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声名狼藉的日子 龙凤呈祥/《收获》60周年纪念文存:珍藏版. 中篇小说卷.1998-2003

怀念声名狼藉的日子 龙凤呈祥/《收获》60周年纪念文存:珍藏版. 中篇小说卷.1998-200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池莉,等主编 著,《收获》编辑部,辑部 编
图书标签:
  • 怀念声名狼藉的日子
  • 龙凤呈祥
  • 收获文存
  • 中篇小说
  • 1998-2003
  • 文学
  • 小说
  • 当代文学
  • 中国当代文学
  • 珍藏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130085
版次:1
商品编码:12247936
包装:精装
丛书名: 《收获》60周年纪念文存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396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中国当代文学的半壁江山,巴金创刊并终身担任主编的杂志!

《收获》60周年纪念文存(珍藏版),萃览中国当代文学上下六十年!


  

2017年,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份大型文学刊物,由巴金创刊并终身担任主编的《收获》杂志创刊60周年。60年间,《收获》佳作迭出,硕果累累,它以兼容并包和自由闳放的精神,领导文坛风流,向读者奉献了各个时期具影响力的作家的重要的作品。上海九久读书人携手人民文学出版社,特别推出《收获》60周年纪念文存珍藏版,既是回望《收获》杂志的60年,更是为了回应各方人士对这一盛事的热忱关注,同时供喜爱文学的读者品阅收藏。

这套纪念文存由《收获》编辑部主编,选收《收获》杂志历年发表的优秀作品,遴选范围自1957年创刊号至2017年第2期,共29卷,按不同体裁编纂,其中长篇小说11卷、中篇小说9卷、短篇小说4卷、散文4卷、人生访谈1卷,总计160余部长、中、短篇小说,及120余篇散文随笔作品。除长篇各卷之外,其余均以刊出时间分卷或编排目次。由于剧本仅编入老舍《茶馆》一部,故与同时期周而复的长篇小说《上海的早晨》合为一卷。

为了彰显这套丛书经典大气的品格,总体装帧设计上,编撰者亦是绞尽脑汁,封面构图上秉持着“删繁就简,妙语者不必多言”的原则,借助书名等字体的巧妙安排,使整体看上去对称与均衡。色彩方面使用大面积的专色蓝和烫银以及总套名“收获”浮雕凸版工艺,书顶、书口、书根三部分镀银,外加大16开的纸面精装形式,气质典雅的象牙白优质内文纸和150克深蓝卡的封面用纸,使得整套丛书的品相庄重而不呆板,含蓄却不简单。


  

内容简介

  

本书为中篇小说集,收录了《收获》杂志1998年—2003年所刊登的中篇小说作品,包括池莉的《怀念声名狼藉的日子》、李洱的《龙凤呈祥》、笛安的《姐姐的丛林》、尤凤伟的《蛇会不会毒死自己》等。

《蛇会不会毒死自己》讲述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痛苦而坎坷的命运,他们的精神追求及人生选择在现实境遇中遭受到了诸多的磨难和折磨。《怀念声名狼藉的日子》讲述了过往岁月少男少女奇异的浪漫经历。《龙凤呈祥》讲述了河南省官庄村一出乡村政治闹剧。《姐姐的丛林》以“三年前的这个季节,姐姐离开了家”开篇,文中透出的淡淡的怅然让读者感同身受。


  

作者简介

池莉(1957— ),当代著名作家,湖北省文联副主席,武汉市文联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连续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作协第九届全委会委员。

李洱,(1966— ),生于河南济源。曾在高校任教多年,现为《莽原》杂志副主编。著有长篇小说《花腔》《石榴树上结樱桃》等。曾获第三、第四届“大家文学奖”(荣誉奖),首届“21世纪鼎钧文学奖”,第十届“庄重文文学奖”。


