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群传

张群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俊彦 著
图书标签:
  • 张群
  • 传记
  • 历史
  • 人物
  • 文学
  • 近代史
  • 政治
  • 文化
  • 回忆录
  • 传记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ISBN:9787506396714
版次:1
商品编码:1236043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4-01
用纸:特种纸
页数:416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终身顾问、影子助手、不倒翁参谋长、军人政治家、一人智囊团、忍字先生……张群作为国民党元老之一,一生唯蒋介石马首是瞻,曾活跃于政坛,为何这么神秘而鲜为人知?

本书以许多珍贵的史料、鲜为人知的逸闻,对张群做揭秘式的回答。


内容简介

张群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个著名又神秘的人物。本书以许多珍贵的史料、鲜为人知的逸闻,对张群做了揭秘式的回答。

张群作为国民党元老之一,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蒋介石逃到台湾后,都曾经活跃在政坛上,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张群一生唯蒋介石马首是瞻,一直受到蒋介石的宠信与倚重,像影子一样跟着蒋介石,被人戏称为“蒋介石的不倒翁参谋长”。

《张群传》以史实为基础,总结说明了张群的可取之处:参加辛亥革命和讨袁斗争推翻清朝和袁世凯统治,参加北伐有建树,出任外交部长时与强敌折冲樽俎,促蒋介石抗战坐镇后方,参加重庆谈判签署双十协定,重视吸收日美先进科学技术发展台湾经济,主张国共合作和一个中国原则,自身廉洁谦恭、讲究修养。同时也归纳出了他的三大罪状:为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事变出谋划策,帮助蒋介石发动全国性内战,到台湾后跟着蒋介石叫嚣反攻大陆、破坏中日关系。

作品对张群进行了全面而客观的评述,立场观点公允。本书有助于民国史和蒋介石的研究,提供了研究中日关系史的重要资料。


作者简介

王俊彦,原名王雁。历任时事出版社编辑、副编审、编审。199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纪实文学《天皇罗曼史》《日本天皇和皇室内幕》《日本侵华系列纪实》《中国外交演义》《中美苏三国演义》《开国外交》《中美外交传奇》《战后台秘史》《元帅诗人外交家陈毅》《铁锤外交家莫洛托夫》《警惕日本》等。


