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電影藍皮書2017 [Blue Book of Asian Film]

亞洲電影藍皮書2017 [Blue Book of Asian Film]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周星,張燕 編
圖書標籤:
  • 亞洲電影
  • 電影産業
  • 電影市場
  • 電影研究
  • 亞洲電影産業
  • 電影藍皮書
  • 2017年電影
  • 中國電影
  • 韓國電影
  • 日本電影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電影齣版社
ISBN:9787106048594
版次:1
商品編碼:12332398
包裝:平裝
外文名稱:Blue Book of Asian Film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8-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39
字數:42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亞洲電影藍皮書2017》主要內容包括中國內地電影産業與創作,中國香港電影産業與創作,中國颱灣電影産業與創作,韓國電影産業與創作,日本電影産業與創作,印度電影産業與創作,泰國電影産業與創作,馬來西亞電影産業與創作,越南電影産業與創作,伊朗電影産業與創作,新加坡電影産業與創作,菲律賓電影産業與創作,以色列電影産業與創作。

作者簡介

  周星,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師範大學亞洲與華語電影研究中心主任,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教育部高等學校戲劇與影視學類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國傢電影審查委員,中國高校影視學會副會長,中國電視藝術傢協會高校藝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高教美育研究會副會長,中國電影傢協會理論評論委員會副主任,全國藝術學會副會長,中國影協産業與教育委員會副主任,農村電影委員會副主任。
  
  張燕,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師範大學亞洲與華語電影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教育部高等學校戲劇與影視學類教學指導委員會秘書長,北京市新聞齣版廣電局電影審查中心特邀專傢委員,中國高校影視學會副秘書長。著有《入世後中國電影産業檢視——一個全球化的視角》《在夾縫中求生存——香港左派電影研究》《鏡像之鑒——韓中電影敘事和受眾比較研究》《映畫:香港製造》《影視概論教程》等書。先後主持多項國傢和省部級社科研究項目。

目錄

第一章 中國內地電影産業與創作
第一節 2016-2017年中國內地電影産業狀況
第二節 2016-2017年中國內地電影産業重要現象
第三節 2016-2017年中國內地電影創作概況
第四節 2016-2017年中國內地電影創作重要現象
附錄資料

第二章 中國香港電影産業與創作
第一節 2016-2017年中國香港電影産業狀況
第二節 2016-2017年中國香港電影産業重要現象
第三節 2016-2017年中國香港電影創作概況
第四節 2016-2017年中國香港重要影片:《寒戰2》
附錄資料

第三章 中國颱灣電影産業與創作
第一節 2016年中國颱灣電影産業狀況
第二節 2016年中國颱灣電影産業重要現象
第三節 2016年中國颱灣電影創作概況
第四節 2016年中國颱灣重要電影與導演:《日曜日式散步者》《樓下的房客》與趙德胤
附錄資料

第四章 韓國電影産業與創作
第一節 2016-2017年韓國電影産業狀況
第二節 2016-2017年韓國電影産業重要現象
第三節 2016-2017年韓國電影創作概況
第四節 2016-2017年韓國重要電影:《釜山行》《小姐》《軍艦島》
附錄資料

第五章 日本電影産業與創作
第一節 2016年日本電影産業狀況
第二節 2016年日本電影産業重要現象
第三節 2016年日本電影創作概況
第四節 2016年日本重要電影:《你的名字》《新哥斯拉》
附錄資料

第六章 印度電影産業與創作
第一節 2016年印度電影産業狀況
第二節 2016年印度電影創作概況
第三節 2016年印度重要電影:《摔跤吧!爸爸》
附錄資料

第七章 泰國電影産業與創作
第一節 2016-2017年泰國電影産業狀況
第二節 2016-2017年泰國重要導演
……

第八章 馬來西亞電影産業與創作
第九章 越南電影産業與創作
第十章 伊朗電影産業與創作
第十一章 新加坡電影産業與創作
第十二章 菲律賓電影産業與創作
第十三章 以色列電影産業與創作

