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國學大師、漫畫大師蔡誌忠用簡潔生動的文字,清新飄逸的畫麵,彆緻地詮釋《論語》、《大學》、《中庸》、《孟子》等中華先賢的智慧和人生哲理,把經典古籍漫畫化、現代化、大眾化,並加以現代詮釋,富有中國文化底蘊與時代精神,讓讀者在沒有負擔的情況下吸收前人智慧,輕鬆學習古籍經典。
蔡誌忠
1948年2月2日,生於中國颱灣彰化茄鼕。1963年,開始從事漫畫創作。1971年,退伍後進入光啓社擔任美術指導工作。1976年,成立龍卡通公司,相繼主持創作瞭《老夫子》、《烏龍院》等長篇電影動畫,其中《老夫子》榮獲1981年第18屆金馬奬*佳卡通片奬。1983年,先後創作齣四格漫畫《大醉俠》、《光頭神探》、《西遊記》以及中國經典古籍漫畫《莊子說》、《老子說》、《孔子說》等百餘部作品。他的漫畫已在44個國傢和地區齣版發行,總印量超過4000萬冊,對中國漫畫以及中華傳統文化的國際傳播,做齣瞭極大的貢獻。1999年,榮獲荷蘭剋勞斯親王奬。2008年,榮獲第4屆金龍奬華語動漫終身成就奬。
蔡誌忠成為本土原創漫畫和新國學的旗幟,將經典漫畫化、白話化並加以現代詮釋,開中國古籍漫畫先河。
——鳳凰網·資訊
這位彆具傳奇色彩的漫畫傢,用簡潔生動的綫條描繪瞭一部部風格獨特的漫畫書。
——網易·新聞
通過作品,可以傾聽他畫筆之中的心靈世界,體會他用綫條演繹的哲理和深刻。
——網友
大學:博大的學問
中庸:和諧的人生
論語:儒者的諍言
孟子說:亂世的哲思
孔子說:仁者的叮嚀
唐詩說:悲歡的歌者
宋詞說:花間的細訴
一直以來,我對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都有一種敬畏感,總覺得它們離現代生活太遠,就像博物館裏的文物,隻能遠觀而不能褻玩。但蔡誌忠先生的這套國學漫畫,真的是把我從“遠觀”變成瞭“近觸”,甚至可以說是“融入”瞭。他用最簡單、最直觀的漫畫形式,把那些原本枯燥、深奧的哲學概念,變得像日常生活一樣容易理解。 比如,《大學》裏強調的“格物緻知”,在漫畫裏就變成瞭一個個生動的小故事,告訴你如何通過觀察事物來獲得知識,如何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最終達到成就一番事業的目的。還有《中庸》裏所說的“誠”,被描繪得不再是虛無縹緲的道德說教,而是變成瞭一種發自內心的真誠,一種持之以恒的態度。我以前覺得這些是聖賢們纔懂的道理,現在我發現,這些道理,其實也隱藏在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之中。
評分這套書的裝幀和設計,也讓我覺得非常用心。《唐詩說》和《宋詞說》這兩冊,簡直就是一本本精美的詩詞畫冊。蔡誌忠先生的畫,簡潔卻極富錶現力,他能夠用寥寥幾筆就勾勒齣詩詞的意境,讓我仿佛身臨其境。 我記得在看《唐詩說》的時候,講到王維的“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漫畫裏寥寥幾筆勾勒的鬆林、月光和溪流,就傳達齣那種寜靜、空靈的意境,讓我不由自主地放慢瞭呼吸,感受那種詩意。而《宋詞說》裏,對那些婉約詞的描繪,更是細膩入微,將女性的情感世界錶現得淋灕盡緻。這套書讓我覺得,閱讀不再是單調的文字解讀,而是一種視覺與心靈的雙重享受。
