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2024-11-23
1.全麵解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是五年來推動中國經濟發展實踐的理論結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xuixin成果,是黨和國傢十分寶貴的精神財富,必須長期堅持、不斷豐富發展。當前,中國經濟已進入一個新時代,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嚮高質量發展階段。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為我們有力有序做好經濟工作提供瞭根本遵循和方嚮指南。本書從科技創新、人力成本、中國製造、區域一體、擴大開放、多元支撐等方麵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進行瞭係統論述,力圖為全體黨員乾部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提供有力參考。
2.探尋一個國傢或地區強盛繁榮的基因與密碼,追索中國在邁嚮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經濟強國夢徵程中的方法、路徑與策略
一個國傢或地區經濟的強盛與崛起,有沒有可以賴以遵循的一般規律?有沒有隱藏在繁榮背後的基因或者密碼?有沒有既定的發展模式或者戰略路徑?
當前,我國已是經濟大國,但還不是經濟強國。站在世界經濟大國的新起點上,麵對更趨復雜的國內外發展環境,麵對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如何在邁嚮經濟強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徵程中走得更穩更好,在新時代新徵程中應該製定什麼樣的戰略和方略,是我國在新的發展階段麵臨的重大而緊迫的戰略任務。
《新時代經濟強國策略》,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經濟取得瞭舉世矚目的成就,創造瞭世界經濟史上的“中國奇跡”。當前,我國站在世界經濟大國的新起點上,麵對更趨復雜的國內外發展環境,麵對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如何在邁嚮經濟強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徵程中走得更穩更好,在新時代新徵程中應該製定什麼樣的戰略和方略,是我國在新的發展階段麵臨的重大而緊迫的戰略任務。本書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為指引,從科技創新、人力成本、中國製造、區域一體、擴大開放、多元支撐等方麵展開係統論述,為我國從經濟大國走嚮經濟強國建言獻策,是全體黨員乾部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重要參考讀物。
周躍輝,中共中央黨校經濟學部教員,中共中央黨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共中央黨校高端智庫重點課題主持人,經濟學博士,主要從事政治經濟學、宏觀經濟學等領域的教學和研究工作。近年來,承擔“黨中央治國理政經濟思想研究”等兩項國傢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子課題及各類課題研究十餘項。齣版專著兩部,閤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常態下的大國經濟》《中國經濟大布局》等五部,參與齣版《中國經濟新常態》《中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十餘部,並在專業期刊上發錶學術論文六十餘篇。
導論
第一章 奮鬥目標: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經濟強國
一、殖民主義時代的經濟強國 / 002
二、工業革命時代的經濟強國 / 004
三、壟斷資本主義時代的經濟強國 / 006
四、我們這個時代的世界經濟強國 / 008
第二章 強國藉鑒:經濟強國的重要啓示有哪些
一、英國經濟的崛起曆程 / 014
二、美國經濟的崛起曆程 / 018
三、日本經濟的崛起曆程 / 020
四、經濟強國的有益啓示 / 024
第三章 大國階段:我國已成為一個有影響的經濟大國
一、封建盛世的形成 / 032
二、近代經濟的衰落 / 036
三、新中國經濟的發展 / 039
四、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 / 041
第四章 研判形勢:嚮經濟強國邁進的曆史方位
一、國際環境的有利條件 / 046
二、國際環境的不利因素 / 048
三、國內發展的有利條件 / 050
四、國內發展的不利因素 / 053
第五章 高質量發展:夯實建設經濟強國的基礎
一、堅持穩中求進總體基調 / 059
二、保持經濟閤理平穩增長 / 062
三、搶占大國強國産業的製高點 / 066
四、積極防範各種經濟風險 / 070
第六章 科技創新:讓強國之夢插上創新的翅膀
一、經濟發展的驅動階段 / 076
二、創新驅動的力量之源 / 079
三、創新之路任重道遠 / 082
四、創新驅動的方嚮路徑 / 085
第七章 人力資本:加快實施人纔強國戰略
一、人纔強國是經濟強國的基石 / 094
二、落實人纔強國戰略的要求 / 097
三、優先發展教育事業 / 101
四、用教育提升人力資本增量 / 103
第八章 金融血脈:邁嚮經濟強國的關鍵“棋子”
一、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 / 108
二、金融領域重點改革未來走嚮 / 110
三、加快建立多層次的資本市場體係 / 113
第九章 中國製造:練好經濟強國的錚錚筋骨
一、中國是製造業大國 / 118
二、構建企業創新文化 / 121
三、強化市場機製功能 / 123
四、優化政府製度安排 / 126
第十章 海洋強國:撬動經濟強國的戰略“支點”
一、準確認識海洋中國 / 132
二、優化海洋産業結構 / 137
三、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 / 141
四、建設海洋生態文明 / 143
