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

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孟悦,戴锦华 著
图书标签:
  • 妇女文学
  • 现代文学
  • 文学研究
  • 文化研究
  • 性别研究
  • 历史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文学批评
  • 社会学
  • 女性主义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93577
版次:1
商品编码:12362759
包装:精装
丛书名: 文学与当代史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5-01
用纸:特种纸
页数:297
字数:234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浮出历史地表:现在妇女文学研究》:系统运用女性主义立场研究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史的经典著作;深入阐释了庐隐、冰心、丁玲、苏青、张爱玲等九位现代重要女作家。

内容简介

  《浮出历史地表》是系统运用女性主义立场研究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史的经典著作。借助精神分析、结构、后结构主义理论,本书以作家论形式深入阐释了庐隐、冰心、丁玲、张爱玲等九位现代重要女作家,同时在现代中国的整体历史文化语境中,勾勒出了女性写作传统的形成和展开过程。理论切入、文本分析和历史描述的有机融合,呈现出女性书写在不同时段、不同面向上的主要特征,及其在现代文学史格局中的独特位置。本书自1989年问世后产生了广泛影响,被誉为中国女性批评和理论话语"浮出历史地表"的标志性著作。

作者简介

  孟悦,生于北京,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85年获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硕士学位,2000 年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获历史学博士学位,曾在清华大学、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任教,现任教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东亚研究系。专著有《历史与叙述》《本文的策略》《人·历史·家园:文化批评三调》等。
  戴锦华,北京人,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曾任教北京电影学院电影文学系11年,自1993年任教于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现为北京大学人文特聘教授、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从事电影、大众传媒与性别研究。开设“影片精读”“中国电影文化史”“文化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性别与书写”等数十门课程。中文专著《雾中风景》《电影批评》《隐形书写》《昨日之岛》《性别中国》等;英文专著Cinema and Desire, After Post-Cold War。专著与论文被译为韩文、日文、德文、法文等十余种文字出版。

目录

目录
绪 论 1
一、两千年:女性作为历史的盲点 2
女性的(反)真理 2
从男耕女织到“父子相继” 4
“人伦之始” 7
“妻与己齐”——话语权 10
女性形象——空洞能指 13
二、一百年:走到了哪里  22
女性与民族主体 24
从“我是我自己的”与“女子没有真相” 29
“祥林嫂系列”与“新女性群” 34
第一部分 (1917—1927)
第一章 “五四”十年:悬浮的历史舞台 43
一、弑父时代 43
弑父——历史坐标上的零点 43
魅力与匮乏 46
两个死者,一个镜像 48
二、从女儿到女人——“五四”女作家创作概览 53
“父亲的女儿” 53
塑造母亲 56
爱——反侵犯性话语 58
经验与话语互逆 60
写女人 63
第二章 庐隐:“人生歧路上的怯者” 66
庐隐的世界 66
狭隙间的两扇门 71
悬浮舞台与文化死结 76
第三章 沅君:反叛与眷恋 83
爱情作为女性反抗途径 83
性爱道德观 88
母女纽带 91
第四章 冰心:天之骄女 95
得天独厚 95
神圣的母子同体——极乐的一瞬 97
“心外的湖山”、身外的面具 101
长不大的女儿 103
第五章 凌叔华:角隅中的女性世界 108
闺房中的风云变幻 109
“太太”阶层 112
新女性与新妻子 119
第二部分(1927—1937)
第六章 三十年代:文明夹缝中的神话 129
一、轮回 129
进退维谷的历史步履 129
大众之神与政父 131
双刃匕首 134
二、黑暗、阴影与白天的分割 137
陷入孤独的女性 137
他人的女性之躯 140
“女性的天空是狭窄的” 144
第七章 丁玲:脆弱的“女神” 146
异化与孤独 146
“韦护”的两面 153
复苏与泯灭 159
第八章 走向战场与底层 166
血写的革命与墨写的革命 166
放弃小我,走向大众 170
第九章 都市的女性:辉煌之页的边缘 175
唯美意识形态 175
履着“新文化”碎片徘徊 179
第十章 白薇:未死方生 183
“弑父”场面中的女性 184
“五四”至大革命时期的女性命运——《炸弹与征鸟》 187
十年孤独——《悲剧生涯》 190
第十一章 萧红:大智勇者的探寻 196
命运 196
