樅陽商周青銅器/安徽大學徽文化傳承與創新叢書

樅陽商周青銅器/安徽大學徽文化傳承與創新叢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安徽大學曆史係,樅陽縣文物管理所 編
圖書標籤:
  • 青銅器
  • 商周
  • 樅陽
  • 安徽曆史
  • 徽文化
  • 考古
  • 文物
  • 曆史
  • 文化遺産
  • 古代文明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安徽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6409065
版次:1
商品編碼:12322967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安徽大學徽文化傳承與創新叢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8-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26
字數:517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樅陽商周青銅器/安徽大學徽文化傳承與創新叢書》對安徽省樅陽縣曆年齣土商周青銅器進行瞭係統整理,內容由圖版和專題研究兩部分構成。圖版收錄樅陽縣境內齣土、且收藏於樅陽縣文物管理所的西周一戰國青銅器39件,每件器物均將照片、綫圖、拓片同時發錶。
  《樅陽商周青銅器/安徽大學徽文化傳承與創新叢書》分為五章,綜閤運用考古學、科技考古、曆史文獻學等學科的理論和方法,對樅陽縣集礦冶遺址、聚落遺址和墓葬及其所齣青銅器三位一體的青銅文化遺存、齣土青銅器的分期與斷代、青銅器的鑄造工藝與産地、古代礦冶遺址與冶煉技術等進行瞭綜閤研究。通過對區域礦冶、聚落的興替與青銅文明之間關係的初步闡述,探討瞭樅陽區域青銅文化在中華文明形成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內頁插圖

目錄


Preface
凡例
Guide to Use
前言·長江下遊樅廬地區青銅文化初論
Introduction: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Bronze Culture of Zongyang-Lujiang Area in Lower Yangtze River
樅陽商周青銅器圖錄
Catalogue
一方彝(ZW00889)西周
Rectangular Y/(wine container) Western Zhou Dynasty (1046 BC-771 BC)
二獸麵紋尊(ZW00952)西周
Zun with beast face design (wine container) Western Zhou Dynasty (1046 BC-771 BC)
三重環紋鼎(ZW00950)西周
Ding with double ring design (food container) Western Zhou Dynasty (1046 BC-771 BC)
四重環紋鼎(ZW00951)西周
Ding with double ring design (food container)Western Zhou Dynasty (1046 BC-771 BC)
五弦紋爵(ZW00981)西周
Jue with bow string design (wine vessel) Western Zhou Dynasty (1046 BC-771 BC)
六竊麯紋鼎(ZW00982)西周
Ding with qiequ design (food container) Western Zhou Dynasty (1046 BC-771 BC)
七素麵鼎(ZW00983)西周
Unadorned Ding (food container) Western Zhou Dynasty (1046 BC-771 BC)
八觚形尊(ZW00984)西周
GU-shaped Zun (wine container) Western Zhou Dynasty (1046 BC-771 BC)
九變形蟬紋鼎(ZW00954)春鞦
Ding with stylized cicada design (food container)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770 BC-476 BC)
十變形蟬紋鼎(ZW00955)春鞦
Ding with stylized cicade design(food container)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770 BC-476 BC)
三一削(ZW00860)戰國
Xiao (scraper) Warring States Period (475 BC-221 BC)
三二矛(ZW00862)戰國
Spear Warring States Period (475 BC-221 BC)
三三戈(ZW00861)戰國
Ge(weapon) Warring States Period (475 BC-221 BC)
三四戈(ZW00993)戰國
Ge(weapon) Warring States Period (475 BC-221 BC)
三五劍(ZW00991)戰國
Sword Warring States Period (475 BC-221 BC)
三六劍(ZW00992)戰國
Sword Warring States Period (475 BC-221 BC)
三七�郟╖W00994)戰國
Zun (omament at bottom ofa shaft) Warring States Period (475 BC-221 BC)
三八雲紋�郟╖W00995)戰國
Zun (omament at bottom ofa shaft) with cloud design Warring States Period (475 BC-221 BC)
三九劍(ZW00915)戰國一秦
Sword Warring States Period to Qin Dynasty
樅陽商周青銅器研究

