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感器与检测电路设计项目化教程/全国高等职业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传感器与检测电路设计项目化教程/全国高等职业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冯成龙 著
图书标签:
  • 传感器
  • 检测电路
  • 电路设计
  • 项目化教学
  • 职业教育
  • 电子技术
  • 模拟电路
  • 实训
  • 高等职业教育
  • 十三五规划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81338
版次:1
商品编码:1226147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全国高等职业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81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高职高专电子信息类、仪器仪表类等相关专业学生,相关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
1.项目内容来源于工程实践,实用性强
2.采用“模式化+项目化+任务驱动”编写结构,便于学习
3.教材电路完整,参数详实,实施方便

内容简介

传感器输出信号形式多样,不同的传感器,其信号调理电路也各不相同。《传感器与检测电路设计项目化教程》以具体物理量的检测为着眼点,通过实际工程项目应用组织内容,介绍常用传感器的基本特性,传感器信号调理电路的结构、原理、电路参数计算方法,然后根据项目选用传感器输出信号的特点,完成传感器信号调理电路的设计、制作、调试,输出标准的电压信号(0~5V)。《传感器与检测电路设计项目化教程》内容包括:温度测量仪检测电路设计与制作、电子秤检测电路设计与制作、交流电流表检测电路设计与制作、酒驾报警器电路设计与制作和光控调光台灯电路设计与制作。《传感器与检测电路设计项目化教程》实用性强、实施方便,既有电路基本理论分析,又有实践操作指导,是一本理论和实践都很强的教材。
《传感器与检测电路设计项目化教程》可作为高职高专电子信息类、仪器仪表类等相关专业学生的传感器应用技术、检测电路设计等课程的教材,也可供相关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目录
出版说明
前言
项目1温度测量仪检测电路设计与制作1
任务1.1检测电路及传感器1
1.1.1检测电路2
1.1.2传感器及其特性5
任务1.2项目分析13
任务1.3常用温度传感器特性13
1.3.1 温度标尺13
1.3.2 金属热电阻温度传感器特性14
1.3.3 热电偶温度传感器25
1.3.4 热敏电阻温度传感器32
1.3.5集成温度传感器38
任务1.4集成运放典型放大电路设计42
1.4.1典型测量放大电路设计与测试42
1.4.2运算放大器的误差及其补偿49
任务1.5热电阻温度测量仪检测电路设计55
1.5.1电路组成55
1.5.2电路设计56
任务1.6热电阻温度测量仪检测电路装调与测试61
1.6.1电路制作61
1.6.2电路调试62
1.6.3电路测试62
习题63
项目2电子秤检测电路设计与制作65
任务2.1项目分析65
任务2.2称重传感器的特性与选用66
2.2.1电阻应变片传感器66
2.2.2电感式传感器69
2.2.3电容式传感器73
2.2.4称重传感器的选用75
任务2.3专用放大电路设计与测试78
2.3.1髙共模抑制比放大电路设计与仿真78
2.3.2高输入阻抗放大电路设计与仿真83
2.3.3电桥放大电路86
任务2.4有源滤波电路设计与测试89
2.4.1有源滤波器的分类和基本参数89
2.4.2组成二阶有源滤波器的基本方法91
2.4.3有源滤波器设计与测试93
任务2.5电子秤检测电路设计103
2.5.1检测电路的组成框图103
2.5.2电路设计103
任务2.6电子秤检测电路制作与调试106
2.6.1电路制作106
2.6.2电路调试107
2.6.3电路测试107
习题108
项目3交流电流表检测电路设计与制作109
任务3.1项目分析109
任务3.2电流传感器特性与选用110
3.2.1电流互感器(Current Transformer,CT)110
3.2.2霍尔传感器特性113
任务3.3电压、电流变换电路设计与测试119
3.3.1I/U转换器120
3.3.2U/I转换器121
任务3.4特征值电路设计与测试129
3.4.1绝对值检测电路设计与仿真129
3.4.2有效值检测电路设计133
任务3.5交流电流检测电路设计138
3.5.1电流检测及I/U转换电路设计138
3.5.2绝对值电路设计138
3.5.3滤波电路138
3.5.4放大与调零电路138
任务3.6交流电流检测电路制作与测试139
3.6.1电路制作139
3.6.2电路调试140
3.6.3电路测试140
习题141
项目4酒驾报警器电路设计与制作143
任务4.1酒精传感器的特性143
4.1.1气敏传感器的分类及原理143
4.1.2SnO2 系列气敏器件的特性146
4.1.3气敏传感器的选用原则148
4.1.4酒精传感器的接口电路设计148
任务4.2电压比较电路设计与测试150
4.2.1电压比较器的基本特性150
4.2.2电压比较器的电路设计与测试151