女性的历史洞察力 205
彻悟与悲悯 214
第三部分(1937—1949)
第十二章 四十年代:分立的世界 223
一、主导话语阵地与解放区 224
民族新生抑或寒夜  224
亚细亚生产方式之善 229
无性之性 232
女性与个人共谋 234
二、女性、女人、女性话语 236
牢狱与自由 236
结束弱者阶段 239
女性话语的初始 241
第十三章 苏青:女人——“占领区的平民” 244
灾难的畸存与历史的残片 245
女性:空间性的生存 248
女人、母亲、做母亲 251
新女性:一部荒诞戏剧 255
第十四章 张爱玲:苍凉的莞尔一笑 260
一个正在逝去的“国度” 261
绣在屏风上的鸟 264
文明·历史·女人 270
结 语 性别与精神性别——关于中国妇女解放 276
2003年再版后记 282
赘言其后 288

精彩书摘

第十三章?苏青:
女人——“占领区的平民”(节选)
似乎是民间传说之中在背后解开异国千结百扣的红罗包裹的少女,苏青出现在一个时代的背后,在一个血水浸染、烈火升腾的时代的阴影里,解开了庐隐们至死无奈的历史与文化的新女性之结。苏青的“结婚十年”是对“庐隐十年”的历史延续。似乎是在时代鲜血的润滑之下,五四之女的历史狭隙尽头的第二扇门终于艰涩地裂开了一道缝,从那里传来了苏青的清朗的语流。然而,苏青并不是那个背解红罗包裹的美丽、神秘、无名无姓的少女,她的出现既不可能救国家民族于水火之中,也不可能解脱女性于历史的重轭之下。她只是在女人——这个空洞的能指,这扇供男人通过的空明的门中,填充了一个不是所指的实存,填充了一张真实的面孔,一个女人裸露的、也许并不美丽的面孔。她只是在一种素朴而大胆的女性的自陈之中,完成了对男性世界与男性的女性虚构的重述。
在苏青的世界中已不复冰心的春水繁星式的温婉,亦不复庐隐荒坟独吊式的悲怆。她不是丁玲,她的作品不是那不羁而狂放的女性的第二乐章;她亦不是白薇,有着那种在血和泪的深壑之中“打出幽灵塔”的决绝,苏青只是在极度苦闷与极度窒息的时代的低压槽中涌出的低低而辛辣的女性的述说;只是在一种男性象征行为的压抑之下,在一种死寂的女性生存之中,道出的一种几近绝望的自虐自毁性的行为。而一个女人自毁性的讲述行为,正是男性社会所必需的女性表象的轰毁。这是历史地表之上的女性对其历史地表之下的生存的陈述。
灾难的畸存与历史的残片
作为解开庐隐之结的第一人,苏青出现在沦陷区的上海,并非偶然。异族入侵者赤裸裸的血腥统治,“大东亚文化”如同一个密闭的毒气室的天顶虐杀了一切民族文化。传统的男性主题与文化使命遭受了野蛮的阉割式。在正统民族文化、主流的男性文学面临着废退、解体与死亡的时候,始终在民族危亡、社会危机的常规命题下遭受着灭顶之灾的女性却获得一种畸存与苟活式的生机。如同在原子弹爆炸之后的广岛,焦土之上竟怪异地开出一层层、一片片花朵。对于苏青来说,这并不是一片“水土特别不相宜”(傅雷语)的土地。
沦陷区,由于侵略者死亡与暴虐的占领,而隔绝了直接战祸,由此而成了一座加缪式的鼠疫猖獗的孤城,成了一片没有时间、没有历史、没有名称的荒地。在沦陷区的中心监视塔式的辐射状牢狱中,自由意味着死亡,生存意味着一种符号性的苟活。实存与权力的主体是作为异族入侵者的“他人”,而沦陷区的国民却成了物样的客体,遭受着被蹂躏、被无视、被践踏又被使用的命运。而这一切,却以民族劫难的形式外化并显影了五千年文明史中的女性始终遭受着的历史判决与历史命运。“占领区的平民”,正是女性/新女性/解放了的女性的生存境况。这是一种和平的居民,一种规定应“安居乐业”的居民。对于他(她)们,战争已结束。他们享有自由,享有“和占领国的国民一样的尊严与权力”,但是,不言而喻的是,他们却“当然”是一批“劣种”,一批“二等公民”,他们必须知道,自己的权力与自由来自占领者的恩赐,他们应该在感激涕零之中心满意足,心安理得,不复生出任何无妄之想。占领区的平民在王道乐土上的遭遇正类似于女人作为永远的“第二性”,在男权的民主社会、妇女解放与男女平等的表象下的历史遭遇。
于是,女性文学作为一种非主流的边缘文化,以无害的外表在沦陷区开始了她悄然的生长。在男性主流文化废退、消失的缝隙间,在异族统治所造成的民族、男权的历史压抑力被阉割、被削弱的时间的停滞处,苏青获得了直白地讲述一个女人的真实的故事的可能。而对女人生存的真实而非想象的状况的陈述,不仅成为历史无意识的释放,而且在新的政治无意识中成了沦陷区平民生存状况的隐喻与发露,或许这正是苏青之出现、之成功、《浣锦集》《结婚十年》等行销十数版的谜底所在。而苏青也以她的女性生存的直面式,与女性话语的平实为人们所“激赏”,呈现出女性的历史解构力。而沦陷区日伪机构四面楚歌的累卵之危,也决定他们无暇也不可能识别出这种女性文学作为秩序内的反叛者,作为社会内的反社会力量的隐晦的力量与意义。而这也不是以男性主人/胜利者文化自居的刘心皇以“春秋大义”为准绳,《叛臣传》《贰臣传》式的《抗战时期沦陷区文学史》所能定论的。而这也正是日寇一经驱逐,始终龟缩后方的国民党政权堂而皇之地前来“光复”、并重建、恢复他们的政父统治与文化压抑之后,苏青便成了以“落水作家”“性贩子”“比鸳鸯蝴蝶派有过无不及”的名义大兴讨伐之底蕴。殊不知苏青的女性的直陈,非但与鸳鸯蝴蝶无涉,而且正是对鸳蝴派将女性表象作为关于女人的神话式虚构、作为将女人作为男人欲望的空洞的能指的悖反与解构。但是,苏青终于被淹没了,她和张爱玲等沦陷区的女作家一起被投入了历史的忘怀洞,被历史的压抑力淹没在无意识的黑海之中,从墨写的文学史中消失了踪影。而当中国重新进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消费文化以它特有的侵蚀力与瓦解力削弱了主流文化的覆盖与压抑的时候,苏青诸人才能再次而仍然是艰难地浮出历史地表。但今日之苏青竟已是难于复原的残片,如同对文学上的解构主张的一个滑稽模仿式的例证。
