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透过时尚的喧哗与热烈,冷眼静观禅道人生
○敬重一切寻常物,就是禅
○一树一花一沙一石,象征绝对的心的自由
○每个人心灵的深处,都有无边无际的洪荒
☆作者惯用反讽笔法,却刻薄得真性真情
○时尚的真谛是消费
○没有又穷又时髦这种美事
○穷人更要“断、舍、离”
☆人生在世如过客,知情识趣比较好
○个体存在的意义,在于“感觉”
○好好读书,无需有用
○说走就走,说爱就爱
海报:
内容简介
《好看的背后》是孙哲在担任时尚杂志《红秀GRAZIA》编辑总监期间,写就的时尚评论文章的结集。全书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评点了时尚行业背后的一些不为大众所知的“另一面”,是谓“好看的背后”,穿透表象反思行业本质,冷眼静观时尚这个喧嚣、繁华的圈子与其中的人;二是关于内心生活,有对禅道的体认、对生活的见解,也谈论文化、时事、当下社会风潮,屡见机锋,是一本带有哲学思辨的散文集。
作者简介
孙哲,时尚评论家、专栏作家,《红秀GRAZIA》董事总经理兼编辑总监。作为1990年代中国时尚出版业先行者之一,他曾领导过多本重要杂志的编辑团队,并在2007年开始执掌中国版《红秀GRAZIA》。
目录
第一辑 带资修行
日常禅
恨不发财终生苦
原来不是知己
三位一体
年关将至,大师很忙
由海入山
数字是一种天机
年轻浪过
事关痛苦
雨季
如何自由
所有感觉都是错觉
……
第二辑 势利圈
名与利的场
贴心毛衣
如何降服其胃
穿得像个有钱人
运动时唯一的时髦就是身体
大智若蠢
好看的背后
中年男子更要潮
时尚的真谛是消费
互相治病
时尚是艺术最好的朋友
时尚水陆法会
……
第三辑 作势
看不见风景的房间
春日日日春
惟有性,可以冷淡
壮烈的樱花
油炸的艺术
配套的人生
粽之争
唱即是空
跨界小番茄
独自旅行
一头享福的牛
包子恋歌
……
第四辑 爱
终究一个人
怎么生的我
桃色卑鄙
致青春
说走就走,说爱就爱
美得令人没有欲望
斯德哥尔摩之爱
玩的就是暧昧
摩擦生电与娱乐
该离就离
文字般若
势均力敌才能私奔
……
精彩书摘
大智若蠢
有好些人,估计都是社会新人,常常在我的微博下面留言,问:年轻人怎么才能进入时尚行业?以及,年轻人怎么才能在时尚行业里披荆斩棘、出人头地?不厌其烦、煞有介事。搞得我好像真的懂时尚似的——就算我懂,我也不说。
老子说得好:大音希声。佛也曾经曰过:不可说,就不跟你说。耶稣在十字架上被钉牢,还是沉默。为什么?像我们这样的大人物,练就的,都是“拈花跟你一笑”就全知道的本事,信息传递,比光速还快,一个小眼神抛过去,叮咚,对方全接着了,前因后果、来历出处,就算未来何去何从,十万八千种可能性,全知全觉,悉数在胸。纵然我沉默不语,您那点小算计、小算盘、小丘壑,哼哼,我的眼神都能降妖除魔。事实证明了,关于时尚这种事情,越是讲得头头是道、天花乱坠、口吐白沫、自以为是,越是蠢货。
有一个算一个,古今中外,毫无例外。国内那些所谓时尚大腕的幺蛾子,我都不稀得作为举例说明,就算欧美,有真材实料的时尚人物也不多见,大多数,在时装周上趾高气昂的,细究起来,不过就是时尚官僚,权力,是她们身上唯一值得闪耀的地方。而在地球的任何一个角落,掌控权力,其实跟个人的才华,都没什么大关系。
也许下面这句总结有些偏颇,不过我仍然坚持这么表达:时尚行业其实是个蠢行业。其中,大约三分之二的从业人员是真的蠢,剩下的,装作很蠢。
所谓时尚行业的蠢,倒不是指的智障、白痴,而是一种头脑近乎短路的空白状态。就像药物过量所引起的极度兴奋、愉悦、不明所以、优越与自大、感到上帝降临或者自己就是上帝一般的错觉,并且,最后竟然信以为真了——这变成了时尚行业的普遍问题:上帝太多,而信徒太少,所以许多上帝无立锥之地,只能在旷野里疯跑。在整个时尚行业的链条上,我唯一敬佩的,是店铺里的售货员,他们才是一群出淤泥而不染的人,堪称质朴,为何这么说?因为大多数店员,其实从不关心自己品牌的设计师是谁,流行趋势是什么,产品有没有得到时尚大腕的肯定,他们只有一个信念:不管这个手袋有多丑,我都要持之以恒地把它卖出去。
