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书适用于对新闻宣传及企业文化建设负有重要责任的企事业高中层领导、企事业报刊主编、网络负责人、部门主任及内刊内网编辑、记者、通讯员、党政工团妇有关领导,也可作为新闻系学生的参考书。
读完此书深切的感受是一个字:实。实际、实证、实践、实用。对基层从事宣传工作的人和初入新闻媒体之门的从业者,这是一本指导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好教材!
人民日报社资深新闻培训专家经典教案十五讲,熔理论性、系统性、实践性于一炉,紧跟时代,涉及面广,实用性强,深入浅出,案例具体!
本书是一本理论性与实践性紧密结合的系统新闻学教材,其主要特点是紧跟时代,涉及面广,实用性强,深入浅出,案例具体。一书在手,新闻采编不愁,新闻讲学无忧。作者积三十余年办报、办刊、办网的经验,对新闻理论与实务操作的讲解明晰且生动。此书适用于对新闻宣传及企业文化建设负有重要责任的企事业高中层领导、企事业报刊主编、网络负责人、部门主任及内刊内网编辑、记者、通讯员、党政工团妇有关领导,也可作为新闻系学生的参考书。
姚赣南,1944年生,浙江德清人。《人民日报》资深记者、文化学者。毕业于复旦大学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硕士学位。1981年起,历任《人民日报》记者、发行处处长、硕士论文答辩委员、《人民日报》海外版办公室副主任、培训部主任、人民网频道总监、《香港经济导报》驻京首席代表、高级记者。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人民日报金台书画协会理事。采访过许多政要名人,擅长写评论、随笔,主要著作有《感悟生活》《乐在旅途》等。在新闻业务、新闻发言人、网络舆情、礼宾礼仪、成才之路等方面均有建树。多年来,所培训的学员遍及各大企业与政府部门。
姚赣南先生讲的不是纯新闻理论,没讲空泛的概念,而是侧重于实际运用和操作,属新闻实用理论。当与前辈邵飘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有异曲同工之妙。
读完此书,给我深切的感受是一个字:实。实际、实证、实践、实用。对基层从事宣传工作的人和初入新闻媒体之门的从业者,这是一本指导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好教材!
姚赣南先生的这本书,虽然只是社会主义新闻理论百花园中的一朵小花,但其鲜明的个性与服务基层的独特站位,使其在众多教材中引入注目。
千万不要小看了新闻工作和新闻工作者,他们比历史上任何史官都更详尽地将历史事件记录在案,这些事件有大有小,其意义可能不同,但它们都是历史的一部分。
新闻的生命力在于真实。只有真实地报道才是真正对社会、对人民负责,也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新闻报道真实性的关键,是全面而不是片面,是深入而不是肤浅,是客观而不是臆断,方能洞悉新闻事件的真相。
新闻事件本身是客观的,但报道客观事物的人是有思想的。
——《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经济日报》原总编辑、社长:武春河
姚赣南先生讲的不是纯新闻理论,没讲空泛的概念,而是侧重于实际运用和操作,属新闻实用理论。当与前辈邵飘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有异曲同工之妙。
读完此书,给我最深切的感受是一个字:实。实际、实证、实践、实用。对基层从事宣传工作的人和初入新闻媒体之门的从业者,这是一本指导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好教材!
