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物语》全网断货多年,为青春文学作家镰足出道代表作。本次再版,作者逐字逐句精心修订长达一年以上。
★书中含新序“堕落之绿”,另含全新章节和两则番外,内容超值。
★画师修大绿GREEN绘制封面,日出的小太阳绘制内封。书内海量彩色插图、设计精美、纸质优良。
★内含超值赠品:3张水彩书签+GREEN绘制大海报
感受不到悲伤的流浪怪医化野,带领弟子跋山涉水治病救人,发现很多病症并不是源于病毒细菌,而是……世间形形色色的植物。多年之后,化野隐退后行踪不明,弟子坦尾和师父幼时好友椰费尽周折,在异世界内找到了陷入昏睡的化野。
足,短篇小说作者,热爱麻将、料理、栽培、放空、暴走。出版奇幻小说《HI,我的名字叫镰》,短篇集《洋葱湿岛》。
序章 堕落之绿
第一章 天谴
第二章 虹草宴
第三章 永夜之白
第四章 云端之葵
第五章 黑白庭院
第六章 秘境
第七章 替身
第八章 风之盏
第九章 蛛丝巢穴
第十章 殊途同归
第十一章 夜雨埋葬
第十二章 瞬熄之时
第十三章 大地之歌
第十四章 重力风暴
第十五章 野椎
缺失的一章 白昼绯月
番外一 悲云
番外二 隐之寐
永夜之白
不要被植物表面的柔软和温顺欺骗,有时,一缕委婉涌动的洁白,数年后会引发无法挽救的巨大灾难。
“她在嫁来的路途中,遭遇了一件离奇的事。”坐我对面的年轻男人轻描淡写地说。他的皮肤苍白,白得透亮,眉眼紧蹙,散发着一股生疏的绝望气息。有个瞬间,我几乎生出这样的想法将那样的白刺破,里面流淌着的,是否便是满满的绝望。
听了整整一个下午,我便明白,他的妻子是由四个人抬着轿子嫁过来的,路途遥远……需要整整三天三夜。第二日,途经一片诡异的森林,四下里无风,肃静,只传来隐约的孩童嬉笑声。
“是一片白色的森林,很美,很不真实。”他笑笑道,“以前她和我说过。一开始她还有属于自己的意识,现在除了吃流质的食物和昏睡,什么都做不了。很瘦,像一棵进入休眠的草。”
是一望无际的,洁白的森林。明晃晃的光在森林里不断被反射折射,刺入瞳孔……树叶飘落的样子如同鸟类换季脱落的羽毛。
但其实,那些不断回旋着,最终枯萎的东西,并不是树的叶子,而是……液体状态的果实。这样的植物,我从没见过,但有所听闻。资料上记载的是,果浆以及种子会侵占动物肉体,吞噬掉色素,对人体无害。本身那种被称之为“夜白”的植物就非常珍稀罕见。所以,没办法进一步了解夜白寄生于人体后产生的影响。
“她从轿子里走出,身上穿着大红色的裙装,红得连身后的落日都逊色,简单古老的样式但典雅端庄。”男子还在回忆,“只不过……当她走近了,头顶处呈弯月形的白斑异常突兀。那是能够穿透红盖布的白光。可她明明有着一头黑色的秀发。”
我问她,是首饰吗,那月牙。她说,我不知道,只是半路有点好奇地掀开帘子张望了几眼,然后有羽毛飘落了进来。
被羽毛沾染的头发变成了白色……这是凶兆。几个月后,凶兆被证实,非但没能及时怀孕,还陷入了昏睡的境地。
“所以,你父母坚决不同意这门婚事了?阿嘉。”
男子点了点头。
“可你们不是已经……”
“你不知道,我们这里的习俗,成亲一年后,若男方不满意,可随时休妻。”
“但你不愿意是吗,阿嘉。”
“别叫我阿嘉,我讨厌这名字。”
“……”
事情便是这样,原本父母就觉得这女孩家境不好,并不与儿子门当户对,当初是阿嘉坚决要和栗子结婚,甚至以死相逼,所以父母暂时妥协了……然而才嫁过来几个月就发生了这种怪事,附近的村民交头接耳整日嚼舌根,做父母的再也按捺不住了,于是这么劝他:“给他们家寄一封信吧。让他们把这半死不活的女儿拖回去。不是我们不想要她……只是她这样,怎么传宗接代?阿嘉。”
阿嘉很难过,但一句反驳的话都说不出来。
他能做的,只是一遍遍呼唤妻子的名字,用湿毛巾给她擦拭手,手极美,瓷器一般脆弱,但没有血色。待到她好不容易苏醒,他便喂饭。阿嘉耐心极好,性格温柔,长相俊美,家世也不错。附近有不少女人惦记着他。
而我也并不能为他们做些什么,离开时外面艳阳高照,一波又一波热气侵袭着这个小山村,四面八方涌动而来的,是闷热得令所有生物都奄奄一息的热浪。视线里,远山如沉船,垂柳扰人心,绿色仿佛被注入了生命,左摇右晃,下一秒便化作黏稠的颜料渗透下来。
我答应了阿嘉每隔半月就过去探望一次。也许会有转机。也许……只是虚惊一场。
回去我特意选了比较远的山路,是因为打算在那里邂逅夜白。这种资料上描述的,如同迷幻浓雾一样的植物,是不怀好意,还是与世无争,我没有把握。但那一夜那里并没有泛出白色。我穿过了一片因为没有月光而漆黑的森林,最后我坐在一棵树下,看着天空里即将柔和而熄灭的灰黑色,掐灭了手中的烟,静静起身离开。
很多时候,邂逅是一种奢侈而无可奈何的举动。我们掌控不了这其中的时间、地点以及细节。