这才是真相。那么,年轻人,你还想加入时尚行业吗?就算想来,看看你是否能来得起?首先,大多数时尚从业者,尤其是时尚编辑,普遍被要求有国际性时装院校的教育背景,至于这种时髦院校的学费有多昂贵,请自行搜索。好,花了大把钱,学成了,要报效祖国了,去了时装品牌或者媒体,之后的好多年,年薪,也就够买两个ItBag,嗯,当然,最终,像任何一个行业,都会产生高薪、高职、高风光的人物,不过,很难是你。
如果这些都没有把你吓倒,你依然要加入,而且认为有能力从事这行业,嗯,好吧,恭喜你,你从事的是世界上最美好的职业!真的。纵有千般不是,只一条就值回票价:这行业比世界上其他任何行业都生动有趣,活泼动人。举例来说,我没办法跟时尚圈以外的人交谈超过15分钟,难以想象的乏味、无趣!可是,时尚人,蠢得生机盎然,尖酸,刻薄,人来疯,勾心斗角,但其实,又很单纯。
事实上,我从事了这么多年的时尚媒体工作,到现在,也没有隐退、把位置让给年轻人的意思,说明了什么?也许,我才是个十足的蠢货。
名与利的场
算起来,投身时尚传媒行业,迄今,正好十九年。回首过往,真是浮生若梦啊!我有个前同事,能掐会算,为我卜卦,说我:一生操劳,虚名虚利。他掐算其他事情,无一准,到我这“一生操劳,虚名虚利”,竟然字字是天机。操劳不操劳,先不提,我们文化人的操劳,毕竟不是种田、挖煤、伐木,不那么显而易见,内里的种种辛酸疲惫,诉给人听,真正可以心连心、惺惺相惜的,少,更多的是,秀才遇见兵,被兵臊了一地,颜面尽失。先不提吧。虚名虚利,更是如鲠在喉,眼中钉、肉中刺,不拔,疼,拔了,要没有上好金疮药,发炎流脓,更疼。以“终极人生观”的标准,世间所有的名与利,当然都是虚空。可是,凡人的人生,无非是得过且过,今儿好,就是真的好,今儿有名,就是真有名,今儿有利,那就是大吉大利。以此来看,不管怎样的时尚大人物,终其一生,都是名利场里打滚,可惜,都不是自己的。早在前同事的八字箴言之前,我就了悟了这一点。因此,彻彻底底,对时尚业灭绝了幻想。由此,我觉得,我终于成为一个称职、敬业、前瞻的时尚工作者。
你承认或者不承认,我都是这么认为的。
时尚杂志的主编,职责究竟是干什么?这不仅对外界是个疑问,大多数时尚主编自己,其实也充满了疑惑。根据天生的兴趣和特长,不同主编,呈现出不同的特色,有以公关见长,有以销售见长,有以造型见长,或者纯粹以政治权谋见长。我觉得都挺好。最近也有主编开始走明星路线,每天在微博上,与男性流量小鲜肉频繁互动,以提升自己在非时尚圈的知名度。以及在商业大佬聚集的盛事上,众目睽睽下,坐在了老板的大腿上——其实不过是社交花絮,并不能说明什么。但是,相比较编辑杂志,这确乎是快速名利双收的途径,听说现在出席品牌活动,都开始收出场费了。出场费,真是一个暧昧、混沌,而又让人怦然心动的词语啊。可是我只想不出场,但是还要收费。
小二十年前,第一次去巴黎时装周,住在中国城的一间破旧小旅店,看秀,不仅没有第一排,更多时候只有站票。那时候,几乎没有什么中国媒体去时装周,也没有中国明星艳压群芳。谁也没有料到,十几年后,中国成为全球瞩目的“时尚大国”,每一个品牌,每一位设计师,抑制不住的热情和冲动——到中国,到中国淘金去!时装周上,中国媒体成群结队、遮天蔽日,第一排的位置,变成业内大腕的规矩和指标。可事实上,有才华、有激情、有耐力的从业者,不是越来越多,而是越来越少。有多少?要多少,就多少。
……
