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蒙森《罗马史》共五卷,分四册出版,第*册收录第*、二卷内容;第二册收录第三卷内容;第三册收录第四卷内容;第四册收录第五卷内容。
蒙森《罗马史》详尽地叙述了自远古至共和国末期将近1000多年的罗马历史,阐述了罗马从偏于一隅的弹丸小国如何一步步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国家的过程及其原因,并指出了罗马在日渐强盛中已经蕴含衰亡的种子。本书视野开阔,论证严密,在涉及这一古代时期的各个领域都达到了百科全书式的广度。作品文笔洗练,叙事生动,富于戏剧性,人物形象鲜明,达到了历史性和文学性的完美结合。
1902年,蒙森因这部专著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迄今为止第*位获得这一殊荣的历史学家。本书也成为研究罗马史的*威之作。瑞典学院在颁奖词中评价道:“今世*伟大的纂史巨匠,此点于其巨著《罗马史》中表露无疑。”
作者简介
特奥多尔· 蒙森(Christian Matthias Theodor Mommsen),德国著名历史学家、法学家。早年在基尔大学攻读法律和语言学,184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后长期在大学教授历史,对古代史,特别是罗马史有精湛的研究。他也是一个突出的政治家,曾是普鲁士和德国的国会议员。他对罗马法的研究对德国民法典有着重大的影响。撰有《罗马公法》和《罗马史》等多部重要著作。1902年因《罗马史》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世界上迄今第*位,也是唯**位获此殊荣的历史学家。
译者简介:李稼年,我国著名翻译家,曾翻译《罗马史》第1、2、3卷;《10世纪前的印度简史》。
目录
第三卷 自统一意大利至征服迦太基和希腊诸国
第一章 迦太基
第二章 罗马与迦太基争西西里之战
第三章 意大利扩展至其天然疆界
第四章 哈米尔卡和汉尼拔
第五章 汉尼拔战事至坎尼之战为止
第六章 汉尼拔战事——自坎尼之战至扎玛之战
第七章 西方自汉尼拔合约至第三期结束
第八章 东方诸国与第二次马其顿战争
第九章 罗马对亚细亚王安条克之战
第十章 第三次马其顿战争
第十一章 政府与被治者
第十二章 土地和资本管理
第十三章 信仰和礼俗
第十四章 文学和艺术
精彩书摘
《罗马史(第二册)(汉译名著本15)》:
王答以按伊利里亚人的国法海盗业系合法职业,政府无权禁止私掠;于是卢奇乌斯·科隆加尼乌斯回答说,果若是,罗马将以创行较良法律于伊利里亚为事。这种答语自不甚合于外交辞令,两使者之一因此在归国途中被杀,罗马人谓此系奉王命而行之事,要求交出凶手,竟被拒绝。现在元老院别无他法。525年即前229年春,由两百艘船只组成的舰队载着登陆军队出现于阿波罗尼亚海外,海盗船遇舰队,望风败溃,同时登陆军队捣毁海盗的堡垒;阿格隆王死后,其子平纳(Pinnes)尚未成年,其后条达(Teuta)秉政,今被围于最后的避难所,不得不接受罗马提出的条件。斯科德拉的君主又复在南北两方局促于其狭窄疆土的原界,不但须放弃一切希腊城市,而且须放弃达尔马提亚的阿第埃人(Ardiaei)、伊庇丹努斯附近的帕狄尼人(Parthini)和北伊庇鲁斯的阿丁达尼人(Atintanes);伊利里亚的武装船将来不许驶至里苏(Lissus,即阿勒西奥(Alessio),在斯库塔里(Scutari)与都拉佐之间)以南,非武装船结伴驶至该地以南的不得过两艘。罗马以最可赞美最有效力的方法迅速扑灭海盗之害,争得亚得里亚海的海上霸权。
可是罗马人又进一步,占据东岸。斯科德拉的伊利里亚人被判为罗马的纳贡国,法罗王德米特里乌斯(Demetrius)由服侍条达国而改事罗马人,现在被扶植起来,以属国之君和罗马的同盟身份,治理岛屿和达尔马提亚的沿岸;希腊城市科西拉、伊庇丹努斯、阿波罗尼亚以及阿丁达尼斯和帕狄尼两民社均以宽和的联盟方式附属于罗马。
……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其他历史著作的详细简介,不包含《罗马史(第二册)(汉译名著本15)》的内容。 --- 帝国余晖:拜占庭帝国千年史略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全面、深入的拜占庭帝国史著作,聚焦于公元330年君士坦丁大帝建立君士坦丁堡至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这一漫长而复杂的千年历史进程。它摒弃了传统史学将拜占庭简单视为“衰落的罗马帝国”的片面叙述,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在继承罗马政治遗产、融合希腊文化与基督教信仰基础上独立发展起来的、充满活力的独特文明实体。 