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无线电网络 [Cooperative Cognitive Radio Networks: The Complete]

认知无线电网络 [Cooperative Cognitive Radio Networks: The Complete]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加] Mohamed Ibnkahla(穆罕默德·本卡赫拉) 著,刘玉军 等 译
图书标签:
  • 认知无线电
  • 无线通信
  • 合作通信
  • 无线网络
  • 频谱管理
  • 信号处理
  • 优化算法
  • 网络安全
  • 5G
  • 物联网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307881
版次:1
商品编码:1225031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经典译丛?信息与通信技术
外文名称:Cooperative Cognitive Radio Networks: The Complete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6###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研究生(或高年级本科生)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供从事无线通信科研的人员及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认知无线电网络》从网络体系角度建立认知无线电网络的总体概念。采用5层网络模型描述,重点介绍认知无线电网络的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

内容简介

本书共12章。第1章概述认知无线电的基本概念、框架和功能,第2章开始介绍认知无线电物理层,第3章和第4章论述合作频谱的获取,第5章描述频谱感知测量与设计。从第6章起介绍数据链路层和媒体接入子层,第7章介绍认知无线电网络MAC层的特殊性,第8章研究认知无线电局部控制原理,第9章研究认知无线电Ad Hoc网络的介质访问控制,第10章研究认知无线电网络的多跳路由技术,第11章和第12章分别就认知无线电网络的经济性和安全性进行描述。

作者简介

Mohamed Ibnkahla,加拿大安大略省金斯顿市女王大学电气和计算机工程系教授。他毕业于法国图卢兹国立理工学院,分别于1996年和1998年获得博士学位和指导研究生资格。Ibnkahla博士负责开展了多项无线通信、无线传感网络和认知无线电技术领域的国际项目。其研究兴趣包括认知无线电网络、认知网络、无线传感器网络以及在电子化社会、神经网络和自适应信号处理中的应用。他撰写了5本书籍、50篇以上的论文和100多篇会议论文。为各种国际会议和研讨会给予了大量的指导并应邀发言。Ibnkahla博士担任多种国际期刊和著作集编辑,并且是安大略省的注册职业工程师。


目录

第1章 认知无线电概论
1.1 概述
1.2 认知无线电网络架构
1.3 认知无线电架构的功能
1.3.1 收发器结构
1.3.2 设计面临的主要挑战
1.3.3 频谱管理进程的功能
1.4 认知无线电模式
1.4.1 交织模式
1.4.2 重叠(底层)模式
1.4.3 覆盖模式
1.4.4 小结
1.5 本书的结构
参考文献
第2章 频谱感知
2.1 概述
2.2 频谱感知
2.2.1 匹配滤波(相干检测器)
2.2.2 能量检测器
2.2.3 特征检测
2.2.4 比较
2.2.5 设计权衡与挑战
2.3 多频带频谱感知
2.3.1 引言
2.3.2 串行频谱感知技术
2.3.3 并行频谱感知(多频带检测器)
2.3.4 小波感知
2.3.5 压缩感知
2.3.6 基于角的感知
2.3.7 盲感知
2.3.8 其他算法
2.3.9 比较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协同频谱感知
3.1 概率
3.2 协同频谱感知的基础
3.2.1 硬结合
3.2.2 软结合
3.2.3 混合结合
3.2.4 协同频谱访问多频带认知无线电网络
3.3 典型协同频谱感知技术
