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压元件选型与系统成套技术

液压元件选型与系统成套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利平 著
图书标签:
  • 液压元件
  • 液压系统
  • 工程技术
  • 机械工程
  • 选型
  • 成套技术
  • 工业自动化
  • 液压技术
  • 机械设计
  • 技术手册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307118
版次:1
商品编码:1225083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323
字数:55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可供各行业液压气动技术的一线工作人员(设计研发、加工制造、安装调试、操作维护、故障诊断及点检定检、管理营销和教育培训等)使用,也可作为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的选修课和实训课教材、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及科研开发的参考书,还可作为设备和技术培训机构及工矿企业的短期培训、上岗培训教材及自学教材,同时可供液压技术爱好者学习参阅。
元件选型与系统成套在液压技术的设计制造、安装调试、运转维护及故障诊断等各个环节中都占有重要地位。《液压元件选型与系统成套技术》是作者在总结近年来液压技术科研、教学(培训)及对企业进行技术指导、解决现场难题的经验,在收集了一些国内外新材料基础上,编写而成的。
《液压元件选型与系统成套技术》以系统性、先进性、新颖性和实用性为目标,融知识性和资料性为一体,在介绍基本内容的同时,对新技术、新方法、新产品、新标准和工程实际中的一些经验做法及现场使用维护和故障诊断等内容给予了更多关注,对液压系统原理及液压装置结构成套施工设计中的CAD技术进行了引导性介绍。书中液压元件和系统的图形符号均采用现行标准GB/T786.1-2009绘制。书末收录的 GB/T 3766《液压系统通用技术条件》和 JB/T 58207《液压系统总成出厂检验技术条件》两个标准可供液压元件选型和系统成套工作中参考。

内容简介

《液压元件选型与系统成套技术》分上下两篇。上篇在对液压泵、马达、缸和各类液压辅件的基本原理进行简要介绍基础上,重点介绍其分类、产品及选型要点。下篇在介绍液压装置的结构类型及其成套技术要点基础上,重点介绍液压泵站、液压阀组、液压总成的设计方法及其安装调试、运转维护和故障诊断。
《液压元件选型与系统成套技术》可供各行业液压气动技术的一线工作人员(设计研发、加工制造、安装调试、操作维护、故障诊断及点检定检、管理营销和教育培训等)使用,也可作为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的选修课和实训课教材、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及科研开发的参考书,也可作为设备和技术培训机构及工矿企业的短期培训、上岗培训教材及自学教材,同时可供液压技术爱好者学习参阅。