評分說實話,我一直以為自己對唐詩宋詞是沒什麼感覺的,無非就是什麼“床前明月光”之類的,偶爾聽到彆人吟誦,覺得挺有韻味,但自己深入瞭解的興趣並不大。直到翻開這套書裏的《唐詩說》和《宋詞說》,我纔發現自己錯得離譜!蔡誌忠先生真的有化腐朽為神奇的本領,他用漫畫將一首首經典的詩詞背後的故事、詩人的情感、以及詩詞本身的意境,都展現得淋灕盡緻。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唐詩說》裏講李白的那部分,把李白那種豪放不羈、浪漫灑脫的性格,以及他“飛流直下三韆尺”的壯闊想象,用幾筆勾勒就錶現齣來瞭。還有《宋詞說》裏講柳永,那種都市小市民的細膩情感,以及他“執手相看淚眼”的依依不捨,也描繪得那麼真實。通過漫畫,我不再是機械地背誦詩句,而是能感受到詩詞中流淌的生命力,更能體會到那些古老文字背後,隱藏的韆年情感共鳴。
評分對於《論語》和《孟子》,我一直覺得它們是古代的“人生教科書”,裏麵蘊含著無數為人處世的智慧。在這套漫畫裏,蔡誌忠先生更是將這些智慧,用一種非常輕鬆幽默的方式呈現齣來。我喜歡看漫畫裏孔子和他弟子們那些有趣的對話,雖然他們的時代背景和我現在完全不同,但很多關於學習、關於品德、關於如何與人相處的問題,竟然一點都沒有過時。 《論語》裏關於“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原則,在漫畫裏被演繹得非常形象,讓我一下就明白瞭它的重要性。而《孟子》裏關於“惻隱之心”的闡述,也讓我認識到,善良是一種多麼寶貴的力量。這套書讓我覺得,國學並不枯燥,而是充滿瞭生活智慧,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自己,理解他人,理解這個世界。
評分這套蔡誌忠國學漫畫,真是打開瞭我對中國傳統文化認知的一扇新窗戶!一直以來,總覺得“四書五經”這些古籍離我們太遙遠,晦澀難懂,即便看過一些白話文的解讀,也總覺得少瞭點什麼。直到遇到瞭這套書,我纔真正體會到什麼叫“寓教於樂”。蔡誌忠先生用他標誌性的簡潔綫條和幽默筆觸,將那些深奧的哲理、人生智慧,甚至是文人墨客的情感世界,都描繪得栩栩如生。 比如《大學》和《中庸》,原本以為是講什麼政治抱負或者高高在上的道理,結果在漫畫裏,那些關於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的邏輯推演,變得清晰可見,而且充滿瞭生活氣息。看著漫畫裏的人物對話和情景,我仿佛能直接觸碰到孔孟先賢們當時所處的時代背景,理解他們為何會提齣這些觀點。而且,漫畫不僅僅是圖畫,更有精煉的原文和通俗易懂的解讀,簡直是為我這樣“半吊子”的國學愛好者量身打造的。
評分這套書最讓我驚喜的一點是,它能夠讓我看到不同篇章之間的聯係,以及這些經典是如何融會貫通的。《大學》中的“格物緻知”,《中庸》中的“誠”,《論語》中的“仁”,《孟子》中的“浩然之氣”,這些看似獨立的哲學概念,在這套漫畫中,卻能被巧妙地串聯起來,形成一個完整而係統的思想體係。 我感覺就像是蔡誌忠先生在為我繪製一張國學思維導圖,讓我能夠清晰地看到這些古老智慧是如何層層遞進,相互支撐的。比如,從《大學》的修身養性,到《中庸》的持守中道,再到《論語》的仁愛待人,最後到《孟子》的剛健精神,整個邏輯綫索都非常清晰。這讓我不再是碎片化地學習國學,而是能夠建立起一個整體的認知框架,理解這些智慧的深遠意義。
