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定价:39.00
内容简介
本书高扬社会主义理念,直面“中国问题”,以贯通中西、跨学科的学术视野,从文明、政治、社会、基层、经济各方面分析了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治理的优势与问题,探讨了中国共产党如何克服重重危机与挑战,并回答了干部群众关注和困惑的一些重大问题:
在世界资本主义包围中,中国社会主义道路能否走得通?社会主义中国能否、又如何驾驭资本?中国社会主义如何从初级阶段向中高级阶段发展?中国政治制度是否适用于“全球化—信息化”时代?如何把基层重建为以劳动人民为依归的共同体?如何把越来越多元和流动的中国社会重新组织起来?
书中提出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比如,面对国内外异常强大而又灵活的资本力量,中共党建的核心在于通过思想与制度建设保持政治主体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在于驾驭资本为人民服务;提出“评议式民主”的新思路;提出加强党的经典体系建设;提出把人民组织起来、落实基层直接民主的基层善治之道;提出保护人民的结社意愿、以人民社会包容公民社会的社会建设思路。
鄢一龙,1976年生,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助理教授,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清华大学管理学博士,著有《目标治理:看得见的五年规划》、《2030中国》(合著)。
白钢,1977年生,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复旦大学思想史研究中心秘书长,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历史比较语言学博士,著名语言学者,对中西文明史有深入研究。
章永乐,1981年生,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政治学博士,著有《旧邦新造:1911—1917》等。
欧树军,1977年生,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系副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政治学博士,著有《国家基础能力的基础:认证与国家基本制度建设》。
何建宇,1975年生,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政治学博士,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中国社团发展的政治经济学》。
中国凭什么取得巨大成就?但为什么人们又感觉危机四伏?为什么中华历代政府都强调对百姓的“责任”和“道义”?共产党搞革命需要人民,搞建设是否不再需要人民而只需要资本家和资本?为什么说“大家庭”观点是中华万世一系的社会核心价值观?为什么政府能办大事却管不了亿万家庭的小事?为什么说决定“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是民心?如何实现老百姓养小、送老、住房的公正?中国农村贫困的根源是什么?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谁?农地应该“流转集中”到谁手里?
本书纵论21世纪的世界大势,以贯通中西的视野聚焦中国真问题。书中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如何从中国悠久的“民本”政治传统中汲取精华,提高组织社会和群众的能力 ;分析了中共如何提高思想能力,对社会主义理论和话语推陈出新;探讨了当前国家治理的核心任务;讨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关于土地流转方向等关键问题。
书中提出,人类生产方式正面临第二次大转折,由此带来“生产资料所有权”的衰落与“知识产权”的崛起,“代议民主”的衰落和“群众民主”的崛起。书中鲜明批判了“制度决定论”,提出党和政府应强调问题意识和政策导向,抓主要矛盾,在办好经济建设的“大事”的同时,以社会主义的方式组织人民办好养小、送老、住房等民生“小事”。书中分析了科层系统的优劣,提出重建社区扁平组织,强化科层系统与扁平组织的沟通,乃是我国的“久安之道”。
潘维,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北京大学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为世界政治和中国政治。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攻读本科、硕士学位。1996年获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政治学博士学位。著有《比较政治学理论与方法》、《当代中华体制》、《法治与“民主迷信”》、《农民与市场》等。
这是一个颇具思想创造力和学术创新力的学人,其观点引起过思想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与热烈讨论。他的演讲稿《理想主义与大学》、《科学工作者的祖国》在网上曾广为传播,他为《大道之行》一书撰写的序言《信仰人民》在微信上的阅读量达千万次,并引发强烈共鸣和反响。
读完这两本书,我仿佛进行了一次穿越时空的思想漫游。关于“信仰人民”的部分,它让我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叙事有了全新的理解。我过去可能更多地从外部视角看待他们的权力结构和发展历程,但这本书似乎带领我深入到他们思想的源泉,去探寻“人民”二字背后沉甸甸的分量。它不仅仅是一个口号,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一种执政合法性的根基。我一直在思考,是什么样的文化土壤孕育了这种对“人民”的极端重视,又是如何将其内化为一种驱动力,使得一个政党能够凝聚如此庞大的国家?书中对于中国政治传统的挖掘,我觉得是点睛之笔。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深厚的民本思想,而共产党是否是在此基础上,结合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才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人民性”?我对书中关于这种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论述非常感兴趣。而“大道之行”则将我的视野引向了更宏大的社会愿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社会主义,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种经济制度,更是一种社会理想,一种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书中将这种理想与中国古代的“大同”思想联系起来,让我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在构建现代中国过程中,如何巧妙地汲取和转化了民族文化的精髓,将其融入到现代化的进程中。这种将古老智慧与现代实践相结合的尝试,在我看来,是极具智慧和前瞻性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我理解,这种“大道之行”的理想,是如何在现实中被实践,又面临着怎样的挑战。
