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当代西方环境伦理学》以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西方文献为主,在追溯当代西方环境伦理学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全面而系统地梳理和探究了当代西方环境伦理学四个主要理论流派(人类中心主义、动物解放/权利论、生物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的基本主张、哲学基础、论证策略,以及各自所遇到的批评和挑战。并试图以道德境界论为理论架构,探讨与整合西方环境伦理学四个主要流派的可能性与途径。
《当代西方环境伦理学》可供伦理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哲学等相关学科的高校师生及环保事业的从业者、关心环境保护的人士阅读。
作者简介
杨通进,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系教授,1998~2014年供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曾担任哲学所伦理学研究室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应用伦理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伦理学会理事、中国伦理学会环境伦理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英文杂志《环境伦理学》编委等职。入选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曾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2001.09-2002.11)、英国牛津大学(2009.09-2010.09)访学。出版《环境伦理:全球话语中国视野》等专著4部,翻译《政治哲学史讲义》(罗尔斯著)等著作8部,主编丛书2套,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当代西方环境伦理学理论地图
一、当代西方环境伦理学关键词
(一)当代西方环境伦理学的研究主题
(二)关于环境伦理学性质的争论
(三)当代西方环境伦理学的几个重要范畴
(四)当代西方环境伦理学四大理论流派
二、当代西方环境伦理学的思想渊源
(一)当代西方环境伦理学的思想先驱
(二)当代西方环境伦理学的奠基
三、西方环境伦理学的现代建构
(一)生态神学的建构
(二)人类中心主义的建构
(三)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建构
四、当代西方环境伦理学的最新动向与趋势
(三)实践取向
(二)整合与超越
(三)关注环境正义
(四)寻求新的哲学基础
(五)环境美德伦理学的兴起
(六)走向全球环境伦理学
第二章 人类中心主义
一、西方人类中心主义的传统形态
(一)自然目的论
(二)神学目的论
(三)灵魂与肉体的二元论
(四)理性优越论
(五)从传统人类中心主义到现代人类中心主义
二、哈格洛夫的审美人类中心主义
(一)西方哲学为什么会遗忘自然
(二)人类中心主义的内在价值论
(三)审美价值的本体论论证
三、诺顿的弱式人类中心主义
(一)对几种人类中心主义的辨析
(二)以理性偏好为基础的人类中心主义
四、海华德的开明白利的人类中心主义
(一)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具体分析
(二)伦理学人类中心主义的错误
(三)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辩护
(四)人的利益与环境关切
(五)评论与思考
五、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
(一)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元伦理学批评
(二)寻求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重叠共识
(三)人类中心主义的独特价值及其局限
第三章 动物解放/权利论
一、动物保护伦理:历史的回顾
(一)动物的道德地位与伦理关怀范围的扩展
(二)现代动物保护运动的激进目标
二、动物解放论
(一)功利主义与动物解放论
(二)辛格的动物解放论
(三)双因素平等主义
(四)对动物解放论的批评
三、强式动物权利论
(一)从动物解放论到动物权利论
(二)对间接义务论的批评
(三)对直接义务论的评判
(四)雷根对动物权利的论证
(五)强式动物权利论:批评与辩护
四、弱式动物权利论
(一)利益:权利的基础
(二)动物的权利与人的权利的差别
(三)为动物权利辩护
五、对动物权利论的思考
(一)权利的性质及基础
(二)动物权利:现代性的合法话语
六、对制度性物种歧视主义的反思
(一)动物园能否获得伦理辩护
(二)关于动物实验的伦理争论
(三)素食主义及其伦理基础
七、认真对待动物保护伦理
第四章 生物中心主义
一、后果主义的生物中心主义
(一)树木的善
