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歌苓论

严歌苓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艳 著
图书标签:
  • 严歌苓
  • 当代文学
  • 文学评论
  • 人物研究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小说
  • 作家研究
  • 文学史
  • 文化研究
  • 红色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ISBN:9787521200300
版次:1
商品编码:1236337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当代作家论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5-01
用纸:特种纸
页数:3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严歌苓是近20年被文学界越来越重视的作家,作品均比较畅销。本书通过对其各时期作品的梳理分析,总结归纳了其创作特色,并将严歌苓放在现当代女性文学史中,与萧红、张爱玲、王安忆进行对比,分析出她们之间共同与不同之处。本书注重文本分析,非常细致深入,是解析评述严歌苓的一部重要论著。


内容简介

严歌苓第一部长篇小说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1986 年首版,但她随即赴美留学,之后的作品虽然屡获大奖,但内地的评论界和当代文学、海外华文文学研究领域在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后才逐渐关注她的小说创作。新世纪以来,文学评论界对于严歌苓小说创作的成就和贡献一向评价不俗。本书论主、论者以及论述过程中涉及的文学人物形象皆为女性,因此较之通常的文艺评论,它更多了一层对女性心理的剖析与探幽。


作者简介

刘艳,文学博士,现供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评论》副编审。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当代文学(兼涉现代文学)尤其当代文学理论与批评。著有《中国现代作家的孤独体验》(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年),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艺争鸣》《当代作家评论》等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其中多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全文转载。获第五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第二届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年度优秀作品奖、《当代作家评论》2017年优秀论文奖。


目录

第一章 严歌苓早期长篇小说的叙事艺术

  第一节 早熟的青年小说作家与早期“芳华”写作:《绿血》 / 7

  第二节 目光几经折射回望青春的叙事:《一个女兵的悄悄话》 / 43

  第三节 叙事的先锋性与“从雌性出发”的叙事母题:《雌性的草地》 / 62

第二章 异域生活书写与美华女性写作

  第一节 异域生活的女性言说 /91

  第二节 美国华文女性写作的历史嬗变 /105

第三章 现代传承与当代视阈

  第一节 困境的隐喻 /128

  第二节 限知视角与限制性叙事 / 148

  第三节 女性视阈中历史与人性的双重书写 /164

第四章 女性视阈中的历史与人性书写

  第一节 《金陵十三钗》:女性视阈中的战争历史还原 /182

  第二节 《小姨多鹤》:异族女性视角与抗战后叙事 / 188

  第三节 《陆犯焉识》:知识分子的成长史、磨难史与家族史 /194

第五章 以《妈阁是座城》为节点的“女性”叙事

  第一节 不够暧昧 /199

  第二节 严歌苓小说中的“女性”叙事及其嬗变 /215

第六章 叙事结构的嵌套与“绾合”面向

  第一节 叙事结构的嵌套与绾合 /234

  第二节 叙述视角的自如转换 /243

  第三节 文学与现实:先锋的在地属性 /249

第七章 隐在历史褶皱处的青春记忆与人性书写

  第一节 作家主体融入叙事与青春记忆复现 /259

  第二节 叙述视角、话语调适与小说虚构性 /267

  第三节 枝节胜主干:旁逸斜出的人性书写 /271

严歌苓创作详表 /279


精彩书摘

第一章 严歌苓早期长篇小说的叙事艺术

——以“女兵三部曲”为例







严歌苓,著名华裔作家,编剧。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美国编剧协会会员,奥斯卡最佳编剧奖评委。1959年1月27日(农历十二月十九)生于上海,父亲为作家萧马,母亲为话剧演员,哥哥为作家。七岁移居马鞍山,十二岁(1971年)参军入伍,进入成都军区文工团成为舞蹈演员,曾六次进藏、两次入滇。1978年发表处女作童话诗《量角器与扑克牌的对话》。1979年作为记者两次赴中越边境自卫还击战前线,并在军区的报纸上发表了一批叙事诗。1980年和1981年分别发表了电影剧本《残缺的月亮》和《无词的歌》(次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成影片《心弦》)。1982年发表短篇小说《腊姐》,此后又陆续发表了一批小说和电影剧本等。①



