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纪元前】
神话时代
传说时代
半信史时代
信史时代
前9世纪(-周-)
前8世纪(-周·春秋时代始-)
前7世纪(-春秋时代-)
前6世纪(-春秋时代-)
前5世纪(-春秋时代终·战国时期始-)
前4世纪(-战国时代-)
前3世纪(-战国时代终·秦·西楚-西汉-)
前2世纪(-西汉-)
前1世纪(-西汉-)
【纪元后】
1 世纪(-西汉·新·玄汉·东汉-)
2 世纪(-东汉-)
3 世纪(-东汉·三国时代·西晋-)
4 世纪(-西晋·五胡乱华十九国-东晋-)
5 世纪(-东晋-五胡乱华十九国-南北朝-)
6 世纪(-南北朝·隋-)
7 世纪(-隋·唐·南周-)
8 世纪(-南周·唐-)
9 世纪(-唐-)
10 世纪(-唐·五代十一国·宋-辽-)
11 世纪(-宋-辽-西夏-)
12 世纪(-宋-辽·金-西夏-)
13 世纪(-宋-金-西夏·蒙古-)
14 世纪(-元·明-)
15 世纪(-明-)
16 世纪(-明-)
17 世纪(-明·清-)
18 世纪(-清-)
19 世纪(-清-)
20 世纪(-清·中华民国-)
这套《中国历史年表》真是让我这个历史爱好者喜出望外,它简直是梳理中国漫长历史脉络的一把利器。我一直觉得,学习历史最怕的就是时间线索的混乱,毕竟朝代更迭、重要事件层出不穷,很容易就混淆了。这本书的编排方式,直接用清晰的年表形式,把自上古到近代的重大历史节点,按照时间顺序一一罗列出来,这种直观性是任何叙事体历史书都难以比拟的。比如,当你研究某一特定时期的政治制度改革,或者某位君主的生平事迹时,可以迅速定位到具体的年份,然后交叉对比同期发生的其他关键事件,比如重要的战争、文化成就甚至是自然灾害。这种“一目了然”的结构,极大地提高了阅读和研究的效率。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上的考究,对于那些容易混淆的改元、立国、灭亡的具体日期,都标注得非常精确,这对于进行严谨的历史考证工作来说,无疑是极大的便利。总而言之,对于任何想要系统构建中国历史时间框架的人来说,这套书是案头必备的工具书,它把复杂的时间信息,转化成了清晰、易于掌握的骨架。
评分说实话,我买这套书的初衷更多是想找一本能够帮助我理清“谁在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的参考书,但阅读下来,它带给我的惊喜远不止于此。它更像是一部浓缩的“历史索引”,让我得以进行跨时空的比较性阅读。比如,我正在读一本关于宋代文学的书,书里提到了某一派词人的兴起,但如果脱离了当时的政治背景,理解就显得单薄。有了这套年表,我立刻能查到同期朝廷经历了哪些重大的党争、与辽金的关系处于何种状态,甚至能看到边境的军事调动情况。这种将“文化事件”与“政治军事背景”进行垂直对比的能力,是解读历史深层逻辑的关键。很多历史学家强调,历史事件都不是孤立发生的,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塑造。这套年表提供了一个完美的平台,让你能够迅速地进行这种“网状”的阅读和思考。它不是让你被动地接受叙述,而是主动地去构建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这种启发性实在太棒了。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和排版也值得称赞,这对于一本工具书而言至关重要。我拿到手的时候,首先感觉到的是纸张的质感和字体的大小,阅读体验非常舒适,长时间查阅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更重要的是,它的信息密度控制得恰到好处。它没有陷入单纯的事件堆砌,而是非常聪明地使用了分类和标记。例如,对于军事冲突、科技发明、重要人物的逝世,可能采用了不同的符号或粗细的字体来区分,使得我们在快速浏览时,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点,迅速锁定目标信息。这种优秀的设计哲学,体现了编纂者对“读者需求”的深刻理解——工具书必须高效、易用。它避免了那种把所有信息塞在一起,让人眼花缭乱的窘境。正是这种清晰的层级划分,让原本枯燥的年份数据,也拥有了清晰的阅读脉络和视觉引导。
评分坦白说,我之前也用过一些电子版的历史年表或者在线数据库,它们虽然检索方便,但始终缺乏一种“实体感”和“沉浸感”。翻阅实体书时,那种指尖拂过纸页,快速定位到某一页、某一行的感觉,是任何屏幕都无法替代的。这套《中国历史年表》的上下册分册,也体现了编纂上的合理考虑,比如可能将古代与近现代进行了有效分隔,或者按时间段进行了合理切割,使得每一册的厚度都适中,便于携带和在书桌上摊开查阅。当我需要比对不同历史时期的标准时,可以把两册并排放在一起,直观地比较春秋战国与魏晋南北朝在制度建设上的异同。这种物理上的操作空间,极大地增强了学习的互动性。对于我这种习惯于在书页上做笔记、画重点的深度阅读者来说,这套纸质年表,是它最大的价值所在。
评分我一直对那种宏大叙事感到有些疲惫,总觉得大部头的通史读起来气势磅礴,却常常忽略了那些细微但至关重要的转折点。这套《中国历史年表》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白,它以其特有的“颗粒度”,将历史的细节重新展现出来。它让我发现,很多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历史进程,其实是无数个微小决策和意外事件累积的结果。举个例子,关于某一特定人物的生平,传统的传记可能只提到他某一年被贬谪。但年表会告诉你,就在他被贬的前一年,朝廷发生了什么重大的财政政策调整,这可能才是他失势的真正导火索。这种对时间节点的精准捕捉,让历史的推演过程变得更加富有逻辑性和戏剧性。对我这种喜欢钻研“历史如何发生”而不是“历史是什么”的读者来说,它提供的参照系是无可替代的。它迫使你跳出线性叙事的舒适区,进入一个多维度、多事件并行的历史空间。
评分大师的作品,准备静静阅读
评分大师的作品,准备静静阅读
评分柏杨编著的《中国历史年表(上下)》按年纪事,脉络清晰,事件分明,并有司马迁《史记》之风,臧否人物于不动声色之中。通晓历史来龙去脉,探索中国前因后果。人类与其他动物大的不同是:人类发明了文字,能够把自己的生活记载下来,成为历史。后代的人可以凭借这些记载,寻觅自己的归属,作生存的依据。有了历史的记载,我们短短的人生一世,才不致是一场没有背景、没有剧本,不知前因后果的荒唐的独幕剧。
评分不错的,挺好的
评分特别好的书特别好的书
评分京东是我买东西用的最多的途径。。。
评分柏杨一贯的文字风格,可以当休闲读物消磨时间。
评分此用户未及时填写评价内容,系统默认好评!
评分京东购书,我的首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