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唯物主义新形态——基于现代科学和信息哲学的新成果

辩证唯物主义新形态——基于现代科学和信息哲学的新成果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邬焜 著
图书标签:
  • 辩证唯物主义
  • 哲学
  • 科学
  • 信息哲学
  • 现代科学
  • 唯物主义
  • 形而上学
  • 方法论
  • 中国哲学
  • 思想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52150
版次:31
商品编码:1227339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页数:624
字数:65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人类的唯物论、辩证法思想的发展经历了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近代唯物论和辩证法、客观唯心主义辩证法、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等不同历史发展阶段。考察历史上相关哲学家们的学说,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并不总是截然分属于不同的学者,很多学者的学说都具有多重向度的杂糅性。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一个历史形态。立足于当代科技、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信息哲学的新成果,建构辩证唯物主义的第二个历史形态乃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们的重大历史使命。由于在存在领域划分方式这一哲学较高范式的层面实现了根本性的转换,将要建立的辩证唯物主义的第二个历史形态将在哲学的所有领域引发全面而深刻的变革,这一变革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和与时俱进,而且是对人类历史上所有形态的传统哲学的超出。

目录

目录
前言/i
导读 建立辩证唯物主义第二个历史形态的理论研究/001
第一编 信息哲学的兴起
第1章 信息世界的发现/011
1.1 科学的汇流、科学与哲学的汇流/011
1.2 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012
1.3 第三次科学革命中提出的四大研究纲领/014
1.4 相关研究领域的局限性分析/015
第2章 信息科学中的哲学问题/017
2.1 维纳的信息观/017
2.2 惠勒的“唯信息主义”/018
2.3 科林提出的信息科学中的哲学问题/019
2.4 弗洛里迪提出的信息科学中的哲学问题/020
第3章 信息哲学的性质/022
3.1 不应当把信息哲学等同于信息科学中的哲学问题/022
3.2 信息哲学的元哲学性质/023
3.3 多数信息哲学家的一些基本性共识/026
第4章 信息哲学首先在中国创立/029
4.1 “信息哲学”概念的提出/029
4.2 “信息哲学”创立的标志/030
4.3 《哲学信息论导论》/030
4.4 《信息哲学—理论、体系、方法》/031
第5章 邬焜信息哲学的国内影响及相关评价/036
5.1 20 世纪80 年代国内学界的评价/036
5.2 20 世纪90 年代国内学界的评价/041
5.3 21 世纪以来国内学界的评价/046
5.4 “信息时代的哲学精神”学术研讨会/061
5.5 各类基金项目的支持/063
第6章 邬焜信息哲学的国际影响及相关评价/065
6.1 第四届国际信息科学基础大会/065
6.2 第五届国际信息科学基础大会/067
6.3 布伦纳的评价(1):《邬焜和信息元哲学》/068
6.4 布伦纳的评价(2):《作为信息时代精神的哲学—对邬焜信息哲学的评论》/072
6.5 索伦 布赫尔的评价:具有中国特色的信息哲学/076
6.6 其他国外学者的评价和反响/079
6.7 西安交通大学国际信息哲学研究中心/081
6.8 首届国际信息哲学研讨会/082
6.9 第二届国际信息哲学研讨会/085
第7章 中国信息哲学研究的三个阶段/088
7.1 20 世纪70 年代末到80 年代的探索与创立期/089
7.2 20 世纪90 年代的退潮和深化研究期/090
7.3 21 世纪以来的成熟发展、被再度关注和国际化发展期/091
第8章 中国信息哲学核心理论的五种范式/104
8.1 状态说/104
8.2 相互作用说/107
8.3 反映说/112
8.4 意义说/116
8.5 自身显示的间接存在说/118
第9章 中国的信息哲学教育/124
第二编 人类古代哲学中的唯物论和辩证法
第10章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基本观点/131
10.1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131
10.2 辩证法的基本观点/134
10.3 辩证唯物主义新形态的诞生是历史的必然/136
第11章 古希腊哲学中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140
11.1 古希腊哲学家关于世界本性的唯物论学说/141
11.2 古希腊唯物论学说中的形而上学/143
11.3 古希腊唯物论哲学家的神学观念/146
11.4 古希腊唯物论哲学中的辩证法和复杂性思想/148
11.5 古希腊哲学中的辩证法和复杂性思想的基本特质/156
