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電子與電氣工程技術叢書·模擬電路設計:分立與集成 [Analog Circuit Design Discrete & Integrated]

國外電子與電氣工程技術叢書·模擬電路設計:分立與集成 [Analog Circuit Design Discrete & Integrated]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賽爾吉歐·弗朗歌(Sergio Franco) 著,雷鑑銘,餘國義,鄒誌革 等 譯
圖書標籤:
  • 模擬電路
  • 電路設計
  • 電子工程
  • 電氣工程
  • 分立元件
  • 集成電路
  • 模擬電子技術
  • 電路分析
  • 信號處理
  • 技術叢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機械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11577812
版次:1
商品編碼:12243210
品牌:機工齣版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國外電子與電氣工程技術叢書
外文名稱:Analog Circuit Design Discrete & Integrated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5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國外電子與電氣工程技術叢書·模擬電路設計:分立與集成》以半導體物理理論為基礎,注重闡述模擬電路技術和BiCMOS技術,注重物理概念的詮釋,強調模擬電路的分立和和集成設計。全書主要內容有:pn結二極管、雙極型晶體管、MOS場效應晶體管、模擬集成電路構建、模擬集成電路、頻率和時間響應、反饋、穩定性和噪聲。
  《國外電子與電氣工程技術叢書·模擬電路設計:分立與集成》適閤作為電類專業本科生和相關專業的模擬電路教材。

作者簡介

  賽爾吉歐·弗朗哥(Sergio Franco)齣生在意大利,1980年開始在美國舊金山州立大學電氣工程係授課,期間獲得瞭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博士學位,成為該係榮譽教授。在就任現職之前,Franco博士擁有廣泛的行業經驗,在諸如固態物理學、模式識彆、集成電路(IC)設計、醫學電子、日用電子和汽車電子等領域工作過,發錶論文頗豐,Franco博士還是《Design with Operational Amplifiers and Analog Integrated Circuits》(McGraw-Hill Education,2014)和《Electric Ciruit Fundamentals》(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兩本教科書的作者。

內頁插圖

目錄

目  錄
齣版者的話
譯者序
前言
第1章 二極管和pn結1
 1.1 理想二極管2
 1.2 二極管的基本應用7
 1.3 運算放大器與二極管的應用14
 1.4 半導體18
 1.5 平衡態的pn結23
 1.6 空間電荷區外接偏置的影響26
 1.7 pn結二極管方程28
 1.8 反嚮偏置的pn結32
 1.9 正嚮偏置二極管的特性34
 1.10 pn結二極管電路的直流分析37
 1.11 pn結二極管電路的交流分析43
 1.12 擊穿區工作狀態49
 1.13 直流電源54
 總結57
 附錄1A58
 參考文獻59
 習題59
第2章 雙極型晶體管73
 2.1 BJT的物理結構75
 2.2 BJT的基本工作原理77
 2.3 BJT的i-v特性85
 2.4 工作區與BJT模型89
 2.5 作為放大器/開關的BJT98
 2.6 BJT的小信號工作狀態102
 2.7 放大器的BJT偏置設計109
 2.8 基本雙極型電壓放大器114
 2.9 雙極型電壓和電流緩衝器121
 附錄2A129
 參考文獻131
 習題131
第3章 MOSFET146
 3.1 MOSFET的物理結構147
 3.2 閾值電壓Vt149
 3.3 n溝道MOSFET的特性155
 3.4 MOSFET的i-v特性161
 3.5 MOSFET在阻性直流電路中的應用169
 3.6 MOSFET作為放大器/開關178
 3.7 MOSFET的小信號工作狀態183
 3.8 基本MOSFET電壓放大器188
 3.9 MOSFET電壓和電流緩衝器195
 3.10 CMOS反相器/放大器198
 附錄3A203
 參考文獻205
 習題205
第4章 模擬集成電路單元電路218
 4.1 集成電路設計注意事項219
 4.2 BJT的特性和改進模型224
 4.3 MOSFET特性及其改進模型233
 4.4 達林頓、共源共柵和級聯結構242
 4.5 差分對252
 4.6 差分對的共模抑製比257
 4.7 差分對的輸入失調電壓/電流262
 4.8 電流鏡266
 4.9 帶有源負載的差分對273
 4.10 雙極型輸齣級281
 4.11 CMOS輸齣級286
 附錄4A289
 參考文獻290
 習題290
第5章 模擬集成電路311
 5.1 μA741運算放大器311
 5.2 兩級CMOS運算放大器319
 5.3 摺疊式共源共柵CMOS運算放大器324
 5.4 電壓比較器327
 5.5 電流和電壓基準332
 5.6 電流模集成電路340
 5.7 全差分運算放大器346
 5.8 開關電容電路351
 附錄5A359
 參考文獻360
 習題360
第6章 頻率和時間響應368
 6.1 高頻BJT模型369
 6.2 高頻MOSFET模型374
 6.3 共射/共源放大器頻率響應377
 6.4 差分放大器的頻率響應384
 6.5 雙極型電壓和電流緩衝器388
 6.6 MOS電壓和電流緩衝器393
 6.7 開路時間常數分析397
 6.8 共源共柵放大器的頻率響應403
 6.9 運算放大器頻率和瞬態響應407
 6.10 二極管開關瞬態414
 6.11 BJT開關瞬態417
 6.12 CMOS門電路和電壓比較器瞬態響應423
 附錄6A431
 參考文獻435
 習題436
第7章 反饋、穩定性和噪聲446
 7.1 負反饋基礎447
 7.2 反饋對失真、噪聲、帶寬的影響451
 7.3 反饋結構和閉環I/O電阻457
 7.4 實際結構和負載效應462
 7.5 反饋比分析478
 7.6 布萊剋曼阻抗公式和注入方法486
 7.7 負反饋電路的穩定性490
 7.8 主極點補償497
 7.9 單片運算放大器的頻率補償501
 7.10 噪聲510
 參考文獻521
 習題521

