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林尚立教授亲自关心并倡议,让《南京社会科学》成为中国学术界有重要影响力杂志,以“中国政治与国家发展”为主题,逐步搭建一个学术共同体和知识共同体的平台,对中国的发展阶段、重大政治事件、政治动态进行学理化解读和大视野的学术化研究。在林教授此倡议下,《南京社会科学》遴选了近年来杂志已经发表的相关主题有分量的学术成果,集结成书。
《国家治理与社会发展》聚焦国家治理与社会发展,分“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政治”“国家治理与国家发展”“社会创新与社会治理”“跨域治理与城市发展”等四大部分,收录二十余篇政治学领域知名学者的学术文章。通过展示这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纵向和横向相交织、宏观和具观相呼应、原理和问题相匹配的研究成果,本书旨在倡导和推进扎根中国实践、中西融通、开放多元的学术生产,进一步实现国家治理与社会发展研究的中国化深度、全球化广度。
叶南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党组书记,南京市社会科学院院长,江苏省社科联副主席,南京市对外文化交流中心副理事长。是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333工程”科技领军人才,江苏文化强省研究基地首席专家,省社科规划、社科评奖、社科职称评审委员。南京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南京市中青年拔尖人才。兼任河海大学、江苏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财经大学等高校教授和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发展社会学、城市社会学、文化现代化等研究领域,是中国较早研究社会转型时期人的现代化与文化战略问题的著名专家。主持完成近十项国家和省部级重点规划课题。在《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政治学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30多部,在国内外报刊发表论文、译文、调研报告600余篇。
序/叶南客
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政治
政党治理的中国方案/刘建军
使命—责任体制:中国共产党新型政治形态建构论纲/唐亚林
中国政治的未来走向/秦 宣
从代表性到代表力:政党研究的可能路径/王建华
政党制度与中国协商民主研究/肖存良
国家治理与国家发展
略论政府的力量/杜飞进
全球视野下的国家治理体系:理论、进程及中国未来走向/王卓君 孟祥瑞
共享发展理念的时代创新与终极价值/叶南客
治理现代化与新兴国家崛起/林跃勤
从家族、单位到社区:国家治理体系变迁的微观逻辑/黄 杰
社会创新与社会治理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社会理论图景/朱德米
合作治理:历史与现实的路径/敬乂嘉
大数据时代中国社会治理创新的路径与战略选择/陶希东
阶层地域化:基层社会的重构及其对国家治理的挑战/宋道雷
政绩跑步机:关于环境问题的一个解释框架/任克强
跨域治理与城市发展
关于特大城市人口综合调控问题的思考/任 远
秩序国土:内涵特征、战略意义及政策建议/单卫东 黄贤金 吴常艳
空间的流变与折叠:互联网时代的城市与区域转型/汪明峰
“弹性城市”视角下的大都市旧城区更新治理策略/周蜀秦
超越行政边界:城市化、大都市区整体性治理与政府治理模式创新/易承志
跨域治理与地方政府协作/申剑敏 陈周旺