第12章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163
12.1 阴阳五行说中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163
12.2 气一元论说中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166
12.3 “以有为本”论中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174
12.4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辩证法和复杂性思想的基本特质/179
第13章 印度古代哲学中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186
13.1 《吠陀》关于宇宙自生性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187
13.2 《奥义书》关于宇宙本原和本性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192
13.3 胜论派本体论哲学中的唯物论和辩证法因素/199
13.4 顺世派唯物本体论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205
13.5 古代印度哲学中的辩证法和复杂性思想的基本特质/208
第三编 近代哲学中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
第14章 培根的唯物论和机械论中的辩证法/233
14.1 分子说与物质守恒说/234
14.2 元精说与无重之物/235
14.3 机械与辩证杂糅的物质观/237
14.4 对认识发生机制的辩证思考/239
第15章 霍布斯的机械唯物论中的辩证法/241
15.1 霍布斯的唯物论/241
15.2 霍布斯的机械论/243
15.3 霍布斯的辩证法/247
第16章 洛克的多重性质杂糅的哲学/254
16.1 上帝、物质和个体精神的三种实体的学说/255
16.2 天赋能力说与灵魂、自我和意识的独在性/256
16.3 双重经验论中的辩证法和机械论因素/260
16.4 简单和复杂观念论中的辩证法和机械论因素/264
16.5 三种性质论中的辩证法和机械论因素/266
16.6 洛克的其他一些哲学观点的杂糅性质/271
第17章 斯宾诺莎的多面孔杂糅的哲学/275
17.1 把神自然化的自然一元论学说/276
17.2 可分不可分、整体和部分关系的复杂辩证观/277
17.3 对宇宙无限性的辩证理解/281
17.4 对自因和外因关系的割裂/283
17.5 对自由的否定和对偶然性的排斥/285
17.6 泛灵论和二元论的世界观/288
第18章 狄德罗的唯物辩证法哲学/292
18.1 没有上帝,物质是唯一的实体/292
18.2 物质以普遍差异的方式而存在/293
18.3 物自身运动的绝对运动观/294
18.4 普遍中介的整体系统观/296
18.5 万物皆流、随机生成的循环演化观/298
18.6 迟钝的感受性和活跃的感受性/300
18.7 基于试验和理性思考的自然主义/302
第19章 拉美特利、爱尔维修、霍尔巴赫的某些辩证思想/306
19.1 拉美特利关于物有感觉、人是机器的论断/306
19.2 爱尔维修的机械认识论中的辩证中介论思想/309
19.3 霍尔巴赫的机械唯物主义哲学/313
第20章 笛卡儿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323
20.1 笛卡儿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因素/323
20.2 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论/327
第21章 莱布尼茨的客观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和辩证法/331
21.1 单子论中的客观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因素/332
21.2 单子是具有内在精神运动能力的实体/334
21.3 单子通过表象映现万物的全息性观念/336
21.4 事物普遍差异、物质无限可分的辩证法思想/341
21.5 时空和物质运动统一性关系的唯物辩证法思想/343
21.6 承认自由和偶然性作用的辩证法思想/344
第22章 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辩证法/347
22.1 整体性和体系化的方法/347
22.2 事物自己运动、展开的过程论哲学/350
22.3 三分法和普遍中介的理论/354
22.4 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的无限发展观/358
22.5 包含同一和差异的矛盾对立观/364
22.6 事物质变的突变性质的思想/365
22.7 事物普遍联系、过程展开的全息境界/368
第四编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的第一个历史形态
第23章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性质的讨论/375
23.1 问题的提出/375
23.2 实践唯物主义的提法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376
23.3 辩证唯物主义是一种更具普适性的哲学形态/378
23.4 对“实践唯物主义”术语局限性的再讨论/381
23.5 建立辩证唯物主义的第二个历史形态/384
