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慢:琦君散文选

从前慢:琦君散文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琦君 著
图书标签:
  • 散文集
  • 琦君
  • 回忆录
  • 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散文
  • 台湾文学
  • 经典
  • 治愈
  • 慢生活
  • 怀旧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出版集团,现代出版社
ISBN:9787514368925
版次:1
商品编码:12362404
包装:平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8-06-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 台湾文坛闪亮的恒星、金鼎文学奖获得者琦君散文名作全收录
★ 从琦君的9部文集中精选41篇,《故乡的婚礼》《桂花雨》《金盒子》《春酒》《泪珠与珍珠》等入选中小学语文课本
★ 如果你仍感到“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的话,你就无妨在灯火阑珊中,走向一条寂寞的长桥,看上弦月,数星星,回忆旧事,微笑,叹息,赋诗。——琦君
★ 小雅文丛已出书目:《梦二画集?春之卷》《梦二画集?夏之卷》《梦二画集?秋之卷》《梦二画集?冬之卷》《孩子的国度》 《蓝色的船》 《词人之舟》《茶之书》《少年游》《乌合之众》等

内容简介

本书为著名散文家琦君的散文名作结集。从琦君的9部文集中精选了41篇,包括已收入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故乡的婚礼》《桂花雨》《金盒子》《春酒》《泪珠与珍珠》等。琦君是台湾文学奖金鼎文学奖的获得者,被称为“台湾文坛闪亮的恒星”,大陆三十年、台湾三十年、美国二十年的独特人生经历使她的作品充满浓浓的乡愁和对母亲的怀念。琦君的文字优美而健康,哀而不伤,特别适合少年读者,因而她的作品常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也成为课外阅读的推荐之作。

作者简介

琦君(1917—2006),原名潘希真,浙江温州市瓯海区人。著名散文家、学者。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四十余本,主要著作有散文集《永是有情人》《水是故乡甜》《万水千山师友情》《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母亲的金手表》、小说《橘子红了》、诗词鉴赏集《词人之舟》等。

精彩书评

往往在不自觉的一刻,琦君突然提出了人性善与恶、好与坏,难辨难分,复杂暧昧的难题来,这就使她的作品增加了深度,逼使人不得不细细思量了。 ——夏志清(文学评论家)


琦君写得感人的几篇文章几乎都是写她母亲,可以说母亲是琦君重要的创作源泉。——(著名作家)白先勇


虽然她的童年充满了忧伤,但她总把美好的写给少年读者,让孩子们读她的书开卷有益。 ——林海音(著名作家)


读琦君的文章,会很容易地进入琦君那个和乐敦厚的东方世界。

——隐地(台湾尔雅文化创始人)


她是十八岁到八十岁读者的琦君,她的文章包含真、善、美的一切元素。

——蔡文甫(台湾九歌文学创始人)


琦君的文章富人情味,充滿至情,就像落花一片天上來。
——思果(著名作家)