前言/序言

前  言這本教材是為那些學習電子工程專業且以模擬電子學為自身事業的學生而準備的。模擬集成電路設計者、産品/工藝/可靠性工程師、測試/測試開發工程師,以及模擬應用/市場/用戶支持工程師的需求量總是很大的。本書是我多年以來在舊金山州立大學任教經驗的成果,在那裏我潛心培養瞭成百上韆位被矽榖高薪聘用的學生,他們分散在各個不同的模擬電路崗位上。這裏介紹本書的三個重要特點。
●同時包括雙極型和CMOS技術。雖然數字電子學中CMOS技術占據主導地位,模擬電子學同時依靠CMOS和雙極型,但後者是高性能模擬電路的選擇以及BiCMOS技術的基礎。
●同時包括分立和集成設計。雖然現今一個模擬係統的最終形式有可能是集成電路類型,但測試和應用通常要求一些輔助功能,例如調節和界麵互連,這些最好用專門的分立設計方法來實現。(任何熟悉這項工作且被公認為模擬應用/測試/測量領域領導者的人,都將贊同這一點,例如Jim Wlilliams和Robert Pease。)在這方麵,BJT有很多現成的分立類型,以適應各種不同的需求,包括實驗室內的實用性試驗。另外,齣於教學需要,在處理復雜集成電路之前先介紹簡單的分立電路是明智的。
●適當深度地介紹瞭半導體理論,以滿足工業生産中工程師對這些知識的日常需求。每一種模擬功能總離不開一個物理現象,所以模擬工程師,特彆是IC設計者和産品/工藝/可靠性工程師,需要精通半導體物理知識以使電路在最佳狀態運行。
本書結構本書分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介紹二極管(見第1章)、BJT(見第2章)和MOSFET(見第3章)。就這部分而言,它適閤作為初級電子學的第一門課。這些內容是按照電子行業科技進展的順序排列的。然而,由於第2章和第3章是分開的,希望交換BJT和MOSFET教學順序的教師也可以輕易實現。無論順序如何,第3章都可以比第1章和第2章更快地講授完畢,因為學生已經學習瞭直流偏置和大/小信號模型的內容。
●第二部分包括模擬IC單元電路(見第4章)、典型模擬IC(見第5章)、頻率和時間響應(見第6章)以及負反饋、穩定性和噪聲(見第7章)。這部分適閤作為模擬IC分析設計的本科生/研究生級的課程。在這部分,BJT和MOSFET通常一起討論,以區分兩者的異同點。
每一章提供瞭與其主題相關的相當廣泛的覆蓋範圍,所以每一章需要較長篇幅。全部內容超過瞭通常情況下兩學期或者四學期的課程,這為教師在選講內容上留有餘地。而且,作者認為學生在學習第6章中更具挑戰性的頻率和時間響應之前,需要熟練掌握低頻電路。然而,教師可以通過跳過第一部分中的閤適主題來更改選講範圍,以更充分地講授第6章的選定主題。
正如提到的那樣,第一部分集中講授基本晶體管電路,側重於傳統的分立設計方法。從教育學角度來看,先學習單管電路再學習多管係統是閤理的,如果在實驗室中完成這一部分效果將會更好,因為在那裏更容易研究簡單電路。實際上,在這個水平的學習中,與計算機仿真相比,實驗室可以提供更加有價值的學習環境。分立電路有一個眾所周知的缺點,就是需要用到耦閤/旁路電容,這就增加瞭一個使學生分散注意力的因素,因為學生想要充分掌握這些電容的功能是很花費時間的。認識到這點,我嘗試通過具體例子來闡述電容(見圖2.55和圖3.60)。
在分立電路之後,本書進入集成電路部分。集成和分立方法在4.1節中進行對照;同時,兩者的直觀區彆在習題4.3中進行瞭討論。第二部分先介紹模塊的復雜性,再討論典型模擬IC,再討論IC動態特性,最後講述工作在負反饋下的IC,以及穩定性考慮、頻率補償和噪聲。這部分是為IC設計者所準備的,但同時適用於所有與製造、測試和應用相關的其他種類工程師。目前數量最多的應用工程師,需要同時精通技術(以做齣有根據的選擇)和IC內部工作原理(以優化其應用)。本書的目的是在芯片設計能力和印製電路闆設計能力之間促成一個平衡。
書中配套的網站為教師提供瞭習題答案手冊和PPT� 」賾詒臼榻談ㄗ試矗�隻有使用本書作為教材的教師纔可以申請,需要的教師可嚮麥格勞·希爾教育齣版公司北京代錶處申請,電話:010-5799 7618/7600,傳真:010-5957 5582,電子郵件:instructorchina@mheducation.com。——編輯注�。�以及一係列有用的網站鏈接和勘誤錶。對於任何可能的勘誤提醒,作者錶示感激。
可從www.CourseSmart.com上得到本書電子版。利用CourseSmart網站可以節省可觀的紙版教材打印費用,減少對環境的影響,並獲得強大的網絡學習工具。電子書允許讀者進行全文搜索、添加重點和標注,以及與他人分享筆記。CourseSmart所精選的電子書數量是最多的。訪問www.CourseSmart.com以瞭解更多內容並嘗試學習一個樣章。
動機在試用瞭一些其他的教材後,我決定自己撰寫一部,一方麵用於迴答學生關注的問題,另一方麵將自己對怎樣更好地為研究生服務的想法付諸實踐,這些學生通常都會繼續從事電子行業。接下來列齣的是學生關注最多的問題。
●需要參照眾多的示例,特彆是在工作中工程師們每天都會遇到的那些。我精心編寫瞭每一個例題和章後習題,以滿足兩個大概的需求:一是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對數量級的直觀印象(例如例1.8),二是通過一個電路在不同情形或不同復雜度等級下的變化,來加深學生的理解(參見圖1.18~圖1.20)。在這個方麵,我努力強調通過思考和物理直覺來獲得一個係統的問題求解方法,而非進行生搬硬套的計算。因為這是物理層麵上的理解,而非數學上的處理或是計算機上的仿真,這種理解植根於學生的設計創造力,而這點又是工作中所需求的。本書還包括一些工程師每天都要用到的很有價值的經驗法則(參見1.8節和1.9節)。在任意可能的時候,都應該提醒學生運用直覺和物理洞察力來預測數學計算或計算機仿真得到的值,並檢測是否與物理實際相符閤(關於物理洞察力參見例6.5和圖7.93)。
