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齐心十年作品精选集,“从心开始”结集出版。定义理想,诠释爱,给不曾忘却本心的每个你。
对青葱年少无邪心境的真实演绎,对初入职场惴惴不安之态的传神刻画,对失意之时不妥协不放弃的坚定信念,对所遇之人的细微观察与后续感悟,对当下的满足与感恩,对生活明确的渴望,齐心的每一面,都在这本书里。
你值得拥有,这样的美好,与清亮坚守。保持本真,真诚无邪。
自由、盛放、深情、初心,执心之手,十年无悔。
随书赠送签名明信片,给真挚有爱的你。
作者简介
齐心,
哲思出版传媒总编辑,20万册青春励志杂志《哲思》创始人,卷首语“从心开始”品牌栏目主笔。暖心治愈系作家,生活美学践行者,小确幸爱好者。
所书写的生活随笔,文笔清新而淡雅、干净且有韵味。是美好生活的体现、动人情愫的流露、文艺气质的延伸,给生活以力量,给世界以温情。
精彩书评
从《可爱女生》到《哲思》,不知不觉,爱了你这么久。这句话我在日记里写了好多遍,还是想再说一遍,“我亲爱的齐格格,不管以后会发生什么,不管以后我会变成什么样,我都会一直喜欢你。很喜欢很喜欢的那种,舍不得走的那种。”
——读者小沐沐
齐格格,喜欢你很久了,谢谢你在很多地方对我的影响,喜欢你的文字,喜欢你的修养,喜欢你的生活态度,相遇五年,感谢有你。
——读者圆儿
目录
Chapter 1 好日子,在路上
美发出的声音很轻很轻
好日子,在路上
一切已经结束,一切已经开始
生活不完美,并不代表它不美
坏的已经过去,好的正在路上
幸福不在终点,而在此生此路
走的路,长过了一生
做一个接近春天般的人
变化是生活的香料
Chapter 2 天暗下来,你就是光
慢慢来,春风总会吹过来?
天暗下来,你就是光?
你所能做的,是些小事情
看清这个世界,然后爱它?
花开得意,人须尽欢
让每天的清晨成为愉快的邀请?
你所过的正是你想过的生活?
给心事一个安心的空间
慢下来,在宇宙的中心说爱?
悲伤时,请继续微笑?
一豆灯火,些许暖?
有些事,年轻时不懂?
凡你目光所及之处就是美的?
Chapter 3 我已亭亭,无忧亦无惧
望我天真如初,愿你柔软如昨
人生再美,怎如初见
别打扰过去,别高声未来
我已亭亭,无忧亦无惧
暖暖
生活着,而不是活着
哼一首歌,等日落
阳光充足,胜过一切过去的诗
回家吧,像从没离开过一样
玫瑰的名字
为一种芬芳的懂得
选一种姿态,让自己活得无可替代
Chapter 4 谢谢你给我的甜
谢谢时光,我记得?
让心中无事,如清水长流?
生命很长,情怀未变?
心的礼物?
人生百味,谢谢你给我的甜?
穿过风雪,爱终会抵达?
是温暖陪伴,也是深情目送?
你在看风景,谁在看你?
绿窗信寂静?
微小的事,温暖的心?
Chapter 5 恋着多欢喜
喜欢这件小事?
你一笑,全世界的花都开了?
生活是用来热爱的?
凡有等待,就有启程?
我们都曾被温柔地爱过?
恋着多欢喜?
趁此身未老,趁明天还是全新一天?
如果有人在等你
那个下午我在旧居烧信
想起一个人?
Chapter 6 有你的世界上活着多么好
每一种乐趣,都只为懂得的人而生
在有你的世界上活着多么好?
有生之年,与尔同安?
我落笔太轻,不及此情深重?
我只想看看,远方有多远?
生活似流水,长愿向东流?
把每一朵花都看成一朵星光?
要成为一个有光彩的人?
对每一个日子怀有好感?
浮生一梦好过一生无梦?
每个生命都曾如花怒放?