《严歌苓论》是一部深入探讨当代华语文学领军人物严歌苓创作思想、艺术风格及其文学影响的学术专著。本书并非严歌苓本人的作品,而是一部聚焦于这位杰出作家,对其创作进行系统性梳理、深度剖析和多角度解读的理论研究。通过对严歌苓小说、散文、剧本等多种文学体裁的细致审视,本书旨在揭示其作品的独特魅力、思想深度以及在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本书的研究对象涵盖了严歌苓创作生涯中的各个重要时期及其代表性作品,从早期在军旅文学领域的探索,到转型为更具个人风格和国际视野的都市题材写作,再到近年来对历史、人性、身份认同等宏大议题的深刻关照。研究者们运用了文学批评、文化研究、历史分析、心理学解读等多种学术视角,力求从不同层面展现严歌苓文学世界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第一部分:严歌苓的创作源流与演进 本部分聚焦于严歌苓创作生涯的早期阶段,重点梳理了其军旅文学的背景及其对她早期作品风格形成的影响。研究者们深入分析了《绿血》、《雌性》、《战争的理由》等早期代表作,探讨了严歌苓如何将个人体验与时代背景相结合,塑造出具有强烈现实主义色彩的人物形象,以及她如何在这种语境下初步展现其对女性命运、战争创伤的关注。 随后,本部分将目光转向严歌苓创作的转型期。随着其创作重心从军旅题材转向都市生活和更具个人化的叙事,她的作品风格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本书详细分析了《少女小渔》、《扶桑》、《一个女人的史诗》等作品,着重探讨了她如何运用细腻的情感描绘、深刻的人物心理刻画以及对社会变迁的敏锐洞察,成功塑造了一系列复杂而动人的女性形象。同时,本部分也关注了严歌苓作品中开始显露的对历史的追溯和对个人身份的探寻,这为她后续更为宏大的历史叙事奠定了基础。 第二部分:严歌苓小说艺术的精妙之处 这一部分是本书的核心,将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严歌苓小说艺术的独特之处。 叙事技巧与结构安排: 本节将分析严歌苓在叙事上的创新,包括其对时间线的灵活运用、多视角切换、以及在情节设计上的匠心独运。研究者们将探讨她如何通过精巧的结构安排,营造出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阅读体验,同时又能层层剥茧,揭示人物内心深处的复杂情感和生存困境。例如,对《小团圆》、《陆犯焉识》等作品叙事结构的细致梳理,将展现其在叙事复杂性和艺术感染力方面的卓越成就。 人物塑造的深度与广度: 严歌苓以其塑造性格鲜明、内心丰盈的人物而闻名。本节将深入探讨她的人物塑造方法,包括如何通过细腻的语言、独白的运用、以及人物的行为和选择,来展现人物的复杂性、矛盾性以及成长轨迹。尤其是对她笔下众多女性形象的深入研究,将从性别研究的视角,探讨严歌苓如何突破刻板印象,展现女性的坚韧、智慧、欲望与脆弱。 语言风格的魅力与力量: 严歌苓的语言是其文学作品中最具辨识度的特征之一。本节将对其语言风格进行细致的分析,包括她如何运用精准、生动、富有诗意的语言,来营造作品的氛围,刻画人物的情感,以及传达深刻的思想。无论是她对口语化的灵活运用,还是其诗歌般的意象构建,都将是本节探讨的重点。同时,也将分析她如何在翻译作品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写作中,保持其独特的语言风格。 题材的开掘与创新: 严歌苓的作品题材广泛,涉猎了历史、战争、爱情、家庭、社会变迁等多个领域。本节将重点分析她在不同题材中的创新之处,尤其是她如何挖掘被忽视的历史角落,如何以全新的视角审视传统议题。对《巨.士》、《河间》等作品的分析,将展现其在历史叙事中的独特贡献,以及她如何通过个体命运来折射宏大的时代变迁。 第三部分:严歌苓作品中的思想意蕴与文化意义 这一部分将升华研究的层面,探讨严歌苓作品所蕴含的深刻思想意蕴及其在当代文化中的重要意义。 对人性与生存的哲思: 严歌苓的作品中,对人性的探索始终是核心主题。本节将深入分析她如何通过笔下的人物,展现人性的复杂性、善恶交织、以及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挣扎。研究者们将探讨她对欲望、背叛、忠诚、救赎等议题的深刻思考,以及她如何以一种不回避、不批判的态度,呈现人性的多面性。 