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本书选取了众多著名昆曲研究学者、专家的访谈记录和个人论述,从各个角度宣扬昆曲文化,带领读者了解昆曲,感受昆曲的魅力。
本书从昆曲与中国文化、昆曲历史、昆曲的表演艺术三个方面,选取多家名篇论述,为读者进行详细的解读。
昆曲与中国文化
中国和美国:全球化时代昆曲的发展 ........白先勇 吴新雷/5
属于我们的《牡丹亭》 ........叶朗/33
昆曲在21世纪的文化定位 ........郑培凯/44
不能欣赏昆曲是知识分子素养上的缺憾——关于保存和复兴昆曲的几点设想.......章培恒/49
昆曲的兴盛有赖于儒学复兴 ........张卫东/54
从文化传承和美育的视角看昆曲进大学校园——叶朗教授访谈录 ........叶朗 汤旭梅/58
昆曲历史
昆山腔的产生、兴起与发展 ........李啸仓/73
昆曲之入京与京化 ........傅雪漪/94
昆曲:遗产价值的认识深化与传承实践——兼论苏州大学白先勇昆曲传承计划........周秦/105
表演艺术杂谈
《游园惊梦》讲解 ........梅兰芳/131
生旦净末丑的表演艺术 ........白云生/150
我是怎样演《林冲夜奔》的 ........侯永奎/165
俞派小生的“稳、准、狠” ........蔡正仁/169
恰如春在柳梅边——谈《拾画·叫画》的表演 ........汪世瑜/174
从脚底下练起 ........张继青/179
我演《借茶·活捉》 ........梁谷音/188
刘异龙的《下山》《芦林》及其他 ........钮骠/193
艺高胆大夜盗甲 ........朱锦华/199
“寻找卖油郎”——《湖楼》的艺术个性 ........岳美缇/204
送华文漪赴港演出有感 ........俞振飞/212
关于青春版《牡丹亭》
十年辛苦不寻常——我的昆曲之旅 ........白先勇/217
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之谜 ........傅谨/236
昆剧生态环境的重建——青春版《牡丹亭》的珍贵经验 ........古兆申/240
非遗十一年以来的昆曲观念与昆剧制作——以青春版《牡丹亭》为中心的探讨 ........陈均/255
附录
游园惊梦 ........白先勇/267
晚翠园曲会 ........汪曾祺/289
仙霓社之前后 ........胡山源/297
怎样欣赏昆曲 ........赵景深/316
参考书目 ........324
中国和美国:全球化时代昆曲的发展
白先勇吴新雷
编者按:为纪念明代戏曲大家汤显祖逝世390周年,苏州昆剧院青春版《牡丹亭》剧组在旅美学人白先勇教授的统筹下,于2006年9月到美国巡回演出。恰好南京大学吴新雷教授应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洛杉矶分校之邀,赴美参加《牡丹亭》的学术研讨会。《文艺研究》杂志编辑部特邀吴新雷先生访问了白先勇先生,就昆曲在全球化时代“走出去”的国际动态及昆曲艺术的发展等课题,进行了多次对谈。
白先勇,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教授,旅美昆曲评论家,著名作家,昆剧青春版《牡丹亭》总策划。1937年生,广西桂林人,1957年考入台湾大学外文系。1958年后开始创作,发表了《金大奶奶》《玉卿嫂》等小说。1963年到美国爱荷华大学作家工作室。1965年获硕士学位,担任加州大学教授。出版有短篇小说集《寂寞的十七岁》《台北人》《纽约客》,长篇小说《孽子》,散文集《蓦然回首》《树犹如此》等。他小时候在上海、南京时,就与昆曲结下不解之缘,其小说《游园惊梦》即受昆剧《牡丹亭》的启发而作。他对昆曲艺术一往情深,自1987年以来为推广昆剧做“义工”,在海内外发表了一系列推崇“昆曲之美”的评论。出版了《白先勇说昆曲》《姹紫嫣红牡丹亭》《牡丹还魂》《曲高和众》《青春版〈牡丹亭〉巡演(在国内)纪实》《圆梦》等专书。
吴新雷,南京大学教授,昆曲史论家,“俞派唱法”研究者。1933年生,江苏江阴人。1951年考入南京大学中文系,1960年该校四年制(副博士)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主任,学科专长是昆剧学、红学、中国戏曲史、宋元明清文学史。主要著作有《曹雪芹》《中国戏曲史论》《昆曲“俞派唱法”研究》《二十世纪前期昆曲研究》和《曹雪芹江南家世丛考》(合著)、《两宋文学史》(合著)、《红楼梦导读》(合著)等,并主编了《中国昆剧大辞典》和《中国昆曲艺术》。