全书结构清晰,以时间为轴,分为“早期(查士丁尼的荣耀与短暂的恢复)”、“中期(马其顿王朝的辉煌与军事复兴)”和“晚期(科穆宁王朝的重振与最终的瓦解)”三个主要部分,辅以对拜占庭社会、法律、宗教和军事制度的专题探讨。 第一部分:东方的曙光与查士丁尼的遗产(约公元330年—610年) 本部分详细描绘了君士坦丁堡的崛起,这座“新罗马”如何逐渐成为连接东西方的桥梁。重点分析了查士丁尼一世(Justinian I)的统治时期,包括他雄心勃勃的“收复失地”战争,对西罗马残余疆域的短暂征服,以及《查士丁尼法典》(Corpus Juris Civilis)对后世法律体系产生的深远影响。同时,本书也客观评价了鼠疫大流行和与波斯的长期战争对帝国初期国力造成的巨大消耗。叙述中特别关注了君士坦丁堡的建筑奇迹——圣索菲亚大教堂的落成,以及在文化和宗教领域,尼西亚教义的最终确立过程。 第二部分:中世纪的挣扎与马其顿的复兴(约公元610年—1081年) 这是拜占庭帝国历史上最为动荡,但也是最为坚韧的时期。在面临阿拉伯人、斯拉夫人的强大压力下,帝国经历了“黑暗时代”。本书细致阐述了希拉克略王朝(Heraclian Dynasty)如何进行军事和行政改革,特别是“军区制”(Thematic System)的建立,为帝国提供了有效抵御外侮的骨干力量。 随后,笔锋转向了“圣像破坏运动”(Iconoclasm)这一深刻影响拜占庭社会与教会关系的内部危机,并分析了其政治根源与神学辩论。高潮部分集中在马其顿王朝(Macedonian Dynasty)的文治武功上。在巴兹尔二世(Basil II,被称为“保加利亚屠夫”)的统治下,拜占庭帝国达到了其军事和政治影响力的巅峰,成功整合了巴尔干半岛,并将势力延伸至叙利亚和亚美尼亚。本书强调了这一时期拜占庭文化输出的广度和深度,特别是对东正教世界的影响力。 第三部分:十字军的冲击与帝国的重组(约公元1081年—1453年) 从科穆宁王朝(Komnenian Dynasty)的建立开始,本书叙述了帝国在内忧外患中寻求中兴的努力。阿莱克修斯一世(Alexios I Komnenos)在曼齐克尔特战役惨败后,成功地利用诺曼人和新兴的十字军力量,暂时稳住了安纳托利亚的局势。然而,随着西欧力量的介入,拜占庭的独立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本书对第四次十字军东征(1204年)的分析尤为详尽,描述了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拉丁帝国的建立及其对拜占庭社会结构的毁灭性打击。随后的“流亡政权”——尼西亚帝国(Empire of Nicaea)的复兴故事被视为一场意志力的胜利。 最后,本书聚焦于巴列奥略王朝(Palaiologos Dynasty)的末期,这是一个在政治上四分五裂、文化上却依然璀璨的时代。在奥斯曼土耳其的步步紧逼下,帝国在外交上挣扎求存,试图通过宗教和解换取西方的军事援助,但最终未能挽救其命运。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最终陷落,被描绘为古典世界终结的重要历史标志。 核心论点与特色 本书的核心论点是,拜占庭帝国是一个在古典遗产与中世纪现实之间不断进行创造性适应的文明。它不仅是罗马精神的继承者,更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枢纽、中世纪基督教世界的稳定力量,以及孕育了独特艺术、神学和行政传统的文明中心。本书大量采纳了新近的考古发现和档案研究,提供了对拜占庭历史更具层次感和人性化的解读,旨在纠正西方中心史观对这一伟大帝国的长期误读。 --- 拜占庭的法典与官僚:罗马律法的传承与演变 内容简介 本专著深入探讨了拜占庭帝国在法律和行政管理领域对古罗马遗产的继承、改造和发展。它着重分析了法律体系如何从罗马早期的习惯法逐步演变为高度系统化的、以希腊语为主要载体的帝国法典,以及这一法律体系如何支撑了一个长达千年的复杂帝国。 第一部分:查士丁尼法典的诞生与结构 本部分详细考察了查士丁尼一世时期法律汇编的宏大工程——《民法大全》(Corpus Juris Civilis)。 1. 《法典》(Codex): 追溯了自哈德良皇帝以来历代皇帝诏令的收集、整理与修订过程。重点分析了如何清除早期法学家的旧有冲突性判例,以确立中央权威的法律解释权。 2. 《学说汇编》(Digesta/Pandectae): 这是本书的重点之一。它详细剖析了汇编如何系统地整合了古典法学家(如乌尔比安、保罗)的权威性法律意见,及其在法律哲学上的贡献。 3. 《法学阶梯》(Institutiones): 阐述了该教材如何服务于法学教育,体现了罗马私法精神向中世纪的过渡。 4. 《新律》(Novellae): 分析了查士丁尼在位后期颁布的希腊语新法律,这些法律反映了帝国后期在家庭法、教会法和财产继承上的实际需求与社会变迁。 