但是,由子君而亚侠,而莎菲,而怀青,历史的绞盘毕竟松开了它锈死链条上的一扣,这不是一个女性“人物”的画廊,而是一个女性浮出历史地表的进程,一个女性由死者而为必须死去的生者,而为屈辱、挣扎着要活下去的女性的进程;一个由男性的五四之子的历史献祭与话语存在而为活人与历史主体的进程。由“象牙戒指”——一个“枯骨似的牢圈”,一个洁白的〇,而为《蛾》——一个焚身自毁也要触摸现实,并在现实中涂上一片墨迹的“疯狂”,苏青的低语与锐叫构成了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一个奇观,成了“现代文学”中女性文学的一个高音区。
尽管苏青以重新标点/重写圣人言“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而“冒犯常识”,成了一个时代的大勇者。但几乎从任何意义上说,苏青都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女权主义者。与谢冰莹等高喊“男女平等,大家从军去”的塑造新女性/强者的女作家相比,苏青笔下更多的却是“新旧合璧”的女性/弱者的生存。然而,与冰心、冯沅君等人以“爱”为旗帜的弱者话语相比,苏青的叙事文本却充满了强者的话语。她以一种“灯蛾扑火”式的勇气,揭去了女人隐秘性的历史屏障,将20年代女作家放逐到文本之下的边缘化的女性经验再度中心化。她描述而不辩解,叙说而不思辨。她的女性的自觉表现为一种文本的肌理,而不是一声空洞的战叫。这是一个无需长发蔽体,也敢裸身驰马的女人。她说:“女作家写文章有一个最大困难的地方,便是她所写的东西,容易给人们猜到她自己身上去。关于这一点,当然对于男作家也如此,只不过女作家们常更加脸嫩,更加不敢放大胆量来描写便是了。我自己是不大顾到这层的,所以有很多给人家说着的地方。”然而,苏青之女性的裸露,并不是作为一种代价或一种诱惑。惊世骇俗,与其说是她的刻意追求,不如说是文本中女性真实境况本身的惊骇力量。即被五四主流文化编码定义为死者与盲点处的生之显现。
女性:空间性的生存
如果说,沦陷区如同一片时间、文化、历史断裂的空间,那么苏青笔下的新旧参半的女性正是中国历史中这样一种空间性的存在。如果说作为五四之女的庐隐们,正是在一种哈姆雷特式的过剩的思辨中成了行动的瘫痪者;那么苏青则更像一个大胆行动而不及其他的女性的唐·吉诃德。苏青的世界,不是以女性的自省、自辩、自证、自许而取胜,也不是以外形式的几何晶体式的排列与精美而夺人,苏青的世界似乎是透明的,似乎是女性生活的自行呈现。而她的“真实”,并非一种事件内具的真实,而是一种讲叙行为的基调,她并未讲述人们闻所未闻的奇观或罕事,她只是以一种平实、素朴的叙事语调讲述了男人也曾讲述的地表之下的女性生存的琐屑之事——只是一味地重复,一味地庸常,一味地琐碎,如同一道永远走不尽、走不出的鬼打墙的迷障。那是一个没有时间向量的国度,那是永远“楼台高锁”“帘幕低垂”的闭锁的荒原。而苏青正是以这种女性空间——颓败、痛苦的空间性生存重述了男人们的关于女人的故事。
如同一个历史的偶句,《结婚十年》的第一幕便是一场“新旧合璧的婚礼”,那是由女儿而为女人、而为人妻的一幕,是庐隐放逐到文本外的一幕,是五四所允诺的关于女人的多幕剧中的第二幕。在苏青的世界中,婚姻既不像对男性那样是女性的成人礼,命名式,也不是新女性之梦的实现,甚至不是“性的引入”;这只是一次空间性的位移,一种列维-施特劳斯意义上的“交换”——一次摒除了女人参与的、两个家庭间的对女人的交换。经由一个“漆黑、闷气煞人”的狭小的密闭空间——花轿,女儿将由父亲之家转移给她的夫家,而不是丈夫;以便成为一个监视得更加森严、闭锁得更加严密的空间的一件陈设。从此开始她作为一件容器——孕育家族子嗣的容器的生存。
苏青以一种辛辣、自虐的语调叙说了这种婚姻事实。当怀青经由花轿的过渡,由一个空间转移到另一个空间中去的时候,仅意味着女儿时代(=求学时代)那短暂的时间性存在的结束,意味着两扇门之间的“粉面朱唇,白盔白甲”式的梦想的破灭与隐没。当怀青奉献出她的女儿之身的时候,她并没有变成一个“妻子”,而只变成了一个“媳妇”,一位少奶奶,一个大家族——一个女性陈设其间、而男人来去匆匆的空间中的“第十一等B”式的存在。是婆婆(同为等外公民的“第十一等A”)的仆从,是小姑(身份未明的女人)的天敌,是真正的女佣们的准主子。
《结婚十年》的最初几幕讲述了一个老中国之女的故事,一个死者之生存的故事。她撕裂了一道重重低垂的帷幕,揭示了隐秘的女人的隐秘的生存。在觉慧们(巴金《家》)眼中,一个封建家族是一个恶魔统治的狭的笼,是永远的为“子”为“孙”的身份。那么苏青则揭示了这一闭锁空间中为“子媳”的命运。这甚至在巴金的《家》中,也是一个隐藏在好女人(瑞珏、母亲、三婶)与坏女人(姨太、四婶、五婶)类型背后的无名的存在。那不一定是悲剧,不一定是“坏狱卒”式的婆婆=封建家长)手下的凄惨的监禁,不一定是一场赤裸裸的吃人、献祭的仪式。而只是永远的周而复始,永远的期待与失落,永远的监视与无视。其中的“洞房花烛”“三日下厨”“姑嫂之间”“产房生女”,都如同一场恶俗的木偶戏,一场已遗忘了原初含义的礼仪,永远重复的台步,永远重复的位移。永远作为一个将包容宝物的容器被人们珍爱,而又永远如同一个用过即弃的容器般地被人无视与遗弃于寂寞之中。所谓少奶奶/媳妇的唯一功能是“生儿”——制造家族的男性继承人,而“育女”却只是一个语词性的点缀与无可奈何的容忍。
苏青的《结婚十年》以“个中人”的女性视点揭示了一个中国式的非核心家庭——封建大家族“内庭”中的空间性存在——女人们。除非发生了非礼式的灾变,这似乎是一个男性罕至的“地域”,这是一个由女人组成的,由女性家长——婆婆控制的,由女人间的琐屑、无聊的明争暗斗构成的世界。甚至在婚礼上怀青听到的第一个语音,看到的第一个形象也是“银色的高跟皮鞋”“银色的长旗袍”“银色的双峰”“一只怪娇艳的红菱似的嘴巴”——那是一位“嫂子”,继而则是一个“粗黄头发、高颧骨、歪头顶的姑娘”——那是小姑,未来的人家的“媳妇”,今日之媳妇命定的灾星。在这之上便是婆婆,一位说不上慈爱,但也宽容,说不上凶狠,但也严格的准家长;在这之下则是女佣、奶妈等算不上女人的仆佣。这个女人的世界除了全无意义的诸如“奉早茶”、听候呼唤之类的礼仪之外,只有对男人(丈夫们)的期待,只有为保有丈夫而互相猜忌、争斗,只有对最终从媳妇——这个珍贵的容器中取出一个男婴(男人)的期待与失落。