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修远攻算路:方开泰自述/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 [Endless and Unbending Journey to Statistics Research:The Oral Autobiography of Kai-Tai Fang]

漫漫修远攻算路:方开泰自述/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 [Endless and Unbending Journey to Statistics Research:The Oral Autobiography of Kai-Tai Fang]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方开泰 著
图书标签:
  • 统计学
  • 口述历史
  • 中国科学史
  • 数学史
  • 20世纪中国
  • 科学史
  • 人物传记
  • 回忆录
  • 高等教育
  • 学术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湖南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53946832
版次:1
商品编码:1235393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
外文名称:Endless and Unbending Journey to Statistics Research:The Oral Autobiography of Kai-Tai Fang
开本:16开##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漫漫修远攻算路:方开泰自述/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承《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丛书编委会之邀撰写。据说,先前入编丛书的40多本,是以前辈老科学家为主体的,希望能有一位“四O后”的科研人员,忆述自己亲历的学术人生轨迹,以人“带”史,保存一份可供科学史研究的资料。立意甚好,我愿应命。
  我出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炮火中,童年在日本鬼子、新四军、国民党军和土匪交错的农村,经历了战争的动乱,在简陋的小学读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幸进入百年名校江苏省立扬州中学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北京大学。1950年以来我经历了一系列的政治运动——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三反”“五反”、反右派、“大跃进”、拔“白旗”树“红旗”、批苏反修、农村“四清”运动以及浩劫中国的十年“文革”。在“文革”中参加过穿流中国大地的“大串联”,曾下放到部队农场“接受再教育”。

作者简介

  方开泰(1940-)江苏泰州人。统计学家。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随后在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攻读研究生,1986年任应用数学所研究员,1984-1992年任副所长,1985年被批准为博士生导师。1993年至2006年在香港浸会大学任讲座教授,其间任一届数学系主任,统计学研究及咨询中心主任。2006年至今,在珠海市的北京师范大学一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任教授,统计与智能计算研究所所长。1995-1999年任国际统计协会(ISI)常务理事,1992年当选美国数理统计学院Institute of Mathematical Statistics(IMS)会士,2001年当选美国统计协会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ASA)会士。研究领域为分布理论、多元统计分析、试验设计、数据挖掘和统计计算等,是"均匀试验设计"方法的创始人(与王元合作)。先后发表300多篇论文。曾获轻工业部特别奖(中国成年人服装标准,1982年),中科院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占有问题的分布,1984年),总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毁伤概率分布的研究,1989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均匀设计理论、方法及其应用,2008年)。国际泛华统计协会杰出成就奖(2014年)。

目录

序言

第1章 少年时代
家世与童年
从扬州到上海
上海解放
险些在火车上被炸死
镇江旅扬小学

第2章 升入扬州中学
百年名校
日常的俭朴生活和丰富多彩的春节
校友琐记

第3章 在北京大学的岁月
入学之旅
中国的“莫斯科大学”
我认识的两位右派
大跃进中炼钢、“教改”与下厂
困难时期
北大要办成“太学”
学习之道
许宝骤先生指导我完成毕业论文
学生会干部
学习摄影
在王力教授家看世界乒乓球比赛
报考研究生

第4章 中科院数学所运筹室的研究生
住进中关村
严谨的学风
应用统计的启蒙地——鞍山钢铁公司
在安徽农村搞“四清”

第5章 “文革”初期的经历
周总理接见
大串连
“鹊桥相会”之日结婚
小站军垦农场
读《红楼梦》与装“半导体”
下厂用“射流”做自动控制

第6章 我在试验设计中漫游
在青岛啤酒厂做试验
统计在北京维尼纶厂
北京正交设计学习班的流产
对“正交设计法”的反思和创新
中央电视台报道“正交设计法”
……

第7章 新挑战——多元统计分析
第8章 动荡年代中的艰难生活
第9章 在科学的春天中诞生了均匀试验设计
第10章 在耶鲁大学
第11章 难忘的斯坦福大学
第12章 出任应用数学所副所长
第13章 瑞士的客座教授
第14章 再次访问美国

