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與中國社會(套裝上下冊)/魏宏運文集

抗日戰爭與中國社會(套裝上下冊)/魏宏運文集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魏宏運 著,南開大學曆史學院 編
圖書標籤:
  • 抗日戰爭
  • 中國社會
  • 曆史
  • 魏宏運
  • 近代史
  • 戰爭史
  • 社會史
  • 文化史
  • 學術著作
  • 史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天津人民齣版社
ISBN:9787201115856
版次:1
商品編碼:12316498
包裝:精裝
叢書名: 魏宏運文集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3-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889
套裝數量:2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抗日戰爭與中國社會(套裝上下冊)/魏宏運文集》是著名曆史學傢魏宏運先生所著的《抗日戰爭與中國社會(上、下)》,為《魏宏運文集》的其中一部。《抗日戰爭與中國社會(套裝上下冊)/魏宏運文集》分為上、下兩部,包括“總論性研究” “局部抗戰時期研究”“戰時軍事問題研究”“國統區研究”“淪陷區研究”“敵後抗戰研究”“抗日根據地經濟研究”“抗日根據地社會與文化研究”八部分內容,通過學術研究的成果全麵展示瞭抗日戰爭時期的中國。

作者簡介

  魏宏運,中國現代史學界巨擘,中國現代史學會名譽會長,南開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1925年生於陝西西安,1951年畢業於南開大學,曾任南開大學曆史係主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曆史學科評議組第二、第三屆成員,現任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小組成員,香港學術評審局學科評議專傢,澳大利亞中國省市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曆史教學》雜誌社編委會主任,多次在美、日、澳、德、英、法、丹麥等國的三十多所大學和科研機構進行學術交流和講學。代錶作有《抗日戰爭與中國社會》《中國近代曆史的進程》《華北抗日根據地紀事》《晉察冀抗日根據地財政經濟史稿》、《中國現代史資料選編》(全5冊)等。

目錄

總論性研究
日本推齣“侵略有理”的曆史新版教科書——魏宏運教授答記者問
曆史是最嚴峻的教科書
曆史不容篡改
曆史不會忘記——紀念抗日戰爭勝利五十周年
中國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
抗日戰爭是近代中國第一次贏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
抗戰勝利後中國發展趨嚮
筆談抗日戰爭時期曆史研究
“南京大屠殺事件”論爭在日本
東京審判的曆史價值
正確認識日本投降和東京審判

局部抗戰時期研究
“不抵抗主義”剖析
不抵抗主義的産生及其惡果
長城察哈爾抗戰的真相
民眾抗日同盟軍的曆史地位及其不幸結局
綏遠抗戰時蔣介石的兩副麵孔
《學生呼聲》筆下的西安事變
略論“一二·九”和西安事變的曆史意義
論西安事變後中共整軍經武的曆史

戰時軍事問題研究
關於盧溝橋之戰的幾個問題(上)
關於盧溝橋之戰的幾個問題(下)
盧溝橋戰爭:中日兩國曆史命運錯位之走嚮
關於“八一三”淞滬抗戰的幾個認識問題
《字林西報》等外報筆下的“八一三”淞滬抗戰
論1937年平漢綫戰爭
《申報》首次展現八路軍的雄姿
南京保衛戰初探
颱兒莊戰役述論
反“九路圍攻”和颱兒莊大捷的曆史思考
1938年武漢戰役的探討
1939年中日贛鄂湘戰爭評述
抗戰時期怒江戰爭的若乾思考

國統區研究
抗戰初期中國人口大遷徙
抗戰初期國民政府的經濟政策透視
抗戰初期工廠內遷的剖析
關於1937年國民政府遷都重慶的幾個問題
1938年羊城遭燹的罪責和教訓
陳嘉庚筆下的延安與重慶社會
抗戰時期高等學校的內遷
抗戰時期工閤運動的力量
抗戰時期中國西部地區的開發與進步
抗戰時期的華僑捐輸與救亡運動
抗日戰爭時期我國西南、西北交通運輸開闢的曆史

淪陷區研究
瀋從文:1937年北平淪陷的一天
聯閤國統帥部筆下的南京大屠殺
南京淪陷時日軍在寜滬杭地區的暴行
探索華東共和國的曆史地位
抗戰時期孤島的社會動態
1939年華北大水災述評
華北北部敵占區1943年的飢荒
20世紀三四十年代日本的鴉片侵略政策

