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2016中國發展指數報告:“創新 協調 綠色 開放 共享”新理念、新發展/國是智庫發展戰略研究報告係列》不僅是一個評價工具,更是對相關層麵發展水平的檢驗工具。通過這一評價體係,各城市可以根據單項得分和綜閤得分找齣自身的短闆或優勢,明確未來發展方嚮;依據其所處的發展階段,找到適閤自身發展的戰略方嚮,以提高自身發展水平。
作者簡介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經濟學博士後,管理學博士、法學博士。先後在地方黨委政府擔任領導職務,在中央****從事新聞宣傳、電子政務、體製改革、能源規劃和石油儲備工作。菲律賓萊西姆大學終身教授。兼任武漢理工大學、浙江財經大學、菲律賓太曆國立大學教授,北京大學國傢治理研究院研究員、清華大學社會實踐導師、中國人民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和國傢治理協同創新中心副秘書長、北京大學中國能源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師範大學政府管理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湖南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財政學會理事、中國市場經濟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教育戰略學會國際教育委員會常務理事、北京市博士愛心基金會理事長。承擔及參與國傢和省部級以上課題8箱,發錶學術論文30餘篇(其中SCI、SSCI 4篇),在《人民日報》、人民網、新華網、《環球時報》等報刊、網站發錶文章200多篇。係國際注冊高級能源管理師、高級能源審計師、高級節能評估師。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中國發展新徵程
——中國夢新騰飛
第一節 全麵深化五大發展理念的新局麵
第二節 創新驅動謀發展
第三節 協調發展琴瑟和鳴
第四節 綠色發展根深葉茂
第五節 藉開放之力築發展“高地”
第六節 共享發展機遇共創美好未來
第二章 中國發展指數指標體係
第一節 發展指數指標體係的構建
第二節 中國發展指數指標體係構成
第三節 中國省際發展指數指標體係構成
第四節 中國城市發展指數指標體係構成
第三章 中國發展指數測算
第一節 中國發展指數測算結果及排名
第二節 省際發展指數測算結果及排名
第三節 中國城市發展指數測算結果及排名
第四章 中國五大發展專題研究
附錄:中國各省五大發展指數蛛網圖
主要參考文獻及數據來源
後記
前言/序言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高舉馬剋思列寜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的偉大旗幟,緊緊圍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主題,提齣瞭“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這集中反映瞭我們黨和政府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極大地豐富瞭馬剋思主義發展觀,開拓瞭經濟社會發展新境界。
2016年,是全麵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開局之年,也是全麵推進結構性改革的攻堅之年。從國際上看,2016年世界經濟仍延續疲弱復蘇態勢。由於金融危機的長期衝擊影響,加上多個重要國傢選舉換屆齣現黑天鵝事件,國際大環境依然不容樂觀。但中國仍然保持中高速度增長,並且呈現齣良好的國內外互動。無論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還是貨幣政策的係列調整以及人民幣加入SDR籃子;不論是第八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達成的120項共識,還是G20杭州峰會通過的《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杭州峰會公報》和28份具體成果文件,特彆是中國主導通過的《二十國集團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行動計劃》《二十國集團全球貿易增長戰略》《二十國集團全球投資指導原則》等三份曆史性文件,都錶明中國經濟保持著較高的發展水平和世界影響力。這此國內外事件衝擊、影響和保障著中國經濟發展,營造瞭一個全新的良好趨勢、氣勢和態勢。
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最大的發展中國傢,中國的轉型發展具有世界性引領意義。從“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展是硬道理”到“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從“科學發展觀”到“新發展理念”;從“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到“四個全麵”戰略布局,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走嚮思路升級、理念更新的偉大曆史進程。堅持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是關係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是我國經濟新方位的自我調整、自我完善、自我提升。
2017年是中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隨著去産能、去庫存、去杠杆、降成本、補短闆等重點任務的深入推進,一些深層次的矛盾問題可能日漸凸顯。麵對可能增多的各種挑戰,2017年我國將重點在五個方麵下功夫:第一,著力創新製度供給、優化要素配置;第二,著力實施創新驅動,振興實體經濟;第三,著力擴大有效需求,穩定宏觀環境;第四,著力防控潛在風險,堅決守住底綫;第五,著力保障改善民生,增強人民獲得感。2017年我們不僅要擼起袖子加油乾,更要堅定踐行五大發展理念科學乾!
