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口述史1992-2002.上卷

深圳口述史1992-2002.上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深圳
  • 口述史
  • 历史
  • 改革开放
  • 城市发展
  • 社会变迁
  • 90年代
  • 特区
  • 见证人
  • 回忆录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深圳市海天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ISBN:9787550719644
版次:1
商品编码:12307028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页数:415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由戴北方主编的《深圳口述史(1992-2002上卷)(精)》以口述者个人命运为讲述主体,从个人历史的切面反映城市历史的编写风格。全书共编选100位于1992年至2002年间奔赴深圳,或参与该时期深圳重要发展的不同行业、不同社会背景的口述者(包括政府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企业家、普通从业者等等),讲述他们寻梦、追梦与圆梦的历程。

作者简介

戴北方:1956年8月生,广东惠州人,上海交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毕业,在职研究生学历,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现任政协深圳市第六届委员会。

王 璞:1957年11月生,山东龙口人,中国政法大学法律专业毕业,大学学历,法学学士学位。 现任政协深圳市第六届委员会副。

目录

上卷

李灏:

调任深圳就像上前线

李广镇:

只要下定决心,没有办不成的事

叶华明:

来深圳,决定了我下半生的人生历程

章必功:

大学要为年轻人提供良好的群居、切磋环境

黎乔筑:

艺术让这座城市变得更美好

宋玉明:

我们这一代人都在做打基础的工作

欧阳祥山:

深圳这块土地是适合创业的

陈难先:

我深知这沉甸甸的使命感

骆文冠:

没有来深圳,就不会有这份幸运

肖聪:

深圳为年轻人打开丫新世界的窗口

陈锡添:

深圳给了我们更多可能

徐建:

这一生就想踏踏实实做一名律师

陈川松:

我们不比任何城市的乐团差

利焕南:

财富多少不限,够用就好

杜志文:

下决心来了,就要在这里留住

徐粼:

很辛苦,但我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吴斌:

“先行先试”,深圳市民饮海外游“头啖汤”

彭振坚:

团为兴趣,我在这个舞台工作了之。多年

谭录明:

我是一名光荣的“特区守门人”

王琛:

摄影在深圳就像呼吸

胡经之:

深圳最先吸引我的是这里的平台

沈正中:

只要不服输,就能突出重围

林雨如:

书写深圳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

滕文金:

只要我还活着,就要继续做雕塑

李杰:

深圳是值得投资青春口寸光的地方

龚国祥:

有一股劲,想要将学校办好

刘自强:

我们有一种力求“不辱使命”的责任感

忻元南:

一辈子只做一行,做看做着就做到最好

郭晓文:

我没有辜负当年来深的初衷

蔡志明:

工作的每一天我都尽心尽力

朱荣远:

规划师是一直在考虑未来

王富海:

这座城市的发展,承载着我们的理想和荣光

万捷:

我们深圳人一向敢想敢千

后记
《深圳口述史·1992-2002 上卷》 这是一部关于深圳十年发展的口述历史记录。本书选取了1992年至2002年这一关键时期,通过亲历者的视角,深度还原了这座年轻城市在改革开放浪潮中的非凡蜕变。上卷聚焦于这一时期深圳的经济、社会、文化以及市民生活等多个层面,旨在勾勒出深圳从一个边陲小镇崛起为国际化都市的生动轨迹。 时代的回响:经济腾飞与城市肌理的重塑 1992年至2002年,是中国改革开放步伐加速的重要十年。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在这十年间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书的上卷,将通过大量珍贵的口述资料,展现深圳经济发展的勃勃生机。 工业化浪潮与产业结构的变迁: 那些曾经在深圳土地上辛勤耕耘的建设者们,将讲述电子信息、高科技制造等新兴产业如何在深圳落地生根、蓬勃发展的故事。从简陋的厂房到高耸的科技园区,每一次产业升级的背后,都凝聚着无数人的智慧与汗水。书中会呈现企业家的创业激情,工人的奋斗历程,以及技术革新如何改变深圳的产业格局。 金融中心的崛起与资本的涌动: 深圳作为中国的经济特区,其金融业的发展在这十年间尤为瞩目。本书将收录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从业者的回忆,他们将讲述深圳如何一步步迈向金融中心,资本如何在深圳聚集、流动,以及这些金融力量如何支撑起城市的快速发展。创业板的诞生,外资的涌入,以及金融创新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都将在书中得到生动体现。 商业活力与市场经济的淬炼: 传统的商业模式如何被颠覆,新型零售业态如何兴起,大型商业综合体的出现,都将是本书关注的重点。商人们的生意经,消费者的购物体验,以及市场经济在深圳的不断深化,将共同构成一幅鲜活的商业画卷。从“菜市场”到“购物天堂”,深圳商业的演变折射出中国市场经济的巨大进步。 城市规划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加速度: 跨海大桥的修建,地铁网络的初步构建,城市绿化的推进,都标志着深圳城市面貌的日新月异。本书将记录下城市规划者、建设者们在规划蓝图落地过程中的决策与实践,以及这些巨大的基础设施工程如何改变了深圳的城市肌理,提升了市民的生活品质。 社会变迁与市民生活的缩影 经济的腾飞必然伴随着深刻的社会变革,本书的上卷也将深入探讨这一时期的社会图景。 人口涌入与城市文化的新融合: 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聚集深圳,他们带来了不同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本书将通过普通市民的视角,讲述他们在深圳安家落户,融入这座移民城市的经历。无论是来自内地农村的农民工,还是从港澳台及海外归来的创业者,他们的故事共同谱写了深圳的“海纳百川”。 教育、医疗与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本书将记录下教育家、医生、社工等群体在完善和发展这些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的努力与贡献。学校的建立,医院的扩建,以及社会福利的逐步完善,都体现了深圳在提升民生福祉方面的追求。 法律法规的完善与法治环境的优化: 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深圳在法律法规的创新与完善方面也走在了前列。本书将关注律师、法官、以及各级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的回忆,他们将讲述在建立健全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法律如何发挥作用,以及法治环境如何不断优化。 市民的日常生活与精神风貌: 除了宏观的经济社会发展,本书同样关注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从住房的变化,到交通的便利;从娱乐方式的丰富,到家庭结构的调整。那些平凡人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奋斗与梦想,他们的适应与坚守,共同构成了深圳这座城市独特的人文底色。 文化印记与时代精神的碰撞 1992-2002年的深圳,也是文化发展与观念碰撞的活跃时期。 文化产业的萌芽与发展: 电影、电视、音乐、出版等文化产业在这十年间逐步壮大,深圳的文化创新活力开始显现。本书将呈现文化创作者、艺术家的回忆,他们将讲述如何在深圳这片沃土上探索新的艺术形式,表达新的时代精神。 媒体传播与信息时代的来临: 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以及互联网的初步普及,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也影响着人们的认知。本书将记录媒体工作者如何捕捉时代脉搏,以及信息时代的到来如何改变了市民的生活。 观念的更新与精神的解放: 改革开放不仅带来了经济的增长,更带来了思想的解放。本书将通过市民的口述,展现人们在面对新的社会现象、新的价值观时,所经历的思考、碰撞与选择。开放、创新、包容的精神,是如何在深圳逐渐成为一种主流的文化认同。 《深圳口述史·1992-2002 上卷》是一份沉甸甸的时代记忆。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深圳的宏大叙事,更是一部关于人的史诗。通过这些鲜活的口述,我们得以触摸到那段火热岁月的温度,感受到那股勇往直前的力量,理解深圳何以成为今天的深圳。这十年,是深圳创造奇迹的十年,是无数人奋斗与梦想交织的十年,本书将为读者提供一个了解这段历史的独特视角。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深圳口述史1992-2002.上卷》,一股强烈的时代洪流扑面而来,仿佛将我带回了那个风起云涌、日新月异的年代。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画卷,用最真实、最鲜活的声音,描绘了深圳这座城市在改革开放初期经历的巨变。作者并没有采取宏大叙事的视角,而是通过大量个体生命故事的汇集,勾勒出那个时代深圳人的奋斗轨迹、困惑、喜悦与失落。我尤其被其中一位早期创业者的回忆深深打动,他讲述了当年如何在几乎一无所有的情况下,凭着一股“敢闯敢试”的劲头,从摆地摊起步,一步步将小作坊发展成颇具规模的企业。他的叙述中充满了细节,比如当时为了节省成本,如何在夜市搭帐篷过夜,如何每天凌晨就去批发市场抢购第一批货物,以及在遭遇市场竞争、政策变动时的焦灼与应对。这些朴实无华的经历,却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展现了那个时代深圳人身上特有的那种不服输、不畏难的精神。另一位退休的老干部,回忆起当年城市规划的点点滴滴,更是让我对深圳的城市发展有了全新的认识。他详细描述了如何在一片农田上规划出如今高楼林立的CBD,如何克服了资金、技术、人才等重重困难,才有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这座现代化国际都市。他提到的一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当时为了吸引外资,政府工作人员几乎是“三顾茅庐”,一遍遍地向外国投资者介绍深圳的潜力,讲述这里的机会。这种孜孜不倦、不懈努力的精神,正是深圳能够迅速崛起的关键所在。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保存了那些可能被宏大历史叙事所忽略的细节,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有温度、有血肉的个体生命故事。