目录

目 录


引子 ……………………………………………………………………………… 1

第一章 留学日本 ………………………………………………………………………… 4

第二章 辛亥风云 ………………………………………………………………………… 15

第三章 走南闯北 ………………………………………………………………………… 24

第四章 投奔蒋介石 ……………………………………………………………………… 31

第五章 玩弄韬晦之计 …………………………………………………………………… 40

第六章 济南惨案办交涉 ………………………………………………………………… 57

第七章 促张学良东北易帜 ……………………………………………………………… 63

第八章 奔走于军阀之间 ………………………………………………………………… 71

第九章 外交部长任内 …………………………………………………………………… 82

第十章 促蒋抗战 ……………………………………………………………………… 103

第十一章 主理川政 …………………………………………………………………… 116

第十二章 抗战胜利 …………………………………………………………………… 128

第十三章 重庆谈判主谈人 …………………………………………………………… 137

第十四章 参加停战谈判 ……………………………………………………………… 163

第十五章 出任行政院长 ……………………………………………………………… 173

第十六章 访日会见麦克阿瑟 ………………………………………………………… 181

第十七章 狼狈地逃出大陆 …………………………………………………………… 191

第十八章 扶蒋重登大宝 ……………………………………………………………… 203

第十九章 协助签订“日台”和约 …………………………………………………… 210

第二十章 赴日报聘 …………………………………………………………………… 219

第二十一章 《吉田书简》 …………………………………………………………… 226

第二十二章 再访日本 ………………………………………………………………… 252

第二十三章 蒋介石、张群与佐藤 …………………………………………………… 258

第二十四章 拼凑东亚反共链条 ……………………………………………………… 273

第二十五章 死保联合国非法席位 …………………………………………………… 285

第二十六章 阻止“日台”“断交” ………………………………………………… 302

第二十七章 为蒋介石送终 …………………………………………………………… 320

第二十八章 美满的婚姻生活 ………………………………………………………… 337

第二十九章 不做寿,不避寿 ………………………………………………………… 349

第三十章 高超的处世生活艺术 ……………………………………………………… 356

第三十一章 与张大千的友情 ………………………………………………………… 362

第三十二章 张群的欧非亚美之行 …………………………………………………… 373

第三十三章 百年人生讲修养 ………………………………………………………… 381

第三十四章 撰写《我与日本七十年》 ……………………………………………… 389

第三十五章 张群的历史功过 ………………………………………………………… 392

张群年谱 ………………………………………………………………………………… 400


精彩书摘

引 子


在中国近代史特别是国共关系史上,有一个著名而又神秘的人物,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张群。

然而,张群到底是怎样一个人物,中国大陆方面由于复杂的政治原因,至今没有人对他做专门的研究,未见到有关张群的有分量的著述;就是在对他特别看重的祖国宝岛台湾,他一百零二岁去世后,悼念、回忆的文章随处可见,但是也仅有一两本年谱出现。

在海峡两岸的中国人心目中,张群的形象形形色色,耐人寻味:

“终身顾问”。这倒如实地反映了张群一生的重要特点:从清王朝开办的保定陆军速成军官学校,到留学日本,直到蒋介石1975年在台湾去世,张群追随蒋介石鞍前马后六十余年,可以说是蒋介石的“终身幕僚”。

“影子助手”。在中华民国三十八年的历史中,在蒋介石任国民党政府首脑二十二年的历史中,蒋介石身边的助手走马灯一般变化不停,数不胜数,唯有张群一直受到蒋介石的宠信与倚重,重大政务大事多与其密商,身旁不能一时或缺,像影子一样跟着蒋介石,张群的同僚称他“辅佐蒋介石如影随形”。

“不倒翁参谋长”。蒋介石长于计谋,喜怒无常,高级参谋换得不计其数,只有张群永远随伺身旁,而且官职步步高升,被拜为“相国”——位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行政院院长,人们把他戏称为“蒋介石的不倒翁参谋长”。张群虽然是蒋介石的同学与盟弟,但是他却从来不以学友或昆仲相称,他善于揣摩蒋介石的心理,深知蒋介石最忌讳属下拉帮结派,因此时时处处对蒋介石曲意逢迎,唯唯诺诺,恭顺有加,不求闻达。张群虽然有政学系头目之称,但他不搞组织,不收党徒,没有自己的纲领和自私的主张,还为蒋介石拉拢青年党、民社党等其他党派领袖及地方实力派军政头目,出力颇多。张群一生唯蒋介石马首是瞻,因此深得蒋介石的赞许与青睐。

“军人政治家”。张群一生担任过许多军职,从保定通国陆军速成学堂和日本陆 军士官学校肄业后,张群历任参谋、团长、参议、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总参议、重庆绥靖公署主任、国防最高委员会秘书长等军职,又曾出任外交部长和行政院长等行政要职,被称为“军人政治家”。

“一人智囊团”。张群头脑灵活,富于智慧,只要蒋介石需要,张群总是能够随时拿出蒋介石急需的计谋策略;凡是蒋介石遇有危难之时,必有张群相伴左右。蒋介石满意地称张群为他的诸葛孔明、智慧的化身,美国《时代周刊》则称张群为“一人智囊团”。

“走狗”“使女”“厨子”。对于人们称赞他深受蒋介石信任,张群有时对镜自嘲:“张群者,蒋介石的走狗也。”对于人们称赞他谦恭有礼、不愠不怒、忍辱负重、毁誉疑谤均所不计,张群大度地笑着说:“我不过是蒋介石的小妾、使女。夫人可以对丈夫大发脾气,小妾、使女是断断不可对主人发脾气的。”有人称赞张群总是能够急蒋介石之所急,想蒋介石之所想,做蒋介石所吩咐之事,能够与蒋介石安危同仗,甘苦共尝,张群笑着说:“我只不过是主人的厨子,主人喜欢吃什么菜,我厨子就做什么菜。 ”

