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有别于通常的器物鉴赏和考古汇编,《中国陶瓷实录》以史实为经,以实物为纬,将陶瓷置于特定的制度,风俗与科技中,通过一碗一釜一罐一佣,呈现五千年传统文化的传承,展示雄浑博大的中华文明。
作者简介
王奇,字子异,号陶养斋。1987年毕业于杭州大学(今浙江大学)历史系文物博物馆专业。先后就职于江西省博物馆、顺德市博物馆、广东美术馆、羊城晚报社,从事中国历史及各类文物的研究与写作,尤专于古陶瓷与铜镜研究。其研究性文章发表于各大报刊,著有《中国陶瓷鉴赏与投资》《陶瓷教室》。
内页插图
目录
卷一 凝土以为器
用陶:从储存到烹饪
炎嗥:器型大备
封子:铄质洪炉
卷二 五帝华夏
白帝之白陶
厥土白壤
帝喾之黑陶
帝舜陶河滨
卷三 人文渊薮称三代
正色有三
吉礼话祭器
瘗埋之陶举证
丧礼话明器
卷四 抟埴之工
工师
陶人、旅人
卷五 造化之利
釉和原始瓷器
高屋建瓴
巨人的肩膀上
卷六 争鸣年代
觚不觚
中国玻璃与铅釉
炉橐、烟囱、龙窑
始作俑者与虚实之争
卷七 秦之奢
瓦缝参差
兵马俑:秦之虎贲
卷八 两汉风流
两汉发明纪实
帝陵
汉明器考
砖瓦之作——甄官署
卷九 三国、两晋、南北朝拾珍
釉瓦
缥瓷及其他
复古风潮
卷十 隋唐复古振兴
甄官之窑
完美的商品
贡瓷:市土所出
说釉
说器
朝贡与关市
卷十一 藩镇割据时的名器
瓷窑务考
秘色传奇
长沙窑污染实录
厚殓
开放贸易
卷十二 宋瓷
陶氓食工,不受艺佣
敬窑神
器式与文章
梯航四极
卷十三 窑务
京师窑务
卷十四 金元:南北优势更替
北方诸窑:人衰之途
南方诸窑:各领风骚
金元御窑
元瓷互市考
卷十五 明朝盛衰之辨
为国烧造
明朝官窑
景德镇御器厂
民窑
景德镇民窑
羁縻为务贡船来市
东西洋贸易
卷十六 清朝集瓷器之大成
清朝御窑
清朝民窑
陶人与陶艺
中西贸易
未终
前言/序言
烧造陶瓷以利器用,至今已愈万年,散存于人间之历代器物难计其数。古人言:格物致知。若能格陶瓷之物,知其始终,通其变化,明其所然,致知者岂止鉴赏文物而已?
陶埏肇始于远古,取那无用之泥土,抟而为形,烧成可用之器,乃人类造化之首功也!其意义远胜于创制石器。而我华夏先人尤擅此道,极早地以陶器煮食,故人民少病且耳聪目明,造就恢弘之中华古文明。其后,陶瓷之用日渐繁多,日用器皿之外,发展出殉葬用明器、建筑用砖瓦、工业用瓮罐以及文具、花器等,几无所不包。故有“万室之国,一入陶可乎”之问。
孔子日:“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陶埏一事亦然。由各地陶器之器形考之于经籍,可证炎黄中国已为大一统帝国,王朝虽有兴替,然王道烈烈不改;由陶器所用三色考之于经籍,可知古王朝乃三统相承,正色轮替,五礼皇皇,溯之悠远。周之陶因于殷商,所损益可知也;殷商之陶因于夏,所损益可知也;夏之陶因于五帝,所损益可知也;五帝之陶因于三皇,所损益可知也。自汉以至清,诸朝多曾致力于复古振兴,礼仪承载于陶瓷器者多矣,所损益可知也。
昔舜帝陶河滨,河滨之器不苦窳,敬业精神之所宗,故陶人祀舜帝。陶瓷之成,造坯务使泥性刚柔调和,烧窑务使火焰柔烈有序,此阴阳五行之道也,失之万一则前功尽弃,故陶人祀火正祝融。耀州黄堡镇有柏林翁,教镇人业陶,造福一方百姓,朝廷封庙,陶人祀之;饶州景德镇有报火匠童宾烁身成器,解救同业,朝廷封庙,陶人祀之,则为报恩,为求福也。何为陶瓷文化?文化非虚物,实本于中国优良传统。
商时中国人发明瓷器,早欧洲人三四千年,经历代陶人不断改进工艺,瓷质愈坚,釉色愈美,形制愈多,精者上用于帝王,粗者下惠及平民。又且干余年来,中国瓷器及丝绸、铁器、药物等一批批梯航四海,贩往海外诸方,令万国景慕,中国工业之先进,产能之强盛,可窥一斑。然时至今日,中外文章却一概泛称中国为“农业之国”,岂不可笑?以古为鉴方可知兴替,以古为鉴方能探虚实,信乎!