这是一个由女人对女人的苛求,女人对女人的虐待,女人对女人的轻蔑组成的世界。苏青笔下的“生了一个女儿”几乎成了这个女性世界中的一场不大不小的灾难,成了媳妇/产妇对这女性世界的恶意的促狭与嘲弄。女婴,似乎算不得一个婴孩,至少算不得一个“完整”的婴儿,只是一场空欢喜,“一个哑爆竹!”(《生男与育女》)于是,“好吧,先开花,后结子!”“明年定生个小弟弟!”“先产姑娘倒可安心养大,女的总贱一些。”“好清秀的娃娃,大来抱弟弟。”女婴,在这个女人的世界里也只是天生的“贱货”——“赔钱货”,只是介乎于乌有与有之希望之间的一种无名物。甚至拥挤异常的产房也成了充满不祥禁忌的“红房”,成了遗弃了产妇(还算不上母亲)的禁地。媳妇/产妇将独自留在“红房”里吞咽她的辛酸、不平、愤懑,追悔她的“无能”“失误”,藏起她的“无颜”与“耻辱”。甚至母亲的全部抚慰也只是:“拉住我的手呜咽道:‘儿呀,委屈些吧,做女人总是受委屈的,只要明年养了个男孩……’”于是乎重新开始的是再一次受孕的恐惧与期待,是再一轮的希望、痛苦、失落。在从媳妇这具容器中取出一个男婴之前,时间是空无的,有的只是如同空洞无声的“红房”一样的空间,与充不满这空间的寂寞、诅咒与淡薄的希望。直到产下一子——一个未来的男人,这空间才获得了男婴所带来的时间维度,才有了“望子成龙”,日后做婆婆,升为“十一等A”的可能。如果借用时下一个流行的短语,那么苏青的世界中便充满了“丑陋的女人”,自轻自贱的女人,自相虐待,自相残杀的女人,“无主名、无意识杀人团”的操刀人,执行者。然而,这世界的循环往复,无名无常,隐秘丑陋都是由通常缺席的男人所规定的。男权社会将女人定义为永恒的客体、一个永远的负面、一个永恒的匮乏。于是真正的全子/家长(候补家长)才是这块空间中真正的期待/争夺/保有的对象,是这块空间的真正的能指,只有父亲/丈夫/儿子的出现才能结束女人世界的无尽而虚无的循环,才能赋予这片空间以名称和时间。苏青在她的作品序列中将隐秘的女人呈现为“丑陋的女人”,这不仅是对女性真实生存的裸露,也不仅是在新旧女性生存中挣扎的女人的自省,而是对男性话语中或“神圣”或“邪恶”或“低贱”的女性表象的亵渎、嘲弄与解构。这便使苏青超出了同时代的女作家,超出了斯托夫人式家庭女权主义——以女性/弱者的道义、人格力量去否定男权社会——传统。
《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 一、 导论:重塑叙事,看见被遮蔽的女性声音 长期以来,文学史的叙事如同深邃的河流,主流话语将其主干奔腾向前,而无数细小的支流,其中蕴含的女性经验与创造,却往往被掩埋在历史的淤泥之下,鲜为人知。本书《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正是致力于拨开历史的层层迷雾,让那些曾经被沉默、被边缘化的女性文学声音,重新回到历史的视线,并被认真地倾听与审视。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女性作家的作品,而是深入挖掘现代中国妇女文学发展的内在逻辑、文化语境以及其独特的审美特质与思想深度。 “浮出历史地表”这一标题,寓含着一种主动的、充满力量的行动。它象征着将那些被压抑、被遗忘的女性经验与文学实践,从历史的深处“挖掘”出来,使其重见天日,获得应有的关注与评价。现代中国妇女文学,作为一个包含着多重含义与复杂面向的领域,其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弥补文学史的缺憾,更在于理解中国现代社会变迁中女性角色的演变、主体意识的觉醒,以及她们如何通过文学这一载体,表达自我、反抗压迫、构建新的价值体系。 本书的研究对象聚焦于“现代”这一历史时期,这并非一个固定的时间节点,而是一种文化与社会转型的象征。从晚清维新思潮的涌动,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启蒙,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变革,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多元发展,这一系列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女性的生存状态与思想观念。在这些激荡的时代背景下,女性作家们以她们独特的视角,记录、反思、批判并重塑着周遭的世界,她们的文字,既是时代的回响,更是女性主体性不断勃发的生动证明。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局限于单一的理论框架或批评范式,而是力求以一种开放、包容的态度,整合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如性别研究、文化研究、历史学、社会学等,来解读现代妇女文学的丰富内涵。我们试图超越简单的“妇女作品”的标签,将其置于更广阔的社会、文化、政治语境中进行考察,分析其在特定历史时期所承担的社会功能,所揭示的社会问题,以及所展现的女性主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成长与突围。 通过深入研究,本书旨在阐释以下几个核心问题: 女性主体意识的形成与演变: 在父权制文化、传统礼教以及现代社会思潮的交织影响下,中国女性的自我认知如何发生变化?她们是如何从被动的客体逐渐走向自觉的主体?文学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了何种角色? 女性经验的独特性与普遍性: 妇女文学如何呈现女性特有的生存困境、情感体验、身体感受以及社会关系?这些经验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社会普遍性的问题,又在多大程度上展现了女性群体内部的差异性? 反抗与建构: 女性作家们如何通过文学创作,反抗传统的性别压迫、社会束缚和父权话语?