第24章 马克思、恩格斯对自然概念多维综合的唯物辩证认识/387
24.1 马克思、恩格斯强调了三种自然形态/388
24.2 马克思论述了三种自然形态间的全息统一关系/388
24.3 马克思、恩格斯坚持了天然自然在本体论上的优先地位/392
24.4 以自然的名义表述自然/395
24.5 恩格斯的自然生态学观念/397
24.6 马克思的实践观和恩格斯的自然主义的一致性/399
第25章 恩格斯和列宁的唯物论学说/402
25.1 恩格斯表述的哲学基本问题的层次/403
25.2 存在领域的分割与哲学的最高范式/405
25.3 传统唯物论的立论之基及恩格斯的相应观点/409
25.4 唯能论的兴起及列宁对传统唯物论的改造/410
25.5 列宁的物质定义的意义、方法及缺陷/416
25.6 列宁提出了一切物质都具有类反映特性的观点/418
第26章 马克思、恩格斯“全面生产”理论的复杂性特征/420
26.1 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中的生产理论具有简单性、机械论特征/421
26.2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四种生产和“全面生产”的理论/422
26.3 四种生产活动的内在融合的复杂统一性关系/426
26.4 人类生产、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复杂性结构/431
第27章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435
27.1 恩格斯关于辩证法性质的论述/435
27.2 一切事物都是在相互作用中普遍联系着的变化过程/438
27.3 普遍差异、相互作用与中介/443
27.4 是永恒发展还是有进有退的永恒的循环?/445
27.5 关于辩证法的三大规律/448
27.6 恩格斯的全息论思想/455
第五编 辩证唯物主义的第二个历史形态
第28章 物质和信息:统一而双重的世界/459
28.1 存在领域的分割/459
28.2 信息的本质/465
28.3 信息的分类/468
28.4 物质、信息和精神的关系/471
第29章 认识发生的过程和机制/474
29.1 西方认识论危机的本体论根源/474
29.2 人的信息活动的层次和层次间的相互作用/476
29.3 认识发生的信息中介说/482
29.4 人的认识过程和机制的信息建构与虚拟说/488
第30章 演化、信息、时空融合与全息境界/496
30.1 时空转化与演化的信息/496
30.2 相互作用、双重演化与时空的复杂性/500
30.3 自然演化的全息境界/507
第31章 多维存在的人与社会的信息进化/516
31.1 多维存在的人/516
31.2 个人与社会本质的内在统一性/522
31.3 社会本质的信息规定/523
31.4 社会进化的信息尺度/525
第32章 自然价值、信息价值与信息的社会价值/531
32.1 价值存在的范围与价值的本质/531
32.2 价值与信息/533
32.3 价值过程与价值哲学的范畴体系/535
32.4 价值形态的发展/538
32.5 文明形态与信息处理方式的变革/540
32.6 网络民主与国家集权、世界霸权之间的价值冲突/545
第33章 信息生产和信息生产力/5
《物质性幻象:数字时代的存在论再审视》 引言: 我们身处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信息爆炸、技术迭代、虚拟现实渗透,深刻地改变着我们感知世界、理解自身乃至重塑社会运作的方式。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的哲学观念,尤其是关于“实在”与“虚幻”、“物质”与“精神”、“客观”与“主观”的界限,正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本书《物质性幻象:数字时代的存在论再审视》并非对已有哲学体系的简单复述或改造,而是试图在现代科学的坚实基础上,借鉴信息哲学的深刻洞见,开辟一条理解存在本质的新路径。它不满足于对抽象概念的探讨,而是力求触及我们日常生活经验的每一个角落,揭示数字时代下,我们如何“看见”和“相信”我们所认为的“真实”,以及这些“真实”背后的运作机制。 第一章:从原子到比特:物质的演变与信息的重塑 本书的开端,并非直接探讨抽象的哲学问题,而是从最基础的“物质”概念入手。我们将回顾科学史上一系列颠覆性的发现:从古希腊的原子论,到牛顿力学的经典机械观,再到量子力学对粒子波粒二象性的揭示,以及现代物理学对暗物质、暗能量等未知领域的探索。这些科学进步,不断刷新着我们对物质形态、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的认知。然而,真正引人深思的是,当物质的“实在性”越来越依赖于观测、信息和测量时,它与纯粹的信息之间产生了怎样的界限模糊。 我们将深入探讨信息论的奠基性工作,例如香农的信息熵理论,以及其在理解复杂系统、通信过程中的核心作用。信息不再仅仅是被动的载体,而是具有能动性、塑造性的存在。在数字时代,信息更是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物质性”:数据存储占据物理空间,算法的运行需要算力支持,虚拟世界的构建依赖于庞大的服务器集群。这种“比特的物理学”挑战了我们将信息仅仅视为“精神”产物的传统观念。信息,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物质”,它以电子脉冲、磁性载体、光纤信号等形式存在,并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对宏观世界的感知和互动。 第二章:数字实在的边界:虚拟与真实的辩证张力 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元宇宙……这些概念不再是科幻小说中的情节,而是正在逐渐融入我们的生活。