姚赣南先生的这本书,虽然只是社会主义新闻理论百花园中的一朵小花,但其鲜明的个性与服务基层的独特站位,使其在众多教材中引入注目。
千万不要小看了新闻工作和新闻工作者,他们比历史上任何史官都更详尽地将历史事件记录在案,这些事件有大有小,其意义可能不同,但它们都是历史的一部分。
新闻的生命力在于真实。只有真实地报道才是真正对社会、对人民负责,也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新闻报道真实性的关键,是全面而不是片面,是深入而不是肤浅,是客观而不是臆断,方能洞悉新闻事件的真相。
新闻事件本身是客观的,但报道客观事物的人是有思想的。
——《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经济日报》原总编辑、社长:武春河
前 言
写一本全面、新锐、实用的新闻教学方面的书,一直是我的心愿。
这个机缘从2003年开始来到了。那一年,我承担了新闻培训工作的任务,从此开始讲授新闻课。一转眼14年过去了,我边实践,边讲课,边总结,积累了一些提纲式的教案。2016年11月起,我带着理性思辨,陆续把这些教案整理成章,于是写成了这本书。
这是30多年新闻工作经验的总结,也是与时代同步的成果。我从20世纪80年代起,走过许多地方,采访过许多人,在报纸、杂志上发表了上百万文字;在互联网时代,开设了微博、博客,又为微信公众号写稿。其中,我在人民网“强国论坛”开设的博客,点击量达23万人次,可见读者不少。在这30多年的新闻生涯中,在采访、写作、编辑、上网过程中,不断加深了我对新闻的理解。
出版社的主编郑重地告诉我,写书要注重理论性与系统性。系统性似乎不成问题,一讲一讲地串起来就是系统了。然而,这个理论性——新闻学的理论性却是见仁见智的问题,不免要多讲几句。
西方的新闻观之始,是西方在封建社会后期资产阶级为反对统治阶级,运用报刊等工具宣传民主、自由、平等概念,认为新闻自由是“天赋人权”。这在当时无疑有进步作用。后来,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记者一直被称为“无冕之王”,这一说法流传甚广,无不与自由主义理论有关。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与发展,新闻学上又有社会责任理论及调查新闻学等流派的兴起,揭丑报道、调查性报道、解释性报道大量产生,即目前我们常说的深度报道。
什么是正确的新闻价值观?如果照本宣科回答,也可以,但不具体,不生动。其实,新闻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结合得非常紧密的科学,理论指导着实践,大量的实践又不断丰富着理论,检验着理论,发展着理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量的新闻记者、编辑、通讯员才是理论的最初创立者。研究中国的新闻史,可以发现新闻人才辈出,理论丰满。我们不必对新闻理论进行呆板的演绎,用观点罗列与繁琐推断来得以解读。我们完全可以按照新闻实践所得出的新闻共性、个性、认识等方面加以总结,创立自己的学说。
新闻理论可分为理论新闻学与应用新闻学。前者以研究基本概念与一般规律为主,后者以研究采访、写作、报业经营等为主。两种理论研究既互相联系又互相补充。由于新闻是有立场、有观点的,又是由人来研究的,所以在研究中会产生各种流派与学术见解,不足为奇。研究新闻学,立场不同,视角不同,方法不同,即使看到同一事实,得出的结论有时也会不相同。学者们可以各自表述自己的观点,可以讨论,可以交锋,可以求同存异,也可以保留己见。但不管如何,政治立场对于观点表述的影响无疑是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言论自由会有着不同的限度。我们应当坚持顺应时代潮流、符合人民意志、贴近实际生活的新闻理论。
在我国,追溯远一些,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于1918年发起创建中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会──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标志我国的新闻理论研究走上正轨。著名报人徐宝璜、邵飘萍都是研究会的教师。1919年,徐宝璜的专著《新闻学》一书得以出版。1979年,我在北京的图书馆读了这本书。同时,还读了邵飘萍的名著《实际应用新闻学》。
学新闻,弄懂一些基本概念是必要的。但须知,概念不是从天而降的,而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相对于纯理论的研究,我侧重主张加强在应用理论方面的研究,如对新闻采访、写作、编辑、网络、摄影方面的研究,甚至可以延伸到广告、发行、多种经营等。这可能与我这30多年从事的新闻工作有关,因为这30多年间,我在几家新闻单位工作过,从事过采访、写作、编辑、组版、广告、发行、网络等多个环节的工作,这些工作几乎包括整个新闻链条的全部。
我讲的课都是短训班,我一直主张不采用学院式的讲授方式,不会对一个名词、一个概念讲上一两个小时。我毕业于学院,不否认研究学问需要缜密思考与逻辑推理,但不赞同云里雾里的繁琐哲学、名词套名词的绕口章句。我主张用启发式、提问式、回答式、讨论式、研究式、质疑式、互动式、交流式、课堂作业式的方式授课。这样做,一来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让学员们爱听,爱听到不玩手机,不打瞌睡,更不会交头接耳小声聊天,而是全神贯注地听着,频频点头,与老师有眼神交流。这种场景,只有在几十次上百次上课后才能充分体验到,实在是一种享受。在这样的氛围中,学员们学得快,记得牢,用得着。不要以为自己是多么高明的老师,似乎是来指点迷津的。其实,学员们都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水平也不差。我的任务只是把新闻的基本概念捋一捋,用PPT课件,用图片、视频、案例来佐证观点,讲一些经验教训,把那一层窗户纸点破而已,让学员们看到那窗户纸外的世界是多么精彩。
最巧妙的宣传,是不用“宣传”两字,而最终达到了宣传的目的。