3.3.1 基于能量检测的协同频谱感知决策
3.3.2 性能分析
3.4 协同传输技术
3.4.1 追踪融合混合自动请求重发
3.4.2 协同分集
3.5 选择协同频谱感知策略
3.5.1 双门限选择性
3.5.2 最大协同频谱感知策略
3.5.3 最大最小协同频谱感知策略
3.5.4 比较与探讨
3.5.5 小结
3.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干扰条件下协同频谱感知
4.1 概述
4.2 追踪获取合并型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
4.3 再生型协同分集
4.3.1 平均频谱功率
4.3.2 中断概率
4.3.3 差错概率
4.3.4 仿真结果
4.3.5 小结
4.4 频谱重叠
4.4.1 重叠访问
4.4.2 解码转发中继
4.4.3 放大转发中继
4.4.4 增量中继
4.4.5 模拟结果与图解
4.4.6 差错概率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频谱感知性能标准和设计权衡
5.1 概述
5.2 接收机工作原理
5.2.1 单频段
5.2.2 协同频谱感知
5.2.3 多频段认知无线电
5.3 吞吐量性能标准
5.4 基本限制和权衡
5.4.1 感知时间最优化
5.4.2 多样性和采样权衡
5.4.3 功率控制和干扰限制权衡
5.4.4 资源分配权衡
5.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频谱切换
6.1 概述
6.2 频谱移动
6.3 频谱切换策略
6.3.1 无切换策略
6.3.2 被动切换策略
6.3.3 主动切换策略
6.3.4 混合切换策略
6.3.5 对比
6.4 频谱移动管理的设计需求
6.4.1 传输层协议修改
6.4.2 跨层链路维护和最优化
6.4.3 寻找最佳备用信道
6.4.4 频谱切换时的信道竞争
6.4.5 公共控制信道
6.5 性能标准
6.6 频谱切换数学模型
6.6.1 频谱切换策略的性能
6.6.2 频谱切换的关系模式
6.7 多频段认知无线电网络切换
6.8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7章 认知无线电网络的MAC 协议
7.1 概述
7.1.1 无线通信频谱访问中MAC 协议的功能
7.1.2 传统MAC 与认知无线电MAC 之间的差异
7.1.3 集中式与分布式体系结构的对比
7.1.4 认知无线电MAC 中的公共控制信道概念
7.1.5 MAC 协议的分类
7.2 帧间间隔与无公共控制信道的MAC 挑战
7.2.1 基于CSMA/ CA 的协议中的帧间间隔
7.2.2 无公共控制信道的MAC 挑战
7.2.3 无公共控制信道的网络设置
7.2.4 公共控制信道中的公平分配
7.3 认知无线电MAC 中的服务质量
7.3.1 服务质量保障的分布式认知无线电MAC 协议(QC-MAC)
7.3.2 服务质量感应MAC 协议
7.4 移动管理
7.4.1 带有公共控制信道的授权用户体验与移动性支持
7.4.2 无公共控制信道移动支持
7.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8章 认知无线电自组网和传感器―――网络模型和局部控制方案
8.1 概述
8.2 认知无线电网络与认知无线电自组网
8.3 认知无线电自组网中的频谱共享
8.4 认知无线电自组网中的介质访问控制协议
8.5 认知无线电网络中的量度规则
8.6 认知无线电自组网模型
8.6.1 频谱可用性图谱
8.6.2 频谱可用性概率(SAP)
8.6.3 可变大小的频段
8.6.4 多频道多无线电支持
8.6.5 合成频道模型
8.6.6 接收端和全局信息
8.6.7 频谱管理的局部控制
8.6.8 博弈方法
8.6.9 基于图着色的算法
8.6.10 部分可观测马尔可夫决策过程
8.6.11 仿生方案
8.7 频谱共享的局部控制方案
8.7.1 如何在认知无线电自组网中应用局部控制方案
8.7.2 局部控制方案框架
8.7.3 频谱共享公平性
8.7.4 协议设计与图解
8.8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9章 认知无线电Ad Hoc 网络介质访问层
9.1 概述
9.2 网络模型和需求
9.2.1 系统模型