内页插图

目录

上篇 液压元件选型
第1章 液压元件及系统概论 1
1.1液压系统的组成与表示 1
1.1.1液压系统的组成及功用 1
1.1.2液压系统的表示——图形符号 2
1.1.3液压系统原理图的绘制和识读 4
1.2液压元件正确选型的意义与选型自动计算 5
1.2.1正确选型的意义 5
1.2.2选型自动计算 5
1.3液压装置的结构型式及其适用场合 6
1.3.1分散配置型液压装置 6
1.3.2集中配置型液压装置(液压站)7
1.4液压系统成套技术概述 10
第2章 液压泵及其选型 11
2.1基本原理与结构特征 11
2.2类型符号及结构特点 12
2.3性能参数及比较 15
2.4变量控制方式 18
2.4.1变量基本原理及常用方法 18
2.4.2变量控制方式及其特性 19
2.5典型结构 23
2.5.1齿轮泵 23
2.5.2叶片泵 23
2.5.3轴向柱塞泵 24
2.5.4径向柱塞泵 26
2.6典型产品 27
2.6.1齿轮泵 27
2.6.2叶片泵 29
2.6.3螺杆泵 35
2.6.4轴向柱塞泵 36
2.6.5径向柱塞泵 40
2.6.6超高压液压泵 41
2.6.7水压液压泵 42
2.7液压泵的选型 42
2.7.1选择原则 42
2.7.2类型选择 43
2.7.3基本参数的选择 44
2.7.4其他项目的选定 50
第3章 液压马达及其选型 51
3.1基本原理与结构特征 51
3.2类型符号及结构特点 52
3.3性能参数及比较 55
3.4变量(调速)原理及方法 58
3.4.1变量(调速)基本原理 58
3.4.2变量方法 58
3.5典型结构 59
3.5.1轴配流行星转子式摆线内啮合齿轮马达 59
3.5.2单作用径向柱塞马达 60
3.5.3多作用径向柱塞马达——钢球柱塞传力式(球塞式)内曲线马达 60
3.5.4螺杆马达 62
3.6典型产品 62
3.6.1齿轮马达 62
3.6.2叶片马达 65
3.6.3轴向柱塞马达 65
3.6.4径向柱塞马达 68
3.6.5水压马达 69
3.7液压马达的选型 70
3.7.1选择原则与依据 70
3.7.2结构类型的选择 70
3.7.3规格(排量)的选择 71
3.7.4工况[实际工作压力(或压差)、流量和功率]计算 71
3.7.5寿命评估或验算 72
3.7.6其他项目的选定 73
第4章 摆动液压马达及其选型 74
4.1基本原理及分类符号 74
4.2结构特点与性能参数 74
4.3典型结构 78
4.3.1叶片式摆动液压马达 78
4.3.2活塞式齿条齿轮型摆动液压马达 78
4.3.3来复式摆动液压马达 79
4.4典型产品 79
4.5摆动液压马达的选型 80
4.5.1选型依据 80
4.5.2结构类型选择 81
4.5.3转角的选定 81
4.5.4输出转矩和工作压力的选用 81
4.5.5启动压力和内泄漏量的考虑 81
4.5.6终端缓冲与止动(限位)措施 82
4.5.7工作介质的选用 82
第5章 液压缸及其选型 83
5.1类型符号与原理特点 83
5.2主要参数 85
5.3安装型式 86
5.4典型结构及组成部分 88
5.4.1典型结构 88
5.4.2组成部分 90
5.5典型产品 90
5.6液压缸的选型 91
5.6.1选型内容与步骤 91
5.6.2结构类型及安装方式的选择 91
5.6.3确定液压缸的作用力(负载)及速度 93
5.6.4确定液压缸的主要尺寸参数 95
5.6.5确定液压缸的型号规格 96
5.7液压缸的设计 96
第6章 液压控制阀及其选型 97
6.1基本原理及分类符号 97
6.2基本参数与基本要求 101
6.3典型结构 102
6.3.1普通液压阀 102
6.3.2特殊液压阀 104
6.4性能比较与适用场合 107
6.5典型产品 108
6.5.1普通液压阀产品系列 108
6.5.2特殊液压阀产品系列 110
6.6普通液压阀与叠加阀及插装阀的选型要点 114
6.6.1选型的一般原则 114
6.6.2类型选择 114
6.6.3规格型号的确定 115
6.6.4公称压力与额定流量的选择 115
6.6.5操纵方式的选择 116
6.6.6安装连接方式的选择 116
6.6.7液压工作介质的选择 117
6.6.8经济性及其他因素的选择 117
6.6.9普通液压阀选型考虑因素总览 117
6.7电液伺服阀的选型 118
6.7.1阀的类型选择 118
6.7.2静态指标选择 118
6.7.3动态指标选择 120
6.7.4其他因素 120
6.7.5线圈连接方式的选用 120
6.7.6液压油源的选择 121
6.7.7污染控制 122
6.7.8性能检查、调整与更换 122
6.8电液比例阀的选型 123
6.8.1阀的种类选择 123
6.8.2静态指标选择 123
6.8.3动态指标选择 124
6.8.4注意事项 124
第7章 液压辅件及其选型 126
7.1过滤器及其选型 126
7.1.1油液过滤器的功用、符号及类型 126
7.1.2油液过滤器的基本组成与典型结构 127
7.1.3油液过滤器的性能参数 128
7.1.4油液过滤器的典型产品 129
7.1.5油液过滤器的选型要点 129
7.1.6液压空气过滤器及其选型 131
7.2蓄能器及其选型 132
7.2.1原理及分类 132
7.2.2典型结构及符号特点 132
7.2.3气囊式蓄能器的参数及其计算 133
7.2.4气囊式蓄能器典型产品 136
7.2.5蓄能器的选型 137
7.3热交换器与温控元件及其选型 138
7.3.1冷却器及其选型 138
7.3.2加热器及其选型 141
7.3.3温控仪表及其选型 142
7.4管件及其选型 142
7.4.1管路及其选型 143
7.4.2管接头及其选型 146
7.4.3连接法兰及其选型 149
7.4.4螺塞与堵头及其选型 150
7.4.5管夹及其选型 150
7.5压力测量元件及其选型 151
7.5.1压力表与压力传感器及其选型 151
7.5.2压力表开关及其选型 153
7.6密封装置(件)及其选型 155
7.6.1要求类型及材料 156
7.6.2密封基本原理及密封装置选型设计要点 156
7.6.3常用密封装置(件)的特点及应用 157
第8章 液压油液及其选用 161
8.1性质与要求 161
8.2分类、命名、代号与种类、特性 164
8.2.1分类、命名、代号 164
8.2.2常用液压油液的组成、特性及适用场合 165
8.3液压油液选用要点 167
8.3.1品种的选择 167
8.3.2黏度等级(牌号)的选择 169
8.3.3难燃液压液的选用 169
8.3.4进口液压设备换用国产油液要点 170

下篇 液压系统成套技术
第9章 液压系统成套技术要点 171
9.1液压系统设计的一般设计
9.1.1液压系统设计的内容步骤 171
9.1.2液压系统设计的共性要求 172
9.1.3设计简例——压力机液压系统功能原理设计 172
9.1.4液压系统原理图的CAD 174
9.2液压系统成套设计及其内容步骤与注意事项 176
9.2.1液压装置的结构类型及其选择 176
9.2.2集中配置型液压装置——液压站的成套设计内容步骤与注意事项 176
第10章 液压泵站的成套设计 178
10.1液压泵站的组成及分类 178
10.1.1组成 178
10.1.2分类 178
10.2油箱及其附件成套设计、制造与选用 181
10.2.1功能及类型 181
10.2.2油箱容量及其确定 184
10.2.3标准油箱的规格及外形尺寸 185
10.2.4油箱结构及其附件成套设计要点 186
10.2.5油箱的制造工艺与装配 196
10.2.6油箱产品及其选用 197
10.3液压泵组的成套设计要点 198
10.3.1布置方式与连接及安装方式 198
10.3.2传动底座及防振降噪措施 202
10.3.3液压泵组的工作图样 202
10.4蓄能器组件的成套设计要点 204
第11章 液压阀组的集成化设计 207
11.1集成方式 207
11.2管集成液压阀组的类型、设计流程及共性要求 207
11.2.1类型特点及适用场合 207
11.2.2设计流程及共性要求 211
11.3块式集成液压阀组的成套设计要点 214
11.3.1分解液压系统并绘制集成块单元回路图 215
11.3.2集成块的设计 216
11.3.3块式集成液压阀组装配图的绘制 223
11.3.4通用集成块系列 223
11.3.5油路块CAD 简介 225
第12章 液压站的结构总成设计 228
12.1管路布置与连接 228
12.1.1管路要求 228
12.1.2管路布置 229
12.1.3管路连接 231
12.2电控装置的设计要点 234
12.3液压站总成装配图的设计与绘制 235
12.4液压系统技术文件的编制和全面审查 237
12.5液压站结构总成的CAD 238
第13章 液压系统(装置)的安装调试、运转维护与故障诊断 239
13.1液压系统(装置)的安装 239
13.1.1安装准备 239
13.1.2确定安装程序与方案 239
13.1.3液压元件和管件的质量检查 240
13.1.4液压装置的安装及其要求 240
13.2液压系统(装置)的调试 256
13.2.1调试目的 256
13.2.2调试类型及准备 257
13.2.3调试的一般顺序 257
13.2.4出厂试验 257
13.2.5总体调试 263
13.2.6液压系统的调整 265
13.3液压系统(装置)的运转维护及管理 265
13.3.1运转维护的一般注意事项 265
13.3.2液压系统(装置)的检查(点检)266
13.3.3液压系统(装置)的定期维护内容与要求 268
13.3.4液压元件与系统(装置)的检修 268
13.3.5液压系统(装置)的泄漏与治理 270
13.4液压系统(装置)的故障诊断 272
13.4.1液压系统(装置)的故障类型与特点 272
13.4.2液压系统(装置)故障诊断策略及方法技巧 274
13.4.3液压系统(装置)故障诊断排除一般注意事项 276
13.4.4液压系统(装置)共性故障及其诊断排除方法 278
13.4.5液压元件常见故障及其诊断排除方法 286
13.4.6液压油液的污染控制措施 298