●書中應包含SPICE仿真。本書集成的SPICE部分,既作為教學目標以使學生更直觀地理解新概念(參見圖4.66),也作為驗證工具以處理復雜計算。如果計算結果和仿真結果有顯著差彆,學生就需要說明可能的原因(見例5.2)。最後,SPICE可用來顯示那些對於手工計算而言過於復雜的細微差彆(見例6.11)。現在能獲得的SPICE版本非常多。與其指定某個特定版本,不如使電路的原理圖設計足夠簡單,這樣學生就可以花數分鍾在他喜歡的SPICE版本上將電路建立起來。
●對基本半導體概念進行介紹。我所在學校(一所州立大學)的多數畢業生從事各種各樣的職位,從IC設計者到産品和可靠性工程師、測試和測試開發工程師,以及應用和用戶支持工程師,在這種情況下一個廣闊的知識背景遠比一種有限的知識專精要重要得多。對半導體物理原理的基本理解是這個背景中的一個整體模塊,特彆是對將來的産品工程師和可靠性工程師而言。
●順應現今形象化地麵嚮讀者的學習趨勢,本書包含瞭眾多的圖。多數圖由並行排列的兩個或多個部分組成,通過不同的電路情況、模型、時間幀或因果關係,來直觀顯示同一概念的不同方麵(參見圖1.59)。並且,分析過程中涉及的最為相關的公式都直觀地列舉齣來,這對學生準備課堂測驗和考試時尤為有用。在閤適的時候,一整組公式會列為錶格,以便於比較(參見圖3.50)。
我嘗試使用原汁原味的教材格式來解決上述這些問題。每一章的開頭都有簡短的曆史背景和動機框架,緊接著是對本章所包含主題的簡要概述,其後就是章節本身。每章以各種精挑細選的強調直覺和物理洞察力的習題作為結尾。
內容一瞥第1章開頭介紹理想二極管,以此為工具介紹非綫性電路和應用。其後是對運算放大器的復習,作為學習各種二極管器件及後麵晶體管的鋪墊。接著介紹對二極管結進行近似時最通用的物理器件pn結。在對半導體知識進行直觀復習後,再詳細討論pn結,並運用經驗法則來強調一些工程師在日常工作時會用到的實用知識。熟練掌握pn結對理解隨後兩章的晶體管物理學是至關重要的。最後,討論各種常見的二極管應用,通常用PSpice作為輔助教學工具來加深理解。
第2章介紹雙極型晶體管(BJT),這是pn結在科技上(和曆史上)的發展。像第1章那樣,先介紹BJT的物理結構,其後推導齣其i-v特性,再介紹大/小信號模型和直流偏置,最後是單晶體管放大器和緩衝器的分析與設計。該章介紹的共射極結構通常用作電壓放大,而共集電極和共基極結構通常分彆用作電壓和電流緩衝器。該章的重點是研究BJT作為電阻轉換器件時的作用(這也是BJT這樣命名的基礎)。這種等效轉換可以很方便地列成錶格,以便後續章節的查閱。
第3章介紹MOSFET,與第2章介紹BJT類似。然而,這兩章是互相分開的,所以若有需要兩章的順序可以互換。該章開頭詳細介紹本徵閾值的物理基礎,這對那些以後想成為産品、工藝和可靠性工程師的學生很有益。緊接著推導MOSFET的i-v特性,再介紹大/小信號模型和直流偏置,最後是單晶體管放大器和緩衝器的分析與設計。該章介紹的共源極結構通常用作電壓放大,而共漏極和共柵極結構通常分彆用作電壓和電流緩衝器。該章還包含瞭CMOS反相器和基本CMOS邏輯門,計算機工程專業的學生同樣能夠受益於此(參見圖3.44對PSpice噪聲容限的解釋)。
第4章介紹現今應用最廣的IC模塊,電路的復雜度上升瞭一個等級。按照後續章節使用的需要,詳略不同地介紹共源共柵結構、差分放大器、全類型電流鏡、有源負載和推挽式輸齣級。在任何可能的時候,同時討論BJT和MOSFET以呈現這種統一處理的思想,同時也節省瞭空間和工作量。
第5章運用第4章中的模塊來設計典型的雙極型、CMOS混閤模擬IC,即高增益放大器(如運放)、電壓比較器和全差分運放;參考電壓源、電流源(如帶隙基準源);電流型IC(如跨導體、運算跨導放大器和電流反饋放大器);最後還有開關電容電路。
第6章討論分立器件的頻率和時間響應,再一直延伸至第5章的IC模塊等復雜電路。頻率分析基於米勒近似以及開環時間常數的知識。pn二極管和BJT的轉換時間雖然在工業生産中很重要,但在本書中依然忽略瞭對它們的具體討論,轉而通過對電荷控製的分析來大緻瞭解一下相關知識。該章還包括瞭CMOS邏輯門的轉換時間討論,計算機工程專業的學生會從中獲益。在這一章中,PSpice被頻繁用作驗證手工運算的工具。
第7章開頭以淺顯易懂的方式介紹瞭前麵章節電路中包含的負反饋,從單晶體管的情形一直討論到運放。而後介紹瞭二端口網絡法和反饋比法,並用各種精心準備的例題對它們進行比較。同時以實用的方式介紹瞭布萊剋曼阻抗公式和注入方法。其後開始介紹運放的穩定性和頻率補償,同時討論雙極型和CMOS型(此處PSpice再次成為最有用的教學工具)。該章還包括對集成電路噪聲的學習。在介紹基本噪聲特性、分析工具和噪聲類型後討論瞭二極管和晶體管的噪聲模型。最後,運用噪聲分析方法分析瞭典型電路的噪聲特性。
對同學們的建議你所學習的電子學課程為你從事電子工程行業打下瞭基礎。這些課程的目的並不僅僅是介紹諸如二極管、晶體管這樣的器件,也是為瞭幫助你建立一個新的思維模式和問題解答方法,這是充滿挑戰但又有趣的電子工程領域所特有的。大部分的電子工程專業畢業生最終從事工業化生産方麵的工作,認識到這一現實,我著重介紹瞭那些與當今工業化環境最為相關的實用知識。無論你最後成為一個IC設計者、産品工程師、測試/測試開發工程師,還是應用或用戶支持工程師,你最開始學到的這些電子學課程將會常常在各種情況下派上用場,所以相比於那些常見課程,你最好在這門課程上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你會受益終身。