精彩書摘

  《亞洲電影藍皮書2017》:
  2.流觀審美替代靜觀審美
  顯然,時代變化導緻的審美嬗變在影響著創作的方嚮,一個重要的問題在於既有客觀性也有主觀的屈就。網絡時代帶來的審美是和傳統的藝術審美有所區彆,最為明顯的是內省性的“靜觀審美”逐漸平淡,而外在的視聽“流觀審美”得到凸顯。審美是從文字時代文人情趣派生齣的高尚意義,需要琢磨內在性意義,也需要人們有一定的文化素養,慢慢地咀嚼審美對象之中的寓意,因此,朝嚮的通路是對思想內涵深邃的感受。所以美或者藝術是一個有意味的形式,這個審美趨嚮一直左右著我們對古詩或者是戲劇裏人物之間的情緒、眼神、身形等的理解。但是“靜觀審美”需要有條件,特彆是需要有修養、時間和體察的心態,對於當代社會而言變成瞭一個奢侈。網絡帶來的巨量的信息,急速的眼球選擇讓人們失去瞭耐心和時間留駐,而且催促瞭靜觀審美的逐漸遠去。新的流觀審美,也就是動態的圖像審美,逼視最快的時間引起你注意的東西,變成瞭一個主宰性因素,而慢慢地沉浸其中和沉靜觀賞日漸不易,喧囂關注和眼球注意力的取嚮讓個性的選擇和自我趣味的琢磨失去動力。可怕的是這慢慢變成瞭一種習慣,尤其新一代人,以為這就是我們的閤理要求而自覺沉入。不能忽略,一些研究者把研究青年的趣味當成瞭必然而推波助瀾,認為你必須屈就於大眾或者年輕人的心理,否則你的創作就不能得到實現。這顯然隻是基於一種討好的趣味標準,也就是把市場作為唯一標準,而丟棄瞭培育審美和教育提升的文化責任。在這被動的走嚮下,文人的審美逐漸就變成瞭一個異類,大眾審美似乎成瞭一個閤理閤法和正常的選擇。然而這兩者之間具有的本質區彆和相互轉換卻被捨棄。不言而喻,藝術的根本,不是為瞭簡單的物質生産,而是為瞭擺脫物質生産之後的有餘暇的心態,審美地感知生活的趣味、大自然的美好和藝術作品所傳達齣入們心目中的那種餘裕的精神情感的滿足,這也是藝術存在的基礎。長期以來世俗占據上風與市場唯一性霸占地盤,驅趕走瞭藝術的生存空間。然而這種需要超越世俗,強化自我意識的精神目標,卻讓位於群體趨同,失去瞭精神感知世界的情感審美,讓市場唯一的標準去除瞭審美的價值。大傢都認為好的東西纔是好的市場衡量標準,對於藝術而言,無論從創作上還是接受感知上,都不是個體性的獨特創新。
  3.群體性抹殺個體性
  藝術的個體性創造意義毋庸置疑。乾變萬化的個性感受和需求,導緻其他的個體獨特的美妙收獲,可以給自己感化而呈現多樣不同的滿足。顯然簡單的趨同取嚮,大傢都說好就跟風而造就的當下粉絲的群體聚集和屈就於市場的共同性,有可能無需自我沉靜的感受,而隻要隨大流同聲迎閤等等,改變瞭靜觀審美的微妙多樣,推崇流觀審美的不良傾嚮。培育審美主動性是和創造審美相互關聯的。藝術審美基於內心對生活的感知,形成獨特的看待生活美感的創造起點,主動地去錶達創造,形成個體的美感錶現就是一種精神創造。作為作品,當然需要彆人的理解,而閱讀或觀看轉化成為一種再創造,所謂接受美學所賦予的連環創造的精神審美。,在這裏無論是創作還是接受再創造理解,都是一個審美精神所引導的過程。但我們逐漸發現藝術時常變成瞭一個被動的感知。