《光影织梦》 内容梗概 《光影织梦》是一部探讨人类情感深度与现实残酷交织的现实主义小说。故事围绕着主人公林子轩展开,他是一名曾经怀揣摄影梦想的年轻人,却因一次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不得不放弃挚爱,转而承担起照顾年迈母亲和年幼妹妹的重担。在日复一日的平凡生活中,林子轩的内心深处,关于艺术的火焰从未熄灭,只是被现实的尘埃层层掩盖。 小说的主线叙事,聚焦于林子轩在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困境中挣扎的历程。他从一个充满理想的青年,逐渐蜕变为一个肩负家庭责任的成熟男人。在这个过程中,他经历了失望、迷茫,也体验了温情与希望。故事穿插了林子轩与童年好友李明、昔日恋人陈思雨的重逢,以及与新认识的、同样在生活中寻找出口的女孩顾雅的微妙情感纠葛。这些人物的出现,不仅为林子轩的生活带来了新的色彩,也让他对人生、对情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光影织梦》并没有着力描写惊心动魄的外部事件,而是将笔墨置于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描摹。读者将跟随林子轩的视角,感受他面对生活压力的无力感,体验他在微小幸福中的慰藉,品味他在回忆中捕捉到的点滴美好。小说深入挖掘了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的个体命运,展现了他们在平凡生活中所展现出的坚韧、善良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人物塑造 林子轩: 本书的核心人物。他曾是极具天赋的摄影爱好者,对光影的捕捉有着近乎痴迷的热情。家庭的变故(小说中并未具体展开,只暗示为一次意外)迫使他放弃了艺术道路,投身于一份枯燥乏味的工作,以维持生计。他的内心深处,始终保留着对摄影的热爱与对美的感知能力,只是被现实的重负压抑着。他善良、有责任感,但也因此而显得有些压抑和被动。随着故事的展开,他逐渐在与他人的互动中,重新找回了对生活的热情和对自我价值的肯定。 林子轩的母亲: 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身体虚弱,但内心却异常坚韧。她对儿子给予自己和孙女的付出心怀感激,同时也为儿子的牺牲感到心疼。她的存在,是林子轩前进的动力,也是他情感的寄托。小说中,母亲的描写侧重于她言语中的智慧和眼神中的慈爱,以及她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这构成了林子轩内心深处温暖的底色。 林子轩的妹妹(暂无具体名字): 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女孩,是林子轩生活中的阳光。她的成长和健康是林子轩努力奋斗的直接目标。她的存在,提醒着林子轩生活的意义,也让他感受到作为兄长的责任和爱。妹妹的纯真与对生活的热情,与林子轩的沉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为故事增添了柔情。 李明: 林子轩的童年好友。他与林子轩的人生轨迹走向了不同的方向。李明在事业上可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似乎在人生的某些方面也面临着自己的困境,例如情感的空虚或对物质生活的质疑。他与林子轩的重逢,既勾起了两人共同的回忆,也促使他们对彼此的人生进行反思。李明的角色,代表了另一种生活可能性,以及朋友之间互相支持的重要性。 陈思雨: 林子轩的昔日恋人。她可能与林子轩在同一时期经历了人生的转折,也可能在分手后有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她与林子轩的重逢,唤醒了林子轩内心深处的失落与遗憾,也让他重新审视过去的选择。她的出现,象征着林子轩未竟的感情和青春的印记。 顾雅: 一个新出现的女性角色。她可能与林子轩在同一家公司工作,或者在某个偶然的场合相遇。她同样面临着生活中的挑战,但表现出一种独立、坚强的姿态。