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山修司经典诗作集※
想象力的殿堂,语言的迷宫。
寺山修司以华丽的技巧与丰富的感性描写映入“少女”眼眸与心底的景象。
猎奇、幻想、实验、浪漫皆为“爱”的外衣。
※日本著名插画、漫画家林静一授权封面插图※
日本著名插画、漫画家林静一(HAYASHI SEIICHI),寺山修司电影《抛掉书本上街去》美术指导、日本寺山修司系列书籍封面的插画作者,倾情授权中文版《寺山修司少女诗集》封面插图,还原寺山世界的经典少女形象。
海报:
被遗忘的少女,住在港湾红色的小屋里。她所做的事,只是每日夕阳西下之时前往海边,录下海水的声音。寺山修司将映入这名“少女”的眼眸与心底的景象,以爱之名撰写成诗。
《寺山修司少女诗集》是寺山修司的经典诗作集。全书分为九个篇章,分别是《海》《我作的童谣》《猫》《我是男孩时》《恶魔的童谣》《人偶游戏》《爱》《花诗集》《时而如没有母亲的孩子》。每个篇章内含多首小诗及散文诗,延续了寺山修司一贯的独特想象力、无边知识量,集猎奇、幻想、实验、浪漫于一身。
寺山修司 SHUJI TERAYAMA
日本诗人、导演。
1935年出生于日本青森县。1960年前后,开始涉足影视编剧和电影导演工作,代表作有《抛掉书本上街去》《死者田园祭》等,因颠覆而前卫的视觉风格被誉为“银幕诗人”。
1967年,创办实验剧团“天井栈敷”,巧妙运用肉体、影像、音乐和诗的语言,革新了小剧场的表演美学。
著有《幻想图书馆》《不思议图书馆》《寺山修司少女诗集》等多本图书。
1983年5月,因肝硬化去世。
译者:彭永坚
又名彼得猫,顺德人,彼得猫古本店店主,广州书墟发起人。
寺山修司的世界是人类想象力的收集物。——《都市快报》
或许,寺山修司对于我的影响已经深入我的体内。——园子温(日本导演)
寺山修司教会了我如何深入人的内心,并将它们优美地表现出来。——安藤忠雄(日本建筑家)
从而立之年开始,我不断受到寺山修司的感召。——森山大道(日本摄影师)
在我的困顿期,寺山修司的作品和想象力给了我很多的启发和安慰。——岩井俊二(日本导演)
海
我作的鹅妈妈童谣
猫
我是男孩时
恶魔的童谣
人偶游戏
爱
花诗集
时而如没有母亲的孩子
最短的抒情诗
眼泪
是人类自己做出来的
最小的
海
在月夜的海上
放了一张信纸上去
被月亮的光线照耀
信纸会
变成蓝色吗?
人们称之为鱼的
都是谁的信纸
海的即兴曲
来个只画海的画家的故事如何?
这是一个为了向自己所画的大海投身自杀,每天都 反复描绘蓝色大海的画家的故事。
无论画了多少幅,因为那仅仅是“ 画 ”,他的愿望 始终没法实现。
他变得越来越贫困,画商们也开始不理睬他。
在他坐落于小巷的窄小画室里,只剩下一幅铁色般 寂寥的大海的画,其他所有的家具都卖光了,一件也不剩。 终于,在一个柠檬色的月夜里,画家对自己的“ 海 画 ”失去了所有自信,一个人静静地走到码头,跳进真
正的大海里自杀了。 可是,就算他跳到真正的大海里,也没有发出水的声
音,反倒是他的画室,从那里传来了“扑通!”的水声, 溅起一层白色的浪花。
如果真有那样寂寥的画,无论如何也想要一幅……
有关海的起源的一章
你,知道吗?
海的起源,那是女人的一滴眼泪。
那眼泪,为何无法停止地将地球浸湿了?没有一本科学书了解,只有我一个人知道。
碎片小记I
这个世上最遥远的地方
是自己的心
出生以来关了多少次门?
