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悠悠岁月,沧海桑田。千百年来,生活在城关地区的各族人民,以辛勤的劳动、聪明的才智创造了集黄河文化、丝路文化、民族文化于身的地域特色文化。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的彩陶,形制多奇,色彩争艳,用工精细,堪称彩陶的精品,达到了中国彩陶文化发展的**,成为兰州黄河文化的渊薮。秦汉以来,以城关区为中心的兰州曾凭借秦陇锁钥、东西咽喉、津渡四境、关通八方的区位优势,成为丝绸之路和元明清时期陕甘、甘新驿道上的商埠重镇,呈现了“丝绸西去、天马东来”的盛况。独特的地理区位,也使得城关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各民族繁衍生息之地,居住着汉、回、满、藏、维吾尔等众多民族,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五大宗教齐全,寺庙、道观、清真寺、教堂等宗教场所共存,演绎着东西方、各民族文化对抗与冲撞、渗透与融合、同化与变异的蔚然大观;黄河水车、太平鼓、羊皮筏子、秦腔、剪纸、刻葫芦等诸多民俗文化,保留着历史演进、生产力发展的生动印迹,渲染出古朴凝重而又酣畅明快的城关民俗风情全景图。
作者简介
邓明,青海循化人,1947年10月10日生于兰州。曾任兰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兰州市志》副主编。现为甘肃省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兼秘书长、甘肃诗词学会副会长、兰州历史文化研究开发领导小组学术顾问、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兰州市地名区划学会副会长。著有《兰州史话》(甘肃文化出版社出版)、《兰州历史文化·民俗民风》(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主编《兰州市志·地方文献志》(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兰州市七里河区志(1991年-2010年)》(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
目录
年节礼俗
春节
打春牛
人日占卜
闹社火
闹元宵
二月二
三月三
清明节
端午节
六月六
七月七
七月十五
中秋节
重阳节
十月
冬至节
数九歌与消寒图
腊八
办年货
祭灶
扫房
做年菜
理发洗澡
除夕
人生礼仪
生育
孕育
寿庆
婚礼
葬俗
义园
饮食习俗
家常便饭
长面
糁饭
搅团
……
服饰美容
民居习俗
水陆交通
五行八作
四时庙会
应时花会
游戏娱乐
民间崇拜
方言俗语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良风美俗:城关民俗散记/兰州市城关区历史文化丛书》:
闹元宵
兰州城区的元宵节有四项民俗事象:吃元宵;观彩灯、猜灯谜;放烟花爆竹;闹社火、唱太平歌。明清以来,盛行闹元宵的习俗。据《(道光)皋兰县续志》载:乾隆嘉庆道光时,兰州人于“元宵前后四日,作粉粢,馈元肴,夜烟灯、箫管、彩帐、锦屏、秧歌、社火、侲童、番鼓,侈丽甲于陇右”。元宵节各甜食店滚制元宵出售,也有居民在自家滚制,以桂花、冰糖、核桃仁为馅的居多,雪白的元宵都点着一个红点,人称状元红。亲朋互赠元宵,祝愿百事顺遂圆满。十五晚宴,每人必品元宵,取意合家团圆和睦,表达在新的一年里幸福康乐、日子甜甜蜜蜜、诸事圆满的心愿。
正月十二三,全城大街小巷张灯结彩,西大街(今张掖路西段)、万寿官(今通渭路)、辕门东西栅子(今中央广场东西两侧)、绸铺街(中央广场南至武都路十字)以及一些寺院,用布幔搭成灯棚,悬挂大红宫灯、玻璃灯、羊角灯、各色花果动物造型灯与方纱灯,各字号亦悬挂各种彩灯和方纱灯。方纱灯四面彩绘连环画,为《三国演义》《水浒传>《封神榜》《西游记》《东周列国志》中的故事。灯下每面粘贴十五条灯谜,供人猜射,奖品为元宵、笔墨、小帽等。正月十三日夜,燃灯,谓之“试灯”,十七日谓之“残灯”。
这几夜华灯齐放,灿若霓霞,爆竹轰响,焰火升空,锣鼓齐奏,社火穿城巡游,士女倾城而出,金吾不禁,尽情观赏。道光十六年(1836年)元宵节,甘肃布政使梁章钜乘兴游赏、与民同乐,他发觉:“兰州府城西火祖庙,元宵灯火最盛。”火祖庙在今临夏路,新中国成立以后改为临夏路小学。火祖庙曾悬乾隆间临洮诗人吴镇撰书楹联:“钻燧木先春,食德饮和,且自披星朝赤帝;。观灯天不夜,衢歌巷舞,何妨捧日待黄人。”上联歌颂火神教先民钻木取火熟食而脱尽腥臊的功德,下联概述兰州人观灯闹元宵,社火、太平歌响彻不夜天的盛况。这表明兰州元宵节张灯结彩、放焰火的习俗跟酬谢火神,祈求不发生火灾的心理有关联。
