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晓风残月到大江东去
领悟宋代诗词的儿女情长与家国情怀
大家解读,传统文学普及佳本
“鲁迅文学奖”诗歌奖得主、四川大学教授周啸天历时40年倾力编写
本书是“啸天说诗”系列的第五本。本书主要赏析唐、五代至宋诗词大家的名作。李煜、苏东坡、李清照、晏殊、杨万里……无论是公认有大成就的词人诗人,还是曾无数次被选入各种集子的诗篇,在本书这里,都一一展现出不同以往的美感。
作者周啸天是四川大学文学院教授,长期耕耘于古典文学,曾获“鲁迅文学奖”诗歌奖。作者以宽广的学养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在唐代浩如烟海的诗人、诗作中,撷取zui代表性的诗人及其作品,将古典之美引入现代生活。周啸天的讲解深入浅出,引经据典。本文对诗词的鉴赏文笔佳、观点别致。
周啸天,号欣托,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中心研究员,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得主。所获其他奖项有《诗刊》首届诗词奖第yi名、第五届华夏诗词奖第yi名、2015诗词中国杰出贡献奖。
别人没有读懂的诗词,啸天读懂了;别人虽然读懂了,但没能读出其好处来,而啸天读出来了;别人虽然读懂了,也读出好处来了,但下笔数千言,剌剌不能自休,却说不到位,而啸天的鉴赏文章,既一语破的,文字又简净明快,绝不拖沓,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
—— 钟振振(南京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
目录
吴融
金桥感事
子规
途中见杏花
卖花翁
张蠙
登单于台
夏日题老将林亭
金昌绪
春怨
于武陵
劝酒
郑谷
海棠
中年
菊
席上贻歌者
淮上与友人别
崔道融
西施滩
溪上遇雨二首
王驾
社日
雨晴
陈玉兰
寄夫
崔涂
春夕
初渡汉江
秦韬玉
贫女
唐彦谦
垂柳
卢汝弼
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录二)
捧剑仆
诗
孟宾于
公子行
罗虬
比红儿诗一百首(录一)
鱼玄机
江陵愁望有寄
杜荀鹤
送友游吴越
山中寡妇
自叙
旅泊遇郡中叛乱示同志
溪兴
赠质上人
小松
曹松
南海旅次
己亥岁
西鄙人
哥舒歌
太上隐者
答人
吕岩
牧童
杜秋娘
金缕衣
黄巢
不第后赋菊
题菊花
司空图
退居漫题七首(录二)
来鹄
云
钱珝
江行无题一百首(录一)
未展芭蕉
章碣
东都望幸
薛媛
写真寄夫
葛鸦儿
怀良人
安邑坊女
幽恨诗
湘中女子
驿楼诵诗
无名氏
杂诗二首
水调歌
冯延巳
谒金门
鹊踏枝
长命女
李璟
浣溪沙(二首)
李煜
虞美人
忆江南
牛峤
柳枝
张泌
寄人
浣溪沙
蝴蝶儿
花蕊夫人
述国亡诗
李珣
南乡子
欧阳炯
三字令
孙光宪
谒金门
无名氏
望江南
醉公子
后庭宴
王禹偁
对雪
村行
畬田调三首
春居杂兴
林逋
山园小梅
梅尧臣
陶者
鲁山山行
东溪
范饶州坐中客语食河豚鱼
寄题徐都官新居假山
书哀
月下怀裴如晦宋中道
晏殊
浣溪沙(录二)
木兰花
蝶恋花
踏莎行
破阵子
玉楼春
范仲淹
渔家傲
苏幕遮
御街行
欧阳修
戏答元珍
画眉鸟
踏莎行
蝶恋花
采桑子
生查子
玉楼春
宋祁
玉楼春
苏舜钦
