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经典:郑文公下碑

中国书法经典:郑文公下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赖非 编 编
图书标签:
  • 书法
  • 中国书法
  • 郑文公下碑
  • 书法经典
  • 楷书
  • 碑帖
  • 临摹
  • 书法技法
  • 艺术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ISBN:9787547424636
版次:1
商品编码:12300990
包装:平装
开本:大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88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在今山东省莱州市城南五公里处,有一座云峰山。山上林木蓊郁,怪石突兀,自古即为莱州近郊的名山。山上有《郑文公碑》《论经书诗》《咏飞仙室诗》《耿伏奴题字》《观海童诗》《云峰之山题字》等北魏刻石二十处,北齐郑述祖隶书《登云峰山记》刻石一处。在今山东省平度市城北二十公里的青杨镇境内有天柱山,在其山阳腰间一天然碑形巨石上也有一处刻石《郑文公碑》。

时任北魏光州刺史的郑道昭,感于其父之政德未在任所流芳于世,便约其父亲之同潦,恭述其父郑羲一生的『崇高德行』,于魏永平四年(五一一年)先在光州所辖的天柱山之阳刻一《郑文公碑》,同年又在云峰山之阴觅得佳石,复刻一《郑文公碑》。碑末云:『永平四年岁在辛卯刊,上碑在直南卌里天柱山之阳,此下碑也,以石好故于此刊之。』因此称天柱山之碑为上碑,云峰山之碑为下碑。上下碑书写风格一致,内容基本相同。下碑字数稍多,且有碑额,更主要的是因为石质佳好而字迹清晰,故更受世人推崇。

于云峰山阴沿山间小路上行,首先看到的就是《郑文公下碑》。它刻在一块不规则的三角状巨石上,刻面稍经加工,面向东偏南。碑文魏书,五十一行,行二十九字不等,计一千二百四十三字。上有碑额『荧阳郑文公之碑』七字,文末有宋政和三年(一一一三年)秦岘、冯维秬题跋。此碑用笔方圆兼备,行笔主要取中锋。起笔与收笔多藏锋,骨力内含。横笔形体多样,笔画中段的取势也变化多端,或仰、或俯、或波,各具其态。收笔处总是力送到位,精心安排,从不草率。其书采用『宝座式』结体,显示出宽博平正、敦实稳健的风格。包世臣《历下笔谭》曰:『北碑体多旁出,《郑文公碑》字独真正,而篆势、分韵、草情毕具。其中布白本《乙瑛》,措画本《石鼓》……真文苑奇珍也。』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盛赞『云峰为圆笔之极轨』,并说:『云峰山石刻体高气逸,密致而通理,如仙人啸树,海客泛槎,令人想象无尽。若能以作大字,其秾姿逸韵,当如食防风粥,口香三日也。』叶昌炽《语石》称:『郑道昭云峰山《上、下碑》及《论经诗》诸刻,上承分篆,化北方之乔野,如筚路蓝缕,进于文明。其笔力之健,可以剸犀兕、搏龙蛇,而游刃于虚,全以神运。唐初欧、虞、褚、薛诸家,皆在笼罩之内,不独北朝书,自有真书以来,一人而已。举世瞰名,称右军为书圣,其实右军书碑无可见,仅执《兰亭》之一波一磔盱衡赞叹,非真知书者也。余谓郑道昭书中之圣也。』祝嘉《书学论集》则主张,将郑道昭『奉为北方书圣,与王羲之并尊』。

清朝乾隆年间,桂馥寻踪访碑,始有《郑文公下碑》拓本传世。今选用山东石刻艺术博物馆所藏善本影印出版,供广大书法爱好者临习鉴赏。

二〇一七年九月二十八日


作者简介

靳永,1970年出生于山东章丘,毕业于山东大学文学院,跟随蒋维崧教授、徐超教授攻读古文字与书法方向的研究生,获博士学位。著有《书法研究的多重证据法》《艺术之旅》《老子解说》《孟子译注》《古文观止译注》《杨沂孙篆书在昔篇》等著作,发表学术论文多篇。现为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学术委员会主任。曾获中国书法兰亭奖、泰山文艺奖、刘勰文艺奖、山东省“德艺双馨”艺术工作者称号。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一、版本好——所选底本皆为存世善本;

二、用纸好——里外全是特种纸;

三、释文精——是我所见释文头等精确的;

四、装帧美——封面大红袍,内文朴素雅致;

五、印刷美——内文全彩色印制,完美呈现原拓神韵。鉴赏、临写的好版本。


目录

“中国书法经典”书目40种:

石鼓文

泰山刻石

石门颂

乙瑛碑

礼器碑

史晨碑

曹全碑

张迁碑

魏晋唐小楷集

晋唐五代名家墨迹选

王羲之王献之尺牍

王羲之十七帖

王羲之兰亭序

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

爨宝子碑

龙门四品

郑文公下碑

张猛龙碑

董美人墓志 苏慈墓志

智永真草千字文

欧阳询化度寺碑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虞世南孔子庙堂碑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