历史叙事与记忆重构: 严歌苓对历史的关注是其作品中一个显著的特点。本节将重点分析她如何通过文学的方式,介入历史叙事,重构被遗忘的记忆,尤其是对中国近现代史的独特视角。对《陆犯焉识》、《归来》等作品的分析,将展现她如何以个体命运的视角,来触碰历史的伤痕,反思历史的教训,并唤醒读者的集体记忆。 女性主义视角的审视: 严歌苓的作品中,女性角色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本节将从女性主义的理论视角,对严歌苓的作品进行解读。分析她如何塑造独立、坚韧、具有反抗精神的女性形象,如何展现女性在父权社会、传统观念中的挣扎与突围,以及她对女性主体性、身体叙事、性政治的探讨。 跨文化视野与身份认同: 严歌苓的作品具有鲜明的国际化视野,其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并在国际文坛上产生了广泛影响。本节将探讨她的作品如何展现跨文化交流的复杂性,以及她对身份认同问题的深刻追问。研究者们将分析她作品中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物互动,以及她如何通过文学来弥合文化隔阂,探讨全球化背景下个体身份的变迁。 第四部分:严歌苓的文学影响与价值 本部分将聚焦于严歌苓在当代文坛上的地位,及其文学作品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贡献: 本节将梳理严歌苓作品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贡献,包括她如何拓宽了小说的题材和表现手法,如何丰富了人物塑造的可能性,以及她如何以其独特的风格,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和作家。 国际文学界的评价与地位: 本节将汇集国际文学界对严歌苓作品的评价,分析其作品在海外的传播情况,以及她在国际文学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这将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严歌苓的文学成就及其跨文化影响力。 文学改编与跨媒介传播: 严歌苓的多部作品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并在国内外获得了广泛的关注。本节将探讨这些改编作品与原著的异同,以及跨媒介传播对严歌苓文学影响力的放大效应。 未来研究的展望: 在对严歌苓的文学成就进行全面梳理和深入分析之后,本节将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提出可能的研究课题,以期为进一步深化对严歌苓文学的理解提供新的思路。 《严歌苓论》是一部集学术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的严歌苓研究专著。它不仅为读者提供了理解严歌苓文学世界的钥匙,更重要的是,它通过对这位杰出作家的作品进行深刻的解读,折射出当代社会变迁、人性探索以及文化发展的诸多重要议题。本书是文学研究者、严歌苓的读者以及所有对当代中国文学感兴趣的读者不可错过的学术力作。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挖掘出作家创作“隐秘角落”的书籍抱有浓厚的兴趣。我们看到的,往往只是作家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光鲜作品,但其背后,一定有着不为人知的艰辛、灵感迸发瞬间,以及那些支撑她走下去的精神力量。这本书,我期望它能像一个深入的访谈,或者一次细致的田野调查,去呈现一个更立体、更真实的严歌苓。它是否会去探究她作品中那些具有强烈时代印记的元素,以及她如何将个人的情感经验与宏大的历史叙事巧妙地结合起来?我特别好奇她是如何处理那些敏感和具有争议性的话题的,她是否有自己独特的哲学和立场?这本书是否能提供一些关于她创作的“幕后故事”,或者一些她自己鲜为人知的思考,去帮助我理解她为何选择某些题材,为何塑造某些人物?我希望它能让我感觉到,我不仅仅是在阅读关于严歌苓的书,而是在接近一个真正的、有血有肉的灵魂。