吴新雷:白先勇教授,您好!《文艺研究》编辑部邀我寻找机会访问您,一起谈谈中国昆曲艺术的发扬,以及走向国际、推向世界等课题。碰巧2006年是《牡丹亭》作者汤显祖逝世390周年,中国的抚州、遂昌和美国的加州都举行了相关的纪念活动。我很荣幸地得到伯克利、洛杉矶加州大学和美中文化协会的邀请,参加了“《牡丹亭》及其社会氛围——从明至今昆曲的时代内涵与文化展示”学术研讨会。使我喜出望外的是在这里与您不期而遇,真是无比欣慰!在您的精心策划下,苏州昆剧院青春版《牡丹亭》剧组热演于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以后,如今走出国门,不远万里而来美国演出。这引起了海内外文艺界人士的极大关注。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我想和您畅谈古今中外,不知您在百忙之中能惠予赐教否?
白先勇:吴教授好!我和您神交已久,您和我都是昆曲艺术的热爱者,过去虽然互不相识,但因为关心昆曲的前途,居然走到一起来了。年前在苏州、在南京,我俩已经多次见面,我当然是很乐意和您叙谈的。您讲讲,咱们从何说起?
吴新雷:我国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已经步入了全球化之中,伴随着与国际接轨的声浪,全球化格局必然影响到我们的文艺生活。我知道,早在2002年12月,白先生在香港曾发表“昆曲是世界性艺术”的演说,这次又把苏州昆剧院推介到美国来,巡演于伯克利、尔湾、洛杉矶和圣塔芭芭拉,在美国观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所以我们不妨以“全球化时代昆曲的发展”作为总题目,分几个层次来谈谈,不知是否可以?
白先勇:好的,全球化是文明的必然进程,这题目很有意思。
一、全球化视野中的昆曲
吴新雷:自从2001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我国的昆曲艺术评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以来,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昆曲的艺术价值得到了世界公认。昆曲立足于国内,但又必须扩展视野,放眼全球。这次您请苏州昆剧院到美国来演出,得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洛杉矶分校的呼应,他们特地举办了有关昆剧《牡丹亭》的学术研讨会,体现了全球化时代昆曲的国际地位,这是令人欢欣鼓舞的。而青春版《牡丹亭》的访美巡演活动,全是您一手操办的。我想请您讲讲,您是怎样统筹和运的?
白先勇:我动员海峡两岸的文化精英和苏州昆剧院密切合作,共同打造了青春版《牡丹亭》,已在全国各地和八大名校演出了七十五场,观众总数达十万人以上,而且百分之七八十是年轻人,以大学生居多,这打破了以往青年人不看戏的说法。为此,我一直在琢磨着:怎样能扩大范围、张扬影响,把昆曲介绍到国际上,首先是推向美国。这次的行动,已准备一年多时间了。我联络了加州大学的四大分校,策划四个校区联合大公演,共演四轮十二场,大造昆曲的声势。既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咱们的昆曲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那就走出来试试看,让国际上来评定,从而证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论断是完全正确的。
吴新雷:那么,四个大学的校长是否都赞成,都支持?
白先勇:当然是一致赞成,共同支持!特别是我本人所在的圣塔芭芭拉分校,校长是咱们华人杨祖佑教授,他虽然是学理工科出身,但对民族文化的宣扬特别起劲。他被昆曲之美深深折服,竟成了青春版《牡丹亭》的超级推销员。青春版能进入北大和南大演出,就是杨校长专门致函游说促成的。2006年7月,上海举办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杨校长应邀出席,他在五十分钟的发言中竟特别介绍我策划的青春版《牡丹亭》,还当场放了一段电视录像,甚至以此作为校际交流的条件:如有哪个学校想和圣塔芭芭拉挂钩,这个学校就应上演苏昆的《牡丹亭》。这次在他的鼓动下,当剧组于10月初到达圣塔芭芭拉时,市长布鲁姆(MartyBlum)宣布10月3日至8日为全市的“《牡丹亭》周”,街上挂满了《牡丹亭》的彩旗,彩旗印上了演员的头像。
吴新雷:这真是史无前例的创举,好比是盛大的节日了。那么,我又要问了,为什么青春版首演不放在圣塔芭芭拉而放在伯克利呢?