自有人后会无期,也有
精彩书摘
喜欢这件小事
喜欢一个人,就是想听他讲他儿时的趣事,听完还要告诉他:很想去生你养你的地方看一看,看看你爬过的那棵树,看看你走过的那条路,看看从你家门前流过的小河,还要重新作为你的小伙伴和你一起捕捉小鱼虾和鸣在树梢的蝉。
喜欢一个人,就是想打电话给他,不为别的,只为听听他的声音,哪怕轻轻一声“喂”,即可胜过他人的千言万语。他发来的短信,看了一遍又一遍,有时也就简单的几个字,却还是舍不得删。
喜欢一个人,就是想知道他的每时每刻,正忙着吗?正喝水吗?累了吗?总之,心里一遍遍地说:亲爱的,你此刻在做什么呢?
喜欢一个人,就是宁愿把一天的闲暇都给了他,早上短信他:新的一天开始了,早安。中午短信他:吃饭了吗?这样的天,最适合两个心生好感的人走在梧桐大道上散步聊天,然后随意拐进一家小店吃清淡可口的饭菜。晚上短信他:忙了一天辛苦了,晚安。
喜欢一个人,就是想做他一个人的气象主播,天稍转凉,便告诉他天凉了多加衣;落雨时,便告诉他大雨来时你在哪里;雪飘时,便告诉他路滑注意安全。
喜欢一个人,就是想在他生病输液时,陪着他,蹲守在他的病床边,摸摸他的额头,看着他的眼睛,没有过多语言的交流,就那样疼惜地安静地守着。
喜欢一个人,就是想收藏他忘记拿走的小伞,他写下的每一个字迹,他喝水用过的杯子,还有他的每一抹笑容和每一句缠绵的情话。
喜欢一个人,就是想让他把他对你的第一次心动讲了一遍又一遍,每一个细节都是慢镜头,每一次听都像是重回那一刻,心也会再次被触动。
喜欢一个人,就是听他无意说起喜欢哪个女明星时,一边嫉妒一边又希望自己能长成他喜欢的女明星的样子。
喜欢一个人,就是看红灯是他,看绿灯也是他;看原野是他,看高山也是他;看星群是他,看云海也是他;看水波是他,看风的走向也是他。
喜欢一个人,就是故意绕远路走上次分别的路口,人头攒动,没有一张熟悉的面孔,却分明感觉他就在人群中浅浅地笑。
喜欢一个人,就是想和他一起看风景,远程也好,近途也罢;火车也好,飞机也罢;闹市也好,桃源也罢,要的就是和他在一起。
喜欢一个人,就是和他有说不完的话,一个话题接一个话题,一个主角接一个主角,哪怕明明知道说的了无意义,却是从未冷场。
喜欢一个人,就是每天都穿得漂漂亮亮,希望他突然邀约,看到的是出众的自己。并且不允许自己下次见他,还是穿着同样的衣服。
喜欢一个人,就是记着和他一起听过的音乐,记着和他喝过的咖啡香,记着他爱吃的菜,记着所有连他自己都不曾发觉的生活小细节。
喜欢一个人,就是在久未见面后终于见面之时,一边想热忱地望着他,一边目光不听心的话四处躲闪着他,有久未见的渴念,又有最初见的羞涩。
喜欢一个人,就是想把每天的生活写成信的模样,一封封地寄给他,然后在每封信的底端都写下:爱你如诗般美丽。
喜欢一个人,就是听到手机响,会以为是他;看到MSN头像闪,会以为是他;有了新的电子邮件,会以为是他。
喜欢一个人,就是不会每次都梦到他,但梦醒后总是第一时间想见到他。
喜欢一个人,就是在内心多次感谢缘分让彼此相识,并且也不止一次想再也不会有另外一个人让自己如此付诸深情。
喜欢一个人,就是只要想起他,哪怕是正走在路上,就会莫名地露出微笑。
喜欢一个人,就是并不会送他昂贵的礼物,但看到可人的小物什定会想到要不要送给他。
喜欢一个人,就是把他的梦想放在心上,哪怕是他不经意说起的,哪怕是很小很小的梦,也一定会记在心间,并在恰当的时机帮助他完成。
喜欢一个人,就是他虽然并不十分优秀,但喜欢就是喜欢,有时候理由很多,有时候一个也没有。
喜欢一个人,就是并不天天说我爱你,但一定是天天都想和他在一起。
喜欢一个人,哪怕最终不在一起,但仍然会告诉自己:我曾经深深地喜欢过你。如果有人问我什么时候才会把你忘记,那我会说:直到下一个喜欢的人,像当初的你一样出现在我的生命里。
……
