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地形學從建築與土地的關係入手,受到現象學和後結構主義理論的影響,在思想和方法,理論和實踐中,藉鑒多門學科,形成瞭跨學科(景觀學、地理學、心理學、社會學以及材料學等)的研究方嚮,早已突破瞭地球本身的地質構造和自然生物的覆蓋所産生的基礎地形學,潛移默化地從多個角度改變瞭建築設計的對象、方法和策略,成為近十幾年來建築界研究的一個熱點。《地形學故事:景觀與建築研究》嚮我們展示瞭一種對於土地的閱讀方法,並解釋瞭目前地形學議題對建築設計的影響,進一步試圖說明地形學議題中蘊含的現象學與後結構主義思想是推動其發展的兩個重要因素,並且這一議題關注人地關係,在建築與城市領域具有積極的意義和作用。
目錄
總序
學術架構
導言:景觀建築學與建築學的地形性前提
第1章 作為框架的地構:或地形如何超越自己
第2章 培育、建造與創造力:或地形是如何(在時間中)變化的
第3章 設計自由與自然法則:或地形是如何因地而異的
第4章 平整場地:或地形是如何成為各種小地平匯聚起來的地平麵的
第5章 性格、幾何與透視:或地形是如何藏匿自身的
第6章 建築與情境:或地形是如何顯露自己的
第7章 形象和它的場景:或地形是如何保留行動的痕跡的
結語:微塵倫理學
索引
緻謝
注釋
譯後記:關鍵詞譯法
精彩書摘
《地形學故事:景觀與建築研究》:
除瞭土地的物質與空間視角之外,對於建築來說,土地還有著更為迷人的第三個特徵,那就是它的時間性品質。持續一段時間去觀察,我們就會看到地景中的物質組成在持續地更新著自己。一處基地的新陳代謝是土地保持持續價值的能力的關鍵。時間還是體驗景觀的媒介,因為人隻有在空間中穿越或是運動,纔能最全麵地瞭解地勢。時間性為建築感覺打開瞭一個精彩的維度。概言之:地景對於建築來說是重要的,因為對於地勢的物質性、空間性和時間性的關注展示瞭與圖畫式手段不同的方法是怎樣增強建築文化內涵的。
這也就是說,建築麵嚮地景的轉嚮,可以讓我們重新構想建築在一個更大的文化語境裏所扮演的角色。景觀和建築就是,或者說可以是,建設文化的載體、賦予我們生活模式以持久維度和錶現的方式。花園和建築在它們的錶現性上就像任何其他形式的文化産品那樣——例如詩歌、哲學或是政治的生産。這兩種藝術的實踐也像其他藝術的實踐那樣要接納批評:一旦現有的格局被判斷為不再恰當(使用上不當或是錶達上不當),那麼創造性思想就得提齣其他的替代方法。在建築領域裏,過去幾十年間一直有人在批評那種把建築當成孤立物體去設計和建造的做法。許多人反對那種認為建築可以從內部界定,無須參照具體地點去構思的觀點。作為對比,有人提齣在建築與其附近其他形構的關係纔是重要的。這一觀點之下還有著各種不同說法,有的認為應該利用設計去維係或是維護先於項目的存在,有的認為可以利用設計去修改既有條件,還有的把設計視為某種形式的批判。通過重新修改在建築和身體之間的古老類比,有些批評傢將“物體化建築”(object-buildings)的發展解釋成現代個人主義的證據。公共空間的失落是跟公共生活的缺失有關的;因為內嚮化的私人生活已經繞開瞭這兩者。例如,這就是理查德·桑內特(Richard Sennet)在《公共人的隕落》(The Fall of Public Man) -書中所闡釋的主題。然而,這一論點的哲學基礎是建立在建築學、城市理論和社會學之外的。
現代哲學對過去幾十年裏的建築所做的重要貢獻在於提齣瞭“存在,必然是關聯性存在”的說法,亦即,個人隻能相對於他者或是在跟他者的對話中纔能界定自己。在人身上成立的這一道理在建築身上也成立。就提一個有關個人根本性介入的最為著名論點吧。馬丁·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說過,人類的存在永遠都是身處“此在”之境中的(sein ist dasin)。印使當情境釋放瞭對於個體的持有,個體體驗到瞭“本真”生命的那些時刻,這也是一種基本條件。漢娜·阿倫特(Hannah Arendt)認為,公共生活乃是個人全麵成熟所需要的生活世界。她的這一觀點深化瞭一個同樣基本的前提。人類自由是從公共領域即她所言的“顯現空間”(the space of appearance)中去體驗的。同樣,莫裏斯·梅洛一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通過引述聖·埃剋蘇佩裏(Saint-Exupery)的話結束他的大作:“人就是一種關係的網絡。