这是一厢情愿的另一种表现方式。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堪称教科书级别,开篇并没有急于抛出核心冲突,而是像一位经验老道的说书人,缓缓铺陈着背景的经纬。前几章的文字充满了细腻的观察力,作者对于环境的描写极其精准,那种湿润的空气、微风拂过树叶的声响,乃至光影如何在斑驳的墙面上舞蹈,都描摹得栩栩如生,让人仿佛身临其境,甚至能感受到那种季节交替时的微妙温度变化。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没有采用线性叙事,而是通过穿插不同时间线索的方式,像织毛衣一样,将散落的线头一点点收拢,每解开一个谜团,又立刻抛出一个更引人入胜的新疑问,这种结构上的精妙布局,使得即便是最平淡的日常描写,也充满了张力。阅读过程中,我好几次因为一个关键转折的巧妙设置而猛地停下来,深吸一口气,回味作者是如何在不经意间埋下伏笔的,这种被故事牵着鼻子走的体验,实在是太畅快淋漓了。
评分从文字风格上看,这本书展现出了一种非常成熟且富有韵律感的语言功底。它不是那种追求华丽辞藻堆砌的浮夸文风,而是以一种近乎诗歌的凝练,去捕捉稍纵即逝的情感瞬间。句子长短错落有致,有的像急速的溪流,一气呵成地宣泄着澎湃的情绪;有的则像停滞的湖面,每一个词语都被小心翼翼地放置,承载着沉甸甸的象征意义。尤其是在描绘自然景象时,作者似乎对色彩和光线的把握达到了近乎本能的程度,她能用最简单的词汇,勾勒出复杂的光影变幻,读来朗朗上口,充满了阅读的愉悦感。这种美学上的追求,使得即便是探讨宏大或沉重主题时,也不会让人感到压抑,反而有一种在破碎中寻找永恒秩序的美感,每一次呼吸、每一个停顿,都仿佛经过了精心设计的排练,充满了音乐性。
评分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塑造人物群像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近乎残酷的真实感。那些角色绝不是扁平化的符号,他们拥有各自根深蒂固的矛盾和不为人知的软弱。比如那个看似坚不可摧的镇上长老,在私密场景中流露出的那种对往昔荣耀的病态执着,以及他面对时代洪流时的无力和挣扎,被刻画得入木三分,让人在批判的同时,又忍不住生出一丝同情。作者似乎深谙人性幽微之处,她不回避角色的缺陷,反而大方地将那些不光彩的念头和错误的决定摊开来供读者审视。更难得的是,即便是配角,也拥有完整的心路历程和独特的口音语调,使得整个故事世界的肌理变得异常丰富和立体。读完后,我感觉我不是在读一个故事,而是与一群活生生的人共同度过了一段漫长而复杂的岁月,那些争吵、欢笑和最终的诀别,都像是真实发生在我身边的事情,余味悠长。
评分这本书带来的思考是多层次的,它远超出了故事本身所讲述的内容。它像一面镜子,折射出关于记忆、传承与遗忘之间永恒的辩证关系。每次合上书页,我都会不自觉地反思自己生活中那些被匆匆略过的细节,以及我们是如何通过讲述或隐瞒,来构建我们对“过去”的理解的。作者似乎在暗示,所谓的“真实”,往往是我们集体记忆的一种脆弱建构,一旦核心的讲述者缺席,整个叙事链条便可能瞬间崩塌。这种关于“何为真实”的哲学追问,并没有通过生硬的说教来表达,而是巧妙地融入到角色命运的起伏之中,让读者在情感的共鸣中,自然而然地接受了这种深层的探讨。这是一种高明的叙事技巧,它要求读者不仅要关注“发生了什么”,更要深究“为什么我们如此记住了它”。
评分那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色彩的搭配运用得极其巧妙,那种墨绿与古铜色的交织,立刻将人带入一种既神秘又怀旧的氛围之中。装帧的质感也非常好,厚实的纸张带着微微的纹理,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有一种庄重感,仿佛捧着的不是普通的书籍,而是一段被时间温柔封存的历史。我花了很长时间去端详那些细微的浮雕花纹,它们仿佛在讲述着无声的故事,让人忍不住去猜测作者在设计之初想要传达的深层意境。特别是书脊上的烫金字体,在不同的光线下会折射出微妙的光泽,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无疑提升了整本书的收藏价值。初次翻开时,那种油墨的清香混合着纸张本身的陈旧气息,瞬间占据了我的嗅觉,那种感觉是电子书永远无法替代的,它给予了阅读一种仪式感,让人更加肃穆地对待即将进入的文字世界。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光是摆在书架上,就能为整个空间增添一份沉静的书卷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