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宋》完全尊重历史的故事,其中涉及到了许多北宋的真实历史,对宋朝的风俗、礼节、服饰、建筑、制度、科举、官场等细节都有历史考究。从皇宫到市井,从黎民百姓到士大夫,全景还原一个真实、有趣且好玩的宋朝。
◎《新宋》的内容包罗万象,作者通过严谨的历史考究与流畅的文笔,真实再现了宋朝的风土人情,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形象。文武之学、朝堂纷争、战场厮杀、寻常生活等,均有涉及,全景还原了一个在历史上为“中华文明精神之高峰”的宋朝。
阿越,1980年出生于湖南省涟源市,湖南师范大学历史学硕士,四川大学中国史博士研究生,云南省作协会员。现居云南昆明。
其代表作《新宋》全书近400万字,曾荣获2009年网络文学十年盘点十佳优秀作品,2013年“西湖?类型文学双年奖”铜奖等多种奖项,并入选2012年中国作协首届网络文学作品研讨会研讨作品。
◆被害死,看得一发不可收拾。
——《罗辑思维》创始人罗振宇
◆《新宋》非常好看,同时有效地克服了克罗齐的悖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评委陈福民
◆一部红透网络的历史小说。
——四川日报
◆《新宋》达到了“创世”的神效(上帝干了七天活,创造了人类和现实世界,而小说家干第八天的活,创造上帝没能创造的人物和世界)。
——《瞭望东方周刊》总编韩松
◆《新宋》历史背景严谨度堪比金庸武侠,同时将其中的细节与悬念做得耐心细致,是一部 “新旧”两方面熔于一体的小说“新历史小说”。
——文学评论家、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邵燕君
◆他将那个时代描写得如此真实,以致于我的确认真想了很久;历史是否真有可能那样发展?
——《昆仑》《沧海》作者凤歌
◆我们站在已知历史的前面,可是作者却试图为我们描绘可能存在的历史的背面。
——《诛仙》作者 萧鼎
◆小说将读者带到曾经繁华的宋朝,带着读者去探询历史上影响深远的变革。
——《中华再起》作者中华杨
《新宋·4》目录
第一章 ??安抚陕西
第二章 ??叛番突袭
第三章?? 风雨前夕
第四章 ??石门烽烟
第五章 ??春秋之义
第六章 ??哲夫成城
第七章 ??海水群飞
第八章 ??意气丹心
第九章 ??环州之战
第十章?? 绥德逆袭
《新宋·4》节选
环州围城第十天。
城墙上战死士兵的尸体,已经来不及清理。西北城墙的一角已经塌了一大块。
但这一切,都已不再重要。
环州城中,能拉动弓箭的士兵,已经不足千人。
狄詠的战袍早已染红,身上有着近十处的箭伤、刀伤。援军至少应当到了庆州吧?狄詠心中惨然,但也有一丝欣慰。可惜自己等不到援军到来了。
“李敢当!”
“在!”
一个浑身上下都被鲜血浸透的人站在狄詠的跟前。
“投降的时候,你率领还能骑马的弟兄,开东门,想办法逃回庆州报讯。”狄詠平静地吩咐道。
“投降?”李敢当瞪大了眼睛,难以置信地望着狄詠,断然拒绝,“下官绝不会投降!若等不到援军,下官与将军忠烈祠相见便可!万不可效法文焕那厮,身败名裂,累及祖宗!”
“你想看到满城百姓被屠吗?”狄詠厉声喝道。
李敢当怔了一下,迟疑起来。但仅仅是一瞬,李敢当拔出佩刀,往地下狠狠一斫,佩刀竟然切入城墙的砖中。他单膝跪倒在狄詠面前,高声说道:“下官来之前,已向石帅发誓,城在我在;城破我亡!恕下官不能从命。”
狄詠无可奈何地看了李敢当一眼,叹了口气,转向何畏之,说道:“既是如此,由何兄率队突围吧。”
何畏之默默点头。
“李敢当,那便由你将我的人头送至西夏,向西夏人乞降。”狄詠淡淡地下达着命令,声音异常平静。
“将军!”李敢当哽咽了。
“我已经写好了奏折与遗书,若何将军能够突围,你便不至于被误会。”
李敢当默默看了何畏之一眼,心中想道:无论他能不能突围成功,我都不会被误会。
“一个时辰后,开城门投降!”