最实在的理论,是不自诩为“理论”,不死背条文,而是把理论、观点通过对生动事例的陈述娓娓道来。
一言以蔽之:大道至简。
新闻是有价值的。什么叫新闻价值?新闻价值的实质是,这条新闻传播出去后,对受众的作用力有多大?对传播方的作用力又有多大?是默默无闻还是响遏行云?是死水一潭还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书也是有价值的。什么叫书的价值?就是读者是否接受这本书的码洋,以及它出版后在读者中的反应,是否良好?能否推动实际工作?能否经常翻翻?能否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这正是我写完这本书后在思考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答案只有在读者的反馈中才能知晓。
我期待着。
姚赣南
于《人民日报》社金台园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其最独特也最吸引我的地方之一。它摒弃了那种故作高深的学术腔调,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甚至略带幽默感的口吻来叙述专业内容。读起来完全没有压力,反而像是在和一位非常真诚、非常愿意分享经验的行家聊天。作者善于运用生动的比喻和贴切的比方来解释复杂的概念,使得晦涩的传播学理论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例如,在讲解信息甄别和求证技巧时,作者用了一个非常生活化的比喻来形容“信源的可靠性”,一下子就让我记住了重点。这种亲切自然的表达方式,极大地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让学习过程不再是枯燥的“任务”,而更像是一场充满启发的探索之旅。我相信,即便是对新闻采编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轻松地被其叙述的魅力所吸引。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简直就像是跟着一位经验老到的前辈进行了一场高强度的实战演练。它并没有停留在理论的阐述上,而是大量地引入了实际案例和“过来人”的经验总结。每一章的结构都非常紧凑,从宏观的战略布局到微观的操作技巧,层层递进,逻辑性极强。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分析具体采编任务时,那种“解剖式”的讲解,把一个新闻事件从选题、策划、采写、制作到发布的每一个关节都掰开了揉碎了讲,并且用实打实的“要点提示”和“避坑指南”来辅助我们理解。很多我过去在工作中感到模糊不清的边界地带,在这本书里得到了清晰的界定。比如,关于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机制,书中给出的时间线和人员分工建议,几乎可以直接套用到我们日常的工作场景中去,实用性极高,让人有种“学完就能用”的踏实感。
评分这本手册的排版和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它没有采用那种传统、刻板的教科书式布局,而是充满了现代感。装帧上选用了比较耐磨的材料,手感很扎实,放在书架上也很显眼。内页的字体选择也相当考究,字号大小适中,行距疏密有致,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书中穿插的图表和示意图,设计得非常直观和精美,将复杂的流程和概念用图形化的方式呈现出来,极大地降低了学习门槛。比如,当我尝试理解某个信息流转的环节时,那一页精美的流程图立刻就帮我理清了思路,比看一大段文字描述有效得多。封面设计也很有品味,那种色彩搭配和元素组合,隐约透露出一种专业又前沿的气息,让人在拿起它的时候,就对里面的内容充满了期待和好感。从这本书的物料质感到内容呈现的视觉体验来看,出版方显然在用户体验上下了不少功夫,这种对细节的打磨,无疑提升了阅读的愉悦感和学习的效率。
评分对我而言,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系统性的思维框架,帮助我梳理和重构了对“宣传”与“采编”工作的理解。它不只是一本教你“怎么做”的技术指南,更是一本指导你“应该怎么想”的理念手册。它在强调技术操作的同时,始终不忘回归到宣传工作者应有的职业操守和价值导向。书中关于受众分析、议题设置以及内容伦理的讨论,都体现出一种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它提醒我们,在追求传播效果的同时,必须坚守新闻的真实性与客观性原则,尤其是在当前信息爆炸的环境下,这种对核心价值的坚守显得尤为重要。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不仅是掌握了一些新的技巧,更重要的是,自己的职业视野得到了拓宽,对未来工作的方向感也更加明确和坚定。
评分这本书在工具性和前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非常微妙的平衡点。它不仅涵盖了新闻采编的基本功——那些无论技术如何迭代都不可或缺的内核——同时,它对新兴媒体技术和平台特性的探讨也十分深入。作者没有停留在对旧有模式的固守,而是积极拥抱变化,分析了短视频、直播、以及各类社交媒体平台对传统采编流程带来的冲击与机遇。比如,书中对“短平快”内容与深度报道如何协同作战的分析,就非常具有启发性。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工具的用法,而是深入探讨了不同媒体形态背后的传播逻辑和用户心理,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时刻跟上时代步伐的从业者来说,无疑是醍醐灌顶。它教会我们如何用新工具去更好地服务于新闻传播的本质,而不是被技术牵着鼻子走,这一点展现了作者深厚的行业洞察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