雖然二極管和晶體管是高度非綫性的器件,但仍有特殊的技巧來分析它們,這些技巧大多在綫性電路的課程中就已介紹。在這些預備課程中學習的分析工具在電子學的學習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學習它們絕非浪費時間。特彆是,在探討電子學領域時,歐姆定律、基爾霍夫定律(KVL和KCL)、節點/環路分析方法、戴維南/諾頓定理、疊加原理和運放定律等將繼續作為重要的分析工具。
和其他工程學分支一樣,電子學解決的是器件和係統這類的物理實體。我們將數學作為理解及預測工作狀態和設計新器件的工具,將計算機仿真作為驗證工具。任何概念的推導和預測最終都必須經過物理實體的驗證,絕不能理所當然地運用。藉助數學推導或計算機仿真,運用物理推論來論證概念過程,在整個課程的學習中是最為核心的。
除瞭精通綫性電路分析技巧外,學生應具備基本的微積分知識,例如斜率和麯綫包含的麵積,以及基本的靜電學知識,例如高斯定理以及電場與電勢間的關係。同時,在驗證人工分析結果時,在預備課程中學習的通過PSpice搭建電路的能力是非常有用的。
緻謝許多讀者提供瞭詳細的評論和眾多有價值的建議。我盡量采納這些建議,但在齣現意見相左的情況下,我隻能繼續采用自己的想法。對所有提供反饋的讀者,我深錶感激。我在此特彆感謝剋萊姆森大學的Stephen Hubbard、艾奧瓦州立大學的Santosh Pandey、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的Doona Ginger Yu。最後,我要感謝我的妻子Diana May對我的鼓勵和堅定不移的支持。
Sergio Franco舊金山州立大學
模擬電路設計:從基礎到前沿 模擬電路作為電子工程的基石,其設計能力直接關係到信號的獲取、處理和輸齣。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深入的模擬電路設計學習路徑,涵蓋從基礎理論到復雜集成電路設計的各個方麵。無論您是初次接觸模擬電路的學生,還是希望深化理解的工程師,都能從中獲益。 第一部分:基礎概念與分立元件分析 本部分將從最基本的模擬電路概念入手,為讀者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我們將詳細探討電壓、電流、電阻、電容、電感等基本元器件的特性及其在電路中的作用。通過分析簡單的RLC電路和RC電路,理解電路的動態行為,如瞬態響應和穩態響應。 隨後,我們將聚焦於模擬電路設計中最為關鍵的分立元件,特彆是晶體管。我們將深入剖析雙極結型晶體管(BJT)和場效應晶體管(FET)的工作原理,包括其靜態特性、動態特性以及各種工作區域。在此基礎上,我們將學習如何使用這些元器件構建基本的放大電路,如單級放大器(共發射極、共集電極、共基極)和共源極、共漏極、共柵極放大器。我們會詳細分析這些放大器的增益、輸入阻抗、輸齣阻抗以及帶寬等關鍵參數,並探討如何通過選擇閤適的偏置點和外圍元件來優化電路性能。 此外,本部分還將涵蓋濾波器設計的基礎。我們將介紹低通、高通、帶通和帶通濾波器,以及它們的理想特性和實際實現。讀者將學習如何利用無源元件(電阻、電容、電感)構建基本的濾波器,並理解濾波器的階數、截止頻率和選擇性等概念。 第二部分:集成電路基礎與高級設計 隨著電子技術的飛速發展,集成電路(IC)已成為現代電子設備的核心。本部分將帶領讀者進入集成電路的世界,重點關注模擬集成電路的設計。我們將首先介紹半導體器件在集成電路中的實現方式,以及集成電路製造工藝對器件特性的影響。 然後,我們將深入研究運算放大器(Op-amp)這一模擬集成電路的核心器件。我們將詳細分析理想運放的各項特性,並在此基礎上學習如何利用運放構建各種功能電路,如反相放大器、同位放大器、加法器、減法器、積分器和微分器。同時,我們將討論實際運放的非理想特性,如有限的開環增益、有限的輸入阻抗、非零的輸齣阻抗、共模抑製比(CMRR)、擺率(Slew Rate)以及失調電壓等,並分析這些因素對電路性能的影響。 本部分還將探討差分放大器的設計。差分放大器在抑製共模噪聲和實現精確的信號比較方麵具有重要作用。我們將分析差分放大器的結構、工作原理以及關鍵參數,並學習如何設計高性能的差分對。 頻率響應分析也是本部分的重要內容。我們將學習如何分析放大器在不同頻率下的增益和相位響應,理解帶寬的概念,並探討各種補償技術,以改善放大器的穩定性。 第三部分:直流電源、信號發生器與噪聲分析 穩定的直流電源是所有電子電路正常工作的先決條件。本部分將詳細介紹直流電源的設計,包括綫性穩壓器和開關穩壓器。我們將分析不同穩壓器的工作原理、優缺點以及設計考量,例如紋帶、效率和電磁兼容性(EMC)。 信號發生器是産生各種測試信號和波形的必要工具。我們將介紹正弦波發生器、方波發生器和三角波發生器等常見信號發生器的設計原理和實現方法。讀者將學習如何利用集成電路和分立元件來構建這些信號源。 最後,我們將深入研究電子電路中的噪聲問題。我們將分析各種噪聲源,如熱噪聲、散粒噪聲和閃爍噪聲,並理解它們對信號完整性的影響。本部分還將介紹降低噪聲的常用技術,如屏蔽、濾波和差分信號傳輸。 第四部分:高級應用與專題 本部分將進一步拓展模擬電路設計的應用範圍,介紹一些高級主題和專題。我們將探討數據轉換器,包括模數轉換器(ADC)和數模轉換器(DAC)。我們將介紹不同類型的ADC和DAC,如逐次逼近型、Σ-Δ調製型ADC和R-2R梯形DAC,並分析它們的性能指標,如分辨率、采樣率和綫性度。 此外,我們還將涉及射頻(RF)模擬電路設計的基礎。我們將介紹RF電路中的傳輸綫理論、阻抗匹配以及S參數等概念。讀者將初步瞭解在高頻環境下進行電路設計的挑戰和方法。 本書的最終目標是培養讀者獨立分析和設計復雜模擬電路的能力,使他們能夠應對實際工程中的各種挑戰,並為未來更深入的學習和研究奠定堅實的基礎。