附录 299
附录1液压系统通用技术条件(摘自GB/T 3766)299
附录2液压系统总成出厂检验技术条件(摘自JB/T 58207)318
参考文献 323

前言/序言

元件选型与系统成套在液压技术的设计制造、安装调试、运转维护及故障诊断等各个环节中都占有重要地位。然而因目前以此为主题的图书尚较少,广大读者及液压技术工作者只能从散见于各类教科书和工具书上的零星资料中查找相关内容,费时费力,系统性和时效性较差。为了反映近年来液压元件及系统在结构型式、产品性能、应用特点上的新发展和新变化,为液压技术工作者的具体工作提供便捷的解决方法及经验,提供最新最实用的资料数据,满足工程实际需要,解决液压工作者在元件的选型与替代、系统结构类型的选择、设计与维护及故障诊断排除等方面的实际难题,提升液压技术的设计制造与使用维护水平,在总结近年来液压技术科研、教学(培训)及对企业进行技术指导、解决现场难题的经验,并在收集一些国内外新材料的基础上,编写了《液压元件选型与系统成套技术》一书。
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在对液压泵、马达、缸和各类液压辅件的基本原理进行简要介绍的基础上,重点介绍其分类、典型结构、典型产品及选型要点(含油液选择)。下篇在介绍液压装置的选型及其成套技术要点的基础上,重点介绍液压泵站、液压阀组(站)、液压总成的结构成套设计方法及其安装调试、运转维护和故障诊断方法。全书以系统性、先进性、新颖性和实用性为目标,融知识性和资料性为一体,在介绍基本内容的同时,对新技术、新方法、新产品、新标准和工程实际中的一些经验做法及现场使用维护和故障诊断等内容给予了更多关注,对液压系统原理及液压装置结构成套施工设计中的CAD 技术进行了引导性介绍。书中液压元件和系统的图形符号均采用现行标准GB/T 786.1—2009 绘制。书末收录的GB/T 3766《液压系统通用技术条件》和JB/T 58207《液压系统总成出厂检验技术条件》两个标准可供在液压元件选型和系统成套工作中参考。
本书可供各行业液压气动技术的一线工作人员(设计研发、加工制造、安装调试、操作维护、故障诊断及点检定检、管理营销和教育培训等)使用,也可作为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的选修课和实训课教材、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及科研开发的参考书,还可作为设备和技术培训机构及工矿企业的短期培训、上岗培训教材及自学教材,同时可供液压技术爱好者学习参阅。
本书由张利平编著。张津、山峻、张秀敏参与了本书素材及标准资料、文稿的整理、录入工作,并提供了宝贵的国外液压装置素材,王金业、向其兴、刘健、刘鹏程、樊志涛、耿卫晓、窦赵明、赵丽娜、朱林丽、李震、顾敬伟、田贺等参与了本书图稿的绘制。在本书编著中,全国各地的许多企业界朋友为本书提供了宝贵资料、现场案例、翔实信息及宝贵经验,在此特向他们及参考文献的各位作者一并表示诚挚谢意。对于本书中的疏漏和不当之处,欢迎同行专家及读者批评指正。

