个时代英伦三岛人民所经历的一切,并从中汲取力量,珍视来之不易的和平。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笔触极为细腻,仿佛带着我亲身回到了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作者对于细节的把握,尤其是对当时英国皇家空军(RAF)飞行员日常生活的描摹,简直令人叹为观止。我能清晰地感受到那些年轻面孔背负的巨大压力,他们在简陋的基地里,喝着冷咖啡,听着从无线电里传来的模糊指令,那种混合着恐惧、疲惫与坚毅的情感,被文字精准地捕捉并传递出来。书中对于高射炮阵地、雷达站前线的描述,也远非枯燥的技术罗列,而是融入了人性的挣扎与集体的荣耀。你读到的不仅仅是空战的英勇,更是整个国家在生死存亡之际,那种全民动员的决心和细致入微的准备工作。比如,关于早期预警系统(Chain Home)如何从最初的试验性设施,一步步演变为抵御德军空袭的中坚力量,作者的梳理脉络清晰,但又充满了对幕后技术人员的敬意,他们的每一次调试、每一次故障排除,都直接关系到前线战机的升空时间。这种从宏大战略到微观执行的全面覆盖,使得阅读体验无比丰满,让我对“不列颠之战”的理解,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更具人情味的高度。

评分

这部作品的语言风格极其克制,但情感张力却达到了惊人的地步。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枯燥的作战日志和飞行报告,转化为极具画面感的场景再现。在描述战斗机编队穿梭于云层之间,与德军斯图卡俯冲轰炸机进行近距离缠斗的段落时,文字的节奏感瞬间加快,如同鼓点急促的交响乐。然而,高潮过后,笔锋又会立刻转向对战后清理和伤亡统计的冷静叙述,这种强烈的反差,反而凸显了战争的残酷与荒谬。我特别留意到,作者在处理英国本土平民受到的影响时,使用了非常内敛的笔法。没有歇斯底里的控诉,更多的是通过几个家庭的侧写,展示了空袭警报下的日常琐碎与坚忍。例如,一个关于酒吧老板如何在轰炸间隙为受伤的飞行员简单包扎伤口,并坚持照常提供啤酒的故事,寥寥数语,却比任何宏大的战争宣言都更具感染力。它让人体会到,真正的胜利,是在这些看似平凡的坚持中铸就的。

评分

阅读体验中,最让我震撼的是它对战略决策层面冲突与演变的描绘。不同于许多只关注空战本身的书籍,这部作品深入剖析了当时的空军高层、军情部门以及政府内部的复杂博弈。指挥官们需要在极度不确定的情报下做出实时判断,每一次“换防”、每一次战术调整,背后都是对资源消耗、士气维持以及对手意图的反复推敲。我特别欣赏作者对“黑羊计划”(Blenheim Scouts)这类相对边缘但至关重要的情报工作侧写的力度。这些隐秘的行动,揭示了战时决策链条的脆弱与韧性。当我读到关于如何应对德军不断变化的突防模式——从早期的伦敦轰炸转向对机场和雷达站的饱和攻击——那种如同棋局般紧张的对抗感扑面而来。它并非简单的“我们赢了”,而是展示了胜利是如何在无数次微小的战术优势累积中,被一点点蚕食和构筑起来的。这种对战争“大脑”的解剖,远比单纯的飞机性能对比要引人入胜得多,让我看到了高层决策对战场局势的决定性影响。

评分

从资料的广度和深度来看,这本书无疑是下了大功夫的。它展现了对多个档案馆、私人信件集甚至是战后口述历史的深度挖掘成果,这种扎实的学术功底是毋庸置疑的。我个人非常关注那些通常被历史忽略的辅助角色。书中对女性在战争中的贡献,如WAAF(妇女皇家空军)中的地面控制人员和机械师的地位提升与工作状态的详细描述,提供了非常宝贵的视角。她们不仅是后勤保障,更是前线战术实施不可或缺的一环。更难得的是,作者没有美化当时的物资短缺问题。书中坦诚地提到了早期飓风战斗机和喷火战斗机在不同任务适应性上的局限性,以及如何在战斗损失率居高不下的情况下,艰难地平衡新机交付与现有战损补充的问题。这种对局限性的坦诚,使得整个叙事显得格外可信,因为它拒绝了任何单一视角的完美化处理,而是还原了一个充满技术瓶颈和资源约束的真实战场。

评分

这本书在结构安排上显示出高超的布局技巧。它似乎故意采用了一种“螺旋上升”的叙事模式,而非简单的时间线性推进。开篇迅速切入关键性的空战场景,抓住读者的注意力,然后才回溯到战前数月,细致交代国际局势的酝酿和英国防空体系的初步建立。这种手法有效地避免了冗长的背景铺陈,让读者在紧张的氛围中逐渐理解“为什么会发生这一切”。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在分析1940年夏季和秋季的不同阶段时,对德军空军指挥层(尤其是空军总司令部)战术意图的反复无常进行了深入的心理分析。这种双向的剖析——既看英方的应对,也看德方的失误——让“不列颠之战”不再是一个单方面的防御故事,而是一场复杂的、充满变数的认知战。最终的收尾部分,关于战役结束后对技术遗产和战略教训的总结,处理得沉稳而有力,为这部厚重的历史研究画上了一个令人深思的句号。

评分

商品很好,物流迅速,价格便宜,感谢京东。

评分

东西不错,谢谢京东的优秀服务

评分

比书店便宜,还塑封全新的

评分

内容详实 印刷精美 值得一读

评分

书喜欢,送货也很快,包装也没有问题。

评分

书喜欢,送货也很快,包装也没有问题。

评分

书喜欢,送货也很快,包装也没有问题。

评分

书喜欢,送货也很快,包装也没有问题。

评分

不错,是一次愉快的购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