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室内环境与健康研究进展报告2015-2017》主要收集了目前在建筑室内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控制、半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控制以及PM2.5污染控制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一方面为关心和从亊“室內环境与健康”的广大技术人员提供相关信息,另一方面可以为国家行业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我国居民家用燃料使用情况
1.1 我国居民做饭燃料使用情况
1.2 我国居民做饭条件
1.3 我国居民室内取暖燃料使用情况
1.4 我国居民室内燃料使用的影响因素
1.5 小结
第2章 我国居民室内外活动时间研究
2.1 我国成人的室内外活动时间
2.1.1 室外活动时间
2.1.2 室内活动时间
2.1.3 室内外活动时间的影响因素
2.1.4 与国外的比较
2.2 我国儿童的室内外活动时间
2.2.1 室内活动时间
2.2.2 室外活动时间
2.2.3 与国外的比较
2.3 小结
第3章 建筑室内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控制研究
3.1 建筑材料和家具挥发性有机物散发测评技术研究
3.1.1 标准样品开发
3.1.2 上海市地方标准《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散发率测试系统技术要求》CDB 31/T1027-2017)的制定
3.1.3 建材及家具污染物散发测试方法研究
3.1.4 装饰装修材料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散发率评价方法
3.2 甲醛、VOCs净化产品测评技术研究
3.2.1 关键检测装置的研发
3.2.2 净化产品测评关键问题
3.3 甲醛、VOCs空气净化产品研发
3.3.1 吸附催化复合的蜂窝状净化模块
3.3.2 负载催化剂的低阻力蜂窝陶瓷模块
3.3.3 热再生空气净化装置
3.3.4 苯系物低温催化氧化制备负载一体化净化技术
3.4 小结
第4章 室内SVOC传输机理及源汇特性检测方法研究
4.1 背景
4.2 SVOC传输机理
4.2.1 SVOC在室内的传输过程
4.2.2 源散发过程及其特性
4.2.3 汇吸附过程及其特性
4.2.4 颗粒物对室内SVO传输过程的影响
4.2.5 SVOC皮肤暴露评价研究
4.2.6 “十二五”期间我国室内SVOC污染控制研究进展及主要结论
4.3 SVOC源汇特性测定技术
4.3.1 SVOC源特性测定方法
4.3.2 SVOC汇特性测定方法
4.4 小结
第5章 建筑室内PM2.5污染控制研究
5.1 PM2.5净化设备性能测试方法
5.1.1 PM2.5净化设备性能的传统测试方法及问题
5.1.2 ISO 16890系列标准所规定的PM2.5净化设备性能测试方法
5.1.3 我国国家标准《通风系统用空气净化装置》所规定的PM2.5净化装置性能测试方法
5.1.4 PM2.5净化设备性能的衰减
5.1.5 测试方法的未来主要发展方向
5.2 PM2.5建筑围护结构穿透机理及穿透系数测试方法
5.2.1 概述
5.2.2 PM2.5围护结构穿透实测
5.2.3 PM2.5外窗穿透机理
5.2.4 外窗穿透系数计算和测试方法
5.3 通风与净化联合解决方案
5.3.1 低阻高效的梯度复合滤料技术
5.3.2 住宅通风与净化
5.3.3 公共建筑通风与净化
5.3.4 考虑空间非均匀特征的通风与净化
5.3.5 不同类型建筑的通风与净化工程示范
5.4 小结
第6章 建筑室内空气质量综合控制
6.1 建筑室内空气质量控制设计技术
6.1.1 室内空气质量控制设计要求及流程
6.1.2 建筑室内空气质量控制设计方法
6.1.3 建筑室内空气质量设计软件
6.2 建筑室内空气质量监测及运营管理技术
6.2.1 室内环境污染监测系统关键技术
6.2.2 基于无线传感网络技术的居室空气质量监测系统
6.2.3 建筑能源监控平台研究
6.2.4 室内空气质量与运行能耗综合监测平台
6.2.5 室内环境质量和运行能耗综合在线监测运行管理平台
6.2.6 能源与环境监控系统应用设计手册编制
6.2.7 室内环境运营管理
6.3 建筑室内空气质量综合控制示范工程
6.3.1 武汉绿街项目
6.3.2 布鲁克IAQ实验保障房
6.4 小结
附录1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室内环境与健康分会”简介
附录2 我国建筑室内空气质量现行和在编主要标准
附录3 江苏中科睿赛污染控制工程有限公司简介
附录4 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环境研究所简介
前言/序言
干净空气是人类的基本需求。由于人们80%以上的时间在室内度过,室内空气质量对人的健康至关重要。近年来,我国建筑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因建筑材料、建筑设备、生活用品、人员行为等产生的室内环境污染直接导致哮喘、过敏等多种疾病,直接影响人员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室内环境污染目前已成为一个社会迫切需求、百姓特别关心、政府非常关注的热点问题。由于我国目前室内环境污染问题依然严峻,其解决对于改善人们生活质量、健康水平等民生问题,推动建筑、建材等相关产业健康发展,实现我国城镇化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等具有重大意义。鉴于此,“十二五”期间,国家组织了“建筑室内健康环境控制与改善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012BAJ02B00)”等项目的研究,包括有效控制典型污染、初步控制新型污染、综合控制示范推广三个主要任务,具体包括:
主要任务一、有效控制典型污染。通过建筑材料、家具污染物散发评价体系、室内空气质量、装饰装修设计等关键技术的突破,实现规模化推广应用,系统解决目前建筑材料和家具等污染源控制中出现的“错判误判”、建筑材料和建筑工程污染控制环节分离等瓶颈问题,从而实现“新装修建筑避免典型污染物超标”;重点开发低能耗、高效率、工程应用性强的室内环境污染治理产品和系统解决方案,系统建立室内空气净化产品设计技术、实际应用效果检测监测技术。