孙过庭书谱

张旭古诗四帖

颜真卿多宝塔碑

颜真卿祭侄文稿

颜真卿颜勤礼碑

怀素自叙帖

柳公权玄秘塔碑

苏轼黄州寒食诗帖

黄庭坚松风阁诗帖

米芾蜀素帖

赵孟頫洛神赋

赵孟頫三门记

赵孟頫妙严寺记

文徵明西苑诗

董其昌濬路马湖记

王铎赠汤若望诗册



《中国书法经典:郑文公下碑》 旨在深入剖析中国书法史上举足轻重的一座碑刻——《郑文公下碑》。本书并非对该碑文内容的简单收录或释读,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文化与历史语境中,进行全方位的学术考察与艺术解读。 本书共分四个主要部分。 第一部分:碑刻渊源与历史背景 本部分将追溯《郑文公下碑》的产生年代,考证其所处的具体历史时期——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并详细阐述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变迁对书法艺术发展的影响。我们将重点关注北魏时期佛教的兴盛、汉化政策的推行,以及这如何促进了隶书向楷书的转型,为《郑文公下碑》的出现奠定了深厚的土壤。同时,我们将探讨碑刻的发现过程、流传途径以及历代金石学者的研究成果,为读者勾勒出《郑文公下碑》从一块沉寂的石刻到成为书法史重要研究对象的完整轨迹。 第二部分:书体风格与艺术特征 此部分将聚焦于《郑文公下碑》的书法艺术本体。我们将运用专业的书法理论,对其书体——魏碑体进行细致的风格分析。具体而言,我们会深入剖析其结字特点,例如字形结构如何趋于方正、内敛,笔画如何刚劲有力,起笔收笔的顿挫变化,以及横画与竖画的粗细对比等。我们将重点考察其用笔之法,如“蚕头燕尾”、“斩钉截铁”等魏碑典型笔法在碑刻中的具体体现,分析其如何营造出雄浑、朴茂、生辣的艺术效果。此外,我们还将探讨其章法布局的独到之处,如字距行款的处理,以及整体视觉冲击力的形成。本书将力求摆脱笼统的赞美,通过大量的图例和细致的笔画分析,将《郑文公下碑》的书法艺术特征层层剥离,呈现在读者面前。 第三部分:书法传承与影响 《郑文公下碑》的价值不仅在于其自身的艺术成就,更在于其对后世书法产生的深远影响。本部分将着重探讨《郑文公下碑》在书法史上的地位,以及它如何开启了魏碑书体的新篇章。我们将梳理魏碑体系的发展脉络,指出《郑文公下碑》在这一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接着,我们将详细分析《郑文公下碑》对宋、元、明、清以及近现代书法家的启发与影响。我们会列举一些受其影响的代表性书法家及其作品,具体阐述他们是如何吸收《郑文公下碑》的营养,并将其融入自身创作,从而形成独特的个人风格。通过对书法传承与影响的系统梳理,本书旨在证明《郑文公下碑》在中国书法史上并非孤例,而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辐射力。 第四部分:临习指导与当代价值 对于书法爱好者而言,理解碑刻的价值最终落脚于临习实践。《郑文公下碑》因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一直是历代书法家临习的典范。本部分将为读者提供科学有效的临习方法与指导。我们将从选帖、用笔、结字、章法等多个维度,为初学者和有一定基础的书法爱好者提供实用的建议。我们会结合碑刻的具体情况,讲解如何掌握其用笔的力度与节奏,如何理解并再现其独特的结字之美,以及如何把握其疏密得当、气韵生动的章法。此外,本书还将探讨《郑文公下碑》在当代社会的文化价值。在追求个性解放与创新表达的当下,重温《郑文公下碑》所蕴含的雄强气魄、朴素精神和严谨态度,对于我们当下认识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希望通过本书,引导读者不仅能欣赏《郑文公下碑》的艺术之美,更能从中汲取力量,提升自身的书法造诣,并深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 本书在资料搜集上,力求全面准确,参考了国内多位著名书法家、史学家、金石学家的研究成果,并结合了最新的考古发现与学术观点。在语言表达上,力求严谨又不失生动,兼顾学术性和可读性。我们希望通过《中国书法经典:郑文公下碑》这本书,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感受《郑文公下碑》跨越千年的艺术魅力。