目录

尤凤伟 蛇会不会毒死自己

池莉 小姐你早

池莉 怀念声名狼藉的日子

须一瓜 淡绿色的月亮

李洱 龙凤呈祥

笛安 姐姐的丛林


精彩书摘

蛇会不会毒死自己

尤凤伟

我是六〇年春由河北清河劳改农场转到黑龙江兴湖劳改农场的,那时全国范围的大饥饿正在迅速蔓延。犯人在各个劳改单位间转移遣发通称转场。在我总共二十二年的劳改生涯里这种转场经历了不下七八次。按惯例犯人一般不可在同一劳改场所待三年以上,据说这是耽心时间久了犯人和管教干部熟悉了会导致预料不到的情况。就是说犯人不断转场是劳改制度中的一个环节,是安全措施上的防患于未然。尽管这样的动机不会见诸任何文字,更不会对我们犯人(大概也包括管教干部)明说,事实上大家对此皆心照不宣。犯人转场均在严格保密情况下进行,状况可与军事行动等同。在犯人到达目的地之前,任何人都不知将要被转移何处(知道了也没有任何意义),几百名犯人挤在一列闷罐火车里,罐头鱼一样与外界完全隔绝。白天黑夜耳朵里都响着哐当哐当的车轮声,无休无止。同一种声音单调地重复,即使是优美音乐,对人的神经都是一种折磨,何况我们每个人正经受着不测命运的折磨。我是五七年被打成右派的,不久又升级为现行反革命,判刑后送到清河劳改农场改造。从清河到兴湖是我的头一次转场,当时心里很惶恐,也抱有幻想,希望到了新单位生活境况会有所改善。但一到兴湖幻想就破灭了,希望变成了失望。这里的一切就像随同闷罐车从清河原封不动搬过来的:一样肮脏拥挤的监房、一样高强度劳动和一样少得可怜的食物……这种种的不变会使你觉得犯人的待遇是从上帝那里颁下来的,天南海北都得照章行事,不得走样儿。当然大同之下的小异还是感觉得出来的,比如气候,清河的四月已是春暖花开,而兴湖这里冰雪还没完全融化;再比如伙食,同样杂和面儿窝头,清河的发黑(地瓜面为主),兴湖的发红(高粱面为主);还有管教干部的口音也明显不同,初听东北口音觉得怪怪的,脆中带柔,唱曲儿似的,再严厉的训斥都让我们犯人感到很温和,很有人情味儿。仅凭这一点,我还是觉得兴湖好,别的犯人也觉得兴湖好。如果此时让我们返回关内故里大家肯定是不情愿的。“月是故乡明”对我们犯人可不切实际。

但——我在兴湖农场只劳动了两个月又接到转场的命令。“收拾东西”,管教只说了这四个字。我摸不着头脑,不知出了什么差错。我立刻反省自己(劳改最大的收获是知道遇事先反省自己),回顾到兴湖后的一言一行,看是否违反过场规,是否冒犯过管教,是否放松了改造。我像晒谷物一样在领袖思想的阳光下一遍一遍翻晒着自己的肉体和灵魂。两个月的头一个月是兴修水利,具体说是修一条贯穿农场的“反修渠”。我努力劳动,不偷懒服管教,也积极参加学习,不断批判自己的资产阶级右派思想。虽然有时心里也有牢骚和委屈,可没表现出来(改造的另一个收获是知道将与外界不合的东西包藏住)。后来天暖了,播种时节到了,就搁下水渠开始播种。农场幅员辽阔,有一眼望不到头的土地,春播工作量很大,农场进入“战斗”状态,管教干部以种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激励我们积极表现。“考验你们的时候到了,表现好的摘帽解教(摘掉右派帽子解除教养),表现不好的后果自己知道!”我知道,犯人们都知道。“你们的前途掌握在我们手中,孙猴子跳不出如来佛的手心!”这是句大实话。管教干部最喜欢同犯人讲大实话,我们犯人也听惯了大实话。当然,也并不是所有管教都这么把话说得响当当硬邦邦,有的很温和很入耳,有位姓邢的副队长还在队前讲了他家乡的一则农谚,说是“春天累掉裤子,秋天撑破肚子”。这有趣的话把队前的管教都逗笑了,可我们犯人都没笑,因为谁都清楚“累掉裤子”和“撑破肚子”于我们犯人没有因果关系。但那段时间我们可真正是累掉了裤子,天不亮就被哨子吹起,然后列队到营外的大田“战斗”。肩扛“武器”的我们行走在夜色未退的天地间,会让人联想到一队秦兵汉勇的破晓征战。我们同样是征战:战天斗地。拉犁、刨地、耙土……累得上气不接下气。可谁都不敢停下休息片刻,我们每个人的表现都在管教的监视之下。我们并不怨恨,因为清楚自己是被管制的人,清楚累掉裤子才是好表现。为节省时间,早饭由伙夫(同样是犯人)挑到地头,一人一个形状大小颜色都像猪心的窝头,吃了一直干到天晌。午饭还是一人一颗“猪心”,再就一直干到天黑。这时人人都饥饿疲劳到极点,全身都像散了架,五脏六腑都像被掏空,心情也极坏,谁都不理谁,用凶凶的眼光盯人,连管教这时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愿多事(兴湖曾出现过管教在这时刻训斥犯人被殴打的事件)。回营区的路上不时听到有人摔倒的声音,就像一口袋粮食从驴驮子上重重掉到地上。许多人倒下再也起不来。晚饭还是不差样的“猪心”,各人吞下肚就立刻趴在铺位上睡觉,睡得死猪一般,连鼾声都像猪哼哼,我们犯人都怀疑是顿顿吃“猪心”吃得人也变成了猪。