基於沒有觀眾接受的作品就不能成立的市場原則,和單一大眾接受的原則一起,取代瞭藝術應該是允許激發每個個體在共同審美氛圍中獨特的差異性感受原則。忽略審美不以功利性為目標卻認同市場共有利益為標準的走嚮,讓創作從一開始就要臆測市場需求,以及多數人共同認可的“習慣”,創作變成瞭利益盤算的對象。然而,無論創作這~方還是接受這一方,甚至於評價這第三方,都慢慢默認被動的感知,影視越來越俯就市場甚至以大數據來論證以往喜好的絕對性,讓創作去適應而得到最大化的盈利,已經在青春片、動作片、喜劇片等一窩蜂上吃過大虧,因為藝術感知其實忌諱趨同,趨同就導緻粉絲的擁戴,而不是個人的欣賞的多樣性,難免形成對藝術認知的趨附性偏差。一般而言愛屋及烏固然有心理閤理性,但粉絲共戴的群體簇擁,卻未必是欣賞藝術妙方,時常構成群體盲從而對審美的一種損害。個性的藝術創造未必能為大眾所接受,但獨特的藝術審美成為排他性對象卻需要深思,固化的認知何以滿足精神的不斷求新期望?更不用說朝嚮哲學的獨特思考,和不能接受時代不斷前進所需要的創新。比如芭蕾舞後的現代舞,古典詩歌後的現代詩歌,傳統小說後的魔幻小說,傳統美術後的後現代裝置藝術等等。打壓瞭這種個體創造性,不以個性審美的寬容度來尋求新意,變成瞭因循守舊要依附於市場,以群體市場的共性壓製創新的時候,藝術就狹隘瞭,世俗瞭。藝術顯然會帶有自我的偏愛,也難免因藝術感知的偏執而多意,這實際上對於審美的客觀做豐富的補充。
  ……
亞洲電影研究:跨越邊界的影像敘事 本書聚焦於亞洲電影的廣闊圖景,深入剖析瞭自上世紀末至今,東亞、東南亞乃至南亞電影工業與藝術創作的獨特脈絡與復雜互動。本書並非對某一特定年份(如2017年)的年鑒性迴顧,而是旨在提供一個宏觀的、具備理論深度的研究框架,探討驅動亞洲電影發展的核心力量、美學創新及其在全球語境下的文化意義。 本書將亞洲電影的演變置於全球化、技術革新以及地緣政治變遷的交叉點進行考察。我們認為,要理解當代的亞洲電影,必須超越簡單的地域劃分,深入挖掘其內部的張力——傳統與現代的碰撞、本土敘事與國際資本的博弈、以及電影語言如何被重新定義。 第一部分:東亞電影的結構性變遷與身份構建 本部分著重分析瞭中國大陸、香港、颱灣以及韓國電影工業在過去二十年間經曆的深刻轉型。 韓國電影的“新浪潮”與産業成熟: 我們細緻考察瞭韓國電影如何從相對封閉的本土市場,通過成功的類型片實踐和對好萊塢敘事模式的本土化改造,躍升為全球矚目的電影強國。重點分析瞭奉俊昊、樸贊鬱等導演作品中對社會批判的尖銳錶達,以及這種“韓流”背後的文化自信與國傢軟實力戰略。研究涵蓋瞭韓國電影産業結構的變化,包括中小製作公司的崛起、IP戰略的運用,以及韓影在流媒體時代如何保持其強烈的作者風格。 中國大陸電影的崛起與意識形態的張力: 聚焦於中國電影市場體量激增背景下的內容生産。本書分析瞭“第五代”之後,第六代、第七代導演群體的創作方嚮,以及商業大片(如主鏇律電影、科幻巨製)在敘事策略上的創新與局限。特彆探討瞭審查製度與市場需求如何在微妙的平衡中塑造瞭當代中國電影的美學選擇和主題聚焦。我們審視瞭青春片、現實主義題材的迴歸,以及網絡電影生態對傳統院綫電影的衝擊與影響。 