“怀刀”。这是说张群乃蒋介石怀中之刀,专门为蒋介石所用,平时藏在怀中不为他人所见。蒋介石一旦需要,可以随时拿出来使用,短小锋利,主人能够运用自如。

“忍字先生”。张群是国民党里涵养最好的高层人士,他最喜欢四川乐山大佛寺弥勒佛处的一副对联:“笑天下可笑之人,容他人难忍之事。”他对“忍”有独到的研究,将“忍”与顽强的毅力结合起来,频发妙论:“所谓忍,并不是将勃发的感情强勉抑制下去,乃是用理智将感情醇化了,所涵者广,便不计较小的;所见者远,便不计较近的,所以我们必须有宽广的胸怀,远大的志气,才能不沮于一时的阻挠讥笑,不馁于一时失败的寂寞,不安于眼前的小成就,能用毅力恒心,百折不回以贯彻最后的目的。鸿鹄之飞愈高,眼界愈大,目标愈远,一切荆棘、蓬蒿,它看也看不在眼,更算不得它的阻碍,这是最后同时也是事业成功必备的条件,所以我对此言之不厌其长。”他特别推崇《书经》所说“必有忍其乃有济”,极其赞成孔子所说“小不忍则乱大谋”,也欣赏老子的名言“能下人者能上人,能后人者能先人”,他经常谈论汉高祖刘邦的深切体会:“我之所以胜,项羽之所以败者,在一忍字。 ”

“可信任的人物”。如果说以上是国民党人士的赞美之词,那么共产党领导人周恩来1955年接见日本“反核和平会”议长、前众议员穗积七郎的时候,据穗积七郎回 忆,周恩来曾经发出这样的重要评价之语:蒋介石手下的张群,是可信任的人,他不是那种为了个人私利而出卖国家和人民让人担心的人;而某些人为个人私利则是可以出卖祖国和人民的。日本绪方竹虎副总理正准备同他联系,对内对外都要多加注意。

周恩来总理的这一评价,又赫然出现在1992年7月3日的《光明日报》上,更引

起海峡两岸的中国人及世界舆论的广泛注意,使关注两岸关系和张群命运的人都感到特别有兴趣。

那么,张群到底是何等样人?为什么这样神秘?本书将以许多珍贵的史料、鲜为人知的逸闻,做揭秘式的回答。

本人早就有志于撰写一部《张群传》,有幸得到张群的侄子、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二战协会会长张继平先生的大力支持,曾经商定一起合作撰写。可惜张先生遽然去世,遂将此事延宕下来,拖至今日才得以撰写,也算作对张先生未竟之志的继承吧。


第一章 留学日本


1889年5月9日(清光绪十五年四月初十),四川省长宁县县城一个小官吏张汉霞的温暖之家,一个幼小的男孩呱呱落地,为这个家庭带来巨大的欢乐。

这个男孩就是张群,其母亲姚氏是个丫鬟,自幼教育他宽厚待人,凡事让人三分。有人说,这与张群一生谦恭礼让特别有涵养不无关系。

长宁县是地处四川与贵州交界的贫穷小县,张群的父亲张汉霞(字星号、星亭)在长宁县衙谋事。尽管长宁是个贫瘠落后的地区,但张汉霞还是在家里延师授馆,让幼小的张群熟读四书五经,受到严格的汉学教育,后来感到长宁文化落后,不利于孩子成长,就把张群送回老家华阳县读书。

那时候,华阳县与成都县同在一个县城,为四川的首府之地,更是中国西南边陲的政治中心,人员众多,买卖繁华,设有新式学堂,非长宁等县所能够相比。张群进入老家的华阳中学读书,不仅可以学到近代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呼吸到进步的新鲜空气,逐渐成为一个热血青年。

