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起自隋代,终于1895年台湾割让日本,上下纵横1300年,叙述台湾的历史发展进程。耗十年之功,成书于1918年。史料丰富,体例如司马迁的《史记》,计有纪四、志二十四、传六十,共八十八篇。书中给予反清复明志士客观正面的评价,同时为各行各业人物立传,充分反映具有移民色彩的台湾社会之生命力与悲欢离合。
连雅堂(1878-1936),名横,台南人。1897年曾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攻读俄文。1912年至1914年,曾游历上海、杭州、南京、苏州、北京、张家口、武昌、营口、沈阳、长春、吉林等地。1914年夏入清史馆任名誉协修,同年10月归返台湾。著有《台湾语典》、《台湾诗乘》、《雅言》、《剑花堂诗集》、《剑花堂文集》等。
上册
中册
下册
作为一名对历史细节有着强烈追求的读者,我极其看重史料的严谨性与考证的深度。我期望这套《台湾通史》能够站在学术的制高点,对历史事件进行客观公正的梳理,并且在必要的时候,能够引用大量的原始文献和考古发现来支撑其论点。我希望作者能够清晰地呈现不同学派的观点,并在必要的时候,就争议性问题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而不是简单地采信一种主流说法。我想象中,书中会充斥着脚注、参考书目,甚至是对于某些史料出处和解读的详细说明,这将是我在阅读过程中反复查阅的宝贵资源。
评分阅读历史,我总是在寻找那个“为什么”。为什么台湾会经历如此跌宕起伏的命运?为什么它会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汇的前沿?为什么在不同时期,它会吸引不同族群的目光?我希望这套《台湾通史》能够提供给我深刻的解答,它不应止于“发生了什么”,更要深入探究“为何发生”以及“如何发生”。我期待作者能够梳理出那些影响台湾历史走向的根本性因素,比如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国际格局、人口构成等等,并层层剥茧,直至触及历史的核心。
评分老实说,我买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被“专题史丛书”这个副标题所吸引。这意味着它并非简单地罗列时间线上的事件,而是会深入挖掘台湾历史中的某些特定主题,比如经济发展、文化变迁、社会结构、民族关系等等。我对那些关于台湾岛屿如何从一个被遗忘的角落,一步步走向世界舞台的经济奇迹,或者是在多元文化碰撞中形成的独特身份认同的探讨,充满了好奇。我希望作者能够摆脱那种枯燥的年代记述,而是能够提炼出那些驱动历史前进的深层动力,并用生动的案例来支撑他的论点。比如说,在经济发展的章节,我希望能看到对不同时期产业政策、贸易路线、以及关键人物决策的深入剖析,而不仅仅是罗列 GDP 数据。
评分在我看来,一套真正优秀的通史,应该能够提供一个广阔的视角。我希望这套《台湾通史》能够将台湾的历史置于更宏大的时空背景下进行考察,比如将台湾与中国大陆、东南亚、甚至世界历史进行联系和对比。我期待作者能够展现出台湾如何受到外部世界的影响,以及它又如何作用于更广阔的世界。只有跳出孤立的岛屿视角,才能真正理解台湾历史的独特性与普遍性,才能认识到它在世界文明史中的独特地位。
评分我对地图和图像在历史著作中的运用有着很高的期待。我希望这套《台湾通史》能够配备大量精美的地图,清晰地展示台湾岛屿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疆域变迁、行政区划、交通网络以及重要的历史事件发生地。同时,我也期待书中能够出现大量的历史照片、绘画、以及出土文物的图片,这些视觉元素能够极大地增强历史的可读性和感染力,让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历史的质感。没有地图的通史,总觉得少了些骨架,没有图像的描绘,则显得有些苍白。
评分初拿到这套《台湾通史》,我脑海中浮现的是一种沉甸甸的、跨越时空的厚重感。精装的封面,装帧考究,一看就知是出自匠人之手,翻开扉页,扑面而来的是一种历史的庄重与清晰。我本身对台湾的历史并非一无所知,但总觉得零散的记忆需要一个系统性的梳理,一套权威的通史,便成了我的必然选择。我尤其期待的是,作者将如何从历史的洪流中,拣选出那些最具代表性、最能体现台湾独特性的事件与人物,并将它们编织成一条清晰而引人入胜的叙事脉络。我设想,从史前时代的曙光,到大航海时代的风云变幻,再到近代以降的社会变革,每一个阶段都应有其鲜明的时代烙印,而我希望这套书能将这些烙印以一种详实而又不失文学性的笔触展现出来。
评分我对台湾的历史始终抱有一种复杂的情感,既有对其坚韧生命力的赞叹,也有对其坎坷命运的惋惜。我希望这套《台湾通史》能够以一种深沉而富有洞察力的笔触,触及这些复杂的情感。我希望作者能够不仅仅描述历史事件的表象,更能深入挖掘事件背后的文化基因、社会心理以及情感张力。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一种对历史的敬畏,以及一种对人物命运的同情。这样的叙事,才能真正打动人心,才能让读者在阅读后,对这片土地及其人民产生更深刻的理解和认同。
评分作为一名自学的历史爱好者,我需要的是一种能够引领我深入思考的叙事方式。我希望这套《台湾通史》不会只是简单地提供信息,更能够激发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期待作者能够提出一些引人入胜的问题,或者提出一些有待进一步研究的课题,从而引导读者主动去探索和思考。阅读过程中,我希望能够不断地产生“原来如此”的顿悟,也希望能够产生“还有哪些可能性?”的疑问。这样,历史才不会成为一种单向的灌输,而是一种双向的交流。
评分对我而言,历史并非是尘封的过去,而是与当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希望这套《台湾通史》能够在我阅读时,能够不断地引发我与当下社会的对照和反思。在理解台湾历史的演变过程中,我希望能看到一些能够启示我们如何理解当代社会挑战和机遇的线索。例如,关于族群融合的论述,是否能为我们当前社会面临的多元文化挑战提供借鉴?关于经济发展模式的探讨,是否能为我们未来的发展提供一些思考?我希望这套书能具有一种“活”的历史感,能够与我们的现实产生共鸣。
评分我一直觉得,历史的魅力不仅在于宏大的叙事,更在于那些生动的人物故事。我非常期待这套《台湾通史》能够塑造出鲜活的人物群像,从那些叱咤风云的政治家、军事家,到那些默默无闻却对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普通人,都能够在作者的笔下焕发生机。我希望看到他们是如何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做出选择,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理想与挣扎。一个好的历史叙事,应该能够让读者感受到历史的温度,而温度的传递,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对人物的深刻刻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