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结王蒙、冯骥才、阿来、苏童、韩少功、迟子建、叶广芩、葛亮、郝景芳、双雪涛等实力派&潜力新人作家
荟萃2017年度精品散文
知名期刊《散文海外版》倾情推荐
这是一本散文精选集,共30万字左右,全书收录《以蓄满泪水的双眼为耳》《我的世界下雪了》《马的眼镜》等散文佳作50余篇,作品选自2017年《散文海外版》的12期期刊内容。作者包括铁凝、迟子建、莫言等国内著名作家。
余秋雨:著名作家,代表作有《文化苦旅》《中国文脉》《千年一叹》《泥步修行》等。
莫言:著名作家,中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代表作有《檀香刑》《丰乳肥臀》《生死疲劳》《蛙》等。
迟子建:著名作家,作品荣获“鲁迅文学奖”“冰心散文奖”“茅盾文学奖”等文学大奖。代表作有《伤怀之美》《我的世界下雪了》《迟子建随笔自选集》等。
我的世界下雪了
迟子建
我之所以喜欢回到故乡,就是因为在这里,我的眼睛、心灵与双足都有理想的漫步之处。从我的居室到达我所描述的风景点,只需三五分钟。我通常选择黄昏的时候去散步。去的时候是由北向南,或走堤坝,或沿着河岸行走。如果在堤坝上行走,就会遇见赶着羊群归家的老汉,那些羊在堤坝的慢坡上边走边啃噬青草,仍是不忍归栏的样子。我还常看见一个放鸭归来的老婆婆,她那一群黑鸭子,是由两只大白鹅领路的。大白鹅高昂着脖子,很骄傲地走在最前面,而那众多的黑鸭子,则低眉顺眼地跟在后面。比之堤坝,我更喜欢沿着河岸漫步,我喜欢河水中那漫卷的夕照。夕阳最美的落脚点,就是河面了。进了水中的夕阳比夕阳本身还要辉煌。当然,水中还有山峦和河柳的投影。让人觉得水面就是一幅画,点染着画面的,有夕阳、树木、云朵和微风。微风是通过水波来渲染画面的,微风吹皱了河水,那些涌起的水波就顺势将河面的夕阳、云朵和树木的投影给揉碎了,使水面的色彩在瞬间剥离,有了立体感,看上去像是一幅现代派的名画。我爱看这样的画面,所以如果没有微风相助,水面波澜不兴的话,我会弯腰捡起几颗鹅卵石,投向河面,这时水中的画就会骤然发生改变,我会坐在河滩上,安安静静地看上一刻。当然,我不敢坐久,不是怕河滩阴森的凉气侵蚀我,而是那些蚊子会络绎不绝地飞来,围着我嗡嗡地叫,我可不想拿自己的血当它们的晚餐。
在书房写作累了,只需抬眼一望,山峦就映入眼帘了。都说青山悦目,其实沉积了冬雪的白山也是悦目的。白山看上去有如一只只来自天庭的白象。当然,从窗口还可以尽情地观察飞来飞去的云。云不仅形态变幻快,它的色彩也是多变的。刚才看着还是铅灰的一团浓云,它飘着飘着,就分裂成几片船形的云了,而且色彩也变得莹白了。如果天空是一张白纸的话,云彩就是泼向这里的墨了。这墨有时浓重,有时浅淡,可见云彩在作画的时候是富有探索精神的。
无论冬夏,如果月色撩人,我会关掉卧室的灯,将窗帘拉开,躺在床上赏月。月光透过窗棂漫进屋子,将床照得泛出暖融融的白光,沐浴着月光的我就有在云中漫步的曼妙的感觉。在刚刚过去的中秋节里,我就是躺在床上赏月的。那天浓云密布,白天的时候,先是落了一些冷冷的雨,午后开始,初冬的第一场小雪悄然降临了。看着雪花如蝴蝶一样在空中飞舞,我以为晚上的月亮一定是不得见了。然而到了七时许,月亮忽然在东方的云层中露出几道亮光,似乎在为它午夜的隆重出场做着昭示。八点多,云层薄了,在云中滚来滚去的月亮会在刹那间一露真容。九点多,由西南而飞向东北方向的庞大云层就像百万大军一样越过银河,绝大部分消失了踪影,月亮完满地现身了。也许是经过了白天雨与雪的洗礼,它明净清澈极了。我躺在床上,看着它,沐浴着它那丝绸一样的光芒,感觉好时光在轻轻敲着我的额头,心里有一种极其温存和幸福的感觉。过了一会儿,又一批云彩出现了,不过那是一片极薄的云,它们似乎是专为月亮准备的彩衣,因为它们簇拥着月亮的时候,月亮用它的芳心,将白云照得泛出彩色的光晕,彩云一团连着一团的出现,此时的月亮看上去就像一个巨大的蜜橙,让人觉得它荡漾出的清辉,是洋溢着浓郁的甜香气的。午夜时分,云彩全然不见了,走到中天的明月就像掉入了一池湖水中,那天空竟比白日的晴空看上去还要碧蓝。这样一轮经历了风雨和霜雪的中秋月,实在是难得一遇。看过了这样一轮月亮,那个夜晚的梦中就都是光明了。
这本《人的城:2017<散文海外版>精品集》给我带来的惊喜,远不止于书名所暗示的那种宏大叙事。我被其中一些作品的微观视角深深吸引,作者将目光投向了那些常常被忽略的普通人,用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去记录他们的生活片段。有一篇描写一位老裁缝的文章,从他粗糙但灵巧的双手,到他缝补衣物时的专注神情,再到他偶尔流露出的对年轻时梦想的回忆,都写得那么动人。我能感受到那种手工劳作带来的温度,也能体会到岁月在他脸上留下的痕迹,以及他内心深处对技艺的坚守和对生命的感悟。还有一篇关于一位母亲在异乡的生活,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家乡的思念,对子女的牵挂,以及那种独自面对困难的坚韧。作者没有夸大其词,也没有煽情卖弄,只是用一种平静的叙述,将这份母性的伟大和生活的辛酸缓缓道来。读完后,我久久不能平静,仿佛亲身经历了她的生活,感受到了她内心的挣扎与坚持。这本书让我明白,即使在最平凡的生活中,也蕴藏着最动人的情感和最深刻的智慧,而作者就是那个能够捕捉并放大这些光芒的敏锐观察者。