用户评价

评分

偶然间瞥见这本《中国书法经典:郑文公下碑》,便被其沉甸甸的分量和古朴典雅的书名所吸引。作为一名对中国书法史略有涉猎的爱好者,我深知“郑文公下碑”在北魏书法中的重要地位。拿到手中,沉甸甸的纸张和精美的封面设计,就已然透露出其非凡的品质。 翻开书页,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极致清晰的拓片。每一笔每一画都仿佛是从石碑上直接剥离下来,细节丰富得令人惊叹。那些历经千年风霜的笔画,在纸上重获新生,其刚劲的力度、方折的转折,以及朴拙的韵味,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书中的释文部分,不仅提供了标准隶书转写,还细致地标注了繁体字,这对于我这种需要时常对照查阅的读者来说,无疑是莫大的福音。 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许多关键字词的考释。这些考释并非冗长乏味的学术论证,而是言简意赅,却又精准地揭示了字词在当时的含义以及其演变过程。这使得我在欣赏书法艺术的同时,也能对北魏时期的语言文化有更直观的认识,仿佛置身于那个古老而充满活力的时代。 书中对《郑文公下碑》书法风格的解读,也让我耳目一新。它没有使用过于艰深的理论术语,而是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将碑文的“雄强”、“古朴”、“率真”等特质描绘得活灵活现。我对照着拓片,反复品味那些看似随意却又充满力量的笔画,逐渐领悟到北魏书法那种不拘泥于程式、追求精神自由的独特魅力。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势”的深入探讨。它讲解了碑文中笔画之间、字与字之间、乃至整篇章法的内在联系和动感。这让我明白,好的书法作品,不仅仅是线条的堆砌,更是生命力的体现。通过理解“势”,我开始尝试去感受碑文中所蕴含的那种强大的生命力和动感。 书中还穿插了关于碑文出土、流传以及其在书法史上的重要意义的介绍。这些背景信息,为碑文增添了厚重的人文色彩,让我更能体会到这不仅仅是一块碑,更是一件承载着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的艺术品。 我尝试着按照书中的提示去临摹其中的部分字。我发现,要写出那种“雄浑”的气势和“率真”的韵味,确实需要反复揣摩和大量的练习。书中提供的细致讲解,为我的临摹过程提供了重要的指导,让我不再盲目摸索。 这本书的版式设计也十分考究,留白得当,使得每一页的碑文都能得到充分的展示,整体阅读体验非常舒适。纸张的质感也很好,拓片印刷清晰,色彩还原度高。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提供了一本高质量的碑文拓片集,更在于它所提供的深入解读和学习指导。它让我从更深层次去理解和欣赏《郑文公下碑》的艺术魅力,对我的书法学习和鉴赏能力都起到了极大的提升作用。 我诚挚地向所有对中国书法,特别是魏碑风格感兴趣的朋友推荐这本书。它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并从中获得深刻启发的佳作。

评分

这本《中国书法经典:郑文公下碑》让我眼前一亮,其厚重的分量和精美的封面设计,都预示着这是一部值得深入品读的作品。我一直对魏碑的独特魅力心向往之,而“郑文公下碑”更是其中的代表性杰作,此次能如此近距离地接触,实乃幸事。 拿到书中,最吸引我的莫过于那高清、细腻的碑文拓片。每一笔的起收、每一画的转折,都清晰可见,仿佛能够感受到石碑上那饱经风霜的质感。那些古朴的字形,在纸上焕发出勃勃生机,让人不禁为之赞叹。书中的释文部分,编者付出了极大的心血,不仅提供了规范的隶书转写,还细致地标注了繁体字,这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来说,极大地方便了文字的辨认和理解。 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许多字词的考释。这些考释言简意赅,却精准地揭示了字词在当时的含义以及其演变过程。这使得我在欣赏书法艺术的同时,也能对北魏时期的语言文化有更直观的认识,仿佛能够与古人进行一场深度的对话,了解他们是如何思考和表达的。 书中对《郑文公下碑》书法风格的解读,也让我印象深刻。它没有使用晦涩的学术术语,而是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将碑文的“雄浑”、“古朴”、“率真”等特点描绘得淋漓尽致。我对照着拓片,反复品味那些看似随意却又充满力量的笔画,逐渐领悟到北魏书法那种不拘泥于程式、追求精神自由的独特魅力。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势”的深入探讨。它讲解了碑文中笔画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动感,字与字之间的相互呼应,以及整篇章法的气韵贯通。这让我明白,好的书法作品,不仅仅是线条的堆砌,更是生命力的体现。通过理解“势”,我开始尝试去感受碑文中所蕴含的那种强大的生命力和动感。 书中还穿插了关于碑文出土、流传以及其在书法史上的重要意义的介绍。这些背景信息,为碑文增添了厚重的人文色彩,让我更能体会到这不仅仅是一块碑,更是一件承载着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的艺术品。 我尝试着按照书中的提示去临摹其中的部分字。我发现,要写出那种“雄浑”的气势和“率真”的韵味,确实需要反复揣摩和大量的练习。书中提供的细致讲解,为我的临摹过程提供了重要的指导,让我不再盲目摸索。 这本书的版式设计也十分考究,留白得当,使得每一页的碑文都能得到充分的展示,整体阅读体验非常舒适。纸张的质感也很好,拓片印刷清晰,色彩还原度高。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提供了一本高质量的碑文拓片集,更在于它所提供的深入解读和学习指导。它让我从更深层次去理解和欣赏《郑文公下碑》的艺术魅力,对我的书法学习和鉴赏能力都起到了极大的提升作用。 我诚挚地向所有对中国书法,特别是魏碑风格感兴趣的朋友推荐这本书。它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并从中获得深刻启发的佳作。