白先勇:要知道,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是“龙头老大”,除了哈佛等私立大学以外,在美国的公立大学中,伯克利加大是排名第一的,它先后出了十七位诺贝尔奖得主。伯克利还设有加州的表演艺术中心(CalPerformances),其中泽勒巴大剧院(ZellerbachHall)拥有两千个座位。这剧院是向国际开放的!伯克利附近有旧金山和奥克兰两个国际机场,观众来往便捷。再说伯克利加大实力雄厚,有中国研究中心,有东方语言系(内有中文专业),有音乐系,还有艺术表演系。他们要主办研讨昆曲《牡丹亭》的国际大会,在学术界走在前沿,与演艺界互相呼应。
吴新雷:我懂了!伯克利加大是美国研究《牡丹亭》的学术重镇,汤显祖《牡丹亭》原著的英文本就是该校东语系的白之(CyrilBirch)教授翻译出版的,青春版《牡丹亭》剧本的整理人之一、台湾中研院文哲所的华玮研究员便是白之教授的高足。9月15日开会时,华玮博士专门介绍我访问了他,会上我讲了《牡丹亭》工尺谱的源流,得到了他的称赏。
白先勇:正因为伯克利在美国的学术界、演艺界有广泛的影响,所以开幕首演要放在伯克利,然后巡回到尔湾和洛杉矶,最后在圣塔芭芭拉唱压台戏,达到高潮而幕。
吴新雷:请问这是商业性演出吗?
白先勇:是的。因为四大校区的演出是由剧场方面来具体安排的,美国的剧场经理都很厉害,他们都是搞市场经济做生意的老手,除了场租保本外,是要赚钱的。他们完全是商业操作,公演售票,只赚不赔。去年跟泽勒巴大剧院的老总刚开始接洽时,他因不久前一个歌舞团的票房惨遭滑铁卢,对于昆剧演出便面露难色。他怕卖不出票,赔钱亏本,于是提出先要交保证金打底。如今场场满座,剧场方面赚了大钱,进账全收,他就喜笑颜开,承认昆剧在美国是有看点、有卖点的。
吴新雷:白先生,这里面我又不懂了,商业演出的赚头全被剧场拿去了,那您怎么安排苏昆剧组飞来飞去呢?
白先勇:要知道,你不让剧场方面赚钱,咱们的昆剧就根本进不来。为了保证青春版《牡丹亭》能飞进美国,我便动脑筋拉赞助。我这个人活了一辈子,从来没有向人家伸手要钱,但现今为了发展昆曲事业,为了青春版《牡丹亭》,竟做起了“托钵化缘”的行当。在国内排演的时候,我早就开始募款啦。到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去演出,我也是拉了赞助的。去年我回美国接洽,泽勒巴大剧院狮子大开口,要先付十万美元作保证金。其实,场租不需那么多钱,他们主要是担心苏昆的费用。这问题,除了苏州方面曾拨出一定的经费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文化长陈怡蓁女士慷慨地伸出了援手,他俩和我都是“台大人”,捐助了巨款。他俩做后台老板,承担了苏州昆剧院青春版剧组飞美演出的一切费用。
……
读了大概三分之一,感觉真的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以前总觉得昆曲是遥远的、古典的,甚至有些脱离生活,但这本书却用一种非常生动的方式,将它拉近了。它并没有直接给我灌输一大堆理论知识,而是从一些非常有趣的视角切入,比如,它会讲到某个著名曲目创作的背景故事,或者某位著名演员的传奇经历,这些故事都非常吸引人,让我对昆曲的产生和发展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书里的一些配图也非常精美,那些老照片、戏服的细节,都仿佛能将我带回那个时代。最重要的是,这本书不仅仅是介绍,它更注重引导读者去“听”,去“品”。它会推荐一些经典的唱段,并给出赏析的要点,告诉我应该关注哪些方面,比如唱腔的起伏、情感的表达、节奏的变化等等。虽然我还不完全能完全领会其中的奥妙,但跟着书里的引导去听,确实能感受到一些之前被我忽略的美妙之处。我发现,原来很多所谓的“听不懂”,只是因为我还没有掌握欣赏的钥匙。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我非常喜欢,它不像学术著作那样枯燥乏味,也没有那些通俗读物那样的轻佻。它是一种恰到好处的平衡,既有严谨的考据,又不失文人的雅致。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写一些细节时的细腻和传神,仿佛能看到演员在舞台上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听到那字字珠玑的唱词。书中对于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昆曲特点的梳理也非常清晰,让我能够区分出其中的细微差别,而不是一概而论。我了解到,原来昆曲的唱词不仅仅是文字,它们很多都出自古代的诗词歌赋,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这本书让我开始对那些古老的诗句有了新的认识,原来它们经过昆曲的演绎,能够焕发出如此强大的生命力。有时候,我会在听一段曲子的时候,对照着书里的文字,那种感觉非常奇妙,仿佛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本书让我觉得,欣赏昆曲,不仅仅是听觉的享受,更是一种文化和情感的共鸣。