《山海之间,心安之所》 序章:微光中的回响 这是一本关于寻找的旅程,关于在喧嚣尘世中,如何让内心的声音得以回响。它不是一本提供现成答案的指导手册,更像是一面映照,邀请读者审视自己与世界的连接,探寻那些虽微小却恒久的力量。 你是否曾在某个清晨醒来,被窗外的第一缕阳光触动,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悸动?或者,在人群熙攘的街头,偶然听见一段熟悉的旋律,瞬间勾起尘封的记忆?《山海之间,心安之所》便试图捕捉这些生命中转瞬即逝却至关重要的“微光”。它不聚焦于宏大的叙事,也不推崇惊天动地的伟业,而是将目光投向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那些被我们常常忽略的,却构成生命底色的点点滴滴。 书籍的开篇,并非从一个惊心动魄的场景切入,而是在一个宁静的午后,一位老人在庭院中悉心照料着一株盆栽。泥土的芬芳,叶片的脉络,阳光洒下的斑驳,都在作者细腻的笔触下变得鲜活。这份专注,这份与生命的对话,是本书探索的起点。我们每个人,在生活的洪流中,是否也曾有过这样一段全然投入的时光?那段时光,不为任何目的,只为那份当下的宁静与满足。 “山海”二字,并非仅指地理上的辽阔与险峻,它象征着我们所处的广阔世界,既有令人心生敬畏的壮丽,也有潜藏着无数未知与挑战的深渊。而“心安之所”,则是内心的归宿,是当我们疲惫、迷茫时,可以依靠的港湾。这本书,便是引导读者在“山海”中穿行,最终寻回“心安之所”的指南,但它并非提供地图,而是赋予你辨别方向的能力。 它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或许会有些出乎意料:“你有多久没有真正地‘看见’一朵花,‘听见’一滴雨,‘感受’一阵风了?”我们常常以“知道”代替“看见”,以“思考”代替“感受”。我们熟悉花的名字,却忽略了它的色彩与香气;我们知道雨会落下,却未曾体会它洗刷尘埃的清新;我们感知风的存在,却未曾让它吹散内心的烦扰。本书提倡的,是一种回归感官的体验,一种“在场”的生活方式。 第一章:寻常岁月中的诗意 岁月是一条河流,载着我们缓缓前行。在这条河流中,总有一些时刻,因为细微的触动而闪烁着诗意的光芒。作者以散文般的笔调,描绘了许多看似平凡的生活场景,却在其中挖掘出不凡的意境。 例如,书中描绘了一个清晨,一家人围坐在餐桌旁,空气中弥漫着食物的香气,孩子们嬉笑打闹,父母交流着简单的问候。这个场景,没有惊天动地的情节,却充满了温馨与平和。作者指出,正是这些日常的仪式感,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间,构筑了家庭的情感纽带,也为心灵提供了温暖的支撑。 又比如,书中有关于“物”的描写。一张用旧了的木桌,承载了多少年轮的痕迹,留下了多少指尖的温度;一本翻旧了的书,被反复阅读的痕迹,记录了多少思想的碰撞。作者强调,物品不仅仅是物质的存在,它们是时间的载体,是记忆的锚点,是与过往的连接。学会欣赏身边的“物”,便是学会与过去和解,与当下对话。 这段旅程,并非一路坦途。书中也触及了生活中的一些“阴影”。比如,面对亲人的离去,如何消化那份沉痛;在事业受挫时,如何重拾信心。但即便是在这些艰难的时刻,作者也始终保持着一种温和的视角。他并没有回避痛苦,而是引导读者去理解痛苦的意义,去从中汲取力量。他认为,正是这些“阴影”,让我们更加珍惜生命中的“光明”。 “心安”并非是风平浪静,而是风雨中的一份从容。它是在潮起潮落中,依然能够感受到的内在的稳定。这本书,便是通过对寻常岁月中的点滴美好与深刻体悟的呈现,来引导读者发现并培养这份“从容”。 第二章:与自我对话的宁静 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似乎越来越难以听到内心的声音。我们被外界的喧嚣裹挟,被各种欲望牵引,渐渐迷失了自我。本书将带领读者踏上一段向内探索的旅程,寻找与自我对话的宁静。 作者分享了一个关于“独处”的章节。在很多人看来,独处是孤独的,是需要排遣的。但作者却将独处视为一种宝贵的“修行”。在独处中,我们可以卸下伪装,审视自己的内心,倾听那些被忽略的情绪与想法。