前言/序言

  西周春鞦時期的江淮地區有一群偃姓小國,史稱“群舒”。“群舒”是淮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群舒”是淮係族群中不容忽視的文化群體。“群舒”生存於徐國、楚國和吳國等強鄰環伺的狹小空間中,“群舒”諸國既有為國傢的存亡而無奈地朝吳暮楚,亦有為民族的尊嚴而悲壯地慷慨赴死。“群舒”在江淮大地上艱難地延續著自身的文化之道,“群舒”在江淮大地上頑強地傳承著自身的文化之脈。
  在諸多的“群舒”文化遺存中,尤以青銅器所反映的“群舒”的物質文化、製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為最。安徽大學曆史係與樅陽縣文物管理所閤編的《樅陽商周青銅器》一書,是難得一見的有關“群舒”青銅器及相關問題的個案研究。
  樅陽位於江淮西部、長江北岸,西與桐城、安慶毗鄰,北與無為、廬江接壤,東南與銅陵、貴池隔江相望。
  西周春鞦時期,樅陽地處“群舒”的腹地。樅陽的青銅文化遺址、礦冶遺址、墓葬和青銅器等,構成瞭樅陽青銅文化的多元性和多樣性,樅陽從而成為研究群舒文化的代錶性地區之一。
  《樅陽商周青銅器》以青銅器為綱,采用精美圖錄的形式全麵展現瞭“群舒”青銅器的風采,以專題研究的形式係統發微瞭“群舒”的青銅文化。
  《樅陽商周青銅器》分為三大部分:
  一、文物圖錄。計選樅陽齣土的青銅器39件,其中西周青銅器8件,春鞦青銅器20件,戰國青銅器11件。圖版主要采用青銅器的正視圖,根據不同器物的特徵采用瞭側視圖、俯視圖、仰視圖、局部圖和青銅器紋飾圖,隨圖附有精美的拓片和綫圖。圖版的設計、編纂和排版更是彆具匠心,不僅突破瞭常規的文物圖錄的窠臼,而且滿足瞭文物愛好者、藝術研究者和考古工作者的不同需求。
  二、專題研究。大緻分為四個專題:一是文化綜論,《長江下遊樅廬地區青銅文化初論》對樅陽地區的青銅文化進行瞭高屋建瓴的概論,《商周考古綜述》對樅陽地區的商周考古進行簡明扼要的綜述,兩篇皆堪稱樅陽青銅文化的點睛之作;二是青銅器研究,包括樅陽齣土青銅容器、兵器、工具和青銅器紋飾的專題研究;三是青銅工藝研究,包括樅陽齣土青銅器的礦料來源、化學成分、金相組織、鑄造工藝等專題研究;四是青銅文化綜閤研究,包括樅陽礦冶遺址調查、冶煉遺物、淮式鬲、原始瓷以及樅陽的曆史地名、曆史文化等專題研究,其研究範圍之廣、研究內容之全、研究程度之深,為一般的文物圖錄所不能比擬或比肩。
  三、文獻目錄。文獻包括瞭專著、圖錄、地方誌、考古發掘報告、調查發掘簡報和研究論文,空間涵蓋瞭安徽的江淮地區,時間涵蓋瞭夏商周時期,內容涵蓋瞭考古學文化、遺址、墓葬和青銅器研究等。
  由於曆史文獻對“群舒”的記載或語焉不詳,或闕而勿據,因此多年來有關“群舒”的研究始終不見有新的進展,與楚文化、吳越文化研究的朝野喧囂相比,群舒文化的研究可謂波瀾不驚。《樅陽商周青銅器》的齣版,畢竟吹皺瞭一池春水,畢竟為群舒文化的研究提供瞭詩腸鼓吹的契機。盡管《樅陽商周青銅器》的齣版對於群舒文化的研究仍屬管中窺豹,但有瞭這樣一個時空坐標,對於群舒文化既可“瞻前顧後”,又可“左顧右盼”,以樅陽的青銅文化和商周青銅器作為群舒文化的內核,在時間與空間上進行外延,為進一步全麵探討群舒文化的文化內涵、文化性質、文化源流以及與周、徐、楚、吳的相互關係奠定瞭堅實的基礎。
  淮係文化是東夷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淮係族群在華夏文明化進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而成為不容忽視的文化群體。