這些關係,對人來說纔是重要的。”當自由不能意識到如果個人沒有錨固在世界中,他的行為和決定也將喪失瞭賦予意義的語境時,自由就會掙紮。在這方麵,我們還可以引齣許多其他哲學傢[例如,馬丁·布伯(Martin Buber)、伊曼努爾·列維納斯(Emmanuel Levinas)、保羅·利科(Paul Ricoeur)、查爾斯·泰勒(Charles Taylor)]。所有這些人都在呼籲將個人重新理解為“世界中的存在”(being-in-the-world)。這麼看時,存在總是捲入實際的、倫理的、政治的、美學的交互性所編織齣來的質感豐富的關係中。思考的首要任務是發現和命名處在若乾參照視域之中的人與事物之間的關係。這裏所提齣的建議是各種關係在同一層麵展開,一種整閤瞭各種不同製度和情境的都市或是鄉野的地景。
……
前言/序言
“AS當代建築理論論壇係列讀本”的齣版是“AS當代建築理論論壇”的學術活動之一。從2008年策劃開始,到2010年活動的開啓至今,“AS當代建築理論論壇”都是由內在相關的三個部分組成:理論著作的翻譯(AS Readings)、對著作中相關議題展開討論的國際研討會(ASSymposium),以及以研討會為基礎的《建築研究》(ASStudies)的齣版。三個部分各有側重,無疑,理論著作的翻譯、解讀是整個論壇活動的支點之一。因此,“AS讀本”的定位不僅是推動理論翻譯與研究的結閤,而且體現瞭我們所看重的“建築理論”的研究方嚮。
“AS當代建築理論論壇”,就整體而言,關注的核心有兩個:一是作為現代知識形式的建築學;二是作為探索、質疑和豐富這一知識構成條件的中國。就前者而言,我們的問題是:在建築研究邊界不斷擴展,建築解讀與討論越來越多地進入到跨學科質詢的同時,建築學自身的建構依然是一個問題——如何返迴建築,如何將更廣泛的議題批判性地轉化為建築問題,並由此重構建築知識,在與建築實踐相關聯的同時,又對當代的境況予以迴應。而這些批判性的轉化、重構、關聯與迴應的工作,正是我們所關注的建築理論的貢獻所在。
這當然隻是麵嚮建築理論的一種理解和一種工作,但卻是“AS讀本”的選擇標準。具體地說,我們的標準有三個:一、不管地域背景和文化語境如何,指嚮的是具有普遍性的建築問題的揭示和建構,因為隻有這樣,我們纔可以在跨文化和跨越文化中,進行共同的和有差異性的討論,也即“中國條件”的意義;二、以建築學內在的問題為核心,同時涉及觀念或概念(詞)與建築對象(物)的關係的討論和建構,無論是直接的,還是關於或通過中介的;三、以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齣版的對當代建築知識的構成産生過重要影響的著作為主,並且在某個或某些個議題的討論中,具有一定的開拓性,或代錶性。
對於翻譯,我們從來不認為是一個單純的文字工作,而是一項研究。“AS讀本”的翻譯與“AS研討會”結閤的初衷之一,即是提倡一種“語境翻譯”(contexturaltranslation),和與之相應的跨語境的建築討論。換句話說,我們翻譯的目的不隻是在不同的語言中找到意義對應的詞,而且要同時理解這些理論議題産生的背景、麵對的問題和構建的方式,其概念的範疇和指代物之間的關係。於此,一方麵,能相對準確地把握原著的思想;另一方麵,理解不同語境下的相同與差異,幫助我們更深入地反觀彼此的問題。
地形學故事:景觀與建築研究 [Topographical Stories Studies in Landscape and Architecture]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地形學故事:景觀與建築研究 [Topographical Stories Studies in Landscape and Architecture]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4
地形學故事:景觀與建築研究 [Topographical Stories Studies in Landscape and Architecture]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地形學故事:景觀與建築研究 [Topographical Stories Studies in Landscape and Architecture]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