评分这本书我早就想入手了,一直以来对昆曲都有一种莫名的情怀。我记得小时候,家里长辈偶尔会哼唱几句,虽然听不懂具体唱的是什么,但那种婉转悠扬的旋律,总能在我心里留下淡淡的涟漪。后来长大了一些,在电视上偶尔看到一些戏曲节目,其中就有昆曲的片段,那时的我才隐约意识到,原来那些优美的唱腔背后,承载着如此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只是,很多时候,我只是惊鸿一瞥,并没有真正深入地去了解。我一直觉得,欣赏昆曲,需要一些门槛,需要一些引导。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入门的敲门砖,让我能够循序渐进地走进这个古老而迷人的艺术世界。我期待着在书中找到一些关于昆曲历史渊源、艺术特点的介绍,或许还有一些经典的剧目赏析,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那些咿咿呀呀的唱词,领略其中的意境。我不太懂戏曲,所以对于那些过于专业的术语可能会有些困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阐述,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看得明白,听得懂。我希望它能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带我一步一步地品味昆曲的韵味,感受它独特的魅力。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改变,大概是让我从一个“听众”变成了“欣赏者”。以前听昆曲,更多的是一种背景音乐,或者一种好奇心的驱使。但现在,我开始有了自己的判断和感受,知道该如何去捕捉其中的美妙之处。书中提供的一些赏析方法,比如如何辨别不同的唱腔风格,如何理解唱词中的比兴手法,如何感受昆曲的“静”和“慢”所蕴含的力量,都非常实用。我尝试着去关注一段唱词的起承转合,去体会演员气息的控制,去感受音乐与情感的交织。有时候,听一段我以前觉得平淡无奇的昆曲,在参考了书中的一些赏析之后,再重新去听,竟然会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我开始能够分辨出一些更细微的情感变化,也能更深刻地理解那些传统唱词的意境。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欣赏昆曲,其实就像品一杯陈年的老酒,需要耐心,需要细细品味,才能真正尝出其中的甘醇和韵味。我很高兴,能够通过这本书,开启我与昆曲更深入的对话。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程式很感兴趣,总觉得那些看似程式化的动作背后,隐藏着深刻的意义和极高的艺术造诣。这本书在这方面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它没有简单地罗列那些程式,而是深入浅出地解释了每种程式的由来、象征意义以及在不同剧目中的运用。例如,它会讲解“亮相”的讲究,为什么演员要在这个时刻做出某个动作,这个动作又代表了什么情绪或状态。书中还分析了一些经典的唱段,将唱词、唱腔、表演动作结合起来,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某些唱段会如此深入人心,那是因为它们将语言、音乐和肢体表演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我以前看戏,常常会觉得演员的动作有些夸张,不够自然,但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那些“不自然”恰恰是经过高度提炼和艺术加工的结果,是一种高度概括的表达方式。这本书让我对昆曲的表演艺术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更加敬佩那些默默传承和创新昆曲艺术的匠人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