任务4.3酒驾报警器电路设计154
4.3.1酒驾报警器电路框图154
4.3.2酒驾报警器检测电路设计与分析155
任务4.4酒驾报警器电路制作与调试156
4.4.1电路制作156
4.4.2电路调试157
习题157
项目5光控调光台灯电路设计与制作159
任务5.1光敏传感器基本特性159
5.1.1光电效应及其分类159
5.1.2常见光敏传感器及其测量电路160
任务5.2U-f和f-U转换电路设计与测试166
5.2.1U-f转换器166
5.2.2 f-U转换器设计与测试172
任务5.3光控调光台灯电路设计176
5.3.1电路组成176
5.3.2电路设计与分析176
任务5.4光控调光台灯电路制作与调试179
5.4.1电路制作179
5.4.2电路调试179
习题180
参考文献181

前言/序言

前言
随着IT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制造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尤其是德国“工业4.0”和我国“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传感器在其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传感器是感知和检测非电物理量的器件或装置,其输出信号形式多样且微弱、受外界干扰大,如何将这样的信号以标准信号的形式提供给智能化设备,这就需要各种各样的信号调理电路。《传感器与检测电路设计项目化教程》是编者在多年工程应用积累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加工而成的。
《传感器与检测电路设计项目化教程》采用项目化编写结构,以“项目+任务”的形式组织内容,每个项目以一种具体物理量的检测为着眼点,以工程应用为主线,介绍了相关传感器的特性及各种信号调理电路,集理论分析与实践应用为一体。每个项目介绍一部分信号调理电路,如基本放大电路、高输入阻抗放大电路、线性整流电路等,实现信号调理电路与传感器应用的融合。
《传感器与检测电路设计项目化教程》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多家企业的帮助和支持,满足教育部课程改革的要求,《传感器与检测电路设计项目化教程》具有以下特点:
1)在总内容的安排上,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采用“项目+任务”的形式,符合实际应用。
2)从实际工程项目中提取出项目要求,通过项目分析、传感器选型、信号调理电路的分析与设计、电路制作与调试,内容结构与企业项目开发流程一致。
3)针对检测对象,介绍了常用传感器的原理与特性,对相关的检测电路进行了详细分析,突出传感器信号调理电路,符合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教学要求。
4)分析了相关信号调理电路的结构与原理,给出了详细的参数设计,对部分电路进行了仿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
5)项目来源于工程实践,在单元电路分析的基础上,最终给出了具体的检测电路和电路调试步骤,供学习者实践,实施性强。
全书由5个项目组成,分别为:温度测量仪检测电路设计与制作、电子秤检测电路设计与制作、交流电流表检测电路设计与制作、酒驾报警器电路设计与制作和光控调光台灯电路设计与制作。
《传感器与检测电路设计项目化教程》由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冯成龙副教授担任主编,编写了项目1和项目5,罗时书编写了项目2和项目4,徐耀编写了项目3。无锡厚德自动化仪表有限公司项目部负责人樊道瑞给予了大力支持,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各级领导对《传感器与检测电路设计项目化教程》的出版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与帮助,在此深表感谢。
由于编写时间仓促,加之编者水平有限,书中疏漏和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数字集成电路物理设计与版图实现》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系统性地介绍数字集成电路(IC)物理设计与版图实现的完整流程与关键技术,为读者提供一套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随着集成电路技术的飞速发展,芯片设计日益复杂,对物理设计的精度和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书将从基础概念入手,逐步深入到高级主题,涵盖从逻辑综合到物理验证的各个环节,力求使读者能够独立完成一个中等规模数字集成电路的物理设计任务。 第一部分:基础概念与流程 本部分将首先为读者建立对数字集成电路物理设计的宏观认识。我们将回顾数字IC设计的基本流程,并重点阐述物理设计在整个流程中的核心地位及其重要性。 数字IC设计流程概览: 本章将概述从前端设计(RTL设计、逻辑综合)到后端设计(物理设计、时序分析、功耗分析)再到制造的完整流程。我们将强调物理设计如何将抽象的逻辑功能转化为可制造的物理版图。 