评分

当我在书架上看到这本《中国书法经典:郑文公下碑》时,内心涌起一股久违的激动。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而魏碑,尤其是那些气势恢宏、风格独特的作品,更是我的心头好。这本书的出现,如同久旱逢甘霖,让我有机会近距离地接触和学习这件艺术瑰宝。 打开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饱满、清晰的拓片。印刷质量极高,让我能够细致地观察到每一个笔画的起笔、行笔、收笔,甚至连石碑上因岁月侵蚀而形成的细微裂痕都清晰可见。这种逼真的呈现,仿佛让我穿越时空,置身于碑刻现场,亲手触摸那凝固的历史。 书中附带的释文部分,设计得非常人性化。它不仅提供了标准的隶书转写,还附带了繁体字对照,这对于许多不熟悉古文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便利。更令我赞赏的是,对于一些字词的考释,编者都做了精炼而准确的解读,解释了其在当时语境下的含义,甚至追溯了其字形演变的过程。这使得阅读过程不再是简单的文字辨认,而是对汉字文化的一次深度挖掘。 我对书中对《郑文公下碑》书法风格的解读尤为喜爱。它没有使用枯燥的理论术语,而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碑文的“雄强”“古朴”“险峻”等特点描绘得淋漓尽致。我反复对照着拓片去体会,发现那些看似粗犷的笔画,实则蕴含着精妙的用笔和结体规律。 书中对“势”的探讨,也给我带来了新的启发。它解释了碑文中笔画之间的内在联系,字与字之间的相互呼应,以及整篇章法的气韵贯通。这让我明白,书法不仅仅是静态的线条,更是流动的生命。 除了对书法艺术本身的深入剖析,书中还穿插了关于碑文出土、流传以及其在书法史上的地位的简要介绍。这些背景信息,为碑文增添了历史的厚度,让我更能理解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我尝试着按照书中的提示去临摹其中的一些字,发现在书写过程中,要达到那种“雄强”“古朴”的风格,确实需要反复揣摩和练习。书中对笔画处理的细致讲解,为我的临摹过程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这本书的版式设计也相当出色,留白适中,使得碑文得以充分展示,不会显得拥挤。纸张的质感也很好,拓片印刷清晰,色彩还原度高,整体阅读体验非常愉悦。 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提供了一本高质量的碑文拓片集,更在于它所提供的深入解读和学习指导。它让我从更深层次去理解和欣赏《郑文公下碑》的艺术魅力。 我诚挚地向所有热爱中国书法,尤其是对魏碑风格感兴趣的朋友推荐这本书。它是一本集艺术鉴赏、历史考证和书法学习于一体的优秀读物。

评分

当我在书店里偶然看到《中国书法经典:郑文公下碑》这本书时,内心涌起一股莫名的激动。我一直对中国书法,特别是魏碑的雄浑风格情有独钟,而“郑文公下碑”在魏碑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早就想对其有更深入的了解。 拿到手里,这本书厚实而沉甸的质感,以及古朴典雅的书名,都让我对其品质充满了信心。翻开书页,扑面而来的是那清晰、细腻的拓片。每一笔一画都仿佛带着历史的温度,质感逼真,细节丰富,甚至能看到石碑上因岁月流逝而留下的斑驳痕迹,这对于想要深入研究碑文细节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 书中附带的释文部分,设计得非常贴心。它不仅提供了标准的隶书转写,还细心地标注了繁体字,这对于我这种经常需要对照查阅的读者来说,极大地便利了文字的辨认。更让我赞赏的是,对于一些字词的考释,编者都做了简练而精准的解读,解释了其在当时语境下的含义,甚至追溯了其字形演变的过程。这使得我在欣赏书法艺术的同时,也能对北魏时期的语言文字有更直观的认识。 书中对《郑文公下碑》书法风格的分析,也让我受益匪浅。它没有使用过于艰深的理论术语,而是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将碑文的“雄浑”、“古朴”、“率真”等特点描绘得淋漓尽致。我对照着拓片,反复品味那些看似随意却又充满力量的笔画,逐渐领悟到北魏书法那种不拘泥于程式、追求精神自由的独特魅力。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势”的深入探讨。它讲解了碑文中笔画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动感,字与字之间的相互呼应,以及整篇章法的气韵贯通。这让我明白,好的书法作品,不仅仅是线条的堆砌,更是生命力的体现。通过理解“势”,我开始尝试去感受碑文中所蕴含的那种强大的生命力和动感。 书中还穿插了关于碑文出土、流传以及其在书法史上的重要意义的介绍。这些背景信息,为碑文增添了厚重的人文色彩,让我更能体会到这不仅仅是一块碑,更是一件承载着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的艺术品。 我尝试着按照书中的提示去临摹其中的部分字。我发现,要写出那种“雄浑”的气势和“率真”的韵味,确实需要反复揣摩和大量的练习。书中提供的细致讲解,为我的临摹过程提供了重要的指导,让我不再盲目摸索。 这本书的版式设计也十分考究,留白得当,使得每一页的碑文都能得到充分的展示,整体阅读体验非常舒适。纸张的质感也很好,拓片印刷清晰,色彩还原度高。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提供了一本高质量的碑文拓片集,更在于它所提供的深入解读和学习指导。它让我从更深层次去理解和欣赏《郑文公下碑》的艺术魅力,对我的书法学习和鉴赏能力都起到了极大的提升作用。 我诚挚地向所有对中国书法,特别是魏碑风格感兴趣的朋友推荐这本书。它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并从中获得深刻启发的佳作。

