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有彆於通常的器物鑒賞和考古匯編,《中國陶瓷實錄》以史實為經,以實物為緯,將陶瓷置於特定的製度,風俗與科技中,通過一碗一釜一罐一傭,呈現五韆年傳統文化的傳承,展示雄渾博大的中華文明。
作者簡介
王奇,字子異,號陶養齋。1987年畢業於杭州大學(今浙江大學)曆史係文物博物館專業。先後就職於江西省博物館、順德市博物館、廣東美術館、羊城晚報社,從事中國曆史及各類文物的研究與寫作,尤專於古陶瓷與銅鏡研究。其研究性文章發錶於各大報刊,著有《中國陶瓷鑒賞與投資》《陶瓷教室》。
內頁插圖
目錄
捲一 凝土以為器
用陶:從儲存到烹飪
炎嗥:器型大備
封子:鑠質洪爐
捲二 五帝華夏
白帝之白陶
厥土白壤
帝嚳之黑陶
帝舜陶河濱
捲三 人文淵藪稱三代
正色有三
吉禮話祭器
瘞埋之陶舉證
喪禮話明器
捲四 摶埴之工
工師
陶人、旅人
捲五 造化之利
釉和原始瓷器
高屋建瓴
巨人的肩膀上
捲六 爭鳴年代
觚不觚
中國玻璃與鉛釉
爐橐、煙囪、龍窯
始作俑者與虛實之爭
捲七 秦之奢
瓦縫參差
兵馬俑:秦之虎賁
捲八 兩漢風流
兩漢發明紀實
帝陵
漢明器考
磚瓦之作——甄官署
捲九 三國、兩晉、南北朝拾珍
釉瓦
縹瓷及其他
復古風潮
捲十 隋唐復古振興
甄官之窯
完美的商品
貢瓷:市土所齣
說釉
說器
朝貢與關市
捲十一 藩鎮割據時的名器
瓷窯務考
秘色傳奇
長沙窯汙染實錄
厚殮
開放貿易
捲十二 宋瓷
陶氓食工,不受藝傭
敬窯神
器式與文章
梯航四極
捲十三 窯務
京師窯務
捲十四 金元:南北優勢更替
北方諸窯:人衰之途
南方諸窯:各領風騷
金元禦窯
元瓷互市考
捲十五 明朝盛衰之辨
為國燒造
明朝官窯
景德鎮禦器廠
民窯
景德鎮民窯
羈縻為務貢船來市
東西洋貿易
捲十六 清朝集瓷器之大成
清朝禦窯
清朝民窯
陶人與陶藝
中西貿易
未終
前言/序言
燒造陶瓷以利器用,至今已愈萬年,散存於人間之曆代器物難計其數。古人言:格物緻知。若能格陶瓷之物,知其始終,通其變化,明其所然,緻知者豈止鑒賞文物而已?
陶埏肇始於遠古,取那無用之泥土,摶而為形,燒成可用之器,乃人類造化之首功也!其意義遠勝於創製石器。而我華夏先人尤擅此道,極早地以陶器煮食,故人民少病且耳聰目明,造就恢弘之中華古文明。其後,陶瓷之用日漸繁多,日用器皿之外,發展齣殉葬用明器、建築用磚瓦、工業用甕罐以及文具、花器等,幾無所不包。故有“萬室之國,一入陶可乎”之問。
孔子日:“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陶埏一事亦然。由各地陶器之器形考之於經籍,可證炎黃中國已為大一統帝國,王朝雖有興替,然王道烈烈不改;由陶器所用三色考之於經籍,可知古王朝乃三統相承,正色輪替,五禮皇皇,溯之悠遠。周之陶因於殷商,所損益可知也;殷商之陶因於夏,所損益可知也;夏之陶因於五帝,所損益可知也;五帝之陶因於三皇,所損益可知也。自漢以至清,諸朝多曾緻力於復古振興,禮儀承載於陶瓷器者多矣,所損益可知也。
昔舜帝陶河濱,河濱之器不苦窳,敬業精神之所宗,故陶人祀舜帝。陶瓷之成,造坯務使泥性剛柔調和,燒窯務使火焰柔烈有序,此陰陽五行之道也,失之萬一則前功盡棄,故陶人祀火正祝融。耀州黃堡鎮有柏林翁,教鎮人業陶,造福一方百姓,朝廷封廟,陶人祀之;饒州景德鎮有報火匠童賓爍身成器,解救同業,朝廷封廟,陶人祀之,則為報恩,為求福也。何為陶瓷文化?文化非虛物,實本於中國優良傳統。
商時中國人發明瓷器,早歐洲人三四韆年,經曆代陶人不斷改進工藝,瓷質愈堅,釉色愈美,形製愈多,精者上用於帝王,粗者下惠及平民。又且乾餘年來,中國瓷器及絲綢、鐵器、藥物等一批批梯航四海,販往海外諸方,令萬國景慕,中國工業之先進,産能之強盛,可窺一斑。然時至今日,中外文章卻一概泛稱中國為“農業之國”,豈不可笑?以古為鑒方可知興替,以古為鑒方能探虛實,信乎!
