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2017年合订本(套装共2册)

读书 2017年合订本(套装共2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甘阳,孙庆伟,陈来,陈平原,李庆西 等 著
图书标签:
  • 文学
  • 散文
  • 随笔
  • 文化
  • 年鉴
  • 合集
  • 2017
  • 读书
  • 经典
  • 精选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63038
版次:1
商品编码:12379508
品牌:三联书店
包装:精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8-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12
套装数量:2
字数:180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读书》作为一本富于活力的思想文化评论刊物,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变迁,一向引入思想潮流,反映学术界、知识界的各种思考与论争。《读书》作为月刊,每月一期,32开本,阅读极为方便。但杂志的通病是存储不便,为解决此问题,《读书》编辑部每年制作合订本,将每年的12册杂志结集为精装两册,由著名设计师陆智昌操刀设计,美观大方,简洁庄重,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


穿越时光的智慧,点亮思想的星辰——《读书》2017年合订本(套装共2册) 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渴望有一方宁静的港湾,能够沉淀思绪,深入探索,与那些穿越古今、闪耀着思想光辉的文字进行一场深刻的对话。《读书》杂志,作为国内享有盛誉的文化读物,始终致力于引领读者遨游在知识的海洋,品味思想的深度,理解文化的脉络。2017年,是《读书》杂志继续耕耘、不断超越的一年。这份凝聚了全年精华的“2017年合订本(套装共2册)”,将带领我们再次踏上这场充实而富有启发性的思想之旅,它是一次对时代的回应,一次对经典的重温,一次对未来的展望。 第一册:思想的深度耕耘,观照当下与历史 2017年的《读书》杂志,在这一册中,呈现了对当下社会现象的敏锐洞察,对历史深邃的挖掘,以及对文化议题的多元探讨。它不是简单的信息堆砌,而是经过精心遴选、深度加工的智慧结晶,旨在为读者提供理解世界、认识自我的深刻视角。 宏大叙事与微观审视并存: 这一年的《读书》,继续保持了其宏大叙事的视野,关注中国乃至世界的重大发展趋势和转型。从经济格局的变迁,到科技进步带来的社会影响;从全球政治格局的演化,到文化交流的新态式,杂志都力求提供有深度、有见地的分析。然而,宏大叙事之下,更不乏对个体命运、日常生活的细腻关照。那些关于社会群体、城市变迁、个体经验的文章,让我们得以从更贴近生活的角度,理解时代的洪流如何塑造我们的生活,以及我们如何在其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定位。 历史回响与现实关切的对话: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理解现实的钥匙。《读书》2017年的内容,尤其注重从历史的维度来审视当下。无论是对中国近代史的重读,还是对古代文明的再认识,亦或是对西方思想史的梳理,都不仅仅是为了知识的普及,更是为了从中汲取智慧,为我们当前面临的挑战提供借鉴。作者们通过严谨的考证和深刻的解读,揭示了历史事件背后复杂的人性、社会结构和发展逻辑,帮助读者理解“我们从哪里来”,进而思考“我们要到哪里去”。同时,对于历史叙事的反思,对被遗忘的角落的挖掘,也展现了杂志在追求历史真实性与多元解读上的不懈努力。 文化议题的多元呈现: 在文化层面,《读书》2017年合订本展现了其一贯的包容与开放。从文学艺术的评论,到哲学思想的梳理;从社会学的观察,到人类学的探索,各种文化形态与思想流派都在这里找到了对话的空间。杂志关注新兴的文化现象,如网络文化的崛起及其对传统文化的影响;也深入探讨经典的文化价值,如古典文学的现代意义,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与互鉴。读者可以通过这一册,接触到不同学科、不同视角的精彩文章,拓宽视野,激发思考,形成自己独立的文化判断力。 学术的严谨与人文的温度: 《读书》杂志的独特魅力之一,在于它能够将学术的严谨性与人文的关怀完美结合。在这里,你可以读到经过深入研究、有理有据的学术探讨,感受到作者对于知识的虔诚与追求;同时,你也能在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对社会、对人生、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感受到文字背后那份温暖的人文情怀。