目录

琴?心
金盒子 003
圣诞夜 009
一生一代一双人 020
我们的水晶宫 024

三更有梦书当枕
浮生半日闲 029
妈妈的手 034
家有丑猫 038
春节忆儿时 043
我的另一半 057

桂花雨
一对金手镯 065
两条辫子 073
难忘龙子 079
人鼠之间 083
桂花雨 088

烟?愁
杨梅 093
酒杯 098
烟愁 101
月光饼 106

母心似天空
母心似天空 111
水的怀念 116
狗逢知己 120
我的第一本书 124
头发的故事 128

水是故乡甜
水是故乡甜 141
一饼度中秋 145
母亲的手艺 149
再做“闲”妻 164
母亲的金手表 167

泪珠与珍珠
字典的故事 173
泪珠与珍珠 176
妈妈的小脚 179
粽子里的乡愁 181

妈妈银行
外 公 187
妈妈银行 191
浮生小记 196
梦中的那粒糖 202
佛心与诗心 204

此处有仙桃
春雪?梅花 211
此处有仙桃 218
碎了的水晶盘 222
春 酒 228

精彩书摘

金盒子
几年来,我一直过着流离转徙的生活,却从来不曾忘记把我顶宝爱的一只金盒子收藏在箱中的最安全处,每到一处,就得取出它来,摩挲把玩,以慰客中孤寂的心情。
小金盒是一只黄金色的储匣子,里面收藏着一叠封神榜的香烟片,一叠自制两寸长一寸阔褪了色的小红信封,此外还有几个断了腿的破烂东西,而在我的心目中,它们却是名贵的宝物,这并不是因为我爱小玩意的癖性,而是想赖以重温儿时的旧梦啊!
自思年来饱经忧患,一颗苦涩的心,实不复有闲适的情趣,追忆欢欣的往事了。所以每当捧着这些玩物时,心头就充溢了难言的凄怆,可是正因为如此,我才愈加爱惜着它们,这实在是无奈何中的一点慰藉。
记得是五岁的时候吧,我与长我三岁的哥哥就开始收集各色各样的香烟片了。经过长久的努力,我们把《封神榜》香烟片几乎全部收齐了。我们就把它收藏在一只金盒子里——这是父亲给我们的小小保险箱。外面挂着一把玲珑的小锁,小钥匙就由我与哥哥保管。每当父亲公余闲坐时,我们就要捧出金盒子,放在父亲的膝上,把香烟片一张张取出来,要父亲仔仔细细给我们讲画面上纣王比干的故事。要不是严厉的老师频频催促我们上课去,我们真不舍得离开父亲的膝下呢!
有一次,父亲要出发打仗了。他拉了我俩的小手问道:“孩子,爸爸要打仗去了,回来给你们带些什么玩意儿呢?”哥哥偏着头想了想,拍着手跳起来说:“我要大兵,我要丘八老爷。”我却很不高兴地摇摇头说:“我才不要,他们是要杀人的呢。”父亲摸摸我的头笑了。可是当他回来时,果然带了一百名大兵来了。他们一个个都雄赳赳的,穿着军装背着长枪。幸得他们都是烂泥做的,只有一寸长短,或立或卧,或跑或俯,煞是好玩。父亲分给我们每人五十名带领,这玩意多么新鲜?我们就天天临阵作战。只因过于认真了,双方的部队都互有损伤。一两星期以后,他们都折了臂断了腿,残废得不堪再作战了,我们就把他们收容在金盒子里作长期的休养。
我八岁的那一年,父亲退休了。他要带哥哥北上住些日子,叫母亲先带我南归故里。这突如其来的分别,真给我们兄妹十二分的不快。我们觉得难以割舍的还有那唯一的金盒子与那整套的《封神榜》香烟片。它们究竟该托付给谁呢?两人经过一天的商议,还是哥哥慷慨地说:“金盒子还是交给你保管吧!我到北平以后,爸爸一定会给我买许多玩意儿的!”可是别忘好好照顾这一群残废的小兵。
金盒子被我带回故乡。在故乡寂寞的岁月里,又受着家庭教师严厉的管束,童稚的心,已渐渐感到孤独与烦躁。幸得我已经慢慢了解《封神榜》香烟片背后的故事说明了。我又用烂泥把那些伤兵一个个修补起来。我写信告诉哥哥说金盒子是我寂寞中唯一的良伴,他的回信充满了同情与思念。他说,明年春天回来时定给我带许多好东西,使我们的金盒子更丰富起来。
第二年的春天到了,我天天在等待哥哥归来。可是造物主是多么残忍啊!突然一个晴天霹雳似的电报告诉我们,哥哥竟在将要动身的前一星期,患急性肾脏炎去世了。我已不记得当这噩耗传来的时候是怎样哭昏过去的,只觉得醒来时已躺在母亲的怀里,仰视泪痕斑斑的母亲,孩子的心已深深经验到人事的变幻无常。我除了恸哭,更能以什么话安慰母亲呢?