评分这两本书为我理解中国的政治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力的理论框架。我对“信仰人民”这个标题下的内容充满了期待,因为它触及了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驱动力。我一直认为,任何政治力量的持久性都离不开其内在的精神支撑和广泛的民众基础。这本书如果能够深入解析,共产党是如何将“人民”的概念从一种政治话语,转化为一种真正的信仰和行动指南,那将是极具价值的。我尤其好奇,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复杂社会结构的国家,如何能够构建起一种强大的、基于“人民”的政治认同?书中是否会探讨,这种“人民性”的构建,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某些元素,例如家国情怀、集体主义等,是如何相互影响和融合的?我个人对这种文化根源的探究非常感兴趣,因为它往往能解释很多表面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而“大道之行”这一部分,则进一步将我的思考引向了中国共产党所追求的更宏大的社会理想。将“社会主义”与中国古代的“大同”思想联系起来,我认为是一个非常具有洞察力的视角。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并非是完全照搬西方的模式,而是试图在中华文明的土壤上,生长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阐述,这种“大同”理想在现代中国语境下的具体体现,以及在实践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发展。它如何与当前的经济发展、社会转型等议题相结合,是我非常关注的。
评分阅读这两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解构一个宏大的政治工程。当读到“信仰人民”这个书名时,我立刻联想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始终强调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但我一直想深入了解的是,这种“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是如何在中国深厚的政治传统中找到根基的?我一直觉得,中国文化中有着很强的民本主义思想,而共产党是否是在此基础上,结合了革命的理论,才形成了今天这样一种特殊的“人民性”?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这种“人民性”的内涵,以及它如何成为共产党动员和凝聚力量的强大武器。它不仅仅是一种政治宣传,更可能是一种深刻的社会契约。而“大道之行”这个副标题,则将我的思绪引向了更广阔的未来愿景。我一直对中国共产党所描绘的“社会主义”蓝图感到好奇,特别是当它被与中国古代的“大同”理想联系在一起时。这让我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在构建现代国家的过程中,所展现出的文化自觉和历史传承。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阐述,这种“大同”理想在现代中国语境下的具体实践,它如何体现在经济政策、社会建设、以及国家治理的各个方面?它是否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承诺,一种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这两本书的结合,让我看到了中国共产党既有深厚的历史根基,又有面向未来的宏大愿景,这种结合本身就极具研究价值。
评分这两本书简直是为我这样的历史爱好者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对中国近现代史的脉络以及共产党的崛起背后的深层逻辑感到好奇。尤其是“信仰人民”这个名字,非常吸引我,它暗示了一种权力来源的解读,与我之前接触到的许多关于中国政治的书籍有着不同的切入点。我一直觉得,理解一个政党的执政理念,除了看他们的政策和实际行动,更重要的是去探究他们内在的精神内核和文化根基。这本书如果能深入剖析共产党如何汲取中国悠久的政治传统,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其进行创新和重塑,那将是极其有价值的。我特别期待书中关于“人民”这个概念在中国政治语境下的多重含义,以及共产党是如何构建和维护这种“人民性”的。这不仅仅是意识形态上的阐释,更关乎实际的政治运作和动员能力。而“大道之行”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探索,将共产党的实践与中国哲学中“大同社会”的理想联系起来,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启发性的角度。我很好奇,他们是如何将一个古老的哲学理想,转化为现代国家建设的实践蓝图的?书中是否会详细阐述这种理想在不同历史时期是如何被解读和实现的,以及它在当今社会是否仍然具有指导意义?这本书的二元性,即一个是关于“信仰”的内在驱动,一个是关于“大道”的终极追求,让我对中国共产党形成了一个更立体、更深刻的认知框架。我非常期待能够在这两本书中找到答案。
评分这两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对中国共产党政治哲学深层结构的全新审视。我对“信仰人民”的解读非常感兴趣,因为它似乎在挑战一种更传统的、强调权力来源的视角,而将目光聚焦于其精神内核。我一直在思考,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将“人民”这一概念,从一种抽象的政治口号,演变成一种切实存在的、能够凝聚和驱动社会的精神力量?书中对中国政治传统的引用,无疑会是理解这一过程的关键。我非常期待能够了解,中国古老智慧中的哪些元素,被共产党成功地汲取和转化,用以构建其“人民性”的理论和实践?这种文化基因的传承与创新,是我一直以来非常关注的。而“大道之行”则进一步拓展了我的视野,它将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实践,置于中国古代“大同”社会的理想语境之下。我一直认为,理解中国共产党,必须看到它与中华文明的深刻联系。书中将“社会主义”与“大同”并置,我认为是一种非常有力的论证,它暗示了中国共产党在创造现代中国的同时,也在努力实现民族古老的理想。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阐述,这种“大同”理想在当代的具体呈现,它如何影响着中国的经济发展、社会结构,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它是否是一种对更加公平、和谐社会的永恒追求?这两本书的组合,为我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政治发展的独特视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