第二部分:法典的“希腊化”与中世纪的适应 本书指出,《查士丁尼法典》的拉丁文版本在帝国西半部丧失后,在东方逐渐被希腊化所取代。重点考察了六、七世纪希拉克略王朝时期,面对斯拉夫人和波斯人的军事压力,法律系统如何进行简化和实用化改革。 《查士丁尼法典》的缩写本与注释: 分析了为了行政效率,出现了大量的希腊语注释本和摘要本,这标志着法律语言和思维方式从拉丁语向希腊语的根本性转变。 《六篇法典》(Hexabiblos)的形成背景: 详细探讨了中世纪晚期(巴列奥略时期)为了适应日益简化的司法实践,学者们如何重新整合和注释旧法,使其更贴近当时的社会现实,尽管这些尝试大多未能获得帝国官方的完全认可。 第三部分:拜占庭的官僚体系与行政实践 法律不仅是判案的依据,更是帝国行政权力的载体。本部分深入剖析了拜占庭帝国如何继承和发展了罗马的文官制度。 1. 中央集权与职能划分: 探讨了“大司徒”(Magister Officiorum)等关键职位的演变,分析了财政(如“财政总管”)、外交(如“首席秘书”)和司法部门的相互制衡机制。 2. 军事与民政的结合: 重点分析了“军区制”(Themata)下,军区长官(Strategos)如何集军事指挥权与民政管理权于一身,这是对古典罗马“文武分离”原则的重大调整,也是帝国在危机中保持统一的关键。 3. 税收与契约: 考察了帝国税收体系的复杂性,以及帝国如何通过精细的契约和土地登记制度来维持庞大的帝国财政,并确保了货币经济在千年中的相对稳定。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法律条文置于具体的政治和军事背景之下,展现了拜占庭帝国在面对外族入侵和内部动荡时,如何利用其法律传统来维持其作为“罗马人”的国家认同和行政效能,直到帝国最终的覆亡。 --- 圣像与理性:拜占庭神学与哲学思想流变 内容简介 本著作聚焦于拜占庭帝国在思想文化领域所取得的独特成就,特别是其神学思想与古希腊哲学传统的复杂互动。它不将拜占庭思想视为中世纪的停滞,而是看作一个持续的、充满辩论的理性与信仰的对话场域。 第一部分:早期教父遗产与尼西亚信经的奠基 本书从君士坦丁堡建城伊始,追溯了早期教会对“三位一体”和“基督论”的阐释历程。重点讨论了公元四世纪和五世纪的伟大教父,如卡帕多西亚的诸圣(巴西流大帝、格里高利·尼相萨)如何运用希腊哲学(特别是新柏拉图主义)的逻辑框架,来界定基督教教义的核心概念。本书详细分析了迦克墩信经(Council of Chalcedon, 451年)在定义基督“二性一位”问题上的重要性,以及它如何为后续数个世纪的神学论战埋下伏笔。 第二部分:圣像破坏运动:权力、艺术与神学的交锋 这是本书最引人入胜的章节之一。它细致地描绘了八世纪和九世纪爆发的“圣像破坏运动”(Iconoclasm)——一场牵动帝国上下,关乎政治权力、民众信仰和艺术审美的巨大冲突。 1. 理论基础: 分析了反对者(Iconoclasts)基于“不可描绘性”的神学论点,他们认为圣像崇拜是对十诫的违背。 2. 卫道者的反击: 重点阐述了约翰·达马斯库斯(John of Damascus)等支持圣像的学者如何确立了正统的“圣像崇敬论”。他们区分了“崇拜”(latreia,只献给上帝)和“致敬”(proskynesis,给予圣像),强调了道成肉身(Incarnation)使上帝的形象可以被描绘的合法性。 3. 政治影响: 论述了该运动如何在不同皇帝手中被用作加强皇权、削弱修道院影响力的工具。 第三部分:中世纪思想的精致化与人文主义的萌芽 本书强调,在马其顿王朝的稳定时期,拜占庭思想并未停滞。 神性与人性的探讨: 深入分析了“和合性”(Hesychasm)运动的兴起,特别是格里高利·帕拉马斯(Gregory Palamas)关于“上帝的不可知本质”(ousia)与“上帝的临格与能力”(energeia)的区分。这一神学探索,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中世纪早期理性主义和神秘主义的一种精妙调和。 古典的复兴: 考察了十二世纪的知识分子,如米海尔·普塞尔洛斯(Michael Psellos)和安娜·科穆宁娜(Anna Komnene),他们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著作的重新挖掘和注释工作,展现了拜占庭学术界对古典智慧的持续关注,预示了后来文艺复兴在西方的部分思想基础。 第四部分:正教的传播与文化输出 本书最后探讨了拜占庭神学和教会结构如何通过传教活动(如圣西里尔和美多德对斯拉夫人的教化)将其政治、艺术和宗教模式输出到东欧和罗斯地区,奠定了东正教文明圈的文化基础。本书认为,拜占庭思想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始终坚持在信仰的框架内,对理性工具进行审慎而深刻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