香港電影的“後撤退”時代與文化記憶: 香港電影曾是亞洲的造浪者,本書探討瞭迴歸後,香港電影人在身份認同、文化殖民與本土堅持之間進行的艱難拉鋸。分析瞭類型片(如警匪片、武俠片)傳統的繼承與變異,以及新一代導演如何試圖在狹窄的文化空間中尋找敘事突破口。重點討論瞭粵語片區內部,香港電影與珠三角市場的深度融閤所帶來的創作影響。 颱灣電影的“文藝復興”與地域書寫: 本部分追溯瞭颱灣電影自新浪潮以來,在藝術電影領域持續的生命力。剖析瞭侯孝賢、楊德昌等大師遺産的延續,以及蔡明亮、鄭文堂等中生代導演如何以更內斂、更側重個體經驗的方式,捕捉颱灣社會的細微變化與集體情緒。書寫中對“鄉愁”與“現代疏離感”的錶達進行瞭深入辨析。 第二部分:東南亞與南亞電影的邊緣發聲與地域美學 本部分將目光投嚮瞭文化多樣性極高的東南亞和南亞地區,探索瞭這些地區電影在應對殖民曆史遺留、宗教復雜性以及快速城市化進程中的影像錶達。 東南亞的“新麵孔”: 考察瞭泰國、越南、菲律賓、印尼等國電影的地域特色。例如,泰國電影在恐怖片和青春片領域所展現的獨特視覺語言;菲律賓電影如何以紀實美學和對社會底層人物的關注,獲得國際藝術電影節的青睞。我們深入分析瞭宗教、民族衝突與傢庭倫理在這些電影敘事中的核心地位。特彆關注瞭流媒體平颱對過去難以觸及的東南亞獨立電影的推廣作用。 南亞電影的多元光譜——以印度為例: 印度電影遠非寶萊塢一傢獨大。本書將博弈論應用於南亞電影研究,區分瞭北印度主流商業片、區域性電影(如泰米爾語、馬拉雅拉姆語電影)以及平行電影(Parallel Cinema)的創作脈絡。分析瞭寶萊塢如何在保持歌舞傳統的同時,積極吸收國際敘事技巧,以應對本土觀眾對更具現實關懷內容的需求。對南亞電影中復雜的人物關係、性彆議題的呈現方式進行瞭細緻的文本解讀。 第三部分:亞洲電影的全球對話與理論重構 本書的最後一部分超越瞭地域限製,探討瞭亞洲電影在世界電影圖景中的地位及其對電影理論的貢獻。 類型片的跨文化挪用與本土化: 分析瞭亞洲電影如何有效地吸收好萊塢的類型元素(如動作、科幻、驚悚),並將其注入強烈的文化符號和哲學意涵。探討瞭“亞洲動作美學”的演變,從香港的硬橋硬馬到韓國的寫實暴力,再到日本的風格化處理,它們如何共同重塑瞭全球動作電影的標準。 作者性與跨國閤作: 梳理瞭亞洲電影人日益頻繁的國際閤作現象。討論瞭這種跨國製作模式對導演個人風格的影響:是在資本與市場的壓力下被稀釋,還是反而獲得瞭更廣闊的實驗空間?聚焦瞭幾位頻繁往返於亞洲和西方電影生態之間的代錶性導演的創作軌跡。 電影的數字化轉型與未來議題: 本書還探討瞭數字技術、社交媒體對亞洲電影觀眾行為和電影語言帶來的根本性改變。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技術在亞洲敘事實驗中的早期應用,以及亞洲電影人如何通過網絡平颱直接與觀眾建立聯係,繞開瞭傳統的分發壁壘。 總結: 本書旨在構建一個動態、多層次的“亞洲電影地圖”,強調其內部的差異性、持續的創新力以及對全球電影語匯的貢獻。它要求讀者以一種開放的、批判性的視角,去理解亞洲電影在當代文化交流中的關鍵作用。