金盒子已不复是寂寞中的良伴,而是逗人伤感的东西了。我纵有一千一万个美丽的金盒子,也抵不过一位亲爱的哥哥。我虽是个不满十岁的孩子,却觉得自己懂得的非常多,我懂得不在母亲面前提起哥哥,却自己暗中流泪。每当受了严师的责罚,或有时感到连母亲都不了解我时,我就独个儿躲在房里,闩上了门,捧出金盒子,一面搬弄里面的玩物,一面流泪,觉得满心的忧伤委屈,只有它们才真能为我分担呢。
父亲安顿了哥哥的灵柩以后,带着一颗惨痛的心归来了。我默默地靠在父亲的膝前,他颤抖的手抚着我,早已呜咽不能成声了。
三四天后,他才取出一个小纸包说:“这是你哥哥在病中,用包药粉的红纸做成的许多小信封,一直放在袋里,原预备自己带给你的。现在你拿去好好保存着吧!”我接过来打开一看,原来是十只小红纸信封,每一只里面都套有信纸,信纸上都用铅笔画着“松柏长青”四个空心的篆字,其中一个已写了给我的信。他写着:“妹妹,我病了不能回来,你快与妈妈来吧!我真寂寞,真想念妈妈与你啊!”可怜的我,那一晚上整整哭到夜深。第二天就小心翼翼地把小信封收藏在金盒子里,这就是他留给我唯一值得纪念的宝物了。
流光在悄悄中流逝,我已渐渐长大,而双亲的两鬓也都添了苍苍之色,人人都只在默默中纪念哥哥,却不愿提起他的名字。我的金盒子,也不忍再打开而渐被尘封了。
我十九岁的时候,母亲因不堪家中的寂寞,领了一个族里的小弟弟。他是个十二分聪明的孩子,父母亲都非常爱他,给他买了许多玩具。我也把我与哥哥幼年的玩具都给了他,却始终藏着这只小金盒子,再也舍不得给他。有一次,不幸被他发现了,他跳着叫着一定要。母亲带着责备的口吻说:“二十岁的人了,还与六岁的小弟弟争玩具呢!”我无可奈何,含着泪把金盒子让给小弟弟,却始终不忍将一段爱惜金盒子的心事,向母亲吐露。
金盒子在六岁的童子手里是显得多么不坚牢啊!我眼看他扭断了小锁,打碎了烂泥兵,连那几个最宝贵的小信封也几乎要遭殃了。我的心如绞着一样痛,趁着母亲不在,急忙从小弟弟手里抢救了回来,可是金盒子已被摧毁得支离破碎了。我禁不住由心疼而愤怒,我打了他,他也骂我“小气的姊姊”,他哭了,我也哭了。
一年又一年地,弟弟已渐渐长大,他不再毁坏东西了。九岁的孩子,就那么聪明懂事,他已明白我爱惜金盒子的苦心,帮着我用美丽的花纸包扎起烂泥兵的腿,再用铜丝修补起盒子上的小锁,说是为了纪念他不曾晤面过的哥哥,他一定得好好爱护这只金盒子。我们姊弟间的感情,因而与日俱增,我也把十余年来思念哥哥的心,完全寄托于弟弟了。
弟弟十岁那年,我要离家外出,临别时,我将他的玩具都理在他的小抽屉中,自己带了这只金盒子在身边,因为金盒子对于我不仅是一种纪念,而且是骨肉情爱之所系了。
作客他乡,一连就是五年,小弟弟的来信,是我唯一的安慰。他告诉我他已经念了许多书,并且会画图画了。他又告诉我说自己的身体不好,时常咳嗽发烧,说每当病在床上时,是多么寂寞,多么盼我回家,坐在他身边给他讲香烟片上《封神榜》的故事。可是为了战时交通不便,又为了求学不能请假,我竟一直不曾回家看看他。
我不能不怨恨残忍的天心,在十年前夺去了我的哥哥,十年后竟又要夺去我的弟弟了。恍惚又是一场噩梦,一个电报告诉我弟弟突患肠热病,只两天就不省人事,在一个凄清的七月十五深夜,他去世了!在临死时,他忽然清醒了,问姊姊可曾回家。我不忍回想这接二连三的不幸事件,我是连眼泪也枯干了。
哥哥与弟弟就这样地离开了我,留下的这一只金盒子给予我的惨痛该多么深?但正为它给我以如许惨痛的回忆,使我可以捧着它尽情一哭,总觉得要比什么都不留下好得多吧?!
几年后,年迈的双亲都相继去世了,暗淡的人间,茫茫的世路,就只丢下我踽踽独行。尝尽了人间的滋味,如今已无多少欢乐与哀愁,可是这一只金盒子,却总不能不使我黯然神伤。
如今我又打开这修补过的小锁,抚摸着里面一件件的宝物,贴补烂泥兵脚的美丽花纸已减退了往日的光彩,小信封上的铅笔字也已逐渐模糊得不能辨认了。可是我痛悼哥哥与幼弟的心,却是与日俱深,因为这些暗淡的事物,正告诉我他们离开我是一天比一天更远了。