她与林子轩之间产生了微妙的情感联系,她身上某种特质吸引着林子轩,让他重新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与希望。顾雅的角色,为林子轩的未来情感走向带来了可能性,也象征着新的开始。 主题探讨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小说深刻探讨了个人理想在面对残酷现实时的脆弱与挣扎。林子轩放弃摄影,并非不热爱,而是被生活的重担所迫。这种选择,是许多普通人在生活中都会面临的困境,小说旨在展现个体在理想与生存之间艰难的平衡。 亲情的力量: 母亲和妹妹是林子轩的精神支柱。小说通过林子轩对家人的责任和关怀,展现了亲情在困境中给予的无私支持与力量。家庭的温暖,是支撑林子轩走出阴霾的重要因素。 情感的救赎与成长: 林子轩在与李明、陈思雨、顾雅等人的互动中,经历了情感的波折与反思。这些关系,既勾起了他过去的遗憾,也为他带来了新的情感体验。通过这些情感的纠葛,林子轩逐渐学会了放下过去,拥抱现在,并在情感中获得成长。 平凡生活中的微光: 尽管生活充满不易,但小说并未流于悲观。它强调了在平凡的生活中,依然存在着希望与美好的微光。也许是一次偶然的相遇,也许是一段温馨的对话,这些细小的闪光点,足以照亮前行的道路。 个体命运的沉浮: 小说以林子轩的个人命运为主线,折射出在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现实压力下,普通人所经历的起伏。它展现了生命的韧性,以及人们在困境中依然努力生活、追求幸福的勇气。 叙事风格与艺术特色 《光影织梦》采用的是一种细腻、写实的叙事风格。作者善于捕捉人物内心的细微变化,通过对环境、对话、动作的细致描摹,将人物的情感世界层层剥开,呈现在读者面前。 内心独白与场景渲染的结合: 小说大量运用人物的内心独白,让读者能够深入理解角色的思想活动和情感波动。同时,作者也会通过对环境的细致描写,例如阴沉的天气、狭小的房间、拥挤的街道,来烘托人物内心的压抑和生活的沉重感;又例如阳光透过窗户的瞬间、雨后清新的空气,来暗示希望的萌芽和情感的转折。 象征手法的运用: “光影”是贯穿小说的一个重要意象。它既是林子轩曾经热爱的摄影媒介,也象征着希望、美好与记忆。在故事中,光影的变幻常常与人物的心情和事件的发展相互呼应。例如,当林子轩感到绝望时,周围的光线可能显得昏暗;而当他重拾希望时,则可能注意到一缕阳光穿透云层。 节奏的张弛有度: 小说的整体节奏不疾不徐,注重情感的铺垫和人物弧光的展现。在一些关键的转折点,节奏会适当加快,以增强戏剧性;而在人物内心挣扎的段落,节奏则会放缓,让读者有足够的时间去体味角色的情感。 语言的克制与情感的浓烈: 作者的语言风格倾向于克制与沉静,避免过度的渲染和煽情。然而,正是这种克制,反而衬托出人物内心情感的浓烈。读者能够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角色的痛苦、无奈、喜悦和希望,这些情感是真实而动人的。 结尾的暗示 小说的结局并非是一个大团圆式的完美收场,而是留有余味,引发读者对生活和未来的思考。林子轩的生活可能依然面临挑战,但他已经找到了重新站起来的力量,并在人际关系中收获了新的希望。他或许会重新拾起相机,也许只是在心中保留着对美的感知。故事的结尾,更侧重于林子轩内心的成长与转变,他学会了如何与现实和解,如何在困境中寻找属于自己的那束光。 《光影织梦》是一部触及灵魂的作品,它用真实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普通人奋斗的身影,展现了生命中坚韧不拔的力量,以及在最黑暗的日子里,依然闪烁着希望之光。它提醒我们,即使在最平凡的生活里,每个人都有权利去追寻属于自己的美好,去编织属于自己的光影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