本书将着力分析数字实在的出现,以及它与我们所称的“物理实在”之间的辩证张力。我们如何在虚拟世界中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数字身份与物理身份之间的关系如何界定?当我们在数字世界中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和情感时,它是否也构成了我们存在的一部分? 我们将从信息哲学视角,审视信息作为一种“世界构建者”的角色。数字世界的规则、算法和数据流,并非凭空产生,它们是人类设计、编码和维护的。然而,一旦这些系统开始自主运行,产生新的信息流,它们又会反过来塑造和影响我们对世界的认知。这种“信息生成信息”的循环,构成了数字实在的独特逻辑。我们将在书中探讨,这种数字实在是否能够独立于物理基础而存在?它又将如何反哺和重塑我们对物理实在的理解? 第三章:意义的算法:认知、表征与智能的重构 人类之所以能够理解世界,在于我们拥有认知能力,能够对信息进行加工、表征和赋予意义。在数字时代,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特别是深度学习和生成式AI的出现,正在挑战我们对“认知”、“表征”乃至“智能”的传统定义。机器是否能够真正“理解”信息,而不仅仅是进行模式识别和数据处理?它们所生成的“意义”,与人类赋予的意义有何本质区别? 本书将深入探讨认知科学和人工智能哲学中的前沿问题。我们将分析符号主义、连接主义等不同人工智能流派的哲学基础,以及它们在模拟人类认知方面的成就与局限。特别是,我们将关注“涌现”现象在人工智能中的体现:复杂算法和海量数据相互作用,是否能够产生出乎意料的、具有创造性的新能力?这是否意味着,我们曾经认为只有人类才拥有的“意识”和“理解”,也可能在特定的信息结构和处理模式中“涌现”出来? 第四章:主体性的沉浮:从存在到“被存在”的体验 在数字时代,我们的主体性体验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社交媒体上的“点赞”和“关注”,算法推荐的信息流,以及无处不在的数字足迹,都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欲望、观念和行为。我们是否正在从一个主动的“存在者”,变成一个被算法和数据“塑造”和“预测”的“被存在者”? 我们将从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的视角,审视数字时代对主体性构成的冲击。当我们的生活越来越依赖于数字平台的反馈和激励时,我们的自由意志是否受到了限制?当我们的行为被大量数据分析和算法预测时,我们对自身的“掌控感”是否正在减弱?本书将探讨,如何在日益算法化的世界中,重新找回和捍卫我们的主体性,以及在数字信息的海潮中,保持独立思考和自我决定的能力。 第五章:伦理的坐标:信息、权力与社会责任的再定位 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带来了认知和存在层面的挑战,更在深刻地影响着社会伦理的构建。数据隐私、算法偏见、信息茧房、虚假信息传播……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面临的严峻挑战。本书将从信息哲学和伦理学的交叉视角,探讨数字时代新的伦理困境,以及我们如何重新定位信息、权力和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 我们将分析,当信息成为一种强大的社会资源和权力工具时,我们应该如何构建新的伦理规范来制约其滥用?算法的“黑箱”特性,如何影响我们对公平和正义的判断?在信息高度碎片化和个性化的时代,我们如何建立一个能够促进公共理性和社会共识的伦理框架?本书将强调,应对数字时代的伦理挑战,需要我们超越传统的个体伦理,构建更加强调信息共享、透明度和社会责任的集体伦理。 结论:走向“信息存在”的新范式 《物质性幻象:数字时代的存在论再审视》并非要否定物质的实在性,也非要将一切归结为虚幻。恰恰相反,本书的目的是要揭示,在现代科学和信息哲学的光芒下,我们对“物质”和“实在”的理解正在发生深刻的转变。数字时代所展现的“物质性幻象”,实则是信息与物质之间一种前所未有的交织与融合。 本书提出的“信息存在”新范式,并非一个终极的哲学结论,而是一个持续探索的起点。它邀请读者一同思考:在这个数据洪流、算法驱动的时代,我们如何更清晰地认识我们所处的“实在”,如何更深刻地理解我们作为“存在者”的角色,以及如何以更负责任的态度,去构建我们共同的数字未来。这趟探索之旅,关乎我们如何理解世界,更关乎我们如何理解自己,以及如何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坚实立足之地。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哲学入门者来说,晦涩的语言往往是最大的障碍,让人望而却步。因此,如果这本书的作者在铺陈其“新形态”理论时,能够保持一种清晰、连贯的逻辑结构,这一点对我来说至关重要。我希望看到的不是一堆孤立的论断拼凑在一起,而是一个有机生长的思想体系。例如,它如何从对“信息”的界定时,自然而然地推导出关于“运动和变化”的新理解?这个推导过程的流畅性,决定了它能否真正成为一本“新成果”。我更期待作者能展现出一种超越时代局限的洞察力,仿佛能预见到未来几十年科学发展的某些潜在方向,并提前为之构建好哲学的准备。如果这本书能做到这一点,它就不仅仅是对过去的总结,更是一份面向未来的“思想蓝图”。从装帧上散发出的那种沉稳气息来看,我猜想作者在这方面是下了苦功的,力求让复杂的概念以最易于理解的形式呈现。我渴望看到,这种对辩证法的现代化改造,究竟能为我们理解当下这个瞬息万变的、被数据流重塑的世界,带来多少新的启发和深刻的认识。