从前慢:琦君散文选 《从前慢:琦君散文选》并非一本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它更像是一扇窗,一扇通往一个逝去时代,以及一个充满温情与哲思的精神世界的窗户。这扇窗的视野,由文学大家琦君先生精心构建,他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邃的洞察,为读者展现了他生命中最珍贵、最动人的片段。 这本书的精彩之处,在于它并非以宏大的叙事或激昂的呐喊取胜,而是悄然地、温和地渗透进读者的心扉。琦君先生的文字,如同他作品中反复出现的江南水乡的景致,清澈、宁静,却又蕴含着无穷的生命力。他笔下的“慢”,并非效率的缺失,而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一种对当下细微之处的体悟,一种对人情世故的尊重。 一、 温情脉脉的故乡与童年记忆 《从前慢:琦君散文选》所描绘的第一个重要场景,便是琦君先生魂牵梦绕的故乡。他以一种近乎虔诚的笔触,勾勒出那个似乎永远定格在秋日午后、阳光慵懒的江南小镇。那里的老宅,青瓦白墙,庭院深深,充满了岁月沉淀的气息。池塘里摇曳的荷叶,墙角攀爬的藤蔓,甚至檐下滴落的雨声,都被赋予了生命,成为他童年记忆中最生动的注脚。 他笔下的童年,没有惊心动魄的冒险,更多的是寻常巷陌里的游戏,是与小伙伴们无忧无虑的嬉戏。泥巴捏成的“小人”,在阳光下晒干,再被细细地涂抹上色彩,这简单的快乐,却如同钻石般闪耀在他后来的生命旅途中。冬夜里,一家人围炉而坐,听长辈们讲古老的故事,那些充满智慧和趣味的传说,滋养了他的心灵,也塑造了他日后对文学的热爱。 母亲,是琦君散文中一个无法绕开的圣洁形象。他的母亲,或许没有接受过多少系统的教育,但她身上所具备的传统美德,以及她给予的无私的母爱,却比任何华丽的辞藻更能打动人心。她劳作的身影,她缝补衣物的巧手,她抚慰孩子伤痛的温柔,都构成了琦君内心深处最柔软的港湾。他描写母亲对他的教诲,并非高声的指令,而是润物细无声的引导。她用最朴素的道理,教会他做人的道理,教会他善良、诚实、勤俭。这些看似平凡的教诲,却成为琦君一生受用的宝贵财富。 二、 人情练达的世态炎凉与人情温暖 除了对故乡和亲情的眷恋,《从前慢:琦君散文选》也深入描绘了社会百态,以及在这些世态炎凉中,依然闪耀的人情温暖。琦君先生并没有回避生活中的艰辛与无奈,他曾经历过战乱的年代,体验过颠沛流离的困苦。在这些艰难的时刻,他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也看到了人性的脆弱。 他笔下的人物,无论是街头的小贩,还是邻里的乡亲,都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他能捕捉到最细微的表情,最微妙的情感,并将之转化为富有感染力的文字。他写到一个老太太,在寒风中坚持摆摊卖着粗茶淡饭,她的眼神中透露出生活的坚韧;他写到一个陌生人,在危难时刻伸出的援手,那份纯粹的善意,如同寒冬里的一缕阳光,温暖了受助者的心。 琦君先生尤其擅长描写人与人之间微妙的情感联系。他认为,真正的“情”,并非轰轰烈烈,而是体现在日常的点滴之中。一句关切的问候,一次及时的帮助,一份默默的支持,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却能凝聚成强大的力量,支撑着人们度过难关,也让生活充满色彩。他对于人情世故的理解,是深刻而宽厚的,他理解人性的复杂,却始终保持着一份乐观与希望。 三、 岁月的沉淀与哲思的升华 随着年龄的增长,琦君先生的散文逐渐显露出岁月的沉淀所带来的哲思。他开始以一种更为宏观的视角审视人生,审视生命。他不再仅仅是记录,而是开始思考。 他笔下的“慢”,也因此有了更深的含义。他认为,现代社会过快的节奏,容易让人迷失方向,忽略了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东西。