9.2.2 需求
9.3 CM-MAC:基于CSMA / CA MAC 协议的认知无线电自组网
9.3.1 协议描述
9.3.2 信道聚合
9.3.3 频谱访问和共享
9.3.4 移动性支持
9.4 结构分析
9.4.1 移动性影响
9.4.2 吞吐量
9.4.3 案例研究[32, 33]
9.5 数值结果
9.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10章 多跳认知无线电网络路由协议
10.1 概述
10.2 认知无线电网络中的路由问题
10.3 认知无线电网络的分类
10.3.1 频谱知识
10.3.2 主用户活动
10.4 集中和基本的分布式协议
10.4.1 集中协议
10.5 分布式协议
10.5.1 控制信息
10.5.2 基于源或目标的路由
10.6 动态网络中基于地理信息的协议
10.6.1 初始路由建立
10.6.2 贪婪转发
10.6.3 主用户避免
10.6.4 联合信道路径优化
10.6.5 仿真验证
10.7 随机认知无线电多跳协议
10.7.1 协议概述
10.7.2 随机认知多跳网络性能标准
10.7.3 概率表达
10.7.4 进一步改进
10.7.5 仿真结果说明
10.8 协议小结
10.9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11章 认知无线电经济学
11.1 概述
11.2 博弈论
11.2.1 战略型博弈模型
11.2.2 市场演化与均衡
11.3 认知无线电合作交易模型
11.4 固定价格交易模型
11.5 拍卖模型
11.5.1 单边拍卖
11.5.2 双边拍卖
11.6 模拟与说明
11.6.1 固定价格市场
11.6.2 单边拍卖
11.7 后续研究
11.8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12章 认知无线电网络安全
12.1 概述
12.2 认知无线电网络的安全属性
12.3 认知无线电中的信任
12.3.1 信任评估基础
12.3.2 信任的基础公理
12.3.3 信任模型
12.3.4 信任管理的效果
12.4 路由破坏攻击
12.4.1 概述
12.4.2 Liu-Wang 安全机制
12.4.3 对Liu-Wang 安全机制的说明
12.5 干扰攻击
12.5.1 概述
12.5.2 系统模型
12.5.3 有完备知识时的优化策略
12.5.4 对Wu-Wang-Liu 模型的说明
12.6 主用户仿冒攻击
12.6.1 面向频谱感知的信号发射机验证模式
12.6.2 Chen-Park-Reed 主信号发射机的非交互定位
12.6.3 Chen-Park-Reed 方法的模拟结果
12.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译者序
自从无线通信问世以来,人们已经习惯了不同的通信系统在各自固定的频谱上进行通信。近几年来无线通信业务发展迅猛,适合无线通信的频谱资源变得越来越稀缺。为了提高信息传输能力,业界的普遍做法是在授权频段内深耕、挖潜,在信源编码、信道编码、复用、智能天线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是这些努力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授权频段内和未授权频段频谱利用率较低的问题。
目前,国内外在无线通信领域的研究比较活跃。其中,认知无线电技术是继软件无线电之后的又一个研究热点。在技术路线上可谓是另辟蹊径。认知无线电用户通过感知无线环境,寻找频谱空穴,在不妨碍授权用户使用的前提下,建立自己的通信信道。该技术突破了以固定方式分配频谱资源的模式,认知无线电用户可以共享全部频谱资源,以这种思路建立起来的无线通信系统将大幅度提高频谱利用率。
我们阅读了大量的认知无线电著作,但是能够帮助读者认识完整认知无线电频谱周期的著作并不多。Cooperative Cognitive Radio Networks一书从网络体系的角度给读者建立了认知无线电网络的总体概念。作者采用5层网络模型描述认知无线电网络,重点介绍了认知无线电网络的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