每当想到这点
人就老了
每个人都有
各自的大海就行
分开时
也可以带着它去往别处
感到悲伤的时候
感到悲伤的时候
去看大海
从旧书店的归途
去看大海
你要是患病
去看大海
心中贫瘠的早上
去看大海
啊!大海啊
有着巨大的肩膀和广阔的胸口!
如何难过的早上
如何凄楚的晚上
都会结束
人生总会结束
唯有海不会结束
感到悲伤的时候
去看大海
一个人寂寞的时候
去看大海
从文学技法上来说,作者对意象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很多诗歌的核心意象都是日常可见之物——一面镜子、一朵枯萎的花、一段老旧的录音带——但经过作者的重新点燃,它们都获得了新的、近乎魔幻的生命力。例如,他能将“雨滴敲打窗户的声音”写出一种催眠般的、关于时间流逝的哲学意味。这不仅仅是文字游戏,而是作者构建了一个属于自己的、与现实世界平行的象征体系。我个人尤其欣赏他处理“身体感知”的方式,那些关于光影、温度、气味的细节描摹,细腻到仿佛能让读者真正感受到诗中人物皮肤上拂过的微风。这使得诗歌摆脱了纯粹的抽象思辨,变得触手可及,充满了肉体的真实感。
评分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读”,不如说更像是在进行一场深层次的“对话”。诗歌的语言风格极其独特,它没有过多复杂的辞藻堆砌,却能在最朴素的词句之间,爆发出惊人的穿透力。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一句诗,试图去捕捉其中一闪而过的意象,比如“被遗忘的秋千架下的影子”这种描述,它没有明确的指向性,却能精准地击中人心底深处某种难以名状的失落感。作者似乎对青春期那种敏感、易碎的情绪有着近乎苛刻的捕捉能力,每一行文字都像是从少女最隐秘的日记里偷窥而来,既有天真的烂漫,又潜藏着对世界秩序的巨大困惑。读到某些段落时,我甚至能清晰地“听见”那种微弱的、带着颤音的声音,那是属于一个敏感灵魂在世界边缘小心翼翼地试探。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那种带着淡淡复古感的插画风格,瞬间就把我拉回到一个充满怀旧情怀的年代。色彩的运用非常巧妙,不是那种浓墨重彩的堆砌,而是用几笔看似随意的色彩搭配,营造出一种忧郁而又朦胧的氛围。拿到手里的时候,纸张的质感也出乎意料地好,厚实而又带着微微的粗粝感,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进行一场郑重的仪式。我特别喜欢扉页上那句引言,它没有直接揭示主题,却像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往作者内心世界的门。整体来看,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它成功地为接下来的阅读体验定下了基调,让人在翻开内页之前,就已经被它的美学深深吸引。这种对细节的打磨,体现了出版方对内容本身的尊重,也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诗集,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物件。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震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看待“成长”的全新视角。它没有歌颂成长带来的力量与成熟,反而聚焦于成长过程中那些必然的、却常常被忽略的“损耗”——那些被悄悄丢弃的幻想、那些不再敢于表达的真诚。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好像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情绪大扫除”,许多尘封在心底多年、自己都快要忘记的情绪碎片被重新激活,并得到了一个温柔的安放。这不是一本读完后会让人立志“变得更好”的书,而是一本让人心甘情愿地接受自己曾经的脆弱与不完美,并从中找到慰藉的书。它像一个深夜里悄悄亮起的台灯,照亮的不是前方的路,而是你脚下那片曾经迷失的、却又无比真实的土地。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感非常迷人,它不是线性的,更像是碎片化的记忆拼贴。你可能读着前一页还在描绘夏日午后慵懒的光线,下一页就骤然跳到了寒冷冬夜里对未知的恐惧。这种跳跃性反而模拟了人类真实的思维模式,它拒绝提供一个清晰的逻辑链条,而是将情绪的波澜直接抛给你。我花了很长时间才适应这种阅读的“不适感”,但一旦适应,便会发现这种破碎感正是其魅力所在——它承认了生活的本质就是由无数个不连贯的瞬间构成的。特别是其中关于“离别”的几组诗,它们处理得异常克制,没有歇斯底里的控诉,只有一种近乎透明的接受,这种成熟的悲伤,比任何激烈的表达都更令人心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