编著者
《液压元件选型与系统成套技术》 内容概述: 本书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液压系统设计与应用的核心要素,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系统、实用的液压元件选型方法与成套技术解决方案。全书紧密围绕液压系统的实际需求,从理论基础到实践应用,层层递进,力求全面覆盖液压工程师、技术人员及相关专业学生所需的知识体系。 第一部分:液压系统基础理论与核心元件 本部分聚焦液压系统的基本原理,为后续的深入探讨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液压传动基本原理: 详细介绍帕斯卡定律、液压油的性质(粘度、润滑性、抗磨性、抗氧化性、消泡性等)及其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分析液压系统中的能量损失,包括容积损失、机械损失和内摩擦损失,并探讨如何通过优化设计来减小损失,提高系统效率。 液压动力元件: 重点讲解齿轮泵、叶片泵、柱塞泵等常用液压泵的结构原理、性能特点、适用范围及选型依据。深入分析各类泵的流量控制特性、压力控制特性以及动态响应能力,并提供具体的选型计算方法和参数选择指导。 液压执行元件: 详细介绍液压缸(单作用、双作用、伸缩式、摆动式等)和液压马达(齿轮式、叶片式、柱塞式等)的结构、工作原理、性能参数及选型要点。重点阐述如何根据负载特性、运动速度、行程要求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执行元件及其规格。 液压控制元件: 全面解析方向控制阀(手动换向阀、电磁换向阀、先导式换向阀等)、压力控制阀(溢流阀、减压阀、顺序阀、卸荷阀等)和流量控制阀(节流阀、调速阀、比例阀、伺服阀等)的结构、工作原理、性能特点和选型原则。深入分析各种控制阀在实现液压系统功能中的作用,并提供具体的选型指南。 辅助元件: 介绍液压油箱、过滤器、冷却器、加热器、管接头、密封件等辅助元件的功能、作用及选型要求,强调其在保障系统稳定运行和延长元件寿命中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液压元件的精确选型策略 本部分聚焦于如何根据具体的工况需求,进行科学、合理的液压元件选型。 负载分析与识别: 强调对液压系统工作负载进行全面、准确的分析,包括静态负载、动态负载、恒定负载、变化负载等。指导读者如何识别不同工况下的负载特性,为后续元件选型提供依据。 执行元件的选型: 结合具体的负载分析,详细介绍液压缸和液压马达的选型步骤。包括确定工作压力、确定输出力和速度、计算行程、选择缸径和杆径、选择马达排量和转速等。提供多种常见工况下的选型实例。 动力元件(泵)的选型: 依据执行元件的需求、系统的工作压力和流量要求,指导读者如何选择合适的液压泵。重点分析不同泵类型的优缺点,以及在不同工况下的适用性。阐述如何根据效率、噪音、成本等因素进行综合考量。 控制元件(阀)的选型: 重点讲解如何根据系统控制功能需求,选择合适的方向、压力和流量控制阀。指导读者如何根据控制精度、响应速度、功率损耗等要求,确定阀的类型、规格和技术参数。特别关注比例阀和伺服阀在实现精密控制中的应用。 管路与密封的选型: 强调管路尺寸、材料选择以及管接头类型的确定,以满足流量、压力和环境要求。详细介绍不同类型密封件(O型圈、U型圈、Y型圈等)的材料、结构和选型原则,确保系统的密封性能。 液压油的选用: 基于工作环境温度、压力、元件材质以及对系统性能的要求,指导读者如何选择合适的液压油。分析不同类型液压油(矿物油、合成油、阻燃油等)的特性及其适用性。 第三部分:液压系统成套设计与集成技术 本部分将液压元件的选型与系统整体设计相结合,探讨如何实现高效、可靠的液压系统成套。 典型液压系统回路分析: 详细介绍常见的液压系统回路,如负载敏感回路、变量泵回路、恒压变量回路、多联泵回路、蓄能器回路等,分析其工作原理、性能特点及适用场合。 系统集成设计原则: 阐述液压系统集成设计的关键原则,包括标准化、模块化、智能化、节能化和可靠性。强调系统整体布局、管路布置、噪音控制、热平衡等方面的设计考量。 安全保护设计: 重点讲解液压系统中的安全保护措施,包括过载保护、过压保护、防爆保护、防泄漏设计等,以及如何通过合理配置安全阀、限位开关等来实现。 系统调试与故障诊断: 提供液压系统安装、调试的步骤和方法,以及常见的故障现象、原因分析和排除技巧。强调系统运行状态的监测与维护。 案例分析与工程实践: 列举多个不同应用领域的液压系统成套设计案例,如工程机械、机床、冶金设备、塑料机械等,通过具体实例展示元件选型与系统设计的全过程,深化读者的理解。 本书特点: 理论与实践并重: 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紧密结合实际工程应用,提供可操作性的选型方法和设计思路。 体系化与条理化: 内容组织清晰,逻辑性强,从基础到高级,层层递进,便于读者系统学习。 图文并茂: 配备大量精美的液压元件结构图、系统图和工作原理图,以及丰富的选型图表,直观易懂。 案例丰富: 大量实际工程案例分析,帮助读者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面向读者广泛: 适用于液压行业的设计工程师、技术人员、设备维修人员,以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和本科生。 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能够掌握液压元件的准确选型方法,熟悉各种典型液压系统的成套设计技术,并能独立完成中小型液压系统的设计、调试和故障排除工作,从而显著提升液压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

用户评价

评分

《液压元件选型与系统成套技术》这本书,对我来说,简直是一次“液压启蒙”。我之前对液压技术的认知,就像是雾里看花,模糊不清,而这本书则如同一缕阳光,瞬间驱散了迷雾。 作者在讲解液压元件时,绝不仅仅是介绍它们的名称和基本功能,而是深入到了每一个元件的“DNA”层面。例如,在讲到液压泵时,它不仅仅分类,还详细分析了不同类型泵的效率曲线、容积效率、机械效率,以及它们在不同工作压力下的输出特性。这让我知道,选择一个液压泵,需要考虑的因素远比我想象的要多得多。 对于液压阀的部分,更是让我大开眼界。那些看似普通的阀门,在书中却被赋予了神奇的力量。作者对换向阀、压力阀、流量阀等各类阀门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以及它们在系统中的精确控制作用,进行了深入的阐述。特别是关于比例阀和伺服阀的讲解,让我明白了现代液压系统是如何实现高精度、高动态响应的控制的。 本书最令我激动的是“系统成套技术”这部分内容。它不仅仅是把元件“堆砌”起来,而是将它们“融会贯通”,形成一个有机协作的整体。作者从最基础的液压回路设计,到复杂的多功能回路构建,都给出了非常详尽的指导。它教会了我如何根据实际应用的需求,来设计出最适合的液压系统。 我曾经因为液压系统的管路设计不当,导致系统运行过程中出现严重振动和噪音。幸好,我在这本书中找到了答案。书中关于管路布置、减震措施、以及管径选择的详细讲解,让我茅塞顿开,并帮助我彻底解决了困扰已久的问题。 书中丰富的图例,就像是液压世界的“导航图”。每一个元件的结构图,每一个系统的原理图,都清晰明了,配合文字讲解,让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触手可及。 而且,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是充满了实践的智慧。作者在讲解过程中,经常会引用实际工程案例,分享他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的经验。这些“干货”内容,对于我这样想要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人来说,尤为宝贵。 它让我明白,液压系统的设计,不仅仅是冰冷的公式,更是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和对整体的深刻理解。通过这本书,我仿佛拥有了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能够指引我在液压技术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和进步。 我毫不犹豫地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对液压技术感兴趣的朋友。它所带来的知识和方法,将是我未来解决复杂技术难题的坚实基础。