評分每次拿起這套書,我總能從中獲得新的感悟。《大學》中“明明德”的概念,在漫畫裏得到瞭非常具象化的詮釋,讓我明白,提升自我修養,不僅僅是為瞭個人,更是為瞭能夠影響他人,貢獻社會。而《中庸》裏“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的告誡,則讓我反思自己在獨處時的言行,提醒我要時刻保持內心的純淨和約束。 我尤其欣賞的是,蔡誌忠先生在漫畫中,並沒有簡單地照搬原文,而是加入瞭自己對這些經典的理解和解讀,並且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來闡釋。這讓我這種對古文不太精通的讀者,也能輕鬆地吸收其中的精華。這套書讓我覺得,傳統文化並不是遙不可及的,而是可以通過一種輕鬆愉悅的方式,融入我們的生活,指導我們的行為。
評分坦白說,我一開始入手這套書,是被蔡誌忠先生的漫畫風格所吸引。他的畫風總是那麼簡約而不簡單,寥寥幾筆就能勾勒齣人物的神態,幾條綫就能營造齣意境。但沒想到,在這份輕鬆的藝術風格背後,隱藏著如此深厚的國學底蘊。《孔子說》這本書,尤其讓我驚艷。 我之前對孔子的印象,可能更多是教科書上的那個“至聖先師”,感覺他離我們太遙遠瞭。但是,在這套漫畫裏,孔子變成瞭一個充滿智慧、慈祥卻又不失原則的長者。他關於教育的理念,關於如何做一個好老師,關於如何引導學生思考,都被描繪得生動有趣。我看著漫畫裏孔子和他弟子的對話,常常會心一笑,覺得原來學習可以這麼有趣,原來智慧可以這麼貼近生活。這套書讓我重新認識瞭孔子,也重新認識瞭國學。
評分這套書的價值,遠不止於“漫畫”二字。它更像是一把鑰匙,一把能夠打開我內心深處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鑰匙。《論語》裏那些關於“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道理,原本隻是一個個文字符號,但是在蔡誌忠先生的筆下,我看到瞭學習的快樂,看到瞭知識的啓迪。 我特彆喜歡《論語》裏關於“有教無類”的描繪,讓我理解瞭教育的平等和重要性。而《孟子》裏關於“浩然之氣”的解釋,更是讓我看到瞭一個人的精神可以達到多麼崇高的境界。我以前總覺得這些都太概念化瞭,但通過漫畫,我看到瞭這些概念是如何在生活中體現的,如何影響著一個人的人生選擇。這本書讓我覺得,國學不是老古董,而是活生生的生命力,是可以滋養我們心靈的甘泉。
評分我之前對《論語》和《孟子》這些書,印象最深的就是各種“之乎者也”,感覺跟自己的生活完全脫節。但這套書徹底改變瞭我的看法。《論語》裏孔子關於“仁”、“禮”、“智”、“勇”的闡述,在漫畫裏變得無比生動。看著漫畫裏孔子和他弟子的互動,那些關於學習、為人處世的對話,一下子就變得接地氣瞭。 尤其是有一些關於“君子”的論述,漫畫給齣瞭很多形象的比喻,讓我不再覺得“君子”是一個遙不可及的理想人格,而是可以通過日常的點滴行為去踐行的。而《孟子》裏那句“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在漫畫裏,通過對當時社會狀況的描繪,我纔真正理解瞭孟子這句話的分量,理解瞭他為何會如此強調人民的重要性。這套書讓我覺得,這些古老的智慧,其實一直都在提醒我們如何更好地生活,如何成為一個更完善的人。
評分喜歡看書就買瞭。京東活動很給力。
評分以前就很喜歡蔡誌忠的漫畫書籍,很有意思,現在結閤國學,給孩子讀,不枯燥
評分比想像中小很多,*塊錢,不值
評分很好給學生買的
評分小時就看過,畫風不錯,也張知識,買套全本看。
評分書不錯,是正版,物流很快,希望多搞活動。
評分適閤小學三年級以上
評分做活動,很值,就是我小時候看的是黑白版本的,這個是彩版的,我覺得有些不習慣,但看到瞭書以後,仿佛又迴到幾十年前。
評分很好看的書,給孩子買的,每天讀一些,開捲有益,多多益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