主要任务二、初步控制新型污染。研发室内新型或复合污染检测、监测设备和技术,测试我国建筑环境该类污染源特性,初步建立我国SVOC等新型或复合污染标识和限量指标体系,研发若干项关键控制技术和产品并实现初步示范应用,解决目前新型污染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时存在的检测监测技术缺乏、基础数据不足等难题。
好的,以下是一份图书简介,内容不涉及《中国室内环境与健康研究进展报告2015-2017》的任何信息: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挑战、机遇与前沿实践》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在全球气候变化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城市如何构建可持续发展框架所面临的复杂挑战,并系统梳理了近年来国际社会在城市规划、能源转型、韧性建设和社区参与等方面的创新性解决方案与前沿实践。这不是一本孤立的学术论述,而是一份面向城市管理者、规划师、环境科学家、政策制定者以及关注未来城市命运的公众的综合性行动指南。 第一部分:气候变化对城市系统的冲击与风险评估 气候变化不再是遥远的预警,而是正在重塑城市生存环境的现实力量。本部分首先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框架,用以量化气候变暖对城市基础设施、公共卫生、社会公平以及经济活动造成的冲击。 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与强度分析: 详细考察了热浪、强降雨、沿海风暴潮等极端事件在过去十年中对全球主要城市群的影响路径。通过案例研究,揭示了城市热岛效应如何与全球变暖叠加,放大城市生命线系统的脆弱性。 水资源安全与城市韧性: 探讨了气候变化导致的降水模式改变如何威胁城市供水安全。内容涵盖了城市水文循环的扰动、地下水资源的过度开采与污染风险,并重点分析了海平面上升对低洼沿海城市的长期淹没风险及沿海防护工程的适应性。 城市生态系统服务的退化: 关注城市绿地、湿地等自然基础设施在气候压力下的承载力变化。分析了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如何削弱城市应对气候波动的自然缓冲能力,并提出了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的初步构想。 第二部分:迈向低碳转型的城市能源革命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在于能源系统的深度脱碳。本书将城市能源转型置于全球能源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重点阐述了技术创新、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协同作用的关键路径。 分布式能源与智能电网的融合: 深入探讨了光伏、小型风能等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如何通过智能电网实现高效整合。分析了微电网、虚拟电厂(VPP)等新兴技术在提升城市能源韧性、降低输配电损耗方面的潜力与实践障碍。 建筑能效的极致追求: 建筑部门是城市能耗的大头。本章系统梳理了从被动式设计(如零能耗建筑、被动房标准)到主动式系统优化(如建筑能源管理系统BEMS)的最新技术进展。特别关注了既有建筑的深度能效改造策略及其在不同气候带的适用性差异。 城市交通的零排放愿景: 探讨了电动汽车、氢能交通、共享出行服务以及慢行交通网络构建在构建零排放城市交通系统中的作用。分析了基于大数据的交通需求管理(TDM)策略,以期在不牺牲城市可达性的前提下,实现碳排放的快速削减。 第三部分:城市规划与空间治理的前沿范式 气候适应和减缓目标必须内化于城市治理和空间规划的每一个环节。本书提出了“适应性规划”和“紧凑可持续发展”的新范式。 基于风险的土地利用规划: 阐述了如何将气候风险评估结果直接映射到土地利用分区和基础设施选址决策中。探讨了“退让策略”(Managed Retreat)在极端高风险区域的应用伦理与技术路径,以及如何通过增加城市绿化带和渗透性铺装来管理暴雨径流。 紧凑、混合与人性化的城市形态: 反思了过去数十年城市蔓延(Urban Sprawl)带来的高碳排放后果。提倡通过混合功能开发(Mixed-use Development)和TOD(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模式,构建“十五分钟生活圈”,从而缩短通勤距离,提升资源使用效率。 绿色基础设施的系统化布局: 强调了将公园、屋顶绿化、雨水花园等“绿色基础设施”视为与传统“灰色基础设施”(如管道、泵站)同等重要的战略资产。介绍了如何通过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来量化绿色基础设施在调温、净化空气和管理水资源方面的实际效益。 第四部分:社会公平、治理创新与全球合作 可持续发展绝非纯粹的技术问题,它深刻关乎社会公平和跨部门协作。本书最后聚焦于实现可持续转型的社会和治理基础。 气候正义与弱势群体保护: 详细分析了气候变化对低收入社区、老年人和少数族裔带来的不成比例的影响(如“热岛效应”的加剧)。探讨了“能源贫困”问题,并提出了旨在确保能源转型利益普惠的社会保障和政策干预措施。 公私伙伴关系(PPP)与金融创新: 讨论了如何撬动私人资本参与气候适应和减缓项目。内容涵盖绿色债券、影响力投资(Impact Investing)在城市基础设施更新中的应用,以及政府通过碳定价机制激励市场行为的有效性。 跨尺度协作与城市网络: 强调了从社区层面到国家层面,再到全球城市网络(如C40 Cities)之间的知识共享和政策协同的重要性。介绍了成功的城市间知识转移模式,用以加速最佳实践的复制与本地化应用。 结语:迈向韧性与繁荣的未来城市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路线图:理解挑战的复杂性,掌握前沿的解决方案,并建立起跨学科合作的治理框架。它不仅是对现有知识的梳理,更是对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方向的深刻洞察和积极倡导。通过本书,读者将获得在全球气候变化时代推动城市变革所需的理论深度和实践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