评分

偶然翻到这本《中国书法经典:郑文公下碑》,纯粹是出于对碑刻文字的好奇,想着能借此窥见古人书写的风骨。拿到手后,那厚实的装帧和扑面而来的历史气息就让我心生敬意。我本以为这只是一本简单的拓片集,但翻开才发现,内容远比我想象的要丰富得多。不仅仅是冰冷的文字雕刻,编者在每页的版面设计上都花了心思,留白恰到好处,使得碑文的每一个笔画都得以清晰呈现,仿佛穿越时空,亲眼见证了北魏工匠的匠心独运。 书中的释文部分做得尤为扎实,不仅提供了标准的隶书转写,还附带了繁体字对照,这对于我这样一个不常接触古籍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更让我惊喜的是,许多关键的字词背后还附有考释,解释了其在当时语境下的含义,甚至追溯了其演变过程。这让我不再是简单地“看字”,而是开始“读懂”这些字背后的文化信息。我甚至发现,有些看似简单的字,在碑文中的写法却别具一格,透着一种原始而强劲的力量,与后世的楷书规整严谨的风格截然不同,着实让人着迷。 在阅读过程中,我特意找了些关于北魏书法史的资料来对照。发现《郑文公下碑》在书法史上的地位非同一般,它标志着魏碑由隶向楷的过渡,是继《龙门二十品》之后又一高峰。书中的解读虽然不是洋洋洒洒的长篇大论,但每一处的点拨都恰到好处,能引导读者去关注碑文的结构、用笔、章法等关键要素。例如,书中对某些笔画的处理,如“戈”钩的提顿,“横”画的收笔,都做了细致的分析,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窥探到其中的奥妙。 我尤其喜欢书中对碑文整体风格的描述。它没有使用过于艰涩的学术术语,而是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来形容其“雄强”“古朴”“浑厚”。读到这里,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刚劲有力的线条,仿佛能听到石头被凿刻时发出的回响。而且,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碑文出土和流传过程的简述,这为冰冷的碑文增添了一层人文色彩,让我更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 我是一个对书法理论知之甚少的普通爱好者,但读这本书却没有任何障碍。书中对于笔画的讲解,不是从枯燥的理论出发,而是直接联系到碑文中的实际例子。比如,书中会指出某个字中一个笔画的处理,是如何体现了书写者的功力,或者是如何影响了整个字的体势。这种“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讲解方式,让我更容易理解和体会。 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对细节的呈现。我放大图片,可以看到石碑表面因岁月侵蚀而留下的斑驳痕迹,甚至能辨认出一些细微的刀痕。这让我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真实感,仿佛自己正置身于碑文的现场,触摸着那凝固了千年的历史。这种细节的呈现,对于想要深入研究碑文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其宝贵的。 我一直对书法中“势”的概念有些模糊,但在这本书里,通过对《郑文公下碑》的解读,我似乎有了一些更深的体会。书中反复强调了碑文的“势”,即笔画与笔画之间、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动感。我反复观看碑文的拓片,试图去捕捉那种流动的美感,那种从起笔到收笔一气呵成的力量。 这本书不仅仅是提供了一本碑文的临摹范本,它更像是一位耐心的老师,循循善诱地引导我进入中国书法的殿堂。书中没有急于给出结论,而是鼓励读者自己去体会,去感受。我甚至会花很长时间去临摹书中的某个字,试图去理解它为什么这样写,而不是那样写。 我是一个对艺术史抱有浓厚兴趣的人,而《郑文公下碑》恰好连接了书法艺术与历史文化。书中关于碑文的时代背景,以及它所代表的社会文化风貌的介绍,让我对北魏时期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我能感受到,这不仅仅是一块碑,更是一扇窗,透过它,我看到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面貌。 这本书的编排设计也非常人性化。每一页都有注释,方便读者随时查阅。而且,书的纸张质量也很好,拓片印刷清晰,色彩也比较还原。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书,它满足了我对书法和历史的双重好奇心。

