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1-23
人天生就有追求成功和幸福的意愿,但并非总能如愿以偿。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阿德勒认为,如果丧失了具有社会价值的人生目标,自卑情结就会出现,进而催生逃避欲望,使人沉浸在生活的无益面,成为代偿性与虚幻性满足的牺牲品。
《理解生命》讲述的是如何生活的科学,它按照个体发展的时间顺序,结合大量临床案例和治疗经验,通过对问题儿童身体与精神、意识记忆与无意识记忆、生活风格与社会兴趣的深入分析,探索个人缺陷所引发的社会适应不良以及由此产生的自卑情结,让我们认识生命不同阶段问题的形式、本质和根源,从容应对社交、职业和婚恋三大人生难题。
个体心理学家相信,虽然人生苦难重重,但人人皆能有所成就。在本书中,阿德勒告诉我们,导致不良后果的往往不是缺陷,而是患者对缺陷的态度。只要我们勇于直面缺陷,就能克服缺陷,获得心智的成长与人格的完善,享受更大更持久的快乐和幸福。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1870—1937),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他是与弗洛伊德并驾齐驱的心理学大师,修正了弗洛伊德泛性论的精神分析观,对后来西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人是可以改变的,世界无比单纯,谁都能获得幸福。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第一章?生存科学............................................................................................... 1
第二章?自卑情结............................................................................................. 15
第三章?自大情结............................................................................................. 27
第四章?生活方式............................................................................................. 39
第五章?往事回忆............................................................................................. 50
第六章?态度和行为........................................................................................ 60
第七章?梦和梦的解析................................................................................... 71
第八章?问题儿童及其教育......................................................................... 82
第九章?社会问题与社会适应性............................................................... 97
第十章?社会感、常识与自卑情结....................................................... 106
第十一章?爱情与婚姻................................................................................ 115
第十二章?性欲和性问题........................................................................... 125
第十三章?结语............................................................................................... 133
第一章?生存科学
伟大的哲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只有那种直接与人生相关的科学,才是一门真正的科学。我们也可以说,在一门直接与人生相关的科学当中,理论和实践几乎是不可分割的。正是由于直接模仿生命当中的运动,因此生命这门科学才变成了一门生存科学。这些方面,应用到“个体心理学”这门科学上,就带有了特殊的力量。“个体心理学”试图将个人的人生看成一个整体,并且将每种单一的反应、每种运动与动力,都看成是一种单一人生态度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样一种科学,必然是以一种具有实用性的意义为导向,因为在知识的协助之下,我们可以纠正甚至改变自己的态度。因此,“个体心理学”便具有了一种双重意义的预示性:它不但会预示出将来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而且会像先知约拿一样,通过未卜先知来避免某些可能发生的事情。