评分

读完《深圳口述史1992-2002.上卷》,我仿佛在时间的河流中逆流而上,与那个时代的深圳人进行了一场深刻的心灵对话。这本书没有高高在上的说教,也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它只是以最真诚、最朴实的方式,讲述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故事。我尤其为书中关于“家园”的叙述所感动。对于许多来到深圳的人来说,这里不仅仅是工作的场所,更是他们重新建立家园的地方。书中一位来自香港的早期投资者,回忆起当年投资深圳的初衷。他说道,他看中的不仅仅是深圳的经济潜力,更是这座城市开放包容的姿态。他认为,深圳是一个能够让人安心发展、安居乐业的地方。他讲述了自己如何与深圳的创业者们一同成长,如何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快速发展,他认为,深圳已经成为了他真正的“第二个家”。另一位在深圳定居多年的外地媳妇,分享了她在深圳的生活经历。她讲述了自己如何从一个对深圳一无所知的外来者,逐渐融入这座城市,如何在深圳组建家庭,养育子女,并在这里找到了归属感。她提到,深圳的包容和友善,让她这个异乡人感受到了家的温暖。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一座城市的魅力,不仅在于它的经济成就,更在于它能否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找到属于自己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评分

读完《深圳口述史1992-2002.上卷》,我仿佛经历了一场时间旅行,与那个年代的深圳人进行了心灵的对话。这本书最打动我的,是其中浓厚的“时代气息”。它没有矫揉造作的语言,也没有刻意的拔高,只是用最朴素的文字,记录下那个年代人们的喜怒哀乐。我特别留意了书中关于“迁徙”的叙述。那个年代的深圳,是一个巨大的移民目的地,无数人怀揣着梦想,从全国各地来到这里。书中一位来自北方农村的青年,讲述了他第一次来到深圳的感受。他说道,深圳的繁华和日新月异,让他感到震撼,也让他看到了改变命运的希望。他回忆起自己如何在深圳找工作,如何在艰苦的环境下坚持下来,最终在这个城市扎根。他的故事,是那个年代无数“闯深圳”人的缩影。另一位在深圳经营一家小吃店的阿姨,分享了她从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到成为一名独立创业者的经历。她说道,深圳给了她发挥自己特长的机会,也让她感受到了经济独立的自由。她的故事,展现了深圳对女性创业者的友好和支持。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深圳的腾飞,是无数普通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共同书写的历史。