翻译工作分工如下:前言、第1章由刘玉军翻译,第2章、第11章由苏彦翻译,第3章由何彬翻译,第4章由杨新旺翻译,第5章、第6章由秦玎哲翻译,第7章由杨健康翻译,第8章由孙虹翻译,第9章由薛廷梅翻译,第10章由尚世峰翻译,第12章由李皓翻译。参加审稿的人员有刘玉军、蔺敏、尚世峰、许文峰。全书统稿由刘玉军和尚世峰完成。
感谢装甲兵工程学院信息工程系王维锋主任、张文阁副主任对于译著的帮助和支持,将本书的翻译列入了“2110”学科建设资助项目。感谢参加了翻译工作的张行知、侯涛、刘正锋、张忠辉、邓琦、张玉青、周浩、沈承江等同学。��
由于认知无线电技术还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译者的学识有限,翻译错误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前言
认知无线电将成为未来无线通信系统中一项可行的技术。认知无线电的概念是当获得频段许可的主用户空闲或者次用户访问该频段引起的干扰低于给定阈值时,可以让次用户访问无线电频谱,这将大幅度提高无线系统的频谱利用率。为了让次要用户访问授权频段时不损害授权用户的利益,需要连续感应和仔细监测频谱。无线电频谱周期包括感知、学习、计划、决策和行动。认知无线电用户可以采取不同形式的行动集合,如频谱使用、数据包路由、切换和资源分配,其中行动通常依赖于感知和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环境信息。这些信息可能包括认知无线电网络的状态和主要网络、服务质量、物理信道条件、交易规则、经济指标、社会影响和环境影响等。
过去的几年里,认知无线电的相关研究一直分散在大量的会议和期刊论文当中。这些出版物选择性地探讨认知无线电周期,只关注特定的方法或技术,而没有研究整个频谱周期。本书通过探讨整个频谱周期,从而填补了这一研究的空白。本书介绍了这一领域的发展状况,并针对贯穿整个频谱周期的各种不同的途径和方法提出了统一的观点。本书可为研究认知通信各层协议栈奠定基础。
本书的结构
第1章对认知无线电系统进行了概述,解释了频谱周期不同的组成部分,这些概念的解释将贯穿全书。
第2章到第5章描述了物理层问题。这些章节探讨了频谱感知、学习和决策等频谱周期方面的概念。第2章在单波段和多波段框架下,通过深入探讨和比较不同方法研究了主要的频谱感知技术。第3章介绍了协同频谱感知的基本原理,并讨论了频谱感知与获取高级组合的协同分集技术。第4章研究了在频谱交织和衬垫模式下使用的协同频谱获取技术,其中干扰被视为设计参数。第5章讨论了频谱感知与获取技术在设计和操作阶段需要考虑不同的权衡因素,例如,在延迟、吞吐量或功率效率等方面,其性能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第6章到第9章致力于链路层和介质访问层的设计问题。这些章节探讨了学习、决策、访问和频谱撤离等频谱周期方面的问题。第6章提出了频谱移动性问题,并深入对比了几种切换技术和策略。第7章介绍了认知无线电网络介质访问协议。特别是提出了在缺乏共同的控制通道时,可以使用的合作和非合作的媒体访问控制层协议。本章还探讨了协议设计面临的挑战和需要满足的特殊要求。第8章主要探讨了认知无线电自组织网络,解决了频谱共享、公平以及度量规则等基本问题。重点研究了频谱共享的局部控制计划和公平协议。第9章研究了认知无线电自组织网络介质访问协议,主要探究了自组织网络在移动性和主要专属区域(PER)两方面的特性,并对不同协议进行了对比和举例说明。
第10章探讨了认知无线电的网络层和路由选择。本章涉及学习、决策和路由选择等频谱周期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了路由协议的分类及其面临的难题。特别研究了分布式、集中式的学习、决策和路由选择方法,网络移动性问题以及高动态网络。
第11章主要提出了一个基于博弈论的认知无线电网络经济框架结构。本章涉及学习、决策和行动等频谱周期机制,研究了不同的策略和市场模型,包括物理层参数和干扰水平作为部分经济架构时的固定价格市场、单一拍卖和双拍卖。第12章概述了认知无线电网络的安全问题。包括有关学习、决策和分类等频谱周期概念,这些行为会导致网络中其他认知无线电用户的特定行动。本章将信任定义为确定网络中用户好坏优劣的一个指标,研究了路由中断、堵塞和模拟主用户攻击等几种攻击类型,并深入讨论了这些攻击对网络的影响以及可以采取的应对措施。
背景要求
本书探讨了认知无线电频谱周期的主要难题和技术。读者需要具备无线通信系统的基本知识,建议(但不要求)按照给定的章节顺序阅读,各章节在概念上相互依赖,但在数学推导或协议设计上,各章节相互独立。