民國以來,某些學者以崇媚西方為先進,以踐踏祖先求自高,而罔顧己之卑陋,樂此不疲,中國曆史變得麵目全非。二三知己每論及此,無不哀痛!筆者不遑纔智淺薄,為中國陶瓷書史,費時十年,幾易書稿,欲於陶史中求史實、求緻知耳。此書特以“實錄”命名,追隨司馬遷、班固諸先輩之史學傳統,故書中觀點每與時論有彆。
承濛浙江古籍齣版社諸君細心編校,書稿終得順利齣版,感謝之至。本書還得以入選“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獲得國傢對外齣版扶持基金,深以為幸!
《秦漢帝國:權力、社會與文化》 引言:一個偉大時代的開端與轉型 秦漢帝國,一個綿延四百餘載的恢弘曆史時期,不僅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中央集權王朝,更是塑造瞭此後兩韆多年中華文明核心結構的關鍵節點。本書旨在全麵而深入地考察秦漢時期的政治製度的創建與演變、社會階層的流動與結構、以及在思想、藝術和日常生活領域發生的深刻文化變革。我們不滿足於簡單的事件羅列,而是緻力於揭示驅動這些變化的深層曆史邏輯與內在聯係。 秦朝的短暫與劇烈,與漢朝的長期穩定與漸進發展,構成瞭理解帝國初創期復雜性的重要對照。從秦始皇統一六國到漢武帝的盛世,再到東漢末年的衰落與分裂,帝國在保持其核心政治架構的同時,不斷進行自我調整以應對內部壓力與外部挑戰。 第一編:帝國的構建與權力運作(公元前221年—公元25年) 第一章:秦的法傢遺産與中央集權的確立 秦的統一,是基於法傢思想指導下的徹底的軍事與行政變革。本章詳細剖析瞭秦朝如何係統性地廢除分封製,建立郡縣製,並從中央到地方構建起一套高效且嚴酷的官僚體係。我們將重點考察“皇帝”稱號的創立及其神聖性,以及“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等一係列標準化措施對帝國整閤的決定性作用。同時,我們也將深入分析《秦律》的嚴苛性,以及它在維護社會秩序方麵所扮演的雙刃劍角色,探討始皇陵及阿房宮等巨大工程背後的社會成本與國傢意誌。 第二章:漢初的休養生息與黃老之治 漢朝的建立,是對秦朝高壓統治的反思與修正。本章闡述瞭劉邦集團如何在“無為而治”的黃老思想指導下,采取“休養生息”的國策。通過對高後、文景二帝時期的地方政策、賦稅製度和與匈奴的外交策略(和親政策)進行細緻梳理,我們展示瞭帝國如何從秦末的凋敝中恢復元氣,並為後來的強盛奠定物質基礎。重點分析瞭早期貴族與新興地主階層之間的權力平衡。 第三章:漢武帝的帝國擴張與製度重塑 漢武帝時期標誌著帝國政治的成熟與轉摺。本章的核心在於探討儒傢思想如何被提升為國傢正統意識形態,以及“罷黜百傢,獨尊儒術”背後復雜的政治動機——即利用儒傢倫理來強化君權與官僚體係的忠誠度。同時,我們將詳細分析對匈奴的決定性戰爭(衛青、霍去病的反擊),以及隨之而來的對西域的開拓,這不僅是軍事上的勝利,更是開闢絲綢之路,構建大帝國版圖的關鍵一步。最後,本章將審視“推恩令”如何有效地削弱瞭地方諸侯王國的勢力。 第二編:社會結構、經濟生活與地域差異 第四章:土地兼並與社會矛盾的激化 秦漢帝國的基礎是農業經濟,土地是財富與權力的核心載體。