她们又如何主动地建构新的女性形象、新的性别关系,乃至新的社会秩序? 审美创新与风格探索: 女性作家在语言、叙事、形式等方面,是否展现出独特的审美追求和创新?她们的文学实践如何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整体风貌? 历史语境与文化传承: 妇女文学如何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政治思潮、文化思潮相互作用?她们的作品又如何与中国古代文学传统以及世界文学思潮发生对话? 本书的研究,不仅仅是为了“发现”被遗忘的作家,更是为了“重读”那些已经被阅读但可能被误读、被遮蔽的作品。我们相信,通过对现代妇女文学的深入发掘与细致分析,不仅能够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轨迹,更能为我们理解当下中国社会女性的处境、性别平等议题的推进,以及构建更具包容性与活力的社会文化,提供宝贵的思想资源与历史参照。 二、 早期探索:传统束缚下的微弱呐喊与启蒙之声(晚清至五四时期) 本书的考察,将从晚清时期开始,这是一个中国社会经历剧烈动荡,传统与现代观念激烈碰撞的时代。在西方文明的冲击和国内变革思潮的推动下,一部分有识之士开始反思传统文化对女性的压迫。然而,在这样的历史关头,女性自身的声音仍然是微弱的,她们的文学创作,往往是在极度有限的空间中进行的,其意义更加凸显。 在晚清,我们看到一些受过教育的女性,开始尝试用文字表达她们对婚姻、家庭、教育等问题的看法。她们的作品,虽然可能篇幅不长,形式也较为简单,但其中蕴含的对不公的质疑,对自身命运的无奈,以及对新生活的向往,都构成了早期妇女文学的萌芽。例如,一些知识女性在报刊杂志上发表的诗文,常常流露出对封建礼教“女子无才便是德”观念的挑战,对闺阁生活单调乏味的控诉,以及对女性接受教育的渴望。这些作品,如同黑夜中微弱的星光,预示着黎明的到来。 进入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情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随着白话文运动的兴起,以及“个性解放”、“妇女解放”等思想的广泛传播,女性文学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一批具有思想深度和艺术才华的女性作家,开始登上文学舞台,她们以更加直接、更加尖锐的方式,揭露旧制度对女性的迫害,批判男权中心的社会结构,并积极倡导新的性别观念。 这一时期,女性作家们关注的焦点非常广泛。她们的作品中,既有对传统包办婚姻和纳妾制度的深刻批判,如一些小说描绘了女性在婚姻中的痛苦与绝望;也有对男尊女卑观念的强烈反抗,例如,一些作品中的女性角色,勇敢地拒绝命运的安排,追求独立自主的生活。同时,对女性受教育的呼吁,对女性人格独立的倡导,也成为这一时期妇女文学的重要主题。 更重要的是,五四时期的女性作家,开始积极探索女性的主体性。她们不再仅仅是被动的受害者,而是开始展现女性的能动性、思考能力和情感世界。她们笔下的女性形象,开始拥有复杂的内心世界,敢于质疑、敢于反抗、敢于追求自我价值。例如,一些作品中,出现了拒绝成为男人生殖工具的女性,她们渴望获得与男性平等的社会地位和发展空间。 在审美和叙事上,这一时期的妇女文学也呈现出一些特点。白话文的运用,使得女性的语言表达更加自由和自然。部分作家开始尝试新的叙事视角,例如,从女性的内心出发,描绘她们的心理活动和情感体验。这种视角上的转变,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表现力。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即使在五四时期,“妇女解放”的口号响彻云霄,但实际的社会环境对女性的束缚依然存在。许多女性作家在创作过程中,依然要面对来自社会、家庭、甚至是文学界的质疑和压力。她们的创作,往往是冒着巨大的风险,承受着巨大的阻力,才得以完成。因此,这一时期妇女文学的“浮出”,既是历史进步的必然,也是女性个体不懈抗争的成果。 本书将深入分析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作家及其作品,如冰心、丁玲、庐隐等,考察她们的作品如何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如何塑造新的女性形象,以及她们在文学形式和思想观念上所做的探索。我们将不仅仅停留在对作品内容的叙述,而是着力分析她们的思想来源,她们的创作困境,以及她们的作品在当时所引发的社会反响,从而更全面地理解这一时期妇女文学的价值与意义。 三、 延展与深化:新中国成立后的女性写作与时代变迁(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妇女解放的口号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女性的社会地位在法律和政策层面得到了显著提升。在这样的背景下,女性文学也呈现出新的面貌,既有对国家建设的积极参与,也有对女性生活细节的深入描绘,同时,也面临着新的创作挑战和思想困境。 这一时期的女性写作,一个显著的特点是与政治话语的紧密结合。文学被视为社会变革的重要工具,女性作家们积极响应时代的号召,创作了大量歌颂新中国、讴歌劳动人民、展现女性在新社会中新风貌的作品。她们笔下的女性形象,大多是积极向上、充满力量的典型,她们参与到工厂、农村、军队等各个领域,成为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这类作品,展现了女性在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奉献精神和主体意识的觉醒,她们不再是“待解放”的对象,而是“解放”的参与者和创造者。 