张群在成都读了一些革命书刊,对清廷在1894年甲午战争中的惨败、八国联军对北京的烧杀抢掠、俄国在中国土地上进行日俄战争、残害中国人民极为不满。张群受到孙中山等革命先行者反对清王朝腐败统治的民族民主革命思潮的影响,为挽救国家的危亡,产生了投笔从戎的愿望。张群后来回忆说:


这一连串的丧权辱国事件,对于一个具有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的青年,无疑是一种最大的冲击。这时候我已经是十七岁,正就读于华阳中学。举国人士对于清政府之颟顸无能,措施乖谬,看到列强对中国的窥伺侵凌,深惧国亡之无日,纷纷亟谋自救之道,更鉴于1898年 “戊戌政变 ”流产,清光绪皇帝被幽禁,谭嗣同等六君子被杀,已深深地感觉到希望清政府维新变法,也已经不可能。为顺应这个时代的需要,国父孙中山先生倡导的国民革命运动,遂潜滋弥漫于全国各地。 我在学校里,看到了许多的宣传文字,已经间接地受到孙先生革命思想言论的影响,激起了青年救国的志愿。


恰在此时,清朝政府开办的保定通国陆军速成学堂到四川首府成都招生,张群认为成都虽然是四川省会,但是毕竟“地区偏西,见闻难广,觉得学问事业,两难进展,亟思出外求学”。

张群觉得投考通国陆军速成学堂是投笔从戎、出外以广见闻的好机会,不能错过,便瞒着父母偷偷参加了考试。初试、复试都顺利通过后,他拿着录取通知书高高兴兴地回家报告父母,说明机会难得,请求父母同意他远行去闯天下。

张汉霞见事已至此,就拿出六十块银圆交给张群做旅费,跟随监护人和一个姓王的年轻伙伴,赴京参加会试。张群与王君性情相投,志同道合,一路虽然吃尽千辛万苦,却也十分愉快。于是,1906年冬,十八岁的张群离别故乡四川,千里迢迢来到北京。

关于会试的情况,张群晚年满含深情地回忆说:


会试时,由段祺瑞亲自召见,监考官就是他的部属。他叮嘱我们在拜见段祺瑞时,一定要行请安礼(即北方人的屈膝半跪式见面礼)。

我认为这有失我的尊严,于是我对监考官说,假如要行这种旗人的请安礼,那我就宁愿弃考回乡。我的监护人,也就是我的保证人急得要死说:“这怎么可以呢?而且你若弃考,那么连回家的盘费都没有着落,你还是将就一点吧!”

我和同学王君商量,两人决定来一个金蝉脱壳之计,那就是去就考而不做答题,来个交白卷,看他们如何发落。两人商量妥后就假装同意去应试,同来的监护人也就高兴万分。那次考试的科目共分三科,即文科、数学科和理化科。数学科和理化科我为了表示抗议根本一题没答,但国文题目却引起了我的兴趣,于是大做文章,自己也认为非常满意。

本来我想既然交了两科白卷,一定不会录取我,结果出乎意料之外,我竟金榜有名,而且与其他被录取的青年,一同得到段祺瑞的召见。这时我又对监护人提出抗议——我拒绝请安。这可难为了监护人,他们一半劝说,一半威迫就范,我想,当时大家一定认为我是个大逆不道的叛徒。段大爷驾到后,我们被个别点名去见段氏。轮到我时,我只向前走了几步,点点头,左右的人高声喊:“请安!请安!”