精彩书摘

  《漫漫修远攻算路:方开泰自述/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
  母亲带我们去扬州时,我才六岁,当时父亲已到上海工作,母亲又生了我的小弟弟,无人管我的学习。幸亏我的堂姐方开铭是一个小学教师,就叫我去上她所在的小学。这是一个由佛教徒资助的非正式的仅有一年级的学校。老师所教的字我全部认识,所教的加法,对我来讲也无新意,唯一的收获是学会了扬州方言。这个学校不久便关闭了。后来我转至一所相对正规的学校上二、三年级,我的两个姐姐开瑜和开秀从泰州农村来也上这所学校。记得每个星期一上午,全校师生集合在一起,共同背诵“总理遗嘱”。抗战虽然胜利了,百废待兴,内战风云又起,老师不能专心于教学,上课与否全凭老师的自觉。
  随后,家中其他人也都到了扬州。由于战争,我的几个姐姐不同程度地耽误了上学,我的四姐方开珑和我同班,整整耽误了两年。
  就在这时候,我父亲一人在上海生活有困难,1948年我母亲带着两个男孩(可以看出当时重男轻女)到上海,而大妈妈在扬州照顾五个女孩。通过努力我在上海东明小学插班四年级。上海地皮紧张,我们只上半天课(上午或下午),另半天在家做功课。开始不懂上海话,那时上海人瞧不起苏北人,在上海一年的学习,并没有任何喜悦。
  父亲当时在上海中央银行电信部任副主任,算一个中等职员。中央银行位于外滩。我们家住在旧城区,近豫园。我很喜欢豫园,有时一个人去玩。从家里步行到外滩,然后可乘有轨电车到中央银行,中央银行有电梯,这在当时并不多见。偶尔,父母带我去永安、先施等百货公司,和扬州的百货公司相比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印象最深的是大世界的哈哈镜,把人一会变胖,一会变瘦,变成奇奇怪怪的模样,至今历历在目。旧城区多为木结构的房,一旦引发火灾,一烧一大片,而火灾时有发生。
  十四年抗战,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的苦难,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从一个家庭在抗战中的故事反映人民在那个时代的苦难。母亲平时很少去电影院,但是这部电影她去看了三次,她告诉我电影院遍地哭声,她哭湿多条手帕,母亲在抗战中受苦太深了!后来,我有机会也多次观看了这部时代的巨制,每次我都流泪。
  那时物价呈指数增长,每逢发工资那日,所有的日用品都借机飞涨。为了减少涨价带来的损失,每逢发工资时,我母亲专程赶到中央银行,从父亲处拿了金圆券立即去买米买油,买足一个月的生活必需。人们不敢放金圆券在家过夜,要买成金条或银圆。由于许多银圆上有袁世凯的头像,人们又称银圆为“大头”。有一次,父亲带我去看他的一位老友,老友送我一双皮鞋的钱作为见面礼,我第一次收到这么多钱,把钱紧紧收藏,没想到两周后,这些钱只能买一打火柴,我伤心极了!
  ……