评分这本书,我可以说是在一个午后的阳光下,一杯淡淡的清茶陪伴下,静静地读完的。它不是那种能让你拍案叫绝、情节跌宕起伏的作品,它的力量在于润物无声,在于一点一滴地渗透进你的心底。《人的城:2017<散文海外版>精品集》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像是作者在与我进行一场低声的交谈。没有刻意的说教,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一种娓娓道来的叙述,和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有一篇关于孩童成长的散文,作者用一种怀旧而温暖的笔调,回忆了童年时期的某个游戏,某个伙伴,某个简单的场景。但透过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我却能感受到时间的流逝,生命的成长,以及那种纯真年代的美好。它让我回想起自己的童年,那些被遗忘的角落,那些曾经熟悉的面孔。还有一篇关于老年人晚年生活的描写,没有哀伤,没有悲凉,只有一种安详与淡然,以及对生命的尊重。作者用文字赋予了这些平凡的老人以尊严和力量。这本书,读来让人感到一种心灵的慰藉,它提醒我,无论生活如何变迁,我们内心的柔软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是永远不会改变的。
评分《人的城:2017<散文海外版>精品集》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它是一本充满人文关怀的书。我尤其喜欢其中几篇关于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生活的描写。作者似乎是一位非常有经验的旅行者,或者是一位对世界充满好奇心的观察者。他将目光投向了海外,记录了在异国他乡打拼的华人的生活点滴,有新移民的迷茫与奋斗,有老一辈的坚守与传承,也有不同文化碰撞出的火花。其中一篇关于在异国他乡过春节的文章,写得非常感人。在遥远的异乡,一群来自不同地方的中国人,因为共同的文化背景,因为对家乡的思念,而聚在一起,用最简单的方式庆祝着这个重要的节日。那份温暖,那份归属感,隔着文字都能清晰地传递过来。作者的文字朴实无华,却充满了真挚的情感,他用一种包容而理解的视角,展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共同情感和普遍的人性。读完后,我不仅对海外的华人生活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对“人”这个字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体会,无论身处何方,我们都渴望被理解,渴望爱与被爱。
评分这本《人的城:2017<散文海外版>精品集》的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古朴而深沉的韵味。刚拿到手,那种厚实的纸张触感就让人心生欢喜,仿佛捧着一本值得细细品读的宝藏。翻开扉页,一系列精挑细选的散文作品映入眼帘,每一个标题都像是精心打磨过的宝石,闪烁着独特的思想光芒。我迫不及待地开始阅读,从第一篇就陷入了作者构建的那个充满人情味的“城”。这座城,或许是地理意义上的某个角落,又或许是精神上的某种寄托。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着城中形形色色的人,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悲欢离合,仿佛都化作了笔尖下流淌的文字,鲜活而真实。我特别喜欢其中一篇关于老街巷的描写,字里行间充满了对过往时光的眷恋,那些斑驳的墙壁,那些陈旧的店铺,仿佛都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作者的文字非常有画面感,读着读着,我仿佛也能闻到雨后泥土的芬芳,听到孩子们在巷子里嬉戏的笑声,感受到那种朴实而温暖的生活气息。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城”这个概念,它不仅仅是钢筋水泥的集合,更是无数生命故事交织而成的精神家园。
评分初读《人的城:2017<散文海外版>精品集》,我并没有预设太高的期待,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渐渐被它独特的艺术魅力所折服。其中一篇关于城市夜晚的散文,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作者没有描绘灯红酒绿的喧嚣,而是着墨于那些在夜色中默默存在着的人和事。比如,深夜还在工作的环卫工人,带着疲惫但依然认真的眼神;街角亮着微弱灯光的夜宵摊,飘出的食物香气引诱着饥肠辘辘的行人;还有那些在窗户后,或许还在为生活奔波,或许还在享受片刻宁静的普通家庭。作者的文字如同一幅幅细腻的素描,将夜晚城市的另一面展现得淋漓尽致,那种孤独与温情并存的氛围,让我感受到了强烈的共鸣。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身边的城市,原来在这繁华的表象之下,还隐藏着如此多值得被关注和被理解的生命。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提供了美的享受,更在于它引发了我对生活、对城市的更深层次的思考,让我看到那些被我们日常忽略的美好与不易。
评分挺好的小朋友很满意!
评分可以,挺好的,用券价格合适
评分挺好的小朋友很满意!
评分可以,挺好的,用券价格合适
评分可以,挺好的,用券价格合适
评分挺好的小朋友很满意!
评分可以,挺好的,用券价格合适
评分可以,挺好的,用券价格合适
评分挺好的小朋友很满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