物理设计的核心目标: 重点介绍物理设计的几大关键目标,包括功能正确性、时序收敛、功耗优化、可制造性设计(DFM)以及版图面积的最小化。我们将分析这些目标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并探讨如何在实际设计中进行权衡。 物理设计中的关键工具与技术: 简要介绍支撑物理设计的主要EDA(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工具,如逻辑综合工具、布局布线工具、STA(Static Timing Analysis)工具、功耗分析工具、物理验证工具等。同时,我们会初步介绍一些基础的物理设计技术,如标准单元库、IP核的使用等。 第二部分:逻辑综合与优化 逻辑综合是将高层次的HDL(Hardware Description Language)代码转化为门级网表的过程。本部分将深入探讨逻辑综合的原理、算法以及优化技术,旨在生成高质量的门级网表,为后续的物理实现奠定坚实基础。 逻辑综合基础: 详细讲解逻辑综合的基本原理,包括逻辑函数的表示、真值表、卡诺图、奎因-麦克拉斯基(Quine-McCluskey)算法等。介绍如何将HDL代码中的抽象描述转化为逻辑门和触发器的组合。 综合过程与技术: 深入剖析逻辑综合的各个阶段,包括寄存器分配(Register Allocation)、组合逻辑优化(Combinational Logic Optimization)、时序约束(Timing Constraints)的处理等。介绍寄存器复制、逻辑门替换、共享逻辑等常用优化技术。 优化目标与约束: 重点讲解如何在综合过程中设定和满足优化目标,如最小化门数、最小化面积、最大化速度等。深入分析时序约束(Setup Time、Hold Time、Clock Period)在综合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综合工具进行时序优化。 综合中的功耗优化: 介绍逻辑综合阶段即可进行的功耗优化技术,如门控时钟(Clock Gating)、电源门控(Power Gating)的初步应用,以及如何通过选择低功耗单元来减少动态功耗和静态功耗。 标准单元库的角色: 详细介绍标准单元库(Standard Cell Library)在逻辑综合中的作用,包括标准单元的类型(基础门、触发器、多路选择器等)、特性(面积、延迟、功耗)以及库的格式。 第三部分:布局(Placement) 布局是将逻辑综合生成的门级网表中的逻辑单元放置到芯片物理版图上的过程。本部分将详细介绍布局的算法、策略以及与面积、时序、功耗等目标的关联。 布局的目标与挑战: 阐述布局的核心目标,包括最小化连接线长度(Minimizing Wire Length)、减少线绕(Reducing Wire Congestion)、均衡单元负载(Balancing Cell Load)、为布线预留空间等。讨论布局过程中面临的复杂性,如巨大的单元数量和复杂的连接关系。 布局算法详解: 介绍主流的布局算法,如多级递归分割(Multilevel Recursive Partitioning)、模拟退火(Simulated Annealing)、力导向算法(Force-Directed Placement)等。解释这些算法的工作原理、优缺点以及在不同场景下的适用性。 布局流程与阶段: 详细描述从初始放置(Global Placement)到详细放置(Detailed Placement)的布局流程。解释如何通过迭代优化逐步精细化单元的位置,以满足设计目标。 影响布局的因素: 分析影响布局效果的关键因素,包括标准单元的尺寸、摆放方向、以及单元之间的相对位置对线延迟、线电容、功耗和可布性的影响。 布局优化技术: 介绍如何通过调整单元位置、进行单元替换(Cell Replacement)、实现单元簇(Clustering)等技术来优化布局,以提高时序性能、降低功耗并提升可布性。 第四部分:时钟树综合(Clock Tree Synthesis, CTS) 时钟信号在数字电路中至关重要,其高质量的传输直接关系到电路的稳定运行。本部分将深入探讨时钟树综合的原理、方法和优化技术,确保时钟信号能够以最小的偏斜(Skew)和延迟(Latency)到达所有寄存器。 时钟树综合的目标: 明确CTS的核心目标,包括最小化时钟偏斜(Clock Skew)、最小化时钟延迟(Clock Latency)、均衡时钟能量(Clock Energy Distribution)、减少时钟功耗、以及保证时钟树的可制造性。 CTS的算法与方法: 介绍常用的CTS算法,如最小生成树(Minimum Spanning Tree, MST)算法、平衡延迟树(Balanced Latency Tree)算法等。解释如何构建多级缓冲(Buffer)和扇出(Fanout)控制的时钟网络。 CTS的流程与约束: 详细描述CTS的流程,包括时钟源定义、缓冲器插入、布线、以及与布局布线阶段的协同工作。强调时钟约束(Clock Latency、Clock Skew Constraints)的设定及其重要性。 CTS中的功耗优化: 介绍CTS阶段的功耗优化技术,如门控时钟(Clock Gating)的实现、动态电压频率调整(DVFS)对时钟树的影响,以及选择低功耗时钟缓冲器。 CTS的验证与调试: 讲解如何对生成时钟树进行验证,包括时钟偏斜、时钟延迟的检查,以及如何分析和解决CTS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第五部分:布线(Routing) 布线是将布局后的单元之间的连接线(Net)在芯片版图上实现的过程。