民国以来,某些学者以崇媚西方为先进,以践踏祖先求自高,而罔顾己之卑陋,乐此不疲,中国历史变得面目全非。二三知己每论及此,无不哀痛!笔者不遑才智浅薄,为中国陶瓷书史,费时十年,几易书稿,欲于陶史中求史实、求致知耳。此书特以“实录”命名,追随司马迁、班固诸先辈之史学传统,故书中观点每与时论有别。
承蒙浙江古籍出版社诸君细心编校,书稿终得顺利出版,感谢之至。本书还得以入选“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获得国家对外出版扶持基金,深以为幸!
《秦汉帝国:权力、社会与文化》 引言:一个伟大时代的开端与转型 秦汉帝国,一个绵延四百余载的恢弘历史时期,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更是塑造了此后两千多年中华文明核心结构的关键节点。本书旨在全面而深入地考察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的创建与演变、社会阶层的流动与结构、以及在思想、艺术和日常生活领域发生的深刻文化变革。我们不满足于简单的事件罗列,而是致力于揭示驱动这些变化的深层历史逻辑与内在联系。 秦朝的短暂与剧烈,与汉朝的长期稳定与渐进发展,构成了理解帝国初创期复杂性的重要对照。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到汉武帝的盛世,再到东汉末年的衰落与分裂,帝国在保持其核心政治架构的同时,不断进行自我调整以应对内部压力与外部挑战。 第一编:帝国的构建与权力运作(公元前221年—公元25年) 第一章:秦的法家遗产与中央集权的确立 秦的统一,是基于法家思想指导下的彻底的军事与行政变革。本章详细剖析了秦朝如何系统性地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并从中央到地方构建起一套高效且严酷的官僚体系。我们将重点考察“皇帝”称号的创立及其神圣性,以及“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等一系列标准化措施对帝国整合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我们也将深入分析《秦律》的严苛性,以及它在维护社会秩序方面所扮演的双刃剑角色,探讨始皇陵及阿房宫等巨大工程背后的社会成本与国家意志。 第二章:汉初的休养生息与黄老之治 汉朝的建立,是对秦朝高压统治的反思与修正。本章阐述了刘邦集团如何在“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指导下,采取“休养生息”的国策。通过对高后、文景二帝时期的地方政策、赋税制度和与匈奴的外交策略(和亲政策)进行细致梳理,我们展示了帝国如何从秦末的凋敝中恢复元气,并为后来的强盛奠定物质基础。重点分析了早期贵族与新兴地主阶层之间的权力平衡。 第三章:汉武帝的帝国扩张与制度重塑 汉武帝时期标志着帝国政治的成熟与转折。本章的核心在于探讨儒家思想如何被提升为国家正统意识形态,以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背后复杂的政治动机——即利用儒家伦理来强化君权与官僚体系的忠诚度。同时,我们将详细分析对匈奴的决定性战争(卫青、霍去病的反击),以及随之而来的对西域的开拓,这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开辟丝绸之路,构建大帝国版图的关键一步。