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歌苓是近20年被文学界越来越重视的作家,作品均比较畅销。本书通过对其各时期作品的梳理分析,总结归纳了其创作特色,并将严歌苓放在现当代女性文学史中,与萧红、张爱玲、王安忆进行对比,分析出她们之间共同与不同之处。本书注重文本分析,非常细致深入,是解析评述严歌苓的一部重要论著。
严歌苓第一部长篇小说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1986 年首版,但她随即赴美留学,之后的作品虽然屡获大奖,但内地的评论界和当代文学、海外华文文学研究领域在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后才逐渐关注她的小说创作。新世纪以来,文学评论界对于严歌苓小说创作的成就和贡献一向评价不俗。本书论主、论者以及论述过程中涉及的文学人物形象皆为女性,因此较之通常的文艺评论,它更多了一层对女性心理的剖析与探幽。
刘艳,文学博士,现供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评论》副编审。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当代文学(兼涉现代文学)尤其当代文学理论与批评。著有《中国现代作家的孤独体验》(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年),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艺争鸣》《当代作家评论》等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其中多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全文转载。获第五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第二届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年度优秀作品奖、《当代作家评论》2017年优秀论文奖。
第一章 严歌苓早期长篇小说的叙事艺术
第一节 早熟的青年小说作家与早期“芳华”写作:《绿血》 / 7
第二节 目光几经折射回望青春的叙事:《一个女兵的悄悄话》 / 43
第三节 叙事的先锋性与“从雌性出发”的叙事母题:《雌性的草地》 / 62
第二章 异域生活书写与美华女性写作
第一节 异域生活的女性言说 /91
第二节 美国华文女性写作的历史嬗变 /105
第三章 现代传承与当代视阈
第一节 困境的隐喻 /128
第二节 限知视角与限制性叙事 / 148
第三节 女性视阈中历史与人性的双重书写 /164
第四章 女性视阈中的历史与人性书写
第一节 《金陵十三钗》:女性视阈中的战争历史还原 /182
第二节 《小姨多鹤》:异族女性视角与抗战后叙事 / 188
第三节 《陆犯焉识》:知识分子的成长史、磨难史与家族史 /194
第五章 以《妈阁是座城》为节点的“女性”叙事
第一节 不够暧昧 /199
第二节 严歌苓小说中的“女性”叙事及其嬗变 /215
第六章 叙事结构的嵌套与“绾合”面向
第一节 叙事结构的嵌套与绾合 /234
第二节 叙述视角的自如转换 /243
第三节 文学与现实:先锋的在地属性 /249
第七章 隐在历史褶皱处的青春记忆与人性书写
第一节 作家主体融入叙事与青春记忆复现 /259
第二节 叙述视角、话语调适与小说虚构性 /267
第三节 枝节胜主干:旁逸斜出的人性书写 /271
严歌苓创作详表 /279
第一章 严歌苓早期长篇小说的叙事艺术
——以“女兵三部曲”为例
严歌苓,著名华裔作家,编剧。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美国编剧协会会员,奥斯卡最佳编剧奖评委。1959年1月27日(农历十二月十九)生于上海,父亲为作家萧马,母亲为话剧演员,哥哥为作家。七岁移居马鞍山,十二岁(1971年)参军入伍,进入成都军区文工团成为舞蹈演员,曾六次进藏、两次入滇。1978年发表处女作童话诗《量角器与扑克牌的对话》。1979年作为记者两次赴中越边境自卫还击战前线,并在军区的报纸上发表了一批叙事诗。1980年和1981年分别发表了电影剧本《残缺的月亮》和《无词的歌》(次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成影片《心弦》)。1982年发表短篇小说《腊姐》,此后又陆续发表了一批小说和电影剧本等。①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挖掘出作家创作“隐秘角落”的书籍抱有浓厚的兴趣。我们看到的,往往只是作家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光鲜作品,但其背后,一定有着不为人知的艰辛、灵感迸发瞬间,以及那些支撑她走下去的精神力量。这本书,我期望它能像一个深入的访谈,或者一次细致的田野调查,去呈现一个更立体、更真实的严歌苓。它是否会去探究她作品中那些具有强烈时代印记的元素,以及她如何将个人的情感经验与宏大的历史叙事巧妙地结合起来?我特别好奇她是如何处理那些敏感和具有争议性的话题的,她是否有自己独特的哲学和立场?这本书是否能提供一些关于她创作的“幕后故事”,或者一些她自己鲜为人知的思考,去帮助我理解她为何选择某些题材,为何塑造某些人物?我希望它能让我感觉到,我不仅仅是在阅读关于严歌苓的书,而是在接近一个真正的、有血有肉的灵魂。