用戶評價

評分

初見此書,就被它那素雅而沉靜的封麵設計所吸引。字體清晰,排版考究,給人一種踏實而專業的感受。我一直認為,模擬電路的設計是電子工程的“靈魂”所在,它決定瞭信號的“質量”和係統的“生命力”。然而,在實際的學習和工作中,我常常會遇到一些瓶頸,對於某些復雜的模擬電路原理,總覺得隔靴搔癢,難以觸及本質。因此,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成為我深入理解模擬電路設計的“鑰匙”,幫助我打開通往更高級領域的大門。我最看重的是書中的講解是否能夠深入淺齣,將那些復雜的概念用清晰易懂的方式呈現齣來。我希望它能夠詳細闡述各種模擬電路的基本構建模塊,比如放大器、濾波器、振蕩器等,並且能夠深入剖析它們的設計原理、性能指標以及在不同應用場景下的適用性。我希望能夠理解“為什麼”這樣做能夠達到這樣的效果,而不僅僅是記住“怎麼做”。對於書中關於“噪聲分析”和“失真抑製”的章節,我抱有極大的熱情。這兩點是模擬電路設計的“生命綫”,直接關係到最終産品的性能。我希望書中能夠提供詳盡的分析,從理論層麵到實踐層麵,全方位地講解噪聲和失真的來源,以及各種行之有效的解決策略,比如如何優化電路拓撲,如何選擇低噪聲元器件,以及如何進行PCB布局的優化。這方麵的知識,對我來說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書中“分立與集成”的提法,讓我對它的內容有瞭更廣闊的期待。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係統地講解分立元件電路與集成電路設計方法之間的區彆與聯係。例如,在某些對精度要求極高的應用中,分立元件是否依然是首選?而在追求小型化和低成本的場景下,集成電路又展現齣哪些獨特的優勢?如果書中能通過具體的例子來闡述這些權衡,那將是非常寶貴的學習材料。我對書中是否包含一些“實戰”性的設計案例也充滿期待。理論的海洋固然遼闊,但如果沒有實踐的燈塔指引,很容易迷失方嚮。我希望書中能提供一些經典而實用的模擬電路設計實例,並詳細講解其設計過程,包括需求分析、方案選擇、電路實現、仿真驗證以及調試優化等環節。這能夠幫助我將書本上的知識轉化為實際的設計能力。此外,我非常希望書中能對“模擬濾波器”的設計提供深入的講解。濾波器在信號處理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從低通、高通到帶通、帶阻,再到更復雜的陷波器,我希望能係統地學習它們的原理和設計方法。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成為我解決實際工程問題時的“百科全書”,為我的模擬電路設計之路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和啓示。

評分

拿到這本書,我第一反應就是它的“厚度”——不僅是物理上的,更是知識上的。封麵上那低調而專業的字體,仿佛在低語著“這裏有貨”。我一直以來對模擬電路這個領域,就像是對一個充滿神秘感又極具魅力的領域,渴望去探索,去理解那些“看不見”的電流和電壓如何在電路中流動,如何被操縱,最終實現各種神奇的功能。但說實話,有時候閱讀一些理論書籍,會覺得像是在走迷宮,概念太多,公式 too many,感覺總抓不住核心。所以,我特彆希望這本書能夠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引路人,能夠把抽象的理論知識,轉化為能夠被我這個“門外漢”甚至“初窺門徑者”所理解的語言。我設想著,書中會詳細講解每一個元器件的“脾氣”,它們的特性是如何影響整體電路的行為的,就像給一個樂隊的每個樂手講解他們的樂器一樣,理解瞭每個樂器,纔能理解整首樂器的演奏。我更看重的是,它能否教會我“如何思考”一個模擬電路的設計問題,而不是僅僅羅列齣大量的公式和結論。比如,當我麵對一個需求時,我應該如何分解任務?哪些是關鍵的性能指標需要優先考慮?如何在這些指標之間做齣權衡?這種“設計思維”的培養,對我來說比單純的記憶公式要重要得多。我對書中“分立與集成”這兩個關鍵詞特彆感興趣,這暗示著它可能會涵蓋從最基礎的分立元件電路,到更復雜的集成電路設計。我希望它能清晰地闡述這兩種設計思路的演變過程,以及它們各自的優劣。如果能看到一些例子,說明為什麼在某些場景下必須使用分立元件,而在另一些場景下,集成電路又如何能夠更高效地完成任務,那就太棒瞭。我對書中是否能提供一些“實戰”經驗也充滿期待。光講理論,總覺得不夠接地氣。我希望書中能包含一些典型的模擬電路的“實操”案例,比如音頻放大器、濾波器、穩壓器等等,並且能夠深入講解其設計流程,包括元器件的選擇、電路的仿真、PCB的布局,甚至是可能遇到的調試難題及應對策略。如果書中有附帶的仿真文件或者代碼,那對我來說簡直是錦上添花。另外,我對書中關於“噪聲”和“失真”的分析特彆感興趣。在模擬電路設計中,這兩個是永恒的敵人,如何有效地抑製它們,是衡量一個設計師水平的重要標準。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些深入的分析和實用的技巧,來應對這些挑戰,那將是我莫大的福音。我期待這本書能成為我深入理解和掌握模擬電路設計的“聖經”,它能夠解答我心中無數的疑問,並為我的學習和實踐提供堅實的支撐。

評分

第一次捧起這本書,就被它那種沉甸甸的厚度和一絲不苟的裝幀所摺服,這不禁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瞭期待。我一直認為,模擬電路的設計是電子工程領域中最具挑戰性也最富魅力的部分之一,它需要深厚的理論功底和豐富的實踐經驗。然而,有時在麵對復雜的電路時,總感覺自己像是身處迷霧之中,難以抓住問題的核心。因此,我無比期待這本書能夠成為指引我走齣迷霧的“燈塔”。我尤其看重書中對“放大器設計”的深入探討。從基本的單管放大器到差分放大器,再到運算放大器的各種內部結構和應用,我希望書中能夠細緻地解析它們的工作原理、參數特性以及在不同條件下的行為錶現。我渴望理解,為什麼選擇特定的拓撲結構能夠帶來優越的性能,以及如何在設計中有效地控製增益、帶寬和綫性度。我對書中關於“濾波器設計”的章節抱有極大的熱情。濾波器在信號分析和處理領域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我希望書中能夠係統地講解不同類型的濾波器,從最基礎的無源濾波器到更復雜的有源濾波器,以及它們各自的優缺點和適用範圍。我期望能夠學習到如何根據具體的信號需求,設計齣滿足特定頻率響應要求的濾波器。書中“分立與集成”這幾個字,讓我對這本書的涵蓋範圍有瞭更進一步的想象。我希望它能夠清晰地闡述分立元件電路設計與集成電路設計在設計理念、實現手段以及性能權衡上的根本區彆。例如,在追求極緻性能的某些場閤,分立元件的設計是否仍然是不可替代的選擇?而在追求小型化和低成本的消費級産品中,集成電路又如何展現齣其獨特的優勢?我期待書中能夠通過一些詳實的案例,來揭示這種設計思路的演進和選擇。我對書中是否能提供一些關於“直流-直流(DC-DC)轉換器”設計方麵的介紹也充滿瞭好奇。在現代電子産品中,高效的電源管理至關重要。我希望書中能簡要介紹一些常見的DC-DC轉換器拓撲,如升壓、降壓和升降壓轉換器,以及它們的基本工作原理和設計注意事項。這對我理解和設計電源係統非常有幫助。我非常希望書中能夠提供一些關於“噪聲敏感電路設計”的實用技巧。在設計低噪聲放大器、高精度ADC等電路時,噪聲的處理是關鍵。我希望書中能夠講解如何識彆噪聲源,以及如何通過電路設計、元器件選擇和PCB布局來最大限度地降低噪聲的影響。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本技術資料,更是一位能夠激發我設計靈感、提升我工程實踐能力的“智囊”。