前言/序言

  本书承《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丛书(下称“丛书”)编委会之邀撰写。据说,先前入编丛书的40多本,是以前辈老科学家为主体的,希望能有一位“四O后”的科研人员,忆述自己亲历的学术人生轨迹,以人“带”史,保存一份可供科学史研究的资料。立意甚好,我愿应命。
  我出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炮火中,童年在日本鬼子、新四军、国民党军和土匪交错的农村,经历了战争的动乱,在简陋的小学读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幸进入百年名校江苏省立扬州中学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北京大学。1950年以来我经历了一系列的政治运动——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三反”“五反”、反右派、“大跃进”、拔“白旗”树“红旗”、批苏反修、农村“四清”运动以及浩劫中国的十年“文革”。在“文革”中参加过穿流中国大地的“大串联”,曾下放到部队农场“接受再教育”。
  1963年,我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成为越民义先生的第一个研究生,不幸的是,“四清”运动和“文化大革命”中断了我们的学业,我的学习和研究几乎整整停顿了十年。
  改革开放带来了科学的春天,邓小平为广大知识分子落实政策,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解脱了长期戴在我们身上的枷锁,使我有机会走出国门,访问世界级名校(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瑞士联邦理工学院等),用自己的勤奋来缩短与世界同行的差距。
  我的学术生涯得益于小学、中学及大学老师的谆谆教导,大学毕业论文得到世界级概率统计学家、中科院院士许宝��的直接指导。研究生时代的导师——越民义教授的严谨学风给我打下深深的烙印。我遵循“实践一理论一实践”的科学发展之路,从许多实际项目中的要求出发,提出和发展新的理论。我的研究得益于许多名入学者的指教和同行的帮助,其中特别要感谢王元院士、美国斯坦福大学钟开莱教授和T.W.Anderson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我有幸直接接触过许多国内外学术名人,如陈省身、华罗庚、吴文俊、许宝骤、越民义、陈景润、王元、钟开莱、T.W.Anderson、C.R.Rao等,有关故事是有用的史料,对年轻的一代或有参照价值。
  我是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生在战火中,长在红旗下,饱经人生的风风雨雨、酸甜苦辣。许多人从我的经历中可以找到共鸣,从我的坎坷、起伏、困扰、失败和成功中吸取经验。路走得漫长曲折,但对数学和统计学的求索从未松懈,我想起了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权且引以为题。
  由于年代太久,部分史实可能不够准确,书中的部分年代、事情的叙述也可能不甚精确,我甚至想不起一些照片的年代和照片上每个人的名字,如有不当之处,请读者多多包涵。由于时间的限制,这本回忆录主要回忆1990年以前的经历,有些事情也涉及1990年以后,但省略了细节。对1990年以前的各部分,叙事的连贯性也有很大差别,兴之所至,实话实说,拉拉杂杂,漫忆而已。
历史的褶皱与思想的交响:一部二十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的侧影 本卷收录的并非关于统计学泰斗方开泰先生的个人学术生涯回顾,而是将读者引入一个更为广阔的时代背景——二十世纪中国科学体系的艰难构建与知识分子的生存图景。本书精心挑选了若干位在不同领域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先驱、工程专家以及教育奠基人的口述实录,力求勾勒出一幅既宏大又微观的时代画卷。它聚焦于科学精神的薪火相传、技术引进与本土化的碰撞,以及在动荡时局下,知识分子群体如何坚守学术理想、应对体制变迁的复杂心路历程。 全书内容跨越了晚清的西学东渐初期,覆盖了民国时期的独立建树,直至新中国成立后科学事业的曲折发展与重建。我们关注的焦点在于“过程”而非“结论”本身,即这些卓越的头脑是如何在资源匮乏、政治气候多变的条件下,确立研究方向、培养人才梯队,并最终将中国科学研究推向世界的。 第一部分:旧制崩塌与新知涌入——知识的断层与衔接 此部分集中展示了第一代接受系统西方教育的中国学者,他们肩负着“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感,将西方最前沿的科学理论引入古老的东方土壤。口述记录生动地再现了留学经历的艰辛——从语言障碍、文化冲击到经费短缺,他们如何凭借坚韧的毅力在哈佛、剑桥、柏林等地的实验室与图书馆中站稳脚跟。 