本部分将详细介绍布线的类型、算法、挑战以及优化策略,以确保所有信号连接的正确性和性能要求。 布线的类型与流程: 区分两种主要的布线类型:标准单元布线(Standard Cell Routing)和宏单元布线(Macro Cell Routing)。详细介绍两阶段布线(Two-Stage Routing)的流程,包括初步布线(Maze Routing/Pattern Routing)和详细布线(Detailed Routing)。 布线算法详解: 介绍各种布线算法,如三维迷宫布线(3D Maze Routing)、行线布线(Line Search Routing)、机器人布线(Robotic Routing)等。解释这些算法如何寻找最优路径,以及它们在处理线绕(Congestion)问题时的策略。 布线中的关键挑战: 重点分析布线过程中遇到的主要挑战,如线绕(Routing Congestion)、线间串扰(Crosstalk Noise)、信号完整性(Signal Integrity, SI)、线延迟(Wire Delay)以及功耗(Wire Power)。 布线优化技术: 介绍各种布线优化技术,如线切割(Line Cutting)、导线重排(Line Reordering)、金属层选择(Metal Layer Selection)、线宽/线距调整(Wire Width/Spacing Adjustment)等,以解决线绕和提高布线密度。 影响布线性能的因素: 分析金属层数量、线宽、线间距、填充单元(Filler Cell)、终止单元(End Cap)等因素如何影响布线性能、功耗和可制造性。 SI和EM(Electromigration)考虑: 介绍在布线过程中如何考虑信号完整性问题,如串扰建模和抑制。同时,探讨电迁移(EM)对金属线的长期可靠性的影响,以及如何进行EM检查和优化。 第六部分:时序分析与静态时序验证(STA) 时序分析是验证数字集成电路是否满足设计时序要求的关键环节。本部分将深入讲解静态时序分析的原理、工作流程、关键报告以及如何进行时序修复。 时序分析基础: 讲解时序分析的基本概念,包括时钟周期、建立时间(Setup Time)、保持时间(Hold Time)、时钟偏斜(Clock Skew)、时钟延迟(Clock Latency)、输入/输出延迟(Input/Output Delay)等。 静态时序分析(STA)原理: 详细介绍STA的工作原理,包括路径分析(Path Analysis)、工作条件(Operating Conditions)、模式(Modes)、时序例外(Timing Exceptions)等。解释STA如何通过遍历所有可能的时序路径来检测时序违例。 STA工具与报告: 介绍常用的STA工具,如PrimeTime、Tempus等,以及STA生成的关键报告,如建立时间违例报告(Setup Violation Reports)、保持时间违例报告(Hold Violation Reports)、时序裕量(Timing Slack)等。 时序修复策略: 讲解针对STA报告中的时序违例,如何采取有效的修复策略,包括逻辑优化(Logic Optimization)、布局布线调整(Placement and Routing Adjustment)、单元替换(Cell Replacement)、时钟树优化(CTS Optimization)、管脚调整(Pin Swapping)等。 时序分析中的高级主题: 探讨时序分析中的高级主题,如多时钟域交叉(Multi-Clock Domain Crossing)、时序路径组(Timing Path Groups)、异步复位(Asynchronous Reset)的时序处理,以及基于模式的STA(Mode-based STA)。 第七部分:功耗分析与优化 功耗是现代集成电路设计中日益重要的考量因素。本部分将介绍各种功耗的来源、分析方法以及在物理设计过程中进行的功耗优化技术。 功耗的类型与来源: 区分动态功耗(Dynamic Power)和静态功耗(Static Power),并分析其在数字电路中的主要来源,如开关功耗(Switching Power)、短路功耗(Short-circuit Power)、漏电流(Leakage Current)等。 功耗分析工具与方法: 介绍常用的功耗分析工具,如PrimePower、PowerArtist等,以及功耗分析的方法,如门级功耗分析(Gate-level Power Analysis)、寄存器传输级功耗分析(RTL Power Analysis)。 物理设计中的功耗优化技术: 重点介绍在物理设计阶段可实施的功耗优化技术,包括: 门控时钟(Clock Gating): 介绍其原理、实现方式及其在降低动态功耗中的作用。 电源门控(Power Gating): 解释如何通过关闭不活动的模块电源来显著降低静态功耗。 动态电压频率调整(DVFS): 介绍如何根据电路的工作负载动态调整电压和频率以节省功耗。 选择低功耗单元: 在布局布线过程中,优先选择低功耗的标准单元。 优化布线: 减少布线线长可以降低线电容,从而降低动态功耗。 功耗报告与分析: 讲解如何阅读和分析功耗报告,识别功耗热点,并根据报告结果进一步进行功耗优化。 第八部分:物理验证与可制造性设计(DFM) 物理验证是确保物理版图能够被成功制造并正常工作的最后一道关卡。本部分将详细介绍物理验证的各项检查,以及可制造性设计(DFM)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物理验证的目标与流程: 解释物理验证的主要目标,即确保物理版图与逻辑网表的一致性,以及满足制造厂的工艺设计规则(Design Rule Check, DRC)。