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歌曲选(1949-1965上下)/声乐教学曲库

中国艺术歌曲选(1949-1965上下)/声乐教学曲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艺术歌曲
  • 声乐教学
  • 中国音乐
  • 声乐曲库
  • 音乐教材
  • 合唱
  • 独唱
  • 民歌
  • 流行歌曲
  • 音乐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音乐出版社
ISBN:9787103014653
版次:1
商品编码:12389756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1997-08-01

具体描述


中国管弦乐精品赏析与研究 本书精选了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前夕(1949年至1980年代初)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管弦乐作品,旨在深入剖析这一特殊历史时期中国管弦乐艺术的演变脉络、风格特征及其与时代精神的互动关系。全书分为上下两册,内容涵盖了交响曲、交响诗、协奏曲以及民族管弦乐作品的多个维度,力求为音乐研究者、演奏者及爱好者提供一份详尽且富有洞察力的参考资料。 上册:红色经典与民族管弦乐的探索 上册聚焦于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65年)的管弦乐创作。这一时期,作曲家们肩负着“为人民服务”的时代使命,在借鉴西方管弦乐队体裁和技巧的同时,积极寻求融入中国传统音乐元素的路径,形成了既有宏大叙事性,又不乏民族特色的鲜明风格。 第一部分:奠基之作——早期交响作品的风格定型 本部分详细考察了建国初期一批标志性交响乐作品的创作背景、结构分析与配器特点。《梁祝》小提琴协奏曲作为中国音乐史上的里程碑,其民族叙事性与交响化处理的完美结合被置于重点分析之列。书中不仅梳理了其首演及后续影响,更着重剖析了其旋律材料的提炼与乐队织体的构建技巧。此外,对早期创作的几部大型交响诗如《人民的胜利》《黄河颂》等进行了细致的文本解读和音乐分析,揭示了如何运用管弦乐手段塑造史诗般的英雄群像和宏大历史场景。配器方面,本书特别关注了西方铜管、木管与打击乐器如何与中国传统乐器(如二胡、笛子、琵琶等)进行融合尝试,探讨了“民族化”的早期探索成果与局限性。 第二部分:民族管弦乐的勃兴与规范化 在这一时期,民族管弦乐队的建设和发展同步进行。上册用专门章节探讨了民族管弦乐作品的创作理念。这并非简单的民乐合奏,而是以现代管弦乐队思维对民族乐队进行重构和拓展。书中分析了如《春江花月夜》(管弦乐改编版)、《赛马》等作品如何通过精密的乐队分层、音区划分以及对传统演奏技法的规范化,使民族乐队具备了与交响乐队相抗衡的艺术表现力。重点研究了弓弦类、弹拨类、吹管类乐器的现代配器法,以及如何营造出富有中国特色的“意境”而非仅停留在“模仿”层面。 第三部分:舞剧、歌剧与管弦乐的跨界 本部分选取了数部重要舞剧和歌剧中的管弦乐选段进行研究,例如部分早期革命历史题材舞剧的配乐。这些作品的管弦乐语汇往往更具戏剧性和故事性,对旋律的动机发展和乐队色彩的渲染要求极高。通过分析这些“辅助性”的管弦乐创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当时作曲家在运用管弦乐技法上的成熟度与多样性。 下册:变革时期的交响实验与审美转向 下册将目光投向1966年至1980年代初的管弦乐创作,这一时期管弦乐创作经历了巨大的停滞与随后的复苏和多元化探索。 第一部分:特殊时期的创作景观 本部分客观梳理了特殊历史时期管弦乐作品的特点。虽然创作主题受到严格限制,但仍有一些作品在形式结构和配器技法上体现了作曲家内心的挣扎与坚持。研究重点在于分析这些作品中隐藏的音乐语言的张力,例如如何通过复杂的节奏处理或不协和音响来暗示潜在的情绪冲突。本部分特别关注了配器法在当时语境下的规范性与创新性之间的平衡点。 第二部分:拨乱反正与交响乐的回归 1970年代末期,随着国家政策的转向,管弦乐创作迎来了“春天”。下册的重点转向了复兴与创新。这一阶段的作品,如一些早期的“回归自然”主题交响诗、抒情性协奏曲,标志着作曲家们重新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人类情感、自然景观与哲学思考。书中详细分析了这种审美取向的转变是如何体现在乐队的织体厚度、和声语言的丰富性以及主题动机的复杂性之上的。许多作曲家开始重新学习和吸收世界管弦乐的最新发展,尤其是在对位技巧和声响实验方面,展现出强烈的学习欲望。 第三部分:民族与交响的深度融合研究 下册着重探讨了这一时期民族管弦乐与西方管弦乐体裁的进一步深度融合。例如,一些融合了西方奏鸣曲式结构与中国传统乐器音色的协奏曲,不再仅仅是技巧的堆砌,而是追求精神层面的交融。分析选取了多部体现了对传统五声体系进行现代化和声处理的作品,探讨如何建立一套既不失中国韵味又符合现代听觉习惯的管弦乐和声体系。此外,对部分以地域风情为主题的大型管弦乐套曲的民族元素运用进行了对比研究,观察不同地域音乐资源如何被有效地“交响化”。 结论:时代的回响与未来的基石 全书最后总结了从1949到1980年代初期中国管弦乐发展的三个阶段性特征:早期(奠基与模仿)、中期(规范与限制)和后期(复苏与探索)。本书强调,这一时期的作品是新中国艺术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不仅记录了历史的变迁,更奠定了当代中国管弦乐创作在民族化、体制化和国际化道路上的重要基石。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全面的、非口号式的学术视角,来审视和理解这一时期作曲家们在特定时代背景下所做出的艰辛而富有创造性的艺术努力。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许多声乐学习者和教师而言,找到一套既具有学术价值又便于教学实践的曲目集并非易事。这套《中国艺术歌曲选(1949-1965上下)》无疑是解决这一难题的绝佳选择。我尤其欣赏其在编排上的独到之处。首先,时间跨度的界定(1949-1965)非常精准,这恰恰是中国艺术歌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涌现出了大量思想性和艺术性兼备的优秀作品。其次,曲目的选择兼顾了不同声部、不同风格以及不同演唱技巧的训练需求。我注意到其中不乏一些技术性较强的作品,能够有效地锻炼演唱者的气息控制、音域扩展和情感表达能力;同时,也有一些旋律优美、情感细腻的歌曲,适合初学者入门,帮助他们建立对声乐艺术的初步认知和喜爱。每首歌曲的配乐也相当考究,清晰准确,为演奏和演唱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这些歌曲的反响普遍很好,他们能从中找到共鸣,并乐于投入到学习和演唱之中。这套书的出版,无疑为声乐教学提供了一份宝贵而实用的资源。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有浓厚兴趣的研究者,我一直致力于寻找能够系统梳理特定时期声乐创作的权威资料。这套《中国艺术歌曲选(1949-1965上下)》无疑是近年我所见到的最令人振奋的出版物之一。该书跨越了新中国成立后一个关键的十几年,恰恰是中国艺术歌曲创作在继承传统、融合创新中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我深入研读了其中收录的曲目,发现其选材之精、编排之当,都体现了编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对这一时期艺术歌曲的透彻理解。作品的风格多样,既有高亢激昂、气势磅礴的主旋律歌曲,也有婉转悠扬、充满诗情画意的抒情歌曲,几乎涵盖了当时艺术歌曲创作的各个面向。歌词内容丰富,从反映社会变革、讴歌建设成就,到抒发民族自豪感、歌颂人民生活,无不体现了时代的精神风貌。对于我而言,这套书不仅是重要的研究素材,更是理解中国声乐艺术发展轨迹,以及它如何与时代同步伐、回应社会需求的重要窗口。