淮中晚泊犊头
初晴游沧浪亭
张先
天仙子
一丛花
千秋岁
木兰花
谢池春慢
江南柳
蝶恋花
青门引
柳永
婆罗门令
雨霖铃
蝶恋花
定风波
戚氏
夜半乐
望海潮
玉蝴蝶
甘草子
杜安世
卜算子
晏几道
鹧鸪天(二首)
临江仙(二首)
蝶恋花(二首)
清平乐
御街行
木兰花
阮郎归
王安石
桃源行
明妃曲
谢安墩
梅花
北陂杏花
北山
书湖阴先生壁
出郊
悟真院
泊船瓜洲
元日
夜直
苏轼
题西林壁
饮湖上初晴后雨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录一)
陈季常所蓄朱陈村嫁娶图
赠刘景文
惠净师以丑石赠行
花影
江城子
水调歌头
定风波
念奴娇
满庭芳
阳关曲·中秋月
浣溪沙(录三)
浣溪沙
黄庭坚
郭明府作西斋于颍尾请予赋诗
次元明韵寄子由
登快阁
寄黄几复
戏呈孔毅父
题竹石牧牛
病起荆江亭即事
王充道送水仙花
雨中登岳阳楼(二首)
新喻道中寄元明
跋子瞻和陶诗
定风波
虞美人
陈师道
示三子
陈师道绝句
陈与义
再登岳阳楼感赋
春寒
伤春
曾幾
三衢道中
题访戴图
刘子翚
汴京纪事(录三)
邵雍
山村咏怀
李唐
题画
王观
卜算子
李元膺
洞仙歌
秦观
满庭芳
江城子
望海潮
鹊桥仙
踏莎行
浣溪沙
如梦令
点绛唇
贺铸
青玉案
鹧鸪天
六州歌头
生查子愁风月
仲殊
诉衷情
周邦彦
兰陵王
苏幕遮
六丑
满庭芳
玉楼春
蝶恋花
少年游
西河
夜游宫
诉衷情
谢逸
菩萨蛮
晁冲之
汉宫春
万俟咏
昭君怨
长相思(二首)
陈克
菩萨蛮
朱敦儒
念奴娇
好事近
李清照
夏日绝句
如梦令
一剪梅
醉花阴
声声慢
永遇乐
张元幹
石州慢
水调歌头
王之道
如梦令
朱翌
点绛唇
朱淑真
清平乐(二首)
菩萨蛮
杨万里
夏夜追凉
小池
宿新市徐公店
闲居初夏午睡起
寒食雨作
插秧歌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初入淮河
桑茶坑道中
宿池州齐山寺即杜牧之九日登高处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好事近
范成大
州桥
望乡台
四时田园杂兴(录六)
卖痴呆词
陆游
游山西村
剑门道中遇微雨
黄金错刀行
花时遍游诸家园
长歌行
五月十一日夜且半梦从大驾亲征
夜泊水村
书愤
临安春雨初霁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小舟游近村舍舟步
沈园(二首)
梅花绝句(二首)
示儿
辛弃疾
水龙吟
摸鱼儿
永遇乐
满江红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祝英台近
青玉案
西江月
鹧鸪天
清平乐
沁园春
破阵子
【秦韬玉】生卒年不详,字中明,一作仲明,京兆(今陕西西安)人,或云郃阳(今陕西合阳)人。父为左军军将。少有辞藻,却累举不第,后谄附当时有权势的宦官田令孜,充当幕僚。黄巢军入长安后,从僖宗入蜀,中和二年(882)特赐进士及第,编入春榜。田令孜又擢其为工部侍郎、神策军判官。著有《投知小录》,《全唐诗》录诗一卷。
贫女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这首诗是作者未第时所作。《唐语林》七载:“〖=K(〗(秦韬玉)〖=〗应进士举,出身单素,屡为有司所斥。”故托“贫女”言志。