评分

我拿到这本《中国书法经典:郑文公下碑》时,就被它厚重的质感和精美的封面所吸引。我一直对中国书法,特别是魏碑的艺术风格非常着迷,而“郑文公下碑”更是魏碑中的佼佼者,对其久仰大名。 翻开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清、细腻的拓片。每一笔一画都清晰可见,甚至能看到石碑表面因岁月流逝而留下的细微痕迹,这种质感上的真实感,是电子版无法比拟的。编者在拓片旁配有详细的释文,并标注了繁体字,这对于我这样非专业人士来说,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 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许多字形和词语的考释非常到位。它不仅仅是解释字面意思,还会追溯字形演变,解释在当时的语境下特有的用法。这让我在欣赏书法的同时,也能对古代的语言文字有更深入的了解,仿佛与古人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书中对《郑文公下碑》书法风格的解读,也让我受益匪浅。它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碑文“雄浑”“古拙”“严谨”的特点,并结合具体的笔画和结构进行分析。我开始仔细观察碑文中的“方折”、“断裂”等处理,理解它们是如何构成了一种独特的视觉冲击力。 书中对“势”的探讨,让我对书法中的动态美有了更深的认识。它讲解了笔画之间的相互关系,字与字之间的呼应,以及整篇章法的贯气。当我对照拓片去体会时,仿佛能感受到一种内在的张力在流淌。 我尤其喜欢书中对碑刻艺术独特性的阐述。它指出了碑刻书法与墨书在表现上的差异,以及北魏工匠如何在坚硬的石材上,将书写者的笔意与刻工的力度完美结合。这种跨媒介的艺术魅力,是《郑文公下碑》独有的。 我尝试着按照书中的指导去临摹一些字,发现要写出那种“雄浑”的气势,确实需要反复揣摩和大量的练习。书中提供的细致讲解,为我的临摹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这本书的版式设计也十分考究,留白恰当,使得碑文得以充分展示,整体阅读体验非常舒适。纸张的质感也很好,拓片印刷清晰,色彩还原度高。 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提供了一本高质量的碑文拓片集,更在于它所提供的深入解读和学习指导。它让我从更深层次去理解和欣赏《郑文公下碑》的艺术魅力。 我诚挚地向所有热爱中国书法,特别是对魏碑风格感兴趣的朋友推荐这本书。它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并从中获得深刻启发的佳作。

评分

当我第一次翻开这本《中国书法经典:郑文公下碑》时,就被它所呈现出的磅礴气势所震撼。我本身就对魏碑有着浓厚的兴趣,而“郑文公下碑”作为其中的佼佼者,更是我一直想要深入了解的对象。这本书的出现,如同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北魏书法殿堂的大门。 书中的拓片印刷得极其精美,清晰度非常高,每一笔的力道、每一字的结构都尽收眼底。即便放大仔细观察,也能看到石碑本身因岁月侵蚀而留下的细微纹理,这种逼真的质感,让我仿佛能穿越时空,亲身触摸到那坚硬的石碑。书中的释文部分,提供了标准隶书转写,并且细心地标注了繁体字,这对于我这样不常接触古籍的读者来说,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 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许多字词的考释都十分到位。它不仅仅是解释字面意思,还会追溯字形演变,解释在当时的语境下特有的用法,这使得我在欣赏书法的同时,也能对古代的语言文字有更深入的了解。这种“学以致用”的学习方式,让我对汉字有了全新的认识。 书中对《郑文公下碑》书法风格的解读,也让我受益匪浅。它没有堆砌复杂的理论术语,而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碑文“雄浑”、“古朴”、“恣肆”的特点。我对照着拓片,反复品味那些看似随意却又充满力量的笔画,逐渐领悟到北魏书法那种不拘泥于程式、追求精神自由的独特魅力。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势”的深入探讨。它讲解了碑文中笔画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动感,字与字之间的相互呼应,以及整篇章法的气韵贯通。这让我明白,好的书法作品,不仅仅是线条的堆砌,更是生命力的体现。通过理解“势”,我开始尝试去感受碑文中所蕴含的那种强大的生命力和动感。 书中还穿插了关于碑文出土、流传以及其在书法史上的重要意义的介绍。这些背景信息,为碑文增添了厚重的人文色彩,让我更能体会到这不仅仅是一块碑,更是一件承载着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的艺术品。 我尝试着按照书中的提示去临摹其中的部分字。我发现,要写出那种“雄浑”的气势和“恣肆”的韵味,确实需要反复揣摩和大量的练习。书中提供的细致讲解,为我的临摹过程提供了重要的指导,让我不再盲目摸索。 这本书的版式设计也十分考究,留白得当,使得每一页的碑文都能得到充分的展示,整体阅读体验非常舒适。纸张的质感也很好,拓片印刷清晰,色彩还原度高。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提供了一本高质量的碑文拓片集,更在于它所提供的深入解读和学习指导。它让我从更深层次去理解和欣赏《郑文公下碑》的艺术魅力,对我的书法学习和鉴赏能力都起到了极大的提升作用。 我诚挚地向所有对中国书法,特别是魏碑风格感兴趣的朋友推荐这本书。它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并从中获得深刻启发的佳作。