(二)种际道德的优先原则
(三)环境主义与发展主义的统一
(四)后果主义的生物中心主义面临的挑战
二、道义论的生物中心主义
(一)尊重:伦理的本质
(二)生物中心主义的世界观
(三)环境伦理规范
(四)环境美德伦理
(五)环境伦理义务与人际伦理义务的冲突及化解原则
(六)生物平等主义:理想还是空想
第五章 生态中心主义
一、大地伦理学:辩护与发展
(一)大地伦理学的基础
(二)整体与个体
(三)伦理整体主义:批评与辩护
二、自然价值论
(一)从权利到价值
(二)从主观价值论到客观价值论
(三)生态系统的价值
(四)自然价值论的应用
三、深层生态学
(一)深层生态学的理论结构
(二)生态哲学T
(三)生态学的形而上学
(四)批评与回应
(五)深层生态学的精神资源与文化基础
第六章 整合与超越
一、对当代西方环境伦理学的整体评价
(一)评判环境伦理学的形式标准
(二)当代西方环境伦理学的局限与不足
二、当代西方环境伦理学的共识
(一)人是地球上唯一的道德代理人
(二)环境危机的实质是文化和价值危机
(三)当代人对后代人负有伦理义务
(四)区别对待人和非人类存在物
(五)人是自然的一个部分
三、道德境界论:整合当代西方环境伦理学的基础
(一)德性伦理与道德境界
(二)环境伦理的四种道德境界
(三)走向一种开放的环境伦理学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精彩书摘
《当代西方环境伦理学》:
(四)理性优越论
把人定义为一个理性的存在物,这是西方文化的一个源远流长的传统。古希腊哲人就认为,理性是人的本质,是人之为人的根据;正是人的理性使人高出于其他存在物。因此,人应用理性来控制人的情欲,过一种真正符合人的本性(理性)的生活。在近代,康德(ImmanuelKant,1724~1804年)是这种观点的重要代表人物。他认为,对理性存在物来说,理性本身就具有内在价值,它是一个自在地就值得人们追求的目标;对所有的理性存在物来说,理性都是相同的,因而所有的理性存在物追求的都是一个共同的目标:理智世界。只有人才是理智世界的成员,因而只有人(因拥有理性)才有资格获得道德关怀。动物不是理性存在物,人们对待非理性存在物的任何一种行为都不会直接影响理智世界的实现,因而把它们仅仅当作工具来使用是恰当的。康德明确宣称:“就动物而言,我们不负有任何直接的义务。动物不具有自我意识,仅仅是实现一个目的的工具。这个目的就是人。”我们倡导对动物的温柔情感,是因为这有助于培养出对他人的人道情感。“我们对动物的义务,只是我们对人的一种间接义务。”②
(五)从传统人类中心主义到现代人类中心主义
在现代世界,自然目的论、神学目的论、灵魂与肉体二元论都已经失去说服力。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用来证明人的优越性和人的特殊地位的证据主要是人的理性或理性的某种变种。这种理论的核心观念有以下几点。
第一,人由于具有理性,自在就是一种目的,一种内在价值,而其他一切缺乏理性的存在物都只具有工具价值。人的理性给了他一种特权,使得他可以把其他非理性的存在物当作工具来使用。强式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由于是一种自在的目的,是最高级的存在物,因而他的一切需要都是合理的,他可以为了满足自己的任何需要而毁坏或灭绝任何自然存在物,只要这样做不损害他人的利益。如果地球上只剩下最后一个人了,那么,哪怕他在死亡前把地球爆炸了,他的行为也是道德的。
弱式人类中心主义则试图对人的需要做某些限制。例如,诺顿就把人的偏好区分为感性偏好(feltpreference)和理性偏好(consideredpreference)。感性偏好指一个人可以感觉或体验到的任何一种欲望或需要;理性偏好则是一种经过审慎的理智思考后才表达出来的欲望或需要,这种思考的目的是要判断,这种欲望或需要能否得到一种合理的世界观(它由一组可靠的科学理论,解释这种理论的形而上学,以及一组审美理念和道德理想构成)的证明。诺顿认为,那种主张人的所有感性偏好都应得到满足的理论,是一种强式人类中心主义。这种理论不分青红皂白地把人的任何一种偏好都当作价值的圭臬;它只关心人有哪些偏好,这些偏好如何得到满足,却不问这些偏好是否合理,是否应加以某些限制,因而它一味纵容和姑息人们那种把大自然视为满足人的感性偏好的原料仓库的掠夺性的开发方式。在诺顿看来,这种对人的感性偏好缺乏必要的反思和限制的理论是不合理的,只有那种认为只应满足人的理性偏好的弱式人类中心主义才是合理的,因为这种理论不仅肯定了满足人的偏好的合理性,而且还能依据一定的世界观对这种偏好本身的合理性进行评判;这就使它能够对那种一味掠夺大自然的行为提出批评,从而从源头上防止人们对大自然的随意破坏①。
第二,非人类存在物的价值是人的内在情感的主观投射,人是所有价值的源泉:没有人在场,大自然就只是一片“价值空场”。强式人类中心主义认为,只有人才具有内在价值,其他自然存在物只有在它们能满足人的兴趣或利益的意义上才具有工具价值:自然存在物的价值不是客观的。弱式人类中心主义则认为,自然存在物的价值不仅在于它们能满足人的利益,它们还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有的人类中心主义者甚至承认,“人不是所有价值的源泉”“自然物也拥有内在价值”②。
……
当代西方环境伦理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