清代某年元宵节,西关十字陕西商号“泰元永”的东家,见一个壮汉提着一副猪下水,从西关火神庙出来,走进了他们的商号,他大吃一惊,疑心火神爷要照顾商号,造成重大火灾,便支银二百两,精制花炮,于元宵节在火神庙前大放焰火酬神,成为定制,实际上也起了扩大商号影响的作用。花炮用层层草纸卷裹药料而成,粗者有如水桶。夜幕低垂,华灯初上,观众早已云集西关十字,有的人生怕看不清爽,就站在房顶观看。届时,“泰元永”的学徒抱出花炮,稳稳置放,引燃火线,刹那间,焰火喷射升空,高达二十多米,呈现出各种图案:有的是一片茂林修竹,有的是当空盛开的朵朵菊花,同时夹杂着阵阵啁啁瞅啾的鸟鸣声,把夜空照得通明。大人们引颈观看,小孩们试探着朝前看个清楚,又怕火花落下烫着而趔趄不前。其间,“泰元永”多次燃放鞭炮,迎来各路社火队,做精彩表演。焰火、社火一直持续到深夜。
……
前言/序言
历史是现实的根源,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历史文化是一个地方、座城市的文脉和灵魂,也是一个群体文化自信的根基和底气所在兰州市城关区是甘肃省省会兰州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科研、交通、商贸中心区,位居黄河上游、兰州河谷盆地东部,位于我国陆域版图的几何中心,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青藏、黄土、内蒙古三大高原交会处,居南北之中,扼东西要塞,座中四联,雄踞西北,古时就有“黄河九曲通佳气,西域咽喉在此间”的记载。承天地之恩泽,得黄河之浸润,这里依山傍水,气候宜人,滔滔黄河穿城而过,横贯东西,将城关区分为南、北两部分,白塔山雄踞岸北,皋兰山耸立城南,两山对峙,峰峦迭起,构成城关区的天然屏障,自古有“云雷天堑,金汤地险,名藩自古皋兰”之誉。
城关地区历史悠久,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这里就有远古先民繁衍生息,到马家窑文化时期,在城关黄河两岸的阶地上已分布许多先民聚落。秦汉时期,兰州一直是汉族与游牧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自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在今城关区东岗镇一带设陇西郡榆中县之后,尤其是隋开皇元年(581年)在皋兰山下设兰州以来,城关地区即为县、府、州、市治所在地,今天城关区的范围大抵就是隋唐以降兰州治所及近郊。到清代后,城关因地理、区位优势得天独厚,无论政治经济还是历史文化均备受瞩目,曾经一度成为甘、宁、青、新的核心区域。民国时期,兰州市基本上在今城关区范围以内,而且兰州市、皋兰县曾同治于今城关区。新中国成立后,行政区划几经调整,于1955年正式设立城关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城关区旧貌换新颜,变化翻天覆地,全省、全市中心城区的位置更加突出。
悠悠岁月,沧海桑田。千百年来,生活在城关地区的各族人民,以辛勤的劳动、聪明的才智创造了集黄河文化、丝路文化、民族文化于身的地域特色文化。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的彩陶,形制多奇,色彩争艳,用工精细,堪称彩陶的精品,达到了中国彩陶文化发展的巅峰,成为兰州黄河文化的渊薮。秦汉以来,以城关区为中心的兰州曾凭借秦陇锁钥、东西咽喉、津渡四境、关通八方的区位优势,成为丝绸之路和元明清时期陕甘、甘新驿道上的商埠重镇,呈现了“丝绸西去、天马东来”的盛况。独特的地理区位,也使得城关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各民族繁衍生息之地,居住着汉、回、满、藏、维吾尔等众多民族,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五大宗教齐全,寺庙、道观、清真寺、教堂等宗教场所共存,演绎着东西方、各民族文化对抗与冲撞、渗透与融合、同化与变异的蔚然大观;黄河水车、太平鼓、羊皮筏子、秦腔、剪纸、刻葫芦等诸多民俗文化,保留着历史演进、生产力发展的生动印迹,渲染出古朴凝重而又酣畅明快的城关民俗风情全景图。
良风美俗:城关民俗散记/兰州市城关区历史文化丛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