安徽考古新發現與曆史重構:江淮流域文明的深度探索 叢書引言: 本套叢書緻力於聚焦安徽省境內的重要考古發現與曆史文化研究,特彆是那些能夠揭示江淮流域在中華文明發展脈絡中獨特地位的課題。我們深知,曆史的構建絕非單一維度的綫性敘事,而是由無數齣土遺存的碎片、文獻的旁證,以及區域文明的互動交流共同編織而成的一張復雜網絡。本捲將目光投嚮安徽的史前至秦漢時期的聚落形態、手工業技術、禮儀製度的演變,旨在提供紮實的一手材料與審慎的學術解讀,以期更全麵、更立體地理解這片土地孕育齣的璀璨文明。 --- 圖書主題聚焦:淮河中遊史前聚落的社會結構與環境適應 第一章:距今五韆至四韆年的淮河流域聚落群落研究 本章聚焦於安徽淮河中遊地區,特彆是大彆山前緣地帶,在仰韶文化晚期至龍山文化早期的聚落遺址群。我們通過對多個重要遺址(如李傢嘴、崗衝遺址群的最新發掘數據)的梳理,重建瞭這一時期農業技術的發展軌跡。重點分析瞭早期水稻馴化與粟、黍種植的地理分布差異,以及灌溉係統的萌芽跡象。 1.1 聚落選址的生態學考量: 分析河流階地、颱地及山麓衝積扇的利用模式,探究氣候波動對人類生計策略的影響。通過孢粉分析和土壤學研究,重構瞭當時地錶植被覆蓋率與土地利用強度。 1.2 居住形態與空間布局: 對比不同規模聚落的環壕係統、中心建築基址的規格差異,試圖劃分齣不同層級的社會組織結構。詳細記錄瞭闆築技術在早期建築中的應用情況,以及早期夯土技術的成熟標誌。 1.3 陶器組閤的區域性特徵: 關注陶器形製(如深腹罐、斂口鉢)與裝飾紋樣(如弦紋、繩紋的細微變化)的地域風格演變。運用伽馬射綫光譜分析技術,探究陶土的來源地,以期描繪齣區域內的物質文化交流網絡。 第二章:從石器到金屬器的過渡:技術革新與社會分工的初現 本章深入探討瞭淮河文化嚮夏商文化過渡階段,工具製造技術的深刻變革。重點關注石器與銅器並存時期的社會適應性問題。 2.1 解剖學視角下的石器工業: 係統梳理瞭這一時期石磨盤、石錛、石斧的類型學特徵,並結閤使用痕跡分析(Use-wear Analysis),評估其在農耕與林地開墾中的效率提升。 2.2 江淮早期冶銅技術的源流探索: 雖然本捲不涉及商周青銅器的精美製作,但我們詳細分析瞭安徽地區發現的極早期紅銅殘片與小型銅刀、錐的冶煉遺跡。研究集中在原始坩堝的結構、燃料的選擇(木炭的種類)以及可能的礦石來源地(如銅陵礦區早期的開采活動)。討論瞭這些早期金屬製品的社會價值——是工具還是禮器前驅? 2.3 手工業的初步專業化: 基於對聚落內手工作坊遺跡的分析,探討瞭製陶、骨器加工與金屬冶煉等生産活動的場所分離現象,這暗示著社會勞動分工的復雜化趨勢。 --- 第三章:楚文化前奏:閤肥-六安地區早期國傢的形態探尋 本章聚焦於安徽中西部,即未來楚文化強勢擴張的腹地,探討西周至春鞦早期,地方性文化如何吸收中原影響並形成自身獨特的政治實體。 3.1 墓葬等級與權力集中: 比較分析瞭數處春鞦早期中型貴族墓葬的隨葬品組閤(如玉器、漆器、兵器)與葬式規格。重點討論瞭“一棺一槨”製度在地方精英階層中的普及情況,以及其對中原禮製學習和本土化的反映。 3.2 銘文與地方文獻的旁證: 雖然本區域的青銅器銘文數量稀少,但本章匯集瞭所有可考證的簡短銘文,試圖重建該地區與周邊諸侯國(如吳、楚、陳、蔡)的朝貢或盟會關係。引入對當地竹簡或陶文符號的初步解讀,探討其與周禮的契閤度。 3.3 城市化萌芽:早期城址的防禦體係研究: 以六安城河遺址為例,詳細測繪瞭其早期的夯土城牆結構和門址布局。分析瞭城址內外居住功能的分區,如外郭的生産區與內城的政治居住區,標誌著區域性政治中心的形成。 --- 第四章:文化互動與區域認同:江淮文化的多元性 本章旨在超越單一的“中原中心論”視角,強調安徽在古代華夏文明多元一體格局中的獨特貢獻,尤其是在審美趣味和喪葬習俗上的自我錶達。 4.1 漆器的地域風格與髹飾技術: 詳細考察瞭春鞦戰國時期齣土漆器的紋飾母題(如幾何紋、動物紋的誇張變形),以及紅黑二色的主要運用方式。通過對漆層剖麵的顯微觀察,探究瞭安徽地區特有的生漆提煉和調和工藝。 4.2 樂器形製與禮儀功能的重構: 分析瞭早期編鍾、編磬的形製特徵,特彆是其音律體係與中原標準的差異。通過對墓葬中特定樂器組閤的考察,推測不同場閤(如祭祀、宴享)的禮儀流程。 4.3 戰國時期文化融閤的深度: 探討瞭秦統一前後,皖南(徽州地區)受吳越文化影響的遺存,與淮北地區受齊魯文化影響的遺存之間的文化斷層與滲透。研究錶明,安徽文化並非被動接受者,而是在廣泛交流中發展齣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樣式。 結語: 本捲通過對江淮流域考古實物和遺址的深入細緻的分析,勾勒齣一條從史前聚落嚮早期國傢形態演進的復雜路徑。它強調瞭區域環境對社會組織的影響,以及技術革新在推動曆史進程中的關鍵作用。所呈現的材料與觀點,旨在為研究者提供一個紮根於安徽本土發現的,關於早期中國區域文明構建的全新視角。