这种结合,使得《读书》的文章既有知识分子的深度,又不失大众的亲和力,能够触动不同读者的心灵。 第二册:思想的纵深探索,重塑认知与价值 如果说第一册侧重于观照当下与历史,那么第二册则更进一步,带领读者深入思想的纵深,重塑我们的认知框架,反思我们的价值体系。它鼓励读者挑战固有观念,拥抱未知,并在复杂的世界中寻找更清晰的价值坐标。 跨学科的对话与融合: 2017年的《读书》,在这一册中尤其凸显了跨学科对话的价值。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通过思想的碰撞,为读者提供了看待世界的全新角度。例如,经济学研究如何与社会学结合,揭示财富分配的深层原因;历史学分析如何为理解当代科技发展提供借鉴;哲学思考如何指导我们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的伦理挑战。这种跨学科的视野,有助于打破学科壁垒,形成更全面、更系统的认知,培养读者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经典思想的现代解读: 面对瞬息万变的时代,回溯经典的智慧显得尤为重要。《读书》2017年合订本,精选了一系列对经典思想的现代解读。无论是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西方哲学巨擘的重新审视,还是对孔孟之道、禅宗思想等中国传统智慧的创新阐释,都旨在帮助读者理解这些经典思想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作者们并非简单地复述经典,而是结合当下的语境,挖掘其内核,揭示其生命力,让古老的智慧焕发新的光彩,为我们提供精神的滋养和思想的启迪。 对个体生存的哲学关怀: 在物质日益丰裕的今天,人们对生命意义、幸福感、自我实现等精神层面的需求愈发凸显。《读书》2017年合订本,并未回避这些深刻的哲学问题。它刊载了大量关于个体生存、心理健康、人生选择的文章,引导读者思考“我为何而活”、“如何获得真正的幸福”、“如何在压力与迷茫中找到方向”。这些文章如同灯塔,照亮读者内心的迷雾,帮助我们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内心平静与精神力量。 对社会进步的理性反思: 任何社会的进步都离不开理性的反思。《读书》2017年合订本,秉持批判性思维,对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现象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它关注教育的公平性,探讨科技伦理的边界,反思媒体的角色与责任,审视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路径。这些反思并非为了制造焦虑,而是为了推动社会的健康发展,促进公民意识的觉醒,鼓励读者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和建设者。 知识的边界与未知的召唤: 真正的智识追求,不仅在于掌握已有的知识,更在于认识到知识的边界,并勇敢地探索未知。《读书》2017年合订本,以其开放的态度,呈现了前沿的科学发现,晦涩的理论探讨,以及对人类未来的猜想。它鼓励读者保持好奇心,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认知,拥抱变化,敢于挑战未知。这种对知识边界的拓展,能够极大地激发读者的求知欲,培养其终身学习的能力。 结语: 《读书》2017年合订本(套装共2册),不仅仅是一套图书,更是一次思想的盛宴,一场精神的洗礼。它以其深厚的学术底蕴、广阔的文化视野、敏锐的时代关怀,为读者提供了理解世界、重塑自我的宝贵资源。翻开它,你将与智者对话,与经典共鸣,在思想的海洋中,点亮属于自己的智慧星辰。这套合订本,是献给所有热爱思考、追求进步的读者的最佳选择,它将陪伴你度过无数个静谧的夜晚,让你在阅读中,不断成长,不断超越。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个比较感性的读者,对纯粹的理论分析有时会感到疲惫,但《读书》总能找到那个平衡点。2017年的这辑合订本中,我最喜欢的部分是散文和书评混杂的那些篇章。它们文字的韵律感极强,读起来像是在和一位学识渊博、谈吐风趣的朋友聊天。记得有一篇评论某位外国作家的中篇小说,作者的文笔简直比原作还要优美,他用了一种非常个人化的、近乎诗意的语言,将人物的内心挣扎描摹得淋漓尽致。读的时候,我常常会停下来,默默地在心里复述那些精妙的句子。这套书对于培养语感和提高写作表达能力,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我发现,自从开始固定阅读《读书》以来,我在构思自己的邮件或报告时,无形中也开始注意遣词造句的准确性和美感了。这套合订本,与其说是在“读书”,不如说是在“学写人生”的艺术,它教你如何更精致、更有深度地感知这个世界。