評分

當我拿起這本書,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它那沉甸甸的份量,這不僅僅是物理上的重量,更是知識上的分量。封麵設計簡潔而專業,傳遞齣一種嚴謹的學術氛圍。我一直以來都對模擬電路設計領域充滿著濃厚的興趣,但總覺得在某些方麵,我的理解還不夠深入,不夠透徹。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成為我理解模擬電路設計的“催化劑”,幫助我突破認知的壁壘,看到更廣闊的設計圖景。我特彆看重書中對於“放大器設計”的深入剖析。我希望它能夠詳細講解各種放大器的基本原理,不僅僅是簡單的輸入輸齣關係,更要深入到內部的電路結構、偏置方式、反饋機製以及不同工作狀態下的性能錶現。例如,如何設計一個具有高輸入阻抗和高輸齣阻抗的放大器?如何實現精確的增益控製?這些都是我希望從書中獲得的知識。我對書中關於“電源管理”的章節抱有極高的期待。在任何電子係統中,穩定的電源是不可或缺的基礎。我希望書中能夠深入講解各種電源管理IC的原理,包括綫性穩壓器(LDO)和開關穩壓器(SMPS),並探討如何根據不同的應用場景選擇閤適的電源解決方案。此外,我希望書中能夠提供一些關於低功耗設計和電源效率優化的實用技巧。這對於我設計便攜式設備和物聯網産品至關重要。書中“分立與集成”的提法,讓我對這本書的全麵性有瞭更深的期待。我希望它能夠清晰地對比和分析分立元件電路設計與集成電路設計之間的核心差異。例如,在哪些應用場景下,分立元件的設計能夠提供無可比擬的性能優勢?而在追求小型化、低成本和高集成度的現代産品中,集成電路又展現齣哪些獨特的魅力?我期待書中能夠通過一些具體的實例,來生動地說明這些選擇和權衡。我對書中是否能提供一些關於“數據采集係統”設計方麵的初步探討也充滿瞭好奇。數據采集是許多電子測量和控製係統的核心。我希望書中能簡要介紹數據采集係統的基本組成,包括傳感器、信號調理電路、模數轉換器(ADC)等,並探討如何進行各個環節的設計和優化。這對我理解和設計數據采集係統非常有幫助。我非常希望書中能夠提供一些關於“電路仿真與驗證”的指導。在現代電子設計流程中,仿真是一個至關重要的環節。我希望書中能夠介紹一些常用的電路仿真軟件,並講解如何利用它們來分析電路的性能、優化設計參數以及發現潛在的問題。這能極大地提升我實際設計工作的效率和準確性。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本技術參考書,更是一位能夠點亮我設計思維、指引我前行方嚮的“導師”。

評分

當我翻開這本書,一股濃鬱的學術氣息撲麵而來。封麵設計簡約而不失莊重,仿佛在宣告著這是一本值得潛心研讀的著作。我一直以來都對模擬電路領域抱有濃厚的興趣,尤其是在電子工程領域,模擬電路的設計是基礎中的基礎,也是最考驗工程師功底的環節之一。我深知,一個優秀的模擬電路設計,能夠為整個係統的性能奠定堅實的基礎。我渴望這本書能夠為我提供一個係統性的學習框架,讓我能夠從根本上理解模擬電路的運作原理,掌握各種經典電路的分析方法,並學會如何根據實際需求進行電路設計。我特彆關注書中對各種模擬電路元器件的詳細講解。從電阻、電容、電感到晶體管、場效應管,再到各種運算放大器和電源管理IC,希望書中能深入剖析它們的工作特性、參數含義以及在實際應用中的選擇原則。我希望通過這些講解,能夠建立起對不同元器件的深刻認知,並能夠靈活地運用它們來構建各種復雜的模擬電路。對於書中關於“噪聲”和“乾擾”的章節,我抱有極高的期待。在實際的模擬電路設計中,噪聲和乾擾是無處不在的,如何有效地抑製它們,是確保電路穩定性和性能的關鍵。我希望書中能夠提供詳實的分析,講解噪聲的來源,以及各種抑製噪聲的有效手段,例如差分信號傳輸、濾波技術、屏蔽技術等。我希望能夠通過這些內容,提升我處理復雜電磁環境下的設計能力。我對書中“分立與集成”的設計理念也非常感興趣。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清晰地闡述分立元件電路和集成電路在設計上的區彆與聯係,以及它們各自的優勢和局限性。尤其是在現代電子産品設計中,如何巧妙地結閤分立元件和集成電路的特點,以實現最佳的性能和成本效益,這方麵的內容是我非常渴望學習的。我希望書中能包含一些經典的模擬電路設計案例,例如高精度放大器、高性能濾波器、低噪聲穩壓電源等,並且能夠深入講解其設計思路、實現過程以及關鍵的技術難點。通過對這些案例的深入學習,我能夠更好地理解理論知識在實際工程中的應用。另外,我非常關注書中關於“電源管理”和“低功耗設計”的內容。在便攜式設備和物聯網領域,低功耗設計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趨勢。我希望書中能提供一些關於如何設計低功耗模擬電路、如何選擇閤適的電源管理IC,以及如何優化電路以降低功耗的實用技巧。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本技術書籍,更是一位良師益友,它能夠幫助我不斷提升我的模擬電路設計能力,為我在電子工程領域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給我的第一感覺就是“沉甸甸”的專業感。那些經典的字體和排版,仿佛訴說著模擬電路設計深厚的底蘊。作為一名對模擬電路充滿熱情但又時常感到力不從心的工程師,我對於這本書的期待,不僅僅是希望它能提供一些知識點,更是希望它能為我指引一個更清晰的學習路徑,讓我能夠更係統、更深入地理解模擬電路的設計哲學。我尤其希望這本書能夠詳盡地剖析各種模擬電路的基本原理,比如各種放大器的設計,從最簡單的共發射極放大器到差分放大器,再到更復雜的運算放大器,希望它能夠深入到每一個細節,解釋清楚它們的工作機製,以及在不同工作狀態下的行為特點。我關注的不僅僅是“是什麼”,更是“為什麼”。為什麼這樣做能夠達到這樣的效果?背後的物理原理是什麼?這些是我希望從書中獲得的關鍵。我個人對模擬電路中的“噪聲”和“失真”這兩個問題特彆頭疼,在實際工作中,這兩點往往是限製電路性能的關鍵因素。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非常詳盡的分析,不僅講解噪聲和失真的來源,更能提供一些有效的抑製和補償方法,例如如何在PCB布局上減少噪聲耦閤,如何選擇低噪聲的元器件,以及如何設計能夠有效降低失真的反饋迴路。這方麵的內容,對我來說具有極高的實用價值。我對書中“分立與集成”這兩個字眼特彆敏感,我希望它能清晰地比較和對比分立元件電路和集成電路在設計上的核心差異。比如,在設計一個高精度儀器儀錶時,是傾嚮於使用分立元件還是集成電路?在不同的應用場景下,如何權衡兩者的優缺點?如果書中能提供一些經典的案例,展示如何巧妙地融閤這兩種設計思路,那將是我非常期待的。另外,我一直很想瞭解一些關於“模擬信號處理”更深層次的內容,比如濾波器設計。希望這本書能從最基礎的巴特沃斯、切比雪夫濾波器講起,逐步深入到更復雜的有源濾波器、開關電容濾波器等,並且能講解不同類型濾波器的優劣勢,以及在實際應用中的選擇原則。我對書中關於“電源管理”和“低功耗設計”的章節也抱有很高的期望。在當今的電子産品中,電源的效率和功耗是至關重要的考量因素。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些關於低功耗模擬電路設計、高效電源管理IC應用等方麵的深入探討,那將極大地拓展我的設計思路。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找到解決我在實際項目中所遇到的那些“疑難雜癥”的答案,它不僅僅是一本技術書籍,更是我解決實際問題的“智囊團”。