评分购买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一种对“匠心”的追寻。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能够沉下心来,去认真打磨一部作品,去细致地剖析一位作家的创作历程,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品质。严歌苓的作品,我一直觉得是那种需要慢慢品味的,她的文字就像陈年的美酒,越品越有味道。我期待这本书能带领我重新审视她那些耳熟能详的作品,或许能从中发现我之前忽略的惊喜。是否会涉及到她不同时期的创作风格演变?从早期的作品到近期的作品,她是如何在保持自我风格的同时,不断进行探索和突破的?我特别想了解的是,她对于“人性”的理解,对于“欲望”的描绘,以及她如何在这种描绘中展现出一种超越道德评判的深刻。这本书是否有能力将这些零散的观察和感悟,汇聚成一条清晰的思路,为我提供一个更具整体性的理解框架?我希望它能像一盏灯,照亮我阅读严歌苓作品时那些模糊的角落。
评分与其说我是在寻找一本关于严歌苓的书,不如说我是在寻找一种与严歌苓对话的方式。她的文字,总是能触动我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让我思考那些关于爱、关于失去、关于成长、关于救赎的永恒主题。这本书,我期望它能够为我提供一个更深刻的理解视角,让我能够以一种更成熟、更具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她的作品。是否会讨论她作品中那些对社会现实的关照,对女性命运的同情,以及她是否在尝试用文学来影响和改变些什么?我希望这本书能引发我更深层次的思考,不仅仅是对作品本身的分析,更是对文学的意义,对艺术家责任的探讨。它是否能够帮助我理解,严歌苓的作品为何能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依然引起如此广泛的共鸣?我期待这本书能成为我与严歌苓之间的一座桥梁,让我能更清晰地听见她声音中的力量,看见她思想中的光芒,从而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滋养和启迪。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我了,那种沉静而富有张力的色彩搭配,还有字体选择,无不透露出一种对文学的敬意和对作者的某种解读。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就有一种预感,这不会是一本简单的读物。它更像是一个引子,一个邀请,邀请我去探索一个更广阔的、关于一位女性作家创作世界的领域。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带我走进严歌苓的内心世界,去理解她那些充满生命力的故事是如何孕育而生的,那些鲜活的人物又是如何跃然纸上。是怎样的生活经历、怎样的思想内核,支撑着她写出那些直击人心的作品?这本书或许能为我揭开谜底,让我从一个更深邃的角度去品味她文字的韵味。我尤其好奇的是,作者会如何剖析严歌苓作品中那些复杂的人物关系,那些在时代洪流中挣扎的小人物命运,以及她对历史和现实的独到观察。这本书能否帮助我跳脱出纯粹的读者身份,进入一个更具学术性、更具洞察力的层面,去“看见”严歌苓“看见”的世界?这让我充满了期待。
评分我一直在思考,一个真正伟大的作家,她的文字背后一定蕴含着某种普世的情感和深刻的哲学。严歌苓的作品,我一直觉得是那种能够超越地域和文化界限,直抵人心深处的。她笔下的女性,总是那么坚韧,又那么脆弱,她们在命运的洪流中抗争,在情欲的纠缠中迷失,在历史的变迁中寻找自我。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这种“严歌苓式的女性书写”,去解读她如何塑造这些复杂的女性形象,她们的心理动机是什么,她们的痛苦与快乐源自何处。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理论的视角,帮助我理解她作品中那些隐喻和象征,那些看似不经意却意味深长的细节。是否会有对她创作手法、叙事技巧的分析?比如她如何运用时空转换,如何营造氛围,如何通过细节来推动情节发展?我想,一个真正好的评论,不应该只是对作品的复述,而是能够提供一种新的观看角度,一种对作者思想和创作理念的深度解读。我对这本书能够提供这样的洞见充满了期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