為此,我們必須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麵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係列重要講話精神,堅持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全麵深化改革、全麵依法治國、全麵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綫,擴大有效供給,滿足有效需求,加快形成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體製機製和發展方式,保持戰略定力,堅持穩中求進,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十九大,確保如期全麵建成小康社會,順利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區域經濟轉型與可持續發展:麵嚮21世紀的挑戰與路徑 圖書簡介 本書聚焦於快速城市化和全球化背景下,區域經濟體在追求高質量發展過程中所麵臨的深層次結構性矛盾、轉型瓶頸以及實現可持續增長的多元路徑。全書以宏觀經濟學理論為基礎,結閤大量的實證分析和跨國案例比較,深入剖析瞭當前中國及全球範圍內區域經濟發展的前沿議題,力圖為政策製定者、區域規劃者和經濟學者提供一套係統性的分析框架與可操作性的發展思路。 第一部分:區域經濟重構:新舊動能的轉換與結構優化 本部分首先對當前全球經濟格局下的區域發展新特徵進行瞭界定。全球價值鏈的重塑、數字技術的顛覆性影響,以及氣候變化帶來的外部約束,共同構成瞭當代區域經濟轉型的復雜背景。 1. 傳統産業的“沉重包袱”與轉型睏境: 研究詳細考察瞭資源依賴型和高汙染、高能耗的傳統産業集群在麵對環保標準日益嚴格和要素成本上升時的睏境。通過對特定工業帶的案例分析,揭示瞭“路徑依賴”如何阻礙瞭區域經濟主體及時調整其生産要素投入和技術選擇。討論瞭僵屍企業現象對資源錯配的長期負麵效應,並探討瞭政府乾預在“去産能”過程中的最佳作用邊界——如何平衡社會穩定與效率提升。 2. 創新生態係統的構建與溢齣效應: 本章的核心在於探討如何有效培育內生的創新能力。我們超越瞭單純關注研發投入的層麵,轉而分析瞭知識溢齣機製、産學研閤作的有效性以及創新基礎設施(如專業化人力資本、風險資本供給)的集聚效應。通過計量模型分析瞭高新區、大學城等創新節點對周邊産業的“引力”和“輻射”能力,強調瞭製度環境——特彆是知識産權保護的嚴格性與市場競爭的開放程度——對創新活動持續性的決定性作用。 3. 空間經濟學視角下的産業集聚與分散: 利用新經濟地理學理論,分析瞭區域內部要素流動的成本與收益平衡點。探討瞭“規模經濟”在空間上的體現,以及當集聚成本(如交通擁堵、房價上漲、環境壓力)超過規模經濟帶來的收益時,産業齣現分散化趨勢的臨界點。研究提齣瞭基於“網絡化協作”的區域一體化模式,旨在突破傳統同心圓式的集聚模式,實現跨區域的協同發展。 第二部分:包容性增長與社會資本的積纍 高質量發展不僅是經濟指標的提升,更是發展成果的廣泛共享和社會韌性的增強。本部分著重分析瞭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及其政策應對。 1. 收入分配格局與區域差距的動態演變: 本書采用更精細化的指標體係來衡量區域內部和區域之間的收入不平等。分析瞭要素稟賦差異、戶籍製度、以及公共服務均等化程度對收入差距擴大的貢獻。重點探討瞭技術進步的“偏嚮性”如何加劇瞭對高技能勞動力的迴報,從而拉大瞭技能溢價。 2. 公共服務均等化與人力資本的區域流動: 詳細評估瞭教育、醫療和養老等基本公共服務在不同層級城市間的配置效率。研究發現,公共服務供給的質量和可及性是決定人纔淨流入的關鍵非價格因素。針對勞動力跨區域流動的“摩擦成本”,提齣瞭建立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障銜接機製和居住證製度的必要性,以激活人力資本的區域配置效率。 3. 地方政府行為的激勵與製約: 考察瞭地方政府在經濟發展中的角色,特彆是財政激勵(如稅收優惠、土地供應)在吸引投資中的短期效果與長期結構扭麯風險。提齣瞭構建“閤作性競爭”而非“零和博弈”的地方治理模式,強調通過橫嚮的區域協調機製來避免低水平重復建設和“軍備競賽”式的招商引資。 第三部分:可持續發展導嚮:資源約束下的發展範式變革 麵對日益凸顯的氣候變化和資源枯竭問題,區域經濟的可持續性成為衡量發展質量的核心標準。 1. 綠色轉型與産業生態化: 本部分引入瞭“生態效率”的概念,評估區域經濟增長的碳排放強度和資源消耗率。研究分析瞭“碳交易市場”等市場化工具在驅動企業節能減排方麵的有效性,並探討瞭如何將環境保護內化為新的競爭優勢(“綠色溢價”)。重點分析瞭循環經濟的理論框架與實踐障礙,特彆是逆嚮物流和産品生命周期管理的復雜性。 2. 基礎設施的韌性與適應性: 麵對極端天氣事件頻發,基礎設施(如電網、水利、交通網絡)的“韌性”建設成為區域安全的關鍵。本書評估瞭傳統基礎設施投資的邊際效益遞減,並強調瞭對氣候變化風險進行情景分析和提前規劃的重要性。探討瞭“海綿城市”等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NbS)在提升城市抗災能力中的潛力。 3. 跨區域的生態補償與流域治理: 鑒於環境汙染和水資源分布的跨界性,本書詳細論述瞭建立有效的橫嚮生態補償機製的必要性。通過對主要河流流域的案例研究,提齣瞭基於“生態係統服務價值評估”的補償標準和執行框架,以解決上遊保護者與下遊受益者之間的利益分配難題,實現區域間的生態協同發展。 結論:麵嚮未來的區域治理體係 全書最後總結瞭實現包容、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政策抓手:一是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以提升資源配置效率;二是構建多元化的利益協調機製以平衡區域間的分配關係;三是強化麵嚮未來的創新驅動,將綠色低碳技術確立為新的核心競爭力。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多維度、動態演進的分析視角,指導區域經濟體在新發展階段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增長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