評分

拿到這本書,映入眼簾的是一種低調而又不失內涵的設計風格,封麵的材質和色彩都顯得相當有質感。作為一名在模擬電路設計領域摸索多年的工程師,我深知這門技術的重要性,它是許多復雜電子係統得以運轉的基石。然而,隨著技術的發展,模擬電路的設計也變得越來越復雜和精細。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為我帶來一些新的視角和更深層次的理解,幫助我突破現有的技術瓶頸。我尤其看重書中對各種“基本放大電路”的深入講解。從簡單的單級放大器到多級反饋放大器,再到運算放大器的內部結構和設計,我希望書中能夠清晰地闡述它們的傳遞函數、增益、帶寬、輸入輸齣阻抗等關鍵參數,以及如何在不同的應用場景下進行優化。我希望能夠理解這些參數是如何相互影響的,並且學會如何進行有效的權衡。對於書中關於“模擬濾波器”的設計,我抱有特彆高的期待。濾波器在信號調理和數據采集係統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我希望書中能夠從最基礎的RC濾波器講起,逐步深入到有源濾波器,如Sallen-Key結構、MFB結構等,並能夠講解不同類型濾波器的性能特點、設計流程以及在實際應用中的優缺點。如果書中能包含一些關於數字信號處理與模擬濾波器結閤的設計思路,那將更是錦上添花。我對書中“分立與集成”這一對比性的提法非常感興趣。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分析分立元件電路和集成電路設計在性能、成本、功耗、靈活性等方麵的差異。例如,在某些對精度要求極高的應用中,分立元件是否依然具有優勢?而在追求小型化和低功耗的移動設備中,集成電路又如何展現齣其獨特的魅力?如果書中能提供一些跨越分立和集成界限的設計實例,那將是非常有價值的學習資料。我期待書中是否能對“射頻(RF)模擬電路”設計有所涉獵。隨著無綫通信技術的飛速發展,RF模擬電路的設計變得越來越重要。我希望書中能提供一些關於阻抗匹配、低噪聲放大器(LNA)、功率放大器(PA)等基本RF電路設計原理的介紹,哪怕是初步的探討,對我來說也將是巨大的啓發。我非常希望書中能夠提供一些關於“仿真工具”使用的指導。在現代模擬電路設計中,仿真工具是不可或缺的。我希望書中能介紹一些常用的仿真軟件,例如SPICE傢族,並講解如何利用這些工具進行電路的性能分析、參數優化以及故障診斷。這能極大地提升我實際設計工作的效率。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本技術手冊,更是一位能夠啓迪我思考、指引我方嚮的良師益友,我期待它能幫助我更上一層樓。

評分

初次拿到這本書,就被其硬挺的封麵和沉甸甸的質感所吸引,這似乎預示著內容的分量不輕。我一直對模擬電路這個領域抱有深厚的興趣,總覺得它像是電子世界的“血管”,默默地承載和傳遞著至關重要的信息。然而,在實際學習過程中,有時會因為概念的抽象和原理的復雜而感到睏惑。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設計師,將這些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讓我能夠更直觀、更深入地理解模擬電路的精妙之處。我特彆關注書中關於“信號處理”的章節。在眾多電子係統中,信號的采集、調理、放大和轉換是必不可少的環節。我希望書中能夠詳細講解各種信號處理電路的設計,例如如何設計低噪聲的放大器來捕獲微弱的信號,如何設計濾波器來去除不必要的噪聲和乾擾,以及如何進行高效的信號耦閤和隔離。這些內容對我來說至關重要。我對書中關於“電源設計”的章節也抱有濃厚的興趣。一個穩定、高效的電源是模擬電路正常工作的保障。我希望書中能夠深入講解各種電源管理IC的原理和應用,例如綫性穩壓器(LDO)和開關穩壓器(SMPS),並能探討如何根據不同的應用需求選擇閤適的電源方案,以及如何優化電源電路的性能,如紋波抑製、負載調整率和效率等。這方麵的內容,對我來說具有非常實用的指導意義。書中“分立與集成”的提法,讓我對這本書的覆蓋範圍有瞭更深的理解。我希望它能夠清晰地闡述分立元件電路設計與集成電路設計在技術哲學、實現方式和應用場景上的根本區彆。例如,在某些對性能要求極其苛刻的高端應用中,分立元件的設計是否依然是不可或缺的?而在追求小型化和低成本的消費電子領域,集成電路又展現齣哪些獨特的優勢?我期待書中能夠通過一些典型的案例,來生動地說明這些對比。我對書中是否能提供一些關於“電磁兼容性(EMC)”設計的初步探討也充滿好奇。在實際的電子産品設計中,EMC問題往往是導緻産品無法通過認證的“殺手”。我希望書中能簡要介紹一些模擬電路設計中需要注意的EMC問題,例如如何進行PCB布局的優化以減少輻射,如何選擇閤適的元器件以降低敏感性等。這對我來說,將是非常寶貴的知識。我非常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關於“電路穩定性分析”的深入講解。在模擬電路設計中,穩定性是一個至關重要的考量因素。我希望書中能夠講解導緻電路不穩定的原因,例如相位裕度不足、增益裕度不足等,並提供一些有效的解決方法,如引入補償電容、優化反饋迴路等。這對我構建更可靠的模擬電路至關重要。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本知識的載體,更是一位能夠點燃我設計靈感、解決我工程難題的“導師”。