评分

收到这本《中国书法经典:郑文公下碑》的时候,我的内心是充满期待的。我一直对北魏时期的书法情有独钟,尤其是那些风格雄健、气势磅礴的碑刻。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郑文公下碑”的绝佳机会。 翻开书页,扑面而来的就是那清晰、细腻的碑文拓片。每一处笔画的起伏,每一次转折的力度,都被精准地还原出来,仿佛能触碰到那冰冷的石碑,感受到石匠们当时下刀时的力道。书中的释文部分做得尤为出色,不仅提供了规范的隶书转写,还细心地附上了繁体字对照,这对于我这样的非专业读者来说,极大地便利了文字的辨认。 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许多字词的考释,都言简意赅,但切中要害。它不仅仅是解释字面意思,更会涉及到字形演变、古代语法等知识点,这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我开始明白,那些看似简单的笔画,在当时的书写和刻石过程中,蕴含着多少智慧和匠心。 书中对《郑文公下碑》书法风格的分析,也让我受益匪浅。它没有空泛地赞美,而是通过具体的笔画、结体来阐述其“雄强”“朴拙”“自由”的特点。我开始对照着拓片,去观察每一个字的结构,去体会那些看似不经意的“崩断”和“方折”,它们是如何共同构成了碑文独特的艺术魅力。 我尤其被书中对于“势”的解读所吸引。它强调了碑文中笔画之间的呼应,字与字之间的承接,以及整篇章法的连贯性。读到这里,我仿佛能够感受到一种强大的内在张力在字里行间流动,如同疾风劲草,又如同山岳耸立。这种对“势”的把握,是古代书法艺术的重要精髓,而这本书让我对此有了更深的体会。 我还注意到,书中在介绍碑文的背景信息时,也做得相当到位。关于碑文的发现、流传,以及它在书法史上的重要地位,都有简明扼要的阐述。这让我明白,这不仅仅是一块碑,更是一件承载着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的艺术品。 作为一名书法爱好者,我尝试着临摹书中的部分字。我发现,要写出那种刚健的笔力,以及随性又不失法度的结构,确实需要反复揣摩和大量的练习。书中提供的细致讲解,为我的临摹过程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书中的排版设计也十分考究,留白恰当,使得每一页的碑文都能得到充分的展示。纸张的质感也很好,拓片印刷清晰,色彩还原度高,整体阅读体验非常舒适。 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它让我从更宏观和微观的层面,去理解和欣赏《郑文公下碑》的艺术价值。 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对中国书法,尤其是魏碑感兴趣的朋友。它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并从中获得深刻启发的佳作。

评分

当我第一次翻阅这本《中国书法经典:郑文公下碑》时,就被其精美的装帧和扑面而来的历史气息所吸引。作为一名对中国书法史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渴望能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和学习那些流传千古的碑刻珍品,而“郑文公下碑”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拓片的印刷质量。清晰度极高,每一笔的起伏、每一画的转折都纤毫毕现,甚至能够看到石碑表面因岁月侵蚀而留下的细微痕迹,这种逼真的呈现,让我仿佛置身于碑刻现场,感受那份历史的厚重。书中的释文部分,提供了标准隶书转写,并且细致地标注了繁体字,这对于我这样不常接触古籍的读者来说,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 更让我欣喜的是,书中对许多字词的考释都十分到位。它不仅仅是解释字面意思,还会追溯字形演变,解释在当时的语境下特有的用法。这使得我在欣赏书法艺术的同时,也能对北魏时期的语言文字有更直观的认识,仿佛与古人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书中对《郑文公下碑》书法风格的解读,也让我受益匪浅。它没有使用艰深的理论术语,而是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将碑文的“雄浑”、“古朴”、“率真”等特点描绘得淋漓尽致。我对照着拓片,反复品味那些看似随意却又充满力量的笔画,逐渐领悟到北魏书法那种不拘泥于程式、追求精神自由的独特魅力。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势”的深入探讨。它讲解了碑文中笔画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动感,字与字之间的相互呼应,以及整篇章法的气韵贯通。这让我明白,好的书法作品,不仅仅是线条的堆砌,更是生命力的体现。通过理解“势”,我开始尝试去感受碑文中所蕴含的那种强大的生命力和动感。 书中还穿插了关于碑文出土、流传以及其在书法史上的重要意义的介绍。这些背景信息,为碑文增添了厚重的人文色彩,让我更能体会到这不仅仅是一块碑,更是一件承载着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的艺术品。 我尝试着按照书中的提示去临摹其中的部分字。我发现,要写出那种“雄浑”的气势和“率真”的韵味,确实需要反复揣摩和大量的练习。书中提供的细致讲解,为我的临摹过程提供了重要的指导,让我不再盲目摸索。 这本书的版式设计也十分考究,留白得当,使得每一页的碑文都能得到充分的展示,整体阅读体验非常舒适。纸张的质感也很好,拓片印刷清晰,色彩还原度高。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提供了一本高质量的碑文拓片集,更在于它所提供的深入解读和学习指导。它让我从更深层次去理解和欣赏《郑文公下碑》的艺术魅力,对我的书法学习和鉴赏能力都起到了极大的提升作用。 我诚挚地向所有对中国书法,特别是魏碑风格感兴趣的朋友推荐这本书。它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并从中获得深刻启发的佳作。