评分

对于我这种对艺术和美学有偏爱的人来说,这本合订本里关于文艺复兴时期绘画技法转变的那几篇文章,简直是“挖到宝了”。它们不是简单地介绍名家名作,而是深入到创作心法层面。作者对光影的捕捉、对人体结构的理解,甚至是对颜料配比的推测,都写得非常细致,仿佛能透过文字闻到油彩的味道。我甚至因为读了这部分内容,重新找回了大学时对素描的热情,重新拾起了画笔,虽然成果不值一提,但那种精神上的触动是实实在在的。更难得的是,这本杂志没有将艺术与生活割裂开来,它很自然地将艺术史的发展与当时的社会思潮、经济结构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跨学科的视野,让我意识到,任何一种人类创造的巅峰,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这套书的优点就在于,它永远在提醒你,知识是相互关联的,一个点要放在一个广阔的网格中去理解。

评分

坦白讲,我最初买《读书》是带着一种“打卡”的心态,希望跟上时代的思想步伐,但2017年的这套合订本超出了我的预期,它提供了一种难得的“慢思考”空间。在那个信息爆炸的年份,这本杂志像是一个沉静的港湾。我尤其欣赏它对“知识分子精神”的坚守。其中有几篇访谈录,对话者都是学界重量级人物,但话题设置非常巧妙,没有落入俗套的八卦或炫技,而是聚焦于“责任”与“传承”这些核心命题。这些对话充满了对当下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也蕴含着对未来的期许与担忧。阅读这些内容时,我感觉自己仿佛参与了一场高规格的思想沙龙,既受到了启发,又被提醒了自己应有的立场。这套书的排版和纸张质量,也支持了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易疲劳。总而言之,它不仅仅是2017年的思想档案,更像是一剂对抗浮躁的良药,值得反复咀嚼品味。

评分

这本《读书》2017年合订本,拿到手沉甸甸的,一下子就让人觉得物有所值。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几篇关于哲学思辨的文章,那种深入骨髓的探讨,简直能把人从日常的琐碎中一下子拔出来,直面那些宏大又令人不安的问题。记得有一篇关于尼采晚期思想的研究,作者的论证逻辑极其严密,引用的文本细致入微,完全没有那种故作高深的空泛感。读完之后,我甚至找出了尘封已久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重新翻阅,感觉像是隔着一层毛玻璃的文字突然变得清晰可见。合订本的好处就在于,你可以清晰地看到一年内思想的脉络是如何流转的,不同栏目之间的互文性也很有意思。特别是那些文学批评部分,对于当下热门作品的剖析,不是简单的赞美或贬低,而是从文本结构、社会背景、作者意图等多个维度进行解构,让人读完后对那些“耳熟能详”的作品有了全新的认识。装帧设计也挺古典雅致的,拿在手里,真的有种捧读经典的感觉,而不是快餐式的阅读材料。对于长期关注人文社科领域动态的读者来说,这套书绝对是案头常备的良品。

评分

说实话,我买这套书主要是冲着它在史学研究方面的几篇重量级综述去的。2017年那会儿,学界对某些历史事件的重新诠释正处在一个关键的节点上,这套合订本里收录的几篇“史学前沿观察”,简直是浓缩的精华。比如,其中一篇对“后真相时代”历史叙事的反思,看得我脊背发凉,它不是空谈概念,而是结合具体的史料案例,展示了权力如何操纵历史记忆。我尤其欣赏它那种克制的学术语言,没有过多的情绪化表达,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对真相的执着和对史料的敬畏,非常动人。我把那几篇打印出来,夹在了我正在读的几本专业著作里,时不时拿出来对照着看。当然,除了严肃的学术文章,偶尔穿插的一些文化评论也很有趣,它们像调剂品一样,让你从沉重的思考中稍作喘息。那些关于新兴媒体文化现象的探讨,虽然时过境迁,但其背后的社会学洞察力至今看来仍然犀利。这套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提供了一个观察和理解特定年份思想界动向的绝佳窗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