同时,随着家庭结构的改变和女性参与社会活动的增加,女性的日常生活、情感世界也成为重要的创作内容。即使在强调集体主义的语篇下,一些作家也能够捕捉到女性在婚姻、家庭、人际关系中的细腻情感和独特体验。她们的作品,开始关注女性在扮演母亲、妻子、女儿等多种社会角色时的内心挣扎与成长。这种对日常生活细节的关注,以及对女性情感世界的挖掘,使得这一时期的妇女文学在展现宏大叙事的同时,不失温情与细腻。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这一时期女性写作面临的局限性。在强调意识形态正确性的背景下,文学创作往往需要遵循一定的创作原则和题材限制。一些更具个人色彩、更侧重内心探索的创作,可能难以得到充分的表达空间。女性的复杂性、矛盾性,以及一些更尖锐的社会问题,有时会被宏大的叙事和积极的基调所掩盖。 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学创作受到了更为严格的控制,文学的政治功能被极度放大,个人情感和独立思考的空间被严重压缩。在这样的环境下,女性文学的创作也呈现出一定的单一化和模式化倾向。尽管如此,一些作家依然在有限的范围内,努力保持着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艺术追求,她们的作品,或许在当时未能得到充分的展现,但其内在的价值,值得我们事后重新发掘。 本书将深入探讨这一时期不同阶段的女性文学创作,分析其在不同政治语境下的创作特征与演变。我们将考察那些在时代浪潮中涌现出的优秀女性作家,她们的作品如何反映新中国的建设成就,如何展现女性在社会变革中的新角色。同时,我们也会关注那些在宏大叙事中依然保持独立思考和艺术探索的作家,分析她们的作品所蕴含的深层意义,以及她们在创作中可能面临的挑战。 通过对这一时期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更全面地理解中国妇女文学如何在新的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下发展,女性的写作如何适应时代的变迁,以及她们在集体主义语境下如何努力保持和拓展自身的表达空间。这不仅是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梳理,更是对中国女性主体性在特定历史时期发展轨迹的深入考察。 四、 转向与重塑:改革开放后的女性文学新浪潮与多元探索(改革开放至今) 改革开放的春风,不仅带来了经济的腾飞,也吹开了思想解放的闸门,中国文学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多元化和个性化时代。女性文学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迎来了新的发展高峰,展现出更加丰富、更加深刻的面貌。这一时期,女性作家们更加敢于打破传统的束缚,在题材、风格、思想观念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探索,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景象。 4.1 个人经验的回归与书写: 改革开放打破了过去对个人情感和经验的压抑,女性作家们开始将目光更多地投向个人的内心世界和生活体验。对童年记忆的追溯、对青春岁月的感怀、对婚姻家庭的深入剖析、对女性身体与欲望的坦诚书写,成为这一时期妇女文学的突出特征。例如,一些作家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女性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困惑、迷茫、喜悦与痛苦,展现她们在面对社会变迁和个人选择时的复杂心路历程。 4.2 “新写实”与“新女性”形象的塑造: 一批女性作家,如王安忆、张洁、铁凝等,以其精湛的写实技巧,深刻地描绘了改革开放背景下,普通女性的生活状态和命运变迁。她们的作品,关注现实,笔触冷静而敏锐,既展现了改革带来的机遇,也揭示了改革进程中女性所面临的新问题与新挑战。她们笔下的“新女性”形象,不再是单一的、脸谱化的,而是更加真实、更加立体,她们有自己的理想、自己的困惑、自己的挣扎,也有自己的力量与尊严。 4.3 探索女性主体性与身份认同: 在女权主义思潮的引入和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女性作家开始关注女性主体性的建构和身份的认同问题。她们的作品,深入探讨父权制文化对女性的规训,反思传统性别角色的局限性,并积极寻求新的女性生存模式和价值体系。一些作家,特别是“后五四”一代的女性作家,更加倾向于运用解构、反讽、实验性的手法,来挑战传统的叙事方式和价值观念,从而发出更具批判性和颠覆性的声音。 4.4 身体、欲望与性别政治的书写: 随着社会风气的开放,女性作家们也开始更大胆地触及女性的身体、欲望以及由此引发的性别政治问题。她们的作品,不再回避女性的生理体验和情感需求,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语境中进行审视。这种对身体的关注,不仅仅是对生理现象的描述,更是对女性被压抑的欲望、被规训的身体的解放,是对男性中心主义的有力挑战。 4.5 类型化写作与文学的边界拓展: 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女性文学也呈现出类型化写作的趋势,如青春文学、女性言情、都市小说等,这些作品虽然在艺术高度上可能存在争议,但它们极大地拓展了女性文学的读者群体,并使得女性的视角和经验得以更广泛的传播。同时,一些女性作家也尝试将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如电影、戏剧)相结合,进一步拓展了文学的边界。 