敵後抗戰研究
抗戰初期範築先的愛國情操
八路軍和新四軍反限製鬥爭的勝利
華北抗戰和八路軍
抗日遊擊隊推動瞭抗日戰爭的曆史進程
晉察冀邊區村政權的整理
晉察冀根據地兵役製度的考察
追尋晉察冀根據地
從日軍在晉察冀的暴行看日本軍國主義的實質
抗日戰爭時期革命根據地的民主選舉
抗日戰爭時期解放區的勵精圖治
關於抗日戰爭時期敵後戰場的幾個問題
太行山和中國革命的勝利
太行精神與太行道路
中外記者訪問團眼中的抗日根據地
抗日根據地奠定瞭抗日戰爭勝利的基礎
淺談中國革命根據地問題

抗日根據地史研究述評
悉尼科技大學舉辦“華北抗日根據地學術討論會”
南開大學舉辦第二屆中國抗日根據地研討會祝詞
抗日根據地經濟研究
論華北抗日根據地繁榮經濟的道路
論華北抗日根據地的閤理負擔政策
論晉察冀抗日根據地貨幣的統一
論抗日戰爭時期晉冀魯豫的集市貿易
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的商業貿易
三四十年代太行山的農業發展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西北地區的農業開發

抗日根據地社會與文化研究
華北農民之源流及其在(20世紀)30年代的群體活動
抗戰第一年的華北農民
論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的社會變遷
雷霆萬鈞,春風化雨——抗戰時期太行山抗日民主政府對封建會道門的整治
關於《三四十年代冀東農村的調查》
美國學者華北農村調查的一大成果
關於冀東農村社會調查的幾個問題
從沙井村的變化看中國農村現代化
抗戰時期太行山區的新文化運動
抗日戰爭時期太行山的春節文化風貌
晉察冀邊區農村教育的追尋和考察
好的,這是一部關於中國近現代史的權威著作的詳細內容簡介,它聚焦於一個關鍵的曆史時期,但並非您提到的那套關於抗日戰爭的書籍。 --- 書名:《百年變局:近代中國現代化進程與國傢重塑(1840-1949)》 作者: (此處可虛構一位權威曆史學傢姓名,例如:陳景山,資深史學教授,長期緻力於晚清民國史研究) 齣版社: (虛構一傢嚴肅學術齣版社,例如:中華文史齣版社) 裝幀: 精裝(共三捲,約180萬字) 內容提要與核心價值 《百年變局:近代中國現代化進程與國傢重塑(1840-1949)》是一部宏大而精深的斷代史巨著,它以全球視野和細膩的社會剖析,全麵梳理瞭自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一百餘年間,中國社會在政治、經濟、思想和文化領域經曆的深刻轉型與痛苦重塑。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超越瞭以往僅聚焦於重大軍事衝突或政治事件的敘事模式,而是深入探討瞭“現代化”這一復雜過程如何滲透到社會肌理的每一個層麵,以及中國精英群體與普通民眾如何應對前所未有的外部衝擊與內部矛盾。 本書共分三捲,體係完整,邏輯嚴密,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理解近代中國“為什麼會這樣”的立體化、多維度的曆史框架。 --- 第一捲:晚清的危機與轉型:傳統秩序的瓦解(1840-1900) 第一捲重點分析瞭在西方列強堅船利炮的衝擊下,清朝中央集權體製從“天朝上國”的心態滑嚮全麵被動應對的艱難曆程。 核心章節聚焦: 1. “天朝”的迷思與幻滅: 詳細考察瞭鴉片戰爭爆發前夕清朝的財政、軍事和吏治結構,分析瞭其內部的僵化如何使其對外部世界的新變化反應遲鈍。書中對《南京條約》簽訂後的“五口通商”局麵進行瞭深入解讀,揭示瞭不平等條約體係對中國經濟主權的侵蝕過程。 2. 內部的崩塌與嘗試: 重點分析瞭太平天國運動,並非將其簡單視為宗教起義,而是將其置於中國傳統社會結構麵臨的巨大壓力背景下,探討瞭地方權力(如湘軍、淮軍的崛起)對中央權威的實質性削弱。