“蓬门未识绮罗香”二句,写贫女自伤。首句从住所衣着说起,“蓬门”用蓬草编的门,代指贫寒人家;“绮罗”指绫罗绸缎之类华丽的衣料;“香”指香泽、化妆品:整句说贫女住在蓬门陋巷,从小穿粗布衣裳。“拟托良媒”指到待嫁之年,“益自伤”指越发为自己出身贫寒而感伤。一是苦无嫁妆,二是难托良媒。
“谁爱风流高格调”二句,自叹不合流俗。这一联是流水对、十四字句,大意是:有谁欣赏高尚的品格和情调呢,却都喜欢追逐时下标新立异的梳妆。“风流”指风姿高雅,“高格调”指高尚人格和优雅品味,皆属自指。“时世”犹时尚。“俭梳妆”有两说,一说“俭”通“险”,“高髻险妆”,是当时的奇妆异服,见《唐书·车服志》;一说读如本字。则二句大意为“自抱高世之格,甘弃铅华,不知者翻怜我梳妆之俭陋也”〖=K(〗(俞陛云)〖=〗。
“敢将十指夸针巧”二句,自负才貌双全而无竞胜之心。旧时女子才艺以女红第一,“十指”“针巧”指贫女针线超群,“双眉”“画长”暗示贫女容貌出众。这一联是呼应对,“敢”是岂敢,“敢将”“不把”是互文,是对“夸”“斗”即竞胜的敬谢之词。两句大意是:虽然有足够的自信,也不向女伴夸绝艺而竞新妆。
“苦恨年年压金线”二句,写贫女为人作嫁的辛酸。“苦恨”表明怨意,孔子说诗“可以怨”也。“压金线”指做刺绣活,即在嫁衣上绣花,是对技术性要求很高的针线活。“为他人作嫁衣裳”,是说贫女自己良媒难托,却是替别人赶制嫁衣。其所指远远超出本指,有《淮南子·说林训》“为者不得用,用者不肯为”之意,是对封建社会种种不平现象之高度概括,故传诵尤广,以至于演化为“为人作嫁”的成语。有此一条,即可不朽。
明人廖文炳说:“此韬玉伤时未遇,托贫女以自况也。”(《唐诗鼓吹注解大全》)清人沈德潜评:“语语为贫士写照。”(《唐诗别裁集》)极是。元人方回说:“此诗世人盛传诵之。(《瀛奎律髓》)遂为唐诗名篇。
【唐彦谦】字茂业,号鹿门先生,并州晋阳(今太原)人。咸通二年(861)进士。中和中王重荣辟为从事,官至兴元(今陕西汉中)节度副使、阆州(今四川阆中)、壁州(今四川通江)刺史。有《鹿门集》三卷传世。
垂柳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
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这是一首咏柳的诗,能从为数众多的同题材诗中脱颖而出,是因为它别的托讽,含蓄地寄托了诗人的愤世嫉俗之情。
“绊惹春风别有情”二句,将柳比作舞人。柳絮飘飞,柳丝摇曳,本是春风吹拂的结果;诗人反说柳絮、柳丝绊惹(撩拨)春风,还说“别有情”,即是拟人了。白居易“绊惹春风莫放归”(《柳絮》)“绊惹舞人春艳曳”(《花楼望雪》)陆龟蒙“愁丝堕絮相逢著,绊惹春风卒未休”(《闺怨》),可以参读。“世间谁敢斗轻盈”,进一步将柳条拟作舞腰,谓其“轻盈”之态,世无其比。雍陶“含春笑日花心艳,带雨牵风柳态妖。珍重两般堪比处,醉时红脸舞时腰。”(《状春》)可以参读。
“楚王江畔无端种”二句,用楚宫之典以托讽。三句突然牵出“楚王”,是因为楚灵王癖好细腰,这就与“斗轻盈”产生了联想。于是有“楚王江畔”种柳的合理想象。说是“无端”,其实有端。上句说无端,下句就说有端:“饿损纤腰学不成。”作者风趣地想到,楚王江上植柳,原来是为宫女树立榜样,但像柳条这样轻盈的细腰,谁又学得到呢?因为题目是《垂柳》,强此弱彼,谓之尊题。同时又顺手一击地讽刺了谄谀逢迎之辈的自寻烦恼。
明代杨升庵云:“用事隐僻,讽喻悠远,咏柳而贬美人,咏美人而贬柳,唐人所谓尊题格也。”(《升庵诗话》)正是“咏物诗不待分明说尽,只仿佛形容,便见妙处”(《吕氏童蒙训》)。
......