4.6 城乡差异与社会变迁的女性视角: 改革开放带来了城乡二元结构的深刻变迁,女性作家们也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变化,并在作品中展现了不同地域、不同阶层女性的生活差异与命运。她们通过城乡女性的视角,折射出中国社会转型的复杂性、多样性以及女性在其中所扮演的多重角色。 4.7 关注女性的互助与社群: 在强调个体经验的同时,一些女性作家也开始关注女性之间的互助、社群以及女性群体内部的复杂关系。她们的作品,展现了女性如何在共同的经历中获得支持,如何在相互理解中建立连接,以及如何在群体中寻找到自我价值。 本书的这一部分,将重点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涌现出的代表性女性作家及其创作。我们将深入解读她们的作品,考察她们如何运用不同的艺术手法,来回应时代的变化,表达女性的多元声音。我们会特别关注那些在理论、观念和艺术形式上具有创新性的作品,分析她们如何拓展了中国现代妇女文学的内涵和外延。同时,我们也将探讨这一时期女性文学所面临的新挑战,如商业化对文学的冲击、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的本土化困境等。 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女性文学的细致梳理与深入研究,本书旨在呈现中国妇女文学在新的历史时期所迸发出的强大生命力,展示女性作家们在思想、艺术、和社会关怀等多个层面的不懈探索,并为理解当下中国社会女性的生存状态与思想发展,提供一个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视角。 五、 结论:历史的回响与未来的展望 《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一书,通过对从晚清至今不同历史时期妇女文学的深入考察,勾勒出一条中国女性文学发展的清晰脉络。我们看到了她们在传统束缚下的微弱呐喊,在启蒙思潮中的独立探索,在新中国建设中的时代担当,以及在改革开放后的多元绽放。这些女性的声音,如同历史地表下涌动的地下水,曾经被遮蔽,但从未停止奔涌。 本书的研究,不仅仅是对文学史料的梳理,更是对中国现代社会变迁中女性主体性发展轨迹的深刻洞察。每一个时代的女性作家,都以她们独特的笔触,记录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反映了女性生存的真实困境与时代的进步。她们的作品,既是那个时代的回响,更是女性群体在历史洪流中不断寻求自我、实现价值的生动证明。 从早期对传统婚姻家庭的批判,到对个性解放的呼唤;从参与国家建设的宏大叙事,到对个人内心世界的细腻描绘;从对身体与欲望的坦诚书写,到对性别政治的深刻反思,中国妇女文学的发展,与整个社会的进步紧密相连,又始终保持着一种独特的、基于女性视角的批判性与人文关怀。 “浮出历史地表”,并非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这意味着,被发掘出来的女性文学,将获得更多的关注与研究,她们的声音将更加响亮地回荡在文学史的长河中。同时,这也提醒我们,在当下,依然有许多女性的声音可能尚未被充分听见,依然有许多关于女性的议题值得我们去深入探讨。 未来,现代妇女文学的研究,仍将面临诸多课题。例如,如何更深入地发掘被遗忘的作家与作品,如何建立更具本土特色的性别研究理论,如何在全球化语境下探讨中国女性文学的独特性与国际对话,以及如何将文学研究的成果转化为推动性别平等和社会进步的实际力量。 本书的研究,期望能够为这些未来的探索提供一个坚实的基础,激发更多的学者与读者,共同关注、研究和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学遗产。我们相信,当更多的女性声音能够自由地“浮出历史地表”,并且被平等地倾听与尊重时,我们的社会文化将更加丰富、更加多元,也更加充满人性的光辉。这不仅仅是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贡献,更是对构建一个更加公平、更加美好的未来的重要一步。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于“浮出历史地表”这个词本身就充满了好奇。它意味着曾经被忽视、被淹没的东西,开始重新显现。而“现代妇女文学研究”,则精准地指明了研究的对象和领域。这让我非常期待,这本书将会如何运用文学这个载体,去发掘那些可能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被遮蔽的女性个体经验。我猜测,作者很可能会选取一些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具有代表性的现代女性文学作品,然后深入剖析其创作背景、艺术特色以及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我尤其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界定“现代”的开端和范围的,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女性文学是如何从传统的束缚中逐渐走向解放和独立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清晰的脉络,让我能够理解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女性作家是如何通过她们的作品,来表达她们对世界、对社会、对自身的认知和思考。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来新的启发,让我从更广阔的视角去理解女性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给我一种强烈的画面感:历史的厚重地表下,涌动着无数被掩埋的女性生命和思想,它们挣扎着,渴望被看见。