我当时年轻气盛,马上回答说:“我从来没有请过安,不知道怎样做。”他们见我如此,竟也不再勉强。我想,当时的当政旗人已非常担心汉人的反叛,遇到我这血气方刚的年轻人,与其把我除名,倒不如把我收到军校训练一番为上,就这样我被录取了。这也许是欲擒故纵之计。

我本来是为了反抗封建专制,不愿遵守请安及与请安相同的各种规定而不愿意进军校的,想不到人算不如天算,竟顺利过了关。我也只好暂时听候安排,准备到校后再作一番道理。


学校的正式名称为“通国陆军速成学堂”,是清朝政府陆军部在甲午战争后为振兴军事、培养新式军队的骨干而建立的第一所全国性的军官学校。该校督办由段祺瑞亲任,总办是赵理泰,监督为曲同丰。

张群被分到步兵第二队,满人裕坤任队长。张群对学校的封建专制作风很不满意,曾借写作文之机大发反专制议论,发泄心中的不平之气。队长裕坤看张群不像旗人学生那么百般服从,就老觉得他不顺眼,便想找个机会把张群打发走,免得在学校惹是生非。

在步兵二队,张群虽然对北方的气候和伙食都不适应,但还是咬紧牙关,刻苦学习,还参加日文班进修。

也是事有凑巧,此时清廷计划保送一批青年赴日本留学,张群当然想留学东洋,就赶快报了名。但是由于与校监、队长裕坤关系不好,也不敢抱太大期望。一天晚上,他已上床就寝,忽然校友曲同丰来到宿舍把张群从熟睡中推醒,大声通知说:“张群,你已考取了赴日留学,马上准备去日本! ”

原来,校方对思想活跃的张群深感头疼,怕他在校闹事,就把他打发到日本去,也减少校监和裕坤队长的负担。

张群对通国陆军速成学堂印象极坏,尤其讨厌队长裕坤,听到校监的通知大喜过望,欣然接受赴日保送,马上从保定来到北京,应陆军部复试正式录取。1908年春,由北京乘火车到大连,再乘船前往日本。

关于赴日留学的动机,张群在回忆录中说有两个:第一是想去了解日本明治维新之后的实际情形,以充实谋求国家富强的知识;第二是要求取得新的军事学识,以便回国参加实际的救国行动。

乘船途中,“两个捣蛋学生”——蒋介石和张群相识,在船上相互照拂,友谊日增,很快成为好朋友。蒋介石认为张群是与他兴趣相合的青年,两人畅谈国家形势,共同发出“大丈夫要干出一番轰轰烈烈事业”的豪言壮语。两人志趣相投,言语投机,相见恨晚。


前言/序言

前 言

张群作为国民党元老之一,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蒋介石逃到台湾后,都曾经活跃在中国政坛上,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但是,自张群1990年12月14日以一百零二岁的高龄去世至今,无论是在中国大陆及台湾乃至全世界,都没有一本关于张群的传记问世,仅有一两个年谱出现,这其中有着极其复杂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张群几十年来一直唯蒋介石马首是瞻,无不遵从蒋介石的旨意行事,几乎没有自己的半点主张,没有什么可写的。

第二个原因是张群始终效忠蒋介石,到台湾后多次作为蒋介石的“总统特使”访问日本,与吉田茂、岸信介、佐藤荣作、贺屋兴宣等日本右翼政客打得火热。

第三个原因是有关张群的材料很难搜集,我原来对老朋友张继平先生寄予很大希望,因为他是张群的侄子,是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二战协会会长,在美国,以及台湾地区都有他与张群的一些亲朋好友。我们两人曾经商量合作撰写《张群传》,但是他一趟美国之行,却没有带回什么有价值的材料。

几年后张继平先生过早地不幸逝世,遂使《张群传》的撰写无从谈起,但是我仍然没有放弃撰写此书的念头。

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我在从事日本问题研究和国际题材纪实文学创作的过程中,特别是在撰写《浪人与蒋介石》《中国外交演义(民国时期)》《战后日台秘史》和编审《蒋家结局》等书的过程中,注意搜集有关张群的资料,同时采取各种方式访问张群的亲友和民国问题专家,翻阅大量民国时期的档案,千方百计搜集张群的材料。