我回想在兴湖头两个月的所作所为无非是为自己的“反常”转场寻找缘由,我没有找到。事实上找到了也毫无意义。在管教干部向我宣布“收拾东西”十几分钟后我便走出了营区大门。这时我被告知,这次属本场内部调拨,新地方是农场边缘被犯人称为“御花园”的附属地。



《怀念声名狼藉的日子 龙凤呈祥/《收获》60周年纪念文存:珍藏版. 中篇小说卷.1998-2003》一书,并非一部独立创作的文学作品,而是《收获》杂志创刊60周年之际,为纪念并甄选其间佳作而集结的珍藏版本中的一个分册。它所呈现的内容,是以“中篇小说”为核心,聚焦于1998年至2003年这一特定时间段内,在《收获》这块文学沃土上孕育、成长并最终绽放的优秀中篇小说作品。因此,对其内容进行介绍,实际是在梳理和回顾这一时期《收获》杂志在文学创作领域的探索与成就,以及其对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龙凤呈祥”作为副标题,暗示了这本选集所收录的作品,可能在艺术手法、主题立意或人物塑造上,展现出一种精妙绝伦、相得益彰的文学特质,正如中国传统文化中“龙凤呈祥”所寓意的吉祥与和谐。这种“呈祥”并非指代某种单一的文学风格,而是指作品整体上所呈现出的高水准、多样化以及在文学史上的重要意义。它可能意味着作者们在艺术上互为辉映,主题上相互呼应,共同构筑了一个文学的繁荣景象。 1998年至2003年,是中国社会经历深刻变革与转型的时期。经济的腾飞、思想的解放、文化的多元化,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土壤,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收获》杂志作为中国最重要的文学刊物之一,始终站在时代潮头,敏锐捕捉社会脉搏,积极推动文学创新。这期间的中篇小说,无疑是这一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 时代的回响与社会的镜像: 这卷中篇小说选集,最显著的特点便是其对时代变迁的深刻关照。作者们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转型期中国社会的面貌。经济发展带来的城乡差异、贫富差距、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成为了许多作品的重要主题。城市化的进程、乡村的变迁、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迷茫与挣扎,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例如,一些作品可能深入探讨了改革开放后,一部分人抓住机遇,迅速崛起,另一部分人在时代浪潮中被抛弃的现实。这种宏大的社会叙事,通过个体命运的悲欢离合得以具象化。农民进城务工的辛酸,城市居民面对房价飙升的焦虑,知识分子在市场经济下的价值迷失,以及社会道德观念的冲击与重塑,都可能成为笔下的焦点。这些作品如同社会的一面镜子,真实地映照出那个时期中国社会的复杂肌理与多元生态。 同时,一些作品也可能关注到社会转型期人们精神世界的变迁。在物质极大丰富的背后,可能隐藏着精神的空虚、价值的失落。个体如何在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寻找安身立命之所,如何维系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如何面对内心的孤独与疏离,都是作者们试图解答的命题。这些中篇小说,超越了单纯的社会写实,更触及了普遍的人性困境与生存哲学。 个体命运的书写与人性的探索: 除了宏大的社会图景,这卷作品更加侧重于对个体命运的精细刻画。中篇小说的篇幅,恰好能够让作者有足够的空间去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其复杂的情感纠葛和精神轨迹。 许多作品中的人物,是那个时代的典型缩影。他们可能是普通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也可能是新兴的商人、失意的艺术家。作者们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日常生活、情感经历、人生选择的细致描写,展现了他们在时代大背景下的个人奋斗、情感纠葛、理想破灭与希望重生。 