介绍物理验证工具(如Calibre、PVS)的工作流程。 设计规则检查(DRC): 详细介绍DRC的各种检查项目,包括最小线宽、最小线距、层间间距、圆角规则、金属填充规则等。解释违反DRC可能导致的制造缺陷。 等效性检查(Layout Versus Schematic, LVS): 讲解LVS如何比较提取出的版图电路与原始逻辑网表,确保逻辑功能的一致性。 可制造性设计(DFM): 介绍DFM的基本思想,即在设计过程中主动考虑制造工艺的限制和特点,以提高芯片的良率。重点介绍DFM中的常见技术,如: 线宽/线距优化: 调整线宽和线距以适应制造工艺。 圆角处理(Rounding): 减少尖角以避免工艺问题。 金属填充(Metal Fill): 均衡版图的金属密度,提高光刻均匀性。 化学机械抛光(CMP)的考虑: 优化版图以适应CMP过程。 版图后处理(Post-Layout Processing): 简要介绍一些在版图生成后的后期处理步骤,如OPC(Optical Proximity Correction)和COC(Color-to-Color Correction)等,以进一步提高可制造性。 第九部分:高级物理设计主题 本部分将介绍一些在复杂芯片设计中遇到的高级物理设计主题,为读者提供更广阔的视野。 多电源域(Multi-VDD)与低功耗设计: 讨论如何在物理设计中处理多个电压域,以及如何实现更精细的功耗管理。 混合信号IC的物理设计: 简要介绍混合信号IC在物理设计上的独特性,如模拟与数字区域的隔离、电源和地线的规划等。 高频率/射频IC的物理设计: 探讨高频率和射频电路在版图设计上的特殊要求,如寄生参数的敏感性、电磁屏蔽等。 先进工艺节点的挑战: 介绍在例如7nm、5nm等先进工艺节点下,物理设计面临的新挑战,如三维堆叠、互连延迟的重要性增加、以及全新的DFM规则。 芯片集成与封装接口: 简要介绍芯片集成(Chip Integration)和封装接口(Packaging Interface)对物理设计的影响,如引脚规划(Pin Planning)和I/O库的选择。 实验与实践 本书的每一部分都将穿插详细的实验和案例分析,读者可以利用实际的EDA工具,跟随指导完成一个或多个完整的数字集成电路物理设计项目。我们将提供示例代码、库文件以及详细的操作步骤,帮助读者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通过这些实践项目,读者将能够: 熟悉主流EDA工具的使用。 掌握从逻辑综合到物理验证的完整流程。 学会分析和解决物理设计中的常见问题。 理解不同优化策略对芯片性能、功耗和面积的影响。 培养独立完成数字IC物理设计的能力。 本书特色 内容全面系统: 涵盖数字IC物理设计的核心技术和流程,从基础到高级,适合不同层次的读者。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深入的理论讲解与丰富的实验案例相结合,强调动手实践能力。 工具导向: 紧密结合主流EDA工具,帮助读者掌握实际工作中的关键技能。 前沿技术: 关注先进工艺节点和新颖的物理设计技术。 语言清晰易懂: 力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复杂的概念,降低学习门槛。 目标读者 本书适合以下读者: 电子工程、微电子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 从事集成电路设计、芯片物理设计、后端设计的工程师。 对数字集成电路设计感兴趣的业余爱好者和技术研究者。 通过学习本书,读者将能够全面掌握数字集成电路物理设计的精髓,为在集成电路设计领域深造或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在大学的电子专业学习过程中,我接触过不少教材,但很多都停留在概念讲解和公式推导的层面,枯燥乏味不说,也难以激发我的学习兴趣。而这本《传感器与检测电路设计项目化教程》则像一股清流,它摆脱了传统教材的窠臼,用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呈现复杂的电子技术。我注意到书中大量使用了图示和流程图,这对于我这种视觉型学习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每一个概念的提出,似乎都伴随着生动的图解,让我能够轻松地理解其背后的原理。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融入了大量的案例研究和实际应用场景,这让我意识到,我所学的不仅仅是枯燥的符号和数字,而是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创造价值的技术。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一些当前热门的传感器技术,比如物联网中的环境监测传感器,或者是工业自动化领域中的位移和压力传感器。我希望能通过这本书,了解这些传感器的内部工作机制,以及如何将它们集成到实际的检测系统中。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看到书中是如何一步步带领我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从需求分析到电路设计,再到最后的调试和优化。