评分

我对哲学史上的各种流派抱持着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总觉得那些宏大的体系构建,往往在细节的推敲上显得单薄。阅读哲学书籍对我而言,更像是在与一位年长的智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重点在于其思想的深度和洞察力是否能穿透日常经验的迷雾。这本书的书名,在我看来,简直像是一个大胆的宣言,它直面了当代知识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某些方面“过时论”的质疑。我尤其关注作者对“新形态”的界定。是继承了哪些核心精神,又舍弃了哪些被时代淘汰的旧有窠臼?如果作者能清晰地描绘出这条继承与批判的脉络,那将是对理论生命力的一次有力证明。更重要的是,它如何与当前物理学(比如量子力学中的非定域性、信息熵的概念)和认知科学的最新发现进行有效对话?一个成功的“新形态”辩证法,必须能够解释那些经典哲学工具难以触及的现代科学前沿现象。我期望看到的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扎根于实证基础上的逻辑推演,能够为理解社会复杂性、技术伦理等议题提供一套坚实的思想武器。这本书的厚度似乎也预示着作者在这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这种对学术严肃性的尊重,本身就值得称赞。

评分

我常常觉得,阅读一本优秀的哲学著作,其体验类似于攀登一座设计精巧但路线隐秘的高山。你不知道前方是壮阔的云海还是陡峭的绝壁,但那种探索未知领域的兴奋感是无与伦比的。这本书的名字给我带来的就是这种感觉。它不是在讨论某个具体的科学实验结果,而是在探讨支撑所有科学研究的底层逻辑和世界图景。我关注的重点在于作者的叙事策略。面对如此宏大且充满争议的议题,作者是选择了一条激进的颠覆路线,还是渐进的融合理念?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我更偏爱后者,那种能将已被接受的科学知识“哲学化”的能力,比单纯的理论创新更具说服力。这种“融合理念”需要极高的智慧,它要求作者不仅精通哲学史,还要对现代科学的“前沿战术”了如指掌。如果作者能在书中巧妙地穿插一些生动的科学案例,用以佐证其哲学的论断,那就再好不过了。一本好的哲学书应该像一面镜子,照见我们思维的局限,这本书似乎有潜力扮演这样的角色。

评分

从一名侧重应用学科研究者的角度来看,哲学著作往往是“形而上”的,与我们的日常工作关联性较弱。然而,这本书的副标题——“基于现代科学和信息哲学的新成果”,却让我嗅到了一丝不同寻常的气息。现代科学本身就在不断挑战我们对“客观实在”的理解,而信息哲学,特别是关于涌现性、自组织和复杂系统的研究,正在重塑我们对事物之间动态关系的认识。我猜测,作者或许试图构建一个以“信息流”或“关系网络”为基础的新型物质观。如果真是如此,这本书的价值将远远超出荷尔茨学术圈的范畴。它可能为我们理解大数据分析的哲学基础、人工智能的本质限制,乃至未来社会形态的演变提供全新的元理论视角。我特别关注作者如何处理“对立统一”这一辩证法的核心范畴,在信息领域,是对立还是互补?是叠加还是纠缠?这些都需要对传统概念进行极其精妙的改造。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个清晰的路线图,指引我们如何运用这种“新形态”的思维工具去审视那些棘手的当代技术和科学难题,而不是停留在概念游戏层面。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引人注目,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上简洁有力的文字排版,立刻就能感受到一种深厚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我通常对哲学类的书籍持谨慎态度,因为很多作品往往陷入晦涩难懂的术语泥沼,让人读起来如坠五里雾中。然而,这本书的题目——“辩证唯物主义新形态”——却成功地激起了我的好奇心。它暗示着作者并非简单地重复前人的理论,而是试图在当代科学的语境下,对这一经典哲学流派进行一次大胆的革新或重构。我特别期待作者如何处理“现代科学”与“信息哲学”这两个关键词之间的张力。我们知道,信息论、复杂性科学和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无疑对传统的物质观和认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个令人信服的框架,解释在数据和算法主导的时代,我们该如何理解世界的本质、联系和发展规律,那它将不仅仅是一本哲学著作,更是一部极具现实指导意义的指南。从排版和字体选择上也能看出出版方的用心,它传递出一个明确的信号:这不是一本为少数精英准备的“天书”,而是力求在保持严谨性的同时,兼顾可读性的努力。我已经被这种对传统理论进行当代性诠释的野心所吸引,迫不及待想翻开第一页,看看作者的论证路径究竟是何等精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