最后,本章将审视“推恩令”如何有效地削弱了地方诸侯王国的势力。 第二编:社会结构、经济生活与地域差异 第四章:土地兼并与社会矛盾的激化 秦汉帝国的基础是农业经济,土地是财富与权力的核心载体。本章考察了在帝国体制下,土地私有制的深化如何导致豪强地主势力坐大,以及大量自耕农破产沦为佃户或流民的社会过程。通过对汉代赋税、徭役和盐铁专营制度的分析,揭示了国家财政收入与民间生计之间的紧张关系。我们引入了大量考古发现,来印证文献中对社会阶层固化的描述。 第五章:城市、商业与丝绸之路的脉动 帝国经济的另一面是城市的繁荣与长距离贸易的发展。本章聚焦于长安、洛阳等都城的规划与功能,以及州郡城邑作为区域经济中心的地位。对丝绸之路的开辟及其对欧亚大陆的经济、文化影响进行深入探讨,分析货币制度(如五铢钱的统一)在促进商业活动中的作用。我们尤其关注商人阶层的地位变化,以及他们与官僚集团之间的复杂互动模式。 第六章:家庭、宗族与女性的角色 中国古代社会的基石是家庭与宗族。本章探讨了秦汉时期父权制和孝道观念的强化过程,以及它们如何被纳入国家意识形态。通过分析法律条文、墓志铭和家传,我们得以重构当时的婚姻制度、财产继承权以及宗族在地方治理中的实际作用。同时,本章也关注了女性在家庭内部的地位,从窦太后、吕后等政治人物到普通妇女的日常生活片段。 第三编:思想、信仰与文化遗产 第七章:经学与官僚的知识结构 儒学在汉代成为“显学”,但其内涵并非一成不变。本章深入分析了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两大派系的形成及其学术争端,探讨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如何为君权提供神学合法性。重点研究了太学和地方官学体系的建立,以及经学如何成为选拔官僚的主要标准,塑造了士大夫阶层的思维模式和知识结构。 第八章:神仙信仰与宗教生活的世俗化 除了官方推崇的儒学,秦汉时期民间对超自然力量的信仰依然旺盛。本章考察了从战国延续下来的方术、神仙思想(如黄老之学中的长生追求)的流变,以及秦始皇和汉代皇帝对神仙世界的迷恋。本章还将重点讨论佛教的早期传入与本土化尝试,并分析了道家思想(如太平道的前身)在社会底层兴起对帝国稳定的潜在影响。 第九章:艺术、科技与物质生活 秦汉的文化成就体现在其不朽的物质遗产中。本章详细考察了汉代的写本文献、帛画以及雕塑艺术,着重分析了汉画像石和画像砖所蕴含的叙事、伦理与生死观念。在科技方面,我们将重点讨论张衡的地动仪、改进的造纸术以及冶铁技术的进步,它们是帝国强大国力的物质体现。通过对简牍、竹木器和陶器的分析,勾勒出普通百姓的物质生活面貌。 结语:帝国的遗产与东汉的转型 东汉光武中兴之后,帝国在维持表面繁荣的同时,内部结构性矛盾日益尖锐。本章总结了秦汉四百余年间留下的基本制度框架——一个由文官集团主导、以儒学为意识形态的中央集权帝国模式。这种模式对后世中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同时,我们也对东汉末年外戚、宦官专权与地方豪强兴起的原因进行梳理,为理解随后的三国鼎立提供历史背景。秦汉的经验与教训,构成了理解中国历史走向的永恒起点。 --- (本书特色: 本书充分利用了近年来出土的睡虎地秦简、张家山汉简以及马王堆帛书的最新研究成果,力求将宏观的制度史与微观的社会生活相结合,提供一个多维度、深层次的秦汉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