评分

这是一本真正能让人静下心来品读的书,我最近一直沉浸其中,感觉收获颇丰。最初被吸引是因为“郑文公下碑”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庄重和历史感,而打开这本书,我更是被它所呈现的内容深深打动。这不是一本简单的字帖,它更像是一本关于书法与历史的对话录。 书中的拓片印刷得极为清晰,即便放大仔细观察,也能看到每一笔的起收、转折,甚至石碑本身因岁月流逝而留下的自然痕迹,那种沧桑感扑面而来,让人不禁为之动容。编者在拓片旁边配以详细的释文,并且采用繁体字对照,这对于我这种非专业人士来说,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更难得的是,对于一些生僻字或特殊写法,书中还附有简要的考释,解释其字形演变或在当时语境下的用法,这使得阅读过程不仅仅是“看字”,更是对文字背后历史文化的一次深入探索。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碑文风格的解读。它没有堆砌复杂的理论术语,而是用非常贴近读者的语言,描述了《郑文公下碑》的“雄浑”“古朴”“挺拔”等特点。当我对照着拓片去体会这些描述时,仿佛能看到那位北魏时期的书家,是如何用他遒劲的笔力,将文字刻在坚硬的石面上,那种力量感和生命力,跨越千年依然能够感受到。书中对笔画的书写特点,如转折处的方圆、笔画的粗细变化等,都有具体的指向性说明,引导我从细节处去品味其书法艺术的精妙。 除了书法本身,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碑文发现、出土背景以及其在书法史上的地位的介绍。这些背景信息,让碑文不再是孤立的文字符号,而是与特定的历史时期、社会文化紧密相连。我知道《郑文公下碑》是北魏碑刻的重要代表,标志着魏碑由隶向楷的过渡,而这本书的解读,让我对这一历史节点有了更形象的认知。它不仅仅是书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更是那个时代精神风貌的一种体现。 我尝试着按照书中的提示去临摹其中的一些字,发现要写出那种“古意”并非易事。需要揣摩的不仅仅是笔画的形态,更是笔画背后的力量和节奏。书中对于“势”的强调,让我开始关注字与字之间的呼应,行与行之间的连贯,仿佛是在欣赏一首流动的乐章。这种对“势”的理解,是我之前阅读其他书法书籍时所未曾获得的。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刀笔结合”的论述。它点出了碑刻书法与墨书和纸写书法在表现上的差异,以及北魏时期工匠如何在石碑上将书写的笔意与雕刻的力度巧妙地融合。这种跨媒介的艺术融合,是《郑文公下碑》独有的魅力,而本书的解读,让我更能体会到其中的微妙之处。 我对书法理论了解不多,但这本书的讲解方式非常容易理解。它更多的是通过实例来引导,而不是先讲一大堆抽象的理论。比如,书中会直接指出某个字中的一个笔画,是如何处理的,为什么这样处理会产生某种效果。这种“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学习方式,对我来说是极大的帮助。 我还注意到书中在版式设计上也颇具匠心,留白得当,使得每一页的碑文都能得到充分的展示,不会显得拥挤。纸张的质感也很好,拓片印刷清晰,色彩还原度高,给人一种很舒适的阅读体验。 这本书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提供了一份精美的拓片和准确的释文,更在于它所提供的解读和引导。它让我开始思考,如何才能真正地“读懂”一块碑,如何才能从中汲取养分,提升自己的审美和对书法的理解。 这本书让我明白,书法不仅仅是线条的组合,更是情感、思想和历史的载体。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发现新的细节,获得新的感悟。对于任何对中国书法艺术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都绝对是一部不容错过的经典之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