用戶評價

評分

坦白講,作為非專業人士,初次接觸這類專業書籍時總會有些畏懼,擔心晦澀的術語和過於專業的論證會讓人望而卻步。但《樅陽商周青銅器》的行文風格卻齣乎意料地具有一種剋製的溫度。雖然學術性毋庸置疑,但作者似乎很清楚自己麵對的讀者群並非全是科班齣身的學者,所以在關鍵概念的引入和理論的闡述上,總能找到一個絕佳的平衡點。那些復雜的考古學名詞,在被首次提及後,往往會緊接著一段清晰的解釋或者一個形象的類比,使得即便是像我這樣需要反復查閱資料的讀者,也能跟上作者的思路,不至於在迷霧中迷失方嚮。這種對知識普及性的關懷,使得原本高冷的學術成果變得平易近人,極大地拓寬瞭受眾群體。

評分

這套書給我的衝擊,主要來自於它對“地域性”的深入挖掘和界定。在很多關於商周青銅器的研究中,我們總是不自覺地將焦點集中在中原核心區域,而徽州這一帶有特定文化脈絡的區域性實踐,往往容易被宏大敘事所掩蓋。然而,這本書卻成功地將這一地區的青銅器群從“地方變體”提升到瞭“獨立研究對象”的地位。它細緻地比對瞭本地齣土器物與周邊文化群的異同,尤其是在一些獨特的造型元素和鑄造技術上,提齣瞭不少令人耳目一新的觀點。這不僅豐富瞭我們對商周文化傳播網絡的認知,更重要的是,它讓我們意識到,即便是同一時期的青銅文明,在不同的地理環境下也會孕育齣具有鮮明個性的文化符號。這本是對一個區域文明的“正名”,也是對傳統史學視角的一種有力補充和修正。

評分

閱讀這套叢書的感受,就像是跟隨一位經驗極其豐富的考古學傢,在徽州那片古老的土地上進行瞭一場精神上的漫遊。作者的敘事邏輯嚴謹得如同精密的手術刀,層層遞進,從宏觀的時代背景到微觀的紋飾解析,每一步都走得那麼踏實有力。我特彆欣賞它在進行文化串聯時所展現齣的那種跨學科的視野。它不僅僅是在羅列器物的形製和銘文,更是在探究這些青銅禮器背後的社會結構、宗教信仰乃至當時的禮樂製度是如何運作的。讀到關於祭祀場景的重構時,我甚至能想象齣那種在特定儀軌下,銅器發齣的莊嚴迴響,那種強烈的曆史現場感,遠勝於乾巴巴的文字描述。對於想深入瞭解區域文明在青銅時代扮演何種角色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個極為紮實的分析框架。

評分

這本書最讓我心生佩服的一點,在於其展現齣的那種嚴謹到近乎“偏執”的考證精神。我留意到在對某些關鍵器物進行年代斷代和功能推斷時,作者並非僅僅滿足於已有的考古報告,而是反復對照瞭多傢博物館的藏品數據,甚至對齣土背景信息的模糊之處也進行瞭坦誠的討論和審慎的假設。這種對史料的“透明度”非常值得稱贊。它沒有試圖構建一個完美無瑕的敘事,而是誠實地呈現瞭研究過程中遇到的所有難題和爭議點,並將自己的判斷依據一一列齣。這種科學的求真態度,反而給予瞭讀者更大的信心去接受其結論。閱讀這樣的著作,不僅是學習知識,更像是接受瞭一堂關於如何進行嚴肅的曆史研究的示範課,讓人受益良多,對未來閱讀其他史學著作也産生瞭更高的標準和要求。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太精美瞭,光是捧在手裏的觸感就讓人愛不釋手。封麵上的排版簡約又不失大氣,用色也十分考究,那種沉穩的質感一下子就把人帶入瞭一種對曆史深沉的敬畏之中。我尤其喜歡它在細節上的處理,比如扉頁的字體選擇,那種古樸的韻味仿佛能透過紙張感受到韆年前的呼吸。內頁的紙張厚實,印刷的字跡清晰銳利,即便是那些復雜的圖版和器物拓片,也能看得齣製作者的用心。說實話,很多學術書籍為瞭追求內容上的詳實,往往會犧牲掉閱讀體驗,但這本卻做到瞭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統一。我作為一個業餘愛好者,光是翻閱這本書的實體本身,就是一種極大的享受,讓人願意花時間去細細品味,而不是囫圇吞棗。這種對“物”的尊重,或許也側麵反映瞭作者團隊對所研究對象的珍視程度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