狄詠语气平静地下达了他人生中最后一个命令。他的目光遥遥地注视着远方,很久很久也没有转移过,李敢当与何畏之则一直默默地注视着他,带着敬重,也带着苍凉。虽然他们的心里,都有些奇怪,为什么狄詠此时的表情,既不像是愤怒,也不像是悲伤,而是——温柔。
此时的狄詠,心里究竟在想些什么?是想起了长安城中的娇妻,还是未出世的孩子?还是什么也没有想,只是最后留恋地看看这个世界?这都已经没有人知道。
不知过了多久,一柄匕首反手插进狄詠的心脏,狄詠的手似乎扶了一下城墙,却迅速滑倒在地,何畏之缓缓地走近他,狄詠的眼睛依然大大地睁着,似乎在最后的一刻,他也并没有放弃对这个世界的留恋,不知为什么,他这样的表情看起来竟然特别纯净,并不像是一个勇猛的将军。
何畏之轻轻地帮他合上双眼,他的目光落在狄詠的胸膛上,匕首已经完全刺入了他的胸膛,只露出镶嵌着腥红宝石的柄身,何畏之忽然认出,这柄匕首正是他当年送给石越的,石越又将之送给了狄詠,最后由它终结了狄詠的生命。他的心里,不知为何,忽然想起了那场盛大的婚礼,鲜花铺落了汴京的街道……
一刻钟后,环州城满城大哭。
仁多澣与慕泽奇怪地望着环州城,不明白那哭声因何而发。
这座城池的陷落已经是迟早的事情,但是十天的惨烈抵抗,无论是身在前线战斗的慕泽,还是不断算计着异己部队的仁多澣,都对环州城又恨又敬。
这座小小的环州城,西夏军付出十天时间,以及超过一万余人死伤的代价。
慕泽已经准备好城破之后,要让满城人都为这种抵抗付出代价,也需要借此安抚死战的士兵。
最多只需要一次进攻了。
然而,出乎二人意料的是,一个时辰之后,环州城墙上,升起了白旗!
“投降了?”仁多澣与慕泽面面相觑,所有的西夏军将士都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环州投降了!
环州城门全部打开。
从西城门出来一位身着素袍的宋军军官,缓缓向仁多澣与慕泽走来,他手中还捧着两个盒子。
西夏士兵们屏气凝神地望着这个军官一步步向仁多澣走近。
“让他过来。”随着仁多澣的命令,西夏士兵自动向两边退开,给这位宋军军官让出了一条道路。
“下官大宋环州陪戎校尉李敢当,向仁多统领乞降!”李敢当的喉咙中,无比艰难地吐出这句话。
仁多澣与慕泽对望一眼:“狄詠呢?他如何不来?”
“狄将军人头在此。将军遗言,请仁多统领念在上天有好生之德,放满城百姓一条生路。此为环州户籍册!”
仁多澣大吃一惊:“狄詠死了?”一个亲兵接过李敢当手中的木匣,打开来看,赫然正是狄詠的人头!
“狄将军希望能够用自己的人头,换取仁多统领的仁慈。”
仁多澣没有回答李敢当,他执鞭远眺残破的环州城,心中竟不知是什么滋味。他自然知道狄詠的身份,是绝不可能成为俘虏的,而且两国交兵……但是,不知为什么,仁多澣竟然没有征服的快感。
“收下他的户籍册。我答应你,进城之后,绝不纵兵侵犯百姓。”仁多澣沉声说道。
“多谢仁多统领!”李敢当向仁多澣拜了一拜,突然也倒在了地上。
几个亲兵冲上去,翻过李敢当的身体,发现他的胸口,也插着一把匕首。
“厚葬此人。”仁多澣叹息道。
他的目光移过装着狄詠首级的木匣,高声命令道:“准备进城!”