这本书的结构布局堪称精妙,它不是简单地堆砌理论,而是像搭积木一样,层层递进,构建起一个宏大的分析框架。最让我耳目一新的是作者对“社会资本”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动态演变所进行的细致描绘。他没有采用一刀切的乐观论调,而是展示了社会资本如何在一波波的改革浪潮中被消耗、重塑,甚至异化。比如,关于城市化进程中形成的“半熟人社会”,作者的描述极其生动,既保留了乡村熟人社会的某种粘性,又被城市体系的匿名化所稀释,导致了治理成本的几何级数增长。阅读时,我经常需要时不时地停下来,在脑海中将书中的理论模型与我所经历的实际场景进行对照,那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感贯穿始终。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套观察和解释中国社会变迁的“新语言”,让原本晦涩难懂的现象变得可以被言说、被分析,这对于提升整个社会的公共讨论质量都具有积极意义。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学术深度是令人敬佩的,但它绝非高高在上的象牙塔理论,作者似乎非常努力地想让他的研究成果能够“接地气”。特别是关于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的那几个案例分析,简直就像一部微缩的纪录片,将政策的初衷、执行的扭曲、以及最终对普通民众生活的微妙影响,描绘得淋漓尽致。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带着同理心”的批判精神,他理解政策制定者的困境,但同时也坚守着对公民权利和效率原则的关切。这种平衡感让整本书的论调显得非常成熟和可靠。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好像有了一位非常博学且公正的向导,带领我穿梭于复杂的制度迷宫之中,他指出的每一个岔路口,背后都有深厚的理论支撑和翔实的经验数据作为后盾。这本书能激发人强烈的求知欲,让人渴望了解更多关于社会运行的底层逻辑,而不是满足于停留在表层的热闹喧嚣。
评分这本书的作者真是个思想的拓荒者,他没有满足于描绘那些宏大叙事下的表面现象,而是深入到治理体系的肌理之中,去探讨那些常常被忽视的微观互动如何塑造了整体的走向。阅读过程中,我时常被那种抽丝剥茧般的分析所震撼,仿佛原本混沌不清的社会运作规律,在作者的笔下逐渐变得清晰可见。尤其是他关于地方政府行为模式转变的那一章,简直是洞若观火。作者不仅仅是罗列了政策的得失,而是试图去理解政策制定者在特定资源约束和政治压力下的“理性选择”,这种视角极大地提升了对现实复杂性的认知。我尤其欣赏他对历史经验的谨慎引用,没有将其视为教条,而是作为一种参照系,来审视当下中国的特殊性。读完这本书,我对“治理”这个词的理解不再是冰冷的行政术语,而是一种充满了张力与妥协的动态过程,它关乎权力配置、资源分配,更关乎社会成员对公平的集体感知。这种对深层逻辑的挖掘,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学术专著,更像是一份深入的社会诊断书,对于任何想要理解中国当代社会运行逻辑的人来说,都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理解一个庞大而快速变迁的社会,需要一种复杂性的思维模式。作者巧妙地将经济学、社会学乃至政治哲学的视角熔于一炉,构建了一套多维度的分析工具箱。我被书中对“韧性”这个概念的阐释深深吸引。他认为,一个健康的社会治理体系,其核心能力不在于事先消弭所有风险,而在于其在面对突发冲击时能够自我修复和适应的能力。这种将“适应性”置于“控制性”之上的观点,与当前全球治理面临的挑战高度契合。通读全书,我仿佛经历了一次智力上的“拉力训练”,它要求我不断地进行批判性思考,挑战那些被轻易接受的“常识”。这本书的语言虽然严谨,但其蕴含的关怀却是温暖而深沉的,它不仅是对现状的剖析,更像是一种对未来可能性的审慎展望,充满了对一个更公正、更有效率的社会形态的深刻期盼。
评分我得承认,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那种“痛并快乐着”的感觉。它毫不留情地揭示了现代化进程中伴生的各种结构性矛盾,那些在日常生活中看似偶然的冲突或不公,在作者的梳理下,都指向了深层的制度性根源。这本书的论证风格非常扎实,它不追求口号式的振聋发聩,而是用大量的实证材料和严谨的逻辑链条来构建自己的观点。我记得有一部分集中探讨了社会信任的重建问题,作者从文化符号的变迁入手,剖析了现代性带来的原子化效应如何侵蚀了传统社会的安全网。读到这里,我反思了自己与周围社区的关系,深切体会到技术进步与情感连接之间的疏离感。这本书的文字有一种克制的力度,它不煽动情绪,但其揭示的现实困境却足以让人夜不能寐。它迫使读者走出自己的信息茧房,去正视那些不那么“光鲜亮丽”的社会侧面,这是一种非常宝贵的阅读体验,它挑战了既有的认知框架,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发展”的真正含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