这让我联想到很多历史事件中女性角色的模糊和被简化。我猜想,这本书会聚焦那些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女性作家及其作品,但它的“研究”二字又暗示了更深层次的挖掘。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读到对这些女性作家创作动机、思想根源的深入剖析,以及她们的作品如何折射出那个时代女性所面临的社会限制、文化压力,以及她们如何以文学为武器,进行自我表达和反抗。我尤其关注那些在不同历史节点上,女性文学所呈现出的转折和变化,比如从早期对家庭、婚姻的描绘,到后期对独立人格、社会参与的追求。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女性文学是如何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自我革新,并对当时的社会观念产生影响的。它不仅仅是关于文学作品的堆砌,更是一次对女性意识觉醒和思想解放的深度探索。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期待,更多地源于它所暗示的“研究”二字。我希望它能提供一种系统性的、深入的视角,来审视现代女性文学的发展脉络。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现代”这个时期的?是以某个历史事件为开端,还是以文学思潮的转变来划分? Furthermore, 我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女性文学研究非常感兴趣。比如,西方现代女性文学和东方现代女性文学在表现形式、主题侧重以及所处的社会语境上,会有怎样的异同?这本书是否会进行跨文化的比较分析?另外,我非常想了解,作者将如何处理“文学”与“研究”的关系。是侧重于文学作品的解读和分析,还是更侧重于其背后的社会学、历史学、性别研究等层面的探讨?我希望它不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论著,而是能够用清晰、引人入胜的语言,带领读者去发现女性文学的魅力,去理解那些在时代洪流中闪耀的女性智慧和情感。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新的窗户,让我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去认识和欣赏现代女性文学。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非常有吸引力,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中透着一股女性特有的韧性和力量。拿到手里,纸张的质感也很好,翻阅时有一种沉静而愉悦的体验。我平时就对历史题材的作品很感兴趣,特别是那些能够展现个体在时代洪流中挣扎与成长的故事。最近读了一些关于近代女性生活史的书籍,发现她们的生活和思想往往被忽略了,或者被简单化了。所以,当我在书店看到这本书时,立刻被它的副标题“现代妇女文学研究”所吸引。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从文学的角度,去挖掘和呈现那些可能被历史遗忘的女性的声音和经历。我期待能够在这本书中读到那些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不同年代的女性作家们的作品,以及她们是如何通过文字来表达她们的观察、感受、反思和抗争的。我希望这本书不仅能让我了解到更多关于文学本身的内容,更能让我对现代女性的社会地位、思想演变以及她们所面临的挑战和取得的成就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我对那些能够颠覆刻板印象、展现女性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研究尤为期待,希望作者能够带领我走进一个全新的视角,去重新审视那些与“现代”这个词息息相关的女性群体。

评分

我一直觉得,要理解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女性的视角是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她们的生活体验、情感世界,以及她们如何与社会结构互动,往往能折射出更深层、更细腻的社会肌理。这本书的题目《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光是听着就有一种挖掘和揭示的意味,仿佛要将那些沉睡在时间长河中的女性身影和思想,重新带到我们眼前。我尤其关注的是“现代”这个时间坐标,它意味着一个巨大的转型期,传统观念的瓦解与新思想的萌芽交织,女性在这个时期所经历的解放、困惑、挣扎与觉醒,必然会留下丰富的文学印记。我很好奇,这本书会选取哪些代表性的女性作家或作品?她们的创作背景又是怎样的?她们的作品在当时社会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是否也如同书名所暗示的,那些曾经被忽视的声音,通过文学的载体,重新获得了应有的关注和解读?我渴望通过这本书,了解现代女性文学是如何发展演变的,以及它如何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变迁和女性意识的觉醒,从中获得对历史和人性的更全面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