本书特点
●本书涉及认知频谱周期的所有方面内容并进行举例说明。
●所有章节按照教材风格编写, 易于理解。
●每章都包含一个深入调查当前发展状况的主题。
●根据大量计算机模拟逐步分析了不同算法和系统,并附有图解。
Mohamed Ibnkahla 女王大学
加拿大安大略省金斯顿市
致谢
我对在这个项目的各个阶段中帮助过我的人深表感激。我的博士生和硕士生对于文章编写和章节的模拟/实验结果做出了贡献:硕士生G. Hattab(第1章至第3章及第5章)、博士生�〢. Abu Alkheir��(第3章和第4章)、博士生P. Hu(第8章和第9章)、硕士生J. Mack(第10章)、�┧妒可��狝. Bloor(第11章)和硕士生J. Spencer(第12章)。G. Hattab、Dr. W. Ejaz和�〥r. S. Aslam��花费大量时间审查了书稿的不同版本,对他们深表感激。
对在过去的10年间支持我研究的所有组织和公司表示感谢。其中包括加拿大自然科学和工程研究委员会(NSERC)、安大略研究基金(ORF)万信项目和NSERC DIVA 网络。
我对家人的鼓励、支持与关爱表示感谢,特别是我的妻子Houda,儿子Yasinn,女儿Beyan和Noha。


探索动态频谱的未来:智能通信网络的核心原理与实践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通信带宽的日益增长需求与可用频谱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愈发尖锐。传统的静态频谱分配模式已难以满足多样化、动态化的通信场景。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认知无线电(Cognitive Radio, CR)技术应运而生,它为解决频谱稀缺问题提供了革命性的思路。本书并非直接探讨“认知无线电网络 [Cooperative Cognitive Radio Networks: The Complete]”这一特定著作,而是旨在深入剖析认知无线电技术在构建更智能、更高效通信网络方面所蕴含的核心原理、关键技术、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我们将从基础概念入手,逐步深入到复杂的技术细节,并展望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广阔前景。 第一章:通信频谱的挑战与认知无线电的崛起 本章首先回顾通信频谱利用的现状,分析传统静态频谱分配机制的弊端,例如频谱资源的闲置与利用率低下。在此基础上,引入认知无线电的核心理念——“感知-决策-行动”循环。我们将详细阐述认知无线电如何通过智能化手段,动态地监测、分析和利用频谱,从而实现频谱资源的灵活配置和高效复用。这一章将为读者建立对认知无线电技术必要性的深刻认识。 第二章:认知无线电的核心技术解析 本章将深入探讨支撑认知无线电运作的关键技术。我们将重点关注: 频谱感知 (Spectrum Sensing): 这是认知无线电的“眼睛”,用于检测频谱的使用情况,识别出未被占用的“ the white spaces”。我们将讨论各种频谱感知技术,包括能量检测、特征检测、匹配滤波检测等,并分析它们的优缺点、性能指标以及在不同环境下的适用性。此外,还会介绍协同感知(cooperative sensing)的概念,即多个次级用户(Secondary Users, SUs)通过信息融合来提高感知的准确性和鲁棒性。 频谱决策 (Spectrum Decision): 这是认知无线电的“大脑”,根据感知结果和用户的需求,智能地选择最优的可用频谱。本章将介绍各种频谱决策算法,包括基于博弈论的决策、基于机器学习的决策、基于规则的决策等,并讨论如何权衡信道质量、干扰等级、用户优先级等多种因素。 频谱接入与管理 (Spectrum Access and Management): 这是认知无线电的“手”,负责执行频谱决策,实现对频谱资源的动态接入和管理。我们将探讨不同的频谱接入策略,例如载波侦听多路访问(CSMA)的改进版本、基于许可的接入模型以及全新的频谱共享模型。同时,还会涉及频谱调度的概念,以优化资源的分配和调度,最大化整体网络性能。 无线电环境感知 (Radio Environment Sensing): 除了频谱本身,认知无线电还需要感知更广泛的无线电环境,包括干扰源、信号类型、通信协议等。