例如,某位物理学家讲述了他归国后,如何在简陋的教室内,用最基础的设备搭建起接近国际水准的实验环境;某位地质学家则详述了在抗战期间,如何带着全套仪器设备,辗转内陆,坚持野外考察,其工作场景充满了边塞的苍凉与学术的执着。这些叙述不仅仅是个人回忆,更是对那个时代中国教育体系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的侧面印证。它们揭示了早期中国大学,尤其是国立大学和私立教会大学,在引进现代科学框架时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以及由此产生的学科结构差异。 第二部分:战火中的学术坚守与民族工业的萌芽 二十世纪中期,国家动荡给科学研究带来了毁灭性的挑战。本卷的几段口述尤为震撼人心。它们细致描摹了知识分子在流离失所中如何保护珍贵的图书、仪器和学术手稿。其中一位化学家的叙述,详尽记录了他在西南后方,联合几位同仁,以极其有限的资源,完成了几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化学合成工作。这不再是象牙塔内的纯粹研究,而是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实践。 此外,本部分也包含了对中国早期工业化进程中,技术专家角色的深刻反思。一些工程师的回忆揭示了他们在引进国外技术时,所遇到的“水土不服”问题,以及他们如何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进行“二次创新”和本土化改造的努力。这些叙述强调了,中国科学的发展从来都不是对西方模式的简单复制,而是一场艰苦的本土化再创造。 第三部分:院系调整与学科重塑——体制化浪潮下的选择 新中国成立后,科学事业进入了体制化、计划化的新阶段。口述史料为我们提供了了解这一巨大变动内部运作的独特视角。多位资深教授回忆了1950年代初的院系调整对他们个人研究方向和学术群体造成的深远影响。这些调整在集中优势力量、服务国家战略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但同时也无可避免地导致了某些学科的暂时搁置或研究方向的强行转向。 我们得以窥见,在政治运动和思想改造的浪潮下,学者们如何在保持自身学术良知与适应时代要求之间寻求平衡。一位老科学家的口述提到,当时他不得不放下自己热爱的理论研究,转而投身于当时急需的实用技术攻关,尽管内心有所不舍,但强烈的国家责任感驱使他完成了任务。这些回忆展现了老一辈知识分子在国家意志与个人学术追求之间做出的艰难权衡与历史担当。 第四部分:恢复元气与重开国际视野——八十年代的学术复苏 本书的后半部分,聚焦于科学的“拨乱反正”与改革开放初期。随着时间的推移,口述者们迎来了学术上的春天。他们详细描述了如何重新与国际学术界接轨的场景:重新翻译的西方著作、首次收到的国际会议邀请、以及在筹建国家重点实验室过程中的种种细节。 这些叙述充满了对知识和自由探索的渴望。他们记录了重新指导研究生时的兴奋、对“学问”二字被重新尊重的喜悦,以及在国际合作中,如何努力弥补过去几十年间知识更新带来的巨大鸿沟。他们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人才的培养,深知“人”才是科学发展的核心。这些口述构成了对中国现代科学史学研究极为宝贵的一手资料,它不是抽象的政策总结,而是活生生的、充满情感与挣扎的个体生命史。 总结而言,本书超越了任何单一学科的范围,它是一部关于“中国知识分子如何思考、如何生存、如何重建一个现代科学体系”的宏大叙事。通过这些鲜活的记忆,我们得以触摸到二十世纪中国科学发展的脉搏,理解其背后的文化逻辑与时代张力。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于“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这个系列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而方开泰先生的自述,无疑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我想象着,这本书将会为我们呈现一个鲜活、立体的20世纪中国科学界。它不是冰冷的史实堆砌,而是通过一位亲历者的视角,将那些历史事件、学术争论、科研成果,以及科学家们的情感世界,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方开泰先生在统计学领域的研究,必将是书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我会期待看到他如何在中国特定的历史和科研环境下,发展和贡献他的学术思想。这本书也许会让我了解到,在那个资源相对匮乏的年代,科学家们是如何依靠智慧、毅力和合作,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我希望能够从中感受到那个时代科学家的精神风貌,他们的求真务实、他们的献身精神,以及他们对于国家科学进步的深切责任感。