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了我,简洁却不失专业感,那种深邃的蓝色和银色的标题字体,瞬间就勾起了我对传感器和检测电路领域的好奇心。作为一个对电子技术充满热情,但又常常感到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学生,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真正引导我动手实践的教材。拿到这本书后,我迫不及待地翻阅,虽然还没有深入到每一个具体的电路设计细节,但从目录和章节的划分上,我能感受到作者的用心良苦。项目化的教程,这个概念本身就让我眼前一亮。我常常觉得,学习电子知识就像在建造一座大楼,而很多教程只给了我们砖块和水泥,却缺乏设计图纸和施工指南。这本书似乎承诺的正是后者,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一种能力的培养。我尤其期待书中那些“项目”的部分,不知道会是如何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具有实际意义的电子系统。这对于我们这些未来的技术人才来说,无疑是最宝贵的财富。我非常相信,通过跟随这本书的指引,我能更直观地理解那些抽象的电路原理,并最终能够独立设计出属于自己的传感器和检测电路。

评分

我是一名即将毕业的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对于进入实际工作岗位充满了期待,同时也深知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之间的鸿沟。在同学的推荐下,我看到了这本《传感器与检测电路设计项目化教程》。从书名就能看出,它强调的是“项目化”,这正是我目前最迫切需要的能力。很多时候,我们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点零散而孤立,难以形成完整的解决问题的思路。这本书的出现,似乎就是为了填补这个空白。我期待它能提供一套完整的项目流程,从最初的传感器选型、电路设计,到后期的PCB布局、元器件采购,甚至到最后的软件编程和系统调试,都能有一个清晰的指引。我希望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实际项目,比如智能家居中的温湿度检测系统,或者是简单的安防报警系统。通过完成这些项目,我不仅能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更能培养独立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我走向工作岗位的有力助推器,我非常期待它能为我提供丰富的实战经验。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对我而言,更像是一场知识的“探险”。我一直对传感器这个领域充满了神秘感,总觉得它连接着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是万物互联的基石。然而,真正深入了解其背后的设计原理,却常常让人望而却步。这本书以“项目化教程”的形式出现,让我看到了希望。我更倾向于通过实际操作来学习,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详尽的设计步骤和电路图,并且能够有清晰的元器件选型指南。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够涉及一些当前比较前沿的传感器技术,比如 MEMS 传感器,或者是一些用于特定领域的传感器,例如医疗传感器或者工业级传感器。我还希望在书中能看到关于传感器信号处理和数据采集的部分,这对于将传感器的数据转化为有用的信息至关重要。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个“工作坊”,能够带领我一步步构建属于自己的传感器检测系统,并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成长。

评分

作为一名即将迈入职场的高职学生,我一直渴望掌握一些能够直接应用于实际工作中的技术。这本《传感器与检测电路设计项目化教程》恰好满足了我的这一需求。我注意到本书强调的是“项目化”,这对于我们这种需要动手能力的学生来说,是非常宝贵的。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系列由浅入深的实际项目,例如,从一个简单的温湿度传感器应用,到更复杂的信号采集与处理系统。我期待书中能够包含详细的电路设计图纸,并且有清晰的元器件清单和选型建议。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够涉及到一些实际的调试技巧和故障排除方法,这对于我们顺利完成项目并将其应用于实际场景至关重要。我更希望书中能够涵盖一些常用的检测电路模块,例如滤波电路、放大电路、比较电路等,并且能解释它们在不同项目中的应用。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实际工程世界的大门,我迫不及待地想通过它来提升自己的实战能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