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元影像理论是作者继“超隐喻理论”之后,于2012年正式提出的新理论,是文学与视觉艺术的跨界理论。元影像理论从“东方智慧”的视角,对20世纪以来西方的形式主义理论予以了发展,并从语言的层面进入到了文化逻辑的层面。《元影像理论与元语言研究》内容涉及本体研究、心灵能指理论及媒介问性等。
作者简介
藏策,著名文艺理论家及策展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小说排行榜评委中国摄影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著有《超隐喻与话语流变》等著作,曾获国家个人成就奖——中国摄影金像奖(理论奖)、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zuigao学院奖”等荣誉。2015年受法国政府邀请,赴法做专题学术演讲,是首位在国际上获得高度评价的文学一影像跨界理论家。
目录
自序理论就是我的艺术
再版前言
导读
一、何为元影像理论
二、为何要回归个人本心本性
三、为何要回归艺术本体
四、为何要回归东方智慧
五、本书的结构及要点
第一章 元影像理论与中国语境
一、元影像理论概说
二、理论研究的中国语境
三、几个问题的讨论
四、小结
第二章 从超隐喻理论到元影像理论
一、超隐喻理论概说
二、超隐喻理论在摄影批评中的实践
三、“超隐喻”与“元影像”
四、小结
第三章 语言与元语言
一、本体与语言及其互动
二、编码与反编码——再编码
三、艺术语言的来源
四、语言,图像语言
五、小结
第四章 摄影语言及编码方式
一、摄影语言的元语言分析
二、小结
第五章 心灵能指理论
一、人生即“言语”
二、心灵与心灵自我
三、心灵能指与“话语短路”
四、心灵的迷失
五、表达之不可表达——说与不可说
六、小结
第六章 回归东方智慧
一、智慧对文化的超越
二、有关东西方文化研究的思考
三、当代语境中的东方向度
四、小结
第七章 再现与局限
一、媒介的边界与摄影的本体
二、小结
附录一 从巴特到“元影像”
附录二 重建文化逻辑一元影像问答录
跋
精彩书摘
《中国文艺评论青年文库:元影像理论与元语言研究》:
现实,作为写作的资源,大体包括社会现实与心理现实。
而“因文生事”的写作方式则源于“文本间性”的运作,并非直接“提喻”于现实。“因文生事”式的写作,在传统的写作方式中,是非主流的,但却并不是不存在的,如李渔的小说《无声戏》中之《丑郎君怕娇偏得艳》。著名解构主义修辞学家高辛勇在《修辞学与文学阅读》一书中,曾对其进行了精彩解读,指出其故事的发展,乃是由男主人公的名字“阙不全”的不同回文形式——不全阙和全不阙——生成的。
在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文学写作中,“因文生事”已逐步由非主流的写作方式而进入主流的写作方式。在西方,这种新的文本生成方式,尤为后现代学院派作家所喜爱,如艾柯等。在中国作家中,余华的小说《现实一种》,其故事便是由对“血”的几个转义——血缘、血亲、血浓于水、血气方刚、血性男儿等——的颠覆构成的。从而血亲与血腥——这两个在常识看来似乎是形同末路的意义,被一种巨大的“张力”紧锁在了一起。这是对于“血”的反讽。
在后现代主义的文学写作中,“因文生事”的写作方式,几乎成了一种常规,如作家鬼子的小说《卖女孩的小火柴》。
而在今天这个后信息社会的多媒体时代,“因文生事”在纯文学性的写作之外,更是俯拾皆是,如手机短信、网络灌水之类中的所谓“恶搞”。
“因文生事”写作,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在今天这个后信息时代,文本大于现实,乃至文本取代现实的现象十分突出。福柯认为文本符号已经取代传统意义上的“人”。而鲍德里亚则提出了著名的“类像”说,认为人类已从“拟像”的时代进入到了一个“类像”的时代。
与“因文生事”如出一辙的是“因文生像”。
传统的拍摄方式,基本上都是属于“因事生像”或“因景生像”的,用纪实摄影的话语来说,摄影乃是对现实生活场景的记录和复制。其文本可视为是对现实的某种“提喻”。既然是“提喻”,文本则小于现实。这是自摄影术发明以来所形成的一个相当主流的传统。而“因文生像”的拍摄方式,则同样源于“文本间性”的运作,确切地说就是观念与影像之间的越界式文本互动。这就是观念艺术及观念性影像的语言生成方式。然而这种越界式文本互动却不可以是影像对某种口号的图解,否则就成了政治宣传。如“大跃进”时期的《亩产万斤》、《棉花姑娘》以及“文革”时期的那些假照片。“观念摄影”与“政治宣传”的根本区别在于,一个是消解意识形态的,而另一个是图解意识形态的。观念摄影以观念的形态或质疑影像本身,或戏拟某种特定影像方式,或颠覆或再生……总之对于观念本身与影像语言都是一种别出心裁、花样翻新的解放。而政治宣传则相反,其要表述的观点是固化的和不容置疑的,而影像则只是为证明这些观点被呼来唤去的奴仆——其不仅不是对语言的解放而且是对语言的绑架与劫持。