同時,本書對洋務運動進行瞭細緻的評估,指齣其在技術引進層麵取得的成就,以及在體製和觀念上未能實現根本性突破的內在原因。 3. 權力的新製衡: 深入剖析瞭甲午戰爭的災難性影響,不僅是軍事上的失敗,更是對“師夷長技以製夷”路綫的緻命一擊。隨後的“瓜分狂潮”迫使清廷啓動瞭自上而下的改革嘗試,從戊戌變法的短暫高潮到“新政”的醞釀,展現瞭保守派、改良派與激進派在國傢未來方嚮上的激烈角力。 本書對這一時期的敘述,突顯瞭傳統士紳階層在麵對“數韆年未有之大變局”時的復雜心態與行動邏輯。 --- 第二捲:帝國的黃昏與共和的黎明(1901-1927) 第二捲聚焦於清末“新政”的後續影響、辛亥革命的爆發及其後軍閥割據的形成,探討瞭共和理想在實踐中遭遇的巨大睏境。 核心章節聚焦: 1. “新政”的雙重遺産: 詳細考察瞭二十世紀初清政府推行的教育改革、預備立憲和新軍建設。研究錶明,這些改革雖然意在挽救清朝,卻無意中培養瞭具有現代民族主義意識的知識分子和掌握瞭新式武力的革命力量,最終加速瞭帝製的滅亡。 2. 辛亥革命的內在矛盾: 對辛亥革命的爆發、高潮和初期成果進行瞭辯證分析。本書認為,辛亥革命的成功在於推翻瞭帝製,但其失敗(未能建立起穩固的現代民族國傢)在於其社會基礎的狹隘性以及對地方精英的妥協。袁世凱的崛起與覆滅,是中央權威重建失敗的典型案例。 3. 思想領域的“新文化”洪流: 詳盡描繪瞭五四運動前後的思想解放浪潮。本書將新文化運動視為對傳統儒傢倫理體係的徹底“清算”,分析瞭自由主義、激進民主主義和馬剋思主義等多元思潮的傳入、競爭與融閤。這一時期對青年學生、知識分子以及新興市民階層的影響,是理解後續政治分野的關鍵。 4. 國傢的碎片化: 重點分析瞭軍閥時代的國傢治理睏境。本書考察瞭不同派係軍閥(如皖係、直係、奉係)的權力來源、財政基礎與社會動員能力,以及他們與帝國主義列強的復雜關係,揭示瞭中國在政治上陷入“碎片化”的深層原因。 --- 第三捲:國民革命與國傢統一的嘗試(1927-1949) 第三捲關注國民政府的統一努力、在現代化建設中麵臨的結構性挑戰,以及這一時期中國社會對不同意識形態的最終選擇。 核心章節聚焦: 1. 南京國民政府的建構: 全麵審視瞭國民黨十年(1927-1937)的建設工程。內容涵蓋瞭稅製改革、經濟建設(如鐵路與實業發展)、地方行政重組以及對文化教育的統一規劃。本書平衡地評價瞭其在實現國傢財政與行政整閤方麵的成就,同時也批判性地指齣瞭其在土地問題、鄉村治理以及黨派政治上的局限性。 2. 鄉村與現代性的衝突: 運用社會學和經濟史的方法,深入探討瞭農村的凋敝與農民的睏境,這是國民政府現代化努力中最薄弱的一環。分析瞭地方士紳、高利貸資本與農民之間的經濟關係如何固化,為革命力量的壯大提供瞭廣闊的社會基礎。 3. 現代化探索中的意識形態選擇: 詳細對比瞭國民黨體製與新興的中國共産黨在動員社會、進行國傢建構方麵的不同路徑與效率。重點分析瞭抗戰勝利後,中國社會(特彆是知識界和城市中産階級)對“國傢穩定”與“社會公平”這兩大主題的不同權衡,最終導緻瞭政治力量的再度大洗牌。 --- 學術特色與價值 《百年變局》的突齣價值在於其宏觀敘事下的微觀洞察。作者不僅熟稔於政治史的脈絡,更對社會史、思想史和經濟史的最新研究成果進行瞭整閤。 1. 全球聯係的視角: 本書不將中國視為孤立的發展體,而是將其置於19世紀全球資本主義擴張與帝國主義競爭的宏大背景中,強調瞭外部壓力對中國內部結構轉型的決定性作用。 2. 觀念史的深度: 對“民族”“國傢”“主權”“文明”等核心概念在近百年間的演變進行瞭細緻的考察,揭示瞭中國知識分子如何掙紮於“救亡”與“啓濛”的兩難境地。 3. 豐富的第一手材料: 資料運用極為紮實,除瞭傳統的官方檔案和文人著述外,書中大量引述瞭地方誌、商業賬簿、早期報刊的社會報道,以及海外學者的研究,使得敘事既有高度,又不失曆史現場的鮮活感。 這部著作不僅是曆史學者的重要參考,也是對所有希望深刻理解當代中國社會根源的普通讀者不可多得的指南。它提供瞭一種復雜、全麵、拒絕簡化的曆史解讀,幫助讀者理解近代中國如何在劇烈的內外壓力下,完成瞭一次痛苦而徹底的國傢重塑。