例如,作品中可能出现一些背负着家族历史或个人创伤的人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不断挣扎,试图摆脱过去的阴影,却又在冥冥之中被命运牵引。情感上的纠缠,无论是爱情的错位、亲情的疏离,还是友情的背叛,都可能成为人物内心痛苦的根源,也成为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作者们对人物心理的细腻洞察,对情感的深刻剖析,使得这些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更进一步,这些作品可能深入探讨了人性的多面性。在利益的驱使下,人性的光辉与阴暗可能交织并行。善良与自私、正直与狡黠、勇气与怯懦,这些看似矛盾的特质,在复杂的人生境遇中,往往会同时存在于一个人身上。作者们不回避人性的弱点,而是以一种冷静甚至略带悲悯的眼光去审视,从而展现出更为真实和深刻的人性图景。 艺术的探索与文学的创新: 1998年至2003年,也是中国文学创作风格多元化、实验性增强的时期。《收获》作为引领潮流的刊物,自然会刊载大量在艺术手法上进行探索的优秀作品。 这卷中篇小说,可能涵盖了多种艺术风格。有的作品延续了现实主义的传统,以扎实的叙事和精炼的语言,构建出真实可信的生活场景。有的作品则可能融入了象征、隐喻等现代主义手法,通过意象的营造和氛围的烘托,传达更深层的意义。还有的作品,或许在叙事结构上进行大胆的尝试,比如打破线性叙事,运用非线性叙事、多视角叙事等,增强作品的艺术张力。 语言的运用也是一大亮点。作者们可能在继承中国古典文学精髓的同时,也吸收了现代汉语的活力,创造出既有文采又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或朴实无华,直击人心;或华丽精致,意境深远;或幽默辛辣,鞭辟入里。对语言的锤炼,本身就是对文学艺术的贡献。 此外,一些作品的叙事视角也可能充满新意。作者们可能不再满足于单一的上帝视角,而是尝试从人物自身的视角出发,让读者更直接地感受到人物的内心波动和情感体验。这种视角的切换,能够带来更强的代入感和沉浸感。 “声名狼藉”的怀念与文学的传承: “怀念声名狼藉的日子”这一标题,本身就带有一种独特的意味。它可能暗示了那个时期,一些作者或作品,在出版时曾遭遇过争议、挑战,甚至是被边缘化。然而,正是这些“声名狼藉”的尝试,往往蕴含着突破与创新的勇气,代表着文学不畏权势、勇于探索的精神。回过头来,人们才发现,正是这些曾经被误解或忽视的作品,成为了推动文学发展的重要力量。 “怀念”二字,则饱含深情。它不仅仅是对一段文学史的追溯,更是对那个年代文学创作的热情、活力和精神的致敬。作者们在创作中倾注的心血,编辑们在选稿时付出的艰辛,以及读者们在阅读中获得的启迪,共同构成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段宝贵的记忆。 这本《收获》60周年纪念文存·中篇小说卷,正是这份记忆的物质载体。它所收录的1998-2003年间的中篇小说,是那个时代文学创作的一个缩影,是思想解放与艺术创新的生动实践,是社会变迁与人性探索的深刻反映。通过阅读这些作品,我们不仅能重温中国当代文学的辉煌瞬间,更能从中汲取智慧,感受文学的力量,理解时代赋予的深刻意义。它是一份珍贵的文学遗产,值得我们细细品读和传承。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批精选的中篇小说,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成功地捕捉了特定历史转型期下小人物的命运浮沉。我读到了一些关于身份认同的探讨,那些在时代洪流中努力抓住一丝确定性的个体,他们的挣扎和选择,读来令人唏嘘不已。叙事节奏的处理非常成熟,作者们懂得何时该娓娓道来,渲染气氛,又在关键时刻用一记重拳直击读者的情感软肋。其中几篇作品对于城乡关系的微妙变化有着极其敏锐的捕捉,那种由熟悉环境剥离后产生的疏离感和失落感,被刻画得入木三分。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在书中人物的遭遇与我自身对那个时代模糊的记忆之间建立连接,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共鸣。这批作品的价值,绝不只是文学史上的一个注脚,它们是关于特定集体记忆的有力回声。