经过十余年的悉心搜集,材料逐渐多了起来,我又向中国著名蒋介石研究专家王朝柱、张景旭等人请教。经过深入细致的研究,我认为张群不是一个一无是处的政治家,并归纳出他的八个可取之处:参加辛亥革命和讨袁斗争,推翻清朝和袁世凯统治;参加北伐有所建树;出任外交部长与强敌折冲樽俎;督促蒋介石抗战坐镇后方; 参加重庆谈判,签署《双十协定》;重视吸收日美先进科学技术发展台湾经济;对日外交维护国家利益;主张国共合作和一个中国原则;廉洁谦恭,德高望重,讲究修养,影响深远。

当然,张群作为蒋介石的终身幕僚,他一生也有不可饶恕的罪过,我归纳出三条:一是为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事变”出谋划策;二是帮助蒋介石发动全国性内战;三是到台湾后跟着蒋介石叫嚣“反攻大陆”、破坏中日关系。

据此分析,我写出题为《试评张群历史功过》的论文,认为张群是个有功有过的人物。我认为,我们今天来研究张群,可以达到以下几个目的:

其一,有助于民国史和蒋介石的研究。因为张群毕竟是民国时期和国民党逃到台湾之后的重要人物,在许多重大事件中起过重要作用;他又是蒋介石的终身幕僚,不研究张群,民国史和蒋介石研究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就得不到科学而清楚的解释。

其二,提供研究包括“日台”关系在内的中日关系史的重要资料。张群一生的涉外事件,主要是奉蒋介石之命处理对日关系:战前陪同蒋介石赴日本与日本首相田中义一会谈,担任外交部长时与日本三任驻华大使进行艰苦的外交谈判;战后六次访问日本,被称为战后“日台”关系的见证人和亲历者,外国人把张群看作蒋介石对日政策的发言人。由此可见,不研究张群,包括“日台”关系在内的中日关系中的许多问题就搞不清楚。

其三,无论到日本还是赴欧亚非美访问,张群都很注意做海外侨胞的工作。他不辞劳苦地会见旅居世界各地的华侨,与他们亲切交谈,关心他们的疾苦,尽可能解决他们提出的问题,绝不粗暴地简单应付。因此,在这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我们开展华侨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其四,张群一生结交了很多颇有影响的朋友,这些朋友至今仍然分布在中国大陆以及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和世界各地。他们始终念念不忘张群的方方面面,他们之间由浓厚的爱国之情联系在一起。我们追念张群,会引起他们怀念祖国的深厚感情,有利于祖国的统一大业。

其五,张群一生重视道德和身心各方面的修养,发表过《谈修养》等著作,他的豁达大度,他的处世交友之道,他的修养之道,在海内外都有很大影响。

在写作过程中,作者对国内外重要事件的陈述都是以历史事实为根据的,绝不随意杜撰,力争经得起人们的推敲和历史的考验,作者力图在历史史实的基础上,还张群的本来面貌。但是,本书既然属于传记文学“家族”,就具有文学作品的特性。也 就是说,本书传主和重要事件都是根据典型化这一原则经过艺术加工的,这势必比历史上的人物和事件更为典型。为塑造张群这个主要人物,对个别人物和事件进行了艺术加工。

本书在撰写过程中,曾向王朝柱等著名专家学者请教,参考了国内外大量资料,特别是拜读了台湾记者黄天才、卜幼夫、乐恕人、黄肇珩、司古文、曾恩波、陈长华、刘宗固、李嘉等的有关报道,但是书中没有一一列明出处,在此表示感谢。

如何掌握书写张群的分寸,对他的评价是否恰当,由于作者水平有限,掌握的资料仍然不够理想,书中的失误之处在所难免,敬请海内外专家学者及张群的亲朋好友提出宝贵意见。如果本书能够起到对张群的深入研究,进而对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有所进展的作用,就感到莫大荣幸了。