“个体心理学”这门科学,是在努力理解生命那种神秘创造力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这种力量表现为渴望成长、努力并且获得成功,甚至还会表现为努力在一个方向上获得成功来补偿另一个方向上的失败。这种力量属于目的论的范畴,也就是说,它是在追求一个目标的过程中表达出来的。而在这种追求中,每一种肢体运动和心理活动都配合默契。因此,只研究肢体运动和心理状况,而不将它们与个人整体关联起来,这种做法是很荒谬的。例如,在犯罪心理学里,我们把注意力全都放在罪行上,而不是放到罪犯身上,这种做法就很荒唐。在这种情况下,重要的是罪犯,而不是罪行。因此,除非我们将犯罪行为视为一个特殊个体生命当中的一段经历,否则的话,无论怎么去审视,我们也永远无法理解罪行的有罪性。同样的一种外在行为,可能在一种情况下有罪,而在另一种情况下却无罪。重要的一点,就是理解一个人所处的背景,即一个人的人生目标,因为它标示出了一个人所有行为与运动的方向线。这个目标,使得我们能够理解不同孤立行为背后隐藏的含义。我们认为,这些孤立行为都属于一个整体当中的各个部分。反之亦然,假如把各个部分当成一个整体中的组成部分来进行研究,那么研究了这些组成部分之后,我们对整体的了解就会更加充分。
就我自身的情况来看,我对心理学的兴趣是在行医过程中培养起来的。行医经历给我提供了一种目的论或者目标论的论点,而这种论点又是理解心理事实所必需的。在医学领域里,我们会看到,所有器官都在朝着明确的目标努力发育着。一旦发育成熟,它们就会拥有特定的形状。此外,我们往往都会发现,在具有生理缺陷的情况下,大自然会做出某些特殊的努力,来克服这种缺陷,或者发育出另一种器官,取代缺陷器官的功能,从而补偿这一缺陷。生命始终都在努力,想要延续下去,生命永远都不会放弃挣扎而屈服于外界障碍。
注意,心理活动与有机生命的运动是类似的。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种概念,怀有一个超越目前所处状态的目标或者理想,以及通过为将来假定一个具体的目标,来克服目前的缺陷或者困难。通过这种具体目的或者目标,个人就会认为并且觉得自己克服了目前面临的困难,因为他的心中想着的,是未来的成功。倘若没有这种目标感,个体活动就不再会具有任何意义。
所有的证据都指向了一个事实,那就是这种目标,必定是在我们人生的早期,即儿童时期的形成阶段确定下来的(即赋予目标一种具体的形式)。一种成熟人格的模型就是在此时开始形成的。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这是怎样的一个过程。儿童是那么弱小,他们会感觉自卑,发现自己生活在不能承受的情境中。因此他们努力发展,确定自己的目标方向。在这一阶段,用于成长的物质资料,与决定成长方向线的那种目标相比,前者并没有后者重要。我们很难说清,这种目标是如何确定下来的,但显而易见的是,这样一种目标确实存在,并且主宰着儿童的每一种行动。的确,对于这一早期阶段存在的种种力量、动力、原因、本领或者障碍,我们几乎一无所知。迄今为止,我们也的确没有找到答案,因为只有在儿童确定了目标之后,其成长方向才会确定下来。只有当我们看清一个孩子的发展方向之后,才能猜测他在未来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威廉·詹姆斯(1842—1910),美国哲学家、心理学家,被称为“美国心理学之父”。
译 者 序
在现代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史上,奥地利精神病学家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无疑占有重要的位置。他既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和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也是“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泛性论”的心理学家,对后世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870年2月7日,阿德勒出生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的郊区。尽管家境富裕,从小生活舒适安逸,但由于体弱多病,并且自认为长相丑陋,因此阿德勒认为自己的童年是很不幸福的。5岁时的一场大病,加上一个弟弟的死亡,使得他从小就萌生了要当一名医生的愿望。中学毕业后,阿德勒进入维也纳医学院,系统地学习了心理学和哲学方面的知识,并且接受了良好的医学培训。在后来的实习与行医期间,阿德勒读到了弗洛伊德《梦的解析》一书,便写了一篇捍卫弗洛伊德观点的论文,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反响。于是,弗洛伊德便在1902年邀请他加入了维也纳的“精神分析小组”,并让他担任这一组织的主席。但不久之后,阿德勒与弗洛伊德两人之间的分歧便日渐显露出来,因此到了1911年,阿德勒便辞去了“精神分析小组”主席一职,随后又退出该小组,另起炉灶,创立了“个体心理学协会”。
尽管阿德勒是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破茧而出,并且开创出了自己的学说,但探讨“个体心理学”与“精神分析学”这两种理论之间的差异,却属于非常专业的心理学范畴,显然并不是普通读者追求的方向。但在目前竞争压力巨大、社会发展变化迅速、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的背景下,普通读者了解“个体心理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将它们应用于日常生活当中,并且据此而调整好自身的状态,让每个人的努力始终都保持在有益于人生(也包括有益于社会)的层面上,无疑会让自己的生活过得更加轻松,也会让整个社会变得更加和谐。