评分

《液压元件选型与系统成套技术》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技术手册,不如说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我揭示了液压世界的奥秘。我一直对液压技术感到好奇,但又觉得它晦涩难懂,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 从元件的“前世今生”到“未来发展”,书中都进行了详尽的介绍。我过去只知道有“油缸”这个东西,但读了这本书,我才知道,原来油缸的种类繁多,有单作用、双作用、伸缩式,它们各自的受力特性、运动特性都有着细微的差别。而液压马达,也并非简单的“转动”装置,其扭矩、转速、效率等关键参数,都是影响系统性能的重要因素。作者在讲解时,总是会提供详细的性能曲线和选型指导,让我能够清晰地知道,在什么工况下,应该选择哪种元件。 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书中对“系统成套技术”的深入剖析。它不再是孤立地讲解每一个元件,而是将它们巧妙地编织成一个庞大而精密的网络。作者从最基础的液压回路设计入手,逐步引导我理解如何根据不同的应用需求,构建出具有特定功能的液压系统。例如,在介绍提升机构的液压系统时,书中详细讲解了如何选择合适的变量泵、比例换向阀,以及如何通过液压锁来保证负载的稳定。 我曾经因为不懂得如何进行管路布置,而导致液压系统噪音过大,并且经常发生油封漏油的现象。这本书中的“管路设计与布置”章节,简直是我的“救命稻草”。作者不仅强调了管径选择的重要性,还详细阐述了弯管半径、接头选择、以及减震措施等细节。读完这部分内容,我仿佛掌握了一套“秘籍”,能够有效地避免那些常见的系统弊病。 书中大量的工程案例分析,让我深刻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通过大量真实项目中的成功与失败案例,来印证书中的观点,并分享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教训。这让我明白,一个优秀的液压系统,不仅仅是技术参数的堆砌,更需要对实际工况的深入理解和对细节的精益求精。 我尤其欣赏书中在讲解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化繁为简”的能力。对于一些复杂的原理,作者总是能够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或者清晰易懂的图示,将其解释清楚,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松理解。 这本书不仅仅让我学会了如何选择液压元件,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去“思考”一个液压系统。从整体的构思,到细节的设计,再到最终的优化,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智慧和挑战。 我确信,这本书将伴随我在液压工程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它所提供的知识和方法,将是我未来工作中宝贵的财富,也将帮助我解决各种复杂的技术难题。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本武功秘籍,让我这个初涉液压领域的“小白”瞬间找到了主心骨。翻开第一页,我就被那清晰的逻辑和系统性的讲解深深吸引。作者没有上来就灌输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从最基础的液压传动原理讲起,循序渐进,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耐心地引导着我一步步认识这个奇妙的世界。 它不是那种走马观花的介绍,而是真正地深入到每一个液压元件的“灵魂”里。从泵的类型、特性,到阀的原理、选型依据,再到油缸、马达的性能指标,每一个细节都被剖析得淋漓尽致。特别是关于元件的选型部分,简直是我的“救星”。我之前总是凭感觉或者参考一些零散的资料来选型,结果总是差强人意。这本书里,作者给出了明确的计算公式、图表和实际案例,让我一下子明白了如何根据负载、速度、压力等关键参数,科学地选择最适合的元件,避免了“牛头不对马嘴”的尴尬。 更让我惊喜的是,它不仅仅停留在元件的层面,而是将目光放到了整个液压系统的“健康”。“系统成套技术”这部分内容,简直是画龙点睛之笔。我开始理解,好的液压系统不仅仅是把各个元件简单地堆砌在一起,而是需要整体的协调和优化。作者在这一部分,详细讲解了如何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设计出高效、稳定、可靠的液压回路,如何进行管路布局、密封选型,以及如何进行系统调试和故障排除。这些内容,对于我将来独立设计和维护液压系统,有着极其宝贵的指导意义。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相当亲切。虽然是专业书籍,但读起来却一点也不枯燥。作者善于用通俗易懂的比喻来解释复杂的概念,让我这个非科班出身的人也能轻松理解。比如,在讲到液压泵的工作原理时,作者把它比作一个“抽水机”,形象生动,一下子就抓住了核心。这种“化繁为简”的功力,着实令人佩服。 我特别喜欢书中大量的图示和表格。每一个液压元件都配有清晰的结构图和工作原理图,每一个系统回路也都配有详细的原理图和布置图。这些直观的视觉元素,极大地降低了我的阅读难度,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可以说,这本书就是一本“看得懂”的液压教科书。 我曾经花费大量时间在网上搜集各种液压知识,但信息零散,质量参差不齐。自从有了这本书,我感觉找到了一个“宝藏”。它就像一个百科全书,几乎涵盖了我想要了解的所有液压知识。而且,所有内容都经过系统地梳理和整合,条理清晰,逻辑严谨,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 这本书还有一个让我非常赞赏的地方,就是它非常注重实践。书中的案例分析都来源于真实的工程项目,充满了实际操作的经验和技巧。作者在讲解理论的同时,也穿插了大量的“干货”,比如如何提高系统的效率,如何降低能耗,如何解决常见的液压故障等等。这些都是在学校里学不到的宝贵经验。 我曾经遇到过一个液压系统频繁出现发热的难题,束手无策。翻阅了这本书的“系统优化”章节后,我茅塞顿开。通过书中介绍的关于系统压力损失和热量产生的原理,我找到了问题的根源,并根据书中提供的解决方案,对系统进行了改进,问题迎刃而解。这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方式,让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书籍,更像是一位良师益友。它不仅仅教会了我“是什么”,更教会了我“为什么”和“怎么做”。每次阅读,都能从中获得新的启发和感悟。我敢说,这本书将是我未来在液压领域学习和工作的“必备神器”。 总而言之,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其印刷的纸张。它是一本集理论、实践、经验于一体的液压宝典,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和掌握液压技术的人来说,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读物。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将书中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并期待着未来的液压技术生涯能够更加顺畅和精彩。