好的,为您创作一个不包含《张群传》内容的图书简介,力求内容详实、自然流畅。 --- 《江海遗珠: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与抉择》 书籍简介 本书聚焦于二十世纪上半叶,在中国社会剧烈转型与动荡不安的历史洪流中,一批具有深刻影响力的知识精英群体的命运轨迹与精神抉择。这不是一部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一次深入微观层面的切片观察,旨在描摹那些在传统与现代、救亡与启蒙、保守与激进的十字路口徘徊与抗争的个体心灵图景。 第一部分:旧学的新声——知识的传承与断裂 本书开篇追溯了晚清至民国初年,中国知识分子群体所处的文化语境。彼时,西学东渐的浪潮如同飓风,裹挟着数千年儒家学统的根基。我们详细考察了以“新式教育”和“留学归国”为标志的知识代际更替。 首先,我们深入剖析了早一批留日、留欧学生群体,他们如何在异域文化中汲取新知,又如何在回国后面对“学成报国”的巨大落差。例如,书中对早期教育家群体如何试图在传统私塾体系和西方科学体系之间搭建桥梁的努力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他们既要维护民族文化主体性,又要吸收西方现代科学与政治的先进理念,这种内在的矛盾性,往往成为他们职业生涯与个人信仰的试金石。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本书探讨了“国学热”的兴起。在对西方模式的盲目崇拜达到一定程度后,一部分知识分子转向对本土经典的重新挖掘与诠释。这并非简单的复古,而是在现代学术范式下对“中国精神”的重塑。我们通过考察几位著名学者对《周易》、先秦诸子或宋明理学的现代阐释,揭示了他们在维护文化认同的挣扎与探索。 第二部分:风云际会:政治洪流中的学术坚守与妥协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中国政局风云变幻,知识分子不可避免地被卷入到国民政府的建设与地方势力的角逐之中。本书的核心部分,便是探讨知识分子在政治实用主义与纯粹学术追求之间的艰难平衡。 我们选取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场景进行深入剖析: 一、 北平(北京)时期的学术“象牙塔”: 聚焦于某些高等学府的学术氛围。在外部动荡的背景下,学者们如何努力维持“学术自由”的最后边界?书中详述了某几位历史学、社会学领域的泰斗,如何在严峻的政治审查和经费短缺的双重压力下,坚守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并培养出下一代具有独立思辨能力的学人。这些学者的课堂辩论、私人信函,构成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精神气质的珍贵记录。 二、 南方与西南的流亡与重组: 抗日战争爆发后,知识精英大批内迁。这种地理上的迁徙,引发了深刻的学术重组与精神考验。本书细致描绘了在重庆、昆明等地,不同学科(如农学、医学、基础科学)的专家们,如何在艰苦的物质条件下,坚持科研工作,为战后重建奠定基础。这其中包含了对资源分配不公的愤懑,对学术生命力被政治需求挤压的无奈,以及在困境中展现出的坚韧。 三、 意识形态的渗透与分化: 随着左翼思潮的兴起和国共两党的激烈竞争,知识分子的思想阵营逐渐清晰。本书不回避探讨部分知识分子如何从温和的改良主义转向激进的革命立场,以及另一些人如何坚守中间地带的艰难。我们通过分析彼时关于“文学革命”与“阶级属性”的论战,展现了知识分子内部思想光谱的广阔性与紧张关系。 第三部分:时代的落幕与遗产——知识的代际转移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目光投向了抗战胜利后至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历史转折点。这是知识分子群体经历最大规模“站队”与“洗礼”的时期。 我们关注到,那些曾经在政府中担任要职的学者,如何处理其过往的政治关联;而那些长期在民间或倾向革命的知识人,又如何在新的意识形态体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涉及到对个人历史的重写、学术身份的重塑,以及对“为谁著书立说”这一根本问题的重新回答。 书中特别记录了几位在关键时刻选择远赴海外,或选择在学术边缘坚持独立研究的老一辈学者的晚年心境。他们的选择,构成了对时代洪流的无声见证。他们的学术遗产——那些未被主流叙事充分发掘的著作和思想方法——被视为“江海遗珠”,值得后人重新打捞和审视。 总结 《江海遗珠》试图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视角,去理解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如何在其短暂而剧烈的一生中,回应了国家、民族与个人的三重困境。它拒绝简单的褒贬,而是力求还原历史的复杂性、人性的张力,以及知识力量在社会变革中所能达到的深度与局限。本书献给所有关注中国思想史与知识分子精神史的读者。 ---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买这本书是抱着一种“完成任务”的心态,因为总觉得了解这些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人物是必要的“功课”。但读过几章后,我发现自己完全被吸引住了。这本书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遣词造句既有旧时代文人的韵味,又没有脱离当代读者的理解范围,读起来非常舒服。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似乎并不急于给张群下一个绝对的好或坏的评判,而是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的观察窗口。当你以为你了解了他某一个侧面时,下一段文字又会揭示出他性格中截然不同的另一面。这种复杂性,恰恰反映了真实历史人物的面貌。它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提出了更多值得深思的问题,这种留白和引导,是优秀传记作品的标志。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质感摸起来相当不错,纸张的厚度和油墨的印制都体现了一种对阅读体验的尊重。我通常是那种对细节比较挑剔的读者,尤其在看传记时,非常关注史料的扎实程度和作者的解读角度。目前阅读下来,感觉作者在史料的搜集和考证上是下足了功夫的,很多引用的细节和旁证都显得非常到位,不是那种泛泛而谈的概述。不过,我个人更关注的是作者如何将这些冰冷的历史事实转化为有血有肉的故事。从目前看来,叙事节奏的把控恰到好处,没有出现那种为了堆砌史料而导致的叙事停滞,反而是通过巧妙的事件串联,让人物的性格特征在矛盾冲突中得以凸显。对于一个非专业历史研究者来说,这种既有深度又不失可读性的平衡点,是非常难得的。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设计是近期我读过的书籍中数一数二的。页边距的处理非常科学,既保证了文字的舒展度,又方便了我在阅读时做批注和标记。内容上,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历史事件转折点时的笔法。它不是那种平铺直叙的流水账,而是充满了戏剧张力。每一次重大的转变,作者都会用一系列紧凑的场景和精炼的对话来构建,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地参与到那些历史的瞬间。虽然我接触的关于张群的资料不算少,但这本书能提供一种新的解读视角,将他置于更广阔的时代背景下去审视,使得原本已经定型的历史形象有了一种“重新激活”的感觉。整体来看,这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并能带来持续思考的佳作。