阿德勒认为,每个人在幼儿时期就已形成了一种“生活方式”,并且会据此而形成自己的人生目标。不过,由于每个人的生活方式都不相同,每个人的人生目标也不相同,所以,研究心理过程应当以每个人的特殊心理经历为对象。这一点,也正是阿德勒将其心理学称为“个体心理学”的原因所在。
阿德勒强调人格的统一,强调人们的行为各有其目的,认为未来比过去重要得多。他认为,我们都是自己生活的主角与创造者,会用独特的生活方式来表达我们的人生目标。
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长大之后都必然会面对所谓的人生三大问题,即社会问题、职业问题、爱情和婚姻问题。尽管许多的专家、学者对他的这种分类都存有异议,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这一理论所重视的社会因素和个人经验正是其他心理学流派所欠缺的方面。比如,阿德勒认为,人天生是一种社会动物,人的行为会受社会驱力所推动,因而他更重视社会兴趣,相信社会可促进人格的发展。再如,阿德勒认为,一个人满足性本能的方式决定于他的生活方式,而并非是与此相反,即并非是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决定于他满足性本能的方式。我们认为,这些方面都有别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也更接近于现实情况。
此外,在教育领域,阿德勒强调教师不应该放弃任何一个儿童,或者将儿童身上出现的问题归咎于遗传;在心理治疗领域,阿德勒主张医生应当与患者面对面,友好而坦诚地进行交流;在爱情和婚姻领域,阿德勒提倡人们积极改善婚姻生活的质量,而不是建议人们去结束一段姻缘。这些主张,非但符合阿德勒所处时代的社会主流思想,也很契合如今我们提倡的“和谐社会”“以人为本”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从而证明了这一心理学流派具有持久旺盛的生命力。这一点也正是我们推出阿德勒这几本心理学著作并系统地介绍“个体心理学”的原因所在。
自然,阿德勒及其“个体心理学”对西方心理学发展的贡献,远不止于我们所提到的这些。他提出的许多概念和方法都已逐渐渗透到心理学主流体系中。比如,自卑感和自卑情结的概念已经被整个心理学体系所吸纳,而他提倡的社区治疗、家庭治疗和合作治疗等心理疗法,也已经被全社会普遍接受。
我们相信,结合自身现实与社会现实系统地了解这些方面,对如今的每一个人来说都会有所裨益。因此,我们精心选取了阿德勒的一部分作品翻译出来,以便普通读者也能够一览这位与弗洛伊德齐名的大师的作品。本书从人类生存的科学入手,阐述了“个体心理学”当中诸如“自大情结”“自卑情结”“生活方式”及“社会适应性”等核心概念与观点,然后结合临床案例和治疗经验,指出了儿童、青少年以及成年人面临的各种问题,对自卑、忧郁、嫉妒、懦弱等负面心理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剖析,并且给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治疗方法,是我们适应社会、完善自我和理解生活艺术的经典指南。当然,由于译者并非心理学方面的专业人士,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出现谬误也是在所难免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定居美国4年之后,1937年5月28日,阿德勒在讲学途中因心脏病发作,病逝于英国苏格兰的阿伯丁。《纽约先驱论坛》为他发了一则讣告,如此评价道:“阿德勒,自卑情结之父,拒绝成为精神分析的某个零件。他既有点像科学家弗洛伊德,又和预言家荣格相似。他就是他,一个传播福音的人。”在我们看来,阿德勒开创的“个体心理学”,他提出并践行的诸多理论与疗法,就是他传播给整个人类的福音。
原 版 序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博士在心理学领域里所做的工作,尽管从方法上而言都是科学性的和概括性的,但从本质上来看,却是对我们的独立个体所做的研究,也因此才被人们称为“个体心理学”。这种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具体、特殊且独一无二的个人。所以,唯有研究我们碰到的每一个男人、女人和儿童,才能真正习得这种心理学。
在阿德勒博士对现代心理学的此种贡献当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在揭示所有精神活动结合起来为个人所用,以及一个人的所有官能与努力都与同一个目标紧密相关这一过程中,“个体心理学”所用的方式。这样,我们就能深入理解人类同胞的种种理想、困难、努力与失望,而所用的分析方式,也将使得我们可以对每一种个性都获得一种全面而生动的印象。根据这种整合思想,我们就可以实现诸如“终极目标”这样的东西了。不过,我们必须将这种“终极目标”理解为基础性的终极目的。以前,人类还从未有过哪种方法,像“个体心理学”一样严谨而又具有强大的适应性,能够在所有现实当中,紧紧追随人类那最不稳定、最具易变性和最难捉摸的心灵。