评分

这本集子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带着岁月沉淀感的纸张触感,配合着典雅的排版,一下子就将人拉回到了那个特定的年代。我尤其喜欢封面上的那组素描插图,笔触粗粝却又不失细腻,寥寥数笔便勾勒出人物内心深处的纠结与挣扎,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书中那些故事的底色。每一次翻开书页,都能感受到编辑和装帧设计者对“珍藏”二字的郑重承诺。书中的字体大小适中,行间距处理得当,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过于疲惫,这对于一个钟爱纸质书的读者来说,是极大的加分项。整体来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小说的集合,它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承载着对那个时期文学风貌的致敬。这种对物理形态的重视,在如今这个电子阅读日益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和难得。它让人愿意捧在手里,细细品味,而不是匆匆划过。

评分

阅读体验上,某些篇章的叙事视角转换得极其巧妙,尤其是在处理时间线索时,作者们展现出了远超篇幅限制的驾驭能力。有时是快速闪回,将人物的过去浓缩进一个瞬间;有时又是近乎凝固的时间,让读者在极小的空间内体验到人物内心世界的巨大震荡。我发现自己多次被这种叙事上的“诡计”所吸引,忍不住去猜测作者下一步的布局。这种精妙的结构设计,让原本可能略显沉闷的题材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它不是那种直来直去的报告式叙事,而是充满了文学的“游戏性”和技巧的炫耀,但这种炫耀是服务于主题的,绝不流于形式。总而言之,这是一套能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获得“发现惊喜”的文本集,非常值得细细品味和反复咀嚼。

评分

从文学流派的角度来看,这些1998年到2003年间的作品,似乎正处于一种风格的过渡与融合期。既能看到前辈们现实主义的深厚底蕴,又隐约能察觉到新世纪文学对形式感和内在精神探索的侧重。这种交汇产生了一种奇妙的化学反应,使得整体文本既有扎根于土地的厚重感,又不乏对现代性焦虑的敏锐捕捉。对于文学研究者而言,这无疑是一个极好的样本窗口,可以清晰地观察到中国当代文学在世纪之交的内在脉络变化。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这意味着你在享受故事性的同时,也能品尝到不同写作技巧相互碰撞出的新颖口感。整体的文学视野开阔而兼具深度,显示出那个五年间创作成熟期的强大活力和多样性。

评分

坦白说,这批收录的作品中,作者们对人性的复杂性展现得淋漓尽致,没有简单的善恶二元论,更多的是在灰色地带游走的人物群像。特别是那些描绘个体如何在既定规则与内心冲动之间拉扯的作品,展现了极高的心理描摹功力。有几位作家的笔力老辣,寥寥数语便能构建起一个极具张力的对话场景,人物间的潜台词比实际说出的话语更令人震撼。这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写作手法,要求读者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去解读那些隐藏在白描之下的暗流。读完之后,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在心里回味许久,才能真正消化掉故事带来的那种沉重感和思辨性。它迫使你跳出舒适区,去直面那些不太愿意被提及的、关于人性的幽暗角落,这才是优秀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

评分

11111111111111

评分

好书不用多说不用多说?!!!

评分

11111111111111

评分

11111111111111

评分

11111111111111

评分

11111111111111

评分

版本不错,印刷精美,内容一如既往的好。

评分

版本不错,印刷精美,内容一如既往的好。

评分

11111111111111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