他提倡放慢脚步,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去思考生命的意义。他观察自然界的万物,从一花一草,一鸟一兽中,体悟出生命的轮回与哲理。他从古人的诗词歌赋中汲取智慧,将古人的情怀与今人的境遇相结合,形成独到的见解。 他对于“死”的看法,也并非悲观,而是带着一种坦然与释然。他认为,生与死是自然规律,每个人都必须面对。重要的是,在生命有限的时光里,活出自己的精彩,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记。他鼓励人们,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生命的起伏,去接纳生命的无常。 四、 文字的艺术与情感的共鸣 《从前慢:琦君散文选》最令人称道的,莫过于琦君先生炉火纯青的文字艺术。他的语言,不像一些作家那样追求华丽的辞藻,而是以朴素、自然、真挚取胜。他的文字,如同一股清泉,缓缓流淌,滋润着读者的心田。 他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抽象的情感和哲思具象化,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体会。他笔下的场景描写,细腻入微,仿佛身临其境。无论是阳光透过树叶洒下的斑驳光影,还是微风拂过脸颊的轻柔触感,都能被他捕捉到,并用文字鲜活地呈现出来。 最重要的是,他的文字能够引起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他所描绘的童年记忆,或许与读者自己的童年不尽相同,但他所传递的那份纯真、那份快乐,却是共通的。他所描写的亲情,所抒发的友情,所体悟的人生道理,都能触动读者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读他的散文,仿佛是在与一位智者对话,又仿佛是在与一位老朋友叙旧,在不知不觉中,自己的心灵也得到了净化和升华。 总而言之,《从前慢:琦君散文选》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书。它不提供惊险刺激的情节,不贩卖廉价的情绪,它只是静静地在那里,用文字向读者讲述着一个关于生命、关于情感、关于时光的故事。它像是一剂心灵的良药,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给予人们片刻的宁静与慰藉,引导人们重新审视生活,找回那些被遗忘的美好。这本书,是你我内心深处,对于“慢”与“真”的永恒追寻的回响。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从前慢:琦君散文选》我实在太爱了,读完后,感觉像是经历了一场精神上的洗礼。琦君先生的文字有一种穿越时空的魔力,他笔下的每一个场景,每一个人物,都仿佛带着温润的光泽,在我的脑海中栩栩如生。我尤其喜欢他对童年时光的描绘,那种纯粹、简单,又带着一丝淡淡的忧伤的童年,勾起了我埋藏在心底最深处的回忆。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没有电子产品,只有简单的玩伴和无尽的田野的年代。那些关于外婆、关于村庄、关于小学的篇章,字里行间都流淌着浓浓的人情味,让我觉得温暖而又亲切。他写风,写雨,写花,写草,都能写出万物灵动的美感,让人忍不住跟着他的笔触去感受,去体会。他的文字不似一些作家那样华丽辞藻堆砌,而是朴实无华,却又直击人心,每一个字都饱含深情。读他的书,就像与一位慈祥的长者促膝长谈,听他娓娓道来那些关于生活、关于人生的智慧,让人受益匪浅。这本书我真的会反复阅读,每一次重读都能有新的感悟,仿佛总能在字里行间发现被忽略的宝藏。