用戶評價

評分

這套書的閱讀體驗,簡直就是一場智力上的盛宴。作者在引用和梳理各種史料時的那種嫻熟和遊刃有餘,讓人不得不贊嘆其深厚的學術積纍。我常常驚訝於作者如何能從看似零散的檔案、迴憶錄中,提煉齣具有普遍意義的社會規律。他不是簡單地堆砌史實,而是用這些史實去支撐他精妙的論點。文字風格上,它保持瞭一種古典的嚴謹性,用詞精準,句式結構復雜卻又邏輯自洽,讀起來有一種與智者對話的莊重感。尤其是在分析不同社會階層在戰爭壓力下的反應和互動時,那種洞察力,簡直令人拍案叫絕。這本書絕對值得反復閱讀和研究,每一次重讀都會有新的體會和領悟。

評分

說實話,我原本對這類學術性較強的曆史著作有些畏懼,擔心晦澀難懂,但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看法。作者的敘事節奏掌控得極好,張弛有度。在處理那些牽涉到復雜政治博弈和軍事部署的章節時,他能用清晰的邏輯鏈條把脈絡捋順,不讓讀者在迷霧中打轉。更難能可貴的是,它成功地將“戰爭”這一軍事概念,成功地嵌入到瞭“社會”這個更廣闊的框架內進行審視。我尤其對其中關於戰爭對鄉村經濟和基層組織影響的分析印象深刻,那種自下而上的觀察視角,提供瞭不同於官方曆史記載的獨特洞察。讀完後,我對“全麵抗戰”的理解不再局限於前綫戰報,而是深入到瞭社會肌理之中,感受到瞭那份全民參與的重量感。

評分

初捧此書,便被其宏大的結構和細緻的考據所震撼。它並非簡單的時間綫敘事,而是圍繞著幾個核心的社會議題,層層遞進,抽絲剝繭。我特彆喜歡作者在描述社會群體心態轉變時的筆法,那種微妙的心理波動,往往是宏大敘事中最容易被忽略的部分。比如,他對城市知識分子在戰爭初期的迷茫與最終抉擇的描繪,極其到位,讓人深切感受到個體在曆史洪流中的掙紮與成長。這本書的文字帶著一種沉穩的力量,不激進,但每句話都像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沉澱,讀起來讓人感到踏實可靠。它不是那種讀完就忘的快餐讀物,而是需要細嚼慢咽,時不時需要閤上書本,對照著自己已有的認知體係去重新審視一番的深刻之作。對於想建立一個完整曆史觀的人來說,這是極佳的參考書。

評分

這本書的文字功底實在瞭得,作者對曆史事件的敘述深入淺齣,仿佛能將人帶迴到那個烽火連天的年代。讀起來一點都不枯燥,那些宏大的敘事背後,是無數鮮活的個體命運的交織。尤其欣賞作者在分析復雜局勢時的那種冷靜和客觀,既沒有過度煽情,也沒有簡單地將曆史人物臉譜化,而是試圖還原那個時代背景下的真實選擇與無奈。對於一個對近代史有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個非常好的切入點,它不僅僅是關於戰爭的記錄,更是一部展現社會結構在劇烈變動中如何重塑的社會學著作。閱讀過程中,我反復停下來思考,很多曾經以為理所當然的曆史結論,在作者的梳理下,又展現齣瞭新的維度。那份對史料的紮實掌握,讓論證充滿瞭說服力,讓人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治學態度。

評分

我接觸過不少關於抗日戰爭題材的書籍,但真正能做到將宏大曆史與微觀社會變遷結閤得如此巧妙的,實在不多見。這本書的視角非常獨特,它沒有拘泥於簡單的勝負評判,而是專注於探究那段曆史如何重塑瞭中國人的身份認同和社會結構的基礎。作者的文風是那種內斂而有力量的,不靠華麗的辭藻吸引眼球,而是依靠無可辯駁的事實和嚴密的推理來贏得讀者的尊重。在閱讀過程中,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對曆史深切的關懷與敬畏。它迫使讀者跳齣既有的二元對立思維,去理解一個復雜的、充滿矛盾的真實社會是如何在極端壓力下艱難前行的。這是一部真正能提升我們對中國近現代史認知深度的重量級著作。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