評分

初次接觸這本書,就被其厚重的份量和沉穩的封麵設計所吸引,傳遞齣一種嚴謹而專業的學術氣息。作為一名在電子工程領域摸爬滾打多年的從業者,我深知模擬電路設計的重要性,它往往是決定産品性能“天花闆”的關鍵。然而,即便經驗豐富,對於某些深入的原理和前沿的技術,仍感到力不從心。我期待這本書能成為我提升理論深度和拓寬技術視野的“加速器”。我特彆關注書中對各種模擬電路“核心器件”的深入剖析。例如,對於運算放大器,我希望它不僅僅停留在“虛短虛斷”的層麵,而是能夠深入到其內部的電路結構、偏置電流的設置、輸齣級的驅動能力、以及在不同工作模式下的穩定性問題。同樣,對於晶體管和場效應管,我希望能夠理解它們在不同偏置下的行為,以及如何利用它們來構建齣各種精密的放大電路。我期待書中在“噪聲與乾擾”的章節能有更深層次的講解。在追求高性能模擬電路的道路上,噪聲和乾擾是繞不開的“攔路虎”。我希望書中能夠提供非常詳盡的分析,不僅揭示噪聲的各種來源,例如熱噪聲、散粒噪聲、閃爍噪聲等,更重要的是,能提供一套係統性的解決方案,包括如何通過電路設計、元器件選擇以及PCB布局來有效抑製這些有害信號。這對於提升我設計的魯棒性至關重要。書中“分立與集成”的提法,讓我對這本書的廣度有瞭更深的期待。我希望它能夠清晰地闡述分立元件電路設計與集成電路(IC)設計在理念、方法和工具上的核心差異。例如,在設計高頻射頻電路時,集成電路的寄生效應是如何被處理的?而分立元件在某些特殊的功率放大場景下,又具備哪些不可替代的優勢?如果能看到一些將兩者結閤的典範,那我將受益匪淺。我對書中是否能夠提供一些“前沿”的模擬電路技術探討也充滿好奇。例如,在微弱信號檢測、高精度數據采集、低功耗無綫通信等領域,是否存在一些新的設計思路或突破性的技術?如果這本書能夠觸及這些領域,並提供一些有價值的見解,那它將不僅僅是一本教科書,更是一份行業趨勢的指南。我非常希望書中能包含一些關於“高級模擬信號處理”的內容,比如如何設計高性能的ADC/DAC接口電路,如何進行阻抗匹配,以及如何處理高速數字信號與模擬信號的混閤設計。這方麵的知識,對於我應對日益復雜的設計挑戰非常有幫助。總而言之,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成為我深入鑽研模擬電路設計的“寶典”,它能夠幫助我構建起堅實的理論基礎,掌握解決實際問題的創新方法,並為我未來的職業發展提供持續的助力。

評分

這本書,我拿到手的時候,就被它厚重的質感和精美的裝幀所吸引。封麵的設計相當有品味,簡潔而不失專業感,“模擬電路設計”這幾個字,仿佛自帶瞭一種沉甸甸的知識分量,讓我充滿瞭期待。我一直對模擬電路領域有著濃厚的興趣,但總覺得自己的基礎還不夠紮實,尤其是在理解那些復雜的電路原理時,常常感到力不從心。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成為我提升專業能力的“敲門磚”,或者說,是把我帶入更深層次模擬電路世界的“嚮導”。我特彆關注書中的內容是否能夠循序漸進,從基礎的元器件特性講起,逐步深入到更復雜的電路結構和設計方法。我非常看重那些能夠幫助我建立清晰的電路設計思維的章節,比如如何進行電路的功能分析,如何選擇閤適的元器件,以及如何進行性能的優化和權衡。這本書如果能在這方麵提供詳實而易懂的指導,那將是我巨大的收獲。另外,我對於書中的實例和案例分析也充滿期待。理論知識固然重要,但如果沒有實際的應用場景來佐證,往往會顯得枯燥乏味。我希望書中能夠包含一些經典的模擬電路設計案例,並且能夠詳細講解其設計思路、實現過程以及可能遇到的問題和解決方案。這樣,我不僅能學到理論,還能掌握實際的設計技巧,甚至能夠舉一反三,將其應用到我自己的項目中。這本書的標題裏包含瞭“分立與集成”這幾個字,這讓我對它的內容有瞭更深的猜想。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清晰地闡述分立元件電路和集成電路在設計上的異同,以及它們各自的優勢和局限性。尤其是在處理一些高端模擬電路時,如何巧妙地結閤分立元件和集成電路的特點,以達到最佳的性能指標,這方麵的內容是我非常渴望學習的。當然,作為一本技術叢書,其內容的深度和廣度也是我考量的重點。我希望這本書不僅能覆蓋模擬電路設計的基礎知識,還能涉獵一些前沿的模擬電路技術,比如RF電路、低功耗模擬電路、高精度模擬電路等。如果能對這些領域有所涉及,並提供一些深入的探討,那這本書的價值將大大提升。總而言之,我期待這本書能成為我模擬電路學習道路上的一本重要參考書,能夠幫助我建立紮實的理論基礎,掌握實用的設計技能,並不斷拓展我的知識視野。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