评分

我最近读了《从前慢:琦君散文选》,这本书给我的感觉非常独特。它不是那种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小说,也不是那种旁征博引、理论深刻的学术著作。它是一种非常安静、内敛,但又极富力量的文字。琦君先生的笔触非常细腻,他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微之处,然后用他独特的视角去解读,去升华。我最欣赏的是他对人情世故的洞察,他写亲情,写友情,写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总能触及到最本质的东西。他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者,而是像一个过来人,用他的经验和感悟,教会我们如何去理解生活,如何去对待他人。书中很多篇章都让我陷入沉思,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自己的处世态度。例如,他对“慢”的赞美,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他让我们明白,很多美好的事物,都需要时间去沉淀,去发酵,才能品味出其中的真谛。这本书虽然朴实,但却充满了智慧的光芒,它像一盏温暖的灯,照亮了我前行的路。

评分

《从前慢:琦君散文选》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一种久违的温暖和宁静。琦君先生的文笔,有一种返璞归真的力量,他用最朴素的语言,描绘出最动人的情感。我尤其喜欢他写故乡的篇章,那些关于小镇的风土人情,那些关于童年伙伴的嬉笑打闹,都勾勒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仿佛将我带回了那个纯真年代。他对于生活细微之处的描摹,也让我惊叹不已。比如,他写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写一次雨后的泥土芬芳,都能写出其中的诗意和哲理。这些看似平凡的点滴,在他的笔下,都闪耀着人生的光辉。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也放慢了脚步,开始重新审视生活中的种种,去发现那些被忽略的美好。他关于“慢”的思考,也让我受益匪浅,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学会放慢节奏,去感受生活,去体会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显得尤为重要。这本书就像一股清流,涤荡了我的心灵,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热爱。

评分

我最近翻阅了《从前慢:琦君散文选》,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感受是复杂的,却又异常真实。琦君先生的文字,仿佛带着一股古朴而深沉的韵味,它不是那种哗众取宠的炫技,而是娓娓道来的讲述。我被他笔下的那些人物深深吸引,无论是质朴勤劳的农妇,还是温厚敦实的乡邻,在他的描绘下,都显得那么生动而鲜活,仿佛就生活在我身边。他对于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刻画,总是那么到位,那么真挚,让人在读的时候,常常会产生共鸣,忍不住回想起自己生命中的那些重要的人和事。尤其是他对于“慢”生活的倡导,在这个效率至上的时代,显得尤其可贵。他让我们重新思考,在追求物质的同时,是否也忽略了精神的丰盈,是否也错过了生命中很多值得品味的美好。这本书让我体会到,真正的幸福,往往藏匿于那些平淡无奇的日子里,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去体会。

评分

《从前慢:琦君散文选》这本书,如同一坛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滋味。琦君先生的笔力沉稳而老练,他用一种不动声色的方式,将生活中的百态展现在读者面前。我特别喜欢他对于历史变迁和个人命运的交织的描绘,那些淡淡的忧伤,那些深深的眷恋,都让人心生感慨。他写过去的岁月,写曾经的人事,不是简单的怀旧,而是带着一种对生命流逝的体悟,对人生无常的理解。他笔下的“慢”,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人生智慧,一种在纷扰尘世中寻求内心安宁的方式。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慢”的价值,它不是停滞不前,而是沉淀与积蓄,是内心的充盈与圆满。读他的文字,就像在和一位饱经沧桑的长者交流,他没有说教,没有评判,只是平静地诉说,却总能触动人心最柔软的地方,引发最深沉的思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