他提倡的独处,并非是孤立,而是一种有质量的陪伴——与自己的陪伴。 书中引用了古老的智慧,比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真正的智慧,往往源于对自我的深刻认知。那么,如何才能“自知”?作者给出的答案,并非是深奥的哲学理论,而是实践性的引导。比如,通过记录梦境,观察情绪的起伏,反思自己的行为模式,甚至是尝试一些“无目的”的活动,如放空、冥想、或者只是静静地坐着。 他强调,“接纳”是与自我和解的关键。我们常常因为不够完美而苛责自己,因为过去的错误而耿耿于耿。但本书鼓励读者,以一种慈悲的眼光看待自己,接纳自己的优点与缺点,接纳自己的过去与现在。这种接纳,并非是放弃改变,而是放下不必要的内耗,为更积极的成长奠定基础。 “理想”在这里并没有被具象化成某种具体的成就或目标,它更多地指向一种内在的状态——一种不被外界干扰,由内心生发出的,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书中也触及了“迷茫”与“焦虑”这些我们普遍的情绪。作者认为,这些情绪并非全然负面,它们是生命在提醒我们,需要停下来,去思考,去调整。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回应这些情绪。 第三章:连接彼此的温暖 人类是社会性的动物,我们渴望被理解,渴望被爱,渴望与他人建立有意义的连接。《山海之间,心安之所》并非鼓励遁世独行,而是强调在广阔的“山海”中,我们彼此的“连接”所带来的温暖与力量。 书中关于“沟通”的篇章,不是教授技巧,而是关注“心意”的传递。作者认为,真正的沟通,不仅仅是语言的交流,更是情感的共鸣。他分享了一个小故事,关于一对年轻夫妇,因为一件小事产生了误会,但通过一次真诚的倾听与表达,不仅化解了矛盾,反而让他们的感情更加深厚。 “付出”与“给予”是书中反复出现的主题。作者鼓励读者,用真诚的心去关怀他人,去分享自己的能力与资源。这种给予,并非是为了索取回报,而是源于内心的丰盈与对生命的感恩。他认为,每一次善意的付出,都会在不经意间,为自己的“心安之所”添砖加瓦。 书中也探讨了“关系”的复杂性。朋友、家人、恋人,每一个关系都像是一幅独特的画卷,需要用心去描绘,去维护。作者提倡的是一种“高质量”的连接,即在关系中,我们能够真实地展现自我,也能尊重他人的独立性。 “爱”在这里被赋予了更广阔的含义。它不仅仅是男女之间的浪漫情愫,更包括对家人、朋友的关怀,对陌生人的善意,甚至是对自然万物的珍爱。这种无差别的爱,是连接彼此,也是安顿自我的重要力量。 尾声:安然行走于山海 《山海之间,心安之所》的结尾,并非一个“从此幸福快乐地生活下去”的童话式结局。它更像是一次邀请,邀请读者带着这份体悟,继续在这广阔的“山海”中安然行走。 书中的每一章,每一段文字,都如同路边的风景,或清幽,或壮丽,或引人沉思。作者不提供终点,只提供了一种欣赏风景的方式,一种感受风的姿态。 “心安之所”并非遥不可及的彼岸,它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需要我们以耐心与真诚去挖掘。而“山海之间”的辽阔,也并非令人畏惧的绝境,它更是我们体验生命、丰富自我的广阔舞台。 这本书,或许会让你在某个深夜,点亮心底的微光;或许会让你在某个清晨,感受到生命的美好;或许会让你在与人交往中,找到更深的连接。它是一份礼物,送给那些愿意停下来,倾听自己内心声音,感受生活之美的读者。 它最终想要传达的是:无论身处怎样的“山海”,我们都可以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心安之所”。这份安宁,源于对生命的敬畏,对自我的认知,以及对彼此的关怀。它是一种选择,一种活着的姿态,一种在不确定中寻常而坚韧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