第十一章 軍民融閤:支撐國傢發展由大到強
一、軍民融閤的重大現實意義 / 148
二、軍民融閤發展取得顯著成效 / 151
三、認清軍民融閤發展的新要求 / 153
四、軍民融閤深度發展的目標任務 / 155
第十二章 區域一體:為建設經濟強國提供新的載體
一、什麼是區域經濟一體化 / 160
二、亞洲區域經濟的一體化 / 162
三、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戰略 / 166
四、推動“一帶一路”倡議與行動 / 169
第十三章 擴大開放:以更廣泛的共贏閤作擁抱世界
一、對外開放的機遇與挑戰 / 174
二、從貿易大國到貿易強國 / 177
三、從投資大國到投資強國 / 182
四、加快自由貿易區的建設 / 188
第十四章 多元支撐:助推經濟強國之路越走越寬
一、國傢治理能力和治理體係現代化 / 194
二、推進鞏固國防和軍事護航建設 / 198
三、增強中華文化感召力和影響力 / 202
四、堅持用依法治國引領強國建設 / 208
後記
參考文獻
中國經濟在取得曆史性成就中進入新時代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瞭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也進入瞭新時代。2017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齣,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曆史性成就、發生曆史性變革,為其他領域改革發展提供瞭重要物質條件。事實上,從經濟總量、經濟結構、經濟效益、經濟影響等角度來分析和判斷,我國已成為名副其實的經濟大國,已步入提質增效、行穩緻遠的經濟發展新時代,這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形成的實踐依據。
1.從經濟總量看,中國經濟實力再上新颱階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戰略定力,高瞻遠矚、係統謀劃、科學決策,頂住瞭“三期疊加”帶來的經濟下行壓力,推動中國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使中國經濟成為帶動世界增長的重要引擎。2017年,我國國內生産總值已超過82.7萬億元,按即期匯率摺算已超過11萬億美元,穩居世界第二位。2013年至2017年,國內生産總值年增長率分彆為7.7%、7.3%、6.9%、6.7%、6.9%,年均增長達到7%,遠超同期世界經濟的年均增速。2017年,中國經濟對世界增長的貢獻率超過30%,是世界經濟當之無愧的“穩定之錨”。可以說,經過5年的發展,我國的經濟實力得到顯著增強,發展的經濟基礎得到顯著夯實。
2.從經濟結構看,中國經濟齣現重大曆史性變革
近5年來,我國經濟工作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綫,加快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和經濟轉型升級,國民經濟呈現結構改善、動力增強和質量提升的嶄新麵貌,産業結構不斷優化,需求結構持續改善,新型城鎮化穩步推進,區域發展格局優化重塑,收入分配結構加快調整,發展的協調性和可持續性不斷增強。2016年,我國鋼鐵、煤炭産能分彆退齣6500萬噸以上和2.9億噸以上。近5年來,數字經濟等新興産業蓬勃發展,高技術産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1.3%,裝備製造業增加值年均增長9.4%,戰略性新興産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5%,推動中國經濟結構嚮中高端水平持續邁進。
3.從經濟效益看,中國經濟已轉嚮高質量發展階段
隨著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實施,科技領域取得一批國際領先的重大成果,新興産業蓬勃興起,傳統産業加快轉型升級,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廣泛開展,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相繼問世,科技yin領型的經濟發展模式已經初步建立。支撐經濟發展的生態環境狀況明顯好轉,大氣、水、土壤汙染防治行動成效明顯。統計數據錶明,2016年全國萬元國內生産總值同比能耗下降5.0%。工業企業綜閤能耗同比下降幅度不斷擴大,錶明中國經濟發展的質量在不斷提升。此外,中國經濟發展的成果惠及更多百姓,人民獲得感、幸福感明顯增強,脫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進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程度不斷提高。2016年,全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超過2.38萬元,形成瞭世界上人口zui多的中等收入群體。
4.從經濟影響看,中國經濟大國地位進一步確立
2017年,中國經濟總量的世界占比已超過15%,開放型經濟新體製逐步健全,對外貿易、對外投資、外匯儲備穩居世界前列,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不斷提高。當前,許多國傢尤其是發展中國傢把目光投嚮中國,開始齣現“從西潮到東風”的良好態勢。無可置疑,我國在世貿組織、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國際性經濟組織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國際貿易規則、國際金融規則製定等領域有著越來越大的影響力。此外,中國在亞太經閤組織、上海閤作組織等區域性組織中正日益發揮著主導性作用,區域影響力進一步增強。我國在參與多邊閤作和全球治理的進程中,經濟大國應有的國際地位正進一步提高。
新時代經濟強國方略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4
新時代經濟強國方略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新時代經濟強國方略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