便在此时,便听到东城方向传来一阵嘈杂之声,未多久,一个士兵策马跑来,高声禀道:“有宋军突围。”
“截住他们!”仁多澣身后的慕泽,不顾身份地发出了命令,表情无比狰狞。
说实话,一开始拿到这套书的时候,我还有点担心篇幅过大会不会显得冗长拖沓,毕竟要写透一个朝代,信息量必然惊人。但读过之后,完全是另一种感受——行云流水,酣畅淋漓。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炉火纯青,时而磅礴大气,描绘沙场点兵、朝堂辩论的场景,让人热血沸腾;时而又细腻温柔,刻画市井百姓的悲欢离合、文人墨客的雅集风流,让人心生恻隐。人物塑造更是精彩绝伦,没有绝对的脸谱化好人或坏人,每个人都有其复杂的多面性,他们的选择、他们的挣扎,都深深植根于那个特定的历史土壤之中。这种复杂性,让整个故事的张力十足,每一次阅读都能发现新的细节和感悟。它让我明白,历史不是简单的黑白对错,而是无数个充满矛盾与挣扎的“人”共同谱写的结果。
评分我向来对历史题材的小说抱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总怕遇到那种为了情节服务而扭曲历史的“爽文”。然而,这部作品的严谨程度,着实令人肃然起敬。看得出来,作者在考据上下了极大的功夫,从官制、礼仪到兵器、服饰,无不力求还原那个时代的精髓。最让我震撼的是,它成功地将宏大的历史背景与个体命运紧密地编织在一起。当你跟随主角的脚步,历经风霜,你会真切地体会到,在历史的洪流面前,个人的力量是多么渺小,但同时,个体的选择和坚持又是多么具有意义。它不是在“解释”历史,而是在“重现”历史,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自觉地代入其中,思考如果自己身处那个时代,会做出何种抉择。这种代入感和思考的深度,是许多同类作品难以企及的。
评分这套书,简直就是把我拉回了那个风云激荡的大宋年代,每一个字都像是精心打磨过的宝石,闪烁着历史的厚重与人性的光辉。作者对于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社会风貌的描摹,细致入微,那种扑面而来的真实感,让我仿佛能闻到汴京的市井烟火气,也能感受到朝堂上的暗流涌动。读下去,完全不是那种枯燥的史书堆砌,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命运,将那个时代的脉络梳理得清晰可见。尤其是一些关键的历史转折点,作者的处理手法极为高明,既尊重了历史的宏大叙事,又巧妙地融入了精彩绝伦的想象力,让读者在了解历史的同时,也被故事深深吸引。它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像是一部浓缩版的宋朝百科全书,每个章节都像是一堂生动的历史课,让我对那个时代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共鸣。那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在如今的文学作品中是相当罕见的,让人爱不释手,每次合上书卷,心中依然回荡着那个时代的余音。
评分这套小说的格局之大,气魄之宏伟,实在令人叹服。它所构建的世界观是如此的立体和完整,让人感觉,这不仅仅是一个被虚构出来的故事,而是一个“可能发生”的平行世界。它成功地跳脱了传统历史小说的窠臼,没有过度陷入儿女情长的俗套,而是将主要的笔墨放在了对国家命运、民族走向的深刻探讨之上。书中那些关于战略决策的辩论,关于文化自信与外来冲击的冲突,放在今天来看,依然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每一次翻阅,都能感受到作者对历史的敬畏与深沉的思考。它不是快餐式的阅读材料,而是一部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的鸿篇巨制,值得反复咀嚼,其价值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场盛大的、精心筹备的文化盛宴。它不仅仅满足了我们对宋代“风雅”的想象,更深入挖掘了其内部的矛盾与张力。无论是文人间的唇枪舌剑,还是军人间的铁血豪情,乃至是商业大鳄的运筹帷幄,都描绘得栩栩如生。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技术革新和文化传承时的笔触,将宋朝的科技成就和美学高度,融入到情节发展中,而非生硬地插入介绍性文字。例如,对某项发明如何影响了军事部署,或者对某种艺术流派如何影响了士大夫阶层的心态的描写,都自然而然,水到渠成。读完之后,我忍不住去查阅了许多相关的历史资料,想要更深入地了解书中所提及的那些鲜活的细节,这种被激发求知欲的感觉,是对一部好作品最好的褒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