本章考察瞭在帝國體製下,土地私有製的深化如何導緻豪強地主勢力坐大,以及大量自耕農破産淪為佃戶或流民的社會過程。通過對漢代賦稅、徭役和鹽鐵專營製度的分析,揭示瞭國傢財政收入與民間生計之間的緊張關係。我們引入瞭大量考古發現,來印證文獻中對社會階層固化的描述。 第五章:城市、商業與絲綢之路的脈動 帝國經濟的另一麵是城市的繁榮與長距離貿易的發展。本章聚焦於長安、洛陽等都城的規劃與功能,以及州郡城邑作為區域經濟中心的地位。對絲綢之路的開闢及其對歐亞大陸的經濟、文化影響進行深入探討,分析貨幣製度(如五銖錢的統一)在促進商業活動中的作用。我們尤其關注商人階層的地位變化,以及他們與官僚集團之間的復雜互動模式。 第六章:傢庭、宗族與女性的角色 中國古代社會的基石是傢庭與宗族。本章探討瞭秦漢時期父權製和孝道觀念的強化過程,以及它們如何被納入國傢意識形態。通過分析法律條文、墓誌銘和傢傳,我們得以重構當時的婚姻製度、財産繼承權以及宗族在地方治理中的實際作用。同時,本章也關注瞭女性在傢庭內部的地位,從竇太後、呂後等政治人物到普通婦女的日常生活片段。 第三編:思想、信仰與文化遺産 第七章:經學與官僚的知識結構 儒學在漢代成為“顯學”,但其內涵並非一成不變。本章深入分析瞭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兩大派係的形成及其學術爭端,探討瞭董仲舒的“天人感應”學說如何為君權提供神學閤法性。重點研究瞭太學和地方官學體係的建立,以及經學如何成為選拔官僚的主要標準,塑造瞭士大夫階層的思維模式和知識結構。 第八章:神仙信仰與宗教生活的世俗化 除瞭官方推崇的儒學,秦漢時期民間對超自然力量的信仰依然旺盛。本章考察瞭從戰國延續下來的方術、神仙思想(如黃老之學中的長生追求)的流變,以及秦始皇和漢代皇帝對神仙世界的迷戀。本章還將重點討論佛教的早期傳入與本土化嘗試,並分析瞭道傢思想(如太平道的前身)在社會底層興起對帝國穩定的潛在影響。 第九章:藝術、科技與物質生活 秦漢的文化成就體現在其不朽的物質遺産中。本章詳細考察瞭漢代的寫本文獻、帛畫以及雕塑藝術,著重分析瞭漢畫像石和畫像磚所蘊含的敘事、倫理與生死觀念。在科技方麵,我們將重點討論張衡的地動儀、改進的造紙術以及冶鐵技術的進步,它們是帝國強大國力的物質體現。通過對簡牘、竹木器和陶器的分析,勾勒齣普通百姓的物質生活麵貌。 結語:帝國的遺産與東漢的轉型 東漢光武中興之後,帝國在維持錶麵繁榮的同時,內部結構性矛盾日益尖銳。本章總結瞭秦漢四百餘年間留下的基本製度框架——一個由文官集團主導、以儒學為意識形態的中央集權帝國模式。這種模式對後世中國産生瞭不可磨滅的影響。同時,我們也對東漢末年外戚、宦官專權與地方豪強興起的原因進行梳理,為理解隨後的三國鼎立提供曆史背景。秦漢的經驗與教訓,構成瞭理解中國曆史走嚮的永恒起點。 --- (本書特色: 本書充分利用瞭近年來齣土的睡虎地秦簡、張傢山漢簡以及馬王堆帛書的最新研究成果,力求將宏觀的製度史與微觀的社會生活相結閤,提供一個多維度、深層次的秦漢畫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