本章将介绍相关的感知技术,以及如何利用这些信息来优化通信性能。 第三章:认知无线电网络架构与协议设计 本章将聚焦于认知无线电网络的构建。我们将探讨不同类型的认知无线电网络架构,例如: 分布式认知无线电网络: 在这种架构下,每个认知无线电节点独立进行频谱感知和决策,并通过 P2P 方式进行通信。我们将讨论其优势(如鲁棒性强)和劣势(如协调困难)。 集中式认知无线电网络: 在这种架构下,存在一个中央控制器(如频谱数据库或网络协调器)负责管理和分配频谱资源。我们将分析其优点(如全局优化)和缺点(如单点故障)。 混合式认知无线电网络: 结合了分布式和集中式的优点,实现更灵活和高效的网络管理。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深入研究认知无线电网络的协议设计,包括: 信道接入协议: 如何在共享频谱上实现高效、公平的信道接入,避免用户间的冲突。 协作协议: 讨论次级用户之间如何进行协作,以提高频谱感知准确性、降低干扰、增强通信可靠性。例如,协同感知、协同传输、协同干扰管理等。 网络管理协议: 如何实现对认知无线电网络的动态监控、资源分配、故障检测和恢复。 第四章:认知无线电中的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应用 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为认知无线电注入了更强大的智能,使其能够从经验中学习并自适应地优化其行为。本章将详细阐述: 基于机器学习的频谱感知: 利用监督学习、无监督学习等方法,提高频谱感知的准确性和效率。 基于强化学习的频谱决策: 让认知无线电通过与环境的交互来学习最优的频谱选择策略,以最大化奖励(如吞吐量、能效)。 深度学习在无线电环境建模中的应用: 利用深度学习模型来预测频谱可用性、识别信号类型,为认知决策提供更准确的输入。 人工智能驱动的网络自优化: 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实现网络的自主配置、性能优化和故障诊断。 第五章:认知无线电中的安全与隐私挑战 随着认知无线电的普及,其安全性问题也日益凸显。本章将探讨: 频谱欺骗攻击 (Spectrum Spoofing): 次级用户伪装成授权用户,非法占用频谱。 干扰攻击 (Jamming Attacks): 恶意干扰者试图破坏认知无线电网络的正常通信。 隐私泄露: 认知无线电在感知和决策过程中可能泄露用户的通信信息。 我们将介绍相应的安全防御机制,例如认证授权、信任管理、加密技术以及隐私保护技术。 第六章:认知无线电的应用场景与未来展望 本章将展示认知无线电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前景,包括: 智能电网通信: 为海量智能设备的连接和数据传输提供可靠的频谱支持。 物联网 (IoT): 解决物联网设备数量庞大、通信需求多样化带来的频谱拥堵问题。 应急通信: 在灾难发生时,为临时通信网络的快速部署和动态重构提供关键技术。 军事通信: 实现频谱的自主管理和对抗性通信。 下一代无线通信系统 (5G/6G): 认知无线电将是实现更高效、更灵活频谱利用的关键技术之一。 最后,本章将对认知无线电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例如与边缘计算、区块链等技术的融合,以及在智慧城市、自动驾驶等新兴领域的应用潜力。 通过对以上章节的深入学习,读者将能够全面理解认知无线电技术的核心原理、关键技术、网络构建、人工智能应用、安全挑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为未来智能通信网络的探索与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总的来说,《认知无线电网络:完全指南》是一本极具启发性的著作。它不仅为我提供了一个关于认知无线电网络的全面概览,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对这个领域未来发展的无限遐想。书中对“未来无线通信挑战”的预测和探讨,让我深刻体会到认知无线电在应对日益增长的无线通信需求方面的巨大潜力。 我特别赞赏书中关于“标准化和政策制定”的章节。