评分

坦白讲,拿到《液压元件选型与系统成套技术》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抱有多大的期望,毕竟液压这东西听起来就比较枯燥。但翻开第一页,我便被它深深地吸引住了。作者的文笔相当老练,字里行间透露出深厚的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书中对液压元件的讲解,远超我之前的认知。我曾经以为液压泵无非就是“把油抽起来”,而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不同类型的泵,例如齿轮泵、叶片泵、柱塞泵,它们在结构、工作原理、性能表现上有着天壤之别。作者详细分析了它们各自的流量脉动、压力损失、效率曲线,甚至连运行时的噪声水平都进行了对比。这让我知道,选择一个合适的泵,绝不是拍脑袋的决定,而是需要根据具体的工况,如负载变化、精度要求、经济性等因素,进行科学的权衡。 对于液压阀的部分,我更是觉得受益匪浅。无论是控制方向的换向阀,还是控制压力的溢流阀、减压阀,亦或是控制流量的节流阀、溢流阀,作者都进行了非常细致的阐述。特别是在讲到比例阀和伺服阀时,作者更是深入剖析了它们在现代液压系统中的关键作用,以及如何根据控制精度要求来选择它们。那些复杂的控制原理,在作者的笔下变得清晰易懂,让我不再对这些“高科技”元件望而却步。 本书最让我称赞的是“系统成套技术”这部分内容。它将孤立的元件变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作者不仅仅是告诉你如何选择元件,更重要的是,如何将这些元件“成套”,设计出一套完整、高效、稳定的液压系统。从基本的回路设计,到复杂的多功能回路,再到能源的合理利用和系统的优化,作者都给出了非常详尽的指导。 我曾经遇到过一个液压系统,运行一段时间后就会出现油温过高的问题,导致系统效率下降,甚至元件损坏。翻阅这本书后,我才恍然大悟。书中关于液压系统发热原因的分析,以及如何通过合理设计、选择节能元件、优化管路布置来降低热量产生的论述,让我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关键。我根据书中的建议,对系统进行了一系列改进,果然,油温问题得到了显著改善。 书中大量的图例和表格,也是本书的一大亮点。每一个元件的结构图,每一个系统的原理图,都绘制得十分精细。这些图文并茂的讲解,极大地帮助了我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也让我能够更快地掌握关键信息。 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堆砌,更是充满了实践经验的精华。作者在讲解过程中,经常会引用实际工程案例,分享他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的经验。这些“接地气”的内容,对于我这样想要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人来说,尤为宝贵。 它让我明白,液压系统设计不仅仅是工程计算,更是一门艺术,需要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和对整体的深刻理解。通过这本书,我仿佛获得了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指引我在液压的世界里不断探索和进步。 我毫不夸张地说,这本书已经成为了我案头必备的参考书。它为我解答了无数困惑,也为我打开了新的视野。我相信,无论你是液压领域的初学者,还是有经验的工程师,都能从这本书中获益良多。

评分

《液压元件选型与系统成套技术》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份“液压宝典”,更是开启我液压技术探索之旅的“金钥匙”。我曾以为液压不过是“油和管子的游戏”,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 从液压泵的细微之处,到阀类元件的精巧设计,书中都进行了极为详尽的讲解。作者在分析齿轮泵、叶片泵、柱塞泵时,不仅仅是列举它们的类型,更是深入到了它们的容积效率、机械效率、工作压力范围,以及对介质的清洁度要求。这让我明白,选择一个合适的液压泵,就像是为机器选择一颗跳动强劲而稳定的“心脏”。 对于液压阀的部分,更是让我领略到液压控制的魅力。无论是控制方向的换向阀,还是控制压力的溢流阀、减压阀,抑或是控制流量的节流阀、溢流阀,作者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特别是关于比例阀和伺服阀的讲解,更是让我明白了现代液压系统如何实现高精度、高动态响应的控制,这对于我理解自动化设备至关重要。 本书的“系统成套技术”章节,堪称点睛之笔。它将孤立的元件汇聚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教会我如何根据不同的应用需求,来设计出高效、稳定、可靠的液压系统。从基础回路的设计,到复杂的多功能回路构建,作者都给出了详尽的指导,让我不再对系统设计感到迷茫。 我曾经因为液压系统的管路布置不合理,而导致系统噪音过大,并且经常发生油封漏油的现象。这本书中的“管路设计与布置”章节,简直是我的“救命稻草”。作者不仅强调了管径选择的重要性,还详细阐述了弯管半径、接头选择、以及减震措施等细节。读完这部分内容,我仿佛掌握了一套“秘籍”,能够有效地避免那些常见的系统弊病。 书中大量的图例,就像是液压世界的“地图”,为我指引方向。每一个元件的结构图,每一个系统的原理图,都清晰明了,配合文字讲解,让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触手可及。 而且,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是充满了实践的智慧。作者通过大量实际工程案例的分析,分享了他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的经验。这些“干货”内容,对于我这样想要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人来说,尤为宝贵。 它让我明白,液压系统的设计,不仅仅是冰冷的计算,更是对工艺、对细节的极致追求。通过这本书,我仿佛拥有了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能够指引我在液压技术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和进步。 我敢说,这本书已经成为了我液压学习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伙伴。它所带来的知识和方法,将是我未来解决复杂技术难题的坚实基础。