由于阿德勒不但认为科学是人类共同努力的结果,而且认为才智本身也是人类共同努力的结果,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他对自己做出独特贡献的自觉性,远远超过了被其过去与当代合作者所公认 的、那种淡化了的程度。因此,研究阿德勒博士与所谓的“心理分析”运动之间的关系,是很有裨益的。并且,不论如何简单扼要,我们都应当首先来回顾一下促成整个心理分析运动的种种哲学动力。
潜意识是一种关键记忆,即生物学记忆,这是现代心理学的一种共同观点。不过,从一开始就属于治疗歇斯底里症专家的弗洛伊德却认为,一个人在性生活当中的成功与失败才是最重要的,并且几乎是唯一重要的东西。身为天才精神病理学家的荣格力图揭示出那种超越个体的记忆,或者说种族记忆的重要性,想要扩展这种令人苦恼的狭隘的观点。他认为,种族记忆与性生活的力量一样强大,并且对人生具有一种更高的价值。
而将潜意识的概念更加牢固地与生物学现实联系起来的任务,则留给了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这位经验广博而全面的内科医师。他原本是心理分析流派里的一位心理分析学家,曾经用这种方法做过大量的工作,对记忆进行分析,并将记忆从一种聚合的情绪状态中归纳出清晰性与客观性来。不过,他却表明,每个人的整体记忆体系都是不同的。个人并不会全都根据同一种中心动机来形成自己的潜意识记忆。比如说,我们不会全都围绕着性欲,来形成自己的潜意识记忆。在每一个人的身上我们都会看到,他们会用一种具有个人化的方式,从所有可能经历的事情当中选择自己的经历。那么,这种选择所依据的原则又是什么呢?阿德勒回答说,从根本上来看,这一原则就是一种简单的需求意识,就是某种必须得到补偿的自卑意识。这就好像是说,每个人都意识到了自己的整个生理现实,并且孜孜不倦地坚持着,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为生理现实当中存在的种种缺陷获得补偿似的。
这样,一个人的整个人生,比如说一个身材矮小者的整个人生,就可以理解为通过某种方式马上变得伟岸起来而进行的一种努力,而耳聋者的整个人生,就是努力为自己听不见而获得补偿了。当然,情况并非如此简单,因为一系列缺陷可能引发出一系列的指导思想。而且,在人生当中,我们还得对付自己想象出来的各种缺陷以及各种异想天开的追求。不过,即便是在这些方面,我们所遵循的原则也是相同的。
性生活完全没有控制我们的所有活动,而是完美地融入了那些更加重要的追求当中,因为性生活明显受到了情绪的控制,而情绪则是由整个生命经历塑造出来的。这样,弗洛伊德的分析法虽然的确真实地说明了某种给定的人生原则在性方面所导致的种种后果,但也只是在那种意义上来说,它才是一种真正的分析。
如今,心理学开始以生物学为基础了。人们认为,从一开始,心灵的种种倾向性以及精神的成长,就受到了为了弥补生理缺陷或劣势位置所做出的努力的制约。一个人性情当中所有的异常之处或者独特之处,都是这样产生出来的。这一原则,既适用于人类,也适用于动物,并且很可能还适用于植物界。因此,我们应当认为,不同物种所具有的特殊禀赋,源自它们在自身环境当中所经历的种种缺陷与劣势,而这些缺陷与劣势,通过物种的活动、成长与结构,已经成功地获得了补偿。
将补偿看作一种生物学原理,这种观点没有什么新鲜的,因为人们早已知道,为了补偿其他的受损部位,我们的某些身体部位会过度生长。比如说,如果一个肾脏丧失了功能,那么另一个肾脏就会生长异常,直到它能够发挥出两个肾脏的功能;倘若心脏瓣膜出现了裂缝,那么整个心脏就会长得更大,从而弥补此种供血效率不足的情况;若是神经组织受损,那么另一种毗连组织就会努力承担起神经组织的功能来。为了应对某种特殊工作或者努力过程中出现的迫切需要,整个机体进行这种补偿性成长的现象数不胜数,因此我们无须再加以说明。不过,首次整体将这一原则应用到心理学领域,将它当成是一条根本原理,并且说明了这一原理在心灵和智力中所起作用的,却是阿德勒博士。
阿德勒不但建议医生应当学习“个体心理学”,而且建议普通的非专业人士,尤其是教师,都应当学习“个体心理学”。心理学中融入文化,已经成了一种普遍必要的现象。尽管公众反对,我们也应当大力提倡这种做法,因为公众的反对态度,是以这样一种观念为基础的:虽然毫无益处,但现代心理学还是需要将全部精力集中在疾病与痛苦等病例上。诚然,精神分析学方面的著作,已经揭示出了现代社会当中那些最核心和最普遍的弊端。不过,如今我们面对的,却不再是一个反思自身过错的问题,而是我们必须从过错中汲取教训的问题。我们一直都在努力地生存着,仿佛人类的精神不是一种现实,仿佛我们可以无视心理方面的种种事实而确立起一种文明生活似的。阿德勒提倡的,并不是对精神病理学进行全面的研究,而是根据他业已确定其基本原理的一种积极而科学的心理学,来对社会和文化进行实实在在的改良。不过,假如太过害怕面对真相,那么我们就不可能做到这一点。没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我们非但不可能对人生当中的那些正确目标形成一种更加清晰的、不可或缺的意识,而且也不可能更加清晰地意识到自身所犯的错误。或许,我们都不想去了解那些丑陋的事实,但越是真正认识人生,我们就会越发清晰地感受到那些真正对人生构成了障碍的错误,就像是光线聚集起来,使得阴影更加清晰一样。
一种积极的、有益于人类生活的心理学,不可能仅仅源自心理现象,更不用说仅仅源自临床的病理表现了。这种心理学,还需要一种规范性的原理。在这种需要面前,阿德勒没有退缩,而是认识到了我们在世间共同生活所遵循的那种逻辑性,仿佛它具有绝对形而上学的有效性似的。
理解生命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理解生命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理解生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