评分

《深圳口述史1992-2002.上卷》这本书,就像是一面多棱镜,折射出那个年代深圳的万千气象。我被书中那些充满韧性和创造力的故事所深深吸引。我特别留意了书中关于“创新”的讲述,这些创新不仅仅体现在技术层面,更体现在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上。一位在深圳创办了第一家互联网公司的创始人,回忆了当年创业的艰辛。他讲述了如何在资源匮乏的条件下,凭借着对互联网的深刻理解和对未来的预判,开发出当时领先的产品。他提到,当时很多传统行业的人并不理解他在做什么,但他始终坚信互联网的巨大潜力。他分享了自己如何带领团队,克服技术难题,如何应对市场变化,最终将公司发展壮大。他的故事,是深圳创新精神的一个缩影。另一位在深圳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艺术家,讲述了她如何将深圳的城市特色融入到自己的艺术创作中。她说道,深圳的快节奏、多元文化以及改革开放带来的活力,都为她的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她认为,深圳这座城市本身就是一件充满活力的艺术品。这本书让我看到,深圳不仅仅是一个经济特区,更是一个充满创新活力和文化魅力的城市。

评分

《深圳口述史1992-2002.上卷》是一本让我看到了“无限可能”的书。它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故事,展现了深圳这座城市在那个年代所蕴含的巨大能量和发展潜力。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机遇”的描写,那些机遇,对于有准备、有勇气的人来说,是改变命运的契机。一位从外地来到深圳的大学生,分享了他如何在毕业后,抓住深圳的就业机会,从一名普通的技术员,一步步成长为一名技术总监。他说道,深圳的开放和包容,让他这个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有机会接触到最前沿的技术和最优秀的团队。他认为,深圳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发展的机会。另一位在深圳创办了第一家公益性教育机构的女士,讲述了她如何响应深圳对教育的重视,投入到公益事业中。她说道,深圳政府和社会对公益事业的支持,让她能够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为更多需要帮助的孩子提供教育机会。她的故事,展现了深圳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注重社会责任和人文关怀。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深圳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发展的引擎,更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和社会活力的城市。

评分

掩卷沉思,《深圳口述史1992-2002.上卷》带给我的震撼,是那种不动声色的、深入骨髓的。它没有渲染,没有煽情,只是用最朴素的语言,讲述着最真实的故事,却足以让我在字里行间感受到那个年代特有的那种澎湃的生命力。我特别着迷于书中关于“机会”的讨论。那个年代的深圳,仿佛是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着无数怀揣梦想的人们。书中有一位在深圳创办第一家大型超市的女士,她回忆起自己当初为了拿到银行贷款,如何在深夜守在银行门口,只为了第二天能第一个递交申请。她还讲述了当时市场竞争的激烈,对手不断模仿,她却始终坚持创新,不断引入新的商品和服务,最终赢得了市场。她的故事让我看到了,在那个机会与挑战并存的年代,机遇是留给有准备、有毅力的人的。另一位在深圳从事教育行业的老师,分享了她当年如何从一个普通的乡村教师,来到深圳,为孩子们提供更好的教育。她回忆了当时的教学条件,教室简陋,教材匮乏,但老师们的热情和学生的求知欲却异常高涨。她讲述了自己如何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如何组织各种课外活动,让孩子们在艰苦的环境中也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她的叙述中充满了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深圳这座城市的感恩。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展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主体性”。他们不是被动地接受时代的安排,而是主动地去创造,去改变,去书写属于自己的命运。每一个口述者,都是那个时代洪流中的弄潮儿,他们用自己的双手,描绘了深圳的未来。

评分

《深圳口述史1992-2002.上卷》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历史记录,不如说是一本关于“生长”的寓言。我读完之后,脑海里挥之不去的,是那个时代深圳的“野蛮生长”和“蓬勃生长”。书中收录的每一段口述,都像一颗颗饱满的种子,在文字的土壤里生根发芽,长出属于那个时代的独特景象。我尤其关注了书中关于“文化碰撞”的几段记录。那个时候的深圳,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是世界各地的人。他们带着不同的背景、观念和生活习惯来到这里,在这个全新的平台上,发生了无数有趣又深刻的碰撞。有来自北方的大汉,形容自己刚到深圳时,看到满大街穿着短袖的人,感觉像到了“另一个星球”;也有来自南方沿海城市的人,觉得深圳的快节奏和北方人的直率让他们有些难以适应。这些看似零碎的片段,却共同织就了一幅生动的社会图景,展现了深圳这座移民城市在文化融合过程中的活力与挑战。书中一位曾经在深圳当过记者的讲述者,回忆起当年采访的经历,更是让我惊叹于当时新闻报道的 immediacy。他描述了自己如何骑着自行车穿梭于大街小巷,第一时间捕捉到最新鲜的新闻素材,如何在大街上采访那些刚刚下火车的“拓荒者”,倾听他们的梦想与彷徨。他谈到,那时候的深圳,每一天都有可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大事,记者们就像是时代的记录者,用笔尖记录下这座城市的脉搏。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到,一个城市的成长,不仅仅是经济数字的增长,更是人的聚集、文化的融合、思想的碰撞,以及无数个体梦想在这里生根发芽的过程。