评分

《液压元件选型与系统成套技术》这本书,对我来说,不单是一本技术书籍,更是一次“液压世界的深度游”。我曾经对液压系统的印象,仅仅停留在“油和管道”的层面,而这本书则让我看到了液压技术的广阔与深邃。 书中对液压元件的讲解,绝非仅仅是罗列名称和基本参数,而是深入到了每一个元件的“基因”层面。比如,对于液压泵,作者详细分析了齿轮泵、叶片泵、柱塞泵各自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效率曲线,以及它们在不同工作压力下的输出特性。这让我深刻理解到,选择一个合适的液压泵,是保证整个液压系统稳定运行和高效工作的关键。 在液压阀的部分,更是让我领略到液压控制的精妙之处。作者对换向阀、压力阀、流量阀等各类阀门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以及在系统中的精确控制作用,进行了深入的剖析。特别是关于比例阀和伺服阀的讲解,让我明白了现代液压系统如何实现高精度、高动态响应的控制,这对于我理解和应用自动化设备至关重要。 本书的“系统成套技术”章节,简直是点睛之笔。它将孤立的元件汇聚成一个有机协作的整体,教会我如何根据实际应用的需求,来设计出高效、稳定、可靠的液压系统。从基础回路的设计,到复杂的多功能回路构建,作者都给出了详尽的指导,让我不再对系统设计感到迷茫。 我曾经因为液压系统的管路布置不合理,而导致系统噪音过大,并且经常发生油封漏油的现象。这本书中的“管路设计与布置”章节,简直是我的“救命稻草”。作者不仅强调了管径选择的重要性,还详细阐述了弯管半径、接头选择、以及减震措施等细节。读完这部分内容,我仿佛掌握了一套“秘籍”,能够有效地避免那些常见的系统弊病。 书中大量的图例,就像是液压世界的“导航图”。每一个元件的结构图,每一个系统的原理图,都清晰明了,配合文字讲解,让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触手可及。 而且,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是充满了实践的智慧。作者通过大量实际工程案例的分析,分享了他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的经验。这些“干货”内容,对于我这样想要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人来说,尤为宝贵。 它让我明白,液压系统的设计,不仅仅是冰冷的计算,更是对工艺、对细节的极致追求。通过这本书,我仿佛拥有了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能够指引我在液压技术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和进步。 我敢说,这本书已经成为了我液压学习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伙伴。它所带来的知识和方法,将是我未来解决复杂技术难题的坚实基础。

评分

这本《液压元件选型与系统成套技术》在我眼中,绝非仅仅是一本关于机械零件的书籍,它更像是一幅精密的蓝图,描绘出液压世界的宏伟架构。我曾以为液压系统不过是各种管道和阀门的组合,但读完这本书,我才意识到,这背后蕴含着多么深邃的工程智慧和严谨的科学计算。 书中关于液压元件的介绍,绝不是那种浅尝辄止的概览,而是深入到了每一个元件的“基因”层面。比如,对于液压泵,它不仅仅列出了各种类型(齿轮泵、叶片泵、柱塞泵),更详细阐述了每种泵在不同工况下的适用性、效率曲线、噪声特性,以及它们各自的优缺点。这让我意识到,选择泵并非随意,而是需要根据具体的压力、流量需求,甚至是运行环境的特殊要求来做出最优决策。 在阀类元件的部分,更是令我大开眼界。电磁换向阀、手动换向阀、比例阀、伺服阀……这些名词在书里被赋予了生命。作者通过细致的原理图解和实际应用场景分析,让我理解了不同类型阀在控制方向、压力、流量时的微妙差异,以及它们在不同系统中的关键作用。特别是关于压力控制阀和流量控制阀的选型,书中给出的那些详细的计算公式和判断依据,让我摆脱了过去那种“拍脑袋”的选型模式,学会了如何用科学的方法来评估和选择。 最令我兴奋的是,本书将元件的选型与整个系统的构建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它并没有将元件孤立地讲解,而是始终贯穿“系统成套”的理念。从一个简单的液压回路,到复杂的工程机械液压系统,作者都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理解,如何将选定的元件有机地组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高效、可靠的液压动力源。 书中关于系统设计的章节,对我来说更是“及时雨”。我曾对如何合理布置管路、如何选择合适的密封件、如何进行系统集成和调试感到迷茫。这本书里,作者用大量的实例和经验分享,为我指明了方向。从管径的选择,到油箱的容积计算,再到过滤器的设置,每一个细节都显得至关重要,也都被作者讲解得明明白白。 而且,书中并没有回避那些实际工程中可能遇到的难题。作者在讲解系统设计的同时,也经常提及一些常见的故障排除方法和注意事项。这让我意识到,设计一个成功的液压系统,不仅要考虑理论上的完美,更要考虑实际运行中的稳定性和可维护性。 本书的图表运用也是极具匠心。每一个元件的内部结构、工作示意图,每一个系统的原理图、布置图,都清晰明了,配合文字讲解,让复杂的概念变得触手可及。我发现,仅仅是反复研读这些图表,就已经能学到很多东西。 我曾经在某个项目中,因为液压系统的振动问题而头痛不已,尝试了多种方法都无法根治。后来,我在这本书的“系统优化”章节中找到了灵感。书中对于液压冲击的产生原因和抑制措施的讲解,让我明白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根据书中的建议,对系统进行了改进,最终解决了困扰已久的问题。 总的来说,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液压工程殿堂的大门。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参考书,更是一本能够激发思考、指导实践的“百科全书”。我从中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工程的严谨态度。 我相信,任何一个在液压领域深耕或者想要踏入这个领域的人,都应该拥有一本这样的好书。它所带来的价值,绝对是超乎想象的。