凡例
一、本书性质为中国传统诗词歌赋之历代名篇赏析,划分为“诗经楚辞”、“八代诗赋”、“唐宋诗词”、“元明清诗词曲”、“近现代诗词”五部分。
二、全书析文累计一千三百余篇。为读者便携、便览计,分为六册出版,每册分量大致相当。作品排列,大体上以时代先后为序,并附作者小传。
三、第一册含“诗经楚辞”、“八代诗赋”;第六册含“元明清诗词曲”、“近现代诗词”;“唐宋诗词”为全书重点、居十分之七,累计析文九百六十篇,故跨越一至六册。
序
文学研究最基础的工作,是对具体文学作品的阅读。而对于一篇具体文学作品的阅读,实包含着三个要素:一,文本解读。二,艺术分析。三,审美判断。
首先,我们要读懂作者在“说什么”。这就是“文本解读”。文本解读有两种不同的定位:“作者定位”与“读者定位”。所谓“作者定位”,是指读者以作者为本位,不带任何先入为主的有色眼镜,尽可能做到客观、冷静,在作品文字所给定的弹性范围内,披文入情,力求对作品做出有可能最接近作者本意的解读。它关注的焦点,是作者的创作。所谓“读者定位”,是指读者以自我为本位,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不关心作者想说的是什么,只关心我从作品中读到了什么。这种定位,理论后盾是西方的“接受美学”与“读者反应批评”,在中国古典传统则是“六经注我”,“作者未必然,读者何必不然”。它关注的焦点,是读者的接受。作为一般读者,普通文学爱好者,爱怎么读就怎么读,这是他的自由,不容他人置喙。但作为学者,专业研究者,当我们在对具体作家具体作品创作的本身进行研究,而非对其作品的大众接受进行研究时,通常都采取“作者定位”。
然而,光读懂作者在“说什么”还不够。还要探讨作者“怎样说”,审视其写作技术,这就是“艺术分析”。然而,光读懂作者在“说什么”,弄明白作者“怎样说”,也还不是我们的终极目的。最终,我们还必须对该做品作出评价:它“说得怎样”?“说”得好还是不好?好到什么程度,不好到什么程度?这就是“审美判断”。文学之区别于其他文字著述的本质属性,在语言艺术之审美。其他文字著述,或求真,或求真且善,至于其语言运用,辞达而已,作者说得清楚,读者看得明白,目的便达到了。而文学作品则不仅求真,求善,更求其美。因此,将文学等同于其他各类文字著述,阅读文学作品仅求其真、其善,而不提升到审美的层次,即无异于对蒙娜丽莎做人体解剖,真正是煞风景了。
总的来说,在古典文学的各类文体中,“诗词”是篇幅最短小,语言最精练,技术含量最高,从而被人们公认为最难读懂,最难鉴赏的一类文体。一般读者不必说了,一般学者也不必说了,即便是资深的专家,乃至于大师级的学者,对具体诗词作品的文本阅读,误解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对某些诗词作品的艺术分析与审美判断,也未必切中肯綮,甚或不免于隔靴搔痒。
笔者这样说,并非信口雌黄,而是以事实为根据的。三十多年前,笔者还在攻读博士学位,承蒙上海辞书出版社信赖,诚邀笔者作为《唐宋词鉴赏辞典》的总审订者之一,与上海古籍出版社原副总编辑陈振鹏先生共同审订了该书的全稿。该书是上海辞书出版社继《唐诗鉴赏辞典》开创体例并获得巨大成功、巨大社会效益之后编辑的第二部鉴赏辞典,约稿规格是很高的。撰稿人当中,不乏当时诗词研究界的著名专家学者乃至大师级的学者。但即便如此,书稿在文本解读、艺术分析与审美判断这三个方面,还是存在着大量的失误。笔者前后花了一年多时间,细细审读,写下了数千条具体的审读、修改意见。这些意见,绝大多数都经陈振鹏先生裁决认可,由他亲自操刀对原稿做了订正;或反馈给作者,请他们自行修改。
在笔者的审读印象中,鉴赏文字质量最高,几乎无懈可击的撰稿人为数并不太多。而在这为数不多的撰稿人当中,笔者印象最深刻的一位便是周啸天先生。当时啸天硕士生毕业不久,尚未成名,笔者与他素昧平生,缘悭一面,亦无通讯往来。但每读其文,辄击节叹赏,钦服不已。笔者在与《唐诗鉴赏辞典》《唐宋词鉴赏辞典》的责任编辑汤高才先生闲谈时,对啸天所撰鉴赏文章曾做过大意如下的评价:别人没有读懂的诗词,啸天读懂了;别人虽然读懂了,但没能读出其好处来,而啸天读出来了;别人虽然读懂了,也读出好处来了,但下笔数千言,剌剌不能自休,却说不到位,而啸天的鉴赏文章,既一语破的,文字又简净明快,绝不拖沓,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高才先生对此评价深为赞同,并说他在《唐诗鉴赏辞典》的组稿过程中就已发现啸天的长才,因此一约再约,以致在此两部鉴赏辞典中,啸天所撰稿件篇数独多。高才先生实在是一个爱才的前辈,真能识英雄于风尘之中,不拘一格用人才啊!
三十年后,笔者与啸天已成为熟识的朋友。啸天应四川人民出版社之约,将其历年精心撰写的古典诗词鉴赏文章汇编出版,而不以笔者为谫陋,来电命序。义不容辞,乃重述当年所见如此,今日所见依然如此的评价,以为喤引。如此精彩的古典诗词鉴赏文集,必将得到广大读者的宝重,其传世是必然的!