评分

这套《中国艺术歌曲选(1949-1965上下)》简直是惊喜连连,仿佛打开了一扇尘封的音乐宝库。作为一个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声乐艺术情有独钟的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系统性地梳理这段历史时期艺术歌曲的资料,而这套书恰恰满足了我的这个愿望。从开篇几首耳熟能详的旋律开始,我便被深深吸引。那些歌词,有的饱含深情,讴歌新时代的劳动者和建设者,字里行间透着蓬勃的朝气和坚定的信念;有的则婉转悠扬,描绘祖国壮丽的山河和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充满了诗意和人文关怀。更让我赞叹的是,编者在选曲上可谓是煞费苦心,既有大家耳熟的经典之作,也不乏一些较为冷门但同样优秀的佳品,可以说是一次非常全面和深入的梳理。在反复聆听和品味这些歌曲的过程中,我仿佛能够触摸到那个时代的脉搏,感受到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和艺术追求。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的歌曲集,更是一部浓缩了特定历史时期中国声乐艺术发展轨迹的生动教材,对于理解和研究那个年代的音乐创作,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评分

从一个热爱音乐的普通读者的角度出发,这套《中国艺术歌曲选》带给我的体验是难以言喻的。它不仅仅是一本乐谱,更是一次心与声的对话。当我第一次翻阅时,那些熟悉的旋律便如潮水般涌上心头,勾起了我对童年时代美好回忆的追溯。而那些初次接触的歌曲,也以其独特的魅力深深打动了我。我特别喜欢那些歌词,它们有的如诗如画,有的掷地有声,字里行间流淌着那个时代特有的情感和信念。每当我跟着书中的歌词轻声哼唱,仿佛就能感受到那个年代人们的心跳和呼吸,感受到他们对生活的热情和对未来的向往。这本书的编排也非常人性化,上下两册的划分,让阅读和查找更加便捷。我时常会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歌曲,在安静的午后,泡上一杯茶,伴着清脆的鸟鸣,细细品味其中的旋律和歌词。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让我对中国艺术歌曲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

评分

翻开这套《中国艺术歌曲选》,扑面而来的是一种浓郁的历史气息和人文情怀。我一直对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期内的文艺创作充满兴趣,尤其是那些能够真实反映时代精神和人民心声的艺术作品。这套书正好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我惊喜地发现,许多歌曲的旋律虽然写于几十年前,但如今听来依然动人,甚至在某些方面,比当下的一些作品更具感染力和深度。那些歌词,有的朴实无华,却字字珠玑,描绘了普通劳动者的勤劳与淳朴;有的意境高远,充满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在阅读和品味的过程中,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亲历了那个年代的激情与奋斗。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音乐本身,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那个时代人民的精神风貌、社会变迁以及艺术创作的时代特征。对于希望深入了解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尤其是声乐艺术发展脉络的读者来说,这套书绝对是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