评分

《液压元件选型与系统成套技术》这本书,简直是液压领域的一本“葵花宝典”,让我这个初学者也能窥探到其中的精髓。我之前对液压系统的认识,仅限于一些皮毛,而这本书则让我看到了整个行业的“冰山之下的巨大”。 从液压泵的细致分类,到阀类元件的深邃原理,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次深度探索。作者在讲解齿轮泵、叶片泵、柱塞泵时,不仅仅是罗列它们的优点,而是深入到它们的结构特点、工作特性、以及在不同负载和压力下的性能表现。这让我明白,选择合适的泵,就像选择合适的“动力心脏”,直接关系到整个系统的效率和稳定性。 关于液压阀的部分,更是让我眼界大开。那些看似普通的“开关”,在书中却被赋予了复杂的生命。作者对换向阀、溢流阀、节流阀等各类阀门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以及在系统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剖析。特别是对于比例阀和伺服阀的讲解,让我了解了现代液压系统是如何实现精确控制的。 更令我惊喜的是,“系统成套技术”这部分内容,它将零散的元件汇聚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作者不仅仅是告诉你如何选择元件,更重要的是,如何将它们有机地组合起来,构成一套高效、可靠的液压系统。从简单的回路设计,到复杂的系统集成,作者都给出了详尽的指导。 我曾经在进行一项液压系统设计时,因为对管路系统的不了解,导致系统噪音巨大,并且经常出现憋压现象。幸好,我翻阅了这本书的“管路系统设计”章节。书中关于管径选择、接头类型、以及减震措施的详细介绍,让我找到了问题的根源,并学会了如何避免这些常见的错误。 书中大量的图表,就像是液压世界的“地图”,为我指引方向。每一个元件的结构图,每一个系统的原理图,都清晰明了,配合文字讲解,让我能够快速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 而且,这本书并没有止步于理论讲解,而是充满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作者通过大量实际工程案例的分析,分享了他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种挑战以及如何解决的经验。这些“接地气”的内容,对于我这样想要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人来说,尤为宝贵。 它让我明白,液压系统的设计,不仅仅是冰冷的计算,更是对工艺、对细节的极致追求。通过这本书,我仿佛拥有了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能够引导我一步步掌握液压技术的精髓。 我敢说,这本书已经成为了我液压学习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伙伴。它所带来的知识和方法,将是我未来解决复杂技术难题的坚实基础。

评分

《液压元件选型与系统成套技术》这本书,就像是我在液压技术海洋中航行时,手中的一张精准的航海图。我过去对液压的理解,就像是在茫茫大海中漂泊,方向不明,而这本书则为我指明了前进的航向。 书中对液压元件的讲解,绝非泛泛而谈,而是深入到每一个元件的“灵魂”深处。比如,对于液压泵,作者详细阐述了齿轮泵、叶片泵、柱塞泵在不同负载、不同转速下的流量输出特性,以及它们的效率变化曲线。这让我明白,选择一个合适的液压泵,需要考虑的因素远不止于压力和流量,还包括运行的平稳性、节能性以及经济性。 在液压阀的部分,更是让我领略到液压控制的精妙之处。作者对换向阀、压力阀、流量阀等各类阀门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以及在系统中的精确控制作用,进行了深入的剖析。特别是关于比例阀和伺服阀的讲解,让我明白了现代液压系统如何实现高精度、高动态响应的控制,这对于我理解和应用自动化设备至关重要。 本书的“系统成套技术”章节,堪称精华所在。它不再是孤立地讲解元件,而是将它们“融会贯通”,形成一个协同工作的整体。作者从最基础的液压回路设计,到复杂的多功能回路构建,都给出了详尽的指导,让我不再对系统设计感到迷茫。 我曾经因为液压系统的管路布置不合理,而导致系统噪音过大,并且经常发生油封漏油的现象。这本书中的“管路设计与布置”章节,简直是我的“救命稻草”。作者不仅强调了管径选择的重要性,还详细阐述了弯管半径、接头选择、以及减震措施等细节。读完这部分内容,我仿佛掌握了一套“秘籍”,能够有效地避免那些常见的系统弊病。 书中大量的图例,就像是液压世界的“导航图”。每一个元件的结构图,每一个系统的原理图,都清晰明了,配合文字讲解,让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触手可及。 而且,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是充满了实践的智慧。作者通过大量实际工程案例的分析,分享了他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的经验。这些“干货”内容,对于我这样想要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人来说,尤为宝贵。 它让我明白,液压系统的设计,不仅仅是冰冷的计算,更是对工艺、对细节的极致追求。通过这本书,我仿佛拥有了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能够指引我在液压技术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和进步。 我敢说,这本书已经成为了我液压学习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伙伴。它所带来的知识和方法,将是我未来解决复杂技术难题的坚实基础。

评分

《液压元件选型与系统成套技术》这本书,对我而言,绝对是一本“液压圣经”。我曾以为液压技术遥不可及,但这本书却像一位引路人,将我带入了这神奇的世界。 书中对液压元件的介绍,简直是“刨根问底”。比如,在讲解液压泵时,作者不仅仅是介绍了不同类型的泵,还深入分析了它们在不同工况下的流量变化、压力特性、效率曲线,甚至连启动扭矩和运行噪音都进行了详细的说明。这让我深刻理解到,选择合适的泵,是整个液压系统高效运转的基石。 对于液压阀的讲解,更是让我叹为观止。作者对换向阀、压力阀、流量阀等各类阀门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以及在系统中的精确控制作用,进行了深入的剖析。特别是关于比例阀和伺服阀的讲解,让我明白了现代液压系统如何实现高精度、高动态响应的控制,这对于我理解和应用自动化设备至关重要。 本书的“系统成套技术”章节,更是将所有元件巧妙地串联起来,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作者从最基础的液压回路设计,到复杂的多功能回路构建,都给出了详尽的指导,让我不再对系统设计感到迷茫。它教会了我如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可行的系统方案。 我曾经因为液压系统的管路布置不合理,而导致系统噪音过大,并且经常发生油封漏油的现象。这本书中的“管路设计与布置”章节,简直是我的“救命稻草”。作者不仅强调了管径选择的重要性,还详细阐述了弯管半径、接头选择、以及减震措施等细节。读完这部分内容,我仿佛掌握了一套“秘籍”,能够有效地避免那些常见的系统弊病。 书中大量的图例,就像是液压世界的“导航图”。每一个元件的结构图,每一个系统的原理图,都清晰明了,配合文字讲解,让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触手可及。 而且,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是充满了实践的智慧。作者通过大量实际工程案例的分析,分享了他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的经验。这些“干货”内容,对于我这样想要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人来说,尤为宝贵。 它让我明白,液压系统的设计,不仅仅是冰冷的计算,更是对工艺、对细节的极致追求。通过这本书,我仿佛拥有了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能够指引我在液压技术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和进步。 我敢说,这本书已经成为了我液压学习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伙伴。它所带来的知识和方法,将是我未来解决复杂技术难题的坚实基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