评分

掩卷《深圳口述史1992-2002.上卷》,我的内心涌动着一股复杂的情感,有感动,有敬佩,也有思考。这本书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呈现了那个时代深圳人的生活图景。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奋斗”的叙述印象深刻。那些奋斗,不是为了遥不可及的荣誉,而是为了脚踏实地的生活,为了家人,也为了实现自我价值。一位在深圳务工多年的建筑工人,讲述了他和工友们在深圳的辛勤付出。他描述了当年的工作条件,高强度、高风险,但他和工友们都默默承受,因为他们知道,他们的汗水,正在为这座城市添砖加瓦。他说道,当他看到自己参与建造的建筑成为城市的一部分时,内心充满了自豪。另一位在深圳经营一家小餐馆的老板娘,分享了她创业的艰辛。她每天凌晨就起床备料,晚上深夜才收工,全年无休。她说道,虽然辛苦,但看到顾客们满意地离开,听到他们称赞她的手艺,就觉得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她的故事,展现了深圳普通劳动者身上那种朴实而坚韧的奋斗精神。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深圳的腾飞,离不开无数普通人的默默奉献和辛勤耕耘。

评分

《深圳口述史1992-2002.上卷》是一本让我心潮澎湃的书。它用最直接、最有力的方式,讲述了那个时代深圳人的奋斗故事。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梦想”的描写,那些梦想,或宏大,或渺小,都承载着个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的憧憬。一位曾经在深圳做房地产开发的早期参与者,讲述了他当年如何怀揣着改变城市面貌的梦想,投身于深圳的城市建设。他回忆了当年建设深圳的速度,如何从一片农田变成高楼林立的城市,他认为,这是“中国速度”的最好体现。他说道,当他看到自己参与建设的楼宇拔地而起,成为城市的地标时,那种成就感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另一位在深圳创业的年轻女性,分享了她从一个普通的职员,到自主创业的经历。她讲述了自己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如何从一个人的单打单干,到组建自己的团队,如何克服了资金、市场等多方面的挑战。她认为,深圳给了她实现梦想的舞台,也给予了她面对困难的勇气。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在深圳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里,每一个怀揣梦想的人,都有机会去追逐自己的目标,去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评分

《深圳口述史1992-2002.上卷》是一本让我感受到“时间的重量”的书。读着这些来自不同背景、不同人生轨迹的人们讲述的故事,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亲历了那个充满活力与变革的年代。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变化”的描述,那些变化是如此的鲜活,如此的令人难以置信。书中一位来自内地的年轻工人,讲述了他第一次来到深圳的感受。他描述了当时的深圳,到处都在施工,到处都是机器的轰鸣声,到处都是忙碌的人群。他原以为自己会很难适应,没想到很快就被这里的氛围所感染,他觉得这里充满了希望和机遇。他回忆起自己每天加班加点,努力学习新的技术,仅仅几年时间,他就从一个普通的技术工人,成长为一名车间主任。他的故事,就是深圳速度最生动的注脚。另一位当年在深圳做外贸生意的小老板,回忆起当时外贸行业的繁荣景象。他讲述了如何将国内的产品销往海外,如何与外国客户打交道,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凭借着诚信和质量,一步步站稳脚跟。他提到,那时候,深圳的码头总是停满了集装箱,每一天都有无数的产品从这里走向世界。他的叙述,让我看到了深圳作为“中国制造”的窗口,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这本书不仅仅记录了经济发展的奇迹,更重要的是,它记录了无数个体在时代洪流中,如何抓住机遇,实现自我价值的奋斗历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