评分

“漫漫修远攻算路”,这个书名让我联想到一种古老而又充满智慧的追求。它不仅仅是关于统计学本身的技术探讨,更像是一种人生哲学,一种面对未知、不断探索的精神写照。方开泰先生的自述,我预感会不仅仅停留在学术成就的罗列,更会深入到他个人如何形成这种“攻算”精神的内在逻辑。他是如何看待科学研究的本质?他如何在漫长而充满变数的学术生涯中保持初心?“修远”二字,暗示着其学术道路的艰辛与漫长,也可能包含了对理论深度和应用广度的双重追求。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揭示出方开泰先生在统计学领域取得突破性成就背后的思想脉络,以及他是如何将抽象的数学理论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的。作为一个读者,我渴望从中获得关于如何坚持科研理想、如何在逆境中寻找出路的智慧启示。这本书,或许是一本关于统计学的教科书,但更可能是一本人生的指南,教会我们在“漫漫修远”的道路上,如何“攻”克难关,达到“算”的精髓。

评分

阅读这样一本以“口述史”形式呈现的科学人物传记,最吸引我的地方莫过于其“原汁原味”的叙述风格。我能想象,在翻阅这本书时,仿佛置身于一个温暖的访谈现场,听着方开泰先生娓娓道来他的人生故事。这种非虚构的叙事方式,往往能捕捉到许多精心撰写的传记所无法比拟的细节和情感。它不是经过二手加工的文字,而是直接来自当事人的记忆和感悟,充满了个人化的色彩和独特的视角。我会特别关注他回忆起科研攻关时的细节,那些深夜灯下的思索,那些与同行交流时的火花,那些面对困难时的挣扎与坚持。同时,作为“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的一部分,这本书也必然承载着一个时代的印记。方开泰先生的个人经历,将折射出那个时代中国科学研究的整体面貌,包括其挑战、机遇以及重要的转折点。我期待这本书能让我对那个年代的科学家群体有更深的理解,认识到他们是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为中国科学的进步贡献力量的。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漫漫修远攻算路”,让我感到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和学术厚重感。这不是一本轻松的消遣读物,而是一份关于科学探索精神的郑重宣言。方开泰先生的“自述”,意味着我将直接聆听一位在统计学领域有深厚造诣的学者的心声,他的成长经历、学术思考、人生感悟,都将 unfiltered 地呈现出来。我会仔细品味他在“攻算路”上遇到的每一个节点,那些关键的学术决策,那些对统计学理论和方法的创新性思考。书名中的“漫漫修远”,不仅仅是对时间维度的描述,更是对知识探索深度和广度的暗示,预示着一条充满挑战但意义非凡的学术之路。我期待从这本书中,不仅能了解到方开泰先生在统计学上的贡献,更能窥见他作为一个科学家,是如何理解科学的本质,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坚守自己的学术信仰,并在漫长的探索中不断超越自我。这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也是一种智慧的传递。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漫漫修远攻算路”,光是这几个字,我就感觉扑面而来的是一种历经沧桑、不懈探索的学术精神。加上“方开泰自述”和“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的副标题,更是勾起了我对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以及一位杰出科学家个人奋斗轨迹的好奇心。我想象着,这本书会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20世纪中国科学发展的那段艰辛却又充满希望的岁月,而方开泰先生的亲身经历,无疑会是最生动、最真实的注解。他的人生旅程,是如何与那个时代的科研浪潮交织在一起的?他的学术道路上,又经历了怎样的挑战与突破?“漫漫修远”不仅仅是地理上的距离,更是知识探索的漫长与艰辛;“攻算路”则直指其在统计学领域深耕细作的决心和成就。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带我走进一个真实的科学世界,感受那位科学家内心的声音,体会那份对真理的不懈追求。我猜测,这本书中一定充满了朴实而深刻的见解,以及那个时代特有的家国情怀,这都是现代社会中越来越难得的宝贵财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