它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讨论,更将认知无线电的发展置于更广阔的社会和政策背景下进行考量。这让我明白,技术的进步离不开与之匹配的法规和标准的支持,也让我对如何推动认知无线电技术的落地应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读完《认知无线电网络:完全指南》,我感觉自己像是完成了一次对这个新兴领域的深度“体检”。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合理,从最基础的认知无线电原理出发,逐步深入到更复杂的技术细节和应用场景。书中对频谱管理、干扰规避、以及网络安全等关键议题的探讨,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机器学习在认知无线电中的应用”这一部分的分析。作者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通过介绍一些具体的算法,例如强化学习在频谱决策中的应用,以及支持向量机在频谱感知中的潜力,为我打开了新的思路。这让我意识到,认知无线电并非一个静态的领域,而是可以借助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不断进化的。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之丰富,绝对超出了我的预期。我原以为它会侧重于某一个特定的技术点,但《认知无线电网络:完全指南》却像一个百科全书,几乎涵盖了认知无线电领域的方方面面。从基础理论到高级算法,从仿真分析到实际应用,几乎每一页都充满了有价值的信息。 我特别被书中关于“干扰管理和共存机制”的章节所吸引。它深入剖析了在共享频谱环境下,如何有效避免和管理不同用户之间的干扰,以确保网络的稳定运行。书中介绍的各种干扰对齐、干扰预测以及动态功率控制等技术,都为解决实际通信中的难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

评分

刚拿到这本《认知无线电网络:完全指南》的时候,我其实是有点忐忑的。毕竟“完全指南”这四个字的分量不轻,我担心它会过于学术,充斥着我难以理解的公式和理论,读起来可能会像是在啃一本厚重的技术手册。然而,翻开第一页,我立刻被作者流畅的写作风格所吸引。虽然书中涉及了大量核心概念,比如频谱感知、频谱共享、以及认知节点之间的合作机制,但作者并没有生硬地堆砌技术术语,而是通过清晰的逻辑和生动的比喻,将这些复杂的知识点层层剖析。 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动态频谱接入”部分的阐述。它不仅仅是简单地描述了如何检测和利用未使用的频谱,更深入地探讨了其背后的博弈论模型和优化算法。作者通过一些实际应用场景的案例,比如在紧急通信中如何快速建立可靠的链路,或者在拥挤的城市环境中如何提高频谱利用效率,让我对认知无线电的实用价值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而且,书中对不同频谱感知技术的优缺点进行了详尽的对比分析,包括能量检测、特征检测以及匹配滤波等,这对于我这种希望深入了解技术细节的读者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惊喜在于其对“合作”这一概念的深入挖掘。在传统的无线通信领域,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单节点的性能优化,而《认知无线电网络:完全指南》则将视角拓展到了网络层面,强调了节点之间的协同与合作对整体网络性能的巨大提升。书中对多种合作策略进行了详尽的介绍,从简单的信息共享到复杂的协同频谱决策,无不体现了作者对这一前沿领域的深刻洞察。 我特别对其中关于“分布式认知”的章节印象深刻。它探讨了如何在没有中心控制的情况下,让各个认知节点通过本地交互达成全局最优的频谱分配策略。这不仅是对现有通信模式的一种颠覆,更是对未来智能网络形态的一种预见。书中对这些分布式算法的设计思路和性能评估方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让我对如何构建更具弹性和鲁棒性的认知无线电网络有了全新的认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