用戶評價

評分

從內容結構上來看,我希望它不僅僅是靜態的總結,而是動態的分析。年度總結難免會給人一種“蓋棺定論”的錯覺,但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對“未完成”的探討。例如,某部在2017年備受矚目的電影,它在市場上的反響如何?它對後續幾年的創作帶來瞭哪些直接或間接的影響?這種縱嚮的追蹤和影響力的評估,比單純的事件羅列更有價值。這本書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它能否充當一個高質量的“引航燈”,為接下來的研究者和愛好者指明值得深入挖掘的方嚮。如果它能提供詳盡的參考書目和研究索引,幫助我拓展閱讀的邊界,那麼它就不僅僅是一本書,而是一個研究係統的入口。最終,一本好的學術性參考書,應該讓你讀完後感覺自己的知識雷達被校準到瞭更精準的頻率,並激發你對未知領域的更大熱情。

評分

我發現,這類權威性的齣版物往往在特定國傢的聚焦上錶現齣明顯的偏嚮性。比如,很多時候,中日韓三國的內容會占據絕大部分篇幅,而東南亞,比如泰國、越南,或者南亞的寶萊塢以外的區域電影,往往隻會被象徵性地提及幾筆。我非常關注這本書在這方麵是否做齣瞭努力去平衡這種地理上的“失重”。畢竟,真正意義上的“亞洲電影”研究,必須擁抱那種分散在各個角落的、充滿生命力的民間敘事。如果它能深入到一些國傢的新晉獨立導演的首次長片,並分析他們如何利用有限的資源在國際影壇上發聲,那將是極其寶貴的閱讀體驗。同時,我也好奇它對技術革新(比如數字影像技術在不同亞洲地區的普及速度和應用差異)的討論深度。這種對地方性和技術性的細緻考量,往往纔能體現齣一本“藍皮書”的專業水準,而非僅僅是一本精美的電影年冊。

評分

說實話,這類年鑒性質的齣版物,最怕的就是“平庸化”和“滯後性”。我希望這本所謂的“藍皮書”不是簡單地堆砌過去一年的影訊,而是能夠提供一種前瞻性的、結構性的梳理。亞洲電影的魅力在於其多樣性,但這種多樣性也常常使得研究者難以構建一個統一的分析框架。我期待這本書能勇敢地提齣一些有爭議性的論點,而不是事無巨細地平鋪直敘,那樣隻會讓人覺得信息冗餘。比如,它對“亞洲作者論”的重新定義是否有所突破?它在探討文化輸齣時,是否能避免掉入西方中心論的窠臼,而是用一種更具主體意識的方式去解讀亞洲電影的自我錶達?閱讀這類著作,我追求的是那種“原來如此”的頓悟時刻,是作者幫助我構建起一整套新的認知地圖的能力。如果這本書隻是重復我已經在各大影評網站上看到的信息,那它的收藏價值就會大打摺扣,我更看重的是它能提供的獨傢數據源和基於這些數據的、大膽的學術判斷。

評分

拿到手時,那種紙張的質感和印刷的清晰度倒是挺讓人驚喜的,至少在視覺上,它保證瞭閱讀體驗的舒適度,這對於一本需要閱讀大量圖錶和案例分析的著作來說至關重要。我個人比較關注的是它在“趨勢分析”部分的處理方式。2017年這個時間節點放在當下迴看,其實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切片。那一年,我們目睹瞭流媒體平颱開始強勢介入傳統院綫格局的初期震蕩,韓國電影工業化流程已經爐火純青,而華語電影則似乎正處在一個商業化與藝術性拉鋸的微妙平衡點上。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捕捉到那些轉瞬即逝的“年度特徵”,而不是用一套通用的、永恒不變的理論去套用所有案例。如果它能提供詳盡的票房數據對比,以及針對特定電影節獲奬作品的幕後製作細節剖析,那無疑會讓這本書的價值倍增。畢竟,電影研究不能隻停留在文本層麵,製作的工業體係和市場的反饋同樣是構成“藍皮書”不可或缺的部分,我希望看到的是一種多維度、立體的觀察視角,能讓我感受到它在捕捉時代脈搏上的敏銳度。

評分

這本看起來沉甸甸的書,光是書名就帶著一股學術的、嚴謹的氣息,讓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它的深度。我當初抱著一種對亞洲電影版圖的求知欲把它抱迴傢的。它那種似乎涵蓋瞭從東亞到東南亞,再到南亞電影脈絡的雄心壯誌,光是想象一下,就能感受到編輯團隊背後付齣的巨大心血。我特彆好奇它如何處理不同國傢之間那種微妙的文化張力與藝術共鳴,畢竟亞洲電影的譜係是如此龐大而復雜,光是印度電影的體量就足夠讓人望而生畏,更彆提韓國電影近年來席捲全球的浪潮,以及日本電影那種深沉的內省美學瞭。我希望能從中看到一些超越熱門話題的深度分析,比如一些在主流視野中稍顯邊緣的,卻極具地域特色的電影流派,它們或許更能體現亞洲電影的“根”在哪裏。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給人的第一印象是信息量巨大,需要時間沉下心來消化,這更像是一部工具書或者研究報告,而非輕鬆的閱讀材料,因此,對於想要快速瞭解亞洲電影概況的讀者來說,可能需要做好“硬啃”的準備,但相信這份努力最終會換來豐碩的知識果實。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