评分

购买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一种对“匠心”的追寻。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能够沉下心来,去认真打磨一部作品,去细致地剖析一位作家的创作历程,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品质。严歌苓的作品,我一直觉得是那种需要慢慢品味的,她的文字就像陈年的美酒,越品越有味道。我期待这本书能带领我重新审视她那些耳熟能详的作品,或许能从中发现我之前忽略的惊喜。是否会涉及到她不同时期的创作风格演变?从早期的作品到近期的作品,她是如何在保持自我风格的同时,不断进行探索和突破的?我特别想了解的是,她对于“人性”的理解,对于“欲望”的描绘,以及她如何在这种描绘中展现出一种超越道德评判的深刻。这本书是否有能力将这些零散的观察和感悟,汇聚成一条清晰的思路,为我提供一个更具整体性的理解框架?我希望它能像一盏灯,照亮我阅读严歌苓作品时那些模糊的角落。

评分

与其说我是在寻找一本关于严歌苓的书,不如说我是在寻找一种与严歌苓对话的方式。她的文字,总是能触动我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让我思考那些关于爱、关于失去、关于成长、关于救赎的永恒主题。这本书,我期望它能够为我提供一个更深刻的理解视角,让我能够以一种更成熟、更具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她的作品。是否会讨论她作品中那些对社会现实的关照,对女性命运的同情,以及她是否在尝试用文学来影响和改变些什么?我希望这本书能引发我更深层次的思考,不仅仅是对作品本身的分析,更是对文学的意义,对艺术家责任的探讨。它是否能够帮助我理解,严歌苓的作品为何能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依然引起如此广泛的共鸣?我期待这本书能成为我与严歌苓之间的一座桥梁,让我能更清晰地听见她声音中的力量,看见她思想中的光芒,从而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滋养和启迪。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我了,那种沉静而富有张力的色彩搭配,还有字体选择,无不透露出一种对文学的敬意和对作者的某种解读。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就有一种预感,这不会是一本简单的读物。它更像是一个引子,一个邀请,邀请我去探索一个更广阔的、关于一位女性作家创作世界的领域。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带我走进严歌苓的内心世界,去理解她那些充满生命力的故事是如何孕育而生的,那些鲜活的人物又是如何跃然纸上。是怎样的生活经历、怎样的思想内核,支撑着她写出那些直击人心的作品?这本书或许能为我揭开谜底,让我从一个更深邃的角度去品味她文字的韵味。我尤其好奇的是,作者会如何剖析严歌苓作品中那些复杂的人物关系,那些在时代洪流中挣扎的小人物命运,以及她对历史和现实的独到观察。这本书能否帮助我跳脱出纯粹的读者身份,进入一个更具学术性、更具洞察力的层面,去“看见”严歌苓“看见”的世界?这让我充满了期待。

评分

我一直在思考,一个真正伟大的作家,她的文字背后一定蕴含着某种普世的情感和深刻的哲学。严歌苓的作品,我一直觉得是那种能够超越地域和文化界限,直抵人心深处的。她笔下的女性,总是那么坚韧,又那么脆弱,她们在命运的洪流中抗争,在情欲的纠缠中迷失,在历史的变迁中寻找自我。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这种“严歌苓式的女性书写”,去解读她如何塑造这些复杂的女性形象,她们的心理动机是什么,她们的痛苦与快乐源自何处。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理论的视角,帮助我理解她作品中那些隐喻和象征,那些看似不经意却意味深长的细节。是否会有对她创作手法、叙事技巧的分析?比如她如何运用时空转换,如何营造氛围,如何通过细节来推动情节发展?我想,一个真正好的评论,不应该只是对作品的复述,而是能够提供一种新的观看角度,一种对作者思想和创作理念的深度解读。我对这本书能够提供这样的洞见充满了期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