评分

这本《张群传》的封面设计倒是挺有意思的,那种古典的留白和现代的字体混搭,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初拿到手的时候,我还有点犹豫,毕竟传记类的书籍,如果写得太平淡,很容易让人读不下去。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却出乎意料的流畅自然,仿佛作者不是在陈述历史,而是在娓娓道来一个鲜活人物的一生。虽然我还没有完全读完,但前几章对于张群早年的经历和心路历程的描绘,那种细腻入微的心理刻画,让人对这个历史人物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作者似乎很擅长捕捉那些历史人物在关键时刻的内心挣扎与抉择,用词考究又不失亲切感,让人读起来一点也不觉得枯燥,反而像是在跟着主人公一同经历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非常有代入感。期待后续的篇章能够展现出更为宏大和深刻的历史图景。

评分

我本来以为《张群传》可能会是一本非常严肃、充满学术气息的著作,毕竟主角的分量摆在那里。结果,读进去之后才发现,这本书的叙事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把自己定位成一本高高在上的历史定论,而是更像一个洞察者在记录一个复杂灵魂的演变过程。书中对一些关键历史事件的侧面描写尤其精彩,总能从一些常人忽略的细节中,挖掘出背后更深层次的人性考量。比如,作者对张群在某个重大决策前后心境的描摹,那种内心的权衡与矛盾,写得极其真实,让人不得不思考,在历史的洪流面前,个体命运的脆弱与坚韧究竟是如何共存的。这种深入人心的写作方式,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个人的生平,更像是一部关于时代精神的侧影。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