(四)以元语言为语言
与“因文生像”式文本生成方式密切相关,后现代艺术、当代艺术在编码方式上也纷纷另起炉灶,其中很重要的一个路径,就是以艺术的元语言替代艺术语言。具体至摄影,某些当代影像确实开辟了另一条完全不同于以往的路径:反美学、反语言乃至反美术馆……打破艺术与现实的疆界,走向当代观念艺术。然而反美学是否就等于不要美学了呢?反语言是否也等于不要语言了呢?其实反美学也是一种美学,反语言也是一种语言,只不过是超越了传统审美的感受方式,超越了以往以视觉文本为中心的语言编码规则而已。从古典美学到现代主义审美,虽然发生了很多根本性的演变,但“美”作为“有意味的形式”或多或少都与审美的感性经验及愉悦体验有关。而当代艺术的审美,有些确实已经与审美的感性经验无关了,而是在特定语境由相关的话语系统建构起来的。
……
前言/序言
《元影像理论与元语言研究》一书于2015年1月出版后,在社会上引发了较大影响。同时,元影像理论也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关注。2015年7月,我受法国政府邀请,前往法国阿尔勒国际摄影节做了关于元影像理论的学术演讲,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评价。在法国这个符号学的发祥地,元影像理论首次对源自西方的符号学进行了整体改造,并与“东方智慧”打通,注入了全新的内容。这让西方学者们感到耳目一新,认为罗兰·巴特又从中国回来了。
本书此次再版,我又对原书的内容进行了一些必要的删改,为了保持理论的完整性,删去了原书中有关元影像艺术实践部分的章节。
元影像理论,与我此前的超隐喻理论,是密切相连且互为补充的。我在对相关章节的修改中,较为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点。超隐喻理论是我早在2001年时就正式提出了的,当时在学术界引发了强烈反响,迄今仍为学者们所引用。超隐喻理论偏重解构性,元影像理论则偏重建构性。元影像理论中的一些理论基础肇始于超隐喻理论研究,而其中有关“东方智慧”的思考,则又进一步深化了超隐喻理论当年的认知。早期的超隐喻理论只是发现了汉语的专制主义意识形态编码,并将其命名为“超隐喻”,至于这种特定的意识形态编码背后更深层的文化逻辑关系,则并未予以探究。今天的元影像理论,在梳理“东方智慧”的过程中,发现“东方智慧”与超隐喻其实并非二元对立,而是一块硬币的两面。或者说,超隐喻就是作为一种洞见的“东方智慧”背后的盲点。
我在近两年的研究中,对于当代艺术也有了一些新的理解。影像作为当代艺术中的一个重要媒介,其无远弗届的各种可能性,非常值得进行理论方面的探索。关于这方面,我也在本书中有所增添。
此外,我在近期的个人写作实践中,也越来越体验到了心理防卫机制对于作家与艺术家的决定性作用。甚至可以说,心理防卫机制就是决定着艺术风格的一只看不见的手。这方面非常值得从艺术心理学的角度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我小时候的理想是成为一个作家,我内心中的激情也像诗人一样强烈,但我的防卫心理太强了,内心中那些隐秘的情感,被紧紧地锁了起来,无法以文学的形式表达,只能借助理论研究,来隐晦地透露……所以我说,理论就是我的艺术。
这本书所承载的,其实不仅仅是我这些年来理论研究的一个过程,更是我内心世界的某种呈现。元影像理论作为我个人心灵能指的一部分,也已经为更多人的思考提供了能指,这是最值得我欣慰的一件事。元影像理论是一种动态的有待于进一步拓展与完善的艺术理论,它不是某种教条,而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在本书再版之际,我想再一次对那些关注元影像理论的朋友们表达谢意,谢谢你们!
中国文艺评论青年文库:元影像理论与元语言研究 [Meta Image Theory Meta Language]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中国文艺评论青年文库:元影像理论与元语言研究 [Meta Image Theory Meta Language]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中国文艺评论青年文库:元影像理论与元语言研究 [Meta Image Theory Meta Language]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中国文艺评论青年文库:元影像理论与元语言研究 [Meta Image Theory Meta Language]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