2017年5月23日,钟振振撰于南京仙鹤山庄寓所之酉卯斋
我向来对那些过于情绪化、矫揉造作的文字感到不适,但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克制和高级。作者处理情感的方式,与其说是“倾泻”,不如说是“点到为止”。他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用客观的景物来映射主观的感受,让读者自己去完成情感的补全工作。比如,他描写“等待”这个主题时,没有直接说“我等得很焦急”,而是写了“窗台上那盆多肉植物,叶片边缘的颜色又深了一度,仿佛吸饱了未曾落下的雨水”。这种间接表达的张力,远比直接的抒情更有力量,它让情感的重量沉淀下来,而不是浮在表面。整本书读下来,感觉像经历了一场洗涤心灵的旅程,它没有轰轰烈烈的叙事,却在平淡中蕴含着最深沉的力量,是近些年来我读到的最具思想深度的诗集之一,值得反复研读和珍藏。
评分从文学技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章节划分,而是通过意象的反复出现和主题的螺旋上升来组织内容的。例如,某一种特定的鸟鸣声,或者某种植物的生长状态,会贯穿好几篇看似不相关的诗作,形成一种潜流般的线索,引导读者去思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提升了作品的整体性和艺术性。初读时可能会觉得有些跳跃,但随着阅读深入,你会发现这些看似零散的碎片是如何被一种无形的力量精心编织在一起的。它要求读者付出一定的专注力去跟随作者的思维轨迹,回报则是对世界更深一层的理解。这种层层递进的阅读体验,比那些开门见山的作品更让人回味无穷,每次重读都会有新的发现。
评分这本新近读到的诗集,简直就是一剂精神的清泉,尤其是在我近来工作压力倍增,感觉生活有些灰暗的时候。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对日常生活中那些稍纵即逝的美好有着近乎苛刻的捕捉能力。比如,有一篇关于清晨薄雾笼罩下,小区里老人们打太极的描写,那份宁静与节奏感,透过文字扑面而来,仿佛我真的能闻到空气中泥土和露水的混合气味。他没有使用太多华丽的辞藻堆砌,而是专注于捕捉“瞬间的真实”。我特别欣赏他对于“留白”的运用,有些诗句读完后,留给读者的思考空间极大,让人不得不停下来,反复咀嚼其中的韵味。这与我过去读过的很多追求宏大叙事的诗集截然不同,它更像是与一位老友在静谧的午后,一起慢悠悠地品味生活中的点滴。书中对季节更迭的观察也十分到位,特别是对夏末秋初那种微妙的过渡,那种带着一丝凉意的温柔,描写得入木三分,让人不禁感叹,原来诗歌真的可以成为生活的另一种记录方式,细腻且富有张力。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的“人性温度”。它没有试图去探讨那些高深莫测的哲学命题,而是非常接地气地关注普通人的情感波动和生活细节。有一段描绘的是一位母亲在厨房里忙碌的身影,光线从窗户斜射进来,尘埃在光柱中飞舞,简单的烹饪动作却被赋予了近乎神圣的仪式感。我当时读到这里,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了自己童年时对家务劳动的模糊记忆,那份被爱包裹着的踏实感瞬间回流。作者的观察角度非常独特,他似乎有一种天赋,能从最微不足道的日常场景中,提炼出普遍共通的人类情感共鸣点。这本书读起来没有压力,它更像是一种疗愈,温柔地提醒你,即使生活再匆忙,那些温暖的瞬间也从未远离。我甚至愿意把它放在床头,睡前随机翻开一页,总能找到一句能安抚心灵的话语。
评分说实话,我对诗歌的理解一直停留在比较表层的欣赏阶段,但这本集子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以往的阅读习惯。它更像是一部散文诗的合集,但骨子里又透着古典诗词的凝练。其中一些篇章,特别关注个体在现代都市中的疏离感和寻觅感。我记得有一首,写的是深夜地铁上,每个人都低着头,眼神却游离在各自的手机屏幕上,那种“咫尺天涯”的孤独感被描绘得令人心悸。作者的语言风格时而如同冷峻的雕塑家,勾勒出事物的坚硬轮廓;时而又化身为灵动的画笔,为场景增添柔和的光影。这种多变的表达方式,让阅读体验充满了探索的乐趣,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页会遇到怎样风格的转折。它不是那种读完会让你拍案叫绝的“金句”堆砌,而是更倾向于构建一种整体的氛围和情绪场域,让人沉浸其中,久久不能自拔,尤其适合在长途旅行中细细品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